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駐村幹部要如何打贏脱貧攻堅戰 穩定脱貧逐步致富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18W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脱貧攻堅作為幹部駐村工作的重點任務,強化駐村工作與脱貧攻堅精準對接”,梳理政策宣講、健全幫扶措施、發展特色產業、加大培訓、結對幫扶等方面辦法和措施,為駐村幹部提供了脱貧攻堅的“利刃”。在此基礎上,駐村幹部應牢牢把握以下幾個方面,才能更加有效地助力打贏脱貧攻堅戰,實現貧困户穩定脱貧逐步致富。

駐村幹部要如何打贏脱貧攻堅戰  穩定脱貧逐步致富

一、切實增強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政治使命感。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脱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篇章。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越往後脱貧難度越大,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中的短板,扶貧任務艱鉅繁重,扶貧開發已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期。

駐村幹部要充分認識打贏脱貧攻堅戰是促進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誌,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切實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努力創新扶貧開發思路和辦法,認真解決好思想認識不到位、體制機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實等突出問題,不辱使命、勇於擔當,只爭朝夕、真抓實幹,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脱貧致富道路上決不讓一個貧困羣眾掉隊,圓滿實現脱貧攻堅目標。

二、立足思想解放,打破思想障礙。

在分析致貧原因時,其中重要一項是“貧困户自身發展能力不足”,很多貧困户不找配偶、不打工、不送小孩讀書、不參與集體活動等,歸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未得到解放,“要想富,先扶志”。解放幾個層面的思想。駐村幹部首當其衝是自身的思想解放,當好參謀助手。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跳出區內看駐村、跳出駐村看駐村,既瞭解所在村村情,又能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分析優劣勢;既能立足當前辦一些實事,又能謀劃長遠,在各個方面出主意、想辦法。其次是村幹部的思想解放,要讓其當好執行者。村幹部常年在基層,有着豐富的基層經驗,但也有難以改變的慣性思維,駐村幹部要積極致力於讓其突破舊思維,確立新思維,引導幫助他們學習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知識,全面領會上級的意圖,做到執行有力、創新發展;再次是貧困户思想的解放,要讓其學習榜樣,當好實踐者,更重要的是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認識到貧困的根源,樹立敢闖敢幹的意識。做好幾個方面的結合。駐村工作要助力打贏脱貧攻堅,必須要做到幾個結合。一是結合發展形勢,善於運用好政策,有敢於弄潮的勇氣,看準的事情,馬上辦、不猶豫;二是結合發展需要,善於謀劃規劃計劃,要有做就做好的才氣,看好的事情,無論多難,都要去辦;三是結合發展能力,立足現實,着眼長遠,有“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韌勁。村幹部的思想改變難,貧困户的思想改變更難,駐村工作隊隊員要反覆做工作、經常做工作、示範做工作,不厭其煩,讓羣眾看到好處、看到希望、得到實惠,才能使羣眾從根本上改變思想意識。

三、建立良性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可持續性發展。

建立分配機制,促進良性發展。良好的分配機制的建立在農村是頭等大事。當前貧困村有兩種利益分配,一種是國家給的各項政策利益,貧困户均能享受到;另一種則不然,就是集體利益的分配,普遍存在“誰強誰得到的就多”。如何建立良好的分配機制,對助力打贏脱貧攻堅至關重要。

運用好政策性利益。既用好顯性政策,又用好潛性政策,是駐村幹部的一項重要任務。駐村幹部要充分認識到顯性政策關係到困難羣眾的基本保障需要,潛性政策關係到困難羣眾的脱貧致富;顯性政策靠宣傳落實,潛性政策靠爭取落實。在兩個政策的落實上,主動與村“兩委”班子做好分工,將顯性政策交由村“兩委”班子落實,自身加強潛性政策的研究,兩方共同發力,用足用活用好各項政策。

分配好集體性收益。針對集體利益分配無序的狀態,導致弱勢羣體得到的集體利益越來越少、越來越弱的情況,駐村幹部必須加強對公共政策的系統研究、統籌分析,改變分配形式,調整富餘勞動力的就業方向,幫助增加就業能力,對項目建設勞務用工按一定比例硬性劃分給貧困户,對集體分紅採取一定權重比例分配,增加貧困户的收入。

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多組織、多動員貧困户參與集體活動,特別是組織公益性崗位勞動,讓其有其位,真正享其果,堅決杜絕坐享其成。

四、打好產業發展組合拳,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發展集體經濟,解決瓶頸制約。“無農不穩,無商不富”,農村要以農業為根本,適度發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總體思路應是“立足農業經濟,發展工業經濟,融入知識經濟”。

調整種養結構。如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少我多,增產增收”。一是調整糧經飼的比例結構。認真分析村莊的特點和優劣勢,做好產品定位,堅持“有所種,有所不種”,調整自身的種植結構,打造自己的品牌。二是推動農林漁牧的生態循環發展。駐村幹部要積極宣傳,打破思維障礙,在林業與漁業上下功夫,在農林漁牧循環共促發展、生態環保發展上做文章,拓展羣眾的增收渠道。三是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從小處着眼,積極發展一村一品;從大處着手,善於借力借勢,主動融入一縣一品,引進新品種,使種養業實現特色化、異質化。

興辦農村合作社組織。農村合作社組織經過多年的實踐,讓人“又愛又恨”,但其本身是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癥結在於項目的選擇、運作以及合作組織內部的組織、管理。發展村級集體合作社,既能集中拳頭、發揮優勢,增強競爭力,又能引進先進生產手段和工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要鼓勵和引導村幹部、致富帶頭人放開膽子,邁開步子。針對致富帶頭人和能人“不想帶、帶不了”貧困户的問題,駐村幹部要“扶上馬、送一程”,幫助解決組織建設、章程訂立、技術服務、信息提供、市場對接等,鼓勵帶頭人和能人發展集體合作社組織。對參與集體經合組織的貧困户,要鼓勵他們在技術上提升,在合作上加強。

開展短期教育,實現目標管理。以問題為導向,處理好農學矛盾,開展好短期培訓,培養新型農民。實現目標管理,關係到長遠發展,更關係到把羣眾培養成“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

以受益受惠為方向。部分羣眾存在重視短期利益、忽略長遠發展的問題,設計教育培訓時,一定要關注其興趣點,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最好選擇能邊培訓邊增收,教育培訓的“短、簡、快、多、實”是其鮮明特徵,否則“剃頭擔子一頭熱”,效果很差。

以基地教育為平台。“實踐出真知”,短期教育要想取得成果,基地教育的特點在於實,是最理想的一種教育平台,能夠實現基地發展與農民學知識“雙豐收”,特別是在本鄉、本村有培訓基地的更佳,既能使羣眾不離鄉、不離土學到技能,又能將學到的知識馬上運用,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基地建設可以是一個移動辦公室、一套固定人馬、一個項目、一個廠房、一塊試驗地或一户人家,起於簡單、落在實踐。使學習運用實用技術和技能成為羣眾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最終依靠自身技術和技能,打贏脱貧攻堅戰,穩定脱貧逐步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