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生觀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24W

學生觀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大學生戀愛觀調研報告

一、關於大學期間的戀愛

在本次調查中,70%的同學都認為大學生的戀愛是不可靠的。只有30%的同學肯定了大學生戀愛的可靠性。説明同學們認真思考了大學戀愛的問題,認為身處大學校園的我們很多方面還不夠成熟,並不能很好的維持一份穩定的感情,不能夠很好的以婚姻為目的去經營一段感情,也沒有足夠堅實的基礎去承擔對另一人的責任,因此,認為大學戀愛並不是十分可靠的。但是,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2%的同學對大學生戀愛持反對態度。而15%的同學完全贊成,另有7%的同學認為應該對其因勢利導,剩餘30%的同學認為對於這個問題應該聽其自然。説明同學們對大學戀愛還是充滿期待的,希望能在大學時期體驗愛情的喜悦。對於戀愛的最佳年齡階段這個問題,58%的同學都認為大學時代是戀愛的最佳時期。的確,大學中的我們已經不再幼稚,我們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希望有一個特別的人來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這種想法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要建立在不影響我們正常的學習生活的基礎之上。

二、關於戀愛的動機和目的

在大學生戀愛的主要動機的問題中,30%的同學是為了尋求精神寄託,36%的同學是為了擺脱寂寞,17%的同學是為了尋覓結婚對象,7%的同學是為了尋找學習的動力,剩餘10%的同學是為了享受其中的樂趣。為了尋求精神寄託而戀愛的同學,並沒有找準自己在大學中的正確方向,有追求,有理想的同學是不會把精神寄託都放在戀愛方面的。而為了擺脱寂寞而戀愛的同學是對自己和他人不負責任的。僅僅因為寂寞孤獨而投入一段感情,要怎樣保證這份感情的真摯和純潔。為了尋覓結婚對象的同學僅佔不到五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大學生的戀愛多不是以結婚為目標的,大學生戀愛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和許多變數,很難保證大學中的戀愛對象就是今後的結婚對象,事實也告訴我們很少一部分大學中的情侶最終能夠走進婚姻的殿堂。對於於大學生戀愛的目的,34%的同學選擇了滿足心理需要,41%的同學選擇了享受這個過程,4%的同學選擇了滿足生理需要,13%的同學選擇了為了畢業後建立家庭,剩下8%的同學選擇了隨大流。從調查結果可以發現,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同學戀愛的目的是有所偏頗的。其中選擇滿足生理需要的思想是被認可的,這種思想容易導致在戀愛中的不負責任,容易傷害到他人。而因為同學中很多都戀愛而自己也加入戀愛的行列式完全不必要的。若沒有合適的人選,沒有真感情的基礎,完全因為隨大流而談戀愛,往往不能很好的體會愛情帶來的樂趣,有時也易造成分手現象,對自己和他人造成情感傷害。

三、關於婚前性行為

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婚前性行為的態度,30%的同學堅決反對,5%的同學持贊成態度,20%的同學認為應該任其發展,餘下45%的同學認為無所謂,但他們自己不會這樣做。這一題的調查結果還是比較樂觀的。説明大多數大學生並不贊成婚前性行為,主張較純潔的戀愛關係。這種結果顯示了當今大學生對待自己還是比較負責任的,尤其是女生,懂得保護自己。這也表明了多數大學生還是思想上比較成熟的,並不會被感情衝昏頭腦,做出自己今後可能會後悔的事情。對於大學生出現婚前性行為的原因,28%的同學認為是一時衝動所致,40%的同學認為是緣於生理和心理的強烈需要,32%的同學認為是情感深化的必然結果。

四、關於戀愛對生活的影響

1、學業方面

對於戀愛是否會影響學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85%的同學都認為大學生戀愛對學業的影響是不能確定的,有可能戀人之間互相鼓勵,促進雙方的共同進步,但亦有可能雙方過於沉浸於愛情的感受當中,花費過多時間在“二人世界”的甜蜜中,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從而耽誤了學業。另有12%的同學認為戀愛對學業是沒有不良影響的。也有3%的同學認為戀愛課餘促進學業。對於戀愛對學業的影響並沒有定論可言,結果是因人而異的。能夠很好權衡愛情也學業的同學一定可以合理安排時間和精力,既享受愛情,又保證學業的出色完成。

2、開銷方面

戀愛中,一定有一些單身時並不必要的花銷。如一起吃飯,看電影,旅遊等。而對於戀愛中花銷問題,認為戀愛會是花銷增加的同學佔47%的比例,認為會減少花銷的同學僅佔12%,其餘41%的同學認為因人而異。戀愛中的開支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一般都會增加花銷,對大學生的個人生活水準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也有的同學為了給男、女朋友買禮物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節衣縮食。但對於家庭比較富裕的同學影響較小。3、愛情與友誼

沉浸於愛情喜悦中的同學們往往會忽視了與同學朋友的溝通和交流。“二人世界”佔用了過多時間後,必然導致與朋友們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大學是發展友誼和擴展人際關係的良好場所。對於因愛情而忽視了友誼的培養的同學來説,未免不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情。

4、失戀之後

失戀對一個人的打擊是比較大的,對一個人付出許多感情之後,卻發現那個人逐漸離我們遠去了,這當然令人傷感。在對於失戀問題的調查問題中,47%的同學都選擇了失戀後的感受是非常痛苦的,31%的同學選擇了無所謂,4%的同學選擇了有報復傾向,18%的同學選擇更加努力地學習。可見大學中戀愛失敗對一個人的打擊是比較大的,會對同學的情感造成很大的傷害。嚴重的影響到同學對生活的信心,自此消沉下去。但也有一部分同學承受能力比較好,能夠處理好感情問題,不至於嚴重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二、建議和措施

1、擺正自己的位置,正確處理戀愛與學業等其他方面的關係。

大學生終究是學生,首要任務仍然是學習,大學校園不僅教會我們許多知識,也肩負着培養我們的各種能力以適應社會。戀愛這能算是我們大學生活中的選修課,並不那麼重要。所以,身為大學生要把握好自己的方向,時時想着自己的理想,併為之積蓄力量。不能因為戀愛而荒廢了學業,廢棄了一直以來的理想。戀愛的同時,也要注重和同學朋友們的交往,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未來走上社會是一定有好處的。所以,不妨在戀愛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對朋友的關心和幫助。

2、量力而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談及戀愛花費的問題,我認為量力而為是比較明智的選擇,沒有必要為了虛榮心而去攀比和選擇奢侈的花費。戀愛更多的是精神和情感上的契合和愉悦,和物質上的享受並沒有直接聯繫。所以,注重精神吧,物質僅僅是身外之物,只有情感才能長久。

3、調整心態,積極面對戀愛中的問題。

戀愛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問題,如生氣吵架,分手等。要有正確的心態去處理這些問題。當雙方產生矛盾時,儘量為對方考慮,儘快解決矛盾,以免影響心情,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而對於失戀的問題,則要放寬心態,不能鑽牛角尖,過去的事情就讓它真正過去,不要再留戀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往往人們的不快樂是因為執着於追求錯誤的東西。因而,若和戀人分手,微笑地祝福他(她),並看向前方,展望新一輪的美好。而不要沉浸於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而荒廢了了學業,忘記了朋友。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其中戀愛也是其中一抹亮麗的色彩。希望對愛情充滿憧憬和嚮往的大學生們能夠樹立正確的愛情觀,規避戀愛中易出現的一些問題,享受戀愛的美好過程的同時也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不斷前進。

【第2篇】大學生創業觀調研報告

創業對於很多畢業後迷茫期的年輕人來説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創業觀調研報告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大學生創業觀調研報告一

當前,教育部官員稱大學生應定位為普通勞動者。由此我對我校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針對大學生如何適應開餐館這種職業,以及提出一些這方面的建議。

一、選擇自主創業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現實,大學生就業現狀:高校畢業生是人才市場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近年,隨着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以來就是社會上關注的焦點問題,但作為吸收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力軍:企業,則較受冷落,很少有把關注的焦點聚焦到企業,徵詢企業對畢業生的看法或總結企業的聘人之道。事實上,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人才的選擇條件沒有在有效的時間的傳遞給大學生,大學生的培養缺乏市場導向,這方面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主體,並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高校在指導大學生就業上遠遠滯後於大學生及企業的對其的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畢業生順利就業。

我們再來看下面報道:

麥當勞前掌門人吉姆·坎塔盧波説:“美國任何一個鄉村老太太都會做漢堡,但她們做的漢堡只能自己吃,而我做的漢堡能賣遍全球!”在河南南陽市,也有一個普通的下崗女工,她不僅把中國家庭主婦都會做的餛飩,做成了像麥當勞的“漢堡”賣遍全市、全省、全國,還要到聯合國介紹賣餛飩的經驗

她,就是南陽市巧味餛飩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33歲的徐曉恩。

這不是在調查這個成功的下崗女工,也不是在鼓勵大家都去賣餛飩。是建議大學生自主創業,包括開餐館之類的普通職業。我做的問卷調查,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大多大學生不願意自主創業?答案主要有下面幾點:

(一)大學生剛畢業,那裏來資本自主創業?

(二)要是自主創業,那我們學那麼多知識幹嘛,不用讀書也可以去開個私營企業什麼的,現在身邊不是很多小老闆什麼書都沒讀嗎?

(三)自主創業的風險太大,父母投入的教育資本何時能收回?

(四)特別是一些女生會有這樣的問題,只想安安穩穩的找份工作。

等等。

其實這樣的答案很現實,也是蠻符合大部分大學生的心理的。

二、選擇開餐館

再來看下面的材料:據統計xx年至xx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是107萬、115萬、145萬、212萬、280萬、338萬、xx年各類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將高達410萬,xx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已經是5年前的三倍,而從我們調查的企業xx年招聘大學生的人數來看,並沒有和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增長同步,在調查的企業中,只有35、39%的企業表示xx年招聘的大學畢業生人數有所增加,而且還有28、03%的企業表示xx年招聘的大學生人數有所減少,所以從用人單位來看,xx年招聘大學生人數只是有小幅增長,遠遠落後大學生人數的增長。

其實大學生就業苦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看看網上關於大學生的熱門職業,可以看到:

(一)大學生的就業心態還沒調整好,都一味的往外企、國企、政府機關擠,就象是大熱天裏擠火車,結果是可想而知了。

(二)對工作的要求過高,以為自己是天之嬌子,瞧不起一些看似低微的職業。

我所調查的一些在校大學生,包括和自己一起的同學,結果顯示:

1、40人當中有35人都表示既然讀了大學,就要選擇有利於自己前途的工作,即那些看來風光的職業,讀會計學的就去企業當會計,學工程管理的就想去城市管理局工作。

2、33人沒有明示瞧不起某些職業,自己沒有擺大學生架子,但也不想將來就從事餐飲之類的職業。

3、有10 人表示自己以後可能考慮開酒店,但沒人選擇從開小餐館開始。

接下來再看下面的材料:

趙明晨,一個23歲的青年,當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各大媒體上時,他的身份還只是個大學生,他現在的身份是“八零年代”主題餐廳的總經理。xx年6月26日,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對一家校園餐廳的經營權進行公開招標,即將畢業的該校學生趙明晨和他的7名同窗一起聯合參加競標,在和另外兩名來自校外的個體經營者的角逐中,憑藉文化理念的優勢,趙明晨最終奪得了餐廳的經營權。他的創業舉動,在當時和他一同走出校門的280萬大學畢業生中,成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一大亮點。

三、用管理學開餐館

毛主席説過,理論要聯繫實踐,要服務於實踐的。我相信這是真理的。所以大學生也要下鄉,要把自己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即使當時的情況和現在不同,下鄉的做法到現在幾乎是反面的了。但是這個想法從根本上説是正確的。方式是可以改的。到現在還有大學生同志説開餐館是浪費自己的才學嗎?

如果説真的講才學,開餐館,你這點學識也是不夠的。麥當勞,肯德基,這些跨國公司,説到底就是餐館。別人可是有大學問,有自己的文化。當你想開第二家餐館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我想翻翻大學裏的那本管理學。繼續,到後來,你會覺得自己太淺,會找個專業的mba(誇張了)。

現在有很多用餐飲化語言來寫管理學的書,象《麻辣三國》,《水煮三國》等,難道我們不能用管理學來開餐館嗎?

所以我們大學生包括大部分中國人的思維裏還是固化的,以為大學生讀過書的就一定是文職,上班族。也許是高等教育的成本過高,也許是時代進步太快,我們還沒有接受教育普及化的浪潮。

但是如何自主創業,如何來開一個擁有大學生智慧的餐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是調查那40個同學,問題是這樣的:假如你開餐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幾乎90%以上回答是要專業的廚師,然後就是資金問題。但是資金問題解決了,好象廚師也好找了。

我們再來看看上面那個成功的青年,據瞭解,從新聞傳播系畢業的趙明晨曾經以出色的廣告創意在一家廣告公司找到了一份月薪6000元的工作,但他卻選擇了自主經營餐廳。

這個倒是沒必要,並不是人人都有他的好運氣的,但是我覺得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應該是心理上能夠承擔風險、具有開拓意識和創造力,不過我很佩服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這種敢闖敢幹的精神是社會應該提倡的。大學生思維是很獨特的,要發揮自己的所長,開餐館也是要創新的。

我也做了一個不太正式的調查,就我平時觀察學校周邊的小餐館的情況。我歸納出幾點:

(一)餐館有相對集中於某地段和特殊選址,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區位優勢來。選擇在學生流量大,離學校距離近。這樣方便學生,一般同學選擇到食堂吃飯就是為了方便,所以選址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餐館良好的就餐環境,相信會吸引不少學生的。我就親眼目睹了金宴湖餐館的開張與倒閉,本來是條旁街,學生來往不多,還盲目開張……

(二)目標人羣要明確,在學校周圍就要以學生為主體,一切要迎合學生的趣味。記得一個餐館(現在沒了),沒名字(這點就宣佈它的最終滅亡),開在學校周圍,但因為少數的民工就把自己定位為“低級飯館”,佈局差,飯菜品位差,至少要一個文雅的名字。那個大學生願意到那樣的地方,即使是虛榮(這裏不討論)。

(三)要有創新,要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同學酒家,目標定位明確,服務到位,最主要的它懂得創新。學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同學酒家辦同學聚會,辦生日party,開大長今情侶套餐……可謂是用盡點子,但效果出來了,同學酒家辦的就是火(不是廣告)。

這些是我親身體驗,可惜是沒進去大一點的酒樓,酒店調查情況,但不用懷疑那些大型餐館對管理知識的需求。

結語:開餐館將是一個大學畢業生的擇業選項。現在教育部官員稱大學生應定位為普通勞動者,我們也應該接受這個現實,從“開餐館”做起。

大學生創業觀調研報告二

當太多太多創業的名人佳績出現在眼前,身處象牙塔的學子不願在一旁觀望,跟隨着前輩們的足跡,紛紛跳入創業的大潮。可成功是難以複製的,創業初的一腔熱血未必就能換來財富與經驗。資金的匱乏,管理經驗的缺少,市場調研的不全面,社會、家庭的冷眼相對,都不斷地對那些毅然走在創業路上的學子們以打擊。有人説創業的結果多半是慘淡的,更有人説創業就是一起玩命,果真如此嗎?

近日,前程無憂在網上展開了一項關於大學生創業的調查,並開設了社會範圍調查問卷“您眼中的大學生創業”同步進行,真實反映當前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是本次調查的初衷,同時將大學生的想法與社會人對大學生創業的看法兩相比較, -

展現大學生對創業的新看法,新視點,新需求。

大學生創業調查報告

“大學生創業”網上調查歷時一個月,共收到近2千份有效樣本。其中約四分之三為男性,女性受訪者僅佔25、1%;18-22歲年齡層次的受訪者為63%;18歲以下有17%的受訪者。廣州、上海,北京分列受訪人數的前三位,比例為15、8%、10、2%、9、7%。43、9%的受訪者擁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專科學歷受訪者佔41%;碩士也到了近3%。整個受訪者中,在讀學生與應屆生相加比高達59%,一年以上工作經驗者也有17、2%的比例。

創業深入學子心

調查報告的首題為:“你是否有創業的衝動?”所謂衝動,便是一剎那,一瞬間的感性認識。無須具備條件,也無須考慮結果與後果。最終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4%的大學生選擇了“沒有”一項,而在其餘96、4%有衝動的學生中,有近7%的學生有衝動並已着手開始了創業。絕對的佔有率告訴我們,創業的概念已在大學生的心裏普及。

創業目的多樣化

求學,做事總應有個原因與目的,方能選擇方法去達到,去實現。創業只是手段,背後的原因、目的則各不相同。有35、9%的學生認為“創業”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這比“積累財富與經驗”的選項高出7、6個百分點。可見,財富與價值之間,大學生們並不一味青睞後者。更有趣的是,在傳統的自身價值、財富、經驗之外,調查還發現,有18%的學生選擇了“做自己喜歡的事”,多達9%的學生創業只是單純的不為別人打工。喜好與個性漸漸成為了創業的原動力,但也表明了大學生對於就業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7%的學生覺得創業不識為就業的一條出路,顯然這部分學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艱難和創業帶來的好處,未能正確看待“就業”與“創業”的關係。

調查顯示,學生對創業目的很明確,但對創業本身的預期卻顯得含糊不清。在“您對創業的預期”調查選項中,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只作過渡打算,沒有明確預期,走一步算一步”。打算做大,上市的學生,雖然也有50%左右,但其中絕大部分學生仍不透徹明瞭上市的過程及意義,更多的只是一種希望或奢望。

“最佳時機”與“最適合行業”

可能是出於理論加實踐更合理的因素,80%的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工作幾年後是創業的最佳時機,13%的學生則認為在校創業是最適合的選擇。當被問及哪類行業最適合大學生創業,服務業脱穎而出,佔到31、7%,快速消費品和批發零售業跟隨其後,分別達到23、5%、22%。而被事實證明,能獲取最大利潤之一的it業卻只有21%的學生選擇。

雖然兩個大學生心目中的之最,並不起任何指導作用,卻也不是無中生有,空***來風。行為與意識同步,與其説是學生們的認為,倒不如説是他們未來創業的方向。

缺少啟動資金成為創業殺手

時機充分,目的明確,軟性條件似乎都不成問題。但7%的正在創業人數量清楚地表明,光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嚴格地説還不具決定性。是什麼阻礙了更多的大學生前赴後繼地走向創業路?“缺乏啟動資金”首當其衝,數據顯示,有45、5%學生的創業夢為此擱淺,“資金匱乏”儼然已成為了大學生創業最為兇猛的攔路虎。而“缺少社會經驗”和“缺少企業運作及管理經驗”這兩個大學生創業先天不足問題緊隨其後,分列二三位,佔到24、8%和20%。不得不承認,除去兩個極少能獲得第二與第三位選項資本的學生,前三位“一無所有”,但卻有着創業想法的學生佔到了大多數。

【第3篇】大學學院關於學生工作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大學學院關於學生工作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科學發展:學生工作的問題和思路

――同志關於學生工作調研報告

根據學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部署,為查準找實影響科學發展、師生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從3月開始,在全校範圍內開展了“調研尋策問計,構建和諧校園”的主題活動,深入到各學院和學生中間,通過分層次召開座談會、研討會、公開徵求意見等多種形式,深入進行調研,共徵集到各類問題、意見和建議162條,梳理為22個問題,並組織學生工作處、校團委、學生就業工作處和保衞處等單位領導,對其中13個重要問題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程度進行了分析評估,最終聚集為六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在此基礎上,組織相關單位,對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客觀總結近幾年來學生工作的實踐成果,深入分析檢查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突出問題,剖析思想根源,理清發展思路,明確努力方向,制定改進措施,形成此報告。

基本情況

目前,學校共有55個民族本專科生16782人,分佈於23個學院,360個班級。本科生中男生8728人,佔52.01%;女生8054人,佔47.99%;預科生413人,佔2.46%;少數民族學生9709人,佔57.85%。

學校有專職學生政治輔導員27人,兼職輔導員、班主任515人,專兼職輔導員與學生比為1:327;專兼職輔導員隊伍中,男329人,女186人,黨員376人,羣眾61人;年齡在30歲以下的佔40%;31-40歲的佔21%,41-50歲的佔20%;本科學歷佔41%,碩士學歷佔37%;初級及以下佔37%,中級職稱佔23%,副高職稱佔10%。

問題和不足

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高等學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證,決定着學校辦學水平和學生素質的高低。隨着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在校學生數量的聚增,學生思想觀念日趨複雜,傳統學生管理中的管理理念、方式和體制已很難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面對新的形勢,學校學生工作如何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對學生經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增強學生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生工作者必須進行認真研究和探討的關鍵性問題。

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影響,許多原來管理理念和運行模式也明顯地暴露出與社會發展不協調、與學生需求難適應的一些突出問題,集中表現為: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較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還不夠靈活,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説服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不夠,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同程度存在着教條主義、形式主義、本本主義的現象。

(二)在管理理念方面。以往的學生管理工作往往更側重於滿足學校的現實需要為重點,而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如果學生管理工作只要求通過各種規章制度來“管住”學生,企求統一的培養標準,強調一個聲音,一個步調,追求一種風格,一種色彩,就會忽視大學生主體受教育的客觀差異,這樣就存在着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管理方法不當。

(三)在管理隊伍方面。我校目前專兼職輔導員與本科學生師生比為1:327,專職輔導員的配備狀況與教育部1:200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雖然近幾年來學校共選留了27名輔導員。從年齡結構上看,輔導員年齡結構偏輕,我校專職輔導員年齡在30歲以下的佔63%,31-40歲的佔37%,缺乏人生經歷和工作經驗;從職稱結構方面看,輔導員職稱偏低,我校專職輔導員初級職稱的佔67%,中高級職稱為33%;從專業結構上看,思政、教育專業方面的人不多,大多沒有受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和培訓。

(四)在管理方式方面。我校制定了很多獎懲規定作為學生管理的主要手段,科學合理的設定一定的獎勵方法、民主的操作機制,對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達到鼓勵先進、激勵後進的效果明顯,但是也存在如下問題:學生獎學金個別獎項目評定不能很好量化;資助金由於受獎勵體制的限制,“輸血式”資助多,“造血式”資助少;獎學金的激勵作用和資助金的育人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就業指導力度還不夠,還沒有開設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等問題。畢竟教育應該堅持以平等的理念,希望優秀的人才脱穎而出,而真正能讓優秀人才脱穎而出的正是一種平等、自由、競爭的環境,我校目前管理制度建設中這種“人本意識”體現的不夠明顯。

(五)在管理對象方面。學生主體的位置還沒有被真正擺在位置上,而是把學生作為客體來對待,不是圍繞學生自身的需求來做安排,而是作為管理的對象。高等教育應轉換思路,把學生作為服務的對象,為學生的發展需求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學生能有獨立的思想自由空間和價值選擇機會,在開放的環境中,讓學生人格自由的成長,以開闊的眼界,對事物作出 理性的判斷,去不斷地開拓出嶄新的世界。

(六)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榆中校區還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澱,建成時間短,地理位置偏僻,地緣性文化氛圍也比較淡漠。榆中校區遠離城區,交通不便,學生接受的知識單一,知名學者學術講座少,學生社團開展活動比較困難,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學生社團太少,活動對學生吸引力不夠,活動參與率比較低,校園文化氛圍不夠濃厚,影響了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建設。

產生問題的根源

深刻剖析以上問題產生的根源,固然有工作過程中的客觀原因,但更重要、更深層次的是我們在全面理解、把握和運用科學發展觀上還有一定差距。

(一)無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學生管理中的的問題,無論指導工作還是思想作風中的不足,所有問題產生的首要原因,在於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理解和把握不夠系統、不夠深入。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存在忙於事務性工作、突擊階段性工作而有所放鬆的現象,缺乏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存在急用先學的實用主義傾向,缺乏站位全局進行系統學習、深入研究、理性思考;存在一知半解的膚淺問題,缺乏帶着問題學、有針對性地學。正是由於對科學發展觀學得不深不透,導致在落實科學觀上有時不夠自覺,思想認識水平不夠高,全神貫注地抓科學發展的意識和氛圍還不濃,系統地謀劃、部署和落實科學發展還有差距,在全面抓、深入抓、具體抓上仍有一定差距。

(二)學生工作中的許多矛盾和問題的出現,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思想解放程度不夠高,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不夠適應。一方面,聯繫實際解放思想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差距。尚未完全擺脱傳統的、僵化的思維習慣,跳出民大看民大、站在全國看民大不夠,大膽探索和創新不夠,工作中還有憑感覺思考、憑經驗辦事的現象。另一方面,抓學院領導思想解放的制度和措施不夠到位。雖然能夠對解放思想經常抓、長期抓,但真正從深層次問題上解難題相對較少;方式方法還不夠靈活,有針對性地研究具體辦法和措施較少。

(三)一些問題從表面上看出在學院,出在個別學院和領導身上,但從深層次上反映出在工作指導上的差距,特別是在建立健全制度機制促進科學發展上還有不適應的地方。面對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雖然從體制和機制上採取了一些措施,在制度建設方面不斷修訂和完善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規定辦法,但從總體上看,還有一些影響和制約學生工作的因素和問題,特別是對科學發展觀新理念帶來的重大變化理解不深刻,對如何發揮制度建設在引導學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認識不到位,對如何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學生管理方面的制度機制研究不及時。

努力方向和改進措施

有了科學觀的指導,我們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發展的信心更加增強。下一步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立足學校學生工作實際,繼續解放思想,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重點在五個方面大力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推動學生工作發展,努力引領學校學生工作走好科學發展之路。

——發揮“主渠道”作用,強化“主陣地”意識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從目前開設課程看,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民族院校還開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這一課程體系涵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內容,即: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基本道德規範為基礎,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進行素質教育。民族院校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祖國觀、宗教觀,不但要弘揚本民族的優良傳統,而且要學習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不但要熱愛本民族,而且要`熱愛中華民族,正確認識本民族與中華民族、各民族與國家的關係,自覺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一是要有針對性,要結合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和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大學生較為普遍的思想問題,做好釋疑解惑和教育引導工作。二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最不喜歡的方法是呆板、單調、一言堂、照本宣科,如同“填鴨”的“注入式”。要實施“啟發式”、學生參與、討論、互動的教學方法。三是在發揮“主渠道”的同時,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育人的職責,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各個方面。

強化“主陣地”意識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校報、校刊、廣播、電視、網絡、宣傳欄、報欄都是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的工具和陣地。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對大學生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導。目前網絡等新的載體、新的媒體的出現及其在高校的廣泛使用,極大的改變了以往熟悉的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如何搶佔網絡陣地,加強網絡思想教育,也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陣地”建設主要是“陣地”內容的建設,要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學術性、科技性、趣味性、服務性為一體的教育網站、報刊、宣傳欄、廣播電視等,弘揚主旋律。要搞好內容建設,關鍵在人。要特別重視學生骨幹的培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這些“陣地”建設,使他們在學習之餘得到鍛鍊和提高,達到自我教育之目的。

——充分利用有效載體,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精神”是大學和諧文化建設與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文明成果,校風是一所大學的精神和靈魂,大學精神和校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學生通過耳濡目染,具有啟迪、激勵、影響學生的言行的作用。不同的學校既有不同的硬環境,如校園建築、設施和風物,也有不同的軟環境,如教風、學風和校風,從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學校的校訓是“勤學、敬業、團結、創新”,勤學,即勤奮學習。敬業,即對事業的精神和態度。團結,即一種美德,是凝聚力的象徵,是大學精神,特別是不可缺失的一種成分。創新,即超越和突破。要根據學校傳統,發展未來、辦學特色、文化內涵等,不斷提煉富有特色的大學精神,建設良好校風。

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校園景觀和文化設施建設。加強校園規劃和建設,使校園的山、水、園林、路等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和諧統一,用優美景觀激發學生愛校熱情,在公共場所營造健康的人文景觀氛圍。讓學生參與樓宇、道路、景點的命名及管理工作,增強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的環境認同感。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文藝、體育、科技活動場所,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的有效載體。各級學生管理部門、團學組織、學生社團要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學術科技、文娛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多民族文化資源在育人中的獨特作用,加強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各民族學生相互認同、相互欣賞、相互學習,倡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人文精神,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中,使大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境界得到昇華。利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等紀念節日開展主題活動;通過大學生藝術節、大學生“挑戰杯”、大學生科技文化節、大學生運動會等,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校園、先進班集體、文明宿舍、優秀三好學生”等爭先創優活動,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務融入學生學習生活之中。在此特別要注重活動的學術性、知識性、科技性,提高活動的品位,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專業知識的運用,使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幹。

社會實踐活動對於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培養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這方面,一是要加強教學實踐、專業實習為內容的的實踐教學,把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方面要有經費投入,提高實習質量,加強實踐教學管理。二是要開展社會調查。圍繞相關問題確定選題,對社會調查的途徑、過程加強管理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寫出較高水平的社會調查報告。三是以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和科教、文體、法律、衞生“四進社區”活動為載體,象組織課堂教學一樣精心組織,周密安排,明確實踐服務內容,為羣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開展生產勞動和社會服務等公益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四是要開展科技發明,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參與技術改造、工藝革新、先進適用技術傳播,鼓勵大學生開展創業實踐,提高創新能力。五是要開展勤工助學,鼓勵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積極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合理的經濟收入,特別是假期和雙休日,接觸社會,增進對社會和國情的瞭解。

——加強學生就業指導,重視學生心理疏導

就業是民生之本,世界各國政府都重視就業問題,西方國家各政黨競選綱領的主要內容及民眾評價政府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就業。高校的主要任務和功能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如果培養的人才不能就業,就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就不能説我們很好的貫徹了教育要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和為人民服務的方針。

我國就業的主要矛盾是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以及素質不相適應,供大於求的矛盾十分尖鋭,這是總的形勢。畢業生就業是個複雜的社會問題,不是學校單方面就能解決的,但作為高校,促進畢業生就業是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無旁貸的責任。一是加強就業指導。通過專兼職隊伍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並把這一工作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加強學生的就業教育,創業教育和職業規劃指導。二是提供信息服務。畢業生就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無足夠的需求信息。畢業就業服務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信息服務,應千方百計廣開信息渠道,實現資源共享。三是畢業生的推介。要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加大畢業生推介力度,學校在舉辦全校性招聘會的同時,各學院應積極主動舉辦與學院專業相結合的專場招聘。要在掌握信息的基礎上走出去,有重點的推介畢業生。四是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競爭力的實質就是教育的質量和人才的素質問題,這就要在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創新教育、畢業實習、就業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下功夫,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五是加強宣傳,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到民族地區工作。要大力宣傳國家關於“三支一扶”、“西部志願計劃”、“農村教師特設崗位”、“大學生村官”、應徵入伍、自主創業、貧困生就業援助等方面的各項政策,使畢業生樹立行行可建功、處處能立業、勞動最光榮的思想,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任務。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大學生認識健康心理對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介紹增進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徑,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有效開發心理潛能,培養創新精神;解析心理現象,幫助大學生了解常見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表現,以科學的心態對待心理問題;傳授心理調適方法,幫助消除心理困惑,增強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珍愛生命、關心集體、悦納自己、善待他人。

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學校要加強心理輔導和諮詢工作,通過個別諮詢、團體諮詢、電話諮詢、網絡諮詢、書信諮詢、班級輔導、心理行為訓練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高質量的指導服務。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宣傳週、心理沙龍、心理知識競賽等活動和心理健康欄目、心理講座等,使學生了解這方面知識。要建立心理問題高危人羣預警制,特別注意防止因嚴重心理障礙引發自殺或傷害他人事件發生,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要做好新生、畢業生、家庭貧困生、學習困難生、失戀學生、違紀學生、言行異常學生的心理輔導和諮詢工作,幫助他們化解心理壓力,克服心理障礙。當然,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還有個隊伍建設、工作機制、工作條件等問題。

——關心貧困家庭學生,推進學生黨員發展

關心貧困家庭的學生,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對促進社會公平公正,構建和諧校園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學校學生70%來自西部,60%來自民族地區和邊遠艱苦地區,貧困生學生7048人,佔總數的42%,特困生學生3356人,佔總數的20%,關心、關愛這一弱勢羣體,是各級組織義不容辭的職責,要了解掌握他們的思想、學習、生活,做到思想上引導、學習上輔導、生活上關心。要通過各種渠道,給他們以經濟上的資助,如國家助學金、社會獎助學金、學校獎助學金等,這些獎助學金的評定一定要堅持公平公正,堅持向貧、特困學生傾斜。學校勤工助學崗位,原則上均為貧困生設立,讓學生承擔學生自律、後勤服務、校園秩序維護、公益勞動等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各級團學組織還應拓展校外勤工助學資源的工作,在確保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生活秩序和校園管理,不影響學生自身學業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在節假日從事家教、社區服務等校外勤工助學工作,通過學生自己勞動,獲得一定經濟收入,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職業道德,鍛鍊品格毅力,提高綜合素質。

高度重視在大學生髮展黨員的工作,充分發揮學生黨支部和學生黨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構建和諧校園過程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我們學校目前學生黨員佔學生數的10%;畢業生黨員佔畢業生數的22%;最高的學院黨員佔23.3%,最低的學院黨員佔學生數的5.3%,這個比例總體與其他高校相比還是較低。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好發展大學生黨員工作,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內在要求,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培養高素質可靠接班人的要求。特別是民族院校的學生,畢業後大多數回到民族地區,對這部分人的培養教育如何,他們的綜合素質如何,從某種程度上關係到國家的統

一、各民族的團結、邊疆的穩定。各級黨總支一定要從這一高度認識發展學生黨員的工作。在“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原則指導下,我們的工作目標是“

一、二年級有黨小組,

三、四年級有黨支部”,使大學生黨支部成為帶動學生班級團結進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建設和諧校園的戰鬥堡壘,使學生黨員成為學生中的模範和骨幹。

做好發展學生黨員工作,既要嚴格標準,又要敞開大門,使更多符合條件的入黨積極分子進入黨員隊伍。發展學生黨員要看主流、看本質、看發展潛力,不求全責備,黨員不是完人,到黨組織還要不斷培養、不斷教育、不斷提高。發展學生黨員的基礎是不斷壯大入黨積極分子隊伍,沒有一定數量的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就沒有發展的基礎。因此,要從新生入學開始,重視此項工作,加大各黨校的培訓力度,擴大培訓數量。發展黨員一定要堅持程序,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在培養教育、考察和審批等重點環節上要嚴格,要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推優”的作用,要積極嘗試和探索學生黨建工作以學生為主來做的工作思路,條件成熟的,可以讓學生任支部書記,要給他們交任務、壓擔子,使他們儘快成熟起來,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維護民族高校穩定,完善各項管理制度

高校穩定是高校發展的前提,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基礎。今年元月,國家民委和教育部在京召開了“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高校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且責任重於泰山。高校在穩定方面出現問題,教學、科研的成果就會受到影響。在新時期新的形勢下,境外敵對勢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權”等旗號,對我進行西化、分化活動,民族分裂勢力滲透的重點就是高校的青年學生,宗教極端勢力搞慈善先行、投資掩護、金錢鋪路,搞產業佈道、文化佈道、旅遊佈道、空中佈道,從意識形態領域爭奪信教羣眾。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通過各種手段對我民族地區進行滲透、破壞活動。因此,民族院校的穩定不只是影響高校發展,而且影響到民族地區和社會的穩定。全力做好民族院校的穩定工作,是民族院校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民族院校要切實搞好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懂得中國是各民族人民共有的家園,國家是各民族意志和利益的體現者;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教育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自覺樹立唯物主義思想,正確區分民族文化與宗教信仰;進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教育,使學生了解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與博大精深,從而熱愛中華文化。在加強教育的同時要嚴格報告、論壇、講座的審核,嚴格對外合作交流的審批,嚴格學生社團涉外活動的管理。要採取相應的辦法和措施,建立應急機制,完善應急預案。

加強制度建設,推進依法治校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基本保證。制度建設是依法治校的體現,制度管長遠、管根本。“以人為本”絕不是“隨人所欲”,我們也絕不能用“以人為本”作為不服從管理,不遵守規章制度的藉口,而是要從“人本”的角度出發,將合理有效的規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有機的結合起來,加強制度建設,減少隨意性,只有這樣,秩序規範才能得到強化,學校各項工作才能有條不紊的進行。我們要把制度建設貫穿於學校科學發展的全過程中,建立健全科學的制度體系,不斷加以修訂和完善,用制度來規範和調節各種關係,使一切活動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從而使各項工作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

【第4篇】提升學生指導服務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提升學生指導服務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它既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同時對具體工作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高等學校承擔着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必須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明確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

20xx年,我校從轉變體制入手加強學生指導服務工作,將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和困難學生資助等工作整合到一起,成立學生指導服務中心。實踐證明,這種體制深化了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統籌解決大學生髮展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工作效果逐漸顯現。我校08屆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94.9%,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升學率為30%,為歷史最高水平;進入世界、中國500強企業、中央企業畢業生佔就業畢業生40.7%,比上一年增加10個百分點;地震重災區畢業生一次就業率100%;貸款畢業生一次就業率98%;近90%畢業生通過學校就業市場就業。全校沒有一個學生由於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沒有一個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導致惡性事件的發生。

一、學生指導服務工作要牢固樹立“學生為本、服務至上,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工作理念

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的價值理想和思維原點,它要求最廣泛調動人的積極性、最充分激發人的創造活力、最大限度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大學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其目的在於讓大學生能體驗美好、體驗崇高、體驗成功、體驗快樂,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鮮明的價值判斷,豐富的思想體系。以人為本的理念包括以人為中心,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人的自由、幸福、尊嚴、終極價值,尊重人的個性、人格、權益;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20世紀50年代末和整個60年代,國外學生工作確定了“以服務促發展”的主題。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學生髮展理論”(student developmental theory)應運而生,尤其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sli(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理論,逐漸成為目前國外發達國家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指導思想。

幾年來,我校學生指導服務工作確立了“學生為本、指導為基、服務至上”的工作理念,從學生的需要、利益出發,自始至終貫穿主動、積極為學生服務的思想。通過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問題,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做學生之所需,以期為他們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優質的服務,既滿足學校和學生的現實需要,又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為重點。一是堅持以指導服務人員為本,加強指導服務的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專家化的高素質隊伍,進而提高對大學生指導服務的實效。目前我校各類職業指導師已達14名,心理諮詢師已達16名。二是堅持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指導服務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完善學生的人格、保障學生的權益和提升學生的素質作為重點,注重對大學生個性化的指導服務,用長遠和發展的眼光來指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使學生能夠終身受益。三是堅持在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上有所創新,不斷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需要,在更高的層面上發展學生的個人潛能。幾年來我校指導服務工作創新了系列有效載體,進一步提升了指導服務的質量和學生受益率。

二、生涯發展指導是學生指導服務的核心

生涯規劃是一個人為實現人生價值所進行的自我認識、規劃和實現的過程,最終實現自已的目標。它源於職業規劃,但比職業規劃有更加廣泛和更加高層次的意義。職業生涯是人生事業的開端,職業選擇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生涯規劃宗旨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與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我國大學生的生涯發展輔導到了20世紀90年代才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轉變為大眾化階段,就業體制也從計劃分配體制轉變為自主擇業方式。如何設計、規劃並開發每個人生涯發展的道路,選擇好有利於事業成功的職業,是當代大學生關注的頭等大事。幾年來,我校在生涯規劃指導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根據現實需要原則、有利於個人發展成才原則、發揮個人優勢原則和獨立性原則等,針對不同年級特點,初步建立起較為系統的分年級生涯發展指導體系,有效地開展普遍指導、分類指導和個性化指導。一年級通過對學生進行發展意識、成才意識、目標意識、規劃意識、就業意識等培養,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意識,提高學生自我探索、管理、教育、完善的意識與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確定發展方向。二年級幫助學生深入瞭解社會需求,認識職業環境,進行職業探索,把握職業成功的條件與環境,指導學生拓展職業素質,提升就業能力。三年級在引導學生職業探索的基礎上,拓展職業素質,加強創業教育、考研指導和就業指導, 為求職擇業做準備。大四深化就業指導,開展職業適應教育,使學生順利就業,成功進入職場。依據生涯發展指導內容體系,為實現普遍指導、分類指導和個性化指導目標,構建了以課程指導為主體,個性化輔導為重點,講座、活動、網上和實踐指導為補充的有效渠道,極大地促進了我校大學生成長成才和走向成功。

三、學生指導服務要堅持以體系化建設為統領,以專業化建設為重點,以全程化、全員化建設為保障,以信息化建設為手段

(一)以體系化建設統領學生指導服務工作全局

當前大學生髮展過程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學業、心理、經濟、就業等方面,這些問題有時獨立存在,有時交織在一起,處理不當極易導致“併發症”。因此必須形成科學、系統和完整的工作體系,統籌考慮和有目的解決問題。

組織領導體系建立是前提。一要成立專門工作機構,加強理論和工作研究,從學校層面統領工作。二要建立起各級領導小組、工作小組和責任機制,全校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全員參與”的組織機構;三要建立起學校為主導、學院為主體的工作機制,確保工作有效落實。工作內容體系建立是重點。幾年來,我校面向學生和就業市場,構建了“就業指導、市場拓展和人本服務”三位一體的就業工作體系,實現了穩定就業率、提升就業質量、促進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及區域發展戰略的就業工作目標;面向全校近30%的困難學生羣體,構建了“物質資助、精神培育、能力提升”三位一體的資助工作體系,實現了資助育人工作目標;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構建了“教育、諮詢、危機干預”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工作體系,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心理品質和提升心理調節能力。支持保障體系建立是關鍵。要在機構、人員、資金、環境等方面為學生指導服務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要建立起科學、量化的考核評估體系。實踐證明,我校獨具特色的指導服務體系發揮出重要作用,有效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問題。

(二)以專業化建設為重點,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工作隊伍

大學生指導服務工作內容廣泛、信息多樣、實施難度日益加大,既要面向就業市場,又要面對學校的辦學實際,同時也要兼顧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深入到學生的意識形態。在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對指導服務工作人員的主動性、知識技能和專業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一支專業素養高、精幹、高效、相對穩定的專、兼結合,以專為主的工作隊伍。專業化隊伍建設應考慮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要依託學科建設,將專職指導人員納入師資隊伍建設,要成立專門機構,構建學術和研究梯隊。二是要配置知識結構合理,學歷層次比較高的精幹人員。學生指導服務是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要選拔以教育管理學知識為主的人員,要具有高校管理知識為核心的複合型知識結構,能夠較好地體現指導服務工作的特點。要擁有心理諮詢、職業指導、事務管理、學生髮展等方面的碩士及以上學位。三是構建開放性的培養模式,加強對現有特別是專職工作人員的培養和培訓,以課題研究、研討和培訓班、工作調研、集體備課、出國學習等多種方式,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專業化意識和專業能力。四是積極創造條件,選聘專家、學者組建和擴充指導服務的兼職隊伍。創造必要條件,積極邀聘各個領域的人才市場管理專家、人力資源專家、知名企業管理人、成功創業家、教育界著名人士及成功就業的校友組成學校強大的兼職指導服務隊伍,切實提高指導水平。五是要構建規範化、制度化、信息化的組織管理體系,有效提升指導服務的效率。六是要加強學生髮展理論的研究,為實際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

(三)大力推進學生指導服務工作全程化、全員化

學生指導服務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學業、心理、經濟和就業等方面的問題,進而實現生涯發展的目標。因此要大力推進指導服務工作的全程化和全員化,有效保證目標的實現。

學生指導服務不是獨立於教育、教學之外的工作,而是要貫穿人才培養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從新生入學開始到整個大學期間直到就業分步實施,是全程化的系統工作。要正確認識大學各階段教育的承接關係,將學生指導服務的目標和內容分解到各年級、各階段,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和實際發展需要,結合大學的學業規劃,確定相應的子目標和內容。學生指導服務也不是幾個人和幾個部門能夠完成的事,需要整合全校資源,走全員化的建設道路。要組建成由校級領導、職能部門、院系領導、輔導員和專業教師組成的指導服務隊伍;要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在專業領域的優勢,發揮他們在指導服務工作中的獨特作用;要充分調動黨團組織、工會組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信息化建設是加強學生指導服務的有效途徑

現代信息技術為提高指導服務效率和質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網絡指導因其快捷及時、互動性強、溝通交流方便、信息量大深受學生喜愛,正在成為學生指導服務的有效載體。信息化建設一要構建有效的信息化平台,重點建設就業、心理和資助等服務性網站,同時有效利用短信平台、qq和博客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指導服務工作,注重吸引專業教師、研究生參與到網絡指導服務工作中來,開闢“專家在線”、“同輩交流”等專區,提供更具有針對性、貼近性的指導服務。二要在學校和學生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渠道,把學校的想法及時傳遞給學生,同時把學生的意見及時反饋上來。例如我校設立的畢業生接待日和網上、電話諮詢等,起到了有效溝通的作用。

以人為本的學生指導服務工作在我國雖起步較晚,但只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研究、總結和規律的把握,一定會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