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蘇破裂的影響與思考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5W

摘要:中蘇關係由密切走向破裂,源於中蘇兩黨在國際形勢、工人運動和對斯大林的評價等問題上出現重大分歧,並反映到各自的發展戰略中。發展戰略的矛盾導致兩國國家利益的衝突,最終導致同盟關係的破裂。從更深層次上看,中蘇關係破裂是各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後,在處理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際關係中缺少理論創新與指導,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國家關係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中蘇破裂的影響與思考

主題詞:中蘇關係 破裂 影響

1950年2月,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國同蘇聯結盟,成為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一員,站在以蘇聯為首的反帝國主義陣線一邊。這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中蘇結盟前十年,中蘇兩大社會主義國家,曾經相互支援和合作。蘇聯援助中國建設了156項大型工業項目,幫助我們建設起一個工業基礎。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不僅得到了蘇聯的援助。中國也從各方面大力支持了蘇聯。在此期間,中國和蘇聯兩國人民的友誼得到了很大發展。為什麼後來中蘇關係惡化並最後走向分裂呢?

一、中蘇關係破裂是多種因素交織影響的結果

首先,中蘇關係惡化首先源於不平等的國家關係。

眾所周知,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生都來源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蘇聯之後的社會主義國家無一不是在蘇聯的支持下建立的。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各國共產黨都得到過蘇共的指導和各種援助。同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也以蘇共為核心,形成了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同時,蘇聯從歷史文化上也繼承俄羅斯的大國沙文主義,在處理社會主義國家間關係時表現得尤其明顯。比如在產業體系上要求其它國家按照蘇聯的設計來發展,未能照顧其它國家的民族情感和利益。這一點在中蘇關係上也有充分表現。例如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就非蘇聯本意,其當時是想繼承與原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在中國的堅持下才簽訂了新的條約。蘇聯的大國主義、大黨主義的表現,與帝國主義的表現如出一轍,深深刺激了中國。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從60年代中期起,中蘇關係惡化了,“真正的實質問題是不平等,中國人感到受屈辱”。

其次,中蘇關係破裂也由於沒有社會主義國家間的理論指導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原本沒有社會主義國家間的關係問題,其中隨着資本主義高級階段演變到共產主義國家是要消亡的,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是在不斷探索中建立的,一方面受到共產主義政黨關係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舊時帝國主義爭霸中處理國家關係理論和實踐的影響與束縛。

第三,中國共產主義實踐的自信也加劇了中蘇關係破裂

中國社會主義的建立走了與西方社會主義國家完全不同的路,在一個未完成工業化的國家掌握了政權,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新民主主義論等一系列獨創性的理論見解,並且獲得了成功。這些有了中國與蘇聯談判中據理力爭的底氣。隨着中國道路的成功,對殖民地國家的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強大影響,增強了中共在國際共運中的地位與話語權。特別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取得了與美國直接對抗的勝利,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的自信。

同時,受中國近代史的影響,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對帝國主義損害中國利益有強烈戒心,同時又有復興中華的深刻使命感,因此其獨立自主的發展理念與蘇聯的社會主義一家為首的大家庭模式,具有內在衝突。

二、中蘇關係破裂的影響巨大深遠

中蘇關係破裂是中國謀求自身在國際上和共產主義陣營中更高的地位的必然結果,其影響也是複雜的。

一方面從短期看,對於當時經濟尚不發達、基礎建設尚不完備的中國來説,是有很大弊端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直接影響當時的國家經濟發展。由於中國的工業化是建立在蘇聯援助基礎上的,由於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撤走了援華蘇聯專家1390名,撕毀了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12個協定和兩國科學院簽訂的1個議定書以及343個專家合同和合同補充書,廢除了257個科學技術合作項目,這使當時的中國工業化進程幾乎停頓,大量基本建設項目停滯,國民經濟發展失衡,直接疊加並擴大了“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造成1961中國經濟增長為-31.0% ,1962 為-10.1%。

二是中蘇論戰是意識形態上“左”與“更左”之爭。這使得蘇聯在意識形態上更加僵化的同時,也是導致中國出現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這也使得中國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上極左化,經濟建設上單一化,錯過了世界經濟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飛速發展期,1967 年經濟增長為-9.6% ,1968年為-4.2%,人均GDP更是長期徘徊在200-300美元。同一時期,美國GDP增長率為9.2%,蘇聯人均GDP為1789美元。説明當時中國的經濟不僅遠落後於西方,也落後於蘇聯和東歐。

三是爭奪共產主義領導權空耗國力。領導權之爭使得中國在極端貧困的狀態下,仍然國際共產主義精神,無償大力支持阿爾巴尼亞、越南等國,給國家經濟帶來巨大負擔。自1954年至1978年,中國向阿共提供援款75筆,協議金額為100多億人民幣(其中一般物資佔28%強,軍事物資佔43%強,成套項目佔25%強,現匯佔2%強),阿成為我對外援助受援國人均數額最多的國家。1950-1978年中國共援越200多億美元,兑換成黃金現在價值約五萬多億元人民幣。1967年中國對外經濟援助佔國家財政支出的4.5%,1972年達51億多元,佔財政支出的6.7%,1973年上升至7.2%,超出發達、富裕國家對外經濟援助的比例。但是,這種建立在意識形態而非國家利益上的支持,並沒有產生長期有效的國家關係。例如1978年中越關係交惡

另一方面從長期看,中蘇關係破裂也促使中國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民族復興之路。

一是更早地擺脱了蘇聯模式。從1956年的《論十大關係》開始,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上就探索擺脱蘇聯模式。隨着與蘇聯關係的破裂,及隨後發生的十年內亂,從反面給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教訓和教育,使得中國更早反思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同時通過與西方發達國家接近,改善關係,率先走上了全面改革開放的道路,避免了蘇東悲劇的重演。

二是堅定地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蘇論戰期間,雙方都是根據自以為是的公式和標準來衡量、鑑定、批駁對方的。正如鄧小平在跟黨內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 “一個黨評論外國兄弟黨的是非,往往根據的是已有的公式或者某些定型的方案,事實證明這是行不通的。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人民的覺悟有高有低,國內階級關係的狀況、階級力量的對比又很不一樣,用固定的公式去硬套怎麼行呢? 就算你用的公式是馬克思主義的,不同各國的實際相結合,也難免犯錯誤。”正是在對歷史教訓汲取的基礎上,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顯然與中國共產黨人汲取中蘇破裂的教訓具有密切關係。

三是全面樹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國家間外交關係。通過總結過去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唯一正確的道路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相互關係,絕不能憑藉大國大黨地位,稱王稱霸,對別國搞什麼意識形態爭論,去幹涉別國內政。同時,正是因為汲取了中蘇破裂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教訓,我們黨才形成了“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四項黨際關係交往原則。80年代末,蘇聯國內形勢發生變化之際,由於我們有過去的經驗教訓,採取了正確的方針和作法,處理好了中蘇間國家和黨際關係,以後又比較順利地過渡到中俄關系,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波折。

總之,深入研究中蘇關係破裂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能夠更清楚今天中國道路的來之不易,更需要珍惜國家與民族的獨立。

參考文獻:

【1】劉克明:《中蘇關係40年的歷史教訓》,(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1期。

【2】朱瑞真:《中蘇分裂的根源》,中國中俄關系史研究會編《戰後中蘇關係的走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

【3】駱曉會:《論意識形態分歧與中蘇關係之惡化》,(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4】蒲國良:《赫普曉夫與毛澤東的性格衝突與中蘇大論戰》,《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3年第5期。

【5】孫澤學、唐年新:《中蘇同盟破裂根源探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6】馮春龍:《論中蘇同盟關係的破裂》,《求索》2003年第3期。

【7】〔俄〕庫裏克:《蘇中分裂原因與後果》,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2000年版,第607頁。

【8】曲星:《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的戰略、理論與利益背景》,《外交學院學報》2000年第l期。

Tags: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