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塘荷韻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22K

清塘荷韻讀後感【精品多篇】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一

讀過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一書,有幾點感想。

以前,曾有一個偏見,那就是中國已經沒有大師級的人物了,即便是有也不是那些為人所熟知能詳的,我總覺得真正的大師應該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平,不為高官仕途所累,一心為學的人,並且他的為學並非獨領一枝,而是博大精深,涉獵廣泛而又不失其精要的。如此人物當今世界已是寥寥,很多人物未免都徒有虛名罷了。

直至讀了季老的書,又到網上查了一下相關資料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孤陋寡聞,擔當國學大師、國寶級人物、學術泰斗的稱號,季老真是名至實歸的。

在書中,季老説自己“不是個用功的學生,玩的時候多,唸書的時候少”,他也説自己不是天資聰穎的孩子,這就很讓人費解了,試想一個天資並不出色的人,又不用功,怎能在若干領域都能有所建樹,並且曾經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學會了梵文。我覺得他説的不用功可能單指國小的時候吧,至於長大以後卻一定是極用功的,就連北大的老校長鬍適都稱讚他“治學最嚴謹,態度最勤奮”,可想他的勤奮並不是一般意思上的勤奮。

古往今來,凡有大成就者必有常人未有的勤奮精神,就我所知的錢鍾書、梁啟超、李敖等人,無一例外,均有超人的勤奮與剋制。樑、錢、李三人,天資自不必説,若無勤奮治學的精神,恐怕是很難達到目今之成就的。

天資出奇的人尚且如此更何況“資質平平”的季羨林呢。

“積八十年之經驗,我認為,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有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

我覺得季老的話説得很誠懇。

人的命運其實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無形中總有一隻手在拖拽着你往前走,走向那些無法自己掌控的明天。想一想,人生的際遇不就是這個樣子嗎?如果當初沒有被叔叔從鄉下接到濟南,如果清華沒有與德國的互換研究生協議,如果沒遇到陳寅恪(推薦季歸國後到北大任教),如果在十年**中被迫害至死……哪怕其中的一個如果變成現實,那季羨林就不再是今天的季羨林了。

然而生命是無法假設的,正是因為在恰當的時機遇到了恰當的人或事,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換而言之,普通老百姓又豈不如此嗎?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不都是千千萬萬個機緣的巧合嗎?怨天何用怨人亦是無用,盡人力聽天命可能是人生最好的註腳吧,我想季老的本意也一定是如此的。

季的妻子名德華,二十二歲嫁到季家,長季四歲,“德華天資不是太高,只念過國小,大概能認千八百字。一輩子也沒有看過任何一部小説,別的書更談不上了。她沒有給我寫過一封信,她根本拿不起筆來。到了晚年,連早年能認的千八百字也都大半還給了老師,剩下的不太多了。

因此,她對我一輩子搞的這一套玩意兒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意義。她似乎從來也沒有想知道過。在這方面,我們倆毫無共同的語言。”就是這樣的一位農村婦女,季老卻與之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六十多年,在季的心裏,他的家庭委實是幸福的,“對這樣的家庭,一切讚譽之詞都是無用的,都會黯然失色的。”(季羨林語)。

由此我想到了許多家庭的許多人,貧賤時尚能相互扶持共勉,一旦生活有了起色便找出種種藉口以擺脱“地獄般的”婚姻枷鎖,另覓佳人。曾經為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情感動,而今天季的家庭卻讓我對責任和擔當有了一重更深的理解。

讀季老的文章就如同感受他這個人一樣:樸厚。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修飾,娓娓道來,卻讓人感覺到親近與認同。讀他的回憶文章,就彷彿看自己或某個親人的過往,過來人的經驗與感悟一點一滴地融入到了平實的敍述中,似有提醐灌頂的功效。同輩人或有同感,晚輩人或有啟發,人人皆可讀,人人皆得益。

關於《季羨林的牛棚雜憶》這本書,並未讀過,有時間一定會找來拜讀一番的。不為別的,只為季老的勇氣。處在他的位置上,對那段歷史多少人都選擇了沉默,甚至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有些是為了不觸及那個傷疤,而大多數恐怕卻未必盡然吧,就連在我看來那麼不諳俗世的楊絳都對那段歷史一筆帶過,更何況其它。這個時候,季老卻有膽魄站出來“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可謂不是真英雄真勇士。這一點他是值得欽佩的。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二

沒有藍天的深邃,卻擁有白雲般的飄逸;沒有大海的壯闊,卻擁有小池的優雅;沒有百花的芳香,卻擁有小草的翠綠;水波漣漪徐徐盪開,風中花瓣輕輕墜落,“荷”!在告訴我生命的真諦!

那荷啊!由原本瘦小的種子,聚集力量長成了亭亭的荷葉,努力的擴散、蔓延整個池塘,又不滿足於現狀,更努力的長成了荷花,此時的它就是一個成功者,可是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它還是沒能逃過季節對自己的挫敗,在瑟瑟秋風中失去了所有的美麗,可它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等待時機,等到來年春天再來衝破所有難關,再來完成自己的夢想。

成功開放的荷,我們只驚羨它這時的驚豔,然而當初的芽,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拼搏的血雨。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那我們就應該在這剛起步的時候,用我們無悔的付出,去澆灌那剛剛萌芽的種子,即使犧牲也不要畏懼,因為人生,在跌宕起伏之中,才方顯驚世駭俗的豪邁。

讓我們學習荷花之韻吧,把美麗獻給他人;讓我們學習荷葉之韻吧,以苦心孕育未來;讓我們學習殘荷之韻吧,以坦然面對生活。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三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清塘荷韻》

作者季羨林欲不消心難平,感覺離家漸近而情緒也隨着新年腳步的將近變的不在沉穩,不明白激動哪一初,想要落微激動浮躁的脈搏跳的沉穩點,還是需要讀一讀好的書,好的文章是用心寫出的,華辭麗藻很難堆砌而成,重要的是經過時間的沉澱釀造出文中佳釀。這天偶看到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讀到第六段的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季老的用心。

季老年復一年的觀察門前清塘,始終沒有放下,正是那份難得的等候期盼,最後迎來翠盤荷香六月賞。有一情節很是打動我,季老在看到花瓣落入池中的景象聯想到的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季老深深體會到原作者深惜第二句對仗不工。而並沒去強求工整,而是用一句:“這也難怪,像“池花對影落”這樣的境界究竟有幾個人能參悟透呢?”可見作者對“池花對影落”之欣賞!

季荷-----是週一郎先生為季老荷花賜的名,季老更是欣然理解了這一稱呼,最後一句更是寫下:“我為我的“季荷”祝福。”而我用什麼樣的祝福來祝福辛勤勞動一生的季老?只期望清塘裏的荷香為他老人家飄的更香更遠。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四

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有“花朵中的天使”的美麗稱號,有讓中國古代君子不斷對它描述的高雅氣質,這樣美麗的花,怎能不讓作者着迷?

荷花是一座高尚品質的寶庫,其中有讓我們學也學不完的品質,這篇《清塘荷韻》,就講述了很多。

荷花的種子殼很厚,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這説明了荷花頑強的生命力;荷花突破種子的殼要好幾年的時間,這恰恰體現了荷花那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荷花能夠在幾天裏迅速蔓延生長,表現了其驚人的力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説出了荷花的清廉。

但這篇文章最令我着迷的地方不是荷花的種種品格與優點,而是文章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很經典,那就是“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這句話很有韻味也很搞笑,早冬和初春之間有3個月,而晚冬和初春之間只是彈指一揮間,人們也編出很多很多句話來,什麼“既然戰爭到了,和平還會遠嗎?”等等……我雖然不能讀懂,但卻明白了一個共同點:

句子中寄託的是人們的期望!是人們對完美生活的盼望!是人們對禮貌的眺望!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五

拜讀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不禁被文中優美的言詞,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藴藉,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濃烈的期盼,希望和欣慰。文章構思之巧妙,寫作之精良,實令我讚歎不已。

再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覺兩文之差異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達了自已淡淡的喜悦與哀愁,這便與季先生強烈的希望之心形成了鮮明的 對比。同樣是寫荷花,朱先生在觀賞美,而季先生是在創造美。觀賞美的人每當發現美中之不足。便多幾分惆悵,但創造美的人會痴迷於美中,戴着美的眼鏡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無瑕疵,他沉浸在美中,樂觀看世界,永遠有希望,永遠有快樂。

在《清塘荷韻》中,季先生行文嚴謹,貫穿全文的兩條線索十分明顯,一條以荷塘中荷花情況為線:先寫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現在全無,再寫我種蓮子,接着寫第一、二年塘中仍無荷花,然後了寫第三年“塘中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葉片”,最後寫第四年荷花生長旺盛,荷葉“遮蔽了半個池塘“。另一條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先是塘中無荷花,作者“總覺得是一塊心病”,再是種了蓮子作者微有希望但情緒還比較消極,接着作者的期盼日益強烈,然後兩年過後塘中仍無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繼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長出“五六個葉片”。作者自白“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後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時間順序行文,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過渡自然。兩條線索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它們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筆有機地結合起來,真可謂是:相輔相承,相孕相生。

從文章的許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與《清塘荷韻》都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間順序行文,頗有些遊記的味道,這是寫作順序的不同。其次,《荷塘月色》的內容以作者所感為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韻》的內容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顯得十分單薄了,它們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舉一動中,較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韻》更是全無蹤影,因此我認為與《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韻》更傾向於敍事散文,此乃文體之異也。接着,《荷塘月色》是以“荷塘”這一地區作為寫作對象的,文章以寫景為主,這就決定了它的寫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寫荷塘範圍內作者所見之景,描寫的景物眾多,強調的是景物間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現的是荷塘周圍景色的和諧美、整體美。而《清塘荷韻》中,季先生描寫的景物就具有了單一性,他只刻畫了荷花,表現他對荷花頑強的生命力的讚美,寫作中採用了一枝獨秀的方法,而對其它景物隻字未提,這是寫作手法的差異。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細節間的區別。如:同樣是因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歎於自然力的偉大。同樣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説它色白,為點綴之物,但季先生説它“紅豔耀目”,“凌駕於荷葉之上,迎風弄姿。”最後,我要説兩文結果不同,朱先生最後是“什麼都沒有”欲超脱而不得,心情鬱悶。季先生最後得到了滿塘荷花,並且這些荷花被命名為“季荷”,他心中自然無比愉快。當然,兩篇美文在用詞、造句、修辭等眾多方面是近似的。這裏便不消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