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縣扶貧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69W

縣扶貧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某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某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_____縣是集“邊、山、少、窮、戰”為一體的全國首批重點扶持開發縣,位於_____省南部,與越南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53公里。全縣國土面積3096.86平方公里,轄八鄉一鎮,81個村委會2個社區756個村民小組,世居哈尼、彝、瑤、傣、拉祜、漢六種民族,總人口215833人,少數民族人口212778人,佔總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2%,是全國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20xx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8177萬元,同比增長20.8%,財政收入8355萬元,增長36.5%,地方一般預算支出47499萬元,增長35.4%,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618元,增長15.1%。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1986年,_____縣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扶持縣。全縣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9281.2萬元,建成153個温飽示範村,15個重點村、113個整村推進村、2個小康示範村,安居温飽農户3668户16510人,組織輸出勞務85000人次,解決了8萬多貧困人口的温飽,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86元增加到1406元,農民人均口糧從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20xx年年底,共經實施項目的村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涉及10個村委會36個村民小組3931户17690人;牛孔鄉31個,涉及10個村委會31個村民小組1624户7308人;大水溝鄉26個,涉及7個村委會26個村民小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3101户13954人;半坡14個,涉及5個村委會14個村民小組685户3082人;戈奎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2964户13337人;平河28個,涉及10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783户8025人;三猛46個,涉及8個村委會46個村民小組2752户12386人;騎馬壩28個,涉及7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羣眾解決温飽步伐加快。通過推廣“兩雜”,發展冬季農業,項目村羣眾糧食獲得了豐收,通過推廣科學養豬、種植蔬菜、改造低產茶園、發展經濟林果,羣眾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2、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為今後穩定解決温飽打下了基礎。通過建設衞生路、架電、通路、豬廄、沼氣、廁所、人畜飲水、安居工程、新開農田、新修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養殖業、經濟林、冬季農業等途徑,各項目村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科學養豬、科學種田,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等目標,為下一步穩定解決温飽和更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3、村容村貌,羣眾精神面貌改觀,生態得到改善。通過文化活動室、衞生路、廁所、豬廄、沼氣等項目建設,改變了昔日豬、雞到處跑,遍地豬牛糞的不衞生狀況和羣眾砍樹燒火的習俗,村子的衞生面貌明顯改觀,森林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明顯改善,通過村廣電工程、學校、衞生室的建設,改善了教育文化設施,豐富了羣眾文化生活,通過科技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羣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4、養殖業科技含量提高。各項目村建設前養豬大都採用放養,熟喂的老辦法,出欄一頭肥豬需一年半至兩年,效益很低,户均僅有1-2頭豬,通過扶持建蓋豬廄,培訓技術,更換品種,實行廄養和科學餵養等項目建設後,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顯提高,出欄週期縮短,效益顯著提高。

5、起到了示範樣板作用。項目村建設不但本村羣眾受益,也對周邊村寨產生了輻射作用,起到示範樣板作用,周邊村寨紛紛效仿,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三)經驗和做法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一是在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各項目鄉鎮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扶貧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以規劃組織、落實資金管理、項目的建設及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二是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嚴格的扶貧工作責任制,落實責任人,做到了扶貧項目實施一項,鞏固一片,帶動一方。

2、突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一是認真貫徹落實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體兩翼”戰略,圍繞整村推進、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易地扶貧開發等扶貧項目,突出工作重點穩步推進。二是以扶貧項目為載體,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貧困羣眾,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收入。三是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

二、三產業轉移,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優勢,切實加強培訓和轉移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發展能力。

3、嚴格項目資金管理,發揮資金效益。在項目資金管理上,繼續堅持財政扶貧資金報賬制度、項目責任人制度和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度,資金實行專户管理,專項存儲,封閉運行,樹立扶貧資金是“高壓線、救命錢”的思想。

4、積極引導貧困人口,發揚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的精神,解決温飽、消除貧困。轉變“要我幹”的被 動思維方式為“我要幹”的積極、主動、向上的思維方式。

5 、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單位幫扶,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的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在大水溝鄉開展“無償投入,有償使用,長期滾動,受益羣眾”試點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組織發動羣眾投工投勞,整合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種渠道的資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點。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_____縣扶貧開發工作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建縣晚(1958年建縣),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低下,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一是自然條件差。全縣3096.86平方公里總面積中,沒有一塊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局面沒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災年返貧的狀況依然突出。二是貧困程度深。到20xx年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還有8.09萬人,其中758-1067元之間的3.27萬人,758元以下的4.82萬人。目前全縣還有4150户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籬笆房或破房中,極少數特困農户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居不蔽風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三是農民素質低。由於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後,勞動者素質低,生產方式落後,思想觀念陳舊,接受先進思想、先進觀念和推廣實用技術的能力緩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縣級扶持能力弱。因縣域經濟增收緩慢,縣級可支配財力十分有限,談不上拿出資金搞開發式扶貧。

三、貧困人口分佈

(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分佈

以1300元為貧困線標準,到20xx年年底,全縣還有貧困人口142190人。具體分佈情況如下:大興鎮總人口有48094人,其中貧困人口28352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瑤族,分佈在牛洪、岔弄等11個村委會;戈奎鄉總人口有20507人,其中貧困人口14664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分佈在加梅、哈魯等8個村委會;牛孔鄉總人口31414人,其中貧困人口20591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者俄、模東等12個村委會;大水溝鄉總人口19174人,其中貧困人口12847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大水溝、龍普等9個村委會;大黑山鄉總人口有19862人,其中貧困人口12717人,主要為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拉龍、老白寨等8個村委會;半坡鄉總人口9909人,其中貧困人口6005人,主要為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二甫、哈的等6個村委會;騎馬壩鄉總人口12711人,其中貧困人口8643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佈在莫洛、杯倮等8個村委會;三猛鄉總人口24949人,其中貧困人口17715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分佈在桐株、塔甫等8個村委會;平河鄉總人口29213人,其中貧困人口20656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瑤族,分佈在大頭、東哈等11個村委會。

(二)未納入規劃貧困村數及分佈

未納入“十一五”期間整村推進規劃和未扶持過的的貧困村數有426個,其中,大興鎮47個,戈奎鄉25個,牛孔鄉81個,大水溝鄉63個,大黑山鄉41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34個,平河鄉54個,三猛鄉67個。

(三)已扶持過但未解決貧困的村及分佈

截止20xx年年底,已經扶持過的村寨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戈奎鄉32個,牛孔鄉31個,大水溝鄉26個,大黑山鄉32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28個,平河鄉28個,三猛鄉46個。但都未能脱貧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為每個財政才補助15萬元,由於_____縣交通不便,建設成本高,而_____財政薄弱,無法增加投入,內地可建設2個項目村的資金在_____縣只能建設一個項目,甚至1個也建設不了;二是自然災害反貧,由於防災能力弱等原因,脱貧後反貧現像嚴重。

四、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政策建議

(一)基本思路

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統一領導,統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進一步加強路、電、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投資環境,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縣級財源,增加羣眾收入;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提高科技含量。開展衞生、文化、廣電等設施建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通過十年努力,實現人均1畝基本農田地,户均3畝經濟林果,人畜飲水困難得到解決,農户通電率達95%以上,鞏固“普六”成果,實現“普九”目標,人人享有初級衞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二)目標任務

1、人均純收入達到脱貧標準線以上,人均佔有糧食360公斤以上;

2、解決貧困户的住房和困難問題;

3、基本解決適齡兒童入學難、貧困羣眾看病難、收聽廣播電視難等“八難”問題;

4、基本實現貧困村通簡易公路和村內道路硬化;

5、户均發展1-2項穩定可靠的產業增收項目,促進貧困羣眾脱貧致富;

6、貧困鄉(鎮)、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衞生、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羣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顯著提高,為達到致富奔小康創造條件。

(三)具體措施

1、組織保障措施。縣級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由縣委、政府統一組織領導,縣鄉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負責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縣直各有關部門、各單位、各鄉(鎮)要積極參與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省、州、縣掛鈎幫扶單位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

2、資金保障措施。一是積極向上爭取,確保中央、省、州下達到我縣的各類扶貧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二是加大縣級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投入;三是積極組織社會各界支持扶貧開發,鼓勵鄉(鎮)、村及貧困户加大自籌資金的額度(包括貧困户投工獻料折算資金);四是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

3、政策保障措施。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貧政策法規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結合我縣扶貧開發工作的實際,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於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的特殊政策,吸引縣內外各種經濟組織和能人開發我縣的各類資源,促進和帶動縣內經濟發展。

4、技術保障措施。縣直有關部門和鄉(鎮),要根據規劃實施的項目任務,建立和完善切實可行的技術指標體系,從適宜技術的選擇、應用和推廣等方面搞好技術服務。

(四)政策建議

1、進一步加大萬村建設千村推進的力度和社會幫扶力度。因我縣山高谷深,交通不暢,羣眾貧困程度深,自我發展能力弱,項目建設成本高,向上級爭取每年多增加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每個項目增加到50萬元以上,以促進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的順利開展。

2、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要徹底拔掉窮根,必須重視經濟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走科技脱貧致富之路。但由於貧困,使大批少數民族兒童無法入學,或因家庭困難而中途輟學者居多,現代耕作方式和實用科學技術難以推廣,因此向上級爭取政策傾斜,在全縣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補助一定的農業科技培訓資金。

3、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我縣尚有142190人分困線下,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向上級爭取每年增加一定的產業扶貧資金,以增加農村經濟收入,促進貧困地區脱貧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_____縣人民羣眾缺乏經濟來源,無法增加投入,向上級組織爭取項目資金,增加安居房建設資金,希望每户補助金額增加到6000元以上。

【第2篇】2022縣扶貧攻堅情況調研報告

2022縣扶貧攻堅情況調研報告(1)

為助推全縣農村災後重建暨綜合扶貧攻堅行動,政協理縣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會同相關部門於7月下旬至8月上旬深入10個鄉鎮11個重點村,走訪鄉鎮、村組幹部羣眾餘次,就全縣加快農村災後重建,全面實施綜合扶貧攻堅行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實施情況

正值全縣上下全力推進災後重建的關鍵時期,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及時作出全面加快農村災後重建,全面實施扶貧攻堅行動的重要決策。經科學整合、合理規劃,整合涉農項目,打捆使用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投入到村莊建設、農村基礎設施、農村產業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四個方面,項目涵蓋全縣13個鄉鎮81個村,確定11個村為重點項目村,按照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分類實施、全面發展,分工明確、協調配合的原則。於7月中旬全面啟動實施農村災後重建暨綜合扶貧攻堅行動。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為按期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打下良好基礎。按照理縣農村災後重建暨綜合扶貧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當前先行實施風貌改造、户間路、四改兩建、消防設施、垃圾處理池等村莊建設項目,11個重點村於9月30日前完成,70個工作村於底前完成。經實地調查瞭解,11個重點村的村莊建設項目均已開工建設,各村都在想方設法克服重重困難有序推進,但建設進度不一,有的村行動早,措施得力,進度推進快,村莊面貌明顯改觀,並且在工期安排上自加壓力,力爭提前完成,薜城鎮建山村力爭於8月20日前完成,夾壁鄉猛古村、雜谷腦鎮關田村、上孟鄉日波村力爭於8月底前完成。有的村行動遲緩,到實地察看時尚無多少看點。一些非重點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動員,狠抓落實,各種項目正在積極建設施工中,大多能在規定時間內提前完成。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有一些制約建設進度的客觀因素,需要想方設法加以解決。一是一些農房重建掃尾工程尚未結束,磚混現澆結構的房屋還未脱木,還不能粉刷牆面,影響風貌改造進度,甘堡鄉爾布村97户整體搬遷異地重建,由於支木、關板等建築材料缺乏,加之停電現象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頂,不僅影響農房重建進度,也影響了村莊建設的一些項目實施;二是用於項目施工的砂石特別是用於裝飾的細砂等材料緊缺且價高,運費也高;三是採摘花椒造成勞動力緊張,我縣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農户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採摘時間長,如木卡鄉三寨村需40天左右,農民早出晚歸,白天大多家中無人,一些項目工程施工難以開展;四是鄉村道路建設封備施工,相關材料無法運進村。蒲溪鄉休溪村自6月27日開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鄉沙吉村因歐蘇橋建設也影響了農房重建和村莊建設進度。另外,技術工匠不足、停電現象較多等也影響建設進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為攻堅行動提供組織保證。縣委、縣政府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農村災後重建暨綜合扶貧攻堅行動作為當前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縣長蔡清禮為組長,縣委常委、副縣長萬成軍任副組長,發改委、三辦、交通、農水、畜牧獸醫、國土等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監督落實,工程驗收等工作。各鄉鎮、村都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落實牽頭責任人,村組聯繫人,將任務分解到村組、到人頭,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實行部門業主負責制,明確各部門是責任主體,牽頭部門和鄉鎮黨委、政府是組織落實的工作主體,村兩委會是具體實施主體,村民是受益主體。落實了縣級領導和部門聯繫重點村的責任制。各級領導高度重視農村災後重建暨綜合扶貧攻堅行動,經常深入一線,靠前指揮,開展指導、督察工作,協調處理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二)強力宣傳,統一認識,為攻堅行動提供思想保證。大力宣傳動員羣眾積極參與,採取召開幹部動員會、現場會、村民大會、户主會、村民座談會,組織村組幹部和農户代表到先進地參觀學習和典型示範等形式,統一廣大幹部羣眾的思想認識,組織動員廣大羣眾積極投入到加快災後重建,全面實施綜合扶貧攻堅行動中。

(三)制定方案,統一標準,為項目實施提供政策保證。將新農村建設、災後重建、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扶貧開發、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整合項目,整合資金,結合縣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縣農村災後重建暨綜合扶貧攻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項目實施範圍、建設內容、建設方式、建設時間和補助標準。各鄉鎮、村也相應制定出實施方案,將方案細化到村、到組、到户。

(四)心繫羣眾,服務於民,為項目實施提供後勤保證。狠抓組織協調,形成了各相關部門工作任務和職能明確、統一協調的聯繫制度,各鄉鎮明確分解目標責任,加大部門與鄉鎮、鄉鎮與村、村與村、村與組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做到各炒一盤菜,共做一桌席。各級領導幹部深入一線,積極做好羣眾工作,積極開展項目實施的指導服務和督促檢查工作,推進建設進度,確保工程質量。

(五)嚴格程序,強化監管,為項目實施提供資金保證。建立健全項目資金管理機制,實行專人、專帳、專户和縣級財政支付核算。規範項目的報批程序,嚴格項目工程的立項、設計、工程建設監管、預決算管理、竣工驗收管理。明確了項目工程獎懲實施辦法和考評方法。

三、基本經驗

(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是前提。縣委、縣政府及時作出加快農村災後重建,全面實施綜合扶貧攻堅行動的重要決策,既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農村羣眾的關懷,也是農民羣眾的熱切期盼。

(二)大力宣傳發動農民羣眾積極參與是關鍵。從項目實施以來的實踐看,凡是思想發動好的,工作推進就快,建設質量就高,村容民風轉變就明顯。反之,工作就被動,建設進展就緩慢,建設質量就差。

(三)主動作為,形成合力是保證。各部門、各鄉鎮黨委、政府、駐村工作組、下派幹部、各村兩委會和黨員幹部協同作戰,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高效推進建設進度。

(四)積極做好項目的規劃實施是核心。通過項目建設,讓農民羣眾儘快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徹底改變農村面貌,加快脱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調動農民加快發展的積極性。

四、存在的困難問題

(一)個別村思想認識不到位,只強調客觀制約因素而不注重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宣傳發動和組織協調不夠,責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動遲緩,進度緩慢。

(二)有的農户主體意識不強,參與積極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願自身投入,就政府補貼而僅錢吃麪,所建項目顯得小氣,不僅影響建設質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響整體建設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項目建設規劃不夠科學,有的不按規劃和建設標準要求實施。如甘堡鄉爾布村規劃所有農户的圈舍建在雜谷腦河邊,不僅影響整村美觀,還會對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術指導服務和質量監管不到位,有的建設項目存在質量問題。鄉村道路的路基保坎、護坡牆、涵洞、涵管、排水溝等不完善,路面基礎輾壓不夠,應按規範要求建設施工;坡度較大的村內道路和户間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慮不周;有的風貌改造用料易風化退色,保持時間不長。

(五)村活動室建設進度緩慢,村活動室建設項目招投標早已結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單位遲遲不進場。對此,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協調,督促中標單位早日進場,否則按招投標管理辦法作自動棄標處理。

(六)風貌改造、村道、户間路等委託代建的施工單位墊資困難,建議按工程撥付款辦法分期撥付。

(七)一些農户的四改難以達到實施方案確定的標準。大多農户已通過農房重建結合了四改項目,因佔地面積和實際需要等原因,有的農户所建面積不能達到規定標準,如廁所大多農户不能達到不低於8平方米的標準要求,總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費,增加農户負擔。應當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強求。

(八)鄉村道路建設與農產品運銷存在矛盾。夾壁鄉猛古村的道路計劃在近期開工建設,而該村的大白菜運銷10月初才能結束,道路建設與蔬菜調運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響道路質量。

(九)一些異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電還未納入統一規劃,自行架線不僅不規範影響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隱患。

五、對下階段綜合扶貧攻堅行動的建議

(一)加強引導,進一步發揮農民羣眾的主體作用。農民羣眾既是綜合扶貧攻堅行動的的受益主體,也是重要的實施主體,要正確處理政府主導與羣眾主體的關係,要充分運用各種宣傳手段,創新宣傳方式,激發和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發揚寧可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在項目建設中,要統一規劃,明確界定政府組織實施和羣眾自主實施的項目,全力推進政府實施項目,更好地發揮其引領和示範作用,通過項目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培植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脱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讓農民從項目建設中感受到黨和政府、各級幹部對羣眾的關心、愛護和真心實意助民謀發展的熱情以及實施項目帶來的實惠,更加密切幹羣關係,增強黨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級幹部要把項目建設作為實踐科學發展觀,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有效載體。

(二)做好四個結合,提升綜合扶貧攻堅行動水平。一是把綜合扶貧攻堅行動與災後重建有機結合起來。要利用災後重建機遇,紮實抓好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建設,解決羣眾關心期盼的實際問題,切實做到災後重建項目與綜合扶貧攻堅項目同步實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災區新變化、新氣象。二是把綜合扶貧攻堅行動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為改善我省發展環境、提高人民羣眾生活質量的一項重大部署。通過村莊建設,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設硬化、亮化、美化、綠化的新村莊,改變農村髒、亂、差狀況,提升農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變農民的陳規陋習,培養他們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綜合扶貧攻堅行動與發展特色旅遊有機結合起來。要提升村莊建設品位和佈局水平,使全縣村莊建設真正做到因山就勢、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佈局合理、彰顯特色,為發展鄉村旅遊打下良好基礎。要充分彰顯民族和地域特色,進一步明確村莊風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有機溶入現代元素,做到畫龍點睛,同時要尊重傳統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不得畫蛇添足。要通過村莊建設,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將濃郁的藏羌民俗風情更好地融入到村莊建設中,着力展示我縣藏羌文化的獨特魅力。四是把綜合扶貧攻堅行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實施科技扶貧、移民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衞生扶貧、法制扶貧,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守法意識。

(三)強化指導管理,提高項目建設質量。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着綜合扶貧攻堅行動的成效,應當克服短期行為,發揮項目長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務求實效,以規劃指導建設,以規劃規範管理。二是要加強項目工程施工的指導服務。嚴格技術標準要求,嚴格質量監管,制定切實可行的驗收辦法,保證項目工程建設質量,確保幹一項成一項,達到能使羣眾長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強制度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種資金管理制度,並落實到位,確保各種項目資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創新機制,探索建立項目設施管護的長效機制。堅決克服重建輕管的傾向,深化思想認識,形成全體羣眾重視管護、參與管護的局面,要落實管護責任,明確產權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償使用機制,確保已建項目設施發揮預期效益。

(四)強化組織協調,有序推進項目建設進度。農村災後重建暨綜合扶貧攻堅行動任務重、時間緊、難度大、要求高,為此要高度重視,加快推進。

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明確目標任務,把綜合扶貧攻堅行動作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來抓,真心實意為民辦事,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二是措施要得力。以非常之舉辦非常之事,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制定強有力的措施,落實責任,突出重點,通過典型示範,分類指導,強力推進建設進程。三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在項目建設推進過程中,對一些農户自建項目要尊重農民意願,在不影響整體的前提下,根據實際需要和能力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費、不誤農時。各部門、鄉鎮、村不能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在強調主觀努力的同時,要想方設法協調解決客觀制約因素。

2022縣扶貧攻堅情況調研報告(2)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國家四縱三橫水資源配置體系中的一項超大型水利基礎設施工程,是跨流域的宏偉工程,該工程將解決沿線100多個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意義重大深遠。但在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庫區)以及漢江中下游產生了一定影響,需要在相關政策措施上統籌考慮。通過深入庫區實地考察和對大量文獻數據資料的科學分析,按照現行法律、法規、政策的相關規定,本文提出關於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扶貧攻堅政策的建議。

一、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的概況

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以下簡稱庫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具有典型老、少、邊、窮特點。一方面,庫區大部地處秦巴山區,產業結構不均衡,財政十分困難,人口密度151.8 人/平方公里,城鎮化率45%左右,人均生產總值 33000多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餘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00多元,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是國家扶貧攻堅的重點地區。另一方面,庫區自然景觀獨特,人文底藴深厚,擁有武當山等一批世界級風景名勝區;生態系統獨具特色,擁有保存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工業基礎較好,旅遊業特色鮮明,基礎設施初具規模,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發展潛力。

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丹江口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淹沒損失巨大。庫區淹沒造成房屋損失面積619萬平方米,近6億元以上的公共基礎設施沒入水底;淹沒工業企業200多個,廠區面積50萬平方米,涉及職工5萬人,年產值損失40億元,年利潤減少4億元;受淹沒影響城鎮13個、縣級城市2個,建制集鎮11個,建成區影響面積386.7畝。淹沒地區做出了巨大犧牲,遭受了重大財產損失,減緩了當地城鎮化進程。

(二)生態影響較重。庫區國土淹沒總面積638平方公里,淹沒37片鄉鎮林地、森林,共淹沒林業用地13萬畝、耕地22.3萬畝,佔庫區國土淹沒面積的48.4%,淹沒林木蓄積量6萬立方米。庫區大片國土被淹沒,耕地和森林面積減少,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改變,生態平衡狀態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加重了庫區財政的負擔,減緩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三)遷移人口眾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搬遷是繼三峽工程之後,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水庫移民大遷徙。庫區共遷移人口80.58萬人,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庫區建設期間)遷移人口48.9萬人,二期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期建設期間)遷移人口31.68萬人。內安移民採用就地後靠安置的方式,這加劇了庫區人地矛盾,居民人均資源佔有量急劇下降;外遷移民採用省內分散安置的方式,多有返鄉、流散等遺留問題。

(四)財政收入減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造成庫區財政收入巨大損失,關停近200家排放不達標企業,年減少税收3億元。增加企業年用電成本3億元,年減少税收1.26億元。淹沒遷建企業200家,保守測算202220xx年遷建期內損失税收80億元。外遷人口減少消費4億元以上,按商場超市平均税負年損失税收1000萬元以上。此外,工程建設期間對淹沒區耕地佔用税進行劃撥,財政收入的虛增,風險加大。

三、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扶貧攻堅的必要性

(一)確保南水北調中線調水的需要。要達到一江清水永續京津,唯一的途徑便是修復庫區生態和保護庫區環境。當前,庫區實施了森林植被恢復和水源涵養林建設項目、丹江口庫區生物隔離帶項目,資金投入總額為65.41億元,還有10億元的資金缺口需要地方自籌解決。按相關規劃,庫區生態環境治理近期投入110.48億元。完善庫區扶貧攻堅政策,增加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是確保南水北調中線調水的需要。

(二)落實秦巴山區扶貧規劃的需要。庫區位於秦巴山區腹地,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按國務院《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共有6個方面31處涉及庫區。庫區地方財政收入少,增長不穩定,人均財政收入不足全國的一半,這嚴重製約了財政資金的投放規模,遲滯了扶貧攻堅的步伐。完善庫區扶貧攻堅政策,為庫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是落實國家秦巴山片區扶貧規劃的需要。

(三)助力中部崛起建成支點的需要。庫區90%位於湖北省境內,區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嚴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在中部崛起的戰略中,湖北省要提高整體發展水平,庫區就必須要更快更好地發展。然而,庫區公共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總量偏低,省級財政投入有限。湖北省完善庫區扶貧攻堅政策,提高庫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助力中部崛起建成支點的需要。

(四)實現國土主體功能區劃的需要。在2022年《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庫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庫區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較缺乏,水資源開發利用率3050%,生態重要性較高,生態脆弱性為中度,人口聚集度較低,交通優勢度較低,地均地區人均生產總值0250萬元每平方公里,目前開發強度為15%。庫區生存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完善對庫區扶貧攻堅政策,特別是加大生態補償力度,是實現庫區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定位的重要前提。

四、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扶貧攻堅政策的建議

(一)合理確定調水水價。水價是調節供水區與受水區利益的重要因素。按照《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由供水生產成本、費用、利潤和税金構成。在長江水利委員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總報告》中,以地市級行政區為單元,考慮南水北調工程的公益性特點,配套工程成本計入水價,按照誰受益、誰分攤的原則分攤費用,按兩步制計算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測算的中線工程水價為0.194元/立方米(不含税0.16元/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所調之水包含了生態修復、污水防治、水質監管等巨大的成

本費用,水資源的賤賣是對市場經濟價值的背離,與水作為戰略資源的地位和以價格槓桿優化資源配置的政策嚴重不符。目前,受水區沿線認為水價過高,國務院沒有確定調水價格,但各地水價聯動機制已紛紛建立,漲聲一片。因此,建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水價最低定為0.194元每立方米,同時研究建立調水水價聯動機制。

(二)合情設立調水法人。調水運營法人的確定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期調水運營的先決條件,是解決調水税費分配的基本前提。漢江水利水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和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有限責任公司都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下屬單位,都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而設立,都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中承擔相應的管理職能,都有着較為完善的企業法人組織機構和管理人才隊伍。漢江集團和水源公司都在湖北省十堰市註冊,調水法人註冊在湖北省十堰市有利於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依法履行管理職能。因此,建議整合漢江集團和水源公司的機構人員,在湖北省十堰市註冊調水法人。

(三)合法分配調水税費。據測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期調水運營後,年可徵税約7000萬元、水資源費19億元,二期年可徵税約1億元、水資源費26億元。

調水税收分配。按國家分税制對税收種類的劃分,調水所產生的税收屬於地方税種。依據現行法律規定,調水運營後所產生的營業税及附加、企業所得税由調水法人註冊地湖北省十堰市徵收。調水税收由湖北省獨享,本不存在法定的分配事由,但淹沒區內湖北、河南兩地都有税收收入的損失,從平衡兩地利益的角度,調水税收分配實有必要。從税收受益者與税收來源地相一致的税收原則和税收收入損失為基點的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則,建議按湖北省十堰市和河南省南陽市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所佔淹沒面積的比例(湖北省56.3%,河南省43.7%)來分配。

調水水資源費分配。三峽電站的水資源費徵收主體是由財政部駐湖北省監察專員辦事處負責按月徵收,水資源費攤入電費中,由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按月繳入湖北專員辦的中央財政匯繳款專户。三峽電站的水資源費分配標準規定10%上繳中央國庫,其餘90%按比例在湖北省和重慶市之間進行分配,並分別上交兩省市國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同三峽工程都是水源區跨越幾個省市,因此,建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水資源費徵收參照三峽電站水資源費徵收主體設置,由財政部駐湖北省專員辦事處負責按月徵收,水資源費攤入水費,由調水法人按月繳入湖北專員辦指定的國庫匯繳款專户。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庫區、核心水源區,且地處秦巴山區、經濟落後、財政困難。鑑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三峽工程的水資源來源區跨越兩個省份的相似性,建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水資源費的分配參照中央四部門《通知》另行規定,水資源費由中央財政分成的10%部分全額返還地方,地方財政分成的90%部分按(湖北省90%、河南省10%)比例分配(以水源區面積、遷移人口、庫岸線、庫容、匯入水量等比例加權確定)。

(四)合理設立專項基金。設立丹江口庫區生態恢復保護基金。生態補償是對生態系統本身恢復、保護及破壞成本的補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庫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在生態恢復、保護上需要巨大投入。我國在排污權、林權、水權等方面已經探索建立了市場生態補償機

制,三峽電站從20032022年連續10年從發電中按0.0045元/度的標準,建立三峽庫區後期發展扶持基金,專項用於三峽庫區及移民地區。因此,建議參照三峽電站的做法,建立丹江口庫區生態恢復保護基金,自20xx年起每年從調出的每噸水中按0.1元/噸的標準提取,專項用於丹江口庫區生態恢復、保護及破壞成本的補償。

設立丹江口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基金。生態補償是對保護生態系統和維持國家生態功能而放棄經濟社會發展機會所受損失的經濟補償。在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庫區是水源涵養重要區、秦巴山地水源涵養重要區和秦嶺落葉闊葉、針闊混交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為保護良好的生態系統,庫區犧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機會。我國已基本建立了生態補償的國家機制,三峽電站自20222022年連續7年從中央財政中每年拿出5億元設立三峽庫區產業發展基金,支持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建議參照三峽電站的做法,設立丹江口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基金,自20xx2023年連續10年由中央財政每年拿出3億元,專項用於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產業扶持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五)合力整合扶持政策。現行的體制下,國務院及其各部委會在其職權範圍內分別出台關於庫區和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的各類扶持政策。這兩大類扶持政策存在重複和衝突的現象,使得地方政府對政策的執行無所適從,還會造成地方政府多頭申報,造成有限行政資源的浪費。建議在制定關於庫區扶貧政策時,着眼於南水北調和秦巴山片區扶貧兩大視角,統籌兩個方面來制定針對庫區的扶持政策,捆綁使用扶持政策相關的資金,實現扶持政策的綜合效益。

【第3篇】我縣扶貧工作開展狀況調研報告

根據省扶貧辦關於做好全省30個最貧困重點縣扶貧開發工作座談會籌備工作開展扶貧工作調研的通知精神和市扶貧辦的要求,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立即召集扶貧、財政、農業、畜牧、水利、統計、發改、電力、交通等單位主要領導參加的專題會議,並抽調相關部門業務人員組成調研組分赴各鄉鎮、村開展深入細緻的調研工作。(1)項目管理。一是瞄準對象,科學規劃。根據先難後易的原則,深入鄉村調查研究,召開村民大會徵求羣眾意見,根據缺什麼補什麼優先解決羣眾最需要、最迫切、最困難的原則,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篩選項目,自下而上制定規劃項目。二是嚴格公示公告制。省、市項目批覆後,縣鄉兩級通過電視、網站、政府公示欄等形式對項目進行公示,公示時間為8個工作日。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對項目實施進度、投資情況、工程質量、資金到位情況進行公示。項目竣工後,設立標誌碑進行公示。做到了項目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後的公示,使項目資金接受社會及羣眾的監督。三是嚴格項目監督檢查。項目實施中,組織財政、監察、審計等部門多次到各項目點督促檢查項目實施情況。縣扶貧辦班子按南中北三個片區,定期或不定期對項目進行跟蹤督促檢查。四是加強項目後續管理。項目完成驗收後,及時進行移交,制定項目後續管理辦法,明確具體管護人,做到誰受益誰管護誰維修,確保項目長期發揮效益。五是嚴格驗收制度。項目實施完成後,先由鄉村自查自驗,再由縣扶貧領導小組逐一對扶貧項目進行縣級驗收,最後報請市級驗收。要求縣鄉兩級驗收覆蓋率達100%。

(2)嚴格資金管理。一是項目資金實行專户存儲,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封閉運行。二是嚴格撥款程序。根據項目實施進度按4:4:2進行撥付。資金撥付實行四級聯籤制(提出用款申請→分管領導→主要領導→紀委書記)。三是實行鄉財縣管鄉用,所有扶貧資金全部在財政直接支付,到户資金一律實行一折通支付。鄉村不設扶貧項目資金户。四是結合縣情,制定出台了《_____縣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暫行)》,確保資金到村到户,規範安全。五是嚴格實行縣級報賬制。完善了資金縣級報賬回補制,每批次資金報賬由用款鄉提出申請,經縣扶貧辦審批後,由縣報賬中心按批覆項目資金補助標準審核,報賬再回補剩餘資金。六是大宗物資進行招投標統一採購,嚴格管理。七是嚴格審計制度,項目完成後,要對項目資金進行審計,並形成審計意見書。八是每年組織紀委、監察、財政等部門對扶貧項目資金進行一至二次的檢查監督。

5、發揮羣眾的主體作用。始終把農民羣眾作為扶貧開發投入主體,廣泛動員羣眾參與扶貧工作,積極動員投工投勞。“十一五”以來共累計投勞折資3564.2萬元,佔總投資的14%。

6、部門協作,整合資金。以整村推進為平台,按照“統一規劃、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有效整合各類資金。一是整合扶貧內部各項扶貧資金;二是整合外部門投入。

7、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在發揮羣眾積極參與扶貧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實行社會幫扶和掛鈎扶貧相結合的辦法,形成合力推進扶貧工作。

8、強化內部管理。進一步完善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_____縣是一個集山、少、邊、貧為一體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解放前,_____尚處於奴隸制、封建領主制、原始共耕制等多種社會形態。1956年自治縣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和扶貧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中央、省、市的深切關懷下,通過全縣各族幹部羣眾的共同努力,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扶貧工作不斷推進,全縣面貌發生了巨大深刻的變化。但由於基礎差、底子薄、起步晚、發展慢,至今仍是一個全省特別貧困的縣份,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扶貧任務重的縣情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扶貧工作面臨許多困難問題。

三是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開展扶貧開發工作特別是“十一五”以來,由於上級關心支持,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貧困羣眾參與扶貧熱情高漲,投工投勞積極性高,扶貧效益十分顯著,每年減少貧困人口4500人左右。但由於返貧現象突出,貧困人口基數居高不下。到2022年底,按農民人均純收入1067元標準,全縣仍有18.14萬人貧困人口,佔全縣農業人口的78%。這些貧困人口大多數居住在高寒山區和乾熱河谷地區。這些地區生存環境惡劣,生產生活條件差,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質量極差,過着吃糧靠老天、穿衣靠救濟的貧寒生活,許多貧困家庭家產不足千元。

五是產業發展基礎弱,貧困羣眾增收難度大。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單一,結構不合理,效益不明顯。近幾年來,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扶持發展了一批特色種養業,但因投入不足、不成規模、銷售難度大、商品率低等原因,增收的效果不夠明顯。自去年以來,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農產品出現滯銷、價跌,使好的收成變不成好的收入。另外,隨着農民工進城務工人數的急劇增加,許多貧困村已無青壯年勞動力,這對於培植貧困地區的產業和提高生產技能也帶來了不利影響。

三、近期扶貧工作目標及重點任務

根據新的形勢任務要求,按照中央、省、市

【第4篇】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xx縣是集“邊、山、少、窮、戰”為一體的全國首批重點扶持開發縣,位於xx省南部,與越南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53公里。全縣國土面積3096.86平方公里,轄八鄉一鎮,81個村委會2個社區756個村民小組,世居哈尼、彝、瑤、傣、拉祜、漢六種民族,總人口215833人,少數民族人口212778人,佔總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2%,是全國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xx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8177萬元,同比增長20.8%,財政收入8355萬元,增長36.5%,地方一般預算支出47499萬元,增長35.4%,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618元,增長15.1%。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1986年,xx縣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扶持縣。全縣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9281.2萬元,建成153個温飽示範村,15個重點村、113個整村推進村、2個小康示範村,安居温飽農户3668户16510人,組織輸出勞務85000人次,解決了8萬多貧困人口的温飽,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86元增加到1406元,農民人均口糧從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xx年底,共經實施項目的村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涉及10個村委會36個村民小組3931户17690人;牛孔鄉31個,涉及10個村委會31個村民小組1624户7308人;大水溝鄉26個,涉及7個村委會26個村民小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3101户13954人;半坡14個,涉及5個村委會14個村民小組685户3082人;戈奎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2964户13337人;平河28個,涉及10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783户8025人;三猛46個,涉及8個村委會46個村民小組2752户12386人;騎馬壩28個,涉及7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羣眾解決温飽步伐加快。通過推廣“兩雜”,發展冬季農業,項目村羣眾糧食獲得了豐收,通過推廣科學養豬、種植蔬菜、改造低產茶園、發展經濟林果,羣眾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2、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為今後穩定解決温飽打下了基礎。通過建設衞生路、架電、通路、豬廄、沼氣、廁所、人畜飲水、安居工程、新開農田、新修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養殖業、經濟林、冬季農業等途徑,各項目村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科學養豬、科學種田,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等目標,為下一步穩定解決温飽和更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3、村容村貌,羣眾精神面貌改觀,生態得到改善。通過文化活動室、衞生路、廁所、豬廄、沼氣等項目建設,改變了昔日豬、雞到處跑,遍地豬牛糞的不衞生狀況和羣眾砍樹燒火的習俗,村子的衞生面貌明顯改觀,森林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明顯改善,通過村廣電工程、學校、衞生室的建設,改善了教育文化設施,豐富了羣眾文化生活,通過科技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羣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4、養殖業科技含量提高。各項目村建設前養豬大都採用放養,熟喂的老辦法,出欄一頭肥豬需一年半至兩年,效益很低,户均僅有1-2頭豬,通過扶持建蓋豬廄,培訓技術,更換品種,實行廄養和科學餵養等項目建設後,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顯提高,出欄週期縮短,效益顯著提高。

5、起到了示範樣板作用。項目村建設不但本村羣眾受益,也對周邊村寨產生了輻射作用,起到示範樣板作用,周邊村寨紛紛效仿,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三)經驗和做法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一是在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各項目鄉鎮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扶貧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以規劃組織、落實資金管理、項目的建設及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二是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嚴格的扶貧工作責任制,落實責任人,做到了扶貧項目實施一項,鞏固一片,帶動一方。

2、突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一是認真貫徹落實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體兩翼”戰略,圍繞整村推進、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易地扶貧開發等扶貧項目,突出工作重點穩步推進。二是以扶貧項目為載體,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貧困羣眾,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收入。三是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優勢,切實加強培訓和轉移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發展能力。

3、嚴格項目資金管理,發揮資金效益。在項目資金管理上,繼續堅持財政扶貧資金報賬制度、項目責任人制度和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度,資金實行專户管理,專項存儲,封閉運行,樹立扶貧資金是“高壓線、救命錢”的思想。

4、積極引導貧困人口,發揚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的精神,解決温飽、消除貧困。轉變“要我幹”的被動思維方式為“我要幹”的積極、主動、向上的思維方式。

5 、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單位幫扶,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的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在大水溝鄉開展“無償投入,有償使用,長期滾動,受益羣眾”試點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組織發動羣眾投工投勞,整合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種渠道的資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點。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xx縣扶貧開發工作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建縣晚(1958年建縣),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低下,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一是自然條件差。全縣3096.86平方公里總面積中,沒有一塊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局面沒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災年返貧的狀況依然突出。二是貧困程度深。到xx年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還有8.09萬人,其中758-1067元之間的3.27萬人,758元以下的4.82萬人。目前全縣還有4150户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籬笆房或破房中,極少數特困農户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居不蔽風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三是農民素質低。由於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後,勞動者素質低,生產方式落後,思想觀念陳舊,接受先進思想、先進觀念和推廣實用技術的能力緩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縣級扶持能力弱。因縣域經濟增收緩慢,縣級可支配財力十分有限,談不上拿出資金搞開發式扶貧。

三、貧困人口分佈

(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分佈

以1300元為貧困線標準,到xx年底,全縣還有貧困人口142190人。具體分佈情況如下:大興鎮總人口有48094人,其中貧困人口28352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瑤族,分佈在牛洪、岔弄等11個村委會;戈奎鄉總人口有20507人,其中貧困人口14664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分佈在加梅、哈魯等8個村委會;牛孔鄉總人口31414人,其中貧困人口20591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者俄、模東等12個村委會;大水溝鄉總人口19174人,其中貧困人口12847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大水溝、龍普等9個村委會;大黑山鄉總人口有19862人,其中貧困人口12717人,主要為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拉龍、老白寨等8個村委會;半坡鄉總人口9909人,其中貧困人口6005人,主要為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二甫、哈的等6個村委會;騎馬壩鄉總人口12711人,其中貧困人口8643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佈在莫洛、杯倮等8個村委會;三猛鄉總人口24949人,其中貧困人口17715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分佈在桐株、塔甫等8個村委會;平河鄉總人口29213人,其中貧困人口20656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瑤族,分佈在大頭、東哈等11個村委會。

(二)未納入規劃貧困村數及分佈

未納入“xx”期間整村推進規劃和未扶持過的的貧困村數有426個,其中,大興鎮47個,戈奎鄉25個,牛孔鄉81個,大水溝鄉63個,大黑山鄉41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34個,平河鄉54個,三猛鄉67個。

(三)已扶持過但未解決貧困的村及分佈

截止xx年底,已經扶持過的村寨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戈奎鄉32個,牛孔鄉31個,大水溝鄉26個,大黑山鄉32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28個,平河鄉28個,三猛鄉46個。但都未能脱貧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為每個財政才補助15萬元,由於xx縣交通不便,建設成本高,而xx財政薄弱,無法增加投入,內地可建設2個項目村的資金在xx縣只能建設一個項目,甚至1個也建設不了;二是自然災害反貧,由於防災能力弱等原因,脱貧後反貧現像嚴重。

四、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政策建議

(一)基本思路

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統一領導,統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進一步加強路、電、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投資環境,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縣級財源,增加羣眾收入;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提高科技含量。開展衞生、文化、廣電等設施建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通過十年努力,實現人均1畝基本農田地,户均3畝經濟林果,人畜飲水困難得到解決,農户通電率達95%以上,鞏固“普六”成果,實現“普九”目標,人人享有初級衞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二)目標任務

1、人均純收入達到脱貧標準線以上,人均佔有糧食360公斤以上;

2、解決貧困户的住房和困難問題;

3、基本解決適齡兒童入學難、貧困羣眾看病難、收聽廣播電視難等“八難”問題;

4、基本實現貧困村通簡易公路和村內道路硬化;

5、户均發展1-2項穩定可靠的產業增收項目,促進貧困羣眾脱貧致富;

6、貧困鄉(鎮)、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衞生、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羣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顯著提高,為達到致富奔小康創造條件。

(三)具體措施

1、組織保障措施。縣級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由縣委、政府統一組織領導,縣鄉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負責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縣直各有關部門、各單位、各鄉(鎮)要積極參與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省、州、縣掛鈎幫扶單位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

2、資金保障措施。一是積極向上爭取,確保中央、省、州下達到我縣的各類扶貧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二是加大縣級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投入;三是積極組織社會各界支持扶貧開發,鼓勵鄉(鎮)、村及貧困户加大自籌資金的額度(包括貧困户投工獻料折算資金);四是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

3、政策保障措施。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貧政策法規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結合我縣扶貧開發工作的實際,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於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的特殊政策,吸引縣內外各種經濟組織和能人開發我縣的各類資源,促進和帶動縣內經濟發展。

4、技術保障措施。縣直有關部門和鄉(鎮),要根據規劃實施的項目任務,建立和完善切實可行的技術指標體系,從適宜技術的選擇、應用和推廣等方面搞好技術服務。

(四)政策建議

1、進一步加大萬村建設千村推進的力度和社會幫扶力度。因我縣山高谷深,交通不暢,羣眾貧困程度深,自我發展能力弱,項目建設成本高,向上級爭取每年多增加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每個項目增加到50萬元以上,以促進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的順利開展。

2、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要徹底拔掉窮根,必須重視經濟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走科技脱貧致富之路。但由於貧困,使大批少數民族兒童無法入學,或因家庭困難而中途輟學者居多,現代耕作方式和實用科學技術難以推廣,因此向上級爭取政策傾斜,在全縣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補助一定的農業科技培訓資金。

3、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我縣尚有142190人分困線下,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向上級爭取每年增加一定的產業扶貧資金,以增加農村經濟收入,促進貧困地區脱貧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xx縣人民羣眾缺乏經濟來源,無法增加投入,向上級組織爭取項目資金,增加安居房建設資金,希望每户補助金額增加到6000元以上。

【第5篇】關於我縣扶貧日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不同於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因為發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災情)才去作調查,然後寫出報告。關於我縣扶貧日調研報告,我們一同來看看。

關於我縣扶貧日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推動扶貧工程在我縣得到更好的實施,根據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安排,7月27—28日,由縣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宋先國和副主任董黎明帶隊,組成調研組,分別到景福、寶泉、塔山、高堰等鄉鎮和縣農業局、水務局、農業機械管理局、交通局、扶貧辦等5個單位,採取聽取彙報,現場查看扶貧項目,走訪座談幫扶貧困户等方式,就我縣實施扶貧工程的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來,縣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關於農村扶貧開發的方針政策,按照全縣十年扶貧開發綱要,以新村扶貧整村推進為重點,以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培育優勢產業為着力點,大力組織實施新村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及貧困互助資金髮展項目,使貧困村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改善,貧困户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增收致富主導產業開始形成,貧困羣眾收入逐年增加,縣級領導聯繫鄉鎮、縣級部門幫村、黨員領導幹部包户的扶貧工作機制進一步落實,全縣扶貧工作成效明顯。

(一)高度重視,健全機構,明確思路。幾年來,我縣扶貧工作成效明顯,但仍有省定扶貧村45個,貧困人口7.69萬人,貧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668元。行路難、用水難、增收難等問題還困擾着這些貧困村和貧困户。為鞏固三年扶貧攻堅成果,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相關部門和鄉鎮及時組建了經常工作機構,充實了專職人員,落實了工作經費,制定了工作職責,出台了一系列扶貧工作和對口幫扶的配套政策。堅持“政

府引導,社會支持,羣眾參與”的工作方針和“綜合開發,重點投入,穩步推進”的基本原則,根據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勞務扶貧、構建和諧社會扶貧工作要求和我縣廣大農村的客觀實際,明確提出了“打基礎、興產業、優環境、促轉變、建和諧、奔富裕”的綜合扶貧工作思路。

(二)突出重點,狠抓項目實施,大力改善基礎條件。近年來,我縣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大力實施扶貧工程,特別是交通、水務、農機、畜牧、農業等涉農部門通力協作,全縣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解決了部分貧困人口温飽問題,貧困村的落後面貌正在逐步發生改變。一是實施基礎扶貧,利用幫扶資金816萬元,發動羣眾投工投勞,先後修建衞生井、集中供水站、蓄水池、塘、堰等人畜飲水工程2867處。人畜飲水工程的實施,使10.77萬人直接受益,解決了貧困村、貧困户用水難和飲水難的問題。二是利用幫扶資金1853萬元,修建通村公路292.6公里,受益村達107個,改善了這些貧困村的運輸難和羣眾行路難的問題。貧困地區羣眾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為貧困羣眾脱貧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三是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利用扶貧資金456萬元,在一些貧困鄉村集中成片地實施了優質水果、中藥材、蔬菜等種植業項目9個,1.255萬畝,實施水產、良種兔、山羊、生豬等養殖業項目6個,使每個貧困村都有特色種養產業項目,較大幅度地增加了農民收入,緩解了羣眾增收難的問題。四是實施新村扶貧,解決貧困村發展難。利用扶貧資金1805萬元建設扶貧新村39個,受益農户達3.72萬人。特別是新階段以來,為實施整村推進扶貧戰略,加大了新村扶貧力度。利用幫扶資金在扶貧新村中完成“三建五改”(建家、建園、建沼氣池,改路、

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扶貧工程0.46萬户,改善了幫扶村農户的生產生活條件。

(三)狠抓勞務輸出,着力增加貧困户的現金收入。勞務輸出是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對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出路,統籌城鄉發展,加速貧困地區脱貧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幫助貧困户進行勞務輸出,是實現幫扶形式逐步由“救濟式”向“開發式”轉變、“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我縣扶貧辦、婦聯、工會、共青團、農廣校等部門先後利用277萬元幫扶資金,舉辦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53期3200人次,有組織轉移輸出2160人,大部分外輸勞務從業人員月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收到了輸出1人,脱貧1户的效果。為順利推進扶貧新村建設和新農村示範村建設,提高貧困人口素質,近年以來,相關縣級部門和鄉鎮每年都要利用幫扶資金組織全縣對當年啟動的扶貧新村和新農村示範村的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進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扶貧部門、扶貧工作人員和扶貧對象的政策水平和業務技能。

(四)注重管理,提高扶貧實效。一是加強項目管理,嚴格項目審查,嚴把立項關。把一些切合實際、羣眾急需、有利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項目,經扶貧部門篩選考察後,再推薦給上級部門和縣政府選擇立項,確保幫扶項目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可行性。二是加強工程監督,嚴把質量關。扶貧辦對實施的幫扶項目實行全方位協調和全過程跟蹤,嚴禁擅自修改項目計劃,隨時跟蹤檢查項目實施進度、確保工程質量、按期完成任務。三是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對幫扶項目工程進行竣工驗收,嚴格把關,確保建成優良工程、效益工程。四是加強資金管理。明確了幫扶資金和

物資的管理原則、使用範圍。財政、審計部門密切配合,加強監督,規範各項目實施單位財務制度,資金實行專户存儲,專款專用,嚴禁截留、擠佔、挪用幫扶資金,並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一律不準向項目單位違規攤派資金,搭配物資。

二、存在的問題

(一)貧困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夠,“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我縣部分鄉鎮、村一味強調自身的貧困,重視向上級定點幫扶單位爭取幫助支持,幫扶的單位也重視扶貧濟困,積極為貧困羣眾捐資捐物辦實事,輕視引導和調動羣眾的積極性,發揮農民羣眾的主體作用,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被動等待幫扶的現象比較突出。

(二)扶貧資源整合不夠,項目實施後續管理滯後。一些鄉鎮、村只重視爭取了多少項目,接受了多少幫扶資金和物資,忽視了對幫扶項目和捐贈資金和物資的使用管理,在項目設置上沒有從貧困村、貧困户的角度去考慮該發展什麼項目、如何實施管理好項目,沒有把資金與項目的質量完成情況掛鈎。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不夠,“整村推進”效果不明顯。特別是種植業扶貧項目實施後的後續管理嚴重滯後,影響了扶貧項目綜合效益的發揮。

(三)扶貧工作長效機制不夠健全。扶貧工作一般體現在幫扶主體的自覺行動上,沒有剛性的目標任務,一些部門和鎮鄉幫扶方式單一,給錢給物忙於應付,沒有從建立長效的幫扶機制上下功夫。在貧困村建設中,雖然各部門的項目與扶貧開發有所結

合,但沒有一套長期的向貧困村傾斜項目以達到“整村推進”建設新農村的投入機制。特別是幫扶方對貧困問題的調研,貧困村發展規劃的編制,信息的反饋,資金的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夠完善,造成社會扶貧的盲目性。

三、幾點建議

(一)繼續堅持領導重視,統一認識,完善機制。一是思想認識要進一步統一。要把做好幫扶工作始終作為重要的社會系統工程,擺在政府及相關部門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緊抓好;二是工作機制要進一步完善。每年都應組織相關縣級部門,加強多方銜接,規劃和落實幫扶項目,推動幫扶工作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三是幫扶渠道要進一步拓寬。要堅持“政府引導、社會支持、羣眾參與”的工作方針,堅持幫扶與協作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使幫扶的思路更寬,渠道更多。四是要切實加強扶貧項目實施的後續管理,充分發揮扶貧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五是進一步加大對扶貧工作典型事例的宣傳力度,調動各方積極性,確保扶貧工作更加紮實有效推進。

(二)堅持分類指導,充分發揮羣眾主體作用。幫扶的主要對象是貧困村的貧困農民,因此貧困農民既是參與主體又是受益主體,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羣眾實施幫扶項目,改變落後面貌的積極性。要針對貧困人口具有相對性、動態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則,建立運作激勵機制。在扶貧工作中做到政策、步驟、批次上區分不同情況,分類扶持,對有強烈脱貧願望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貧困户,要集中力量優先扶持,讓這一部分貧困户先脱貧致富。對於無勞動能力,因殘疾、

【第6篇】關於我縣扶貧工作的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推動扶貧工程在我縣得到更好的實施,根據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安排,7月27—28日,由縣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宋先國和副主任董黎明帶隊,組成調研組,分別到景福、寶泉、塔山、高堰等鄉鎮和縣農業局、水務局、農業機械管理局、交通局、扶貧辦等5個單位,採取聽取彙報,現場查看扶貧項目,走訪座談幫扶貧困户等方式,就我縣實施扶貧工程的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來,縣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關於農村扶貧開發的方針政策,按照全縣十年扶貧開發綱要,以新村扶貧整村推進為重點,以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培育優勢產業為着力點,大力組織實施新村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及貧困互助資金髮展項目,使貧困村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改善,貧困户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增收致富主導產業開始形成,貧困羣眾收入逐年增加,縣級領導聯繫鄉鎮、縣級部門幫村、黨員領導幹部包户的扶貧工作機制進一步落實,全縣扶貧工作成效明顯。

(一)高度重視,健全機構,明確思路。幾年來,我縣扶貧工作成效明顯,但仍有省定扶貧村45個,貧困人口7.69萬人,貧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668元。行路難、用水難、增收難等問題還困擾着這些貧困村和貧困户。為鞏固三年扶貧攻堅成果,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相關部門和鄉鎮及時組建了經常工作機構,充實了專職人員,落實了工作經費,制定了工作職責,出台了一系列扶貧工作和對口幫扶的配套政策。堅持“政府引導,社會支持,羣眾參與”的工作方針和“綜合開發,重點投入,穩步推進”的基本原則,根據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勞務扶貧、構建和諧社會扶貧工作要求和我縣廣大農村的客觀實際,明確提出了“打基礎、興產業、優環境、促轉變、建和諧、奔富裕”的綜合扶貧工作思路。

(二)突出重點,狠抓項目實施,大力改善基礎條件。近年來,我縣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大力實施扶貧工程,特別是交通、水務、農機、畜牧、農業等涉農部門通力協作,全縣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解決了部分貧困人口温飽問題,貧困村的落後面貌正在逐步發生改變。一是實施基礎扶貧,利用幫扶資金816萬元,發動羣眾投工投勞,先後修建衞生井、集中供水站、蓄水池、塘、堰等人畜飲水工程2867處。人畜飲水工程的實施,使10.77萬人直接受益,解決了貧困村、貧困户用水難和飲水難的問題。二是利用幫扶資金1853萬元,修建通村公路292.6公里,受益村達107個,改善了這些貧困村的運輸難和羣眾行路難的問題。貧困地區羣眾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為貧困羣眾脱貧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三是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利用扶貧資金456萬元,在一些貧困鄉村集中成片地實施了優質水果、中藥材、蔬菜等種植業項目9個,1.255萬畝,實施水產、良種兔、山羊、生豬等養殖業項目6個,使每個貧困村都有特色種養產業項目,較大幅度地增加了農民收入,緩解了羣眾增收難的問題。四是實施新村扶貧,解決貧困村發展難。利用扶貧資金1805萬元建設扶貧新村39個,受益農户達3.72萬人。特別是新階段以來,為實施整村推進扶貧戰略,加大了新村扶貧力度。利用幫扶資金在扶貧新村中完成“三建五改”(建家、建園、建沼氣池,改路、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扶貧工程0.46萬户,改善了幫扶村農户的生產生活條件。

(三)狠抓勞務輸出,着力增加貧困户的現金收入。勞務輸出是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對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出路,統籌城鄉發展,加速貧困地區脱貧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幫助貧困户進行勞務輸出,是實現幫扶形式逐步由“救濟式”向“開發式”轉變、“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我縣扶貧辦、婦聯、工會、共青團、農廣校等部門先後利用277萬元幫扶資金,舉辦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53期3200人次,有組織轉移輸出2160人,大部分外輸勞務從業人員月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收到了輸出1人,脱貧1户的效果。為順利推進扶貧新村建設和新農村示範村建設,提高貧困人口素質,近年以來,相關縣級部門和鄉鎮每年都要利用幫扶資金組織全縣對當年啟動的扶貧新村和新農村示範村的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進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扶貧部門、扶貧工作人員和扶貧對象的政策水平和業務技能。

(四)注重管理,提高扶貧實效。一是加強項目管理,嚴格項目審查,嚴把立項關。把一些切合實際、羣眾急需、有利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項目,經扶貧部門篩選考察後,再推薦給上級部門和縣政府選擇立項,確保幫扶項目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可行性。二是加強工程監督,嚴把質量關。扶貧辦對實施的幫扶項目實行全方位協調和全過程跟蹤,嚴禁擅自修改項目計劃,隨時跟蹤檢查項目實施進度、確保工程質量、按期完成任務。三是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對幫扶項目工程進行竣工驗收,嚴格把關,確保建成優良工程、效益工程。四是加強資金管理。明確了幫扶資金和物資的管理原則、使用範圍。財政、審計部門密切配合,加強監督,規範各項目實施單位財務制度,資金實行專户存儲,專款專用,嚴禁截留、擠佔、挪用幫扶資金,並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一律不準向項目單位違規攤派資金,搭配物資。

二、存在的問題

(一)貧困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夠,“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我縣部分鄉鎮、村一味強調自身的貧困,重視向上級定點幫扶單位爭取幫助支持,幫扶的單位也重視扶貧濟困,積極為貧困羣眾捐資捐物辦實事,輕視引導和調動羣眾的積極性,發揮農民羣眾的主體作用,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被動等待幫扶的現象比較突出。

(二)扶貧資源整合不夠,項目實施後續管理滯後。一些鄉鎮、村只重視爭取了多少項目,接受了多少幫扶資金和物資,忽視了對幫扶項目和捐贈資金和物資的使用管理,在項目設置上沒有從貧困村、貧困户的角度去考慮該發展什麼項目、如何實施管理好項目,沒有把資金與項目的質量完成情況掛鈎。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不夠,“整村推進”效果不明顯。特別是種植業扶貧項目實施後的後續管理嚴重滯後,影響了扶貧項目綜合效益的發揮。

(三)扶貧工作長效機制不夠健全。扶貧工作一般體現在幫扶主體的自覺行動上,沒有剛性的目標任務,一些部門和鎮鄉幫扶方式單一,給錢給物忙於應付,沒有從建立長效的幫扶機制上下功夫。在貧困村建設中,雖然各部門的項目與扶貧開發有所結合,但沒有一套長期的向貧困村傾斜項目以達到“整村推進”建設新農村的投入機制。特別是幫扶方對貧困問題的調研,貧困村發展規劃的編制,信息的反饋,資金的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夠完善,造成社會扶貧的盲目性。

三、幾點建議

(一)繼續堅持領導重視,統一認識,完善機制。一是思想認識要進一步統一。要把做好幫扶工作始終作為重要的社會系統工程,擺在政府及相關部門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緊抓好;二是工作機制要進一步完善。每年都應組織相關縣級部門,加強多方銜接,規劃和落實幫扶項目,推動幫扶工作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三是幫扶渠道要進一步拓寬。要堅持“政府引導、社會支持、羣眾參與”的工作方針,堅持幫扶與協作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使幫扶的思路更寬,渠道更多。四是要切實加強扶貧項目實施的後續管理,充分發揮扶貧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五是進一步加大對扶貧工作典型事例的宣傳力度,調動各方積極性,確保扶貧工作更加紮實有效推進。

(二)堅持分類指導,充分發揮羣眾主體作用。幫扶的主要對象是貧困村的貧困農民,因此貧困農民既是參與主體又是受益主體,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羣眾實施幫扶項目,改變落後面貌的積極性。要針對貧困人口具有相對性、動態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則,建立運作激勵機制。在扶貧工作中做到政策、步驟、批次上區分不同情況,分類扶持,對有強烈脱貧願望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貧困户,要集中力量優先扶持,讓這一部分貧困户先脱貧致富。對於無勞動能力,因殘疾、疾病致貧的,納入社會民政救濟中去。對於有勞動能力但好逸惡勞、坐等靠要、懶惰酗酒致貧的,進行耐心教育和引導。以此激發、激活貧困户自力更生、勤奮努力、自我脱貧、走向富裕的內在動力,最大限度的調動貧困户的生產生活積極性,使貧困户變壓力為動力,讓貧困户的精神狀態、思想觀念發生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和鞏固。

(三)創新機制,整合資源。要把扶貧工作與構建和諧社會相結合,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發展相結合,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進一步整合涉農項目資源,形成幫扶合力,建立脱貧致富的長效機制,發揮幫扶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強化統籌措施,將定點幫扶資金、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信貸扶貧資金、國家投入的涉農資金和其它社會資金聚集起來,最大限度實現整合使用,充分發揮扶貧資源的引導作用和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