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間失格讀後感(通用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2W

人間失格讀後感(通用多篇)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1

《蓄犬談》中,太宰治曾提到過,藝術家本應是弱者的夥伴弱者的朋友。太宰文學被譽為弱者的文學。懦弱,是太宰治的出發點,以懦弱為武器,對偽善社會的公開宣戰。

太宰治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出身豪門,立志文學,大學時積極投身於左翼運動,中途脱逃;生活放蕩不羈,卻熱衷於《聖經》;五度自殺,四次殉情未遂。一生的心理軌跡,勾勒出葉藏的三篇手稿。

生而為人,《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葉藏出身於封閉式鄉下家庭,周圍冷漠的環境中,他過分早熟地剖析着他人的內心深處。自少年時代起,就反覆經歷了對至美的憧憬和悲慘的失敗。完美無缺,或徹底破滅,糾集了太宰治一生的純粹與脆弱,青春的集中寫照,少年的敏感,也使得其被譽為永恆的青春文學。

《人間失格》,與其説是圍繞着主人公阿葉的私小説,不如將其視為太宰治的一本自傳。身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孤獨寂寞的世界,感情漸漸麻木,亦至於連最基本的飢餓感都毫無概念。正如阿葉所做的,太宰治逐步把自己包裹進僅僅屬於他的世界,對待旁人,唯有唯命是從的敷衍和應付。

魯迅先生曾説過,精神的潔癖,讓像太宰治一樣的人容不得半點傷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麼,卻又沒有方向。他的痛苦在於他用心看着黑暗的世界。

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滿恥辱。《人間失格》的第一句,便是太宰治的親身感悟。在《二十世紀旗手》中寫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生而為人,卻對人類的滿腹恐懼,對人類的最後求愛,便是在生活中飾演的丑角,偽裝成天真無邪的樂天外表,把自己一步步徹底打磨成搞笑的畸人。

生而為人,究竟是否應該感到抱歉?降誕於世上,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人羣中,究竟是一種幸運還是不幸?活在世上,是不幸的,需要承受的東西,即使面對他人,也會無緣心生畏懼。活在世上,亦可以是幸運的,有着承擔一切的機會,不也是一種幸運嗎?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2

無論被家人們怎樣訓斥,我都不曾頂過一次嘴。他們的一兩句訓斥,於我而言,如同晴天霹靂般強烈,簡直令我發瘋。別説頂嘴了,我甚至認定這些責備正是萬世一系的人類的所謂“真理”,而自己則毫無踐行此真理的能力,因此恐怕自己已經無法與人類共處了。所以我連與人爭執和自我辯解的能力都不具備,若是別人説我什麼,我就覺得對方説得對極了,都是自己做錯了,總是默默地承受着對方的攻擊,內心感到極度的恐怖。

當然,沒有人在遭受別人責備與訓斥時,會覺得愉快,但我從生氣的人們臉上看到了比獅子、鱷魚、巨龍更可怕的動物本性。平時他們都將這些本性隱藏着,可一旦遇到機會,就會像那些温順的卧在草原上睡覺的牛,突然甩動自己的尾巴抽死肚子上的牛虻一樣兇狠。突然看到人類在生氣時暴露出來的這種醜惡本性,我總是感到毛骨悚然般的戰慄,一想到這種本性或許是人類賴以生存下去的一種資格,便對自己幾近絕望。

我對人類總是感到恐懼,終日戰戰兢兢,對於作為人類一員的自己的言行沒有絲毫自信,於是我將自己獨有的煩惱深藏在胸中的小盒子裏,竭力將這一憂鬱和敏感隱蔽起來,一味裝出天真無邪的樂天個性,使自己逐漸地變成了一個滑稽的異類。

無論做什麼都行,只要能讓他們發笑,這樣一來,即使我處於他們所説的那種“生活”之外,也不會引起他們的注意了。總而言之,自己決不能礙他們的眼。我是“無”、是“風”、是“空”,這樣的念頭日甚一日,我用滑稽的表演來逗家人發笑,就連比家人更費解、更可怕的男傭和女傭們,我也不遺餘力地逗他們開心。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3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無意中翻到的一本書,封面上《人間失格》四個醒目的字吸引了我,人間失格,意為喪失為人的資格,精簡的標題也滲透了這整部小説,文章篇幅並不長,卻足以讓人震驚。我陸續地看完了這本小説,還是覺得無法徹底明白小説所表達的情感,內心的困頓和掙扎可能還是需要多次的閲讀和精神生活中的體會才能明晰其中的情感。

《人間失格》是日本小説家太宰治的一部半自傳體小説,第一次知道作者的名字是在且聽風吟的書腰上,太宰治的名字對着一句話,徹頭徹尾的絕望,從對這個作者的好奇到翻閲他的作品後才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文章字裏行間頹廢渴望解放的情感,《人間失格》中的男主角葉藏就是以太宰治本人為原型,太宰治一生多次求死,最後求死得死。他童年被侵犯,又深受戰爭的影響,父母、朋友、女人,這些對他而言全是不可信任的。有人説他是社會的廢物,有人説他是抑鬱症患者,也許,他只不過是一個傷心過度的人,一個充滿憂思、感傷、懷疑的人,也許生活在某一個瞬間擊垮了他,讓他從此再也無法直視生活。

小説開頭以“我”看到男主角葉藏三個時期的照片為線索,敍述了葉藏悲劇可恥的一生。從童年那張強顏歡笑的照片,再到二十五歲時卻彷彿老人的死相,再到八年前青年時表面的美麗和從容,“我度過了可恥的生涯。”這段話之後,就展開了主人公大庭葉藏恐懼生活和抑鬱的人生,雖然出生在富裕的家族中,但是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是展露無遺的,也註定了他後來的人生結局。葉藏雖然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因為被侵犯,還有父親的原因,從小就缺乏自信,不善言語,和別人呆在一起的時候總會感到不安、害怕、恐懼,葉藏由於太看輕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太低,一味的想去討好別人,於是想盡辦法去逃避內心的恐慌。

他通過扮演丑角來取悦他人的方式,來掩飾內心的恐懼,表面上看起來跟普通人一樣,詼諧幽默,率真善良,而把憂鬱和恐懼深深藏在內心深處,當他這種試圖掩飾內心恐懼的行為被同學發現後,便更加的不安與恐懼,結果只是加重了對心理上的傷害。成年後的葉藏被自己所謂的朋友帶上了歧路,但葉藏又偏偏生的美貌,無數的女人為他傾心,而葉藏也自甘墮落,去享受搶奪錢財,在女人堆裏生存,再有一次葉藏嘗試了吸毒的快樂,他發瘋似上了這種讓人沉淪的愉悦感第一次,葉藏感受到了快樂,最後葉藏慢慢沉淪,像一個無賴一樣,但內心又像是一個孩童,渴望被救贖,卻又恐懼這生活,他是矛盾的,他是至真也是至惡。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只是一部悲劇自傳,一部為單純的生活增加悲劇色彩的添加劑,有人説《人間失格》全篇都是呻吟病語,矯情且不知所云,但我認為,這是一部真正靈魂深處的自白,相信很多人在閲讀過後都會有沉淪於靈魂的懦弱和悲傷,可能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在其中必定會有一些共鳴,無論是靈魂軟弱的人還是對故事主角的同情和悲憫。

在網頁查閲的時候看到,有一個患有抑鬱心理的人説,抑鬱是生理性病變,不是説你要積極要樂觀就能改變心態,這基本上是不能的,沒有藥物治療是連調節心態情緒都難以做到。

而在這個悲劇中也不是沒有婉轉的餘地,其實主角由頭到尾都只是想獲得父親的認同跟愛,主角痛苦的原因是因為從小就被自己所畏懼的權威,父親教育方式剝削感情,殺死了自我,主角本身真正的感官是對周圍的感情較淡漠,最在乎的只有父親的認同跟愛,但父親認為主角對事情的淡漠定義為“不正常”,連什麼時候該笑,什麼時候該哭都要依照他的想法去做,這種死板的指令就像程式一樣深深移植到主角的意識中,如果他的父親在葉藏小的時候去肯定他,保護他,葉藏的一生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副樣子。在葉藏渾渾噩噩的一生中也並不是沒有陽光擠進去過,他的妻子良子,善良純真,人間的至真至善,但良子最後被人玷污,懦弱的良子選擇妥協,內心的陽光消失了,讓葉藏徹底喪失努力成為“人”的堅持。

對於這部小説,我覺得不能是説生命可貴努力的活下去,積極的生活就能改變,活着生活就會有希望,“膽小鬼連幸福都會感到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事還被幸福所傷。”葉藏恐懼的就是這樣會給他帶來希望的生活,活着並不比死亡快樂,同樣的死亡並不比活着快樂。每一個人所在的社會條件都不一樣死亡是簡單的,死亡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而活着你卻要面對很多很多。“做你自己,然後承受為追求個性而付出的代價。”很多人嘗試過第一步,擺脱不了第二步,卻再走不出第一步。

我覺得《人間失格》這本書帶給我的,是對自我的剝削,沒有一個人是沒有心理障礙的,世間能看到的只是礙於生存能不能給人便利。曾經光鮮的表面下,內心可能頹廢可能抑鬱,就像葉藏的一句話“所謂的世人,不就是你麼”努力的成為自己眼中的世人,成為自己眼中的“你”,我們來到人間,來到此處,就是為了觸及存在主義的真諦,了悟世間的真理。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4

一月讀了很多書,這些書都寫得很好,都值得一讀。其中我最喜歡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札記式的小説,讓讀者直接窺探主人公的內心,直觀感受到主人公的恐慌,痛苦和迷茫。起初我一直不懂,葉藏對人際關係的極度恐懼,他需要不斷偽裝,不斷做出滑稽的行為來逗人發笑,甚至於他在獨自面對自己的時候都不是真正的自己。可以説,他一直在努力説服自己,取悦別人。後來在讀完這本書之後的幾天,我一直在思量這個疑惑,我想到我自己的一些行為,我總會有一些行為不是為了自己,而且為了取悦別人的。這個時候我理解了他。因為不確定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確定和自己接觸的人喜歡什麼樣的人,因而只能選擇一個永遠不會出錯的方式來取得雙方的平衡。這樣的方式有時會讓一個人看起來很虛偽,但在大部分人眼中,這個人不是另類。這大部分不認為他是另類的人,給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氣。但是恐懼始終存在,所以他戰戰兢兢,卻也一直沒有死去。

關於讀書:讀書的性質更像是彌補,很多喜歡的,想看的書一直沒有靜下來看。前半個月在學校,很享受在圖書館泡着看書的感覺。回家之後瑣事一大堆,有時間的時候沒有心情,進度很慢。

沒有很固定的喜歡的書的風格和體裁,説是彌補,是因為在書的選擇上,都是看看榜單,看看推薦,偶然發現以前很想要看的書,就看了。這個過程很充實,很快樂,像是惦記了很久的東西終於得到,又像是偶然在大衣口袋中發現上一個冬天留下的一筆錢。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5

第一次閲讀《文學少女·渴望死亡的小丑》是在很早以前的事了,後來我又閲讀了其所涉及的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的確,那是一本可怕的書,僅僅看字面上的敍述就足以讓人墜入無限的悲傷與絕望之中。直到那時我才發覺自己是那麼地渴望死神的降臨,也許那是最好的解脱。

我不否認自己也有着對人類與生俱來的恐懼,生怕因為一點細小的錯誤而引起他人的嫌惡,的確,就像是一場永無休止的化粧舞會,我們帶着精心偽飾的笑臉,卻不忘在他人的脖子上架着長刀,人類就是有邪惡與貪婪組成的怪物,卻包裹着純美的外表與華麗的面具,在我們面前他們是乖戾的羔羊,然而在背後他們卻會露出遠勝於狼的本性。

我也是這樣盡力地活着,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於自己討厭的人投去十二分的好感,只為是怕別人知道後與我疏遠,只為着就這樣活着。每個人都是這樣,竭力隱瞞着自己的本意、以完全與內心背道而馳的態度處事為人,就像是依照一定規則一樣,沒人能夠違背這樣的規則,因為犯規的人就會被社會所拋棄,就會被世人所嘲弄,就會被人類所唾棄,所以我們每天只有戰戰兢兢地生怕犯下哪怕是一點點的疏漏。

無論在父母、朋友還是陌生人面前,我們都在時刻配合着他們的口味,這就是人們所謂的有眼色、激靈,其實那不過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丑,或者説叫變色龍,在不同的時候我們會換上不同的面具,到最後我們可以是任何人,卻惟獨不能是自己,最具諷刺的是有一位同學對我説你就按自己的方式做就行,結果最後卻給我發了一個“不同道者,不相與謀。”

因為我們不同道,也就是我所做的不合她口味。我們習慣着撒謊,因為那是我們生存的手段,有時候我們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社交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一點可觀的利益,當利益佔到手後,我們可以立即向曾經的朋友張開利爪,甚至將已無用途的朋友驅逐,或是直接上去咬斷他的喉嚨。

以前我對這些並不知道,但知道遇到這件事後,我才知道善良是人間第一大罪過,憐憫也只能罔送性命,我們宿舍曾有一個借宿者,看在他可憐的份上,我為他騰出了一張牀,但當我再次提出需要的時候,他卻對我蠻橫地叫囂着:“我不記得你有同我講條件的權利。”“要是我不同意呢。”

我沒有辦法,我所能想到的只有當年聽到的蛇與農夫的童話,農夫救了凍僵的蛇,當蛇甦醒的時候,農夫問蛇還需要什麼,蛇説餓了就吃了農夫,因為那是農夫所能給出的最後一點利益了,現在在人的社會中我們可能都是那樣的蛇吧,只是竭力地隱藏着自己的本體而已。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6

把每個明天當做世界末日,從現在起邁出第一步。

——題記

初次聽聞這本書,是在與朋友的一次閒聊之中,隨後對這本書產生了濃濃的興趣,邊去書店買來了這本書,抱着極大的好奇心,翻開了這本書的第一頁,細細品味……

“他曾在夏天在單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為搞笑;也行因為怕父親掃興而在半夜潛入客廳在父親的本子上寫上‘獅子’二字,只為不讓父親因自己而掃興……”這一切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掩蓋自己的憂鬱和敏感,偽裝成純真無邪的樂天派,塑造成一個滑稽逗樂的怪人。他對這個世界太過畏懼,認為世人比獅子、鱷魚甚至恐龍都要可怕。他曾説過“面對世人,我總是怕到發抖”,他太過敏感,太過小心翼翼,以至於最後被送進了瘋人院。面對世人,他總是怕到發抖,而面對這個世界,他又何嘗不是呢?

也許有人會認為太宰治不過是因五次自殺而出名的作家而已,或認為他的作品中傳遞的是使人愈來愈消極的負能量,可當你真正去品味他的作品時,才會發覺他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他的一生,一個使自己絕望的人生。當我讀過他的三五本書後,我才發現他的作品並不是以“罪、惡、罰”為主題創作,反而是以“愛”與“善”為主題創作。他寫每本書的目的都不是為讓讀者致鬱自殺,而是使讀者反省其身、自我救贖,不落到與自己相同的下場。

“不要抗拒改變,這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覆的變,反覆的過程很容易讓人變得低落和沮喪,然而你再低落和沮喪,人生還是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改變所包圍着,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沒辦法控制的跑步機上,時間、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選擇跑的更從容一點,盡我所能的在這個被動的人生裏爭取一些主動,所以我很討厭‘抗拒’這個詞,很消極、很脆弱、很被動,如果我不能改變世界,好歹讓我改變自己,遵從自己的選擇。”在我眼中,《人間失格》或許就是在闡述這樣一個道理。

當世人知道書中的葉藏被送入瘋人院時,書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於了他的第五次自殺,我想這或許便是最精彩的悲劇。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7

一個人,在世間沉沉浮浮幾十許的掙扎與奮鬥到底是為在追求些什麼呢?

財富?權利?伴侶?

人各有志,卻有一個人,他在追逐的,是死亡——以自身的靈魂宣判自身肉體的死亡,讀人間失格有感。這是一個驕傲卻懦弱的靈魂,他嚮往着自己所理解的`自由,冷眼旁觀着自身的醜陋與沉淪——太宰治

《人間失格》作為太宰治的遺作,主人公葉藏便是其頹廢而不堪的縮影。

“因為我更像是一個醜陋的怪物,雖然很想普普通通地像一個人一樣活着,但社會一直將我當做一個怪物”他的字裏行間都帶着讓人壓抑的窒息感,彷彿孤身一人一腳踏入了無底的深淵,絕望的灰色繚繞着目光所至之處,唯一的出路卻是由白骨架成的階梯——流淌着前人暗紅的血液。

然而,他還只是一個少年啊,纖細又敏感,彷徨着過去與未來。有着獨屬於少年的哀愁,喜悦和痛苦。為什麼?為什麼要他來承受這些苦難!這是為什麼!當無邊的業火噴湧而至,他已別無選擇。

太宰治於1948年投海自殺,屍體於6天后被人發現;小説中的葉藏也被伯父送到瘋人院,遠離人世。

事已至此,竟有種異樣而殘破的美感,一種極致的悲哀。在歷經了三十多年掙扎與忍受後,對於死亡的追逐反而變成了靈魂的大解脱,大歡喜。

同樣,生而為人,身為少年,那些不解,那些書中所見的苦痛,竟如此叫人迷茫。學校也好,家庭也罷,世界擁擠又吵雜,人們行色匆匆,又對着他人不屑一顧,每當仰天天空想尋覓一點點的光,卻被別人擠回角落,那些原本對着一切美好的嚮往與熱情反而變成了自身的否定與批判,這是少年的憂愁,我們無路可逃。

這樣卑如草芥活下去,是了什麼?

對不起,我寧可不知道。

他出生於黑暗,卻無比渴望着光明的降臨,可是當光照亮他卑微的內心,沒有帶給他温暖,卻把他粉身碎骨,灼燒殆盡,他呻吟,咆哮着,痛哭着,無力地攤倒在無盡的黑暗之中。

一如最初的模樣,出走半生,歸來卻仍是少年。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8

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仍然熱愛生活。然而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如果人們時刻沉浸在幸福的汪洋裏,每一滴水都是幸福的,也不會那麼用力的去記錄生活,連眼淚也不放過。然後像奔赴刑場一樣,死撐着英雄氣概來掩飾內心狂亂的恐懼。

如果你問我人間失格這本書帶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像刑場上旁觀者的竊竊私語。劊子手裏血跡斑駁的尖刀,空氣中瀰漫這的令人窒息的腥甜的血的味道。迎頭痛擊!忘了剛剛燃起生的僥倖,忘了粗鄙的英雄主義。我就站在刑場前。也站在刑場之上。受難的是我的對人純粹的信仰。然後。咔嚓。如釋重負。

我們生在一個這樣的時代,必須大聲疾呼才會有人關注你的感受,正義只掌握在有話語權的人手中。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祈禱,一遍一遍的重複生存的遊戲。扮演着受害者和加害者的雙重身份。

我們如果我在台上喊出。我就是太宰治這樣的話。你大概會覺得我狂妄自大,無病呻吟。如果您見證過記憶中的美好和眼前的事物變遷的鮮明的反差。或者一步步被生活侵蝕,活成了自己最不期待的樣子。會不會有一種失格的感受呢?那麼為什麼不把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呢?這樣的話我不會對您説。我們都被世間所束縛,被身邊的人的評論束縛,然而您不正想成為別人眼中期待的幸福的樣子麼。

比起被教導精湛的處事的藝術。和近乎完美的社交的方式。或許一句‘’您這樣就很好了。這些事都絕不錯在您”會更讓人如釋重負吧。如果僥倖在生命中碰到可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還能不離不棄的人。就會由衷的感激命運吧。

然而自己不正是生命中最忠實的聆聽者麼。如果明天即是末世,那你對今天的作為,會有不一樣的期待麼?然而誰都無法預言末世的到來。就像時間只是一種順序幻覺。如果你站在一生的角度審視自己的遺憾。會不會更勇敢的追尋自己的願景,而不僅僅被世間侷限呢。畢竟。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我們帶着罪來通往各自的朝聖。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9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是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借男主角大庭葉藏説出的一句話,同時,我想也可以是代表這本書,甚至是太宰治這個人的總結。

這個頹廢又優雅至極的男人,曾讓我一度痴迷不已。五次試圖自殺,四次自殺未遂,三次與不同女人相伴,終於在39歲這一年,他成功了,離開了這個令他絕望和鄙夷的世界。

我想,很多人都想象過死亡。我們的一生,就是個不斷了解死亡、認識死亡並且接受死亡的過程。讀太宰治的文章,會時時聯想到自己,其實我們都是懸在半空中的,而太宰治是深淵,向下看去永遠有他,反而覺得踏實。太宰治是給我們兜底的人。

作為一個無賴派作家的代表,太宰治以他的言行與文筆,貫徹他對人生的不屑。而他本人則是以一種想被人瞧不起的姿態生活着的,他的放蕩、好色、欺罔、謊言,表面上看和一些無恥之人無異,可真正的無恥之人並不會承認自己的無恥,而他卻不會掩飾。太宰治寫下的所有無賴,卻因為一早厭棄生而為人這種困境,顯得誠實而又頹廢。他揹負着所有的挫敗,搖搖晃晃的走着,卻讓我們在意他的每一行足跡。

所以,我以為,直面自己的痛苦和失敗,比選擇死亡困難萬分。

回憶過去,我們會絕望的發現,每個人經歷失敗和痛苦的次數,遠遠大於成功。但是很遺憾,我必須指出,人其實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避免失敗,也絕無這樣的可能。歷史總是會重演,而我們總是會陷入同樣的困境中。比如考試總是臨陣磨槍,差強人意,比如戀愛總是落個被欺騙的下場,比如工作總是毛躁,疲於應付。我們會很痛苦,也會很難過,彷彿整個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對。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絕望的想去死掉麼?別傻了,如果自殺是這麼簡單的事情,我想世界上的人口至少會減少一半以上。且不提對於父母朋友家庭的責任感就會讓你愧疚不已,且不提在瀕死時的極度痛苦會讓你後悔到發狂,僅僅是藥品、違禁品等等現實的技術問題就難以解決。所以醒醒吧,既然死不掉,那就好好活着。

然後,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得不到,我會失去什麼?"

我發現和我聊天的很多人,他們會一直沉湎於自己的痛苦中,不斷放大擴展,任憑悲觀和消極的情緒矇蔽了雙眼。我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候,對一切失去興趣,焦慮憤慨,有着破壞一切的衝動。

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源於慾望,來源於不甘心和妄想。當你被悲觀籠罩的時候,不必盲目的左右衝撞,停下來,深呼吸,回望自己的本心。這個時候,請記得問自己,"如果得不到,我會失去什麼?"

如果你的答案是並沒有失去任何,那麼就不值得你痛苦。因為你此時的痛苦,毫無意義。或許這麼説會顯得冷酷,那些失眠的夜晚,那些買醉的午夜,那些哭濕的枕頭,怎麼會是毫無意義的呢。那些只是你的不甘心,只是小聰明和投機取巧沒有成功所帶來的失望罷了。既然連努力和付出都不一定會有回報,小心思和小聰明又怎麼可能呢。

沒什麼大不了,你還年紀輕輕,你還心地善良,你怕什麼?爛泥底下,蓮花生。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10

看到太多自己的影子,影即黑暗,這裏黑暗並不含褒貶義。我只能以自己的臆測揣度作品和作者的生命。若手記裏寫的是他自己,我想一切從他被傭人侵犯開始,就已經對世界絕望。這種絕望是隔離,是不明白究竟自己錯在了哪裏,神要如此詛咒懲罰他。從小時起,他的楚門世界就撕裂崩塌了。

他沒有得到過救贖,因為他感覺自己是被拋棄的,也便根本不會去乞求這恩惠或施捨。也許他只是想放棄自己,也許,他認為放棄了自己,世間會更幸福吧,他不願意讓責任、愛成為拖累自己的續命之弦。如果自己不被上天祝福,為何要在這世上游離,世間,或是説人們組成的地方,不需要他。他也沒有存在的意義,他去討好,去迎合,不拒絕,最終只會給善良帶去苦痛,給單純蒙上陰影。想必,他所吸引女人的,是他意識到不幸就像指甲一遍遍刮擦心尖,他既厭惡又享受這種感覺,欲罷不能,更放縱自己,而女人們恰被激發出內心聖母的使命感和宿命感,同情他的陰鬱,不幸。

書篇中,較輕鬆的章節是good bye。正當希望從天邊映射出光亮時,一切戛然而止。孤寂久了的人最懼怕的,不是繼續孤獨,而是黑暗久了猛然進入陽光下,刺眼的光芒。這時,逃是唯一讓自己不陷落其中的出路。希望不適合葉藏,只怕自己終會粉身碎骨,不如自己親自畫上結束的句號。

之後的一切,幸福,不幸,囉嗦,瑣碎,無所謂了。反正一切與他無關。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11

《人間失格》這本書由序言、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後記共五部分構成。其中序言和後記作者以第一人稱,訴説“我”看到了主人公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中間的三篇手札與照片對應,則是用葉藏的第一人稱來敍述了膽小懦弱的葉藏的經歷以及他為了逃避這個世界而終日放浪形骸,最終一步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自我毀滅之路。作者太宰治以纖細的文筆,書寫對人生的哀歎與嘲弄。無奈與諷刺,憤懣與惆悵,陰鬱頹廢的毀滅美學的悲情演繹,表現了戰後日本人“精神”與“感官世界”雙重萎靡的傑作。

葉藏通過同學竹一,獲得了自己的信仰。他決心要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壓抑。但接踵而來的是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嘲笑與批評,從小養成的弱小的性格也使的葉藏不敢反抗。信仰的種子還沒有發芽便已經死掉了。就連他好不容易找到的屬於自己的愛情,也被這個社會所奪走了。當失去一切希望時,魔鬼便悄然來臨。葉藏最後還是敗在了世俗手中,陪伴了他一生的演技也沒能讓他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

《人間失格》不是在描述一個悲傷的故事,它只不過借一個受害者的口吻來講述人類的醜惡,自私自利,好逸惡勞……我們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感受:我為什麼要活着?來到這個世界我能做什麼?《人間失格》問的就類似這樣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你的選擇是和作者太宰治一樣的道路,逃避殘酷的現實與自身的力量不足,須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轟轟烈烈地幹一番失業,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個普通人。

在太宰治的心中,葉藏並沒有失去做人的資格,而是沒有渾渾噩噩做人的資格。他的身上難得有着善良與真誠,卻無法得到救贖。人性的光輝終究沒有照亮當時的社會,反而被無盡的黑暗所吞噬……

最後的這句話,送給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愈是敏感、愈是膽怯,愈會企盼暴風雨降臨得更加猛烈。”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12

葉藏從小生長在官員的家庭,生活條件優渥,不懂得人間疾苦。但卻飽受精神上的折磨,面對家庭環境的壓抑,親情的冷漠,世人的虛偽,無奈且怯於改變。年幼時不得不接受違心的事物,通過扮演“小丑”來取悦他人保護自己。心靈上受困於此。年少時,在堀木的蠱惑下了解酒和女人,逃避式的放縱使他的靈魂暫時得以休憩。但愈是放縱沉淪,愈是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內心,發現世界的陰暗。孤獨的靈魂希望找到伴侶,不在乎其是否擁有精神上的共鳴,只要有契合的孤獨便可。但孤獨的靈魂不僅未得到慰藉和解脱反而受到傷害。為了生計無奈試圖妥協,試圖像“世人”一樣的活着。良子的美好純真給了葉藏生的希望,但也正是良子信任的“背叛”徹底擊垮了葉藏,最終成了廢人。

葉藏靈魂深處的美好與這個世界的悲涼是格格不入的。他的痛苦源於清楚的瞭解自我,厭惡社會。世俗的虛偽,自我的真實與懦弱的性格促成了天使一般的好孩子的悲劇。嚮往善良、正直、純潔、親情、自由,面對人的虛偽冷漠和欺騙既不想改變自己隨波逐流也沒有勇氣保有這份美好害怕獨立的存在,懦弱導致思想和行為的對立,最終喪失為人的資格。

對於葉藏同情勝於可憐,共鳴勝於同情。生活在複雜的人類社會出生時的純真不可能不被世俗玷污。有哪個人不曾純潔無瑕?有誰不想將那份純潔由內向外,由裏及表毫無偽裝的表達。即使一開始受傷,也執拗的不想改變不想迂迴,想將美好的純真狠狠地撰在手心不放手。可是代價就是頭破血流,遍體鱗傷。所以為了使自己不受傷,他們摸索出了處事的方法-成年人的世界便有了圓滑。可即使他們深諳處世之道理也絕不會丟棄內心的純真,圓滑僅僅是給她的肉體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穿上外衣而已,將其靈魂隱藏在深處。一旦現實和內心出現衝突,他們將勇敢誓死捍衞內心的堅守!生而為人,無奈妥協與勇敢堅守並存,並非非黑即白,葉藏式的靈魂告白可能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人間不值得!

人間失格讀後感 篇13

《人間失格》作為太宰治自殺前的最後一部小説,實在太壓抑,負能量太多,然而,他卻能帶給我們對社會的思考。

對於一個五次自殺,四次殉情的人來説,死亡變成了一生的追求。看之前,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他會在開篇寫到"我的一生充斥着恥辱",也不知他為什麼會説"生而為人,對不起"。直到考完全篇,才懂,這與他的性格和家庭有關。

他的父親是眾議院中的一員,作為家中的第六個兒子,缺乏父愛與母愛,從現在乳母的照顧下長大,而又因早熟,所以,會在生日時討好父親,要求父親買獅子玩具而不是他最喜愛的書,從那時起,就註定他的生活會走上與一般人不同的道路。在家討好父親,在學校討好同學,用一切手段,不惜犧牲自己的尊嚴,逗笑他們。高中就和女人,煙,酒混在一起,直至自殺,都是和女人一起。他的一生,太痛苦。這種"邊緣人"的形象得不到世人的認可與理解,雖然整篇文章是以葉藏的口吻寫的,但我知道他是以自己為原型。

在我看來,作家,畫家的內心都隱藏着常人無法理解的悲痛,他們追求的東西太過瘋狂,就如高更,為了繪畫,寧可拋棄一切。

最後讓我迷惑的是,文中葉藏和掘子互説反義詞,透露出太多需要思考的問題,還有,良人最後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