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精彩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5W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精彩多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篇一

一、重點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恆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徵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太陽活動類型太陽活動比較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耀斑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週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週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週期:1個恆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週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週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週期:1個恆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係,並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係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週期:——以1迴歸年為週期,在南北迴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範圍的什麼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週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佈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後?12月22日前後?)

晝夜長短的週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有極晝

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記憶順口溜 篇二

(1)地理概況

東北三大省,黑吉遼簡稱。

黑北漠河鎮,“極村”“不夜城”。

地形之特徵,外山平原中。

大小興安嶺,西北“人字形。

東部長白山,天池綺麗景。

東北大平原,鬆遼三組成①。

肥厚耕地闊,“沃野千里”平。

(2)氣候與農業

氣候之特徵,冬長又寒冷;

河冰堅且厚,航運半年通。

積雪和凍土,水豐好墒情。

夏季短且暖,七八月為盛。

農作物玉米,大豆最著名;

春小麥甜菜,蘋果產遼東。

一年一熟主,農業基地重。

(3)自然資源

木材基地重,長白興安嶺;

紅松木優質,落葉松有名。

貂皮鹿茸參,東北“三寶”稱。

東北之水庫,最大松花湖。

河流流量大,水能亦豐富;

白山水電站,豐滿須記住。

本區礦產多種,石油煤鐵為重。

遼河吉林油田,最重須記大慶;

鞍山本溪鐵礦,阜雞鶴煤著名②;

露天採煤撫順,礦產綜合利用。

(4)城市、工業、交通

東北三大省,工業類型重。

哈爾濱機電,長春“汽車城”;

瀋陽屬機械,鞍鋼最著名。

鐵路稠密網,骨架“丁”字形;

哈爾濱瀋陽,南北樞紐重。

大連不凍港,航線八方通。

①鬆遼,松遼平原。三,三江平原。

②阜,阜新。雞,雞西。鶴,鶴崗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三

生物

(1)生物的分佈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繫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巖的形成,加速巖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巖石風化過程低等植物着生過程高等植物着生過程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着主導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四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層次的天體系統: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2)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自身條件:適宜的温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宇宙環境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為地球提供能量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2)太陽活動影響地球太陽活動類型:黑子---光球層,耀斑和日珥---色球層,太陽風---日冕層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太陽風→極光

3.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自轉:自西向東,恆星日(23時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時(兩極除外),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公轉:自西向東,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週期為一個迴歸年。(3)晝夜交替和時差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個太陽日。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

(4)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5)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那個半球晝長赤道全年晝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方向遞減,離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帶四季更替在中緯度地區明顯。夏季是一年中白晝較長,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

4.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莫霍界面平均約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縱波(P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較快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較慢巖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的受熱過程

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a)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b)對地面的保温效應:大氣逆輻射

(2)熱力環流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3)大氣的水平運動

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a)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b)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c)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2.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a)形成因素:熱力因素,如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動力因素,如副極地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佈,氣壓帶之間為風帶b)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原因: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2)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佈a)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氣壓中心,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佈7月:亞歐大陸形成亞洲低壓,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壓,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切斷。1月:亞歐大陸形成亞洲高壓,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壓,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切斷。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分佈,因為南半球的海洋麪積佔優勢b)季風環流形成因素:海陸分佈和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東亞季風:夏季東南風高温多雨,冬季西北風寒冷乾燥。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南亞季風:夏季西南風高温多雨,冬季東北風温暖乾燥。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3)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a)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海陸分佈、地形、洋流等)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氣壓帶風帶控制下的地區會形成不同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處於赤道低壓帶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氣流,分佈於赤道及其南北側温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温和濕潤。全年盛行西風。分佈於緯度40°~60°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流下沉;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分佈於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補充:在高氣壓,信風和極地風帶控制下,乾旱;在低氣壓和盛行西風帶控制下,濕潤

3.常見天氣系統

(1)鋒與天氣a)氣團概念:指位於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範圍內,物理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b)冷鋒和暖鋒冷鋒: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過境時陰天、雨雪、颳風、降温,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温下降,天氣晴朗。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例如:冬季春大風、寒潮、沙塵暴暖鋒: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低温晴朗,過境時連續性降水,過境後氣温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例如:春、夏南方降水

(2)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氣旋: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垂直運動上升,多陰雨天氣反氣旋: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垂直運動下沉,多晴朗、乾燥天氣

4.全球氣候變化

(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全球變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乾濕狀況,導致各國經濟結構變化

(3)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②加強國際合作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相互聯繫的水體水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的形式存在。氣態水,數量最少分佈最廣。液態水,數量分佈次之。固態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存在。

(2)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a)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分為有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b)主要環節:蒸發、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c)意義:維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態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b)按成因分: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按性質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佈規律: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a)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温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有降温減濕作用。b)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較大的漁場。c)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還會攜帶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淨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範圍擴大。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資源及其分佈水資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從國家來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我國不均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科技進步促進人水關係的發展。

(3)合理利用水資源,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污染和過度利用等加劇水資源短缺。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內力作用主要表現形式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結果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水平運動,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運動,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結果使地表趨向平坦。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巖漿→巖漿巖:在巖漿活動過程中伴隨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巖漿冷卻凝固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沉積巖: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後,經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變質巖:經變質作用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巖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高温熔化成為新的巖漿。

2.山地的形成

(1)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a)褶皺山褶皺:巖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內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成為山嶺,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成為谷地,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b)斷塊山斷層:巖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壓力、張力作用。上升巖體形成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體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渭河谷地、吐魯番盆地。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斷層處巖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c)火山巖漿沿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形成熔巖高原;巖漿沿着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2)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修建成本高,工程難度大。a)運輸線路結構: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b)線路分佈格局: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c)線路延伸方向:迂迴前進,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大於相應的平原和丘陵地區。

3.河流地貌的發育

(1)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a)河流侵蝕地貌:溯源侵蝕,下蝕,側蝕。(以河谷為例)b)河流堆積地貌: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沖積平原為例)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河流的沖積平原為聚落分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a)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b)便捷的對外聯繫和運輸c)因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利於耕作,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自然地理環境是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環境圈層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組成的有機整體。

(2)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某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2.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熱量為基礎,呈緯向帶狀分佈。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水分為基礎,呈經向帶狀分佈。垂直分異規律,水熱狀況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一是0℃等温線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城市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組成區位特點

中心商務區大商場、公司、大銀行(例上海外灘和浦東陸家嘴)一般位於市中心①建築密集,高樓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發達③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④內部存在明顯分區

商業區商業街、百貨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側③街道兩側①交通便捷,多層大廈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晝夜差異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約

工業區同類工廠①城市邊緣②交通幹線兩側①廠房巨大,煙囱高聳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區成片住宅樓和配套服務設施①企業單位職工住宅②市政統一規劃住宅①環境不好②商品房,環境好

行政中心區行政機構①單獨區域②與其他功能區混雜人口晝夜差異大

文化區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圖書館距工業區遠,交通便利,通信發達,自然環境好

郊區衞星城、農業區、住宅城市外圍為城市服務

①佔有空間的是住宅區②最主要的三種是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

③城市功能區沒有明顯界線,某一功能區內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種功能為主

④住宅區分類:高級住宅區:面積大,獨立庭院,位於城市邊緣,多與高坡、文化區相聯繫;低級住宅區:面積

小,擁擠,與低地、工業區聯繫,擁擠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2、形成原因

(1)歷史因素,功能延續:東京江户高級住宅區(武士住宅的延續)

功能改變:北京故宮,原為行政中心,現為文化遊覽區

(2)經濟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響經濟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遠近,通達性高低

(3)社會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社會地位:高級、低級住宅區

生活方式:美國紐約唐人街、山東村

宗教信仰:濟南迴民小區

(4)行政因素:行政規劃,例北京方莊住宅小區

3、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地域結構的分化越明顯。

中心地理論:①高級中心位於正六邊形中心,六個低一級中心地分佈在六個角上(服務範圍為正六邊形)

②嵌套包圍③同級服務範圍相互獨立,不重疊

④低級中心地服務功能小,數目多⑤高級中心地是低級中心地面積的3倍

⑥假設狀態,現實不存在,但可以指導商業網點和城市佈局

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服務功能越強。但不能説:城市規模大小與城市服務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遊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強,其服務區域可達全國)

第二節城市化

一、城市化

三個內涵: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城市文明向農村地區擴散

主要標誌: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規模擴大、數目增加

最主要標誌: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斷兩個城市城市化水平,計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進程

當今世界城市化兩大突出特點: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發展中國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趨勢一個突出表現為:形成了城市羣

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起步早晚

城市化水平高低

城市人口少多

現代發展速度慢快

與經濟關係相適應(與工業化相伴成長)不適應(工業化滯後於城市化)

現代新動向城市郊區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為主,大城市過度膨脹

原因郊區環境質量好、鄉鎮配套設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環境質量不好市中心“產業空心化”,經濟蕭條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環境污染:大氣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車尾氣、

工礦企業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體垃圾污染:污染大氣、水和土壤

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物種減少

地面沉降:原因為過量開採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失業人多

第三節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1、地域文化:物質基礎是地理環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範圍:可大可小,可單、多要素

狀態:一定時期相對穩定,不斷變化

舉例:耕地:南水北旱;飲食:南甜北鹹;民居:華北四合院、黃土高原窯洞,傣家竹樓

2、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徵的是城市中的建築

建築空間佈局

美國:中心摩天大樓,外圍建築高度逐漸下降,立體化發展,現代城市佈局

歐洲:市中心為廣場、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築物高度差別小,高層建築一般在城市外圍,體現了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

建築結構

圍牆,中國:保守,建築外一般有圍牆;西方:很少有圍牆

園林,中國:講究含蓄、顯而不露、內向、封閉;西方:整齊劃一、對稱、和盤托出、外向、開放

建築風格

中國:宮廷式建築:紅牆、黃瓦、飛檐、樓台殿閣、突出皇權的地位

西方:噴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拓展閲讀:如何複習高中地理

1、認真聽講,做好筆記

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通過聽講,我們可以知道重點所在,通過做筆記,我們可以加深對地理難點的理解。

2、勤於練習,勤於質疑

學好地理的基礎是理論知識的記憶,知識的運用才是目的。運用知識的途徑就是要多做題,勤問題。做的多了,問的多了,書本上的理論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題人的意圖也能漸漸瞭然於心,到大學聯考時就可節省不少分析問題的時間。

3、多看地圖,多畫地圖

地理大學聯考中空間定位非常重要,而對空間定位能力的培養根本還在於地圖。對於地理基礎差的同學來説,看到地圖就會產生恐懼感,厭惡感,要想除去這種感覺,就必須堅持每天強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圖,看得多了,不僅在麻木中適應了地圖,或多或少也能記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間概念慢慢也能培養起來。在看地圖的同時,最好能把地圖畫下來,不僅加深了對地圖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圖從紙上裝進腦子裏。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篇五

滔滔入東海,涓涓青藏源;

全長六千三,流域百八萬;

亞洲第一河,世界位居三。

上中下游分,宜昌湖口斷。

十大政區過,青蜀藏與滇;

中游鄂湘贛,下游蘇滬皖,

金沙經橫斷①,虎跳峽雲南;

上游落差大,龔嘴站四川;

瞿巫西三峽②,電站正在建。

葛洲壩樞紐,長江水橫攔。

中游江面寬,“九曲迴腸”彎;

洞庭鄱陽湖,沅湘漢江贛;

支流南北布,汛期易排險。

下游闊又深,江口與海連。

自古航運重,“黃金水道”贊。

①金沙,金沙江。橫斷,橫斷山區。

②瞿巫西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六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温度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20xx-3000千米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50-55千米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運動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温;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對流運動天氣現象複雜多變,與人類關係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温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温,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温作用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篇七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並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裏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週期約為11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八

位置:

一、東亞:80漢E-140漢E,20漢N-50漢N;

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

二、東南亞:23漢26’N-10漢S,90漢E-150漢E;

地處亞洲東南部,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範圍包括中南半島(中央經線為100篍),馬來羣島(馬六甲海峽夾在馬來羣島和蘇門答臘島的11個國家:老撾、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等);

三、南亞:10漢N-30漢N,中央經線80漢E;

地處亞洲南部,範圍包括北部三個內陸國(尼泊爾、不丹、錫金),中部三個臨海國(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南部兩個島國(馬爾代夫、斯里蘭卡);

四、中亞:40漢N-50漢N,50漢E-80漢E;

地處亞歐大陸的“心臟”部位,世界島,範圍包括五大國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基爾斯坦),古代是絲綢之路,現代是第二亞歐大陸橋,戰略地位重要;

五、西亞和北非:20漢N-40漢N,20漢E-65漢W;

地處“兩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亞洲、非洲、歐洲),“五海”(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是海陸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埃及,土耳其海峽——土耳其),北迴歸線橫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30漢N-30篠,20漢W-60漢E,中央經線:20漢W;

地處印度洋,大西洋之間的低緯地區,南迴歸線,赤道橫穿,範圍包括49個國家;

七、西歐:40漢N-70漢N,10漢W-20漢E;

北鄰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東歐西起波羅的海東海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的歐洲部分,它的面積佔歐洲的一半,7個國家;

2、北亞是指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部分,它從烏拉爾山向東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鄰北冰洋,南抵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的國界,面積在亞洲地區的1/4;

九、北美:30漢N-50漢N,中央經線100漢W;

地處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拉丁美洲:30漢N-50漢S;

地處西半球,地跨赤道,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臨加勒比海,南鄰德雷克海峽;範圍包括北部西印度羣島,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南部南美大陸,巴拿馬運河;

十一、大洋洲:20漢N-40漢S,100漢E-140漢W;

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介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範圍包括“一個大陸(澳大利亞)、四個島嶼(新幾內亞島、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北島)、三大羣島(波利尼西亞羣島、密克羅尼西亞羣島、美拉尼西亞羣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南極:

地處世界最南端,緯度,跨經度最廣;範圍幾乎在南極圈內,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十三、北極地區:

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範圍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和北美的陸地和島嶼;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篇九

一、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台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東南亞:

1、世界上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積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採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採礦業;

注: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於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遊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佔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烈底ㄒ禱?/p>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目錄 篇十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層次的天體系統: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2)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自身條件:適宜的温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宇宙環境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為地球提供能量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2)太陽活動影響地球太陽活動類型:黑子---光球層,耀斑和日珥---色球層,太陽風---日冕層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太陽風→極光

3、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自轉:自西向東,恆星日(23時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時(兩極除外),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公轉:自西向東,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週期為一個迴歸年。(3)晝夜交替和時差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個太陽日。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

(4)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5)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那個半球晝長赤道全年晝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方向遞減,離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帶四季更替在中緯度地區明顯。夏季是一年中白晝較長,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

4、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莫霍界面平均約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縱波(P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較快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較慢巖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的受熱過程

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a)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b)對地面的保温效應:大氣逆輻射

(2)熱力環流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3)大氣的水平運動

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a)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b)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c)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2、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a)形成因素:熱力因素,如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動力因素,如副極地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佈,氣壓帶之間為風帶b)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原因: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2)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佈a)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氣壓中心,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佈7月:亞歐大陸形成亞洲低壓,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壓,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切斷。1月:亞歐大陸形成亞洲高壓,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壓,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切斷。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分佈,因為南半球的海洋麪積佔優勢b)季風環流形成因素:海陸分佈和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東亞季風:夏季東南風高温多雨,冬季西北風寒冷乾燥。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南亞季風:夏季西南風高温多雨,冬季東北風温暖乾燥。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3)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a)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海陸分佈、地形、洋流等)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氣壓帶風帶控制下的地區會形成不同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處於赤道低壓帶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氣流,分佈於赤道及其南北側温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温和濕潤。全年盛行西風。分佈於緯度40°~60°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流下沉;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分佈於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補充:在高氣壓,信風和極地風帶控制下,乾旱;在低氣壓和盛行西風帶控制下,濕潤

3、常見天氣系統

(1)鋒與天氣a)氣團概念:指位於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範圍內,物理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b)冷鋒和暖鋒冷鋒: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過境時陰天、雨雪、颳風、降温,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温下降,天氣晴朗。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例如:冬季春大風、寒潮、沙塵暴暖鋒: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低温晴朗,過境時連續性降水,過境後氣温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例如:春、夏南方降水

(2)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氣旋: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垂直運動上升,多陰雨天氣反氣旋: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垂直運動下沉,多晴朗、乾燥天氣

4、全球氣候變化

(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全球變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乾濕狀況,導致各國經濟結構變化

(3)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②加強國際合作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相互聯繫的水體水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的形式存在。氣態水,數量最少分佈最廣。液態水,數量分佈次之。固態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存在。

(2)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a)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分為有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b)主要環節:蒸發、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c)意義:維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態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b)按成因分: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按性質分:寒流,暖流c)洋流www.本站baihuawen本站的分佈規律: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a)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温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有降温減濕作用。b)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較大的漁場。c)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還會攜帶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淨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範圍擴大。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資源及其分佈水資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從國家來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我國不均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科技進步促進人水關係的發展。

(3)合理利用水資源,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污染和過度利用等加劇水資源短缺。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內力作用主要表現形式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結果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水平運動,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運動,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結果使地表趨向平坦。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巖漿→巖漿巖:在巖漿活動過程中伴隨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巖漿冷卻凝固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沉積巖: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後,經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變質巖:經變質作用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巖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高温熔化成為新的巖漿。

2、山地的形成

(1)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a)褶皺山褶皺:巖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內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成為山嶺,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成為谷地,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b)斷塊山斷層:巖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壓力、張力作用。上升巖體形成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體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渭河谷地、吐魯番盆地。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斷層處巖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c)火山巖漿沿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形成熔巖高原;巖漿沿着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2)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修建成本高,工程難度大。a)運輸線路結構: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b)線路分佈格局: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c)線路延伸方向:迂迴前進,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大於相應的平原和丘陵地區。

3、河流地貌的發育

(1)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a)河流侵蝕地貌:溯源侵蝕,下蝕,側蝕。(以河谷為例)b)河流堆積地貌: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沖積平原為例)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河流的沖積平原為聚落分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a)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b)便捷的對外聯繫和運輸c)因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利於耕作,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自然地理環境是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環境圈層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組成的有機整體。

(2)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某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2、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熱量為基礎,呈緯向帶狀分佈。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水分為基礎,呈經向帶狀分佈。垂直分異規律,水熱狀況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一是0℃等温線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城市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組成區位特點

中心商務區大商場、公司、大銀行(例上海外灘和浦東陸家嘴)一般位於市中心①建築密集,高樓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發達③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④內部存在明顯分區

商業區商業街、百貨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側③街道兩側①交通便捷,多層大廈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晝夜差異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約

工業區同類工廠①城市邊緣②交通幹線兩側①廠房巨大,煙囱高聳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區成片住宅樓和配套服務設施①企業單位職工住宅②市政統一規劃住宅①環境不好②商品房,環境好

行政中心區行政機構①單獨區域②與其他功能區混雜人口晝夜差異大

文化區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圖書館距工業區遠,交通便利,通信發達,自然環境好

郊區衞星城、農業區、住宅城市外圍為城市服務

①佔有空間的是住宅區②最主要的三種是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

③城市功能區沒有明顯界線,某一功能區內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種功能為主

④住宅區分類:高級住宅區:面積大,獨立庭院,位於城市邊緣,多與高坡、文化區相聯繫;低級住宅區:面積

小,擁擠,與低地、工業區聯繫,擁擠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2、形成原因

(1)歷史因素,功能延續:東京江户高級住宅區(武士住宅的延續)

功能改變:北京故宮,原為行政中心,現為文化遊覽區

(2)經濟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響經濟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遠近,通達性高低

(3)社會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社會地位:高級、低級住宅區

生活方式:美國紐約唐人街、山東村

宗教信仰:濟南迴民小區

(4)行政因素:行政規劃,例北京方莊住宅小區

3、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地域結構的分化越明顯。

中心地理論:①高級中心位於正六邊形中心,六個低一級中心地分佈在六個角上(服務範圍為正六邊形)

②嵌套包圍③同級服務範圍相互獨立,不重疊

④低級中心地服務功能小,數目多⑤高級中心地是低級中心地面積的3倍

⑥假設狀態,現實不存在,但可以指導商業網點和城市佈局

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服務功能越強。但不能説:城市規模大小與城市服務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遊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強,其服務區域可達全國)

第二節城市化

一、城市化

三個內涵: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城市文明向農村地區擴散

主要標誌: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規模擴大、數目增加

最主要標誌: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斷兩個城市城市化水平,計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進程

當今世界城市化兩大突出特點: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發展中國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趨勢一個突出表現為:形成了城市羣

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起步早晚

城市化水平高低

城市人口少多

現代發展速度慢快

與經濟關係相適應(與工業化相伴成長)不適應(工業化滯後於城市化)

現代新動向城市郊區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為主,大城市過度膨脹

原因郊區環境質量好、鄉鎮配套設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環境質量不好市中心“產業空心化”,經濟蕭條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環境污染:大氣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車尾氣、

工礦企業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體垃圾污染:污染大氣、水和土壤

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物種減少

地面沉降:原因為過量開採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失業人多

第三節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1、地域文化:物質基礎是地理環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範圍:可大可小,可單、多要素

狀態:一定時期相對穩定,不斷變化

舉例:耕地:南水北旱;飲食:南甜北鹹;民居:華北四合院、黃土高原窯洞,傣家竹樓

2、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徵的是城市中的建築

建築空間佈局

美國:中心摩天大樓,外圍建築高度逐漸下降,立體化發展,現代城市佈局

歐洲:市中心為廣場、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築物高度差別小,高層建築一般在城市外圍,體現了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

建築結構

圍牆,中國:保守,建築外一般有圍牆;西方:很少有圍牆

園林,中國:講究含蓄、顯而不露、內向、封閉;西方:整齊劃一、對稱、和盤托出、外向、開放

建築風格

中國:宮廷式建築:紅牆、黃瓦、飛檐、樓台殿閣、突出皇權的地位

西方:噴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