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未來簡史》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8W

《未來簡史》讀後感多篇

《未來簡史》讀後感1

看完《未來簡史》歸結於一句話:萬物互聯讓人類的能力指數上升,人類放棄意義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權,極少數人控制世界。放下書,世界還是世界,貿易摩擦,圍追堵截,崛起增長與壓制,民粹主義與開放合作,現在還是柴米油鹽,未來還只是未來,甚至可能永不會成為現實,當前獨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沒有變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淵明就説了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嗯,就這感覺,感覺都沒變。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變化:

1、認識到靠虛擬的願景、文字和貨幣,人類開展了大規模的分工協作,從此一騎絕塵。大規模協作是人類力量提升的核心關鍵。

2、對自由人文主義,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獨立意志,追隨自己的內心,不那麼確定,那麼執着了。

3、對萬物互聯,個人隱私,數據自由,有了新的認識,或許,這是人類進行大規模協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趨勢,勢不可擋,順者昌逆者亡。

4、意識到如果生命最終只是技術問題,會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另外,我會想人和人的差異在哪裏?答案是:能力,見識和眼光。

1、能力包括了決斷力、執行力、理解力、與人連接力,意志力,當然也包括了語音能力,運動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總結能力,洞察能力,規劃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等。

2、眼光高低取決於見識,見識又取決於知識和能力。為什麼會目光短淺,因為沒有見識,為什麼沒有見識,很多知識不知道,知道了也沒有能力抽絲剝繭,歸納總結形成自己的觀點啊。

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選擇是基於已有知識、能力、見識和眼光的選擇。

有些事我們知道自己知道,我們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東西多少,決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們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總是通過直覺、感覺,隱隱地,經常性地影響我們的選擇,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們不知道,所以就會執,就會固執己見,就會畫地為牢,就會刻舟求劍。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異來源。

《未來簡史》讀後感2

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未來簡史》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拜讀之後,有一種悲觀的感覺。其實,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換一個角度看,人類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從人類發展史看,總體上是進步的。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擺脱了茹毛飲血、危機四伏的生活,圈養牲畜種植莊稼,生活穩定;從農業社會到近現代工業社會,大多數農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進廠打工;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從事機械勞動的產業工人走向靈活多樣的服務業。

其次,(按書中觀點)從第三個千年來看,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從未來發展看,人類將面臨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等新議題,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代替,解放人類的體力和腦力。即便絕大多數人將淪為無用的階級,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於虛擬世界……這不是今天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説明社會進步的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人類在生物界的絕對控制權。

綜上所述,我們要樂觀看待未來社會的發展。

當然,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人類還面臨不同的困境。例如農業社會階層分化的陷阱,工業社會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未來世界發展中的各種風險等,但究其根源,並非是人類知識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在於人類貪得無厭的慾望和生存競爭的生物本能。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今世界,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讓許多人目瞪口呆,讓一部分人手足無措乃至抓狂。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作為弱小的個體,生存其中必須趨利避害。我是屬於EDIRW羣體,即來自東方、受過教育、工業化、退休、婦女的羣體(相對於WEIRD即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羣體),也要用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要加強學習,吸收新事物;不隨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現代科技給自己晚年生活帶來的便利。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未來往何處去?不必深究。個人是渺小的,是由細胞演變發展的生命個體而已,快樂活在當下!

《未來簡史》讀後感3

過節期間,我把《未來簡史》全部看完了。看完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未來,我自己還會有競爭力嗎?這樣的競爭力可以維持多久?

以前,一個本科生在學校學的東西可以在社會上用3年,研究生學的東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現在呢?不管你是什麼生,只要你一畢業,你上學學的東西基本都過時了。

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甚至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對於知識的理解像是“養老金”.年少時花時間存上一筆知識,然後上班之後慢慢消耗它就可以了。可是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我們的知識消耗太快,就像我們的養老金一樣,不夠了……

《未來簡史》中説,我們這代人會趕上生物科學、醫藥科學發展的紅利,我們有機會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響,而實現超長的生命力。而人們真的準備好了迎接這樣的生命力嗎?

以前我們60歲退休,過個10年左右就安息了;現在我們60歲退休,我們要過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發現自己60歲退休之後,自己還有60年要過。那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怎麼去面對呢?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知識儲備去面對呢?

在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不再是和我們一樣可以活到120歲的人類,而是人工智能。在未來20年中,將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風險被計算機取代。我撥指一算,糟糕,20年之後,我才50歲。如果那個時候我失業了怎麼辦?

當然,在未來也會有很多新的職業誕生,比如虛擬世界的設計師。但是已經50歲高齡的我,能夠轉型成功嗎?就算我真的轉型成功了,根據社會進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後又需要轉型一次。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消息,説硅谷已經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寫代碼了。背後不禁一陣寒風,連程序猿哥哥都危險了。

面對一個如此“悲壯”的未來,赫拉利給了一條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輩子不斷學習,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過,許多人,甚至是大多數人,大概都做不到這一點。

至於,怎麼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赫拉利在書中並沒有説,也不需要他説,這也許是《未來簡史》交給我們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業吧?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有願意做一個這樣的人,一個終生的學習者。讓我們一起踐行吧!

你準備好了嗎?

《未來簡史》讀後感4

《未來簡史》開篇即描述了人類在新千年追求的三個議題: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成神。正當我在為人類的美好未來而憧憬時,作者又毫不猶豫地一腳將我踢入地獄——在處理這三個議題時科學家發現生物本身只是算法,我們的意識並不自由而是計算的結果,由此得出的結論是:隨着科技進步,機器會比我們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而最終絕大部分人會被機器取代,淪為“無用的階級”,而控制機器的少數人成為“智神”。甚至未來的機器會取代人類,成為地球的新主宰——或許有一天某人對人工智能下達一個簡單的“我希望世界和平”的指令後,人工智能計算錯誤(也可能是理性分析後),通過把人類全滅來實現世界和平?

曾經,我覺得人類勝過機器的原因在於我們有自由意志,愛是機器永遠無法擁有的,各類科幻文章、影視作品中也是這麼演繹的。然而,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各種思想的源泉只是各種激素刺激神經後的化學、物理反應,再洶湧的愛也不過是簡單的激素爆發而已。目前已經有部分藥物可以控制我們的情緒,未來或許你難過時向朋友哭訴,他只會遞給你一顆讓你開心的藥丸。現在各路圍棋大神紛紛倒在AlphaGo腳下,人工智能在曾經人類的專屬領域獲得了勝利,而它甚至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戴上“專注頭盔”,普通人就能成為神射手;谷歌通過分析郵件內容,比英國政府通過實體醫院的數據更快分析出流感疫情的爆發;通過訂製基因,你能得到高情商、高智商、高顏值的完美孩子…目前在多數專業領域,擁有人工智能的機器都超越了人類,靠着人工智能,人類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可因為人工智能有着種種優勢,勢必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無法繼續從事現在的工作,屆時失業的人將何去何從,我會不會也成為失業者中的一員,那時該怎麼辦?因為無解,我無比迷茫。

真的就沒有辦法了嗎?隨着越來越精密的算法將人類擠出就業市場,財富和權力會集中在擁有強大算法的極少數精英手中,劉慈欣科幻小説的“終產者”(人類99.99%的財富會集中到一個人手中)將統治世界,其餘人淪為奴隸或沉浸在虛擬世界中做流浪漢?既然我們絕大多數人將來會成為“無用的階級”,那奮鬥還有什麼意義?屆時被壓迫到極致的失業人類會奮起反抗,砸爛機器嗎?應該不會,因為沒人願意迴歸到原始人的狀態。那人類的未來就註定了?

慌亂迷茫了兩週後,我不斷冥想,發現自己的疑慮和擔心未必會實現,畢竟人類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無窮的,《攻殼機動隊》就指引了一個未來人類的進化方向。手機已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外接器官,我們也能夠接受金屬義肢、心臟起搏器,為什麼不能從內到外換個全新的、智能化的自己?但僅剩意識的草薙素子還是原來的草雉素子嗎,畢竟未來可能連意識可能都能被控制啊。即使那還是自己,但那種人類應該不能算是智人了吧,或許該稱為coordinator?又或許將來人類訪問外星球開始發展外星科技,或者地球環境大改變人類開啟魔法時代,不再研究人工智能,人類將科技樹點歪了又該怎麼辦?或許我見不到新人類誕生的那一天,但不管怎樣,未來即使出現新的人類,他們也是站在舊人類的肩膀上的。如果我成為新人類,一定會與舊人類和平共處的吧;即使舊人類像尼安德特人一樣成為歷史,我也是將來新人類考古的對象啊,作為新人類的祖先,我該給新人類留下什麼樣的遺產呢?原來那些科幻作者、動漫大師都是先知啊!

一下想通不免想過了頭,腦洞開得大了些。想通後我不僅大喜,立即將這兩週的思考成果打成文字,果然文章一氣呵成,而打字的過程既解了我兩週來的壓抑,又使我因洞悉了人類未來的沾沾自喜——我現在也是先知級別的大咖了!然而第一個讀者就皺着眉説:“你在二次元的世界呆了太久了,趕緊回到三次元世界來吧。”“聽不懂,説人話。”“你讀書讀傻了,動漫又看得太多,趕緊好好工作,上班開小差當心被扣工資!”

《未來簡史》讀後感5

讀《未來簡史》的第二部分有點迷糊,不知道重點在説什麼。直到結尾點出人類憑藉創造出基於想像的“互為主體的現實”統治世界,才有點摸着頭腦了。

作者的這個觀點在《人類簡史》裏就説到過,那時候説的是“人類憑藉編故事的能力統治世界。”那樣説的時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兩章的文字解釋了憑什麼得出這個結論。

人類跟動物的關係變化,從狩獵採集時代的眾生平等,到農耕時代人類為了自身利益豢養家畜。人創造了神和宗教來合理化人高級於動物這一原來並不存在的現實,並藉助神與自然溝通,做交易。接着人類從農耕時代進入科技時代,人類可以憑藉科技經濟政治直接有效的解決原來需要神作為中介的各種自然問題。神也面臨下崗危機。

神和宗教就是人類創造——或者也可以説是編造出來的互為主體的現實。大概這樣的“事實”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羣是很難理解很難接受的觀念,所以作者要通過大量的數據,實驗,傳説,説明動物和人一樣擁有情感,意識,甚至有部分的動物比人聰明,比人有更強大的力量。但7萬年的演化結果是人類統治着所有動物,而不是人類被更聰明更強壯的動物統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只有人類懂得高效靈活的大規模合作,而這種合作正是基於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體制,法律,價值觀,信用,貨幣等。

所有的這些都只不過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互為主體的現實——只要大家都信,這些就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子虛烏有。

不知道後面的內容作者會不會通過大部分人類跟小部分人類的區別,來論證大部分的人類其實是跟家畜一樣的存在,只有創造“互為主體的現實”的那部分人類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生而為大部分人類中的一員,要怎麼活才能不是個悲劇?像那頭叫夏洛特的小豬一樣算不算活得比較值?或者豬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豬生,狗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狗生,那樣起碼不會過得很糾結?

《未來簡史》讀後感6

斷斷續續半個月,終於完成了這位猶太史學天才尤瓦爾赫拉利的驚世之作《未來簡史》一本嫁接歷史與未來的奇書!本書洋洋灑灑近400頁,以人類告別貧窮疾病戰爭之後的未來時代為時間線,提出人類尋求幸福快樂永生與神性為目標的新議題;緊接着,為了詮釋為何人類在21世紀會有這樣的目標與議題,作者領着我們回頭去重温智人進化的簡史,通過與其他動物相比較,來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以及人文主義是如何成為這個世界的宗教,為何實現人文主義的夢想卻可能導致人文主義的崩塌。

本書行文看似散亂,實則一條主線一以貫之,而這條主線即是智人追求幸福快樂永生神性成為神人的過程中,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放出了一個起初看似乖巧可人實在面目猙獰的數據魔鬼,這一魔鬼在不斷吸收人類上傳分享的數據資源之後,胃口大開,甚至具備了左右人類感知,意識的超能力。

到那時,絕大多數的智人非但沒有成為神人,反而成了廢人,無用之人,因為萬物互聯的結果就是人類只是龐大數據庫裏,依靠精密的算法被不斷處理的一個及其微不足道的數據或者芯片,因為傳統意義上的戰爭已經消亡,取而代之的將是普通人無法理解的數據戰網絡戰,比如數萬億美元資產的瞬間抹去,駭客入侵能讓整個城市所有公共設施的完全癱瘓…而曾經為戰場輸送大量普通炮灰的任務已經不復存在,曾經為普通人提供的醫療服務治病救人的醫院以及醫療體系已演變成為只是通過生物技術為真正精英階層提供長生不老成為神人的一種途徑;而這些掌握超級算法,能駕馭龐大數據庫和人工智能的神人才是真正有可能實現人文主義本初想要追求的三大理想:永生,快樂,神性!

在那樣的世界裏,備受推崇的自由主義精神將面臨三個實際的威脅:第一,人類將完全不具備價值,第二,人類整體仍然有價值,但個人將不再具有權威,而由外部算法管理;第三,有些人仍然不可或缺,算法系統也難以理解,而且會形成一個極少數的特權精英階層,由升級後的人類組成!

作者最後的落腳點或者説最終的結論,其實就是第11章的標題:信數據得永生!作者描述了一種新的主義,它將是那個未來的主宰,它既非倡導人即是神的人文主義,也非倡導人人皆可皆應享有精神肉體的自由的自由主義,數據主義將是未來的最終話語!數據主義認為,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和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數據處理的貢獻。並且大部分的科學機構都已經該信數據主義!未來的數據主義者篤信數據主義能讓所有科學家講一種共通的語言,在學術的鴻溝上搭起橋樑,並輕鬆讓各種見解跨越不同學科!而基於這一觀點,自由資本主義與國家控制共產主義蘇聯模式,根本的區別不是意識形態倫理教條或政治制度的競爭,而是不同數據處理系統之間的競爭,這也是各種經濟體發展速度與規模千差萬別的根本原因!

作者又相繼提出一個問題,在這樣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民主選舉制度都有可能消亡,數據高度集中的獨裁政權也毫無市場,那麼,所有的權力都去哪裏了?作者給出的答案是:一小撮冷酷的億萬富翁和少數利益集團,他們就是數據時代成全的那部分神人!瞬息萬變的未來時代普通人真無從判斷這猶如地球作用於一切物體的重力般隱祕存在的控制力是不是真的就在那樣一羣冷血的精英手中。可時下,全世界最富有的62人,擁有的財富總值卻真真實實地等於最貧窮的36億人的總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想在賺10億美元簡直易如反掌,只要輕鬆把弄系統就可以做到!這讓我想到了王健林的小賺一個億的小目標…

那我們這些無名的蟻族地位何在呢?其實我們並不是百無一用的,至少我們也是這個巨大系統中的一個微小芯片,我們至少通過我們的記錄,上傳,分享,餵養着這個數據猛獸,只是我們普通人明知我們在失去自由,失去隱私,卻依然在樂此不疲,正如數據主義時代,新的座右銘(或墓誌銘)是:“如果你體驗到了什麼,就記錄下來。如果你記錄下了什麼,就上傳。如果你上傳了什麼,就分享”。在你記錄上傳分享的瞬間,網絡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某種你我都無法參透的算法將它變成某種立刻或者未來可用的數據資源,為某些特殊精英羣體所擁有切可隨意把玩!那這些算法都從何處而來呢?神祕無解,數據主義也認為人類的大腦無法理解新的終極算法。但目前的算法多為某個由強大經濟支持作為後盾的巨大開發團隊而寫。但或許未來這個未知的時間,隨着算法的逐漸發展,它會在最早的人類種子算法上自己快步前進,脱離人類進入人類未曾踏足之地也不可知!這大概就是萬物互聯,人工智能的終極算法吧!到時,數據主義將真正威脅人類,正如人類曾經對其他動物造成威脅一樣,是否會走向如同其他業已滅絕的動物一樣,亦不可知,因為無論過去未來亦或現在,人類也從來只會是皓皓宇宙數據流中的一片漣漪,如果宇宙運行也是算法的話!

然而,這一切均不可知,亦無定數,因為沒有人真正知道2050年的就業市場,家庭或者生態將是怎樣,或是由哪些宗教,經濟制度主導世界。

最後的最後,作者把視野放大到整個生命,提出了三項息息相關的發展:

第一,科學正逐步聚合在一個無所不包的教條之中,也就是認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則是進行數據處理。第二,智能正與意識脱鈎;第三,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比我們更瞭解我們自己。

同時,與這三項發展相關,作者提出了希望讀者常掛於心的三個關鍵問題: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

2、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3、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們更瞭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作為一本被給予厚望的具有顛覆讀者思維的鴻篇鉅著,尤瓦爾赫拉利確實沒有讓讀者失望,他用天才般的奇絲幻想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看似遙遠萬里實則在加速發生的人工智能主導世界的數據時代,當讀到未來多數人的生存將毫無意義,在數據時代苟且偷生,不免讓人唏噓不已!讀完這本書,帶給大多數人不是希望與樂觀,而是急劇變化的時代帶個我們的危機感,雖然在那個時代,人們數千年來想要的長生不老通過生物技術和算法的進步,可能不久就會成為現實;雖然人類終將不用辛勞工作,只需奴役機器便可衣食無憂!但那樣的時代,人類存在的意義何在?我們一心向往的幸福快樂就一定會唾手可得,世界就真的變得和諧,天下大同嗎?很難!

跳出幻想回到現實,或許當下人類面臨的疾病,戰爭,饑荒,以及在不斷擴大的不平等和千瘡百孔的生態系統問題,會不會像歷史上席捲歐洲奪去近兩億人的黑死病以及浩劫人類的天花病毒一樣,被最終消滅,同樣,也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未來的世界,依然不會那麼美好!人性,是世間最難以把握的東西,財富地位生活水平知識的不平等只會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變得更加突出!因為人不斷追求更好,不知足的慾望是這個社會向前的動力,也是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數據主義等加速推進的重要源泉!

《未來簡史》讀後感7

《未來簡史》中,雅克·阿塔利從已知的歷史和科學角度出發,講述了一段有關未來50年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國之間的關係將如何發展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動盪、居民遷移、工作變遷、以嶄新形態出現的市場、恐怖、暴力、氣候變化以及宗教影響力的提高都將在其中發揮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將以何種方式顛覆我們的工作、休閒、教育、衞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認為,那些現今看來醜惡的品行或許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人們的認同。

為什麼我們要去了解過去,為什麼我們要去猜測未來,我們又怎麼能從過去和未來中度過現在,這可能是本書主要想探討的問題。人類無論如何發展,其歸根到底,都是想要過上自己所認為的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問題來了,什麼才是幸福?

作者在本書中沒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書《人類簡史》中給出過觀點:真正的`快樂是“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這麼簡單。正是意義,也就是我們頭腦中虛構的現實,推動着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這個話題其實貫穿了《未來簡史》全書。從狩獵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再到現在的工業科技時代,意義的內容一直變化迭代,從各種宗教到人文主義,激勵着人們不斷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東西才能達到幸福呢?怎麼去定義生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呢?有的人説吃飽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説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説身體健康就是幸福,這麼聽起來,感覺幸福是個人體驗而非社會進度,那為什麼我們還要不斷推進社會的發展呢?作者書中提到,“如果我們的祖先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工具,一定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如在天堂般無憂無慮。但事實絕非如此。雖然人類取得了諸多成就,卻一直有一種壓力逼着我們繼續生產、不斷努力。”

這種壓力,可以稱之為“人類的貪婪與慾望”,其也是隨着社會的進步發展而增加的。我們從一開始的身體健康,到進一步的吃飽穿暖,再到進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這些不斷膨脹的慾望,讓人類社會進步。

前文説道,作者在書中認為,那些現今看來醜惡的品行或許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人們的認同。個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科技社會的發展下,人類的生活或者生存觀念將會有極大的變化,這正説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説法,未來可以根據過去和現在進行猜測預判,但絕對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未來簡史》讀後感8

看了《未來簡史》這本書,筆者想到一個小品的名字——《昨天、今天、明天》。不過這個昨天今天明天,對應的是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本書側重於人類的未來。作者以超然的視角,強大的邏輯思維,為人類帶來了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好消息就是人類短時間不會毀滅,科技的發展會讓人類越來越舒服;壞消息就是科技的發展,我們有可能會被淘汰。

這本書總體是悲觀的,其中不乏表達出對人類未來的矛盾。例如科技的發展,智能機器作為醫生診斷率會高於人類醫生,醫療水準普遍提高是必然的,但是智能機器搶走了大量的工作機會,我們很有可能失業導致沒錢看病。又比如人類通過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基因,導致天才的下一代人類越來越強大,甚至達到想象中的“神人”,然而“神人”或許已經不把自己當作人類,甚至反過來奴役沒有改造自己的普通人類。擁有大量財富的人可以改造自己讓自己及後代始終保持競爭優勢,貧窮的人不僅窮而且會和上流階級的差距越拉越大,社會的公平被打破,社會文明轟然崩塌。

看過很多書,大體都是人類在追問“我是怎麼來的”,但是這本書是反過來問“我是怎麼沒的”,這是看這本書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想作者給我們展示的未來是個通過邏輯搭建出來的世界,同時也在告訴我們,未來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有可能比現在更差。

很多人寄希望於未來,希望科技的發展,讓自己能夠躺在牀上就能工作。也有一些人覺得,科技發展到最後,我們不用工作可以好吃懶做,成為一條沒有夢想的鹹魚。事實上無論在哪個時代,這樣的“白日夢”都是無法實現的。只要稍微思考,就能知道未來自然有未來的問題,而鹹魚則是代表無用,在任何一個時代,一旦成為無用之人,下場只有慘遭淘汰。

對未來的浪漫幻想,一旦加入了理性思維,一下子就千瘡百孔了。這讓筆者忍不住想到了一件與之相關的事情,從未來的幻想回到現實,讓人不禁想到現在社會上很多的“精日”分子和“精美”分子,也就是精神上的日本人和精神上的美國人。近年來,隨着網上不正確的言論或者惡意言論的誘導,很多人就如同暢想未來一樣,暢想着西方發達國家的自由、平等,甚至將西方的“普世價值觀”掛在嘴邊,張口閉口的自由平等。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就是高福利的、安全綠色的、充滿人文關懷的“烏托邦”。

正如對未來不切實際的幻想,這些人對發達國家的暢想,也同樣的讓人覺得可笑。那些想象出來的美好,稍加理性思考,就成了一層隨時可以戳破的窗户紙。

近幾個月的國際新聞中,經常能夠出現關於難民的新聞,一些難民想要進入美國,然後遭受各種冷漠甚至冷酷的對待。最讓我感慨的一條新聞是一個母親拉着自己的兒子,跪在邊警面前哭泣,想要進入美國,然而邊警不為所動。實際上,他們不知道的是,就算他們進入美國,因為不法身份,也會被抓起來的。之前的敍利亞難民也是同等情況,逃離自己的國家,結果歐洲那些所謂文明的國家一個個關閉了對難民的大門。

事實證明,科技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並非就能帶來更高等的文明。更高等的文明,還需要一代代人懷揣着崇高理想去為之努力和奮鬥的。正如那些難民一樣,他們幻想着前往發達國家就能享受到快樂的生活,他們卻沒有想到,他們最應該做的是轉過頭去回到自己的國家,去建設自己美好的生活,去抵制暴力和殘酷,幸福只能靠自己雙手來獲得。

這本書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我們對未來不着邊際的暢想,就如同做了一場遊戲,開闊了一下思維,稍做了一下休息,如何過好今天才是我們最需要做的,如何奮鬥在當下才是我們最需要思考的。

《未來簡史》讀後感9

斷斷續續的看完了《未來簡史》這本書,與其稱這本書為《未來簡史》,不如稱其為《現在簡史》,因為人們的視角往往停留在過去,但是過往人類擔憂的三個歷史難題正在逐漸消退,飢餓、瘟疫、戰爭,已經不是威脅生存的重點,新的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是健康問題和營養過剩問題。而作者所闡述的很多技術和發展,其實現在都在慢慢的實現,而作者在本書中揭露和普及了這些事實。

如果看過了《人類簡史》,我相信再看《未來簡史》並不會有太大的驚喜,不可否認的是《未來簡史》是一本好書,它以時代的發展的角度認為人類以後會分工更加明確,每個人會更專注某一方面的能力,最終化身成神。這個理論並非危言聳聽,因為處於21世紀的我們,相對於幾百年前的人來説,已經發展的很不可思議了。另外書裏面還有很多關於未來的技術,神性和其他的一些思考和辯論,我並不想過度的參與這些辯論,我更想以自己的角度談談自己對時代、對現在和對未來的一些思考。

我在一些之前的經常喜歡説一個詞就是感受,我們所經歷的一切苦難、痛苦、生氣都應該和快樂、幸福一樣被感受,而現在我想説的一個詞是“體驗”,生命在於感受,生活在於體驗。以前隨着時間的增長,我能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現在隨着時間的增長,除了能力的提升,我還感受到了對事情、對世界、對生活和對時代的理解,這個理解的深入,離不開體驗。《未來簡史》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詞:人文主義,也是現在世界流行的價值觀。人文主義的主要訓誡就是:為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當今時代的人更專注於內在,更專注於做有意義的事,但是人們卻往往不擅長創造意義,不擅長髮現真正有意義的事,更喜歡去做別人認為的有意義的事。微博報道説鍛鍊給人帶來好處和意義,放一些健身運動員鍛鍊的視頻和身材照,鼓勵人們拼命鍛鍊,好像不這麼鍛鍊,沒有這樣的身材,你的生活就沒有這些有意義的生活。新聞報道説優秀的人的日程表是什麼樣子的,讀了多少書,好像我們沒有讀夠這麼多書,就比別人差了多少,生活的意義比別人少了一些一樣。

感受生活,去追尋真正的意義,離不開體驗。體驗不是去找尋有意義的事情,體驗是順其自然的接受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然後認真的感受它,完成它。《人性的弱點》裏面教人如何擺脱憂慮,迎接幸福快樂和健康的生活,但它不教人如何鍛鍊,它教人如何休息,如何放開放開娛樂。《如何閲讀一本書》裏面提到,閲讀過多的娛樂書籍和看幾場電影沒什麼區別,真正提升自己的是能增強自己理解力的書。知乎裏面有個回答也説道,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讀書所產生的感悟。我經常看到很多人一起玩了幾盤遊戲後,懊惱不已,覺得自己又浪費了時間,沒有用來學習。事實上我們不需要成天逼迫自己學習,看書,鍛鍊,也體驗遊戲的娛樂,體驗休息的感覺,就和體驗學習的感覺沒什麼兩樣。我在以前做項目的時候,覺得寫代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非常反感寫一些文檔、用户手冊、和員工培訓、做ppt的事情,覺得我們以後就是寫代碼的,做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幹嘛,對代碼能力又沒有什麼投稿,當這些事情真正來了的時候,也比較排斥,但我認真的把它們都完成了,那些寫文檔的調格式,用户手冊中的文字措辭為我以後寫論文,寫專利打好了基礎。我也製作了很多項目申請的ppt,感覺現在做ppt也成了我的強項,更加感受到了自己能力的提升。這就是生活中的體驗所帶來的好處,同樣的,體驗娛樂,學會娛樂;體驗休息,學會休息;體驗無聊,不怕無聊。生活,就在於這些體驗。

我第二個想説的詞是“信任”,我想説的信任小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大到這個時代的信任。《人類簡史》中説過一個故事。A將10萬元存到了銀行,B從銀行貸款了10萬元,B想建一個房子,於是B把這個10萬元給了承運商C去建房子,C又把10萬元存到了銀行,又有E從銀行貸款了10萬元……只是A的10萬元,如果他一直放在手中,那麼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他也不可能將錢免費的給B去建房子,但是他放進了銀行,銀行可以來做這個事情,銀行在這個裏面所擔任的一個職責,就是信任,這也是當今時代真實存在的情況。不過我們看不到我們對別人的信任,但是我們對銀行有信任,因為我們覺得錢存進了銀行反正隨時可以取出來,由此社會的經濟開始流動,開始大幅度的發展,這是以前的信任,現在也一直處於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個信任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淘寶的誕生讓中國前進了很多年,是時代造就了它,還是它抓住了非常重要的發展機會,我覺得是它讓人們信任了它,信任造就了阿里巴巴。相隔幾千公里素未謀面的兩個人A和B,A在淘寶上掛了一個店鋪,B付了錢,那麼B就相信A會把他所需要的東西寄給他,這就是信任,信任對時代的發展妙不可言,那麼信任以後會創造出怎樣的驚喜,時代以後又會發展到什麼樣的地步呢,這是我們值得期待的事情?

我想説第三個詞是“時代”,時代不僅僅指當今的21世紀,也指我所走過的二十多年,我時常回顧我所走過的二十多年,在我上國小,上國中,上高中,上大學,直到今年上上半年,我都覺得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路,這個路就是我心中的路,心中的感受,但我不得不承認,我的生活經歷,我的衣食住行,我的所作所為這些才真正的是我走過的路的印記。看完《心理學》之後,我回顧了我的二十多年,感受自己每個階段的心智的變化;看完《生活的哲學》之後,我回顧了自己的近幾年的思想感悟,感覺整個人的內心蜕變了一道一樣;而我回顧自己以前的鍛鍊和生活,會發現哪些習慣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我的生活是這樣,時代也是這樣,時代的發展,留下了信任,留下了文化。有人通過努力奮鬥走向了成功,那麼以後人就相信這個時代下努力奮鬥能成功,有人通過讀書找到了出路,那麼以後人就相信讀書能夠找到出路,我們現在所走的路,就是以後的人透過這個時代所看到的、相信的路,在此基礎上,他們會繼續創造自己的路。

我想説的第四個詞是“本質”,時代的發展留下來的本質有奮鬥、學習,還有容易讓人忽略的信任,所以我們也相信這些。那麼我的生活裏真正需要堅持的本質的東西,以後需要注意的究竟是什麼呢?我以前覺得是能力,所以我拼命提升能力,後來我加上了感受,所以我不排斥痛苦,甚至主動的去迎接痛苦,還有思考、體驗、信任……但是在這裏,我想説的是項目、生活中所能提升的卻往往讓人容易忽略的東西:就是耐挫力,也可以稱為能承擔多少痛苦的能力。一個國中優等生,120的滿分,每次都是120左右,有一次他考了90多,心態承受不了,哭了一天,往往就是耐挫力不行。我在前段時間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對自己信心滿滿,覺得自己做了兩年項目,還寫了論文,找工作應該很輕鬆。後面發現不是這樣,我從來沒專門的複習過基礎知識,所以最開始的一些公司的筆試基本都沒過,因為都還不熟。到後面參加了小米的面試,面試官問我很多東西我也不是很清楚,有的直接説這個沒有深入瞭解,當然後面還是過了。但是面試後的那幾天,我開始正視為什麼我的項目和論文對我沒有用的這個事情,我懷疑自己這兩年所受的苦、所做的事情,如果這些事情對我找工作體現出來的能力沒有幫助,那麼它們究竟給我帶來了什麼。我在兩年項目中,遇到了很多頭疼的事情,剛開始負責一個系統的時候有時候累的半夜兩點睡不着,後面負責了所有的項目更體會了責任所帶來的壓力。後面寫論文的時候感覺自己的思考都要枯竭了還沒寫完,寫的好累,比做項目還累。但是這些事情完成後,後面遇到任何事情,包括現在在小米提前實習,我都覺得沒什麼壓力,很輕鬆,因為我覺得現在所面對的工作和現有的生活對以前的經歷來説真的不值一提。以前的項目和生活帶給了我驚人的耐挫力,我覺得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解決的,所以現在遇到事情不慌,不怕,第一時間想着如何解決。同樣的,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不僅會提升我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更會不斷的提升我的耐挫力。

雖然這本書名叫《未來簡史》,但是這篇裏面卻並沒有透露出很多未來的感覺,作者擔憂以後人類的發展,我卻並不擔憂。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自己獨有生活的體驗、感受,對時代的借鑑,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有更強的耐挫力去迎接他們自己的時代,不管以後的人工智能發展多迅猛,以前的人不也從種田種地到了現在的建築工人和寫程序嗎,那麼以後的人會不會成為維修機器人呢,這些都是時代的發展的產物,未來的發展,其實從現在就可以創造,可以看到。未來簡史,即是現在簡史。

《未來簡史》讀後感10

未來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因為未來自然對現在,對過去,對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價值,從此就有了許多預言者,去盡力地預言未來是怎麼樣的。最後,這些預言者到了現代就發展成一種史學流派,叫未來史學家。

但是這種未來史學家的文章一般都沒有人看,因為這些東西要在未來才能應驗,無法考證,到了十年之後誰還記得你説的話呀,所以説,許多未來史學家即使作出的大多數預判都是錯誤的,但是他依然沒有受到許多追究,但是偏偏就有那麼一個作者,他寫的文章就非常受大家歡迎,而且被主流認為是對未來的一種正確見解,那就很奇妙了。那麼我們撇開《未來簡史》的內容不談,我今天想説説,為什麼未來簡史可以大獲成功?

首先就是由於這個作者立意新穎,立意新穎這個詞啊,是每一個寫文章的人一開始都會遇到了一個詞,但是一般人能做到了是切入角度獨特,但是作者做到的事腦洞清奇,這就不在同一個層面上了,一個腦洞打開的人才能應對腦令人腦洞大開的未來,因為未來發展速度肯定比現在要快,所以,那時的場景是任何人都無法想象的,正是有了這種凡是從別的角度去想,有這種精神,才能寫出這類特別有先見性和新穎性的好文章,因為未來總體上是無法被預測的,而要從暗霧中找到一道光,這當然不是正面的發現就可以達成的,而是需要從一些側面的角度來綜合性的分析,有了這種分析之後,才能透過迷霧看到未來的實質。

第二,就是抓住了古今中外乃至宇宙變化不變的一些特點。我們現在説未來都是變化的。

現在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但是實際上縱觀整個宇宙,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是不會變的,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些不變的關鍵點來寫文章,而這些點相當於是看透未來的一隻眼睛,因為這些東西可以預見的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的可能,這些原理就相當於一個公設一樣支撐起了它結論,假如沒有這類公設性的結論,那麼這個文章就只能全是假想了,因為沒有一個合適的根基,未來發生什麼事就完全無法被預測,那麼最後就相當於是一個人光靠想,想出一個未來圖景其實沒有一點用處。有了這些不變的東西之後,他才能寫出來真正有根據科學性的文章,這就是為什麼叫未來史學家不叫未來科幻作家的原因。

最後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善於採用各種新穎的寫作手法,新穎的寫作手法在我們平常人看來,用在一篇平常文章裏面可能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要面對未來這種難以琢磨的事情,多采用各種手法,才是讓你領會未來是怎樣一個圖景的正道,就好像這本書裏一個特別經典的比喻,或者説類比就是,到現在為止,因肥胖症而死的人已經比餓死的人還多,因恐怖組織而死的人已經比因戰爭而死的人多。這個類比一出,我們就更容易想象未來和現在會是一種怎樣的圖景,就更能看清未來世界是一種怎麼樣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