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四世同堂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6W

四世同堂讀後感精品多篇

老舍四世同堂的讀後感 篇一

用了許久終於把《四世同堂》給看完了,其實好多次都想動筆寫些什麼,但又總是不知從何説起。畢竟這故事離我們生活太有點遙遠,想要設身處地的瞭解,確實是有些困難,只能模模糊糊的感受到一些舊中國的歷史,卻總是若隱若現,不經意間就又回到了現代中來。

我怕非常佩服老舍先生的文筆,樸素幽默中折射出不平凡。優秀的作家總是如此,他們總是能以看似輕描淡寫的筆墨寫出令人震撼的故事。

四世同堂,顧名思義嘛,是以祁瑞宣一家四代人為中心的,可是長遠來看呢,又能發現不少關於他們鄰居——冠曉荷、李四爺、小文夫婦、丁約翰等等人物的描寫。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反應,瑞宣一家可能是那個年代人民最普遍的真實寫照吧:既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可是又不捨家中父老,總為忠孝不能兩全而感到苦惱、煩悶。除此之外呢,以冠曉荷、祺瑞豐為代表的另一類人,卻真實做了“漢奸”們:他們並沒有什麼深厚的愛國之情,只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能夠好過一些,所以也就甘心為日本人做事、甚至於忘記了自己是中國人。這二者在歷史的任何朝代都是存在的,總會有一些人不在乎是否忠於國家;也總會有一些勇士誓死保衞祖國,不願意國家跟了別人姓。英雄受後世敬仰,漢奸則遺臭萬年。

有時候讀到瑞宣的心理描寫時,我的心彷彿也被揪在了一起——他愛國、他有才華,他有着文人逸士所有的特性,他理應去為國效忠!可是它還有着肩負整個家庭生活的重任。那可是四世同堂啊,是祁家生生不息的命脈啊!所以對他而言,他不能像老三瑞全那樣毫無顧慮説走就走、也不能像老二瑞豐那樣為了生存而給臣服於日本人。他有骨氣、有責任,他不能拋妻棄子為國盡孝,更不能苟且偷生給日本人做事!他就是家庭的頂樑柱,更是抗日年代的當家人。所以他不能走,空有一腔愛國熱血卻揮灑不出,他只能在心中默默安慰自己:我是當家人,我走了這一下老小如何生存?所以每每講到瑞宣時,我都不由得沉默下來。是啊,作為當家的人,哪有容易二字可言?即使心裏再苦悶、再煩躁,也不得輕易流露出來,總歸要撐起整個家啊!昨天早上就是如此,我心裏説不出的悶,甚至都要透不上氣來,只能騎着車出去四處轉一轉,以此來告訴自己:放心吧,你生活在太平盛世,那些故事已經遠去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説不出的痛。像書中描寫的那樣,因受到日本人的羞辱而被活活氣死的、因吃不飽飯而被生生餓死的、甚至因拉肚子卻被當作傳染病而後被活埋的等等等等。現在的我想都不敢想這樣的故事,那些事情離我們太過遙遠,沒有親身經歷過,怎麼能談感同身受呢?沒有扛槍上過戰場、沒有經歷過國恥,怎麼能説了解呢?和平年代的我們為了吃、為了穿、為了住,為了人生存的資本而奔波;我們單單為了生存嗎?並不,我們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了更好的吃、穿、住,甚至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與理想。人生而為人,並非是來享福的。難處人皆有之,也不一定就是你最難。總有一些先驅烈士為國效力,也總有一些甘願逆流而上的勇士。

突然想起來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老舍四世同堂的讀後感 篇二

讀完《四世同堂》,有一種釋放感,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疑問:為什麼中國人那麼逆來順受呢?為什麼中國當時僅在短短半年內就淪陷了大半個?答案還是在這個封建社會制度上。三皇五帝,加上舊社會的黑暗腐敗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深深地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

他們膽小的只求自己平安,對國事漠不關心,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愚昧無知,但是我們能去怪他們嗎?為什麼魯迅先生那麼喜愛青年?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喜愛接受新事物,求進步,反傳統,想改造社會,有自己的是非觀,不會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比如老三瑞全。日侵略者佔領了北平,征服了大半個中國,卻永遠征服不了中國心。他們找來了一羣漢奸走狗,去散播什麼“中日親善”的鬼話,更加深了老百姓對侵略者的厭惡。我想在這裏説,中國不會亡,只要有一個有膽魄、有知識、又愛國的人,中國就永遠不會亡,不會被征服!北平就是個例子。雖然它被佔領了,但是還有像錢先生、祈瑞宣和瑞全這樣的愛國者在,他們是屬於中國的,只要他們在,中國的脊樑就不會彎!

只要有一個人站起來了,就有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了;只要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了,中國就站起來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瘋狂地殺了許多人,還企圖美化他們的戰爭,消滅他們的罪證,殊不知,每一箇中國人都是活生生的證據。他們殺不盡所有的中國人,只會引來更多的仇恨!看看漢奸的下場吧,大赤包在獄監獄裏得精神病而死,冠曉荷被活埋,瑞豐被特工打死,藍東陽被核彈炸死。這就是出賣中國的下場!

最後抗戰勝利了,中國人民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推翻了舊社會,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中國,一個充滿了理想與實幹的中國!如果説舊中國是一個垂死的老人,已日薄西山,那新中國就是一個充滿朝氣的青年,如日中天。中國,從有記載開始,歷經過十餘個朝代,幾千次饑荒,大大小小几萬次戰爭,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看看過去,為什麼中國會落魄到如此地步,因為守舊的制度,千年不變的、一潭死水的“思想”。人家在那裏大鬧工業大革命的時候,中國在幹什麼?人家推翻了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時候,中國又在幹什麼?永遠在沉睡!所幸,現在終於醒了,為時還不晚!

如今的中國已逐步奔向小康,前途一片光明!中國的未來,將更好!

老舍四世同堂的讀後感 篇三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是老舍先生寫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可以説是“最老舍”的一部。《四世同堂》是以小羊圈衚衕的祁家做為核心,寫下了日本統治下的北平,那兒的人和事已經深深地映入老舍心中,怎麼也揮之不去,一個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就在老舍的筆下,鮮活的展現出來。

書中祁家太爺的長孫瑞宣是一個愛國的人。他愛國,想為國家效力,他想去抗戰,他認為自己有能力,理應為國家做點兒什麼。可是,瑞宣又是家裏的長孫,是要成為四世同堂的祁家頂樑柱的,瑞宣要顧家,要成為祁家的主力。在這兒,體現了瑞宣的“孝”,他雖然愛國,可是為了整個祁家,他只能選擇留下。同時,在瑞宣的身上,也有“忠”的存在,他有一條底線,就是不給日本人效力,不要日本人的錢。他支持瑞全去抗日,為國家效力。

瑞宣在北平成為了一個參與地下鬥爭的積極骨幹,一心一意為國而堅守小羊圈的百姓,他顧家,也為國效力,“忠”和“孝”在瑞宣身上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四世同堂》裏的人物,都被賦予了鮮明的性格,一個個人物成功的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活生生的老北京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翻開這本書吧,去欣賞一個不一樣的老北京。

世同堂讀後感 篇四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置身於那戰雨紛飛的地方。

老舍這部書中以一種樸實無華的敍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淪陷區一羣普通人特別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通過祁老人、瑞豐、瑞宣、韻梅、錢詩人、小文夫婦、李四爺、白巡長、孫七、小崔、馬老太太、常二爺、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弟等性格迥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現出民族存亡之際,真善美與假惡醜的鬥爭,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苟且偷安、助紂為虐、賣國求榮的鮮明對照。

本書讓我們看見了北平被日軍佔領後的人間百態: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其實日軍佔領北平後,客觀地説,並沒有什麼令人髮指的罪行。沒燒圓明園,也沒搶故宮,也沒有大面積的屠殺等等。但是,他們殘害了南京的人民,作為同胞,我們當然非常憤恨,這是正常的,所以看玩四世同堂,我更加確信了對日本人的恨。

隨着整本書臨近尾聲,心中不禁感歎人的本性在那樣一個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練後,展現得如此真實,區區一個小羊衚衕,形形色色的人物卻已代表了當時千千萬萬不同心態的中國人,已成為了那個年代整個中國的一個縮影。

世同堂讀後感 篇五

看完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彷彿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在眼前跳動,漫長的八年,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取的比較抽象空泛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

書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無法用隻言片語來決定他們。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如果説漢奸是那個時代所造就的,那麼我想招弟、野求更是當時的犧牲品吧!作為大赤包的女兒,她註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個極其虛偽、極其自私,不知榮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純潔,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變了,變成了一個只會享樂,沒有思想,不懂正義、使命。《四世同堂》開始於抗日戰爭之前那個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結束於抗日戰爭勝利的美麗時刻,而期間人們經歷的便是那個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練自我的時光,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被中國人民深惡痛絕的日本鬼。他們所做的種種令人髮指的事以及他們近乎變態的心理,使每一個描述他們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齒、緊縮雙眉。年輕的一代覺醒,開始奮鬥,這是他們的選擇與付出,他們是愛國的一代人。這也是老舍在小説裏給我們的希望,不僅僅是生活的苟且,還有希望,還有詩和遠方。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我們是年輕的一代,熱愛自己祖國,把愛祖國當做自己的重任。

老舍四世同堂的讀後感 篇六

瑞宣是一個很好的視角去觀照形形色色的現象。他有思想而無行動,至少在當前版本里還沒有作出行動,結尾留下了他的即將行動的宣言。

瑞豐和高第像是一種道理的正反兩面,在對比中,宿命論,報應論喪失了力量。高第,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女子,然而細究其轉向,也不能不承認稍顯突兀。

錢老人,如高山,然而高山也有他的苦楚;他的思想也是在劇烈變化的,最後很高興能重新看到他與曾經的他合一,中間有一段桐芳犧牲和勸高第時,他彷彿有些可怖,革命中狂飆突進的人,也含有某種迫害的因素。可以説,人生種種,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善惡傾向,都有推進社會向好或向壞發展的可能,世間一謎乃是“度”,老舍先生本人和《四世同堂》中的種種人物,歷史裏的狂歡和瘋狂,都毀滅於失度。

文化,再愛和平,也要有保護自己的武力。

一手拿書,一手握拳。心中有愛,腳下有風。中庸和平衡不是錯,只是容易陷於偏頗,它們好像純粹的東西,需要理解和好的環境。而反抗和鬥爭,是逆風局的勇氣,順風局的保障,同樣也總是陷於深淵。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七

段樂為

《四世同堂》讀後感

《四世同堂》這本書,以日本侵略者入侵、佔領北平直至投降的八年抗戰前後為時間背景,講述了北平(現北京)小羊圈衚衕各色人物的遭遇命運和選擇,重點講述了四世同堂的祁家的人物命運。在那段暗無天日的歲月裏,面對日本鬼子的侵略,有的人選擇反抗,成為民族英雄;有的人選擇忍耐,苟且偷生;有的人則成為漢奸,成為民族敗類。老舍先生用他的細膩白描,淋漓盡致的講述了當時北平社會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小羊圈這個地方是北平城的一個縮影,那各個階級的人民是北平廣大平民的代表。在《四世同堂》這部小説裏,他刻畫了六十多個人物。許多人物形象在生活中處處有他們的影子,比如:不願得罪人,一心只想慶得了八十大壽的祁老太爺;有文化又愛國、卻無法拋下家人的祁瑞宣;忠厚善良、為人老實的商人祁天佑;滿腔豪情、智勇雙全的熱血青年祁瑞全;膽小怕事卻無聊透頂的祁瑞豐;努力付出、無怨無悔的韻梅;樂於助人的李四爺;無恥狠毒的冠曉荷、藍東陽、大赤包、胖菊子、高亦陀等人。還有拉車的,唱戲的,抽大煙的,妓女等等。

其中,不難看出祁瑞宣是本書的主要人物。全書中對瑞宣的心理描寫比其他任何一個人都多,尤其是關於他的心理鬥爭。瑞宣作為受過先進教育的新一代中國人,知道面對日本人的侵略人們應該奮起反抗,但是他上有年近八十的老人,下有稚氣未退的小孩,作為祁家的長孫,瑞宣不得不用肩膀扛起四世同堂的重擔,不得不把自己和家人用四世同堂的鎖鏈牢牢系在一起,但愛國之心讓他時刻嚮往着離開,而他的良心又不斷譴責着自己的懦弱。於是他為了不讓自己憎恨自己,拼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不斷勸説別的年輕人出城投奔軍隊,好以此來向自己聲明他並不是一無是處的。

小説中也不乏許多漢奸形象。在太平日子中,他們投機取巧地幹着無聊的事情。當日本人打過來時,他們以為要改朝換代了,就急忙巴結日本人,心甘情願的當日本人的走狗,見到日本人都賠上笑臉,鞠大於九十度的躬。當別地有了反抗戰爭時,他們惶惑不安;當中國城池淪陷後,他們反倒組織各種人遊行慶祝。雖然他們一個個都是那麼可恨,但他們的死讓人覺得既痛快又可悲。大赤包在獄中都瘋叫着她是“冠所長”,冠曉荷被活埋前都對日本人卑躬屈膝。

小説中的一些次要人物也像我們揭示了另一些中國人可悲的一面。曾經拳打漢奸的金三爺,因為日本人帶來的好生意轉而感激,後來甚至出賣了錢默吟先生。年輕貌美的招弟,墮落成一個出賣肉體的女人,卻還以此為榮。這些沒有是非觀的行為無疑是貪念作祟,以致自掘墳墓。

後來,當抗戰終於勝利,人們彷彿才想起了報仇,結尾幾個小夥子想找日本老太婆報仇的事再次讓人嗤笑和而歎息:這就是懦弱的中華民族啊!人們已經不怎麼能高興起來了,而年幼的妞子餓死,祁老人抱着屍體悲涼的一幕更是令人心碎。八年的風雨飄搖,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給中國大地留下了累累傷痕。我們不應忘記這段屈辱的過去,要時刻銘記那段冰風冷雨的歷史,創造輝煌的未來。

彭科銘

十分之一,因循苟安

——《四世同堂》書評

讀完《四世同堂》,我對老舍的文字深有感觸。這套書籍描寫了了抗戰北平淪陷區民眾的抗戰生活,以小羊圈衚衕為背景,衚衕內的祁家與錢家、冠家作為主要人物,通過其中複雜的矛盾與糾葛,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大眾的不同心理形象;反抗與順從甚至背叛,國家與個人種種利益感情,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刻畫了當時抗日社會的黑暗。

思想內容

老舍先生的思想內容敍寫了社會的黑暗與日本侵略的苦難,表達了對國家殘破的刻骨之痛以及對“不甘淪為亡國奴”的民族氣節的頌揚。這是一部民族的痛史、憤史,但它卻標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氣和無畏氣概。

首先,第一部書《惶惑》是日本侵略下人們遭受折磨的痛史。人們少煤少糧,生命沒有保障。天佑老人安分守己,卻被扣上罪名被日寇槍殺;默吟老詩人被日寇抓住,被嚴刑拷打、長期監禁。這表達着北平淪陷,人民無可奈何,只得屈服於日寇。我認為這部書是對人們消極與妥協思想的審視與批判,並且在為之後人民民族思想意識覺醒作鋪墊。

其次,第二部書《偷生》是憎恨侵略者、民族背叛者、懦弱而卑微的覺醒者的恨史。描寫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畫了一批背叛民族的人的形象。如大赤包、冠曉荷等。所謂“偷生”,就是在黑暗的社會中,面對侵略者與背叛民族者的壓力,民眾只得在小社會中苟且生活,自取滅亡。我認為,這是老舍先生對國民文化變質的反思。

最後,第三部書《饑荒》是頌揚愛國主義與民族氣節,激勵人民奮起、全民族抗爭的壯史。在國破家亡之際,人們的民族鬥爭與抗戰意識緩慢而痛苦地覺醒,終於站起來對日寇發出憤怒的吶喊。

祁家四世同堂,是傳統中國人的家族理想,它成為了祁家老人向他人誇耀的資本。祁老人儘自己最大的責任為兒孫負責,保持家庭圓滿,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對瑞宣的種種壞行為不以為然,最終因兒子受日寇侮辱而含恨自殺,對孫女在饑荒之中喪生表示憤怒。但假使抗戰結束,會很快忘記自己所遭遇過的苦難,為後代造福。他對後代説過:“只要咱倆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麼要緊!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負,就是這樣一代代沿襲下來的。

語言風格

老舍先生的語言在字裏行間透露着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他寫了日本人如何破壞北平安穩的生活,漢奸無恥的態度。他不時回憶起北平的種種傳統和小買賣,痛心地描述北平的蕭條,冷笑諷刺着日本人的惡劣。他想着,若是沒有日寇的侵略,北平人就會和平安穩的生活下去,傳宗接代至四世同堂。

老舍先生運用了柔軟細密的抒情和描寫,使故事的進展顯得頗為緩慢,但老舍每一句話裏的温情,飽含着戲謔的調侃與批判的味道,卻令每一個人物變得温暖、細膩而精緻。

老舍平實而幽默的京味話語在書中真實生動,俏皮卻又辛辣。在抗日期間,淪陷的北平更是有了地道的京味兒。如“唉——一毛錢兒來,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兒,皮兒又嫩,水兒又甜,沒有一個蟲眼兒,我的小嫩白梨兒耶!”將北平的人物立體化、個性化,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對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真實。他正話反説,褒詞貶用,如“他覺得日本人鄭重其事地玩把戲,是非常的可笑。他可是沒有笑出來,因為他也佩服日本人的能和魔鬼一樣的真誠!”

老舍先生運用的`誇張與比喻,大概是對壞人的一種寬容,委婉地聲討與批判着他們的罪惡與無知,或許讀起來是一種輕鬆的氛圍,卻賦予他們性格上令人們痛恨的一面。他對待惡人一樣有着關切同情,在他看來,惡人並不有意作惡,邪惡是因為無知。“見到他們(日本憲兵),曉荷把臉上的笑意一直運送到腳指頭尖上,全身像剛發青的春柳似的,柔媚地給他們鞠躬。”一句,以美喻醜,用“剛發青的春柳”的“柔媚”為喻,寫出冠曉荷見到日本憲兵深深“鞠躬”的樣子,逼真地體現了曉荷背叛民族,巴結獻媚的醜態。

寫作手法

老舍先生對人物的塑造別有一番特點。在小羊圈衚衕中,人們生活顛簸沉浮,以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反映出戰爭對民族文化的考驗與揚棄的宏大主題。瑞宣温潤如玉,自尊知榮辱,由惶惑到奮鬥的成長曆史也深深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意識的覺醒,與在盡忠盡孝二者間的矛盾兩難;或是曉荷體面而阿諛奉承的背叛,導致了他最後的敗落;又或是韻梅這樣一個具有強大母性光輝的人,盡力盡責,將未來與希望寄於祖國……這種微妙的細節描寫將每一個小人物都塑造得淋漓盡致。

老舍先生對筆下的人物有一種獨有的愛憐,他不會將人物性格寫得極致,但會將每一個神態都描寫得栩栩如生,使像我一樣在讀這本書的人,順着他的思路,旁觀人物應遭受的命運與坎坷,體會人物的心境與夙願。然而這些人物非千篇一律,他們帶着或微妙的差別,在屬於那個年代的故事中出現,共同拼湊出一副世態萬象的全景圖。

總的來説,這本《四世同堂》寫出了那個時代的種種是非,感受到了人性的淪落與無奈,卻又能感受到前途的希望與民族精神的無畏氣概。三本書,説厚的確厚,但其中的情節卻會使人沉醉其中;連貫地讀下來,也只不過是幾天的時間……

周奕彤

四世同堂讀後感

開戰之前,氣氛緊張鬱結,人人自危。衚衕裏的住户九流聲色不一,不同階級間的差異似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鼠目棄義之人的算計、平平百姓的漠然、忠肝義膽志士的謹慎不安和對於家族忠孝不能兩全的猶豫。“一朵花,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裏就算完了。假若北平是樹,我便是花,儘管是一朵閒花。北平若不幸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錢默吟先生以花自喻,又將北平比做樹,樹無花不美,花無樹不活,相比於從此渾渾噩噩的活在淪陷的北平,不如隨着北平自由的喪失一同離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足矣看出他對於家國的熱愛。

而與之相反的,便是冠曉荷,雖名曰為荷,卻並沒有如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反是苟同於世俗與不堪。他並不信奉什麼神佛,只不過把它當作一種交際的需要,正如他須會唱會賭,模樣夠格,會幾句二簧與八圈麻將那樣。他急於成為一個“上層人士”,對於很多人和事都看不上,以此來體現出自己的尊貴,但他的內心又何嘗不是卑微的呢,以迎合他人眼中的高雅與意趣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不俗與能耐。“假若出賣國家可以使飯食更好,衣服更漂亮,這個宇宙的主宰——冠曉荷——連眼也不眨巴一下便去出賣國家。”在他心裏,生命就是生活,而生活理當奢華舒服。為達到他的理想生活水準,他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事。什麼都是假的,連國家民族都是假的,只有他的酒飯,女人,衣冠,與金錢,是真的。冠曉荷先生比李四爺,小崔他們都更多知道一些什麼是“國家”“民族”“社會”,但他雖會説這些,甚至會用這些名詞演講一番,但他不如孫七,小崔那樣有着一股子氣,他説什麼與相信什麼完全是兩回事。他可以因為沒有一個差事而恨惡南京,恨惡國民政府,可以為了獲得一官半職,像條狗一樣去見日本人,就連臨死也不願相信是日本人害了他 卑微可憐卻又可恨可笑。

小崔、孫七等人,他們都是心地頂善良的普通老百姓,是北平無戰事時的好市民,但他們生錯了年代。他們愛國,但他們不敢走,他們有顧慮,他們選擇了低頭。然而當小崔終於思考着錢先生的《本站·》勸告,打算走出北平走出這個被日本人框住的牢籠,投身革命時,卻因為碰巧在街上而被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一個終於有了抱負的青年就這樣倒在了這個暗黑的時代。小文夫婦只是沉迷在戲中,冷漠而又温順的接受着。但當日本人對着若霞不禮,小文拿起板凳就往日本人頭上砸去,他知道自己必死,於是笑着對若霞説:“霞,死吧,沒關係。”其實他們只是小人物,但是似乎又閃耀着別樣的光輝。

在這個戰火紛亂的時期,戰爭不再單單是是地區,是領導者,是士兵的事情,它和每一個活在其中的普通人有關,一但開始就沒有人能夠豁免,不管願不願意都會被牽扯其中,脣亡齒寒,戰亂中層層摧垮的家庭不能保護年幼弱小,也無法阻止生命逝去。它會把你勇敢的心激起,把你苟且偷生的幻想打破,把無奈、屈辱、生離、死別的種種強加於身上。四世同堂,與其説是寫一個家族的興盛衰滅,不如説是記錄一段屈辱的歷史里人性的掙扎。

黃嘉祥

《四世同堂》讀後感

從中興到末路。從一個家庭的艱難歲月,到一個衚衕裏的形形色色,到一座城的苟延殘喘,看一個國的國殤史仇。《四世同堂》一本書在肯定了中國人氣節的同時,在更大程度上提醒生活在當下這一光輝時代的中國人不要因祖國蓬勃的發展而被衝昏頭腦。我們應當從國人的角度去反思那造成種種慘劇的原因,更應該去發現、讚美在抗戰鬥爭中做出偉大犧牲的烈士們的高尚品德。

從語言風格上來講,《四世同堂》沒有相當精巧的雕工與細細的修飾。整本書用相當樸實的語言傳達出最痛心疾首的吶喊。或許這部書沒有《圍城》那樣精細的描寫,沒有《九三年》那樣宏闊的場面描寫,但這部書中的每一個人物的是那樣的鮮活,那樣傳神。這就是一個親身經歷過那段崢嶸歲月的作者,用心寫下自己的感受的作品。

九一八事變時老舍三十歲,七七事變時老舍四十歲,等到抗戰勝利後舒慶春老師已經將近五十。從小生活在北平的老舍——曾經寫下北平的四季來表達自己對故鄉的熱愛的他,面對侵略者對北平的蹂躪,最使他痛心疾首的不是日本人在華夏土地上犯下的罪過,而是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冷漠。確實,剛剛從帝王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的人已經過慣了逆來順受的生活,他們固然不會像旺代的農民那樣用自己的鮮血保衞自己的王上,也固然不會像斯大林格勒的工人那樣開着自己剛生產出的坦克,高喊着“為俄羅斯母親”衝到前線上和敵人拼命。他們之中很多人人是像祁老人,祁天佑,以及天佑太太那樣的覺得一家吃飽,天下太平的“經驗老人”;他們之中也存在有見識,知廉恥的知識分子,可這些人中許多也變得像陳野求那樣為了過活不惜苟且偷生,或是像主人公祁瑞宣那樣被家庭拴住了手腳,空有報國之心又不能為國效力。

但在中華民族這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民族中,從來不乏錚錚鐵骨的仁人志士,他們支起了民族的脊樑,他們讓這個民族和侵略者們看到了中華人民的骨氣,他們給這個民族帶來了光明。他們由於不同的原因,將自己的熱血與生命奉獻到與敵人的鬥爭當中。這其中包括了血氣方剛的愛國青年祁瑞全,老詩人畫家錢先生,以及有俠客氣質的女豪傑尤桐芳,受愛人影響的高弟等人。他們固然只是一些普通的人,但他們親眼看到,或聽説了自己的孩子的去世,愛人的離世,看到同胞們遭受的苦難,他們醒悟了。這便造就了他們與眾不同的一點——在日本侵略者的壓迫下公然地或是暗地地反抗,持久地反抗。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中華民族還從未被哪個國家徹底地殖民,徹底地抹去。所以,只要你是一個有心腸,有感情的活人,你便能在一個民族最危難的時候覺醒起來,為這個民族奉獻你的力量。

但反觀冠曉荷、大赤包夫婦,祁瑞豐、胖菊子夫婦。他們分別代表了油滑、狠毒、趨炎附勢和懶惰的惡劣性情,他們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裏也有如此令人厭惡的毒瘤。包括藍東陽、李義山等流氓形象在內,他們是我們不得不關注的,嚴重影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批人。他們的醜惡使得純潔的少女墮落成無恥的妓女,一腔熱血的英雄倒在皮鞭和血泊之下。

《四世同堂》中也有許多對日本人的描寫。比如山木教官,一號的老奶奶。他們的親人也被捲入戰火之中,他們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戰爭帶給他們的痛苦。但令人氣憤的是他們中的大部份人不能清晰地看到戰爭的罪魁禍首。“我的兒子山木少尉在河南陣亡了!這是我最大,最大的光榮!中國,日本的兄弟之邦;日本在中國作戰是要救中國。中國人不明白,日本人有見識,有勇氣,敢於為救中國而犧牲生命。”這是山木的兒子死後,山木教員説的一段話。他的話確實是發自內心,但他不明白,日本不是世界的主人,中國也不願叫一個外族的國家來做主人。中國的抗戰是要讓這些人明白,世界的和平是要由民族間的平等做基礎的。

另外,對於招弟這個角色而言,她是一個特殊的人物。她的形象是具有可變性的:她似乎是一塊柔軟的橡皮泥,她的性情隨着周圍環境的影響而時時刻刻發生着改變。而事實上高弟也具有着招弟這樣的特點,但由於高弟在家中低下的存在感,使得她更加的叛逆,在加上錢先生和仲石對她的影響,讓她擁有了一種和招弟完全不一樣的思想高度。反觀招弟,“假如北平陷落後,她能常常和瑞全在一處,憑着她的聰明和熱氣,她一定會因反抗父母而表現出一點愛國的真心來。可是,瑞全走了。她只看到了妓女與父母所作的卑賤無聊的事。”正是因為她生在這樣一個烏煙瘴氣的家中,又被大赤包當作交際的工具。才會使她被李空山、藍東陽這樣的流氓團團圍住,最後墮落成日本人的特務,慘死在自己初戀的手下,真是可憐又可悲。

我們必須明白,這些人物和情節不僅存在於小説之中,他們都是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等的縮影和寫照。戰爭的烈火不僅會燒燬被侵略的人的家園,也會燒燬侵略者的希望。而在這種無情的時代中,人民——最手無寸鐵的人民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在侵華戰爭中,無論是中國的人民,還是日本的人民,他們都遭受着戰爭的侵害。可悲的是有些中國的人民為了一己私利而忘記了國恥,而有些日本人只知道自己受到戰火的傷害而忘記“縱火者”的原本面目。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八

“勝利是戰爭的結束,然而卻無法起死回生,也無法使瀕於死亡的人不死。”

當戰爭來臨時,我們應該做什麼?是不知恥辱地向敵人屈膝做走狗?還是堅決抵抗寧死不屈做亂世英雄?亦或是默默無聞,在水深火熱中活着?每一個選擇,都關乎人生,《四世同堂》,會將戰爭中每一個選擇都完美呈現在世人面前,呈現那一段崢嶸歲月。

《四世同堂》,講述了一條叫“小羊圈”的衚衕中的人情世故,以祁家、冠家、錢家為線索,重現了日本人佔領北平後民不聊生的情景,“小羊圈”中的每家住户都代表了各階層人民在戰爭中的生死存亡與榮辱沉浮,也無情地揭露了日本人的兇殘和招人憎惡的品質。

老舍先生,還寫過《駱駝祥子》、《茶館》等小説,我們不難看出,老舍先生筆下的人物都非常有趣,極其個性生動,有很多地方語言的特色,使人妙趣橫生。他的文字樸素卻又凝練,就像一條河流,時而潺潺流動,時而水流湍急,他的文字中包含着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使人感到不那麼陌生,讓讀者感同身受。

《四世同堂》中有許多遺憾:祁天佑多麼老實的一個人,又多麼善良的一個人,卻被日本人當做奸商,在大街上當眾羞辱,投河自盡;妞子,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但她身上也有着不凡的品質,從她的眼裏,我們可以看到她的自尊,她的堅強,寧死也不吃日本人給的食物,最終因急性闌尾炎而去世……

同時,那些漢奸走狗們都得到了應得的報應,“善惡終有果”,他們為了權利,為了錢財,不惜放棄尊嚴,忘記國家,而去巴結日本人,他們就算給日本人當狗,也極其願意。

“亂世出英雄”,像錢先生,祁瑞全這些為國家效力,不肯向日本人屈辱求和的人,是多麼偉大,他們下過監牢,受過毒刑,但心中卻依然有着祖國,《四世同堂》中,就謳歌了許多這樣偉大的人。

讀這本書時,我真的融入進去啦:當保定,太原陷落時,我着急;當我軍打退一次日本人時,我興奮;當中國快淪陷時,我擔心;當日本人投降了,我開心到了極點……

讀完《四世同堂》,看完那一段屈辱歷史,翻過那被佔領八年的北平,我又想起了一段振奮人心的話:

“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如薄紙,應有不屈之心!”

老舍四世同堂的讀後感 篇九

那年的北平,硝煙四起,顛倒是非……

八年的抗日,給全北平的人民帶來了什麼?匱乏的糧食,破舊的物品,還有無窮無盡的欺壓與打罵。對他們來説,所謂的尊嚴不過是奢侈品而已。看着猖狂的漢奸,無人阻止,看着兇蠻的日本軍,無人抵抗。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北平人。長期以來的古老文化,長期以來的封建思想告訴他們,不需要拼,不需要見血,戰爭一定會過去。是這樣嗎?持續了整整八年的抗戰,全國上下無數鮮活的生命,整個北平滿目的瘡痍,徹徹底底否定了他們的想法。

瑞宣,一個典型的北平人。他有思想,有追求,更有拳拳報國之心。他是個文化人,能看透國際的局勢,也能看透中國的危險。面對日本軍和漢奸的無理取鬧,他會憤恨,會難過,但他不會做任何事情來阻止。他恨自己。他恨自己的懦弱,由於家庭的羈絆,他不能放手去幹守衞國家的事情。他勸説了老三瑞全,也勸説了劉師傅,他們都能夠出去闖蕩,而他不能。他只能面對着北平的種種苦難,獨自在家歎息發呆。他,不敢拼。

另一個例子,錢默吟。一個熱愛書畫、熱愛花草的老人,也是一個連螞蟻也不忍踩死的老人。與瑞宣一樣,他也清楚地知道北平所處的困境。他下過牢,被拷打過,更能看透日本的奸詐與狠心。他做了,即使自己年老力衰。他分發傳單,號召北平人團結起來打倒侵略者;他整日奔走,遊説年輕人加入抗日的隊伍。他為自己的兒子驕傲,因為他有勇氣與日本人同歸於盡;他也為自己驕傲,因為他為戰爭勝利獻出了自己微弱的力量。他,拼了。

拼與不拼,一字之差,卻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應有的拼勁,只會像綿羊一樣軟弱,任人宰割。那是註定不長遠的。不拼,是那時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是這種觀念使近代的中國受到這樣大的侮辱。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是中國人希望燈火的點燈人。只有毫不畏懼的去拼搏,才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應有的血性,才是一個有底線、有骨氣的中國人。

拼到底意味着什麼?如今,拼成了現代中國的代名詞。學生們在書海中拼,醫生們在手術枱上拼,工人在生產線中拼……拼固然累,需要付出大量的代價,但是隻有拼,才能實現人生的意義,體現人生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追求,每個國家也有自己的追求。但追求不是像瑞宣那樣想想就能實現的。他有愛國之心不錯,但沒有付諸行動的追求都是一場空。而拼,就是實現追求的最好辦法。以前中國人不拼,所以中國落後了,所以中國的領土被其他國家侵略了;而現在中國人拼了,所以中國站起來了,所以如今的中國正慢慢領先全球。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也應該拼。而我們最應該拼的就是學業。許多同學都像瑞宣那樣只做空頭功夫,在腦子裏想着要做多少多少題,看多少多少書,卻不拼,不付出真正的行動,看到電腦手機依舊不講原則地玩,這樣怎麼能學好?我們應該像錢默吟先生那樣,盡全力的去拼。只有拼,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拼還是不拼?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