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課程改革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W

課程改革論文(新版多篇)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一

關鍵詞:高中物理新課程;模塊終結性測驗;測驗性質;測驗目標;測驗規劃

高中物理新課程目標的變化、模塊化課程的設置、課程內容的革新、評價功能的轉變以及課程管理模式的調整等等,對學生的學業成績評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在高中物理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目標、內容、形式和方法作重大的調整和變革。基於模塊的終結性測驗是高中物理新課程模塊終結性評價的重要一環,相對於其他評價方式,它對於高中物理教學更具有直接的導向性。為此,本文擬就高中物理課程模塊終結性測驗實施中的若干基本問題進行探討,以澄清人們對模塊終結性測驗的一些模糊認識。

一、模塊終結性測驗的性質:標準參照還是常模參照?

測驗的性質是測驗功能和價值的集中體現,對測驗的編制和實施具有直接的導向功能,因此,明確模塊終結性測驗的性質是保證模塊終結性測驗有效實施的前提。

從新課程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理念來看,模塊終結性測驗的目的主要不是用於甄別和選拔,而是通過模塊終結性測驗關注每一位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狀況,瞭解學生的發展需求和進一步發展的潛能,增強學生物理學習的自信心。

從發揮評價的功能上來看,模塊終結性測驗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地説,就是要通過評價確認學生的進步和達到的學業水平,診斷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的反思評價和能力發展。

從新課程的結構上來看,由於每個模塊的學習內容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各自獨特的課程價值,同時在學生完成每個模塊的學習任務後,需要對能否取得模塊課程的學分進行認定,因此模塊終結性測驗就成為學生模塊學分認定的基本依據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模塊終結性測驗目的在於檢查學生在該課程模塊的學習中所達到的水平。

從對模塊終結性測驗結果的解釋和利用上來看,模塊終結性測驗的目的主要用於判斷學生通過一個模塊課程的學習是否達到模塊課程的目標以及達到課程目標的程度,主要用於衡量學生的實際水平,而不是確定學生在班級中的相對位置,衡量學生的相對水平。由此可見,模塊終結性測驗的性質是標準參照。

二、模塊終結性測驗的目標

1.關注學習過程還是學習結果?

模塊終結性測驗目標主要是回答測量什麼以及測量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即要確定測驗內容的取樣範圍和測驗的行為目標。在明確了模塊終結性測驗的性質後,我們知道模塊終結性測驗主要考查學生通過一個模塊課程的學習是否達到模塊課程的目標以及達到課程目標的程度,因此確定模塊終結性測驗目標的基本依據是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相關模塊的內容標準。任何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既依賴於對評價目標的清晰描述,也依賴對評價方式和方法的選擇。因此,在編制測驗或選擇評價工具之前,我們首先應當清楚地界定測驗目標。雖然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已經包括對教學和評價的內容和要求,但是內容標準中的表述還比較概括和寬泛,因而有必要對它們進一步具體化,亦即必須用一種能夠指導課堂教學與評價的形式清楚地把學生的學習成果表述出來。而作為能用於表述終結性測驗目標的只能是學習結果而不是學習過程,可見,模塊終結性測驗目標關注的是學習結果。當然,這並不意味着學習過程不重要,而是指學習過程可以有其他的關注方式。模塊終結性測驗作為一個階段的目標達成鑑定,主要是確認學生在這一期間的最終學習結果:學生理解了什麼、會做什麼。

2、目標的分類框架是三維還是部分?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從三個維度上規定了課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高中物理的學習評價當然也要落實三個維度課程目標的要求,既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又要重視過程與方法的學習,還要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新課程倡導評價方式方法的多樣化,只有綜合使用各種評價方法和工具,才能瞭解和評價學生在課程目標的不同維度上的進步和發展情況,模塊終結性測驗只是高中物理學習評價的其中一種方式,可見模塊終結性測驗的目標不可能涵蓋所有的課程目標。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的模塊內容標準規定了學生通過該模塊的學習應該懂得什麼,理解什麼,能夠做什麼。因此模塊終結性測驗的重點應放在重要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上。根據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表述中行為動詞的界定,模塊終結性測驗目標的分類框架,即知識、技能和探究能力目標,可以具體表述如下:

(1)知識目標的要求

瞭解:再認或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舉出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徵。

評價可用的行為動詞:瞭解、知道、描述、説出、舉例説明、列舉、表述、識別、比較、簡述、對比。

理解:把握內在邏輯聯繫;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繫;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

評價可用的行為動詞:闡述、解釋、估計、理解、計算、説明、判斷、分析、區分。

應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則;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繫等。

評價可用的行為動詞:評估、使用、驗證、運用、掌握。

(2)技能目標的要求

獨立操作:獨立完成操作;進行調整或改進;嘗試與已有技能建立聯繫等。

評價可用的行為動詞:測量、測定、操作、會、能、製作、設計。

(3)探究能力目標的要求

科學探究要素對科學探究和物理實驗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問題能發現與物理學有關的問題;

從物理學的角度較明確地表述這些問題;

認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義。

猜想與假設對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問題的答案提出假設;

對物理實驗結果進行預測;

認識猜想與假設的重要性。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知道實驗目的和已有條件,制定實驗方案;

嘗試選擇實驗方法及所需要的裝置與器材;

考慮實驗的變量及其控制方法;

認識制定計劃的作用。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用多種方式收集數據;

按説明書進行實驗操作,會使用基本的實驗儀器;

如實記錄實驗數據,知道重複收集實驗數據的意義;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識;

認識科學收集實驗數據的重要性。

分析與論證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嘗試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結論;

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描述;

認識在實驗中進行分析論證是很重要的。

評估嘗試分析假設與實驗結果間的差異;

注意探究活動中未解決的矛盾,發現新的問題;

吸取經驗教訓,改進探究方案;

認識評估的意義。

交流與合作能寫出實驗探究報告;

在合作中注意既堅持原則又尊重他人;

有合作精神;

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

3.如何選擇和判斷目標?

確定了測驗目標的分類框架後,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確認在模塊終結性測驗中哪些目標才是最重要且適宜評價的目標。我們可以下述問題為準則做出選擇和判斷:

(1)測驗的目標中是否包含了該模塊課程中重要的成果?

(2)這些目標與該模塊課程的內容標準是否一致?

(3)目標是否適合學習該模塊課程學生的能力水平,是否與學生的學習需要及興趣有關?

(4)就學校現有課程資源、設備和條件而言,目標是否切實可行?

三、模塊測驗命題的科學化:編制命題計劃雙向細目表

在現實學校組織的測驗中,教師一般關注出考題,登考分,很少注意和考慮試卷結構的合理性問題,也沒有意識到對測驗進行規劃的重要性,從而導致測驗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模塊終結性測驗是學校自行組織的測驗,為了達到模塊終結性測驗的目標,實現測驗的科學化,進行命題的第一步不是出考題,而是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命題計劃雙向細目表。命題計劃雙向細目是反映命題意圖和設想的一個雙向命題計劃表。制定命題計劃雙向細目表的目的一是保證試題是課程內容的代表性取樣,反映各部分課程內容和測驗目標的相對重要性,從而提高測驗的效度和信度;二是由於規定了各種知識層次,不同能力試題的比例,就為使試卷具有合理的難度和區分度提供了依據。根據模塊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和上述對模塊終結性測驗目標的分類框架,對於高中物理必修模塊I,我們可以按下列步驟編制命題計劃細目表。

(一)列出模塊的教學目標

為了簡明、清晰、符合邏輯地列出模塊的教學目標,我們採用的教學目標表述的一個基本策略是先描述學習結束時期望達到的一般教學目標,然後在一般的教學目標之下列出具體的學習結果。

1.瞭解有關力和運動的一些重要史實

(1)瞭解亞里士多德關於力與運動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方法。

(2)瞭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所用的實驗和推理方法。

(3)認識伽利略有關實驗的科學思想和方法。

2.知道質點的概念

(1)知道質點是用來代替實際物體的有質量的點,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把研究對象看作質點,什麼情況下不能看作質點。

3.理解位移的概念

(1)能舉例説明位移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化的物理量,是矢量。

(2)能區分位移和路程。

4.理解速度的概念

(1)能舉例説明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速度的方向與位移的方向相同。

(3)知道用位移與時間的比值定義速度,速度在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位移的大小。

(4)知道速度的國際單位是m/s。

(5)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變速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6)理解平均速度的定義,知道在不同時間內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7)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分析計算有關問題。

(8)知道瞬時速度是精確描述變速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9)知道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區別。

5.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義。

(3)會用公式a=(vt-v0)/t解決有關的問題。

(4)知道加速度的國際單位是m/s2。

(5)知道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與初速度v0方向相同,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與初速度v0的方向相反。

(6)知道加速度大小與速度大小及速度變化大小的區別。

6.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

(1)知道什麼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2)知道勻變速運動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s=v0t+at2/2,vt2-v02=2as的推導過程,並能用來分析解答有關問題。

(3)能用圖像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

(4)理解勻速直線運動位移圖像和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圖像的物理意義。

(5)能恰當地運用圖像進行分析和判斷有關的問題。

7.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1)知道什麼是自由落體運動。

(2)知道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

(3)知道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是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運動。

(4)會運用相應的運動學公式解答有關的自由落體的問題。

8.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1)知道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2)會正確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3)會使用公式f=μN計算滑動摩擦力。

(4)知道動摩擦因數μ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狀況有關。

(5)靜摩擦力的產生的條件。

(6)在簡單的情況下,能從二力平衡的條件判斷靜摩擦力是否存在及其大小和方向。

(7)知道靜摩擦力存在最大值。

9.理解彈力的概念

(1)知道什麼是形變,知道形變的種類。

(2)知道什麼是彈性形變。

(3)知道彈力是由於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

(4)理解壓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彈力,並能在具體問題中正確畫出它們的方向。

(5)知道胡克定律的內容和使用條件。

10.理解力的合成與分解

(1)能從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得出過程,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定則。

(3)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4)知道力的分解要從力的作用的實際效果出發。

(5)會用力的合成與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11.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過程。

(2)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3)知道什麼是慣性和慣性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4)知道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5)知道物體的運動並不需要力來維持。

(6)知道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7)能區分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

(8)能運用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解釋有關現象。

12、理解牛頓第二定律

(1)知道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及其公式。

(2)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説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3)能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13.理解牛頓第三定律

(1)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2)知道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

(3)在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時,能找出各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能區分一對平衡力和一對反作用力。

(5)用牛頓第三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14.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

(1)知道什麼是超重現象,什麼是失重現象,什麼是完全失重。

(2)能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釋超重現象和失重現象。

15.瞭解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1)知道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2)能用力的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物體平衡問題。

16.知道單位制

(1)什麼是基本單位,什麼是導出單位,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組成單位制。

(2)知道力學中的三個基本單位。

(3)知道在物理計算中各物理量要採用同一單位制。

17.實驗技能

(1)用打點計時器、頻閃照相或其他實驗方法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2)通過實驗研究質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體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從中瞭解空氣對落體運動的影響。

(3)通過實驗認識滑動摩擦、靜摩擦的規律。

(4)通過實驗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

(5)通過實驗研究兩個大小相等的共點力在不同夾角時的合力大小。

(6)通過實驗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

18.科學探究

(1)經歷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過程。

(2)通過實驗,探究彈簧的形變與彈簧彈力之間關係。

(3)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係。

(4)通過實驗,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關係。

(5)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設計一種能顯示加速度大小的裝置。

(二)列出模塊的知識內容要點

教學目標描述了學生通過一個模塊的學習所展示出來的行為表現,知識內容要點則指明瞭每一種表現所涉及的內容範圍。為了避免繁雜,我們這裏只列出了物理必修模塊I所涉及的主要內容主題。

1、運動的描述。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

3、力和力的運算。

4、牛頓運動定律。

(三)填寫命題細目表

命題細目表是一個含有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兩個維度的雙向列表。表1是高中物理必修模I的一個雙向細目表。

表1高中物理必修模塊I命題雙向細目表

比例

內容題目的功能及具體考查要求

知識技能科學探究合計

瞭解理解應用獨立操作要素

運動的描述464----14

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6967836

力和力的運算464----14

牛頓運動定律6967836

合計2030201416100

四、問題與思考

以上我們只是對模塊終結性測驗的性質、目標、以及規劃的科學性問題等進行了初步的研討。在模塊終結性測驗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

1.採用何種測驗方式和方法才有利於測驗目標的實現?能否允許學生有可選擇性問題,或者從試卷結構上體現選擇性:必答和選答?能否在限定時間內開卷?

2.模塊終結性測驗的工具應具有何種特徵?除了目前大家認可的開放性問題以外,能否增加思考題、定性推理題、信息辨別題、信息提供題等等。在命題上,如何做到題目的背景具有科學意義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3.模塊終結性測驗應如何評分和記分?目前一些學校給出的樣卷,相同的題型,題目的賦分一律相同。對於主觀性試題,每道試題的分值相同是否合理?對於新題型特別是開放性試題應如何評分才能減少評分誤差?如果學生的最後成績是等級給分,等級如何劃分才是合理的?

4.模塊終結性測驗的結果應如何解釋和利用?目前有些學校提出的模塊測驗計劃中,對模塊測驗成績的解釋和利用僅限於給出等級分數,如成績為F(不及格者)的,必須補考,補考仍為F的,必須重修這一模塊的課程。除此之外,是否能為學生、教師、學校、家長提供一些其他有益的信息?

5.在紙筆測試中包不包括實驗的考查?目前有些學校提供的測驗計劃中,認為實驗的考查(這裏的實驗考查僅限於操作考查)不包括在紙筆測試中,且成績作為模塊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認為傳統的實驗筆試測試方法已經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成功的做法,不應排除在紙筆測試之外。另外,實驗操作考試計分不應包括在筆試成績中,應另行計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二

我們的習慣是:以6—8人為一小組,男女搭配。由班主任協同各科教師對班內成員進行分組,遵循的原則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所謂“組內異質”就是挑選不同層次、不同專長的學生聚集一組,形成“羣英薈萃”之勢。對於偏科學生,促其尋找優勢學科的方法技巧,再將這些方法技巧傳授到全組,甚至其他各個小組。這樣,優劣勢學科學生相互彼此“接軌”,讓學生在充分保持優勢學科的基點上去填補弱勢學科的不足。從而達到均衡發展的目的。所謂“組間同質”就是儘量做到各小組成員之間綜合實力均衡,以便展開公平競爭。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使命感、責任感,小組始建之時,教師的祕密武器之一是———任命兩個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學生為學習小組長和行政小組長,將其管理方式及作派樹為楷模,讓小組成員效仿並可依實際情況再有所創新。當一切準備就緒後,教師再次拋出另一個祕密武器———依序變換各小組成員角色,就是採用輪流值周的辦法,讓每一個小組成員都嘗試一下做領導的角色。這個時候,讓學生在感覺到成就感的同時,再讓他們感覺到肩負小組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他們的班級主人翁意識,而後,他們會在各種活動中身先士卒,做出榜樣。然後再趁熱打鐵,競爭上崗。每個月每個小組評選出優秀小組長,每個學期在全班評選出最有人氣小組長,並施以獎勵機制。幾輪下來就由學生推選出最合適的組長人選。這樣,不僅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用班骨幹的標準去要求自己,還能激發他們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做到心服口服,在小小課堂中也會湧現出更多的“班級新星”。這豈不是一舉多得嗎?

二、給小組命名,並設計組徽和組訓

就像我們每人都有名字一樣,每個小組作為一個整體,都要有自己獨特響亮的名字,這個名字既是小組的口號,也是小組的奮鬥目標。把它寫在學生眼前的組牌上,讓它時時刻刻提醒學生向着這個目標前進奮鬥。另外,還根據學生的要求設計了組徽和組訓。寫在了本組的黑板上,以此來激勵大家時刻進步。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曾經就小組名稱、組徽、組訓展開過熱烈的討論,比如,“揚帆”小組,組訓是揚起生命的風帆,準備遠航,尋找自己生命的真諦。組徽是一支揚帆起航的小船。“星夢”小組,組訓是堅持不懈,放飛夢想,炫麗星組,永放光芒。組徽是五顆小星環繞着一顆大星。另外,還有“雄鷹”“陽光”“慧心”“騰飛”等等名稱,命名在一定程度上也彰顯了他們內在的精神,增強了學生的信心和競爭意識,學習氛圍也逐漸濃厚。

三、培訓小組長

小組長是一個小組的核心,所以培訓小組長至關重要,這時就要亮出我們的又一個祕密武器———明確組長的責任和作用,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這樣不但可以洞察他們一週之內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的困難並及時予以解決,而且還能使小組長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懷,從而更好地為班級服務。在此基礎上在對他們一週內的班級工作和平時表現進行及時評價,肯定他們的成績,並指出不足,引以為戒。另外我們還要鼓勵學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力,培養學科組長,這樣不但可以給學減輕負擔,而且也能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訓練組員,兩手一起抓,充分運用表揚機制

有許多教師擔心成績差異生混在一起,使品學兼優的學生被異化。其實,這種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本性確實會讓一部分學生流於渙散狀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的祕密武器就是兩手一起抓,一手抓優等生,另一手更要關注差生———我們做的就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職業的神聖,就體現於此了。我們作為執教者,就應該用平視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我們的祕密武器就是深入學生,靈敏捕捉每一個學生的內心世界的影蹤動向,教他們在小組中學會分工合作,鼓勵他們全員參與,一旦發現其閃光點,立即將其擴大化。哪怕他的閃光點是一閃即逝的火花,我們也要將他的“星星之火”轉成“燎原之勢”。給他們足夠的信心。讓每一個學生每節課都能得到鍛鍊的機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設置小組擂台賽,實行獎勵機制

每一節課,每一學科,都要認真對待小組的擂台賽。讓每一學科的代表作為監督和記錄員,也可以讓學生輪流進行。一邊注重自己的課上表現,一邊查看各小組的表現,記錄下每個小組中優秀成員的分數,每節課產生一個“優勝小組”,其分數納入班級各學科擂台賽中的分數當中。月末、學期末,進行具體彙總,而後,學校和各班主任可對於優秀小組成員採用不同方式進行表彰。注意:這時,我們的祕密武器就是———誠信。我們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對學生兑現承諾。否則,一個對學生沒有誠信的教師,是不會受到學生歡迎的。那麼,當你的號召力已經完全喪失的時候,你就是滿腹經綸,不管你的音質多麼高,對於已經對你失去信任感的學生再也沒有什麼作用了。所以,不要怕麻煩,將誠信進行到底。

六、讓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成為考題的主人

每講完一節課,讓學生自己設置練習題———這就是我們教師用以“偷懶”的祕密武器。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文科只涉及填空題型就可以。學生出題的過程中,就會有一種被教師重視、關注的自尊感和自豪感,那麼,他(她)就會很認真對待這件事情,會很認真思考每一課題的內容。這樣,既可以起到督促學生全面看書學習的積極性。又提高了他們學習本學科的興趣。為了尊重學生的原創,更為了滿足學生的驕傲與自豪,可直接將其稚嫩的字體打印成習題,這樣,同時也起到督促學生注重字體、培養其養成寫一筆好字的習慣。追求無極限,探索無止境。新課改下的小組建設,的確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地去探索和研究。作為新一代的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該掌握更多更新穎的“武器”,讓我們的課堂更精彩、更高效,從而達到“教”與“學”更完美地統一。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三

1.對新課程改革的課程內容

新課程改革是改變老師的領先地位在教室和教學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積極建立課堂學生的主導地位,活潑的課堂氣氛為中心的教學氛圍。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一些區別。

2.高中政治課程安排不合理

在今天的課幾乎總是上課老師講的知識內容或類沒有盡頭,想利用45分鐘灌輸學生所有的知識,會使學生在學習、功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期限已成為主要矛盾教少學習多。老師説在課堂上不應該完成,應該減少學生離開的時間大部分時間思考,整理和分析,動手實踐,尋找答案,開放思維,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課堂將會得到一個更好的學習效率。

3.單一的教學方式

今天的高中通常無生命的課堂,讓學生坐在政治階層無聊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往往會反彈,所以想要全新的課程改革,來處理這個問題。

二、新課程高中政治的有效措施

1.提高教科書的內容

現在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看動畫片,所以我們可以先從教材的角度。教材,我們可以添加一些積極的方面,如插圖、卡通圖片,問題,放大圖像。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介紹和一些內容,這一階段使用這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慾。現在的一些教材更加困難,複雜和抽象的問題,可以適量減少。因為一些複雜的、抽象的知識將會導致學生因為他們不理解,不能學習,導致學生的學習、索賠的想法。您還可以添加一些有趣的知識在課本內容和相關生活常識,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這將增加學生渴望知識和慾望。

2.改進教學方式

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做一些有趣的課堂教學為學生。例如,在班級分成小組集體討論研究,探討教學方法,玩個遊戲玩,不但能調動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通過玩,同時,從學生的角度在課堂時間。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不夠成熟,他們專注於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所以,如果你比其他的學生在課堂上長時間會產生問題如可口可樂、易怒、控制學生的課堂時間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還可以從親和力的教育模式,因為現在的學生只提到老師的心就像一座山。教師和學生從朋友開始,增加親和力,隨時隨地瞭解學生的思潮的學生的心,只有在教室裏,他們瞭解每個學生的性格,心理,這將是更容易抓住學生在教室裏,這樣你就可以更好的實現新高中政治課程改革。結論:高中新課程改革政治,可以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測試像高中政治課程,毫無疑問,可以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實現新課程改革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相信,通過新課程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高中政治課程教育將會越來越好。

新課程改革論文範文 篇四

(一)片面理解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播者,而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教師應以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結果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卻過分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有的教師説得少甚至不説,成了課堂教學的“旁觀者”;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集中時間完成各項教學指標,很少去研究教學方法,做事畏首畏尾,駕馭課堂的能力甚是不足。

(二)課堂教學方式流於形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創新能力,新課程標準強調合作學習和活動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然而。部分教師為追求愉快教學並體現合作學習,使學生團團坐、亂髮言;有的教師則恪守活動——討論——發言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中充斥各種各樣的活動。殊不知,這種課堂使學習方式流於形式,導致教學效果收效甚微。

二、國中政治課堂教學策略

(一)改進教學手段,由單一向多元

傳統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憑藉“一塊黑板、一根粉筆、一本書、一張嘴”基本解決所有問題,教師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伴隨現代科技的發展與教育教學環境的改善,人們對新課程的理解不斷加深。政治教師在此背景下需要整合、利用各種資源(如圖片影視資料、歷史文獻、學科資源、專家講座、網絡資源等),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各種教學資源引進課堂教學,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目的。運用現代化的各種教學手段是現代化教學活動發展的趨勢,也是推進課程改革的有效保證。中學政治教師要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大膽嘗試,不斷積累和創新教學。

(二)優化整合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率

為了彌補單一教學方案的不足,教師需對各種教學方案進行優化整合,然後結合教學實際進行綜合性的教學。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吸收知識,也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可以綜合利用師生互動、歸納與演繹相結合以及互相合作等方式來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三)實施探索性教學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教學形式的變化與創新,而形式總是受限於內容。政治學科特有的內容決定了其教學形式的實踐性與多樣化。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再次發現知識來培養其探索精神。學生不能盲目、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而要把學習過程變成一種再次發現知識的參與式活動。課堂教學的探索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充分發揮主體性,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積極地進行動手操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千方百計地讓他們動起來。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談自己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然後讓全體學生共同討論研究,從課本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多思”,即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

(四)緊密聯繫時事新聞,將教材內容有機整合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五

(1)從全球史觀的角度進行分析,比較鴉片戰爭前中英雙方的國情,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救中國,時人有何嘗試,結果怎樣?”通過這些問題,既可以讓學生回顧先前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發展脈絡,又可以藉此導入本課,承上啟下,一箭雙鵰。

(2)在分析本課的教學內容和研究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強調重點,突出難點,整合教材,分成:“時代呼喚革命理論”、“革命理論影響時代”、“偉人為國順勢而為”三部分進行課堂教學。關於“時代呼喚革命理論”,按照長期、中期、近期三個梯度來指引學生分析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形成和發展的社會背景,引領學生認識:不瞭解20世紀前後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化,就無法理解三民主義提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三民主義的提出也是孫中山順應時代潮流的需要而承擔歷史使命的結果。關於“革命理論影響時代”,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所在。該部分按“三民主義的提出、實踐和發展”三個環節展開,可以採取分組討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認識:革命理論只有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才能作用於時代,深刻地影響社會的發展。關於“偉人為國順勢而為”,充分利用與孫中山相關的文字和影視資料比較豐富的優勢,補充合適的史料,多角度呈現孫中山一生的三次轉變中凸顯了孫中山為國為民、與時俱進、鞠躬盡瘁的精神品質。以上對“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的教材分析和教學處理,實際上是從中國近代化的傳承、思想的力量以及人格教育等角度來思考的,而這正是昨天和今天的連接點;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對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時代的解讀,用時代的價值觀重新審視歷史。

三、關於“時代立意”下歷史教學策略探索的思考

課程改革論文 篇六

摘要:手風琴課程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中一門重要的課程。當前,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教學中不夠突出“職業化”特點,教學模式創新不夠,還未擺脱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導致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提升受到極大限制,不利於高職人才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基於此,本文立足於高職院校的特點,在音樂教育的總方針之下,對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現狀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課程改革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

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建設與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同時,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不適應當今時代發展要求的問題,所以,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1]。高職院校手風琴教學是培養優秀國小手風琴教師的搖籃,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基礎教育的成敗。對於高職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説,其教育目標也和普通示範學校有所不同,也就決定着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改革和其他學校有所區別。在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改革與實踐中,應突出“職業化”特點,結合手風琴教學特點等,明確改革方向,以逐步改善當前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

一、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現狀

(一)手風琴課程目標與定位不夠明確

向社會輸送合格的普通音樂教育的教師以及指導教師是高職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能積極參與到音樂學習中,激發學習積極性,並認識到音樂中藴含的美感與魅力,做好“以樂感人、以樂育人”。人才培養定位直接關係到音樂教育的方向與價值,然而,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目標並不夠明確,課程目標大多是讓學生具備獨奏能力。而具備即興演奏能力是手風琴靈魂所在。另外,伴奏能力、重奏能力、手風琴理論知識的講授能力也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後的重要能力,這些恰恰是學校較為忽略的地方,導致學生在畢業後難以勝任手風琴教學工作。手風琴課程目標與定位不夠明確嚴重困擾着高職院校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二)課程內容和實踐相脱離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旨在通過課程教學時學生獲得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所需的實際能力,包括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從而為其職業化道路提供有力保障。所以,課程內容與教學均應突出“職業化”特點。但是,實際上課程內容忽略了實踐性的訓練,着重演奏技巧與難度訓練,往往使學生對手風琴學習望而卻步,這也是導致高職院校就業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教材建設單一且匱乏

根據河北省高職院校手風琴教材的相關調查,發現高職院校大多使用《全國手風琴演奏考級作品集》《手風琴曲集》《中等師範學校手風琴教材》等教材,而這些教材在近十年內均未有太大變化。在實際教學中,雖然有使用其他教師的一些自編教材,但沒有形成系統性、科學性,同時也不具備嚴密性與完整性。這樣就使得手風琴教材和基礎教育聯繫不那麼緊密,導致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造性難以在就業後的實際教學中得到盡情發揮,造成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當今社會對教師的多元化需求。

二、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手風琴課程模式改革對策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中的諸多不足,在新時期的課程改革過程中,應重新認識並定位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探索有效的改革措施。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模式改革的探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進行分析。

(一)重新定位手風琴課程目標,突出職業性

首先,應明確課程目標。為國小、培訓機構培養合格教師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手風琴課程的培養方向。音樂教師必須具備音樂教學、音樂技巧等能力,尤其是具備手風琴指導能力與伴奏能力[2]。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突出學生的演奏與伴奏、合奏與重奏的能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其具備教授他人的能力;具備語言表達能力,也就是“講”的能力,在課程中要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這樣才能駕馭日後職業教學中的各類需求;讓學生掌握手風琴基本理論知識及演奏方法,具備為國小生及培訓機構學生歌曲配彈伴奏的能力,從而為今後職業教學工作做鋪墊。其次,明確手風琴課程教學定位。作為高職院校,要突出其職業性、崗位服務性,這是職業院校的課程定位的依據。手風琴在高職音樂教育專業應作為一門基礎實踐課程,這將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崗位需求。同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練好基本功,提升音樂素養,明確高職手風琴課程教學旨在培養合格的國小、培訓機構教師,並不是職業音樂家。有了這一認識後,會促使教師與學生將專業課程培養目標和自主學習目標有機統一起來,注重培養“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

(二)教學內容多元化

高職院校要培養具備一定音樂理論知識、實踐技能、教學能力,並且能在國小與培訓機構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的高級實踐型人才。高職院校在開設個別課程外,還應開設合奏課與重奏課、集體課、伴奏課、實踐課等,構建多種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參與意識。個別課為學生量身定做一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合奏課與重奏課則是手風琴課程的拓展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與能力,讓他們能充分體驗到聲部間的協調,從而更理解音樂,體驗到手風琴學習的樂趣,並能提升自身聽覺訓練,更容易讓學生們做到各聲部演奏時遊刃有餘。集體課可以針對手風琴課程教學中某一具體問題進行“精講”,做到對症下藥,從而大大提升教學效果。伴奏課能讓幫助學生掌握手風琴學習的必備的伴奏技能。而增加實踐課內容是培養複合型音樂人才必不可少的課程。在實踐課教學中,教師能有效彌補以往傳統教學的弊端,使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融合,從而促使學生提升自身手風琴演奏能力以及應用能力。這些課型有助於教師把握學生學習動態,有針對性進行教學,同時,有利於學生間互相討論、對比,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興趣。在教學形式內容方面,高職院校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比如加入“即興”,融入伴奏,無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將來就業教師還是文娛部的手風琴表演者都必須要具備即興伴奏的能力,才能把手風琴技能真正應用到就業實踐中去。加入小組合作編排,將水平相等的2-6位學生分為一組,更好調動學生學習手風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有利於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與提高,並在合作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與缺點,及時改進,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全面培養。

(三)教材的多樣化改革

在教材的選擇上,首先,要注重基礎性內容,着重在易上手、普及教育上下功夫,而在選擇手風琴的課程曲目上儘量的多元化、寬鬆化,避免因手風琴曲目選擇的單調性而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其次,手風琴教材既要強調基礎性又要體現科學性與系統性,還要反映出時代性。一種藝術若想得到長時間的發展,必然要具有時代性與民族性。第三,可探索國小生歌曲即興伴奏教材,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後要面對國小生,所以,要彈唱符合國小生特點的歌曲,而市面上缺乏這方面的教材,因此,可根據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及職業需求等,研究國小生即興伴奏教材與課程,為今後工作奠定基礎。最後,在拓展與拓寬手風琴教材的過程中,既要充分考慮專業學生的整體情況與今後職業特點等,有針對性選擇教材,又要充分考慮到手風琴教材在風格、類型與內容等方面的多樣性,以便促進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順利開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具有一定特殊性,為進一步提升手風琴教學質量,豐富其教學形式,提升其教學效果,需進一步加強手風琴課程改革與實踐。因此,教師應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現狀進行深入分析,不斷進行探索、實踐與研究,針對這些問題,從手風琴課程目標與定位、教學內容、教材等方面對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進行全面改革,以逐步改善當前高職院校手風琴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為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支持。

參考文獻:

[1]崔花。手風琴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延邊大學藝術學院為例[J].當代音樂,20xx,(23):44-45.

[2]王欣欣。關於《手風琴》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體會[J].戲劇之家,20xx,(03):251.

[3]萬玲。高職院校手風琴教學的改革策略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誌:教師版,20xx,(31).

課程改革論文 篇七

[摘要]目前中國小計算機教育在課程設計上存在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其教育效果,主要問題在於不斷更新的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如果計算機課程不與之同步改革及發展,其教育效果則無法實現與時代的同步。本文首先針對計算機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性進行了論述,然後分析了當前課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向,最後針對其改革提出了發展策略,以期能夠對有效提升中國小計算機教育課程的質量與水平起到有效推動作用。

[關鍵詞]中國小;計算機;課程;改革;發展

計算機教育在我國中國小教育中的加入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教學方法都經歷了不斷的改進與變革,當前我國的信息技術水平也得到了不斷髮展,計算機技術更是突飛猛進,幾乎所有行業都與計算機密切相關,因此中國小基礎教育對計算機教育的關注度也不斷增加。只有探尋新時期的計算機教育創新方法及模式,才能更好地將計算機教育在中國小教育中的作用全面發揮,實現對中國小生計算機技能的穩定提升。

一、計算機課程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性

計算機課程改革與發展一直是與時代同步的任務,而且中國小生在接收學校教育之前,大部分就已經接觸過計算機技術和操作,可以説這些已經與計算機有過接觸的中國小生無論是在中國小教育之前,還是在中國小教育階段,都與計算機的學習活動密切相關,除了在課堂上接收計算機的操作學習與訓練之外,日常生活與計算機的聯繫更為密切,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讓中國小生塑造出正確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技巧,那麼必然會影響到其計算機應用水平的有效提升,因此只有針對當前的計算機技術形勢實施一定 的課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將中國小計算機教學的質量有效提升。

二、中國小計算機課程安排現狀

(一)缺少與實踐教學的密切關聯

實踐教學是計算機教育的基本要求,如果僅僅以大量的理論教學作為主要教學手段,而缺少實質性的能夠與計算機操作相關的實踐教學,必然會無法使計算機教學取得應有的效果。目前我國中國小計算機教育的課程設計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理論教學,而這些理論內容往往缺少與實踐操作的密切相關性,使理論在操作中的實踐價值較低,而且教師的教學活動又沒有針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展開,更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嚴重脱節,極大的影響了中國小生計算機能力的綜合提升。

(二)課程設置的動態性不足

計算機課程的最大特點就是面臨着不斷更新的技術與不斷髮展的功能,要實現計算機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制定與計算機技術同步發展的動態性課程計劃是必要的,只有將課程與技術發展動態性連接起來,才能使計算機教學取得實質性效果。目前我國中國小計算機教育課程在設置上的動態性不足,主要是由教師對教材的調整能力較弱決定的,由於缺少能夠實施動態性的課程規劃,學生接收的計算機教育也往往無法實現與時代技術的同步更新和發展。

(三)課程設置不利於差異性教學

計算機在中國小生中的影響仍然是極不均等的,有的學生偏愛計算機操作,對計算機強大的功能充滿着興趣與開發慾望,這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較高,但對於教學課程的興趣差異也比較明顯;有的學生在計算機的操作興趣上相對較低,但對於教育所學課程也能夠均衡接收,這些具有不同教育需求的學生無法在當前統一的課程安排模式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中國小計算機課程改革與發展策略

(一)創新計算機課程

計算機課程的創新是當前時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由於計算機技術水平不斷髮展,課程安排也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與技術發展水平相同步。對於傳統教學模式來説計算機課程的設置缺少創新性,大部分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已經完全不適合計算機教學的需求,因此要實現計算機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就必然能夠與技術的創新同步,實施一定的課程創新。例如在學習基本軟件的操作時,學生應當得到一定的自主性選擇空間,在軟件操作上不必以過於嚴格的標準來要求學生的實踐行為,而是給以足夠的自由發揮機會,以佈置一個特定任務的形式,讓學生自行尋找解決的途徑,不同學生尋求的不同解決途徑,將會成為創新能力培養主要手段。此外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實施動態性教學課程的創新也是極為必要的,對學生布置的實踐操作或課後練習任務可設置為兩個或幾個選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計算機使用習慣進行自主選擇,既保留了對學生自主性的尊重,又能夠為學生提供選擇適合自身計算機實踐練習需求的機會。

(二)提高對計算機課程本身的關注度

在網絡化技術的支持下計算機的功能得以更大發揮,如果學生的計算機教育不能與網絡技術有效結合,其教學效果也必然是無法完善的。根據當前計算機教學中對課程本身設計安排的習慣,建立起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對計算機課程本身的關注度,使之能夠多元化發展,將能夠與計算機能力相關的技術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培養對象,必然能夠使中國小計算機課程改革實現對教育效果的有效推動。例如運用網絡化手段開拓計算機教學課程內容,使學生在網絡資源的學習與影響下,實現對計算機操作能力的不斷髮展,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更具實踐性的能力。

(三)提高與課程與學生的互動性

計算機課程與學生的互動性具有極大關聯,教師應當通過互動性手段為學生實施課程設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扮演學習者的角色,而非被教育者的角色。例如運用問題引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開發能力,學生能夠通過問題引導及時提出個人的見解,最終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問題的解決。

四、結語

計算機課程設置直接關係着教學效果,作為一種新時代背景下的科技產物,計算機技術有着極快的發展速度,因此對於中國小的基礎教育階段來説,也只有根據技術水平的發展不斷調整和更新教育課程,才能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代技術密切相關,使中國小接收的計算機教育能夠具有實質性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黃鑫.論計算機教育與創新教育[J].才智,20xx,25:186.

[2]李冰.中國小計算機教學的實踐思考[J].才智,20xx,27:105.

[3]唐光偉.試論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發展性教學評價的相關措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10:231.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八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於教學中,讓學生展示自己才華

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如:作業業展評、課堂小結),是鞏固和強化新舊知識內在聯繫的重要過程,也是一節課教學過程的最主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可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差異,遵循計劃性、針對性、趣味性原則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的作業展評區和課堂小結,結合電教媒體和科學的評價方法,讓他們在完成創作後,將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並結合投影儀等電教媒體的運用,對典型問題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對突出作品進行分析、點評、鼓勵、表揚。在新的課程改革中,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對於教學的影響已經日趨明顯。將現代多媒體技術融入到國小課堂教學中,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昇華文學情境,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進行有效的小結所學內容中,讓學生隨時統攝知識綱目,使學生在整節課在學生探索求知的積極地歡聲笑語中結束。

(二)新課程體系使得課程功能、結構、內容等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

這場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國小教學中能否順利地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實施創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能否緊扣新課標,創新教學模式,最大程度的啟發、引導和學生對各學科各類知識的學習和提高。長期以來受着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缺少創新理論的指導,只憑着陳舊的教法和教學經驗,解決課堂教學的所有問題,一味滔滔不絕地傳授知識,而學生總是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什麼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通通拋在九霄雲外。在新課改的今天,這種陳舊的框框、模式必須徹底摒棄。為了適應新時代新課改的需要,我們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全面發展為本”的觀念,徹底廢除封閉的、機械的、呆板的、單一的教學模式,要充分體現民主開放的、科學定位的、靈活多樣的、師生互動的新模式,要真正迴歸學生的自主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理解知識,開啟智力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屬於思維能力的範疇。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發展到十八歲就基本成熟。而在這之前,整個青少年時期有兩次思維能力發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歲,正值國中階段;一次是在十七歲,正值高中階段。在這兩個階段培養成的思維習慣,會與人終生相隨。這説明創新教育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

二、創新教育在國小新課程改革中的實踐與探索

實際上,我國的廣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喚要開設新課程。在全國各地的教改實驗中,出現了學法課、小論文課、科學實驗課、創造發明課、科學專題講座、科學專題討論會等等。在這一類課程中,突出的特點是: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去自學,使學生學會在社會實踐和學習科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系統地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這樣,就把學生的精力引導到進行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研究之中,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現在的問題是應該擴大這種教改實驗的範圍和深度,經過提煉形成新的課程,並最後把這種課程納入我們的課程體系之中。

(一)在常識教學中,提倡探究學習、培養探索意識和能力

利用常識學科教材特點及內容彈性,開展創造發明教育,分低、中、高段,分別編寫開發創造輔導教材和指導綱要。定期舉辦“小發明、小論文、小製作”比賽,組織優秀學生開展課外興趣活動,培養興趣、愛好和特長,彙編學生優秀成果,進行展示交流。語文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自獲知識的興趣和習慣,擴大閲讀量,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加強閲讀指導,建立擴大閲讀量試點班,檢測其成效。同時,與常識學科交叉,大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指導學生科幻作文的閲讀與寫作。語文教學注重教學過程,可採用啟發研究型,最好是教師先把教材處理一下,變成非常通俗易懂的適合於學生自學的材料,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很容易地自己發現並把握其中的語文現象及其規律,就像看説明書拼裝模型一樣。或者採用問題教學,將教材轉化為一系列問題,由易到難,步步深入,逼其思考,充分內化,大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思品教學可針對某些社會現象,讓學生廣泛蒐集材料,通過爭論達成共識,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鑑賞力。而融入勞技教學要培養學生手腦並用的良好習慣,積極鼓勵倡導學生自己設計製作。

(二)藝術能發揮兒童的豐富想象力,擴大表現題材,增加表現容量

本世紀60年代,美國的神經生理學家斯佩裏教授通過對“裂腦人”的實驗研究發現,人的“大腦每一半球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鏈和自己的記憶”,大腦兩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優勢,“左半球主要用語言進行抽象邏輯思維,主管説話、閲讀、書寫、計算、排列、分類、言語回憶和時間感覺,具有連續性、有序性和分析性等機能;右半球主要用表象進行形象思維,主管知覺、複雜知覺模型再認、識別幾何圖形、直覺、想象、理解隱喻、感知音樂旋律、節奏、舞蹈以及態度、情感和意志,具有非連續性、瀰漫性、整體性功能。”這一發現導致了在世界範圍內的一場“右腦革命”。日本醫科大學教授品川嘉也指出:“人們思考問題時,首先要利用形象,動員右腦,為了整理、表達思考和結果,才使用左腦分管的邏輯和語言。左腦進行的是熟練性思維,右腦進行的主要是創造性思維。差生是左腦教育的產物,天才科學家都是右腦型的人。”而藝術教育是開發學生右腦的非常有效的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將藝術教育融入其中,運用藝術的魅力去啟迪學生的思想和情感,鼓勵學生開啟心靈的大門。採用愉快教學、以趣激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輕鬆、愉悦、充滿美感的氣氛,是學生審美創造力充分發揮的環境條件。把愉快的氣氛融入課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學生創作能力的發揮,提高學生的文學作品的表現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求知、求趣、求參與、求新等心理特點,充分鼓勵學生自主、自由地去發散思維、創造性地想象,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運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識,發揮全部技能去表達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愛的形象,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產生愉悦的情緒,以此來啟動學生內在的活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評價教師的教學結果和學生的學習結果,同時要保護學生的學習激情。沒有評價就無法客觀、公證的判斷課標是否達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進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把評價核心放在建議性的指導學生,鼓勵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動手能力等能力上,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這樣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並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三、結論

課程改革論文 篇九

全文從三個角度進行入手:首先,分析當前計算機應用教學的重要性,分析當下計算機教學的現狀;其次,根據計算機應用教學的發展,探究導致這一現狀的重要原因和存在的問題;最後,為解決計算機應用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明方向。

一、當下計算機應用的重要性和教學的現狀

在我國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信息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我國越來越重視對人才的培養,讓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具有紮實的專業技術才能,同時還要能夠靈活運用計算機技術[1]。在計算機技術得到廣泛的重視後,各個高校都陸續開始注重對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培養,確保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但是,現在各個高校在計算機技術應用方面的情景還不夠樂觀,很多學校對學生進行計算機技術應用方面的教學都是為了湊足學分而進行教學。同時,各個高校在傳授學生計算機基礎技術知識時,太過於重視學生對於理論的研究,而忽略了學生在實際當中運用計算機知識的能力的培養,從而造成學生雖然計算機技術應用方面的理論水平較高,但是實踐應用能力欠缺,不能夠滿足社會對於計算機人才的需求。

二、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

在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很多教師都會採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即讓學生單純地進行計算機知識的學習,而在實踐課程的學習和應用當中相對匱乏。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學習積極性沒有得到較好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教學水平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1.計算機應用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很多教師都會對教材進行一定的解析和講解,讓學生能夠從書本中學到一定的計算機應用知識。雖然計算機應用課程書本上的一些知識具有豐富的內涵,但是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並不能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學生不能夠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之處,對於其自身的發展和其未來創業有多大的幫助。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在傳授知識當中不能單單依靠書本當中的知識和教學模式,而是要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從而不僅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而且還要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積極性,讓更多學生都願意學習這門課程,切實提高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的收穫。

2.教學過程當中缺乏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沒有形成教學與實踐的良好互動。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本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到這門課程之後增長見識和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投入過多的時間在基礎知識的傳授上,而對於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鍛鍊有所欠缺,沒有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課程進行自我知識的檢驗,使得學生不能在實踐當中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內容不足,從而更好促進學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充分考慮到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味地對學生灌輸計算機知識,且沒有讓學生充分地理解這些知識是怎樣應用到實踐當中去的,因此也不能使學生從這門課程當中獲到最大的收益。

3.教學內容缺乏豐富性,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最大收穫。計算機教學當中,教師進行知識傳授時都是採用“黑板教學”、“PPT教學”、“word教學”。當教師把這些教學內容放在PPT、word上進行教學時,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文字來獲得。由於這種教學內容缺乏豐富性,因此其不能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在課程當中學習的積極性。於此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與內容偏少,不能使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從而造成學生在課堂之上獲得知識不足,不能夠在有限的課上時間讓學生學到最為全面的知識。而想要解決這種困境,就需要教師進行創新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不僅可以學習到豐富的知識,而且還能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大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

大學計算機應用知識對於學生的個人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成為一名符合當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當下,在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1.突破常規的教學思路,在滿足教學需求的基礎上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各個高效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模式都是由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傳授,而學生只能被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和吸收,這樣很容易導致學生不能從教學當中充分學習到豐富的知識,並進一步加強對於這門課程的重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如讓學生在課堂上作為“教師”,由學生親自進行一些計算機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幫助其他學生真正地學會和掌握這部分內容。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個人會增強對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的重視,自己開始認真學習這部分內容,以便其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的作用下,學生從內心深處也會加強對於教學內容的重視,從而為其更好地學習某些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也不會再受到繁重的教學任務的束縛,可以從教學當中解放出來,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正確學習,從而提高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豐富性。

2.設計一套符合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手段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傳統的教學手段不能夠提供豐富的知識,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形式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之上學習到最為全面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運用視頻教學、計算機自動提問系統等。在進行知識傳授時,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及時向教師進行反饋,從而讓教師將教學的每個細節都做到完美無缺。教師及時地解決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可以為學生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也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在自己專業學科當中建立自己的計算機系統,讓計算機知識服務於學生當前的學科需求,從而在提高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成為該專業領域當中的拔尖人才。

3.充分融合計算機技術與專業知識,為今後研究領域打下堅實基礎。將計算機技術與學生的實際專業進行結合是提高其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專業領域之中運用計算機技術,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它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創新。在專業領域之中運用計算機技術,可以把計算機知識的統計學、計算機模擬和計算機運算在學生專業領域之內進行一定的應用,可以為學生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做一定的鋪墊。例如:在工程學科上,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模型構建、工程造價估計和評估等,都可以讓學生在工程實施之前瞭解到大致的模型基礎,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在以後的建造過程中出現其自身也不瞭解的問題和難點。此外,將計算機基礎知識在與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行一定的結合,可以讓學生在其所屬的專業領域內進行一定的創新,從而可以更好地讓計算機技術應用到實踐當中去。

4.搭建學生社會實踐平台,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鍛鍊自己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在實際應用計算機知識時,需要大學生投入到具體的實踐活動當中進行運用。只有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學生才能從實踐當中發現自己在學習哪些內容的短板,知道哪些計算機知識內容對於自己的個人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於學習計算機應用知識的重視,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以及怎樣進行學習,而且學生的個人發展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從而可以為學生創建出更好的未來發展藍圖,為學生更好地將計算機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做好充分的準備。

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真正地學好並且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幫助學生真正成為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教師從教學思路、多媒體教學、融合計算機技術與專業知識、搭建社會實踐平台這四個方面着手,認真進行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鍾琦,武志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xx,(02).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十

論文摘要:新形勢下,借鑑高中語文《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高職語文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將人文性與工具性因素引入語文課程中;應摒棄“師道尊嚴”,與學生建立起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在此基礎上,以能力為本位,大膽改革教材,將內容高尚的作品、有勵志作用的名人傳記或有爭議的作品等引入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品質和發展各項能力。同時,優化教學過程,改革教學方法,使課程走向開放、實用。

借鑑高中語文《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實施新課程形勢下,高職語文教師要轉變課程觀念,尋找切合實際的教學對策,將高職語文課程和教學改革推向深人。

一、轉變課程觀念

(一)樹立正確的課程觀

以往的課程觀認為,課程是既定的、經驗的、權威的、凌駕於學習者之上的。正確的課程觀,不是從分裂、靜態、權威的課程理念出發去看待和開發課程,而是從聯繫、發展、合作的立場去審視和建構課程,它關注語文本體意識,關注語文生活,關注語文實踐,立足於課堂,着眼於課外,最大限度地將各種人文性、工具性課程因素引入課程中來,不囿於文本,聯繫語文課程的內在線索,通過教師、學生、內容和情境四要素的不斷整合,實現語文課程共建,從而推動語文教學走向“大語文學習”場域。

(二)明確課程的作用

課程的重要作用是賦予學生髮展的潛力。以往的課程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現代課程觀不再把學生當成知識灌輸的容器,而把學生視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其單純接受學習的習慣,強化其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探究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拚棄“師道羊嚴”,重新審視師生關係

傳統的師生關係是教師凌駕於學生之上,教師是課程的主宰,學習者必須服從於教師。新課程要求教師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相互協調、相互發展的關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把學習的權利真正賦予學生。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走下講台,俯身觀察學生,欣賞他們,讚美他們,促使他們在教師的美好祝願聲中探求知識,把握人生目標,朝着正確健康·的目標發展。同時,教師在學生髮展的同時,也‘發展着自己。

二、改革教材

現行教材基本採用《大學語文》的模式,把“經典”作為重要的選擇標準,忽視了高職生的特點和基礎差異,針對性不強。要做到有選擇、、創造性地設計和實施課程。就必須考慮到高職生的現實狀況。他們文化基礎差,興趣廣泛而又膚淺,目標明確而又單一,他們熱衷時代熱點,關注網絡信息。關心職業前景,但意志力不強,容易有“挫折感”。這些情況都要求對現行高職語文教材進行大膽的剪裁和取捨。

一是注重教材的規定性、寬泛性、實用性,注重能力本位,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精選思想內容高尚,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作品,通過這些作品的薰陶,增強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是精選有勵志作用的名人傳記,使學生明白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學會寫自我介紹和個人履歷,教育學生不計私利、識大體、顧大局、善於合作。

三是精選帶有爭議的作家作品,引導學生討論、評議,鼓勵學生大膽思考,讓學生以求新、求異的思維方式探索作品的主題和意義。

四是在傳遞知識的過程中,應以“實用”為先導,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需要,對語文知識加以選擇和概括。通過課堂教學、課外遷移等形式,以最快的時間、最有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真正做到“有文本”而不“唯文本”,使課程內容逐步向民主和科學的方向發展。

三、優化教法

高職語文課程要致力於突破課堂教學的自閉J性,主動構建與世界、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廣泛聯繫,尤其是每學期的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應將學生在實踐中的體會、想法用作文或調查報告的形式展現出來,使語文與生活有機融合,使其人文性、工具性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一)優化教學過程

高職語文教師應將“以人為本”的課程理念應用於整個高職語文教學過程。高職生沒有升學的壓力,不必強調“一課一得”的知識點灌輸,不必囿於文本,可以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社會實踐等形式,為學生的智力開發創造條件,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促使他們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努力創設“大語文學習”情境。

(二)改革教學方法

語文教師應避免“一言堂”,放棄傳統意義上“知識權威”的身份,以平等“對話人”的身份建設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平台,以豁達的胸襟還學生自主學習、自由發言、獨立思考的權利,最大限度地使語文課堂走向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