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華經典名著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W

第一篇:中國經典名著讀後感

中華經典名著讀後感(精選多篇)

<<水滸傳>>:

第二篇:經典名著讀後感

經典名著讀後感

石橋子鎮國中七(8)班劉羅雙

我很小就愛看《西遊記》這部電視,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每次看《西遊記》,我都目不轉睛,廢寢忘食,只是覺得好玩,並不懂得為什麼這麼吸引人。

今年暑假,我把幾年前買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拿出來又好好地讀了一遍,深有感觸。

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一路上降妖伏魔,走遍了千山萬水,歷盡了千難萬險,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各有各的性格,特點十分鮮明。唐僧一心向佛,心地善良,不辭勞苦,不畏艱險,意志堅強,在西遊的漫漫征程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最大的缺點是人妖不分,常常錯怪大徒弟孫悟空。孫悟空呢,聰明機靈,有勇有謀,敢作敢為,好勝心強,愛憎分明,還喜歡捉弄豬八戒,只是性子有些急躁。豬八戒呀,好吃懶做,憨厚淳樸,喜歡耍小聰明,愛搬弄是非,愛佔小便宜,還愛説謊,貪圖女色,經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敵我難分,最大的缺點是貪吃貪睡,自私自利。沙僧,則是一個態度隨和的人,他任勞任怨,盡心盡責,外表平平,內心忠誠,不善言談,默默奉獻。

通過這次細細品讀《西遊記》,我受益匪淺。作者吳承恩在著作中表現出來的豐富想象力和對人物的刻畫能力,讓我佩服不已。我更要學習唐僧取經的堅定信念,從現在開始我就要加倍努力、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像孫悟空一樣擁有聰明的頭腦和過人的本領。

第三篇:閲讀經典名著讀後感

閲讀經典之作的報告

(一)讀白巖鬆的《幸福了嗎》之感:

幸福,新華字典解釋説,幸福就是生活、境遇稱心如意。但由於每個人的經歷、追求和社會地位不同,對幸福的感受必然千差萬別。今年的中秋、國慶雙節前期,中央電視台推出了《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幸福是什麼?”。央視走基層的記者們分赴各地採訪包括城市白領、鄉村農民、科研專家、企業工人在(本站隆重推薦好範 文網)內的幾千名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幸福”成為媒體的熱門詞彙。“你幸福嗎?”,這個簡單的問句背後藴含着一個普通中國人對於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自然環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體會,引發當代中國人對幸福的深入思考。 通過這個節目,我們可以瞭解到人們對於“幸福”一詞的理解和“幸福”在他們心中的定義。 白巖鬆,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這位充滿睿智和冷靜思維的主人,他的很多觀念都具有針對性,不是像其他的媒體人,在對老百姓的利益上打“迷糊眼”。這次在讀白巖鬆的《幸福了嗎》,很多感觸,很多思考,對於自己的“幸福”,對於這個社會上的“幸福”。

其實,每個人的幸福與否很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內心世界的主管意向,雖然也有外界的原因,但是,我們不常説“心靜自然涼”嗎?外面是一個紛紛擾擾、物慾橫流的世界,唯一能感到幸福的就是內心裏的那份安寧所帶來的感覺,現在的我是幸福的,我有愛我的家人,有陪伴我的朋友,我的生活平淡但是卻無處不充滿愛,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所以我還是覺得我是幸福的。

物慾橫流,讓這個曾經平靜的世界變得浮躁不安起來,人們的眼睛逐漸變得冷淡起來了,面對周圍的一切都變得的漠不關心,很多人的眼裏就只剩下利益和金錢權利,為了這些,變得不擇手段了,就想那年春晚上一句“人呢,眼睛是黑的心是紅的,可是眼睛一紅,心就黑了”,於是,這個出現了三聚氰胺、地溝油、毒饅頭...這些的出現讓老百姓怎麼安穩地享受“幸福”,所以,書中有句“中國病了”,怎麼醫好這個病,這個社會的所有成員恐怕都要反思反思吧?

(二)讀《他改變了世界--江澤民傳》之感:

這本由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著作的江澤民的傳記,使我們詳細地瞭解了這位偉大領導人大半生經歷,在着重於國事活動的同時,還講述了江澤民同志的家庭背景、求學過程、業餘愛好等方方面面,從各個角度的展示了我們平時瞭解不全面的偉大人物。在其中,系統瞭解這位傳奇人物的同時,也重温了近80年我們國家的滄桑鉅變,從動盪不安的年代到現在的繁榮社會。

書中從四個部分介紹,根基(1926-1989年)、領導地位(1989-1996年)、崛起(1996-1999年)、展望(2014-2014),還有最後的江澤民歷史功績。看這本書像是在看一部紀錄片,彷彿看到了一個少年時期那個年輕氣盛的他,一個青年時期奮發圖強的他,一箇中年勞苦奔波的他,一個老年時期依舊憂國憂民的他。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那就是他有別於普通人,他的聰明才智和他的努力,由衷地敬仰敬佩。

記得小時候看電視,新聞聯播上總會出現江主席的身影,忙碌的他似乎每天穿梭在不同的地方,他為了國家的發展和繁榮整天奔波勞累着。他提出了“三個代表”的偉大思想,使廣大的民眾收益於此。

(三)讀《朱鎔基答記者問》之感:

對朱鎔基最大的印象就是他的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以及在反貪上的成就,他説過 “為學,要紮紮實實,不可沽名釣譽;做事,要公正廉潔,不要落身後罵名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後,全國人民能説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意了。那麼再慷慨一點説,朱鎔基還是辦一點實事,哎呀,我就謝天謝地! ”而現在中國太缺少這樣正直的官員了。 朱鎔基作為前國家領導人,一個傑出的政治精英,他的人生感悟、職業經歷以及經驗教訓等等,無不是寶貴的財富。《朱鎔基答記者問》,似乎讓人感覺到,公眾是多麼渴望能分享到政治家們的智慧,又多麼渴望我們國家的偉大公民們,能和普通公民之間進行更多交流。

傳唱經典歌曲的報告

這些經典老歌總會帶給我意想不到的收穫,我聽着那些被老輩人融入他們愛國愛黨的濃烈感情的歌曲,心裏彷彿被什麼敲打了一下,簡單的旋律簡單的歌詞,卻帶我們不一樣的感動。

《唱支山歌給黨聽》唱出了對黨的恩情的報答,《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聲透露出這是一個以集體力量和羣眾氣勢取勝的新生世界《我的中國心》唱出了愛國的赤子之心。《打靶歸來》《洪湖水浪打浪》最真摯的,並無造作的痕跡,它們寄託着人們理想化的痕跡,它們寄託着人們理想化宏圖、大步越雄關的朦朧憧憬。這也宣告了一切細膩、苦痛、複雜、纖弱的感情,都必須在火紅的頌歌中自行消失,這是一片單一而純淨的天空。因此,當一個動盪的時代結束後,在暖意春潮湧動的年代,禁錮已久的個體感情首先得到了釋放。

隨着時間的流逝,在大浪淘沙之後,這些可能會依然流行。將來人們也許仍會聆聽這些拖曳着光明夢的老歌,因為追求光明,本就是人類的永恆夢想。

第四篇:中華經典誦讀讀後感

中華經典誦讀讀後感

還記得圓明園自從被毀後,成為一片荒地。當時人們意識不到那地方的重要性,在那填湖種水稻,封溪流,砍樹木。逐漸地理位置嚴重被毀,山峯被削平了4米,除了大水面外,河道完全消失,局部被填平。農舍都建到遺址台階上了,文物進入民間。日久無人照看,處處野草,侵蝕着圓明園。圓明園——歷史的課堂,逐步走向滅亡。政府也不想這樣,可有點力不從心。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英國和法國聯合發動了第2次鴉片戰爭。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戰京城。侵略軍於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當時中國雖説人多勢眾,但敵不過洋鬼子的鐵槍火炮。人們無法拯救圓明園,只能眼睜睜看着。據説當時不知拉了幾十車文物,十二生肖銅頭像也沒了蹤跡,搶不完,就放大火燒,那大火呀,燒了三天三夜,那時又沒有消防車,文物一點點被燒完,所剩無幾呀!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併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説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鐘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鐘。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如今,在斷壁殘柱上還彷彿能看到那三天的瘋狂。簡直是奇恥大辱,5000年的古國淪落至此。這是我們的課堂,我們的記憶,

怎能毀了呢?

還好,現在那已成了100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這被廢棄了103多年的皇家園林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新位子。作為一箇中國人,在和平年代裏,如何雪此大辱呢?只有從文化,經濟等地方勝過他們,但還有距離。作為一個學生,我的任務就是學習,為國家添彩

第五篇:《中華經典》讀後感

閲讀經典品味成長

品味經典,感悟成長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説,讀經典和你成長之路是相輔相成的,需要你自己結合你的人生道路去感知,去領悟。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醖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最經典、最濃墨的一筆要算國學。它是民族的瑰寶、民族的財富、民族的靈魂。有一句話説得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形勢下,中華民族要自立於世界之林,在走向融合的同時,更需要保留民族特性,閲讀和品味經典、崇尚和弘揚國學正符合了當今的形勢。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經典。所謂經典,它不是一些死文字,更不是背誦一些古代的文言詩詞,而應該是一種優良文化的精髓之體現、一種傳統美德的實質之所在。閲讀經典,有助於青少年養成良好的人格。真正的學習應該提倡一種快樂的閲讀理解,青少年對於喜歡的東西會很快記住,像《三字經》一樣,因為押韻上口,所以便於記憶。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現在的青少年對孔子越來越陌生。用孔子的話來講,就是:“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中有個故事,孔子讓弟子們暢談志向。

個個學子紛紛發表,其中有一個叫曾點的學生,他一直沒有説話,在彈瑟。這時孔子就問他,那你的志向是什麼呢?

曾點從容地把瑟放在一邊,然後對老師説:“異乎三子者之撰。”孔子説: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點這才説:“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子喟然長歎,説:“吾與點也。”

這是一段多麼有趣的對話啊!孔子的內心原來是這樣不拘泥,不沉悶。其實我們閲讀並品味經典,不能下意識的把經典想象的太高深,我們只需一顆平靜、自然的心去感悟,去體味,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品李白,我們能收穫飄逸灑脱;品莊子,我們能收穫自然平靜;品陶淵明,我們能收穫心靜志明;品曹操,我們能收穫激昂壯志??我們不去深究他們的功過是非,我們只需知道,他們歷史的經典,過於深究,我們就像鑽牛角尖,必然迷失自我,用一顆平靜的心去品味,我們才會快樂成長! 我們閲讀經典,還原的就是這樣一種平靜的方式,讓我們生命和諧滿足。經典源於自然,終又迴歸自然.與大自然為伴,我們永遠年輕!與經典為伴,我們永遠快樂!當我們誦讀經典與其融合後,隨着自己不斷在成長,在不同的年齡段上會去讀懂一些《論語》中的道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等,誦讀經典就如同品茶,需要做到真正的用心,不急不躁,傾畢生精神,品一壺好茶!同樣,我們品味經典,一定要融入我們的真情,並要與現實生活有所關聯,才能更好地理解。

中國的詩詞朗朗上口,有節奏、有意象,它能培養我們感性的思維。所以激發我們內心的想象力、興趣、愛好和對於世界的好奇心遠比我們死記硬背的東西重要。我們從中國文化中獲得滋養,無論詩詞歌賦,還是經典名言,最後我們都可以將之歸結為內心的力量。也就是學習經典,也就是學習怎麼樣能夠看得見自己的內心,就是學習怎樣培養比較健全的人格。

我們分享關於經典所帶給我們的啟迪,我們領會中國古人所走過的道路,最後的落腳點就是我們的生命能不能在紛繁世界中找到一個寧靜的準則。在這種寧靜中讓我們看得見未來,看得見最好的自己。

《論語》裏曾經説,人的學習有三層不同的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當你在學習上付出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創造時,你會得到無窮的樂趣,你會覺得在這件事情上,你的生命被成全,被提升,這就是一種悟性。感悟經典,有時候要花一生的努力。現在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選擇,各種各樣的誘惑,我們很難保證自己的一顆心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智慧是無法言説的,只能用心去體會。在這個信息發達的社會中我們能學習很多東西,能學到一些準則,但是準則在真正運用的時候,我們能説它就一定正確嗎?學到的東西最後都要經過自己的頭腦加工,真正的徹悟之後才能達到大境界。

我們讀經典,得到的是啟發,幫助的是人格的養成,感悟中華文化裏的智慧,學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來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所以我們繼續享受着邊閲讀經典邊成長的快樂!

在這個世界上,知識固然重要,但在生活中,比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經驗,比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悟性。

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孔子曾説:“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説,萬事萬物都是遵循大自然的規律生長,在大自然中平靜從容地完成着千古循環中的進步。在古聖先賢的思想裏,我們通過感悟經典文化讓我們找到力量並對我們進行着滋養,這無非是為了建立一種更快樂的生活方式。因此,閲讀和品味經典在我們生命裏的基因比尋求外來的救贖更加重要。

文化就是一種制衡心靈狀態的能量。文化並不能阻止地震發生,或者推遲金融危機的來臨,但文化可以改變我們面對一切的態度。

學到的東西是一種文,而內在的東西是一種化,所以學到外在的而轉化為內在的這種文化,這才是我們最需要掌握的。

我們用感恩天地的精神,把日子過得炫彩爛漫。我們用心去體會、去感悟,生命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外在的節奏緊張,內在的心靈要放鬆,平靜。學會一種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方法,讓自己不在“臨事而懼”,而變為“好謀而成”。

這就是閲讀經典帶給我個人的力量,這讓我們在自然力量的託舉下,得到一種信心。這就是品味經典對我們的啟示:在品味中,我們發現自我、詮釋自我;在品味中,我們收穫快樂,不斷成長!

10建築二班許洪

電話:1528637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