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政治必修四總結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1W

高二政治必修四總結多篇

【第1篇】高二政治必修四實現人生的價值知識點總結

高二政治必修四實現人生的價值知識點總結

1、什麼是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有兩個方面:

(1)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人的價值就在於為社會創造價值)。

(2)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2、如何評價一個人的價值?

(1)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看他的貢獻。(2)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3)在今天,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3、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表現如下: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會使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錯誤的價值觀,會使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遭到失敗)。

(2)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尋找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尋找人生的真諦)。

4、如何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1)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2)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羣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5、如何正確處理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關係?

(1)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要緊、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2)利益發生衝突時,怎麼辦?

當個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發生衝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發生衝突時,要善於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3)利益沒有衝突時,怎麼辦?

把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6、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生的價值?

(1)根本途徑:勞動和奉獻。(要求: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2)客觀條件: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即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要求: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3)主觀條件:

實現人生的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要求: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7、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原理)

(1)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個人離不開社會)

(2)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發展。(社會離不開個人)

(3)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4)、方法論: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標。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堅定正確的方向,就能夠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人類的幸福結合起來,從而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恆久的動力和無限的生機,最後實現人生的價值

【第2篇】高二政治必修四的知識點總結

高二政治必修四的知識點總結

1、世界是普遍聯繫的

(1)什麼是聯繫?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繫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着這樣或那樣的聯繫。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是一幅由種種聯繫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聯繫的客觀性:聯繫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方法論)它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繫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4)聯繫的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繫也是多種多樣的。(方法論)它要求我們,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2、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1) 整體與部分是相互區別的。含義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體與部分是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的。部分離不開整體;整體離不開部分;關鍵的部分可以決定整體的功能。

(3)方法論:○1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2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3、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1) 系統的基本特徵:整體性、有序性、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2) 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着眼於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意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3) 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點

1、發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2、發展的實質(什麼是發展):發展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 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為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2) 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為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3) 方法論: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鼓勵、支持、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準備走曲折的路,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係(原理)

(1) 量變和質變的含義。

(2) 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係:◇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2質變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3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返,不斷前進。

方法論:○1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2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3反對兩個極端:急於求成和優柔寡斷。

【第3篇】高二政治必修四第三單元知識點總結

一.世界是普遍聯繫的

1.聯繫的含義:所謂聯繫,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繫的普遍性

(1)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着這樣或那樣的聯繫。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繫之中。②每一事物內部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的。③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l注意:並非任意兩個事物都是有聯繫的,聯繫是具體、有條件的。

(2)方*:這要求我們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

3.聯繫的客觀性:

⑴原理:聯繫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⑵方*:①聯繫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聯繫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②聯繫是客觀的,並不意味着人對事物的聯繫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繫,建立新的聯繫。

4.聯繫的多樣性

⑴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繫也是多種多樣的。把握聯繫的多樣性,對於我們正確認識事物具有重要意義。

⑵方*:聯繫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二.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

1.堅持整體和部分的統一

⑴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係:

區別:①含義不同。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聯繫: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的。①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②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⑵方*:①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方案,實現整體的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l注意:整體和部分的功能不同。①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②當部分以有序、優化的結構構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會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③當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構構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會小於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2.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⑴系統的含義和基本特徵

①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②基本特徵: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⑵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要求

①內容:要着眼於事物的整體性,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的結構的優化趨向。

②要求:用綜合的思維方法來認識事物。既要着眼於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認識事物和系統,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繫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最終形成關於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l注意: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係。但整體和部分與系統和要素並不完全一樣。

【第4篇】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導語高二是承上啟下的一年,是成績分化的分水嶺,成績往往形成兩極分化:行則扶搖直上,不行則每況愈下。在這一年裏學生必須完成學習方式的轉變。為了讓你更好的學習高中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希望你喜歡!

1、唯物辯證法

(1)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2)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矛盾的觀點

2、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

(1)聯繫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着聯繫。每一事物內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有必然聯繫嗎?

要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點,必須弄清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普遍聯繫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相互聯繫之中,任何一個事物都與周圍其它事物有條件地聯繫着,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事物的聯繫具有普遍性,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找不到不依賴於周圍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東西。

其次,要把握事物的聯繫不是抽象的、無條件的。對事物的聯繫要作具體分析,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如果脱離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而空談聯繫,就不能正確認識事物和解決矛盾。唯物辯證法講的聯繫是有條件的、具體的,並非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有必然聯繫。

最後,要理解事物的聯繫,就要把握判斷事物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繫的標準,即事物之間是否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如果兩個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就説明它們之間有聯繫,否則就沒有。若認為任何兩個事物都有必然聯繫,我們的這個世界不就成為一個神祕莫測的混沌世界了嗎?

(2)聯繫的客觀性

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在事物的聯繫在人類產生以前就存在了,人為事物的聯繫是人類實踐的產物,形成後便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

聯繫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繫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聯繫是客觀的,是否意味着人對事物的聯繫無能為力?

第一,聯繫是客觀的,聯繫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在事物的聯繫在人類社會產生前就存在了,當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為事物的聯繫是儘管有“人化”的特點,但他是人類實踐的產物,只有通過實踐這一客觀的物質活動才能形成,而且形成後就獨立與人的意識之外了,所以也具有客觀性。

第二,聯繫是客觀的,並不意味着人對事物的聯繫就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繫,建立新的具體聯繫。

聯繫的多樣性

事物的聯繫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聯繫和間接聯繫、內部聯繫和外部聯繫、本質聯繫和非本質聯繫、必然聯繫和偶然聯繫等。

聯繫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我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3、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

(1)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①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整體和部分相互區別。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整體和部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備的功能(當個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功能就會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1+1>2”;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1+1<2”);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從屬和服務於整體。

——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繫、密不可分。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②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取方案,實現整體的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2)系統優化方法

①系統的含義及特徵。系統是有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②掌握系統化的方法要着眼於事物的整體性,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③系統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4、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觀點)

(1)發展的概念

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為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的前途;它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在社會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羣眾的支持和擁護。

②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為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舊事物絕不會自行消亡,它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這在社會歷史領域中表現尤為明顯。

③方*: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困難,勇敢接受挫折與考驗。

5、量變與質變狀態

①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②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事物的變化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規模等方面的變化能引起質變,而且在事物總體數量不變,由於構成事物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事物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又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並不等於事物發展變化的終結。質變又為新了量變開闢道路,是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由此循環,不斷前進。

③我們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要堅持適度原則。反對“激變論”和“庸俗進化論”。

6、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②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和鬥爭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鬥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

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併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敢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還要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萬事萬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構成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決定了解決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原理的方*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7、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

在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係

在一個矛盾中,其兩個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處於支配地位,起着主導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處於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第5篇】高二政治必修四原理總結

1、自然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自然界先於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在人類產生後,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也不依賴於人的意識。

⑴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前提。⑵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原理內容: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3、物質和運動相互關係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和運動是密切聯繫、不可分割的:(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離運動的物質;(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脱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3)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1)我們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2)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和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錯誤觀點。

4、運動和靜止相互關係原理

原理內容:(l)區別:二者含義不同;二者性質不同: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永恆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暫時的。(2)聯繫: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l)要求我們既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還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2)既要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又要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5、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1)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2)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1)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2)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6、意識能動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以認識之物。(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②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

(1)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2)反對否認意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和片面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

7、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內容:(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②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1)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符合客觀(2)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8、尊重客觀規律性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內容:⑴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規律是隱藏在事物之中的本質的東西,人們不能直接感覺到它,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調查研究,並認真思索,才能瞭解和掌握規律,並利用規律去改造世界。⑵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客觀規律始終制約着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們是否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決定着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否收到積極的效果。⑶必須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人們辦事情的過程,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而要把事物辦好,就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6篇】高二政治必修四易錯知識點總結

導語不管此時的你是學霸級別還是學渣分子,不管此時的你成功還是失意,不管此時的你迷茫還是有方向,請你認識自己,好好愛自己。再怎麼羨慕別人的錢包,身份,地位。那都不是自己的。收起你的偽裝愚昧,好好地做自己,記住自己在糟糕也是自己,請善待自己。為你整理了《高二政治必修四易錯知識點總結》,學習路上,為你加油!

1.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科學。)

2.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改造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

3.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改造客觀世界)

4.任何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主觀與客觀)

5.事物的聯繫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有條件的)

6.哲學是具體科學的基礎,具體科學指導哲學。(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的指導)

7.世界是物質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的觀點)

8、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物質的(實踐的)

9、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此觀點是正確的)

10.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11.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12.所有正確的意識都是相同的;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神話、傳説是人創造出來的。(認識角度、知識構成等差異決定形成的正確意識不盡相同;)

13.聯繫是客觀的,人們無法改變。

(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繫,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繫)

14.聯繫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着相互聯繫。(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聯繫)

15.量變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總和。

(量變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16.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即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17.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共性和個性)

18.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決定的。(主要方面)

19.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最根本分歧,就在於是否承認事物的發展。(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0.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鬥爭來實現的。

(在階級社會裏,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鬥爭來實現的)

21.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22.人民羣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作用的人們。(推動作用)

23.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24.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於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

25.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

26.整體功能總是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只有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方案,實現整體的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7.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

(真正的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

28.哲學對社會變革具有決定作用。

(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反作用),人民羣眾對社會變革具有決定作用)

29.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唯心主義哲學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鑑意義)

30.物質就是萬事萬物的總和(物質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本質和屬性)

31.量變引起質變就是指事物數量上的增減引起質變。

(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上發生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32.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觀的,就事物的發展來説,不能以矛盾的多少為標準來判斷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能以是否有利於新事物的發展,是否有利於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來衡量好壞,不能一概認為矛盾越少越好)

3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總體。(普遍性是從特殊性中抽象出來的)

34.任何事物內部都有主要矛盾。

(簡單事物內部只包含一個矛盾,矛盾雙方有主次方面之分。複雜事物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見,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35.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觀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動該事物的發展,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並不是由人的主觀願望所決定的。因此,並非矛盾越多越好)

3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變現在的生產關係。

(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37.生產力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羣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38.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首先看他在物質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39.自然界及其規律是客觀的,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思維規律是主觀的。(萬事萬物都有其規律,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40.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即系統與要素的關係。

(這兩對關係不能完全等同,因為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只是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系統與要素的關係,即兩對關係都強調整體性原則,都相互依賴等方面,而系統中講的層次性原則等,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就沒有)

41.關鍵部分對整體起決定作用。(在一定條件下)

42.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着客觀世界。

(改造客觀世界是改造主觀世界的基礎,改造主觀世界又影響改造客觀世界)

【第7篇】2022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物質性

1、物質的含義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注意:物質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間的一切客觀存在着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

指某一種具體物質形態。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

關係,而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2、世界的物質性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1)自然界具有物質性。(2)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3)人的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二、認識運動,把握規律

1、運動

(1)哲學上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物質和運動的關係: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和變化中,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離運動的物質。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着,脱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是運動。區別物質的根本屬性和特性。

(3)運動和靜止的關係: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恆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②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③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2、運動是有規律的

(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規律。

(3)方法論: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違背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②在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3、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

(1)原理: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制約着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

(2)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意識的本質

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2)意識一開始就是勞動的產物,社會的產物。

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複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3、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總之,物質世界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四、意識的能動作用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認識現在,還能追溯過去,預測未來。②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②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2)方法論:①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② 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反對片面看問題。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論要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含義: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重要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

⑴辯證關係: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⑵應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證關係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注意: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係。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3.“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抓好典型、“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舉一反三、先“試點”後推廣,是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係的體現。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義: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聯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但次要矛盾反過來也影響着主要矛盾的解決。

(3)方法論: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義:矛盾的兩個方面中,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聯繫: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注意: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

(3)方法論: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時不可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的

⑴哲學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辯證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⑵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兩點論與重點論的關係 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第十課 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樹立創新意識的哲學依據

⑴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

原理:①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②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和聯繫的環節;③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 方法論:

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因此,我們要尊重書本,尊重權威, 又不能迷信書本和權威,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⑵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

原理:①世界永遠處在不停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任何事物對於它發生的那個時代和那些條件説來,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自己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説,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讓位於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有走向衰落和滅亡。

②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

按其本質來説,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着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説,敢於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第9 / 13頁

2.創新的作用

任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歸根到底都與創新密切相關。①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創新推動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變革。③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④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綜合探究 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1.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1)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2)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3)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在於,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唯物辯證法的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和對立統一規律,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和堅決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⑵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⑶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決定着社會的性質與面貌,決定着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⑴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⑵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的發現,使人類關於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解析: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明生產關係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後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表明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①

第10 / 13頁

在階級社會裏,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鬥爭實現的。階級鬥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②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但這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過社會主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4.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⑴原理:人民羣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①人民羣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羣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人民羣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勞動羣眾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

;③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⑵方法論:堅持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①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②羣眾觀點:相信人民羣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羣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羣眾學習。③羣眾路線: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羣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④堅持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併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5.價值與人生價值

⑴價值: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⑵人生價值:①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是需要依靠社會創造的財富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因此每個人理當用自己的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回報社會,滿足他人。一個人付出了心血和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從而實現了對自我的滿足。)②人生的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③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是看他的貢獻。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在今天,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6.價值觀與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⑴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⑵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

向作用: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着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着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在生活中,我們都要面對如何選擇自己的生存

第11 / 13頁

和生活方式的的問題,選擇正確,我們就會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

成功;選擇錯誤,我們就會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遭到失敗。②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不同,人們努力的方向、行為的態度、方式和結果也就不同。 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人們在面對公義和私利、生與死的衝突時作出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幸福觀、家庭觀和戀愛觀,也決定着人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的基本態度、思維方式和行動結果。

總之,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嚮導,是我們能否擁有美好生活的航標。尋找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尋找人生的真諦。我們應該樹立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注意:價值觀有正確和錯誤、先進與落後之分。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導向作用。①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對社會存在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非科學的價值觀對社會存在具有消極的阻礙作用。②正確的價值觀能指導人們積極、健康地生活,引領人邁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錯誤的價值觀則會使人誤入歧途,讓人容易滑向個人主義的泥沼,容易與平庸和苟且為伍。

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徵和主體性特徵。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⑴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⑵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羣眾的利益作為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的價值追求。

8.如何真正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集體、社會利益的關係) ⑴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有決定性的因素,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多數人的利益要求。

⑵當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發生衝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羣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

⑶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衝突時,要善於從不同角度考慮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⑷當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利益沒有發生衝突時,要把個人、集體和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解析:(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徵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有助於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有助於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2)不同的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各不相同(主體性)。

①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③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9.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第12 / 13頁

⑴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勞動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勞動中,在奉獻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創造價值。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⑵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利用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知識成果。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10、個人與社會相統一原理

1、原理: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發展。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2、方法論: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即既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條件,同時又要為社會的進步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

11、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1)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標,也是推動人們前進的強大動力。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堅定正確的方向,就能夠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人類的幸福結合起來,從而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在當代,只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才能創造自己永恆的價值,才能鑄就無愧於時代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