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間失格小説讀書心得【新版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02W

人間失格小説讀書心得【新版多篇】

人間失格小説讀書心得 篇一

讀完太宰治的書《人間失格》,這是兒子要求我給他買的書,看了説大吃一驚,為了避免兒子正因不恰當的閲讀選取而影響了人生導向,我義不容辭的在拿到書的第一時刻自己先行閲讀。書裏有一句十分經典的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兒子説他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感動的哭了,正因他似乎讀懂了太宰治的無奈和痛苦,他很期望我能閲讀這本書,並且期望閲讀能夠給我帶來關於人生的思考,當然,所謂思考那是必然,但是我更關注對兒子思想軌跡的瞭解,因此,他讀的書,或者是他推崇的書,都是我必須要讀的。

人間失格,即喪失了做人的資格,這是太宰治的自傳體書札,纖細的自傳體中透露出極致的絕望,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整本書充滿壓抑和生活的混亂,正因無法理解自己生而為人的現實,使得葉藏一向生活在一種_和抽離的狀態,也基於此,似乎他一向在生活的窘困之中無法自拔,金錢是永遠沒法解決的問題,輾轉在一個又一個女生之間,藉此虛度生命,但並沒有哪個女生能夠令他找到生命的好處。他內心善良,總覺得他的行為似乎在對他人造成傷害,於是一次次的離去,但又總是無法逃脱命運的咒語,生活中永遠是女生,能做的就是不斷的用酒精醫學專用自己,不斷的把所有的東西送到當鋪去,拿到的錢再變成酒,如此周而復始,最後淪為一個喪失行動力,靠畫低級的漫畫掙錢,靠自己的臉面去賒賬的男生。為了生存,甚至於為了嗎啡,總之,只要某個女生有什麼他需要的東西能夠給予,他都能夠出賣自己的性和身體,在這本書裏,不斷的在看到這個苟活的男生內心世界的掙扎與一次次的崩塌,從書的最開始,我甚至於沒有搞清楚為何,他會有那麼強烈的人間失格的感受,這個世界真的不屬於他嗎?為何從幼年懵懂期的照片上,他就找不到內心真的歸屬?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並不知道來到這個世界的好處何在,但有些人在發奮中奮鬥中尋找生命的好處,有些人卻從很早就開始正因迷茫而放下,我不知道是上天怎樣的安排,令這個原本富有才華的男生,這個臨死但是才38歲的男生的一生竟是如此悲愴?好在最後,他最後自己做了一回主,跳河_身亡,生而為人,他很抱歉,但是死去的太宰治並不知道,他選取_,會對更多的人抱歉,總是説_是最不負職責的選取,就算是在宗教裏面,_的靈魂也是無法解脱的,而這些,不知道太宰治是否知道,他的靈魂又是否能夠逃脱那縱身躍下的冰河,每一世的功課總要做完,沒有做完的就算是想逃跑,大概也只是徒增留級的悲哀吧。

兒子和我説起所謂的“日,本性”,就是日本人在戰後所謂的_妄想症,他們喪失了戰前的勇猛和勵志,總覺得自己是罪人,那種根深蒂固的感覺影響了日本的文化,而那個1948年就_的太宰治是不是也與生俱來的有所謂的“日,本性”呢?

這是一本需要帶着自己堅定的價值觀去閲讀的書,貼合日本文學一貫的寫作手法,有超多的內心描述,讓人沉溺其中感覺世界都灰暗起來,我不知道兒子的年齡看了這本書會有怎樣的體會,還是期望他能夠多一些思考和決定,而不是陷入其中,好在一齊買的還有村上春樹的《當我跑步時我在談什麼》,至少這是一本用心向上的書。這是兩本在他們同學中間廣泛傳播的書,也期盼這些日本的文化能對他們這一代有正面的影響。

人間失格小説讀書心得 篇二

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走飯

你知道的,就是有人可以這樣輕鬆自然的談論死亡,彷彿在談論一日三餐、週末旅行。

生存並且不厭惡自己,並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痛苦這種東西,與生具來根植於一些人的心裏。時值四月,張國榮先生已經離開十四載,十四年前,他在遺書中寫下:“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並不是每個人的理想都有珠光寶氣的光澤,魯迅先生在《病後雜談》中寫到:“大願,原是每個人都有的……一位是願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另一位是願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着,懨懨的到階前去看白海棠”。如此陰暗的理想,聽起來卻不覺反感,“扶白海棠吐血”,竟有了些雅的味道。

相比之下,太宰治先生的理想就不僅僅限於“吐半口血”了,他一生都在追求死亡,打開太宰治先生的履歷,除了獲獎,便是自殺未遂,直到39歲那年他終於如願以償。我沒有考證過太宰治是否真的患有抑鬱症,但毫無疑問,他的文字裏透着抑鬱傾向。人們説,這是“無賴派”文學。

太宰治的人生信條可能就是:如果沒什麼事的話,那我就去死一下。

第一次自殺,太宰治20歲。他在寄宿的家中服下大量的安眠藥,卻因為未到致死量,自殺失敗。研究者説這次自殺是因為他的學業不佳。

第二次自殺,時年21歲的太宰治與銀座酒吧的女招待殉情,這次同樣是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情人離他而去,太宰治卻被救了回來。這讓他一生都覺得揹負罪責。

第三次是太宰治26歲時,學業門門掛科,畢業希望渺茫,報考報社不及格,絕望之餘,便跑到山中上吊自殺,可是上吊的繩子卻斷了,太宰治悻悻而歸。

第四次是在1937年春天,得知妻子與人有染,他悲苦憤懣,帶着妻子前往羣馬縣水上村谷川温泉,打算兩人結伴共赴黃泉。這次兩人也因藥量不足致死而倖存了下來。

連死都死不了,我有何用?

最後一次,就是1948年6月13日與山崎富榮的情死了。那時具有自傳性質的小説《人間失格》剛剛成書不久,太宰治已經開始屢屢咯血,病情惡化。據説投水之前,二人還服用了氰化鉀,看來這一次當真是決意赴死,39歲的生命,終於如願。

對於有的人來説,相比活着,死亡真的不可怕。

讀《人間失格》,能夠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掙扎與痛苦。然而卻絲毫不覺得同情,因為“同情”總是給他人,而《人間失格》裏的種。種陰暗,總有一款適合你。就像張國榮先生在《異度空間》中所飾演的心理醫生,以為看到的是“他人即地獄”,殊不知,自己才是地獄。

我們每個人苟活於世,除了見諸於朋友圈的種。種正能量,總還有更多的陰暗情緒纏繞着我們。有時候你隱隱的感覺到了它,卻又難以具體描摹,甚至不敢面對,便放它匆匆溜走,如果你不幸並非生性樂觀之人,那麼諸多頹喪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在你內心肆虐。後來那些遊離的陰暗情緒在深夜流出你的腦海,幻化成一本《人間失格》。

對內心世界採取幾近白描的方式,毫不掩飾的告訴這個世界:我就是這樣卑躬屈膝的一個無賴,我過着混亂的私生活,沒有責任感,面對現實只知道一味的逃避,我頗有才華卻不願有絲毫進益,我面目可親卻只是混吃混喝的皮囊……我唯一熱衷的事情便是死亡。

葉藏(書中主角)説,他是用“丑角精神”作為對人最後的求愛,可他其實根本不會愛,因為他缺乏袒露自己內心,或是探視他人內心的那點勇氣。葉藏在小的時候發現,自己佯裝一個蠢貨的時候,貌似會得到周圍人的認可與喜歡。於是他便走上了耍寶搞笑的道路,甚至當他發現“模仿勞埃德和大家寒暄的樣子,她們笑得更歡暢了”。從那往後,每逢鎮上播放勞埃德的電影,葉藏必坐在台下,偷偷揣摩他的神情舉止。仔細回想的話,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都遇見過這樣依賴耍寶搞笑博得他人認可的人?甚至我們自己,是否也在某些時刻扮演了這樣的角色?站在高處的時候,莫名期盼自己會突然跌倒。

所以我們總是聽説,真正的喜劇大師,台下總是沉默寡言,而真正出色的喜劇,都有那麼一絲悲涼的味道。陳奕迅的《浮誇》被很多人翻唱,我總以為最出色的是王祖藍那一版,除卻技巧,我想是因為王祖藍更能理解歌曲中所描述的“丑角精神”。

我沒有能力分析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到底是什麼,就像我無法真正理解太宰治為什麼如此執着於死亡。因為在他人的記憶裏“我們所認識的阿葉非常率真機靈,若是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個像天神般的大好人呢。”以及“我早就注意到你了。對,就是這種靦腆的笑,這是大有前途的藝術家特有的表情哦。為我們的相識,乾杯!小娟,這傢伙是個美男子吧?可別被他迷倒哦,都是這傢伙來了畫塾,才害我淪為第二美男子啦。”

可是,這些根本無法填補心靈上的空缺。太宰治説,沒辦法,我只是想死啊。

這是一個暴露負能量會被咪蒙小姐罵翻的時代,我們太需要顯現自己痴迷於讀書旅行健身的政治正確了,沒有人敢像《人間失格》一樣,把陰暗的自己撕碎了給別人看。可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在凌晨三點和太宰治來一次精神碰撞,那麼你不願意再佯裝幸福。談到人生的真實狀態,我在本書裏也找到了最恰如其分的一句描述:

現在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

只是一個談不上幸與不幸的存在罷了。何為生活?

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歡暢。今朝,酒冷香落,徒留荒涼。

人間失格小説讀書心得 篇三

《人間失格》是躺在書架裏好久的一本書,翻了幾頁,深感壓抑,便再沒有讀起。直到前幾天學弟説他在讀,又恰好成立讀書小組,便又和這書重逢。

坦白説,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是在看葉藏的故事,而更像在回顧和剖析過去的我。這一過程是痛苦而艱難的,卻也是刺激而痛快的。以至於在讀的過程中,我一直都在問自己: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過去?假若你也曾有過一段晦澀孤寂的時光的話。

葉藏從小生活在一個古板的舊式鄉下家族,“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飯,就儼然成了一種儀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規定的時間內聚集到陰暗的屋子裏,井然有序地擺好飯菜,即便沒有食慾,也得低着頭,一聲不吭地嚼着飯粒”,如此壓抑的氣氛導致他對用餐時刻充滿了恐懼。而那時的他,還只是個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小葉藏如此敏感,對與人交往充滿了恐懼和渴望?也許是因為生來就體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陰鬱,以及少與人接觸,讓他只畫地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裏。人之初,性本善,他從書本中學到的絕對的善惡是非中為自己戴了枷鎖。當他看到世間與他所想並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時,(例如當他看到大人們若無其事的虛偽做作時),他的價值觀開始動搖,他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正常的。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芸芸眾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視人間,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間。他的潛意識裏希望自己變成一個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掙扎而痛苦。頗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可這只不過是他自以為的。

如果用一個詞去評價葉藏的話,那就是“混沌”。如葉藏一樣的人的共同點是:敏感多疑,玻璃心,害怕受傷,極度恐懼人際關係以至於處理時戰戰兢兢,自我認同感低。然而,在面對與自己價值觀全然不同的人間,有的人選擇了極端對抗,可想而知撞得頭破血流;而葉藏選擇了偽裝自己,討好別人,努力做一個能夠融入人間的正常人。而正是這種偽裝和偏執,讓他始終遊離於人間之外,且日日掙扎靈魂難以救贖。蘇格拉底説,要認識你自己,這真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而葉藏,很可悲,他無法認識自己,也無法客觀的認識世界。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自己餓不餓,他的一切都依附於別人的喜歡,別人的要求。可憐,可悲,可歎。

可我也曾有過那樣一段艱難的時光。只不過我選擇的是對抗,固執己見。現在看來,大概年少時多一些坎坷和碰撞,未必是壞事。若不殘酷,哪得頓悟。若是像葉藏一樣不斷地偽裝和逞強,終有一天會不堪負累。許是和葉藏有過相似的經歷或者説心路歷程,讀書筆記·所以閲讀手記的過程中我十分理解他,但我卻不能同情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葉藏只把自己拘禁在一個小圈子裏,他的所有痛苦掙扎都是真實的,痛徹的。可是,在外人看來那就是一種不知所云的矯情,甚至當你走過那一段路再回望的時候,也會罵自己一句傻比啊我當時都在想些什麼。可我也明白走出來有多麼不容易,那是一段多麼黑暗無助的時光。

我很遺憾,葉藏沒有和這個世界和解。葉藏最後感慨他失去作人的資格,是他在做出了那麼多努力之後發現,他終究還是無法做一個正常人,他的靈魂依然無法得到救贖。更可悲的是,這些並非是別人的過錯,而是他自己。是他的靈魂出了問題,難以修補。這無疑是最絕望的事情。就好像一個完美主義者看到自己忽然殘缺的身體,難以挽回的那種悲慟。他再也沒有勇氣,也找不到辦法去融入人間了。

而我,以一個曾經的病友,現在的勝利者的姿態,不能去盡更大善意的理解和心疼葉藏,多了些許漠然,這也是我的悲哀。可我也慶幸,有時的漠然也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我坦然接受它,並不以它為恥。畢竟,我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俗人啊。

願所有迷茫的人,堅定的做自己,都能夠與這個世界和解。快樂的生活。

人間失格小説讀書心得 篇四

《菊與刀》的作者魯斯·本尼迪特女士曾經分析過大和民族國民性中的矛盾特性,即“當人們提及日本人時,仍然使用一系列令人極為迷惑的,‘但是,又……’等詞句……一個嚴肅負責的觀察家在描述日本以外的民族時,是不會一方面説這個民族彬彬有禮,同時又加上一句説但是,‘他們又很蠻橫、傲慢’;不會説某一個國家的民族無比頑固,又説‘但是,他們也極易適應激烈變革’,‘……從很大程度上講,日本人既生性好鬥又和平禮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順從而又憎恨受人擺佈……’。對於日本人矛盾的國民性,早已成為日本論著中的論述脈絡,無數的矛盾在理性思維推理下無法成立,然而卻又如此真實存在。而太宰治,以及他的代表作《人間失格》大概是能證明這個命題的最有力論據。

1948年,太宰治寫下《人間失格》後便跳河_,《人間失格》無疑成為天鵝之作。作為一部典型的自傳體小説,故事的主人公大庭葉藏是太宰治人生軌跡的復刻。大庭葉藏近乎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一個“邊緣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與女友相攜_自己雖然倖存卻因為女友遇難而獲教唆_罪而鋃鐺入獄;他思想反動,參加非法的右翼社團;他終於靜下心與一個女子相愛並結為夫妻,卻因為歹人玷污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他選擇吸毒,不時尋找短見。後來,大庭葉藏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拋棄了整個世界,然而卻也可憐地被世界拋棄。

不同於川端康成的傳統日式寫作,或是村上春樹式的脱亞派寫作,太宰治的頹廢無賴派在日本文壇上一枝獨秀。

太宰治塑造的大庭葉藏,顯示出的最顯著特徵就是驕傲和懦弱同時存在的典型日式矛盾性,即拒絕一切妥協,然而卻對現實無力也無心調和,這是對大庭葉藏或者説是對太宰治的頹廢最合理的描寫。縱觀太宰治一生的經歷,對比《人間失格》中大庭葉藏,兩人就像是實像和鏡像一般,不謀而合。太宰治短暫的一生中,有五次攜不同情人_的經歷(除最後一次外,其餘四次均獲救,而他的情人無一逃脱厄運),這樣的特別經歷,即使是在戰後日本作家頻繁_的怪圈下(如川斷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作家),也是十分罕見的。

一個作家的寫作常受到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經歷等多方面原因影響,參照太宰治的經歷以及日本戰後作家羣風格紛繁複雜的現象,可見太宰治的寫作與社會環境有着莫大的關係。

太宰治生於明治42年,卒於昭和23年,日本經歷着對外殖民受挫、戰爭失敗_投向美國、封建傳統社會_向現代化轉變、武士道忠誠遭到質疑等種。種創傷。人們開始對那個年代彷徨、迷茫,而敏感、犀利的太宰治迅速感受到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在他身上得到催化,造就了他的頹廢。一方面,他驕傲地認為“即使悲哀會因此尾隨而至,也無所謂,一輩子只要有過一次狂暴的歡樂就夠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卻又只敢向上天控訴:“不抵抗,何罪之有?”

這種矛盾,造成對太宰治,或者嚴格説是他筆下的大庭葉藏的評價在學術界爭論頗大,痴迷者有之,圍攻者更是不在少數,客觀來説,即使他生前死後一直處於譭譽參半的境況,但對他的評價,還是依然需要按照某個日本作家所説的“無論是肯定他還是否定他,他的作品總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李,太宰筆下生動的描繪都會直逼讀者靈魂,讓人無法逃脱”。誠然,當讀者的感情與作品產生共鳴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閲讀,包括頹廢以及懦弱等等,太宰治的筆戳向了那個時期人們心中不願意或不敢提起,卻又難以迴避的懦弱,這不免有些令人尷尬,日本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更是直接地道出了對太宰治的不滿,但是回過頭想想,甦醒懦弱難道不是一種呼喚人性的行為嗎(包括三島由紀夫本身因無法接受日本法西斯覆滅而選擇的_,也可以算作是某種懦弱)?在某種程度上,這無異是上帝一般的存在的。

然而,這樣一個人,某些時候如神一樣啟迪、解放世人的人,卻以死作為謝幕,而不是苟活於世,究竟那一個更值得肯定一些,我們無從解答。如他所提的問題一樣:“請問上天:不抵抗何罪之有?”大概是隻有上帝能回答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