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德育論文

中職班主任德育論文多篇

欄目: 德育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15W

中職班主任德育論文多篇

德育教育論文3200字 篇一

《德育教育的核心:學會做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德育教育的現狀,接着從六個方面闡述了怎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關鍵詞:德育教學;責任感;親情教育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的《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法制意識、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為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共產主義者奠定基礎。”因此,“學會做人”教育應該成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標。

一、德育工作實效低的主要表現

1、逆反心理

對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種厭煩情緒。相當多的學生不喜歡上政治課;不願意參加政治活動;在老師進行思想教育時,表現得煩躁、敷衍、漫不經心,甚至和老師頂撞、爭吵。在一些班級裏,受到老師表揚的學生被孤立,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卻能得到同學的支持,班級裏缺乏正確的輿論,班風不正。

2、學風浮誇

一些學生學會了誇誇其談,在作文中,在班會上,在外人來校採訪,開座談會時,他們會説上一氣言不由衷的大話、套話、空話。常常還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彷彿一些學生不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不會用自己的嘴説話,千人一面,百人一腔。教師怎樣説,學生就怎樣説;校長怎樣講,學生就怎樣講。德育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剝的窘態。

3、雙重人格

一些學生在學校裏或老師面前,表現良好,學習認真,勞動積極,是非分明;但回到家裏,或是老師不在時,卻呈現出另一副模樣:懶惰、消極、自私、追求高消費、貪圖安逸、害怕困難、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4、言行分離

言行不一是更為普通的一種現象。一些學生嘴裏説得頭頭是道,實際表現一塌糊塗。表決心、寫作文堂而皇之,實際行動卻差之千里。批評別人,振振有辭;輪到自己全是歪理。這些學生認為,那些好聽的話,就是用來説給別人聽的,根本沒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道德教育長期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走入了誤區,不少“恨鐵不成鋼”的教師和“望子成龍”的父母心目中“好學生”、“好孩子”的衡量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視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質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卻忽視了做人基本素質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

總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我們的學校教育沒有解決好德育和智育的關係外,德育教育自身也存在;一是德育的要求過高。教育講循序漸進,因材施教,但在德育教育上就不夠。德育要求起點高,講全面。如對國小生一年級的學生大講特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道理,他們能搞清楚嗎?二是德育內容在系統上安排上的缺乏。德育教育現在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雖然都安排了,也有人上課,但是隻停留在課堂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沒有真正進行心理輔導;三是德育教育在工作組織和時間上缺乏保證。現在在大力開展課程改革,有些地方都忙於課程改革的“改”,而忘了德育教育始終是課程改革所隱含的一條主線,應該是課程改革越深入,德育教育就會越成功,應該是課程改革與德育教育是並駕齊驅的。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形勢的發展以及現在德育教育所處的現狀,我們必須在趁“課改”的同時,加強對德育教育的改革,而我認為德育教育的改革的核心應當強化做人教育。強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德育教育的內容要多以活動的形式,不要多教條,要結合“課改”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以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他把“教人做人”作為德育的根本任務,以塑造真人為培養目標。

二、怎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1、從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抓起

責任感是影響做人最基本的問題,是學會做人的基點,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先要培養起他們對自己的責任感,關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學業和健康,自愛、自尊、自立、自強,在這些基礎上培養他們對家庭、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一個人有責任感,才會自覺,才會不斷進取,才會振奮。中國小生的責任感可以通過讓他參與班級管理工作,做好校園衞生,開展集體活動等來培養,讓他們在各種勞動和活動中承擔責任,克服他們的惰性,並適當的予以表揚、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2、培養學生的親情教育

曾發現不少學生在填學籍卡時對着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欄發呆,對某些明星的生日卻瞭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發現某些學生因父母沒有知識或沒有金錢無法滿足他們或沒有權勢地位而看不起他們的父母。這些,都可以看出學生親情觀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別的老人。有位名人説過:缺乏家庭親情者難有社會責任感。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愛,怎能奢望他去愛同學、愛人民、愛祖國呢?因而,可以在教育活動中開展如以“爸爸,我為您過生日”,“媽媽,您辛苦了”等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去注意,去觀察父母,瞭解父母的艱辛和對他們的愛,以培養學生對父母和家庭的熱愛之情。

3、開展學生的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和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説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經歷磨難而成的。而現在的中國小生,過的是衣食無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難,多了脆弱,任性,嬌氣,驕傲。一遇上什麼困難、挫折,要麼喪氣失望,要麼打退堂鼓,不敢面對困難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輕生,以求解脱。因此,挫折教育成為必需。在學校,多開展一些如軍訓、社會實踐、生活磨練、體能訓練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鍛鍊,培養起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以微笑和勇氣面對挫折。

4、加強學生的創新教育

不滿足於現狀是建立一個新世紀的必要條件,幻想是創造的開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不滿足於現有和現成的知識,要善於提出問題,敢於擺脱舊觀念的束縛和守舊勢力的阻撓,對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要想別人之不敢想。對學生某些“異想天平”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勵,後共同探討。只有這樣,新的知識,新的事物才能出現,社會才會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揮。

5、增加學生的協作教育

現在,一再強調對學生進行競爭教育。無疑建立競爭意識,增強自身能力,是個人、家庭、團體乃至國家和時代進步的動力。沒有競爭,社會就難以發展。但一味對孩子強調競爭,而忽視協作教育,必然會造成學生心胸狹窄,性格孤僻,產生猜疑、妒忌和仇視他人的心理,養成極端個人主義,勢必阻礙中國小生的健康成長。因此,要引導學生處理好競爭與協作的關係,通過設置情境、觀看電影、資料等方法讓學生明白:個人乃至少數人的奮鬥、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統工作。九八年的拱洪的攜手協作和共同參與,因此,既要敢於競爭,又要善於協作。

6、強化學生的自制教育

拿破崙説過:“我們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們的頭腦,如果我們不控制它的話,別的力量就會來左右它了……”可見,自制是孩子們將來獨立於世的一種基本能力。在社會中,只有適者才能生存;沒有自制力的人習慣於我行我素,必將形成任性、自私、貪圖安逸、追求物質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較強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見別人取得成績,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簡單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讓這個“人”站得頂天立地,很難。做人難,育人更難。讓學生“學會做人”這是德育工作者們為之奮鬥最終的目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參考文獻:

[1]湯雲華。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黃河之聲·科教創新,2007(3)。

大學生道德教育論文 篇二

徐特立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新中國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他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教育和培育了大批人才,為青少年的成才教育活動與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許老長達73年的教育生涯中,他身體力行,以集傳統美德之大成的高尚人格,為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樹立了一座宏偉的豐碑;他精闢入髓的德育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輝;他精湛絕倫的德育藝術,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鑑。深刻理解徐特立精神內涵,將徐特立精神與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相結合,對於大學生道德信仰和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強調以道德信仰教育為先

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背景下,徐特立都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很多獨具見解的理論。在徐老的著作《國小各科教授法》中,他就寫道:“修身科以涵養生徒德性,指導道德實踐為要旨。”其中還具體論述了國小各年級修身科教材編寫原則與教授方法。到了20年代初,徐老提出:“思想道德教育要同革命戰爭的各個方面和兒童的實際生活相聯繫,對兒童進行共產主義的道德教育,培養兒童的自動能力和創造性。”在抗日戰爭爆發後,針對日寇的奴化教育,徐老堅決主張:“要消滅一切教育上的麻醉劑,使人民從民族解放鬥爭中覺悟起來。”1946年,徐老在一次講述倫理道德問題時説:“一般教育問題,總是把倫理教育提到第一位。”同時他也指出:“道德、能力、思想都是政治教育,在學校要放在第一位,學校要講道德和能力。”

由此可見,徐老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和民族的解放鬥爭緊密聯繫在一起,闡明瞭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刻意義,把思想道德教育擺在了首位,體現了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視。目前在我國高校教育中,對於道德信仰的教育重視程度逐漸下降,重成績輕思想,這也導致部分當代大學生道德的淪喪和信仰的缺失。道德信仰是培養大學生知、情、意的基礎,是大學生完成社會化的必要條件,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必須要有道德信仰作為強有力的支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自覺地把道德規範轉化為行為準則,從而到達對道德理想的敬仰和不懈追求。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學習徐特立精神,深刻理解徐特立精神中道德信仰的內涵,並將其作為大學生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指導精神,以道德信仰的教育為先,重視大學生道德信仰的培養與塑造。

二、注重提升大學生自我道德素養

大學生的道德信仰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大學生在思想、道德、信仰、心理等方面的素養,提升大學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徐特立説過:“道德思想造成一定的意識形態就是人格,我們也要造就一定立場、一定方向又無限生動發展的人格。”其“三育並舉、德育為先”的精神理念,對於當代大學生人格魅力的塑造和道德素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要積極弘揚徐特立精神,一方面就要組織大學生認真學習徐特立教育思想,把大學生塑造為道德品行優良的先進羣體,用徐特立精神在指導大學生的同時,引領社會道德風尚,這是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的首要目標。當代大學生要堅定道德信仰,樹立人生目標,併為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奮鬥,充分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另一方面,將徐特立精神滲透到高校的德育、智育、體育中,重點突出道德信仰的培養對於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有助於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在弘揚徐特立精神的過程中,要通過身邊優秀道德典範人物來宣傳和表彰,讓大學生真實感受到徐特立精神離自己並不遙遠,也並不是一句空談,身邊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都體現着道德和人格,而這些也正是徐特立精神的核心。

三、靈活運用徐特立教育思想,創新大學生道德信仰建設理論和方法

徐老的諸多理論和言行,無不閃耀着徐特立精神的深刻內涵,對於當前的道德信仰教育工作具有極高的指導價值。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徐特立精神的實質,靈活的運用徐特立教育思想,對於大學生道德信仰建設工作理念和方法進行創新。

(一)尊重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徐特立曾指出:“青年的特性如素絲,染蒼則蒼、染黃則黃,在這種不定型的性質下,青年工作者的責任特別重大。”徐老的言論指出了青少年的成長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作為教育者應該深入的瞭解、掌握並尊重這種規律,按規律來進行教育,這是教育者應該遵守的前提和原則。如果教育過程中違背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就會禁錮年輕人活潑奔放的思想,只能培養一些沒有能力、沒有主見的庸才,這是與大學生的道德信仰建設目標背道而馳的。

(二)注重大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

徐老在談到教師時説道:“愛護學生,研究學生個性,注意生徒智慧的差別及擅長是什麼。”他還認為:“自覺是教育上最高的原則。”徐老還極力倡導學校“應當培養敢於發揮其個性,動腦筋辨別是非,有主張、有試驗、有創造、有行動的青年。”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尊重大學生心理和個性發展規律的同時,更要善於觀測大學生個體的差異,並且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預測其發展趨勢,然後依據不同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徵進行個別教育,因材施教,培養其健康的思想道德和正確的信仰。

(三)豐富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理論和方法

高校在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的過程中,要積極創新道德信仰教育的理論,豐富道德信仰教育的方法,做到與時俱進。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搭建新型的教育平台,大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受當代大學生的歡迎;正確引導大學生走出校園,積極進行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領會徐特立精神的重要現實意義,並用徐特立精神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同時,道德信仰教育也應着力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增強大學生的內心意義體驗與情感傾向,使大學生更好地達到道德理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心理結構的平衡,這也豐富道德信仰教育的內容。

四、以徐特立精神為基石,完善道德信仰的科學價值導向

科學的道德信仰應該是能夠符合今天的狀況,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方向。徐特立曾經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道德學説原理,系統闡明瞭道德的本質和我國無產階級新型道德建設的內容與途徑。徐老指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

他還系統地分析了我國古代的奴隸道德教育。“五四”以前,中國數千年來實行的以儒家為代表的道德教育系統,從“五四”時期提出“勞工神聖”、“唯物主義”的新道德,到新中國“五愛”國民公德嶄新新社會風尚的形成,充分證明了隨着社會的發展推動道德建設的事實,揭示出“道德問題是社會發展在思想方面之表現”,“人類的道德不是天性決定而是社會決定”。這也説明了道德是個人的社會行為,但是道德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標準的,道德反過來又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只有道德建設具有科學的價值體系,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服務。

“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美德正是徐老積極倡導的,他頑強的學習精神,質樸的工作作風,堪稱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典範;他精深的思想教育理論和從事教育事業的偉大實踐,是值得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認真探討的。在當今這個科技飛速發展、各種文化交織碰撞的時代,更應該大力弘揚徐特立的教育精神,積極踐行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將其與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建設緊密結合,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德育論文 篇三

題目:如何讓孩子玩的天性走進科學課堂

一、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敢問

低年級課堂上小手林立,氣氛很是活躍;到了中年級這種勢頭明顯衰弱;等到了高年級課堂可用沉寂來形容。數據表明學生課堂上敢不敢提問,課堂氛圍和師生關係是主要因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所以,教師要以愛為基礎,以情為先導,營造一種愉悦、寬鬆、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教師要從一個指揮者轉變為一個引領者,走近學生,瞭解學生,和他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和孩子們一起探究,一起動手,一起學習;教師要真誠地面對學生,鼓勵多於指責,信任多於批評。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多麼膚淺或幼稚,我們都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精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對於同學之間的嘲諷,也要進行及時制止。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學生才能敢想、敢説、敢問,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適宜的土壤,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關注生活現象,讓學生有問

學生的問題可能來自於教材、書籍、教師,但大千世界更是學生問題的源泉,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學生對周圍事物充滿了興趣和疑問,即便是看到了一羣小螞蟻,他們也會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蹲半天,觀察的同時諸多問題在腦海裏閃現:“螞蟻在做什麼?”、“為什麼它們走路時排着隊?”、“它們待會兒能找到回家的路嗎?”、“螞蟻會説話嗎?”、“螞蟻身體這麼小,怎麼力氣這麼大?”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雖然都不復雜,甚至有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卻來源於學生對身邊生活、環境的直接觀察與感受。每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都要給予學生高度讚揚並努力幫助其找尋到答案,細心呵護學生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此基礎上引導其他更多學生,更富熱情、更科學地去觀察、研究其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並由此不斷地、自主地去發現問題。

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會問

“問題情境”是指教師依據教學內容,提供以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為價值取向的刺激性數據材料和背景信息,通過外部信息和內部知識經驗的衝突引起最強烈的思考動機和最佳思維定向。我們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能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

生動和趣味的學習材料是學習的最佳刺激,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點,利用遊戲、魔術、故事等形式進行問題情境的設置,以趣引思,使學生處於興奮和積極的思維狀態。例如教學《摩擦力的祕密》一課,上課伊始我採用魔術的形式導入:取出兩本書頁交叉在一起的書,請學生檢查有沒有刷上膠水,有沒有其他什麼機關。然後請兩個“大力士”上來把交叉在一起的書拉開,結果兩個同學用盡全力也拉不開。接下來教師對準書頁吹了一口“仙氣”,輕輕鬆鬆就把書分開了。學生驚訝之餘,問題立刻在他們腦海裏形成,併產生了對新知識探索的強烈需求。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動人心絃,發人深思,可以很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事物奧妙的動機。

2、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實驗是學習科學知識,完成探究過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創設實驗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實驗中新奇現象發生的條件和原因,學生的各種疑問會因運而生。例如,教學毛細現象時,我引導學生做如下實驗:將兩片合緊的玻璃片插入盛有紅水的水槽內,發現水會沿着玻璃片往上升。“水往低處流”是學生腦海裏根深蒂固的想法,問題就在他們矛盾的心理狀態下產生。再如,教學熱脹冷縮前,我讓學生觀察爐子上水壺燒開前的變化(可播放視頻),學生自然會問:“壺裏的水為什麼會溢出來?”經過一番辯駁達成共識“可能是壺裏水被燒熱後,體積脹大了。”“怎樣證明呢?”學生又爭先恐後談自己的設想。只要我們不斷創設類似情境對學生進行反覆訓練,學生定能做出深入的多維度的思考,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

隨着科技的進步,教學手段越來越先進,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也能很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教學《使沉在水裏的物體浮起來》一課,出示課件:潛水艇時而在海面遊弋,時而沉入海底。學生自然會問“潛水艇是如何做到上浮和下沉的?”再如,《火山和地震》一課,出示課件:再現火山噴發和地震時的震撼場面,給學生一種視覺衝擊。學生感慨大自然力量的同時,關於火山和地震的問題也在腦海裏自然浮現。現代教育技術這種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極大激活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習效果。

四、掌握提問技巧,讓學生善問

學生具備主動提問的意識後,不等於他們就能提出明確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會出現不能清楚表述所提問題,不能把問題問在重點處、關鍵處等情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技巧,讓學生善於提問。首先,要指導學生會用科學、規範的語言來表述問題。

學生的很多問題僅僅是頭腦中的一些疑問,這些疑問往往是模糊的、籠統的,這就需要指導學生用明確、規範的語言表述出來,一般要經歷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的過程。例如教學《校園裏的小動物》觀察蝸牛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觀察蝸牛的同時思考從哪些方面來研究蝸牛?學生:“我想知道蝸牛能不能看見東西?”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有沒有視覺?”學生:“我想研究蝸牛能不能聽見聲音?”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有沒有聽覺?”學生:“我想研究蝸牛吃什麼?”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的食性?”學生:“我想研究蝸牛是怎麼走路的?”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的運動?”等等。從低年級開始經常這樣訓練,學生逐漸就能用科學、規範、簡潔的語言來表述問題、概念和規律。

其次,指導學生篩選問題。當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後,教師要幫助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整理、歸類。然後根據實際條件,找出哪些問題適合我們研究,哪些問題現在還無法研究,哪些問題不需要研究,在此基礎上確定課堂研究主題。如教學《研究紙》一課,學生展示蒐集到的紙以及它們的不同用途後,教師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側面提出問題。然後和學生一起把有關紙的諸多問題歸結為:光滑、軟硬、吸水、厚薄、透光程度和造紙的過程以及發展等。

課上可以選擇對紙的光滑、軟硬、透光程度和吸水性能進行研究,而對於課堂上不能或來不及探究的問題,如紙的厚薄和造紙的過程及發展等,鼓勵學生在課後通過查資料或藉助更精確的儀器繼續進行研究。這樣有目的的訓練,慢慢地學生就知道如何去獲取有價值的探究問題。問題意識不僅有利於學生的科學學習,還激發了學生對於科學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是鍛鍊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為此我們科學教師一定要把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當作一項重要工作長期去抓,讓學生在不斷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提高科學素養,為培育創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