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間失格讀書感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9W

人間失格讀書感悟

人間失格,即喪失了做人的資格,這是太宰治的自傳體書札,纖細的自傳體中透露出極致的絕望,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人間失格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1

首先,需要介紹一下作者,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1909年出生於日本青森縣北津輕郡貴族家庭,父親的嚴厲與母親的缺位讓太宰治從小性格纖細而敏感。大學時期太宰治積極參加左翼活動,同時開始過着放浪不羈的生活,曾與藝妓同居,畢業後走向消極,期間四次殉情未遂,三十九歲時與最後一位愛人相約投水自盡。他的作品中以《斜陽》和《人間失格》為人稱道,被譽為戰後日本文學的“金字塔”稱號。

日本一向以“私小説”著稱,《人間失格》是對作者的自我生活寫照。太宰治最重要的小説是遺作《人間失格》,此書完成,他旋即投水,藴藏了他一生的遭遇和映射,“人間”這個名詞,在“日語”中是與“人”同義,不具社會等含義。所以,“人間失格”的意思就是“喪失做人資格的人”。書中的主角大庭葉藏自認為天生是個“邊緣人”,所以曾經積極參加非法馬克思社團,後來因為與女妓相攜自殺的時候,女方身亡而他獲救,所以他被以教唆殺人的罪名短暫入獄,淪為罪人。結婚之後,純潔的妻子卻因為信任而遭到玷污讓他徹底崩潰。最後,葉藏這個喪失為人資格的人完全憑感情行事,一步步由病弱、無力走向墮落的人生,從沉湎藥物、買春、自殺再到完全不理解他人,同時恐懼,棄絕世界,最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人間失格》的主人公每日自責“苟活着就是罪惡的種子”!我的不幸是無力拒絕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絕,不論對方還是自己心裏,永遠都有一道無法彌補的白色裂痕。我被這樣的恐懼脅迫着,問問老頭:“不抵抗是罪嗎?”最後靈肉一起湮滅。因為不抵抗之罪,所以失去了為人資格,這不抵抗之罪其實也正是驕傲,拒絕一切形式的妥協,已放棄抵抗來表示自己的立場,在另一本《斜陽》中,主人公即便在自殺的遺書最後一節,也要寫下“我是貴族”。

可惜,驕傲更是七宗罪之首。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2

這篇講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從簡單到複雜的故事。故事以自傳的形式把一個想不通的瘋子形象表現了出來。讓人有一種代入感, 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我,小時候的我的想法和這個葉藏差不多,除了我對其他人持觀望態度而非恐懼外,葉藏知道人的脆弱和強大,但他把脆弱代入自己,強大代入他不熟悉的其他人,同時還傲慢的把其他人認成惡魔,把自己當成卑賤卻與人無害的小丑。把自己和人類區分開來最終會讓自己變成一個非人非鬼的東西,在落回人類之後,他還不知悔改,又找了一個“榜樣”(善於信賴他人的那個什麼子)來維持自己“總有人是和齷齪的人類不同的天使”的信仰,可悲而又在意料之中的是,連“天使”也會找外遇,他又崩塌了,決心做回自己的“天使”卻意外成為嗎啡鬼被關進瘋人院。他一生敏感又脆弱, 這人本身思想有問題,是一個一生都沒有把自己和別人劃清界限的人,也是個一生遇到人生大事只會選擇逃避的人,從他搞笑開始,能救他的就只有一個宏觀的,不侷限於生活的,未完成的宗教讓其奮鬥一生(不然他又會閒得無聊跌到什麼坑裏),比如科學,但他錯過了,從始至終都錯過了。儘管他比誰都看的清楚,儘管他的思想絕不是一個頹廢的死人,但他卻活成了頹廢的一生。(可能有些詞不達意,卻為心聲)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3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尖竟狠狠地一顫,一種極大的疼痛感在心中無限擴張、蔓延。

説起日本作家,被眾人所熟知和喜愛的大約是村上春樹、夏目漱石和東野圭吾這樣的作家,但我最喜歡的作家莫過於太宰治。

我們從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可以獲得的不僅僅是一篇關於人性的故事,更多的是引發讀者對人與人交往的一種感歎: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不僅僅是失去做人的資格,更是對滿是虛偽和欺騙的人間的失望。壓抑和無奈已經快要衝破乏倦困頓的身體了,而我們也只能繼續在混沌之中游走,終日不知夢為魚的活着。

文中主人翁大庭葉藏,自小就在一個家風嚴謹的家庭中長大,而從懂事起便有自我意識的覺醒發現自己與他人不一樣。“不吃飯會死的”這樣一句稀鬆平常的話,在他眼中卻成為了一種恐嚇。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我不知道人為什麼活着,我的幸福觀和詩人的風馬牛不相及,我很不安。”從此,葉藏也走上了一條通過“扮醜”逗笑周圍人的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

漸漸地,葉藏終於承受不住這樣的壓抑和無奈,在同學堀木的影響下一步一步走向墮落——利用酒精和麻醉神經,用女性的肉體安撫自身的肉體,依靠女人維繫基本生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很抱歉未能給交往中的人們帶來一種舒適的體驗;很抱歉自身獨立的思想難以苟同於眾;很抱歉沒能活出眾人價值觀所趨向的生活。最後的最後,大庭葉藏終於平靜、釋然的走完了他悲劇的一生。

太宰治通過這樣一部絕筆,回顧評價了自己的一生,也為自己人生句號題上了最完美的註解。即使對濁世的看法已經到了絕望,但是最後的一絲絕望也要留給自己。太宰治的離世是一時的消亡卻是永恆的存在。

不幸的一生令人歎息,但在歎息與感歎之後,作為讀者的我們在產生共鳴與疼痛感的同時或許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深思——在瞭解陰影下的骯髒後,我們是否能更勇敢的去擁抱光明呢?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4

文章講的是主人公葉藏的故事。曾經,他是一個自閉的孩子,總是喜歡迎合別人,通過搞笑的方式讓身周圍的人歡樂,在讀了中學後,父親把他接到東京去讀高中,在高中認識了絕木,一個跟他性格很像的混混,在絕木身上,他學會了吃喝嫖賭,後來還因為殉情與父親決裂,殉情後父親不再給葉藏寄錢,失去經濟支柱的葉藏,深刻的體會到了錢斷情亦斷的人間冷暖,並由此沉淪。

讀完這篇小説,我第一的感受是:其中的主人公看似一個三觀不正的混混,實則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從他小時候説起,他活着就是為了別人,他極盡一切的搞怪,僅僅是為了博身邊人一笑,但從他的行為中,我看出了他的恐懼,那種時刻得不到認可的恐懼,就如同魯迅先生狂人日記中的主人公一樣認為周圍的人,是吃人的野蠻人;不過細細品味,我倒覺得,主人公是一個追求“真”的人,追求一種狹隘的“真”,他認為周圍人做的一切都是虛假,你對他們真,他們對你反而有很大的看法,甚至排擠你,而如果你對他們假,他們反倒會哈哈大笑,無比快樂。他定義的“人”終究是要成為人們滿意的“人”如若不然他們便會視你為垃圾,使你受盡折磨,而他正因如此便失去了自我。不過他忽略了一點,就是人性的善和美,親人對他的愛都是純粹的親情,但在他的眼裏,卻成了虛偽的。所以當父親問,他要什麼禮物的時候,他並不想滿足父親這種虛偽的滿足,於是就拒絕了父親對他的好意,其實父親那並非是為了尋求虛偽的滿足感,那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美好和温暖的親情。

葉藏還是個懦夫,他不敢接受現實,只會通過嗜酒抽煙和使用藥物來麻痺自己,逃避現實,當他因殉情自殺父親不再跟他匯錢後,他開始一蹶不振,過起了無業遊民的墮落生活,感覺全世界都拋棄了他。

人世間本來充滿了美好的東西,但他卻不曾擁抱它,而是去以狹隘的眼光去判斷它,曲解他,那只是會讓你沉淪。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5

曾經下載過這部電影,但是沒怎麼仔細看。現在看到原著,覺得寫的真是好。形式上類似於《狂人日記》,但是這部小説是自傳色彩的,和太宰治的經歷密不可分,札記就像真的作者寫照。

不太懂得是主人公拋棄了社會,還是社會拋棄了主人公。他從小對社會、對人們感到害怕,徹底的逃離是不可能的,所以耍寶以掩飾自己,以免讓人們發現這個異類。他的早熟是顯而易見的,甚至不乏有些真知灼見。早熟的人與世界格格不入,他發現了人們之間的欺騙,而且越是欺騙的好越是被人稱為完美的人。對於年少的人來説,這大概是個可怕的發現,因為知道了如果自己不能行使欺騙,那麼就有可能在人們之間呆不下去。當然,我覺得這並不意味着太宰治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些,而是他長大後明瞭這些,再把這種看法注入到年幼的主人公心中去,為他今後的行為奠定基礎。

人們稱太宰治的文學為“無賴派”文學,如果只是就“無賴”的中文字面意思來理解,我覺得對於太宰治是不確的。我倒是覺得小説的人物有些存在主義文學主人公的意味。都明白了這個世界的荒誕之處,但是有什麼辦法呢,大概也是消極的抵抗的,不反抗也是抵抗,要被社會拋棄,排除出人的行列。序言裏説到的三張照片,可以看到全沒有人間的氣息,脱離人間,脱離社會。或許看起來他是懦弱的,靠女人扶持,沒什麼出息。可是他年輕時畫畫,畫自己是梵高式的“魔鬼”,而且以此自得,後來卻沒再畫類似的畫。這未嘗不能説是他對自己的認識,最根底的是一個惡魔。但是一直沒有爆發,雖然一直“禍害”着人間。他的一直酗酒,以及後來的藥癮,是對社會的逃離,還是對自己本性的壓抑?

説起女人,完全可以看做是太宰治本身的翻版,他本人是帥的,電影裏的主人公也是帥的,這一點對於女人的魅力是不能忽視的。另一點就是那種頹廢的憂傷的氣質,也對於女人們有吸引力,覺得有些神祕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頹廢憂傷完全不是為賦新詞強説愁,不是表面化的,而是骨子裏的,是從對於人生社會的思考而來的。他完全有機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社會上的普通人,但是如果是那樣,就不會有多麼吸引女人了。

有意思的是,札記的最後提到了他的父親,覺得這一生好像是與父親拔河一樣。我們當然不能説這一切都是父親造成的。但是父親也有很重的影響。小時候的家庭環境,對於子女的不真正瞭解,都是塑造他的性格的原因。(男孩仇恨父親:三島《午後曳航》裏小孩子的籌謀,父親是敵人,是英雄的敵人。)但我不認為這就是一出性格悲劇,不能簡單地劃分。他看起來是被社會拋棄了,但是方方面面還是在社會中,即使成為一個“廢人”。他思考到,“所謂的世人,也就是一個人”。單數複數的指稱已經不足以概括這其中的關竅了。面對一個人的嘲笑和指責,與面對全部人們的嘲笑和指責沒有什麼兩樣。因為人們有這樣的本事,“在互相欺瞞的情況下,居然雙方都沒有收到任何傷害,甚至幾乎沒有受騙的感覺”。大概所有的人早已融為一體了,只有主人公不是,所以他感到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