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稻田養鼈技術示範與應用技術總結報告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32K

稻田養鼈技術示範與應用技術總結報告

稻田養鼈技術示範與應用技術總結報告

江西是全國13 個糧食主產省之一,也是建國以來不間斷向國家調出商品糧的兩個省份之一,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現有國家糧食價格政策保障下,單一種植水稻比較效益低,嚴重影響了農民種稻積極性,部分地區中低產稻田撂荒現象較為嚴重,稻田流轉中“非農化”、“非糧化”問題比較突出。另外,由於生產方式粗放,化肥、農藥使用一直處於較高水平,造成了部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特別是近幾年,水稻肥、藥投入等生產成本上漲、收購價低、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傳統水稻種植效益下降特別嚴重,嚴重製約了江西水稻的生產發展。

為此,2013以來,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支持部分適宜地區特別是水資源充足的江漢平原地區和流域性湖區,在傳統稻田養殖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以漁促稻、穩糧增效、質量安全、生態環保”的稻漁綜合種養新模式,並取得了水稻穩產、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生態效益顯著的可喜成果。據調查,江西有適宜稻漁綜合種養的稻田400多萬畝。為大力推進江西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發展,增加特種水產和優質稻米供應,提升稻田的綜合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開發項目支持下,永修縣雲山集團畜禽水產良種公司與江西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江西省特種水產技術體系、江西省油菜產業技術體系、江西省水產推廣站等專家團隊為紐帶和核心,充分依託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程實施要求,採取“試驗、創新、示範,再試驗、再創新、再示範,創新集成關鍵技術模式後全面推廣應用”的方式,在我省永修縣、永新縣、渝水區等地分別開展稻鼈綜合種養的示範推廣,通過協作研究攻關、技術創新集成和試驗示範推廣,集成了以稻鼈綜合種養的成熟技術模式,制定了操作性強的技術手冊,幫助企業創建了一批名優產品品牌,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進一步推動了全省水稻、甲魚生產水平的穩步提升。

一、研究背景

在本項目實施前,核心示範區鳳凰山稻鼈共生綜合種養基地的所有農田是分散由20多户村民承包耕種,經營模式均是採取傳統水稻種植方式,畝投入600元,平均畝產稻穀1000斤左右,產值1300元,畝收益700元,效益很低。項目實施前鳳凰山甲魚養殖採用温室養殖和外塘養殖,餵食均是膨化飼料,甲魚品質不高。核心示範區主要存在問題:(1)傳統水稻種植由於分散經營,水稻難以做到統防統治,稻穀產量、品質得不到保證; (2)項目實施前稻田種植户分散經營,户均面積小,沒有規模效益,户均收入少; (3)稻田改造後,生產上缺乏相關研究和示範成果,難以找到適宜於稻鼈共生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傳統的雙季稻或中稻的與甲魚共生時期錯開或週期短,不利於提升稻米和甲魚品質; (4)外省已推廣應用的稻鼈綜合種養技術在本地難以適應,氣候不同,且水稻種植季節、品種類型均與本地不同,養殖的甲魚品種類型不同,放養的時期和配套田間養殖技術都有差異。

另外,項目實施前全省稻田綜合種養剛剛興起,有其他企業到我省部分縣市參與稻田綜合種養的試驗示範,但因氣候等因素不同,適宜的品種和配套的種植、養殖技術不成熟,特別是共生技術欠缺,當時稻田養鼈技術存在如下問題:(1)過度追求甲魚產量,往往開挖稻田溝渠面積過大,影響糧食產量;(2)僅僅採用一季稻一季甲魚,沒有實現真正共生;(3)水稻品種和甲魚如何搭配,實現雙贏模式研究不對等;(4)稻田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不夠。

針對上述稻鼈共生中以及核心示範區存在問題,本項目團隊根據水稻和甲魚的生物學特性和優質高產條件對比(見下表1),明確利於稻鼈共生的生產條件,系統研究了並集成優化了稻鼈共生優質品種、水稻種植機插機防輕簡化技術、優質稻抗倒栽培、甲魚養殖採取雌雄分養、大小分養及三步法、鼈塘環境綜合調控、冬閒種植綠肥或油菜等多項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實現稻鼈雙優質雙高效的技術措施,並開展大面積技術改進試驗示範和技術推廣。


表1 甲魚與水稻的生物學特性和優質高產條件對比

影響因素

生物種類

甲魚

水稻

品種

中華鼈

外七(贛晚秈38號)

可共生的長生育期優質高產中稻

市場需求效益

市場需求較旺,效益較高

市場需求很大,效益較低

產量目標

一季增重:

畝產目標:

一季400-650公斤/畝,

目標:畝產450-500公斤

投入

生活習性

多年生(2-4年),爬動耘田,怕吵怕冷怕熱喜光,喜夜間覓食。

一年生,不移動,怕冷怕熱,怕長光照(殺蟲燈不宜過密)。甲魚爬行類似與耘禾,利於水稻生長。

土壤

壤土,PH7.5-8,有機質要求高(決定生物有機肥用量),可石灰處理降酸殺菌。

壤土或沙壤土,PH4.5-6,有機質1%以上,無重金屬污染(可石灰處理降酸)

水分

可短期斷水進入池中(適温下首先選擇水多的地方)

不宜長期浸水缺氧,前期水位不宜太深,須多次露田和曬田,養鼈田田埂要高

水質

活水,溶氧多,無病原菌和污染,宜定期適量注入新水。

無病原菌和重金屬污染,換水易流失肥料和養分,宜自然落幹。

適宜温度

20-33℃(最適25-30),温度影響食慾和增重。熱天適量換水,不宜導致温差超過3℃,鼈池創造局部遮陽條件降温。

15-35℃(最適25-30),温度影響光合作用和吸肥效果。

陽光

喜光

喜光

飼養/栽培要求

田間害蟲是甲魚的良好飼料,可安裝殺蟲燈誘蟲。必要時可添加小雜魚等活餌料。

促前期早紮根、早分櫱,活蔸後放鼈利於耘禾,增加土壤含氧量和控制雜草。

密度

依大小而定,需較大活動空間。前後期低温時喜水稻稀植見陽光,中期高温時喜水稻多櫱遮陰。

1.2-1.6萬蔸/畝,有邊際效應,可寬行機插或寬窄行。養鼈田控制在1萬蔸左右。

食物來源:飼料或肥料

生物餌料(害蟲、螺絲)或飼料,七分飽飼養促其活動(覓食)健康,糞便肥田肥稻,過餓時會互殘。不適應氨態氮。

光合產物和土壤與追肥,適宜有機肥、硝態氮或氨態氮,鼈糞利於後期減肥30-50%。綠色稻米生產要求無機肥總量不超過有機肥。養鼈田不宜使用氨態氮肥。

影響共生因素

按重量和性別分養,大羣體易發病害。

前期影響大,活蔸後中後期有益。

病蟲害防治

都填養鼈不用藥

生物防治技術,可用生物低毒農藥。防病不防蟲。

天敵

蛇、鼠、鳥、螞蟥等

病蟲害

質量檢測

主要指標

氨基酸、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等

品質指標、重金屬、亞硝酸鹽等

關鍵技術

按性別、大小分養、水温水質控制、農藥限制等。

密度控制、稻作成行(不能撒直播、可機插秧或機直播)、輕曬田(增強抗倒性的需求)、減後期肥料(共生可減肥)、病蟲害控制(共生減輕)。

二、技術路線

略。

三、主要研究內容與結果

1. 優選適宜江西稻鼈共生的優質、高產的稻、鼈、油菜品種

1.1 篩選並示範推廣本地適宜的水稻特優品種:為篩選適宜江西稻鼈共生模式下適宜種植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永修縣雲山墾殖場與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共同開展了稻鼈共生模式下品種的適應性篩選,篩選出適合於機插的長生育期優質稻“贛晚秈38號”,適宜於晚稻機直播的特優品種“美香佔2號”,並在新餘市渝水區嘉福農科公司和永新縣中蝶公司進行示範推廣。其中永修雲山公司和渝水區嘉福農科公司的綠色/有機大米獲得國內眾多金獎。其中“贛晚秈38號(外引7號)”,該品種是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選育的,全生育期長達165天,米質外觀晶瑩透亮、米飯口感香滑可口,保持了泰國香米原有的品質。晚機直播種植方式採用水稻品種為“美香佔2號”,全生育期120天左右,米質達國標2級,食味品質高,有香味,且連續2年榮獲全國優質稻米食味品嚐金獎。

1.2 示範推廣本地適宜的甲魚良種:項目組推廣單位與南昌大學(省特種水產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通過篩選論證明確了我省稻鼈綜合種養模式下,鄱陽湖水系野生中華鼈為母系繁育的優良品種。

1.3 篩選出冬閒優質、早熟、高產油菜新品種:各項目組推廣單位與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省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通過篩選明確了稻鼈共生後,冬閒田適宜種植的油菜品種為“贛油雜1009”,油菜品種使用自主選育的“贛油雜1009”早熟雜交油菜新品種,生產技術主要採用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播種、施肥、收穫均採用機械完成。

2.確立最優溝池比和稻田改造要求

參照國家和省裏有關文件規定,稻田綜合種養中挖溝挖塘等面積不超過10%要求,以稻-鼈最大經濟效益為主要考核指標,確定了8%的稻田開挖溝渠最佳比例以及其餘稻田改造的一些技術要點。具體如下:

2.1 挖溝(池):沿着田埂內側四周開挖寬2~4 m、深0.6~1 m的溝,溝底為軟泥,厚度為0.2 m左右;或在塘中2個長邊,每邊沿池邊斜對面各挖一個方形深0.6~1 m的田中鼈池。水溝邊建沙灘,供鼈曬背用。

2.2 築埂和田地平整:需要加高加寬加固田埂,使其高出田塊的0.6~0.8 m。

2.3 防逃設施建設:還要設置防逃設施建設養鼈稻田四周應修建防逃牆,可以用磚砌,高0.5m以上,水泥抹平,頂部建成“T”形,也可用塑料板、瓷磚、石棉瓦或有機玻璃等建造。若是防護網還要在網的上端向稻田內出檐10~15cm,成“Г”形,以防成鼈上網或挖洞逃逸。

2.4 進排水設施:依地勢落差設置安裝進排水管道在對角線上,進水口建在塘埂上,排水口設在溝渠最低位置,並在排水渠道出口設置防逃柵。

3.提出合理種養密度模式:

研究提出合理種植和養殖等密度(如一季稻機插種植密度10000株/畝、鼈放養密度100只/畝、稻田安裝滅蟲燈密度等),達到水稻和甲魚的優質、高產的目的。技術要點如下:

3.1鼈种放養密度:在5月下旬單季晚稻插種後約1 個月(待晚稻苗勢生長健壯,不易被甲魚壓倒時),即6月下旬底至7月初放入規格為300~500g/只的幼鼈,至10月上旬養成商品鼈起捕,放養密度100~150只/畝。

3.2機插水稻密度:經試驗研究不同種植密度下水稻產量及構成發現,用贛晚秈38號水稻品種機插進行稻鼈共生模式,水稻品種最適宜的機插秧密度為10000蔸/畝。

4.系統優化了稻田養鼈技術:

4.1鼈種分段養殖:稻鼈甲魚養殖採取雌雄分養、大小分養及“二段法”和“三段法”養殖模式,“二段法”為第一年温室養殖育苗(達到平均苗重500g);第二年稻鼈共生。“三段法”為第一年温室養殖育苗(達到平均苗重500g);第二年外塘放養提高甲魚外部環境適應性和品質(達到平均苗重750g);第三年稻鼈共生品質再提升達到生態綠色標準(達到商品鼈平均重850g)。

4.2鼈餌料投喂:鼈類喜食野雜魚、切碎的魚肉等動物性飼料。餌料投喂嚴格遵守“四定”原則,每天投喂2次,投喂時間分別在上午9:00~10:00、下午4:00~5:00。日投喂量為鼈總體重的1~2%,並視天氣、水温、活餌等情況適當調整,一般以1.5小時左右吃完為宜。可在稻田內投放一些田螺、魚蝦類活餌供鼈食用,提高鼈的品質,節省飼料成本。

4.3鼈塘環境綜合調控技術:針對鼈塘水層較淺、夏季高温直曬、水温過高,不利於甲魚生長等突出問題,創建了以投放水葫蘆和綠萍等水生植物為核心內容的鼈塘環境綜合調控技術。技術要點為:甲魚苗投放後,每100m2鼈塘投入水葫蘆8~10kg(鮮重),浮萍2~3kg(鮮重)。技術效果:水葫蘆和綠萍15天以後,可以覆蓋鼈塘60%以上的面積,降低塘內水温2~3攝氏度,降低塘內水體可溶性氮、磷含量8%-13%,有效改善鼈塘水質狀況。

4.4鼈塘水質調控技術:根據水稻和鼈不同時期的生長需求,適當升降水位,一般水位保持高出田面10~15cm。高温季節在不影響水稻生長的情況下,水位可調高至20cm以上,並適當增加水生植物的栽植面積。鼈溝每隔15天用生石灰潑灑一次,用量為每立方米50g,7~10天后潑灑微生態製劑來改善水質,或定期加註新水,保證每次換水20~30cm。另外,為淨化水質和提高漁產力,也可套養適量鰱鱅魚等。

5.集成推廣優質稻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和綠色/有機種植技術:

項目實施期間集成推廣稻田養鼈模式下優質稻全程機械化綠色/有機高效栽培技術,核心示範區雲山墾殖場稻田養鼈基地實現耕、種、管、收、烘、秸稈處理全程機械化作業生產,顯著提升了水稻生產效率和效益。

5.1集成推廣優質稻綠色標準種植技術:在永修、永新兩地開展稻鼈共生模式下優質稻綠色生產,以生產綠色優質稻穀為目標,通過選擇適宜種植基地和優質稻品種保障產地安全和品質優良;通過健身栽培、化肥有機替代、優化高效施肥和綠色植保,減少化肥、農藥用量,保障稻穀安全、質優;通過安全收穫儲運和綜合利用副產品預防稻穀污染和保障環境安全。此項技術為將稻田養鼈模式所生產的加工創建出更多優質品牌大米,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配套技術支撐,實踐中還可根據所選水稻品種特性,進行精準化技術集成應用,以保障品牌大米的糧源品質,實現綠色優質高效。

5.2渝水區集成優質稻有機栽培技術:在新餘市渝水區嘉福農科有機水稻基地開展有機稻鼈試驗示範,水稻種植嚴格按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GB/T 19630)進行生產、收穫、儲存、運輸、銷售的農業生態體系。有機稻米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嚴禁使用農藥、化肥、生長激素,化學添加劑、防腐劑等化學合成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嚴禁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其產物,提倡使用有機肥和病蟲害生物綜合防治等方法,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進行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達到生產有機大米的目標。

5.3集成推廣優質稻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核心示範區雲山墾殖場水稻種植,其中水稻播種、育秧和栽插委託由永修縣宏康公司實施,一季稻採用機插6行/8行的進口乘坐式高速插秧機,稻鼈共生種植的“贛晚秈38號”採用寬行窄株種植,行距30cm,株距12~15cm,便於鼈在秧苗行間活動。水稻耕整、植保、收穫委託永修縣田衞士農機專業合作社公司進行,植保都採用無人機植保服務。2018年度在基地稻鼈共生示範基地開展了優質晚稻機直播共生試驗和示範,試驗示範了機直播種植技術。

6.在綜合種養區示範推廣綠色防控技術:

在多個稻鼈綜合種養試驗示範區持續推廣和應用水稻綠色防控技術,通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技術實現綠色防控技術,顯著減少綜合種養區農藥的使用。技術要點:利用安裝太陽能誘蟲燈、赤眼蜂、性引誘劑滅殺田間害蟲,同時被誘殺的害蟲又可以成為鼈良好的餌料;在水稻返青後,實行淺水灌溉,利用鼈晝夜不息的覓食活動來除草驅蟲;稻鼈共生可以充分利用鼈好動、勤覓食的生活習性,起到壓草、控草的目的。

7.示範推廣冬季稻田培肥技術:

稻鼈收穫後,所有田塊種植油菜或紅花草,第二年機翻漚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和肥力。

7.1冬閒種植早熟油菜:冬閒時種植油菜具有油用、菜用、觀花等多種用途。冬前油菜菜薹可以作為蔬菜或綠肥,花期可作觀花,成熟後籽粒可以榨油,同時,油菜收穫的落葉和粉碎莖稈作為肥料回田,可有效培肥地力和改良土壤。油菜花期作為觀花用,帶動周邊餐飲等鄉村旅遊收入,顯著提高當地旅遊收入,取得顯著社會效益。油菜品種使用自主選育的“贛油雜1009”早熟雜交油菜新品種,生產技術主要採用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播種、施肥、收穫均採用機械完成。機械播種大壟6行距一次性完成,行距50cm,基本苗20000株/畝。

7.2冬閒種植綠肥採用“三花混播”技術:針對稻鼈共養體系對土壤質量要求較高、化肥不宜過多投入、傳統綠肥生物量難保證等突出問題,集成構建了冬閒綠肥“三花混播”技術。技術要點為:按照畝用紫雲英1.5公斤、肥田蘿蔔0.25公斤、油菜籽0.1公斤的比例混勻撒播,配套了以適時播、防好草、開好溝、適時翻壓為核心的配套栽培管理技術,確保綠肥鮮草產量在1500kg/畝以上。技術效果:與紫雲英常規種植相比,冬閒綠肥三花混播技術可以使綠肥鮮草產量提高 57.6%~76.2%,水稻產量提高10.5%~13.8%,土壤有機碳增加1.6%~3.8%,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狀況。

8.利用網絡技術提升農產品質量追溯和網絡銷售平台:

利用智能監控系統、條碼等識別技術,採集數據,建立科學綜合種養模型,並搭建鼈、大米等網絡銷售和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確保農產品的安全和提升農產品的產值。

8.1核心示範區永修縣雲山墾殖場具體措施:依託電商平台網絡銷售;實行會員制+配送方式,加入會員時簽訂購買數量、品種以及配送時間,合作社定期為每個會員送貨到家;市場網點銷售,在基地周邊城市設立實體網點,做到宣傳與銷售共舉。

8.2渝水區嘉福農科公司的網路銷售措施和產品追溯系統:作為江西省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和新餘市2017年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設項目重點企業,渝水區嘉福農科公司在稻米和甲魚的網上銷售和質量追溯方面成功積累了豐富的實操經驗和技術。在網絡銷售方面實現線上線下兩種經營模式,針對高中低端市場採取不同的運營模式,全面拓展江西市場,網絡銷售有經營產品有悦嘉福大米等,服務內容有支持在線支付、快捷配送方式、貨到付款、合理的售後服務,同時還支持團購秒殺、會員積分兑換、限時搶購等服務。在產品追溯方面,公司建立的完善的溯源系統、自建冷鏈配送系統、加盟商技術幫扶。企業成立了專門的追溯組織機構,定期進行生產流程分析,明確追溯目標,緊抓追溯關鍵點管理,做好信息記錄、追溯編碼、追溯標籤等,做好追溯查詢,維護好信息網絡及關鍵設備,保障好制度建設,明確職責和分工,定期開展人員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