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扶貧共工作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45W

扶貧共工作調研報告多篇

扶貧共工作調研報告篇1

(一)總體思路

2019年,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黨的xx大精神,繼續堅持精準扶貧方針,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抓住本市列入太行山片區的大好機遇,提高扶貧標準,加大扶貧投入,紮實開展整村推進、搬遷扶貧、科技扶貧、“雨露計劃”培訓和產業化扶貧等專項扶貧工作,認真開展定點幫扶工作,加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力度,全面做好我市扶貧開發各項工作。

(二)目標任務

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對4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工程;完成“雨露計劃”培訓600人,提高貧困農民勞務技能;完成160人獨居、散居貧困羣眾的搬遷扶貧任務,改善貧困地區羣眾生產生活條件;選擇4個村開展到户增收項目,切實增加羣眾收入;開展產業扶貧貼息貸款工作,帶動貧困户就業脱貧;認真開展老區村建設,改善革命老區村發展條件;紮實搞好定點扶貧,深入持久開展社會幫扶。

(三)主要工作

1.全面開展搬遷扶貧

堅持羣眾自願原則,對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扶貧對象實行遷户並村,充分考慮資源及就業條件,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有序搬遷,把遷户並村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小城鎮建設、產業聚集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引導搬遷對象向中小城鎮、產業集聚區、新型農村社區集中。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2019年計劃完成搬遷50户200人,同時做好市級搬遷工作。

2.分類實施整村推進

以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特色支柱產業,增加貧困農户收入為着力點,促進貧困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實現貧困村整體脱貧。2019年計劃實施4個村整村推進任務,按照規定重點用於村級道路建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和小型農村飲水安全配套設備建設。

3.搞好雨露計劃培訓

加大“雨露計劃”培訓力度,促進貧困農民就業增收。以促進扶貧對象穩定就業為重心,以提高貧困農民職業技能素質為目標,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培訓就業農民向城鎮轉移。結合貧困村產業實際和需求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019年計劃培訓600人。

4.穩步推進到户增收項目

選擇貧困人口比較集中和具有產業發展基礎的村,在改善生產生活基本條件的同時,以村為單位,實施到户產業發展項目,實現增收目標。2019年計劃開展4個村,實施到户產業發展項目。

扶貧共工作調研報告篇2

為進一步推進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縱深開展,不斷做好貼近羣眾,體察民意,全面提升工作實效和為民服務水平。我局自20xx年駐馬良鎮鷲峯村和扁洞河村開展掛點扶貧工作以來,黨員幹部多次深入到馬良鎮扁洞河村、鷲峯村開展工作。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入户調查等形式,全面瞭解兩個村的基本情況,深入分析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查找問題,尋求對策,經過認真梳理彙總後,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蹲點村基本情況介紹

扁洞河村共有125户,445人,其中男性273名,女性172名,勞動力223名,黨員17名,其中60歲以上的老黨員8名,年輕黨員9名。擁有耕地面積801畝,林地面積7882畝。鷲峯村147户,488人,其中男性254名,女性234名,勞動力254名,黨員26名,其中60歲以上的老黨員13名,年輕黨員13名。擁有耕地面積1192畝,林地面積7230畝。這兩個村自然條件基本相同。都是地處高山,自然條件差,人口偏少,村集體經濟沒有主要項目支撐,農民主要收入一是打工,二是種地,三是種植部分煙葉、蔬菜,四是培植袋栽香菇,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差。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由於這兩個村沒有主導產業,單靠傳統種地和散户養殖,只能保證農民有飯吃,自給自足,沒有什麼積蓄。村級集體經濟更沒有積累,導致整村各項事業發展進程緩慢。雖然黨的惠民政策多年向農村和農民傾斜,農民和農村經濟狀況與過去相比有了明顯的改善,但與全縣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相比差距太大,主要是基礎設施落後,村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發展生產的項目單一等,這些都是障礙農村發展的主要原因。

三、制約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因

(一)產業無支柱。兩個村情況基本相同,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產業佈局、人平收入狀況也相似。就拿鷲峯村來説,該村去年總收入為86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6萬元,養殖業收入343萬元,打工收入99萬元。鷲峯村目前最大的產業是煙葉,今年煙葉種植面積110畝,人均不到0.2畝,另外還種植藥材、蔬菜,都是小規模,今年又有幾家發展養蜂,由於村裏沒有主導產業,主要經濟收入還是靠傳統的種養殖業支撐,其次是打工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7417元,全村貧困户35户,110人,屬比較典型的邊遠貧困村。發展不平衡是扁洞河村的一個顯著特點,沿河居住的少數有文化的農民有的抓住了機遇,或打工、或創業,出現了幾個幾十萬或百萬家產的農户,但是困難羣眾還是佔絕大多數。

(二)歷史基礎差。根據調查走訪的情況來看,這兩個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於全縣平均水平而言還相對落後。一是行路難。鷲峯村主線公路南至老林埡、北至兩峪鄉王家坡村貫穿5個組的13公里村級公路坡度大、路窄,20xx年開始動工硬化,歷時3年才硬化5公里,而且還是彈石路,因修路外欠債務20多萬元。目前還有10多公里村級公路沒有硬化,晴天可以走,雨天直髮愁。在走訪中我們瞭解到,5個組還有10多户人家不通路。扁洞河村沿公路居住的人家很少,即使在河邊居住的人家也是家裏經濟條件好轉了、有點路子的人家在河邊想辦法、找路子搞點地盤搬下來的,90%以上的農民都在山上居住,有砂石路走的只能佔一半,交通條件十分不便。二是吃水難。鷲峯村目前依靠煙水配套工程,全村70%村民家庭牽搭了簡陋的自來水,還有30%的農户靠挑水吃,有的甚至背水吃。已經通水的農户無過濾網,沒有檢測檢疫手段,衞生條件差,沒有質量保障。三是通訊難。鷲峯村且不説開通互聯網,全村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共125部,信號不穩定,信息閉塞。收看電視主要是自購地微設施,去年大部分才安裝了村村通,目前還有10户人家沒有電視機,有電視的也不能正常收看。縱觀兩個村的基礎設施條件,經過多年來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扶持,具備一些發展的條件,但是非常薄弱,離人民羣眾的所需所盼還相差甚遠,離發展所具備的基本條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住醫學保堪憂。一是居住環境差。截止20xx年12月底,鷲峯村149户人家,有135户居住房屋還是傳統的土坯房,10户住磚混結構一層的平房,只有2户住的是兩層樓的磚混結構房,其中土坯房中有50户屬危房,整體住房條件差,從住房條件上也反映了該村經濟發展水平。二是醫療條件差。20xx年以前,該村有2個家庭村醫,居住邊遠,村民就醫十分困難,20xx年我們物價局扶持該村在村委會旁新建村衞生室,才使鷲峯村有了一個比較正規的村級衞生室,村級衞生室只能治療簡單的傷風感冒和輕微的外傷,其他稍微嚴重一點的病需要到鄉鎮以上醫療機構治療。目前該村患有大病的有4人,主要是糖尿病、子宮癌、風濕偏癱。另有殘疾人6名,精神病2人,20xx年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85%,醫療條件差加上經濟條件差,使得有些大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因病致貧的狀況還十分嚴重。該村老支書王正凱患肺癌已有幾年,不僅花光了家裏全部的積蓄,而且還舉債數萬元,整個家庭舉步維艱,導致家庭因病反貧。三是受教育程度低。全村總人口中高中及中專以上文化程度45人,國中文化程度65人,國小文化程度270人,大多數村民國中或國小畢業後都不再上學,部分家庭還沒有科技明白人。目前該村在校生共44人,其中學前班5人,國小9人,國中10人,高中19人,大專1人。該村青壯年人受教育程度偏低,適齡兒童受教育程度高於先輩。由於受教育程度低,全村雖有各類從業人員255人,但大多是在本地務工或務農,外出務工僅有90人,且都是從事體力勞動。四是保障能力差。由於部分人家居住環境惡劣,不少人家舉家外遷,導致兩個村有空掛户口現象。受經濟和地域條件所限,生活水平整體低於全縣平均水平。女孩年滿16週歲辦理了身份證的就外出打工,在外面成家立業的是普遍現象,因此,高山男青年找不到媳婦的現象越來越多,鷲峯村30歲以上未結婚的村民還有21人。兩個村60歲及以上村民佔村總人口的16%,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勞動力少是兩個村人口結構的基本狀況。

四、解決的辦法及建議

1、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養力度,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分門別類地交給他們一門技術,多種方法靠科技致富。

2、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大對鷲峯村和扁洞河村的扶持力度,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上,解決老百姓出行難、吃水難、就醫難等問題,有了堅強的基礎設施做保障,才能更好地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從而解決老百姓實際困難。

3、利用優勢促發展,為村級集體經濟培植後勁。鷲峯村可以在林業部門指導下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產業,利用本村地理環境優勢大力開墾林地,種植樹木,培植成材林,建設綠色寶庫,造福子孫後代。扁洞河村可以依靠科技部門的指導,考慮藥材種植創收致富,也可以利用適宜竹子生長環境的優勢發展竹業。

扶貧共工作調研報告篇3

扶貧開發工作是促進農業增產,加快農村改革,實現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為進一步掌握扶貧開發工作進展情況,瞭解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難點和問題,緊緊瞄準貧困人口,以“減少貧困、縮小差距、增加收入、構建和諧”為目標,以“整村推進、連片扶貧開發”為抓手,以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中心,以增加貧困羣眾收入為重點,積極拓寬扶貧資金籌集渠道,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增強貧困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探索與**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扶貧工作新模式,紮實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現就對全縣扶貧開發進行的調研情況形成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縣地處**邊界,下轄十個鄉鎮,總面積728平方公里,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約佔總面積的80%,全縣總人口52萬,其中:農村人口46萬多人,佔總人口的88.5%,有19個貧困村,全縣現有人均收入低於2763元貧困户12264人,通過調查分析,致貧的原因:1、因家庭勞動力缺少致貧的3820人;2、因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致貧的1160人;3、因孤寡殘、五保需社會保障致貧4225人;4、其他原因致貧3059人。

二、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以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穩步推進整村推進項目實施。

20xx年度上級扶持我縣19個貧困村整村推進財政扶貧資金310萬元,安排扶貧計劃項目38個,通過項目的實施,新建水泥公路24條32公里;水利設施4條1350米;綠化、亮化工程1處;文化活動廣場9處。近幾年來,在上級扶貧部門的大力扶持下,通過鄉、村廣大黨員和羣眾的努力,全縣19個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明顯改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極大的方便了廣大羣眾出行。隨着周圍環境的不斷美化,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悄悄改變。部分村子安上了路燈,鋪上了水泥路,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休閒娛樂文明適度,社會環境穩定和諧的新景象,使廣大幹羣對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充滿了信心。

(二)、以促進生產發展,全力推進產業扶持。

今年是產業扶持第一年開始,上級下達產業扶持資金380萬元,我縣19個扶貧村以主導產業建設和貧困户增收幫扶工作作為重點,力求通過整村推進,使各村級主導產業有較大發展,大部分貧困户都能具備脱貧的能力。通過反覆調查,深入研究,結合各村實際,幫助全縣19個貧困村制定主導產業基地建設目標任務計劃,使19個貧困村在整村推進中進一步突出重點、明確建設任務,同時,也解決了以往各重點村在整村推進中發展主導產業項目建設的難題。

(三)、以增加貧困農民收入為中心,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

為了做好“雨露計劃”培訓轉移工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同時,我辦領導班子深入基地調研檢查指導培訓工作,要求有關部門對培訓輸出學員家庭遇到的困難結對幫扶,為輸出人員創造良好的外出的環境 。今年我縣完成“雨露計劃”培訓共210人,下撥資金19.8萬元,其中職業教育培訓80人,撥付資金12萬元,轉移就業培訓130人,撥付資金7.8萬元,全部通過“一卡通”直接發放到貧困對象手中,轉移就業率達100 %,有效的增強了貧困羣眾的就業能力,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貧困羣眾的生活水平。

(四)、以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為重點,確保移民搬遷的政策落實。

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涉及面廣,必須由政府主導,組織各方面力量參與實施。因此,縣委縣政府專題研究了扶貧移民搬遷工作,要求有關鄉鎮及部門要明確任務、加強領導、強化措施,找準工作着力點,同時要求縣級相應資金配套到位,確保全縣扶貧移民搬遷工作強力推進,並以縣政府名義下發了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方案,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領導組。

20xx年省下達我縣扶貧移民搬遷任務598人,通過鄉、村、組層層把關摸底,在充分尊重移民對象的意願下,全部進行集中安置,移民集中安置點建設堅持“五統一分”。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資金管理、統一竣工驗收,確定在長平鄉淡塘村“工業園安置點”,安置點主體工程已封頂,配套基礎設施

建設已經全面起動,全縣108户598人已簽訂協議搬遷入住。

三、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加強組織領導,營造全縣上下齊抓共管的濃厚氛圍。一是成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縣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細化分解扶貧開發任務,將責任落實到鄉鎮和幫扶部門,確定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將扶貧工作納入全縣年度綜合目標考評體系,加強檢查,嚴格獎懲,確保完成各階段扶貧工作目標任務。二是對照整村推進開發目標,通過重點突破,示範建設,圓滿完成了 “整村推進”貧困村建設任務。三是切實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啟動貧困村幹部培訓工程,不斷增強貧困村班子的整體戰鬥力和扶貧開發能力。四是結合黨的羣眾路線等活動,組織開展一系列訪貧問苦活動,進一步增強全縣各級各部門、機關幹部關心扶貧、支持扶貧、參與扶貧的主動性,並且每年年終歲末,縣委縣政府領導開展了走訪慰問活動,走訪低保、五保户,優撫對象,受災羣眾,幫助他們找資金,找政策,找出路,在全縣範圍內形成講扶貧、議扶貧、幹扶貧的良好氛圍。

(二)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大力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以貧困村村屯道路,人飲、通電、貧困户住房改造等工程建設為重點,幫助貧困羣眾解決“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生存難”等實際問題,為消除貧困地區自然條件障礙,奠定發展基礎創造出良好條件。

(三)堅持以貧困村產業培育為支撐,着力解決貧困農民增收問題。因地制宜選準發展項目。將產業開發與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緊密結合,選準果品、蔬菜等特色經濟產業作為優勢產業,實行片區開發,綜合佈局。

(四)堅持以提高貧困羣眾基本素質為根本,大力實施智力扶貧。一是積極開展扶貧方針政策宣傳,引導貧困羣眾樹立法紀意識、市場意識和自我發展脱貧的信心,主動參與、主動發展,依靠自身力量脱貧致富。二是實施科技扶貧工程,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普及農業科普知識,推廣農業新成果、新方法,努力增強貧困羣眾就地創業、自主脱貧能力。三是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抓好貧困勞動力的轉移技能培訓,增強貧困羣眾的基本務工技能,拓展就業門路。

(五)落實項目資金監管措施,提高項目資金使用效益。嚴格執行項目資金管理責任制,使用報批制、公示公告制、專户核算制、縣級報賬制、監督審計制等“六項制度”。

四、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我縣扶貧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離摘掉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的帽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勢下,扶貧開發面臨以下問題和困難:

(一)扶貧形勢依然嚴峻。通過扶貧整村推進後,我縣貧困現象呈現出新的特徵。一是剩餘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其居住條件很差,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弱。二是這部分貧困羣體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在國家實施低保政策後,儘管這部分人温飽已得到解決,但現金收入較少,生活質量不高。三是貧困羣體弱勢地位十分突出。由於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民整體收入遠遠低於城鎮,而貧困羣體的收入更不能與城鎮收入相比,在長期的貧困狀態下,其思維方式更加保守,心理素質極其脆弱,容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等、靠、要”思想嚴重。因此必須對這部分人實施全方位的扶持,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心。四是貧困對象綜合素質低,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術難度大,脱貧致富能力低。五是現階段扶貧政策及力度在不斷加大,而資金的投入嚴重不足。

(二)貧困人口致貧和返貧因素依然存在。由於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始終存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夠健全,羣眾因災、因病等致貧、返貧現象時有發生,建立扶貧開發長效機制的任務十分緊迫。

(三)是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重點村所要解決的問題多,面很廣,所需的財力很大。幾乎所有的重點村修幾條水泥街道,就需要好幾十萬元,財政扶貧資金本身都不夠用,還要羣眾自籌幾萬元,才能完成項目建設任務,自籌資金佔所有資金的比例一般在20%—50%之間,有的村因居住的很分散,由幾個自然村組成,工程量很大,所需資金就加大很多,自籌資金量和財政資金量投入幾乎是1比1,甚至更多,造成貧困村自籌資金的籌措難度很大,工作極其難做。加之扶貧開發主要任務是解決貧困村羣眾的行路難、吃水難等影響羣眾生產生活的困難,主要面向全村羣眾,對於絕對貧困户沒有扶持資金。

五、對今後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面對困難和問題,今後要加快扶貧開發進程,我們必須理清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管理機制,努力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對今後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抓住編制“十三五”規劃的有利契機,以道路、供水、環境整治等為主要內容,按照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適度超前的思路高起點做貧困村扶貧開發整體規劃,統籌安排教育、衞生、文化等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這就需要各部門通力配合,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想盡千方百計向上爭取資金,通過整合各部門資金來加大力度,重點解決好貧困村行路、飲水、衞生、移民等與羣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建設,切實改善羣眾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二)進一步開發壯大特色產業。要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寓生態建設於資源開發中,大力發展內容豐富的綠色產業。加大力度招商引資,積極樹立“要我做為我要做,給物不如給項目”的理念,變救濟式扶貧為開放式扶貧。以“築巢引鳳”的開放心態,把企業引進來,把扶貧户、扶貧資金與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激勵措施,讓企業得以突破發展,最終實現“特色產業做大、優勢產業做強、貧困羣眾致富”的目標。

(三)積極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在具體工作中要創新並做到七個方面的結合:一是扶貧項目的確定要與貧困羣眾的利益相結合;二是選定貧困對象要與低保政策相結合;三是整村推進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四是政府引導與羣眾積極參與相結合;五是項目整合與資金整合相結合;六是項目建設與職能部門和社會監督相結合。

關於我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全面完成之年。為了解“十一五”時期我省在緩解和消除農村貧困方面取得的成效,推動我省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省人大農委組織開展了我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專題調研。12月上旬,省人大農委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座談會,聽取省扶貧和移民辦、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民宗局等部門有關情況彙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姚亞平出席會議並講話。隨後,調研組赴吉安、贛州市以及所轄的吉安、遂川、尋烏和安遠縣等市縣開展實地調研,通過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實地考察扶貧項目、走訪貧困農户等方式,瞭解我省扶貧開發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經驗和存在的問題,聽取當地幹部羣眾對進一步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通過調研,感受到我省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和經驗;各級政府和幹部羣眾對扶貧開發充滿信心,對中央加大扶貧力度、實施新十年扶貧開發工作充滿期待。現將調研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省扶貧開發的主要做法與成效

我省現有2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6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科學部署下,我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開展以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為主體,以產業扶貧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兩翼的扶貧攻堅工作,同時自籌資金開展庫區、深山區和地質災害頻發區的移民搬遷扶貧工作,農村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突出成績。全省農村低收入人口從2005年的211萬人,減少到2009年的8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6.4%下降到2.55%;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1561元,上升到2009年的2660元,年均增長14.25%,超過全省平均增長速度。

(一)堅持開發式扶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堅定不移地貫徹開發式扶貧的方針,用發展的方式解決貧困問題,大力扶持貧困地區加強水利、交通、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造血”功能,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創業致富構築良好平台。“十一五”期間,全省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7.9億元,用於改善貧困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其中硬化通村公路1.6萬公里,通組公路0.8萬公里,解決近75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貧困地區共新增改善灌溉面積100.4萬畝,建設基本農田3.3萬畝,治理小流域面積136平方公里,修建學校27.8萬平方米,衞生院1461所。

(二)實施整村推進,重點貧困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我省以3069個重點貧困村為單元,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計劃,每個重點貧困村五年安排財政扶貧資金50萬元,安排一個單位定點扶貧。採取引入參與式扶貧的方式,引導貧困羣眾樹立“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的家業自己創、有困難政府社會幫”的理念,以制訂和實施村級扶貧規劃為平台,讓貧困羣眾參與扶貧項目的決策、實施和監督。扶貧資金直接下到村,由村民提出項目,自己管好用好資金,充分調動貧困羣眾參與扶貧開發的熱情,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同時,把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全省重點村篩選了100個村作為典型示範村,探索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路子和經驗。“十一五”期間,吉安市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42億元,對全市597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實施整村推進扶貧,實施項目7118個,極大改善了重點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基本實現了“走平坦路、喝乾淨水、上衞生廁、用潔淨能源”的目標。2009年,全省扶貧重點村人均收入達到2357元。

(三)強化產業扶貧,貧困羣眾收入和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根據我省資源優勢和農業發展現狀,引導扶持貧困户發展糧油、蔬菜、水果、家畜、家禽、油茶等產業,建立科技扶貧示範點,推廣農村實用技術,完善扶貧產業基地基礎設施,扶持扶貧龍頭企業發展壯大,促進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加快貧困户脱貧步伐。“十一五”期間,全省投入產業開發扶貧資金2.5億元,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覆蓋範圍內的貧困農户户均增收2000元。尋烏縣扶貧重點村新增果園面積3萬畝,實現人均果業增收960元以上;安遠縣重點貧困村中有40%的農户發展臍橙、西甜瓜等致富產業,產業扶貧覆蓋全縣80%以上的貧困人口。

(四)加強技術培訓,貧困羣眾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高。堅持扶貧與扶智並重,把提高貧困地區羣眾的綜合素質擺在重要位置,大力實施“雨露計劃”,推進扶貧培訓和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通過“培訓+基地+轉移”的形式,開展訂單培訓,不斷完善培訓體系。全省“雨露計劃”不僅為貧困户脱貧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徑,而且培育了一批優勢專業和勞務品牌。如贛江職業技術學校的農技專業、南昌女子職業學校的茶藝專業等;“吉安菜農”、“鄱陽縫紉工”、“宜春焊工”、“贛州鐵路乘務員”和“資溪麪包製作”等已成全國知名品牌。“十一五”期間,全省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1億元,用於開展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共培訓人員26.7萬人次,其中轉移就業25.6萬人;貧困户青壯年勞動力經過培訓就業後,人月均收入由2005年的500元,上升到2009年的1200元。

(五)加快移民搬遷,生存條件惡劣地區貧困羣眾的生存環境顯著改善。按照“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富得起”的要求,對身處庫區、深山區、地質災害頻發區的羣眾實施移民搬遷扶貧,從根本上解決不適合居住地區貧困人口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將移民扶貧與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和生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加快移民集中安置點“五通”(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四化”(路面硬化、社區綠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步伐,並注重做好移民户的後續服務與管理工作。“十一五”期間,全省投入財政扶貧資金8.3億元,共搬遷困難羣眾25萬多人,興建2262個搬遷集中安置點。遂川縣搬遷移民7357户33490人;吉安縣搬遷移民2844户12937人,興建移民集中安置點89個,集中安置移民2276户10174人。

(六)堅持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合力不斷增強。在進一步強化扶貧開發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扶貧開發工作的優勢和特點,積極組織和調動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參與貧困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實行省、市、縣領導扶貧聯繫點制度,深入開展黨員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户活動,開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扶貧工作,深化非公有制經濟參與扶貧和大學生“三支一扶”等工作,進一步營造了“大扶貧”的氛圍。“十一五”期間,全省單位定點扶貧、黨員幹部包户扶貧、企業扶貧、非政府組織捐贈等各種社會扶貧資金總計達20.38億元。吉安市共有182個非公有制企業參與扶貧,捐贈資金1800多萬元,受益村354個;贛州市各級領導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户1.5萬多户,幫扶資金3878.37萬元。

二、我省扶貧開發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十一五”時期,我省扶貧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相比,面臨的困難還比較多,脱貧致富的任務還十分艱鉅。

(一)貧困面依然較大,扶貧成本逐步提高。根據2008年國家扶貧標準人均年純收入1196元測算,我省農村貧困人口還有86.49萬人。現有的貧困人口大多數分佈在自然條件惡劣的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頻發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居住分散,基礎設施落後,自然、經濟資源相對匱乏,要使這部分人擺脱貧困,成本將比以往更高。

(二)貧困羣體自我發展能力差。貧困羣眾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綜合素質不高,思想觀念落後,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經濟活動單一,“家底薄、財源少”,生產經營能力較低,在激烈的市場經濟自由競爭體制下,抵禦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三)農民致貧返貧因素呈現多元化。扶貧開發使一部分人解決了温飽問題,但鞏固温飽問題的任務還相當艱鉅。自然災害、市場風險、因病或就學等致貧、返貧因素交織在一起,成為貧困農户的經常性威脅。社會性、政策性致貧因素仍在不斷增加,如實施工程移民、建設用地、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等項目,以及農產品價格下降都可能產生新的貧困羣體,增加扶貧工作的不確定性。僅2010年特大洪澇災害就造成全省248.72萬人返貧。

(四)扶貧開發工作與農村其它建設項目缺乏有效銜接,社會幫扶體系還未完全形成。由於缺乏有效制度和工作機制的保障,扶貧開發實際工作中存在着單打一的現象。工作聯繫、項目對接、資金整合相互之間缺乏有效銜接。貧困地區的道路交通、農田水利、人畜飲水以及其它社會事業的建設項目,時常出現各搞各的規劃,各確定各的項目,各下達各的資金,往往造成有的項目幾家單位扶持,而有的項目又無人扶持的現象。部分行業、部門和單位對扶貧開發的思想認識、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實際效果差異性也較大。

(五)貧困羣體對扶貧的主觀標準開始發生變化。農民由於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增長,與外界的信息溝通不斷加強,對社區環境、生活質量、社會公平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夠享受到同等的生存發展條件,對扶貧開發工作有了更高的期望。

三、幾點建議

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國家將扶貧標準調整為人均年純收入1500元,比2008年確定的1196元的標準提高了25%。受此影響,我省貧困人口總數將比2010年有所增加,貧困面將有所擴大,貧困發生率也將有所提升,扶貧開發攻堅任務十分艱鉅。做好全省“十二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改善民生,完善扶貧戰略、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提高扶貧工作成效,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跨越發展。

(一)進一步提高對扶貧工作重要性、長期性、艱鉅性的認識,強化政府主導,加大攻堅力度。扶貧開發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關係到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對確保貧困地區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有重大意義。“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的關鍵階段,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扶貧開發工作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中認真謀劃,擺在統籌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盤考慮。充分發揮政治優勢,進一步強化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改進和優化政策扶持機制、工作運行機制和社會幫扶機制,創新完善扶貧方式,將扶貧開發工作列入民生工程,建立定期督查機制和合理的考評體系,確保“十二五”扶貧規劃的順利實現。

(二)科學制定我省2011-2020年扶貧開發綱要和“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和國家2011-2020年扶貧開發綱要、“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的具體部署,緊密結合我省實際,科學制定我省未來十年扶貧開發《綱要》和“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並制定好具體的分年度實施計劃。在編制新一輪扶貧規劃中,要把儘快穩定解決温飽並實現脱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把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培養特色優勢產業作為重要支撐,把加快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發展作為重要內容,把提高貧困羣眾自我發展能力作為主攻方向。堅持統籌兼顧、突出戰略重點,繼續加強對革命老區的扶持,不斷加大鄱陽湖區域的投入,服務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

(三)健全完善扶貧開發投入正常增長機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方針,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動員企業、農民、社會其他力量千方百計增加扶貧開發投入。省級財政要加大扶貧資金投入,每年新增扶貧資金增幅應高於財政支出增幅,並通過財政貼息、項目補助、以獎代補等手段,引導全社會增加扶貧投入。省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加大行業扶貧資金籌集力度,將項目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向貧困人口集中地延伸,特別要向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特殊困難羣體覆蓋。適當提高移民扶貧補助標準。加大信貸扶貧力度,增加扶貧貸款貼息資金,用於貧困地區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發展;加大小額貸款發放力度,積極穩妥推進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切實幫助貧困農户解決發展生產籌資難的問題;鼓勵在貧困地區開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以及新型農業保險試點。

(四)突出抓好產業化扶貧。把培育發展主導產業作為整體脱貧的主渠道,調整優化貧困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大力扶持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幫助貧困鄉村、貧困農户按照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合理開發當地資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把一村一户的特色小產業與區域性的特色支柱產業結合起來,提高產業關聯度,建立農民增收的穩定來源。加大扶持力度,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扶持發展比較優勢突出、市場空間大、與基地農户銜接緊密、能拉動農民增收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五)大力實施集中連片開發。打破區域界限,強化集中連片開發,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優勢,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形成合力攻堅,一個片區一個片區的加以推進。

扶貧共工作調研報告篇4

為了解掌握各地脱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近期我室(辦)組織人員赴5個縣(區)、7個鄉鎮、13個“十三五”貧困村進行了調研。調研以問題為導向,採取個別訪談的方式,共訪談鄉鎮黨委書記、村書記(主任)、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60餘人次,獲得了可供參考的第一手資料。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扶貧領域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村級扶貧項目實施存在多重隱患

一是審批時限偏長。村級扶貧項目審批大體按照“村民小組→村‘兩委’→鄉鎮人民政府→縣級審批單位→批覆”的流程進行。各地扶貧項目基本在年初3-4月申報,批覆一般在6-7月,部分交通、水利項目時間更後。調研發現,近90%的村反映今年項目還沒全部批下來或剛批下來不久。

二是趕工期現象普遍。扶貧項目大多是集中上報、集中審批、集中實施、集中驗收,特別是“十三五”貧困村,扶貧項目多、工期短,下半年趕工期現象比較普遍。另外,在審批、驗收過程中由第三方預審複核,由於複核驗收的項目多、時間緊,有的第三方公司存在應付了事、把關不嚴不細等問題。比如,有的村反映,第三方公司在項目預審複核報告上出現與其他村張冠李戴的現象,而且一些項目6月批覆10月就要驗收,為了趕工期容易出現質量問題。

三是監管力量薄弱。訪談對象普遍反映,扶貧項目監管力量略顯薄弱,村“兩委”幹部、第一書記、村民理事會缺乏資質、不懂技術,即便鄉鎮也是專業人員短缺,很難進行有效監管。市級層面要求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全程監督項目建設,緊盯整村推進項目建設質量,推動工程按時按質量完成”,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的村卻把第一書記甩在一邊,僅象徵性參與監管,或只在驗收時籤個字,存在權責失衡現象。

四是資金配套不足。有的縣反映,通組公路硬化標準為28萬元/公里,加上路基墊層、徵地拆遷等費用,資金缺口較大,特別是一些山區村,項目實施成本更高。多數村反映,扶貧項目資金“同城同價”,加上年初報預算,年中項目集中實施,沙石、水泥等相繼漲價,特別是邊遠鄉村運輸等成本普遍高於中心村,通組路項目經常出現流標現象。

(二)換屆後村幹部能力素質仍需加強

一是不善於做新時期羣眾工作。有的村幹部面對“空心房”拆除、“三沿六區”整治等工作束手無策、不知所措。比如,於都縣梓山鎮龍口村在“三沿六區”整治工作中,多名村幹部畏難退縮不敢擔當,相繼選擇辭職,目前僅剩一名村支書在崗在位,工作全靠鎮幹部助陣。

二是工作銜接不夠順暢。有的村換屆後幹部換動較大,一些新進幹部對扶貧政策不熟悉,工作開展不紮實。有的鄉鎮反映,換屆後村書記、主任換動超過57%(不含轉崗),一般村幹部換動超過67%(不含轉崗),有的新任幹部還未進入角色。

三是不適應信息化辦公需要。調研發現,大部分村換屆後村幹部年齡結構仍偏大,缺少年輕血液,業務性工作主要依賴駐村工作隊、鄉鎮駐村幹部或扶貧信息錄入員,現有村幹部習慣於“吃老本”,對提高信息化辦公能力興趣不大。

四是能力培訓範圍窄、力度小。村幹部普遍反映參加培訓機會不多。當前,市委組織部正在對全市村書記進行輪訓,但各地對村幹部的培訓範圍、力度不一,一般村幹部只是象徵性參加鄉鎮組織的培訓,有的縣只對新任村書記、主任進行培訓,時間僅為1天,效果有限。

(三)資料台賬仍然偏多

一是佔用大量時間、精力。為減少基層負擔,目前國家省市評估檢查淡化了資料台賬要求,督查頻率也相對降低,但普遍反映台賬資料超出國檢規定、超過往年數量,甚至還提出更多“精美化”要求,縣級督查大量增加卻變相成為“資料督查”,使扶貧的繡花功夫被“誤導”成了“紙上功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應付檢查、填寫表格等內業資料上,較大程度增加了駐村工作隊負擔。有訪談對象反映,扶貧工作“50%時間填表+20%時間開會+15%時間趕路+15%時間抓落實”。

二是內容設計不夠合理。調研發現,有的表格資料縣與縣之間標準不統一,增加了市級層面工作量。訪談對象反映,很多要求填報的金融、光伏、健康扶貧等數據,行業部門數據更加精準,應當由行業部門提供;有的表格設計不合理,邏輯關係複雜,格式不統一,隨意性大,基礎信息反覆填報,重複性工作太多。

三是存在層層加碼現象。一些資料台賬國檢、省檢沒有要求,市級層面也未部署,有的縣仍要基層填報。有訪談對象反映,幫扶幹部入户與貧困户的合影照片等佐證資料已經打印歸檔,但鄉鎮要求照片彩色打印,工作隊只好重新購買設備進行彩打,既浪費資金也耗費精力。

(四)駐村工作隊超職責工作

一是把駐村工作隊等幫扶力量當鄉村幹部使用。調研瞭解到,不少鄉鎮、村要求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參與村裏其他日常工作,比如森林防火、交通整治、“空心房”拆除、“三沿六區”整治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精準扶貧的精力,導致少數村的扶貧工作相對滯後,欠賬較大。

二是“包辦”扶貧工作。調研發現,第一書記往往“越權”成了村級扶貧第一責任人,各項工作言必第一書記負責、事必第一書記簽字,而村書記(主任)卻工作失位。駐村工作隊除了參與大量日常工作外,有的甚至“包辦”了村裏的扶貧資料台賬工作,有的村幹部認為駐村工作隊理應負責村裏扶貧工作,存在工作隊員埋頭苦幹、村幹部背手邊上看甚至“圍觀”指揮現象。

(五)幹部結對幫扶方式有待改進

一是要求“凡事留痕”。有的縣要求幫扶幹部一個月上户走訪2次,每次要貧困户在4處簽字,並與幫扶幹部拍照合影。農忙時節頻繁上户容易引起羣眾反感,有的羣眾抱怨“沒什麼事就不要來,耽誤幹活”;不少幫扶幹部上户走訪,只是找貧困户簽字、照相、傳日誌證明“到此一訪”。有的創新第一書記簽到表、工作日誌、扶貧記事本、指紋簽到等監管手段,形式到是多樣了,扶貧幹部手腳也被綁死了。大家認為,現在已經有了精準扶貧app,其實簽字與合影這兩個環節完全可以省略。

二是標準不夠統一。有的縣要求縣鄉幫扶幹部每月上户幫扶不少於2次,最多的要求4次;有的縣要求市直單位每月不少於1次,而《贛州市市派單位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管理辦法(試行)》(贛市精扶字〔2016〕8號)文件要求每年不少於4次。另外,幫扶方式方面,總體上採用送錢送物的方式,實際效果欠佳,還容易引起攀比、滋生矛盾。

三是存在“一刀切”。許多行業部門隔三差五下文要求幫扶幹部上户(許多工作可由鎮村幹部、工作隊承擔),甚至一個月七八個行業部門陸續來文,幫扶幹部苦不堪言,無奈逼出了不少“形式主義”。一些已經脱貧的村,也要求市直、縣直幫扶幹部一個月至少去1次,導致去後沒多少扶貧方面的工作,所聊話題也不多,僅停留在產業發展、生活收入開支等方面,有時雙方都感到尷尬。甚至貧困户也認為幫扶幹部沒必要經常過來,有事可以打電話,過年過節來走訪就以,以免影響其務工。

二、意見建議

(一)在項目申報、審批、實施上要提速提效保質

一是適當提前項目申報時間。建議在每年10月份啟動申報下一年度扶貧項目,力爭在次年3-4月份完成項目審批。

二是探索分期分批分時段申報、審批、驗收項目。為確保項目預算精準度和驗收的工程質量,對具備實施條件的扶貧項目,成熟一批、批覆一批,實施一批、驗收一批,防止審批、驗收時間集中、程序扎堆。

三是提升項目監管實效。強化項目實施事前、事中、事後監管,市縣級層面統一聘請第三方監理公司,定期不定期抽查項目施工情況,加大對第三方監理公司監管力度,實行項目監管責任“終身制”,確保監管有力有效。同時加強對鄉村幹部業務能力培訓,解決扶貧項目現有監管力量不夠專業問題。

四是源頭髮力確保扶貧項目質量過關。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宜盲目鋪攤子,做到規劃先行、有序實施。科學安排項目資金,進一步加大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對偏遠山區扶貧項目適當上浮基數,緩解原材料和運輸成本過高,配套資金不足引發流標問題。加強對水泥、砂石等企業的管理,嚴厲打擊隨意漲價、惡意漲價等行為。

(二)在村幹部能力素質提升上要突出精準性、實用性

一是進一步擴大參訓面。建議實施村幹部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由各縣(市、區)牽頭,用2-3年時間對轄區內所有村幹部輪訓一遍,培訓時間不少於5天,全面提升村幹部能力素質,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

二是課程設置突出需求導向。調研發現,多數村幹部認為要加強扶貧政策、產業發展、項目建設、辦公自動化等方面的培訓,在今後培訓課程設置上應予以重點考慮。

三是注重抓好村主任培訓。可以考慮參照市委組織部輪訓村書記模式,由民政部門牽頭,通過舉辦市級示範培訓班的方式,加強對村主任的能力素質培訓。

(三)在資料台賬上要繼續瘦身減負

一是堅持從簡從實。建議市級層面予以明確,在“一證兩冊”等基礎上,原則上不再新增與國檢、省檢無關的“表冊卡賬”。確需建立完善的,要做足前期論證設計工作,儘可能統一標準。現有台賬資料要注重延續性,只要形式統一、邏輯正確,原則上只作完善,不再大面積調整,甚至推倒重來。與此同時,市縣督查也應淡化資料台賬要求,更加聚焦考核扶貧實效。

二是加大扶貧信息共享力度。探索建立信息共享交換平台,明確各部門數據共享範圍和使用方式,推進扶貧領域信息跨系統、跨區域共享,對可以直接調取的信息數據,避免要求鄉村重複上報,提高工作效率。

(四)在幹部結對幫扶上要堅持實事求是

app,允許幫扶幹部採用電話、短信、微信等方式聯繫,適當精簡簽字、照相等形式。

一是細化工作要求。針對“十三五”貧困村,建議市級層面明確市、縣、鄉幫扶幹部每月上户走訪聯絡不少於1次,同時應當避免農忙時節頻繁、扎堆上户;針對已脱貧村,按照贛市精扶字〔2016〕8號規定,幫扶幹部每年上户聯繫走訪不少於4次即可。加強工作統籌,明確各時間節點幫扶工作重點和任務,讓幫扶幹部上户有事可幹、有話題可聊。充分利用好精準扶貧

二是避免頻繁送錢送物的幫扶方式。結對幫扶應以解決實際問題、幫助貧困户發展產業為重點,避免單純地送錢送物,防止因市縣之間、單位之間標準不統一,而引起羣眾攀比心理、製造不和諧因素。

三是進一步釐清駐村工作隊工作職責。建立健全扶貧責任主體責任機制和長效機制,嚴格按照職責清單抓落實,讓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集中精力協助村“兩委”抓精準扶貧工作,避免因職責不清影響駐村幫扶效果。

扶貧共工作調研報告篇5

扶貧開發,消除貧困,脱貧致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深入推進扶貧開發,促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最終要進行全社會動員,集中全社會的力量,以社會大扶貧打贏新一輪扶貧攻堅戰。

一、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目標要求和麪臨的困難

長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要工作長抓不懈。特別是在“xx”期間,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一是貧困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扶貧事業教育培訓效果明顯,培訓轉移就業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各項社會事業明顯進步,保障貧困人口義務教育、醫療保險、住房等進一步鞏固。面對新的十年扶貧開發工作,中央和自治區分別制定並出台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xx年穩步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標準調高至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到xx年重點縣的貧困村民年人均收入要達到5000元,最終要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發展差距。可見,新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任務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榮。

然而,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是在面臨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財力日益強大、社會物質財富日益豐富、扶貧基礎日益牢固等空前的機遇下,也同時面臨諸多的困難:一是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制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農村貧困人口依然多,發展差距依然大;二是貧困人口多處於山區或大石山區,自然條件惡劣,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脆弱,項目建設及生產投入成本相對較高;三是貧困地區勞動力綜合素質較低,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產業化發展滯後,帶動能力差,貧困人口參與產業化項目不易;四是返貧問題突出,鞏固脱貧成果難度大;五是地方扶貧機構有弱化趨勢,部門及社會參與扶貧意識淡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長期滯後,人民生活羣困難局面難以改善,有自然生產、生存環境條件因素,人本身自然因素外,還有社會因素,他們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較少,得到社會的支持和關心較少。因此,脱貧工作任重道遠,加快脱貧致富必須找準切入點。

二、可借鑑的扶貧開發成功典範

市的扶貧集團---社會大扶貧的方式開展扶貧工作可以借鑑。市是中央的直轄市,渝中是經濟發達區,渝東南、渝東北為集中連地貧困地區,面積佔全市23,人口占全市的44%,全市有個貧困村處於500-米海拔地區。市的扶貧開發以扶貧集團方式進行,所有市直單位和實力雄厚的企業組成 8個扶貧集團對口幫扶 8個貧困縣,集團領導由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掛帥,具體的做法是: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有關扶貧工作文件,成立領導機構,組建扶貧集團;二是每個市直成員單位下派幹部指導工作,集團每年開兩次工作會議;三是每個扶貧集團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明確幫扶內容,定點到村、到户、到人。

市人大扶貧集團,由市人大常委會牽頭,有市水利廳、西南大學及民營企業等 9個成員單位,對口幫扶忠 0縣。扶貧集團下設辦公室,每年召開聯席會議、聯絡員會議,開展各種慰問活動和檢查督促活動等。扶貧集團主要是從發揮資金優勢、物能優勢、科技優勢、智力優勢等,採用九種模式,開展扶貧。九種模式:一是教育扶貧,建立助學金,送書、送電腦、培訓師資等;二是醫療扶貧,幫助鄉鎮、村改善醫療衞生條件院條件,組織市醫院醫生義務診療;三是文化扶貧,送戲、送圖書、送致富脱貧典型進村入户;四是科技扶貧,發揮大學優勢傳授技術;五是水利扶貧,水利建設項目安排上傾斜,優先人飲、灌溉;六是產業扶貧,引導發展生產,增強造血功能;七是交通扶貧,改善貧困地區的交通設施;八是勞務扶貧,對貧困户進行建卡,組織勞務輸出創收,每個貧困家庭有 人以上轉移就業;九是旅遊扶貧,引導農民挖掘優勢發展農家樂,市政府出台政策引導市民、幹部到農家樂旅遊促貧困農民增收。

扶貧共工作調研報告篇6

為進一步落實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切實幫助弱勢羣體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促進我局扶貧工作深入開展,現結合我局實際情況,制定如下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胡“構建和諧社會”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x大精神,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關於扶貧工作的安排佈署,把扶貧工作做為我局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眾的紐帶,真正達到羣眾得實惠、幹部受教育的目的。以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為目的,不斷增強農民自身“造血”功能,使其生活有保障、就業有門路、創業有項目、儘早儘快地走上脱貧致富之路。

二、工作原則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我局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成立領導小組,有分工領導和專抓人員。把扶貧工作納入重要工作議程,真正落到實處。

2、堅持扶貧先扶志,變“輸血”為自身“造血”的原則。結合貧困户的不同特點,教育引導貧困户增強擺脱貧困的信心和決心,重點在幫助掌握農村實用技術上下功夫,在種養項目上找門路。

三、工作措施

1、強化扶貧項目。確保做到“三個一”:扶持100個低收入農户發展致富項目;扶持一個高效農業或工業項目;扶持一個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使經濟合作組織進一步發展壯大,有力地帶動農民致富。

2、強化扶持活動。繼續搞好牽手致富、訪貧問苦送温暖活動。總結以往經驗,創新工作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幫扶活動。突出扶志,增強他們發展的信心;突出實物扶貧,增強造血功能;突出扶頭,重點提升村集體班子的能力。

3、強化資金管理。要一分不差地將扶貧資金及時地運用到扶貧工作中去。嚴格按要求使用扶貧資金,確保每筆資金都用到困難羣眾、扶貧項目和村集體事業中去。

4、強化工作責任。把扶貧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撲下身子,紮根基層。做好調查研究,熟悉各方面的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傾聽羣眾的呼聲,真心實意、一心一意地幫助羣眾辦實事。與當地黨委、政府保持經常溝通,協同配合。嚴格要求自己,塑造良好形象,增強扶貧工作的影響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