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零食品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13W

零食品調查報告多篇

零食品調查報告篇1

現如今,我們已邁入一個高度發達的時代。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着。而物質生活充裕了以後,健康自然便成了大家最為關注的問題。而健康長遠意義上講並不是説你病了然後予以治療,而是從平時就開始防病,可是通過藥物來達到這一目的在現代人看來顯然是極其不可行的,常言説“是藥三分毒”嘛。我們最容易實施和控制的,我想應該莫過於食療了。只有平時注意營養的科學合理搭配,才能吃出健康、吃出漂亮、吃出長壽。食品業和醫學在不斷進步着,於是功能性食品便應運而生了。

功能性食品譽為“21世紀的食品”,是當今世界研究的熱點。為了解人們對功能性食品的瞭解程度,並在社會上普及功能性食品,我精心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隨機調查各種年齡層次、各消費水平的消費者,收到了較為滿意的結果。

一、社會調查。

1、調查結果及分析。

通過對隨機人羣的調查發現,約15%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功能性食品,更不清楚功能性食品有什麼功效。約62%的人對功能性食品不是很瞭解,對其功效不認可,覺得效果不明顯,同時對功能性食品的鑑別也缺乏相應的知識。只有23%的人瞭解功能性食品,瞭解其功效,並且知曉很多種類的功能性食品和國內外大品牌。以下為部分被調查者的問卷分析結果。

大學生:對於功能性食品不瞭解。其效果不明顯,開始有作用,後來就沒感覺。對於功能性食品不信賴。從廣告等媒體知道某些品牌的功能性食品。

20——30歲的男士:多少了解一點,不是很明白。其功能應是抗疲勞。用過腦白金,效果不錯。價格有點偏高,應有適當下調,仍需改進,要適合長期服用。

30——40歲的阿姨:不太瞭解,也不用。孩子用過清華同方的產品,家人用過海藻類的產品,使用過對腸胃有幫助的產品。看過產品説明書和廣告,但是仍然覺得對功能性食品的常識不瞭解。

30歲左右的知識分子:瞭解一點。功能性食品應補充微量元素,力量蛋白元素,蛋白質。用過如安利、完美等產品。覺得是無聊的消費。鑑定要有國家體系認證、説明、用法。

六七十歲的老人:瞭解。認為功能性食品純屬吵作。用過如深海魚油、螺旋藻、天然維e。不看宣傳。廣告要務實,可信度要提高。不能看廣告,要看療效。

目前人們知曉的市場上銷售的品牌主要有:鈣爾奇、蟲草烏雞精、腦輕鬆、血爾、血樂、太太口服液、氨基酸口服液、口服免疫球蛋白、成長快樂等。同時,被調查者普遍認為,目前社會上對於功能性食品普遍常識的介紹幾乎沒有,消費者對起其處於零概念,也導致了虛假廣告活動猖獗。中國的功能性食品仍處在不成熟的階段,存在標識不規範,沒有統一的標準,功能性食品市場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規則,虛假、誇大廣告問題嚴重,造成消費羣體視聽混亂,判斷失誤等。另外,保健食品的價格普遍偏高,對於其普及有很重要的影響。

2、調查建議。

(1)儘快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規,完善和規範功能性食品生產企業和產品市場。

(2)普及功能性食品的普遍常識,讓消費者增強自身保護能力。

(3)提高功能性食品成分的穩定性,提高其功效,爭取消費者的信任。

(4)降低其成本,使價格降低,讓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功能性食品的優勢。

二、功能性食品。

1、定義及分類。

(1)據國際生命科學學院對功能性食品的最新定義,將其定義為:已被證實具有令人滿意的一種或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功能的食品,“功能性食品”除了要具有適當的營養作用,還要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改善人體健康狀況及降低患病風險的作用。“已被證實具有令人滿意的功能”的解釋是:當以正常的日攝入量食用某種食品時,只有有證據證明它有益於人體健康,或者以有效攝入量攝入某種食品時,其有益作用是眾所周知的,這樣的食品才能被稱為功能性食品。

(2)分類。

日常功能性食品(日常保健食品)是根據各種不同的健康消費羣(諸如嬰兒、老年人和學生等)的生理特點與營養需求而設計的旨在促進生長髮育或維持活力與精力,強調其成分能充分顯示身體防禦功能和調節生理節律的工程化食品。

特種功能性食品(特種保健食品)着眼於某些特殊消費羣(如糖尿病患者,腫瘤患者,心臟病患者,便祕患者和肥胖症患者等)的特殊身體狀況,強調食品在預防疾病促進康復方面的調節功能,以解決所面臨的“健康與醫療”問題。

2、功能因子。

功能性食品中真正起生理作用的成分,稱為生理活性成分。富含這些成分的物質則稱為功能性食品功能性食品基料或生理活性物質,即功能因子。

已確定的活性物質主要包括9大類,具體品種有上百種。

(1)活性多糖:包括膳食纖維、抗腫瘤多糖和降血糖多糖等。

(2)內能性甜味料(劑):包括功能性單糖、功能性低聚糖、多遠糖醇和強力甜味劑。

(3)功能性油脂:包括多不飽和脂肪酸、油脂替代品、磷脂和膽鹼等。

(4)自由基清除劑:包括非酶類清除劑和酶類清除劑等。

(5)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e和維生素c。

(6)微量活性元素:包括硒、鍺、鉻、鐵、銅和鋅等。

(7)肽與蛋白質:包括谷胱甘肽、降血壓肽、促進鈣吸收肽、易消化吸收肽和免疫球蛋白等。

(8)乳酸菌:特別是雙歧桿菌等。

(9)其他活性物質:如二十八烷醇、黃酮類化合物,多酚類化合物和皂苷等。

3、功能性食品在促進健康方面的作用。

增強免疫力、抗衰老、調節血脂、調節血糖、調節血壓、改善胃腸道功能(促進消化吸收,調節腸道菌羣,潤腸通便,保護胃黏膜)、改善骨質疏鬆、促進排鉛、抗突變、抗腫瘤、抗疲勞、提高應激能力、清咽潤喉、保護化學性肝損傷、減肥、美容、促進乳汁分泌、改善營養性貧血、改善睡眠、改善性功能、提高學習記憶力、增進智力、促進生長髮育、改善視力、耐缺氧作用、抗輻射等。

4、市場上常見的功能性食品。

自開發功能食品以來,各國各企業熱衷研究的課題包括抗衰老食品、抗腫瘤食品、防痴呆食品、糖尿病患者專用食品、心血管病患者專用食品、老年護髮食品和護膚食品等。

現在國內市場上主要的功能性食品是針對其作用而生產﹑銷售。常見的有補充微量元素、補血、補鈣等。

5、目前存在的問題。

(1)總體問題。

a、產品結構不合理。現有22類功能性保健食品,無論從審批數還是實際生產情況看,產品結構都很不合理,導致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b、企業分佈不平衡。北京等6個沿海省(市)的保健食品企業的總數約佔全國一半,而新疆等西部地區保健食品生產企業,還不到北京的五分之一,説明我國保健食品企業的地域分佈及資源的開發利用都不合理。

c、科技投入少。20xx年,全國保健食品企業全年科研項目的經費支出僅佔銷售收入的1.55%。而廣告宣傳費平均佔銷售收入的6.54%,由於科技投入少,所以技術水平高、保健功效好的新產品就很少。

(2)企業問題。

a、保健食品不實宣傳問題十分嚴重:廣告用語明顯帶有功效性,甚至有的公司篡改的廣告中還以中國營養學會等機構和組織的名義,為產品的功效做證明,違反了《保健食品廣告審查暫行規定》,誤導了消費者。《食品廣告發布暫行規定》第九條明確規定:食品廣告中不得使用醫療機構、醫生的名義或者形象。

b、非法添加違禁物品問題時有發生。添加違禁藥品比較突出的情況包括:在生產調節血糖保健品中加入降糖藥。在生產減肥保健品時添加興奮類藥物。在生產抗疲勞保健品時混入“偉哥成分”。在生產改善睡眠保健品時添加安定。在生產“增高”類保健品時摻進激素。在生產免疫調節保健品時添加一些中樞食慾抑制劑。

c、保健食品企業生產條件較差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

d、非法生產經營保健食品的問題率禁不止。

(3)法規需進一步完善。

需儘快加強對生產條件的審批,設立複查制度,對新功能的審批進行規範,對轉讓產品進行限制。

(4)消費者的誤區。

許多消費者把功能性食品當成藥品。其實功能性食品不是藥品,其區別主要體現在:

a、藥品是用來治病的,而功能性食品不以治療為目的,它重在調節機體內環境平衡與生理節律,增強機體的防禦功能,達到保健康復的目的。

b、功能性食品要達到現代毒理學上的基本無毒或無毒水平,在正常攝入範圍內不能帶來任何毒副作用。而作為藥品,則允許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存在。

c、功能性食品無需醫生處方,沒有劑量的限制,可按機體的正常需求自由攝取。

三、發展功能性食品的措施。

中國保健食品市場是一個有着巨大潛力的市場,高速增長的國民經濟是保健食品業發展的基礎,中國經濟發展中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是保健食品發展的特殊機會,因此規範保健食品市場迫在眉睫。

1、加緊進行保健食品專項整治、力爭取得好成果。

(1)與工商部門聯手整治廣告宣傳。

(2)開展保健食品標籤、説明書自查自糾。

(3)進行保健食品質量抽查。

(4)組織保健食品企業生產條件重新審查。

2、完善保健食品審批工作。

(1)利用衞生部網絡,徵求意見。

(2)審批過程和情況,能上網的儘量上網公開。

(3)建立檢驗機構“問責”制。

(4)完善毒理和功能評價程序,加強對保健食品功能與功效成分的研究。

3、儘快出台新版《保健食品管理辦法》。

(1)省級初審內容的調整。

(2)申報單位生產條件的審查。

(3)設保健食品批准證書有效期。

(4)檢驗機構認定和責任的規定。

(5)必要時對保健食品進行重新審查。

4、促進企業自律和誠信行為。

(1)企業要強化自律和誠信的意識,遵紀守法。自律要做到“責任、誠信、科學、規範”。

(2)加強行業組織和領導。

(3)政府要規範企業的行為,有法可依,執法要嚴。

(4)加大科技投入,創造中國名牌。

(5)發展規模經濟,打造中國保健食品的“航母”。

5、消費者的注意事項。

作為弱勢羣體的消費者在選購保健食品前一定要查看有無標誌和衞生部註冊備案信息,最好上網搜索該商品有無負面的信息。外包裝和説明書所標註的保健功能,要查看是否與廣告宣傳的功能一致是否虛增了功能。聲稱有治療、輔助治療、保健、預防作用需口服的產品,如果是具有治療或輔助治療作用的,應有“藥準字”、“藥健字”批准文號。具有保健、預防作用的,應有“衞食準字”的批准文號。保健食品標籤和説明書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要求,並標明下列內容:保健作用和適宜人羣。食用方法和適宜的食用量。保健食品批准文號。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內容。

零食品調查報告篇2

20xx年6月至11月,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組織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對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狀況進行了為期4個多月的全面系統調查。此次調查採取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相結合的形式,調查範圍覆蓋北京、重慶、湖北、寧夏、吉林等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調查對象包括各地商務主管部門、各類食品批發、零售市場和消費者,其中城市市場1329家,農村市場1108家;城市消費者3547位,農村消費者2879位。調查內容包括市場基礎設施與安全監管條件、食品質量管理與市場準入制度、檢測檢驗狀況與市場管理水平、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與最關注的安全問題等。

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消費者對當前食品安全狀況基本滿意,流通領域的交易環境、物流設施、檢測手段、監管條件和市場管理等方面明顯改善,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規範,食品的全程質量安全監控與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建立,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一、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增強

調查結果顯示,城鄉消費者普遍關注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意識進一步提高,對當前食品安全形勢有信心。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關注度增強。據調查統計,有82、6%的城市消費者表示關注食品安全,比上年增加了10、8個百分點;有58、1%的農村消費者表示關注食品安全,比上年提高了6、3個百分點;有78、5%的城市消費者認為超市是相對安全的食品購物場所,並且有69、3%的城市消費者把超市作為首選購買食品場所;選擇“價格便宜”為購買理由的農村消費者比例為36、4%,比上年下降了7、3個百分點。實地訪談還發現,農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關注度與當地的發展水平和年齡呈負相關關係,越是偏僻落後地區的消費者越不關注食品安全,老年人比年輕人更不關注食品安全。

消費者認同當前食品安全狀況。調查顯示,七成左右消費者對當前食品安全形勢表示認可。有79、1%的城市消費者和85%的農村消費者給當前食品安全狀況打及格以上分數;有66、2%的城市消費者和75%的農村消費者認為當前食品安全問題不大,可以解決;有76、9%的城市消費者和81、8%的農村消費者對目前政府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表示基本滿意。

二、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逐步建立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市的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能力正在提高,全程質量安全監控與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場地(廠)掛鈎制度進一步加強。調查顯示,53、7%的城市批發市場與農產品供應基地或生產廠家建立了場地(廠)掛鈎制度,比上年提高了15、3個百分點,平均每個市場有41個掛鈎供應基地和85個掛鈎生產廠家;有15、3%的批發市場表示定期對掛鈎地(廠)進行源頭質量檢測,比上年增加了2個百分點。調查還顯示,在超市經營的初級農產品中,32%由供應商直供,22%由自建基地供應,有效促進可追溯體系的建立。

索證索票制度基本建立。調查顯示,有80、4%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商品進貨索證索票和驗收制度,比上年增加37個百分點,對入市經銷商索要營業執照、衞生許可證、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比例分別為81、4%、82、1%和58、8%。有78、1%的農貿市場建立了商品進貨索證索票和驗收制度,對入市經銷商索要營業執照、衞生許可證、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比例分別為88、8%、87、1%和59、7%。超市不僅完全落實索證索票,還對部分商品的運輸條件、標識以及上游供應商都有嚴格的准入政策。城市市場還對入市商品推行了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證明(qs)、定點屠宰加工證明(肉類)、檢疫證明(肉類)、產品質量合格證明、商品條碼證明(包裝食品)、認證食品證書和標識、保健食品批准證書(保健食品)和產品質量檢測報告等索證制度,有效提高了城市農產品市場的誠信度和產品的質量水平。

商品購銷台賬制度逐步完善。調查顯示,有78、2%的批發市場建立了商品購銷台賬制度,比上年增加38、6個百分點;有70、7%的農貿市場建立了商品購銷台賬制度,比上年增加13、2個百分點。

商品質量承諾制度基本建立。調查顯示,有80、9%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商品質量承諾制度,比上年增加了3、9個百分點;有86、5%的農貿市場建立了商品質量承諾制度,比上年增加了5、2個百分點;還有89、9%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87、6%的農貿市場建立了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上海市通過“上海食用農副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台”對食用農副產品的生產過程監控、條碼識別和網絡查詢進行系統管理,給?30?家蔬菜園藝場建立了“電子檔案”,併為全市?300多家千頭以上的規模化養豬場建立了檔案。這些檔案的建立,保證了農畜產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山東省在壽光田苑蔬菜基地和洛城蔬菜基地進行蔬菜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的探索,通過編碼系統對蔬菜生產流通的全過程信息進行記錄,從農民生產出蔬菜到包裝、倉儲、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信息都可以通過編碼顯示出來,如果發現蔬菜質量問題,監管人員即可通過編碼系統進行追溯,查明責任。

三、城市市場食品安全保障措施明顯加強

城市農副產品市場食品安全保障設施明顯改善,相關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有效遏制了製售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犯罪活動,淨化了市場環境,規範了市場秩序。被調查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的檢測合格率分別為95%、94、8%。

食品安全保障設施明顯改善。56、1%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有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室,比上年提高了29、6個百分點;平均每個檢測室擁有專業技術人員7人,比上年增加了2人;配備速測儀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比例由上年的15、9%增加到78、4%,還有26%的市場配備了色譜儀等高精度檢測儀器,比上年增加14、4個百分點。50、5%農貿市場擁有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室,比上年增加了24個百分點;平均每個檢測室有專業技術人員4人,比上年翻了一番;配備速測儀的市場比例為28、1%,與上年26、7%相比略有增長。

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平均擁有2、4輛冷藏車,建有封閉式垃圾樓、污水處理設施的比例分別為23%、28、4%,比上年分別增加了10、4個百分點和12、7個百分點,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道的比例比上年增加了64、7個百分點,提高到89、7%;超市擁有清潔衞生設備的比例為77%。

上市食用農產品認證和分區銷售得到實施。被調查城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平均上市食用農產品82種,其中,無公害農產品佔12、1%,綠色食品佔5、9%,有機食品佔4、4%;農貿市場上市農產品中無公害農產品佔10、4%,綠色食品佔4、1%,有機食品佔0、6%。部分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設立了分區銷售,其中批發市場中設立無公害農產品專區、綠色食品專區、有機食品專區、國家免檢商品及名特優商品專區比例分別為27、7%、16、1%、7、1%和4、4%;農貿市場中設立上述專區的比例分別為19、2%、12、9%、6、7%和5、3%。在被調查的超市中,經營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比例分別為91%、91%和74%。

質量檢驗檢測制度得到加強。調查顯示,大部分市場對進場交易的食用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測。有64、8%的批發市場對蔬菜有機磷進行檢測,比上年上升26、7個百分點;農貿市場檢測蔬菜有機磷和注水肉的比例分別為51、2%、53、1%,分別比上年增加6個百分點和7、5個百分點。肉類產品氯黴素、水產品甲醛、麪食及豆製品吊白塊、熟食品色素、熟食品亞硝酸鹽等常見食品安全項目在城市農副產品市場均有不同程度檢測。有21%的超市對食品的每個批次進行檢測,有50%的超市對出售的商品每天檢測一次;還有21%的超市引進了第三方服務機構,大大提高了檢測的公正性。

有關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得到建立和實施。?80%以上的城市農副產品市場普遍建立了商品抽檢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日常巡查制度、投訴處理制度、信息公示制度和監督自查管理制度。分別有89、9%、87、6%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建立了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比上年分別提高26、8、20、1個百分點,其中採取協議銷燬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分別佔41%和38、7%,採取退市處理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分別佔48%和47、8%。在被調查的超市中,有26%的超市設置了專門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門,比上年翻了一番;有38%的超市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門獨立於採購部門,提高了管理公正性;政府主管部門對超市的監管全面嚴格,沒有提前通知的隨機抽查比例高達96%。

四、農村市場食品安全形勢值得關注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村市場的交易環境、檢測條件和配套設施總體上有所改善,經營者、消費者和管理者的食品安全意識逐步增強,但農村市場食品安全狀況依然令人擔憂。

散裝食品仍然是我國農村市場食品安全的最大隱患。調查顯示,雖然經營食品中散裝食品所佔比例在50%以上的市場由上年的21、5%下降至14、9%,但比例在30%以下的市場比上年增加近16%,達到61、1%。仍有超過50%的農村市場經營散裝豆製品、散裝乾果、散裝糕點、散裝熟食,有超過30%的市場銷售散裝酒、散裝醬油、散裝醋。

市場秩序有待規範。調查顯示,“三無”食品是農村消費者遇到最多的食品安全問題,有56、4%的市場經銷商品主要來源於流動送貨商,有34、4%的被訪者購買過“三無”食品;還有14、4%的農村市場對過期食品進行降價銷售處理;有13、2%的市場不標明食品保質期。雖然有44、5%的市場對過期食品向經銷商退貨,比上年有2、7個百分點的增長,但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少數被退掉的食品被更改標籤後又出現在其他地方,被重新銷售。

市場基礎設施仍需進一步加強。數據表明,農村市場交易場所地面硬化率剛剛過半,僅為55、3?%;還有73、4%的市場沒有配備最基本的速測儀;只有48、6%的市場配備了陳列冷櫃,缺乏冷庫及其他現代化保鮮設施;市場平均擁有分類垃圾桶僅4、8個。

五、生產環節把關不嚴是最大隱患

調查顯示,仍有48、4%的種植地和養殖場周邊環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與上年48、8%的比例相比基本無變化。35%的農民在生產中使用農藥和獸藥時沒有農業技術人員指導,只是憑經驗使用,64%的農民種植的蔬菜上市前沒有進行產地檢驗,這兩項指標和上年相比均無明顯好轉。另外,農村小作坊、黑加工點的食品安全狀況令人堪憂,其原料和加工過程均存在較為嚴重的安全隱患。

綜合調查結果顯示,近期在城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出現的食品質量安全主要問題依次是:農藥殘留、假冒偽劣、過期食品、包裝不合格、虛假或錯誤標籤標識、添加劑、注水肉;城市農貿市場出現的食品質量安全主要問題依次是:農藥殘留、過期食品、假冒偽劣、注水肉、包裝不合格、虛假或錯誤標籤標識、添加劑。上述問題大多源自生產環節。對消費者的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所遇到的食品安全問題中源自生產環節的問題比重較大,其中城市消費者遇到有害物超標的比例為52、7%、注水肉為48、8%、三無產品為45、3%、病害肉為40、6%、包裝不合格為34、8%、虛假或錯誤標籤標識為32、16%;農村消費者遇到三無產品的比例為34、4%、注水肉為29、8%、有害物超標為17、9%、包裝不合格為16、7%、虛假或錯誤標籤標識為14、8%、病害肉為12、?9%。

今年9月份,上海連續發生了“瘦肉精”食物中毒事件,波及到上海市9個區300多人。而引發此次食物中毒的“罪魁禍首”居然是一批具有合法檢疫證明的豬肉及豬內臟。廣東省工商局9月28日公佈的近期食品抽檢報告顯示,超市售賣的熟肉製品和非發酵類豆製品的合格率分別只有45%和36%,這兩部分商品的微生物超標較為嚴重,有的超範圍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

六、建議

針對我國流通領域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對製售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特別是在農村市場;儘快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的食品質量全程安全監控和可追溯體系,以及監管體系中有效的問責制;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努力營造人人關心和重視食品安全的市場秩序;理順食品供應鏈中各環節關係,調整有關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合理確定食品質量責任主體。

零食品調查報告篇3

一、問題的提出

每次爸爸看到我吃飯時慢騰騰,難以下嚥的樣子,總是會提起他們小時候的事情,他説,他小的時候,由於整個社會物質匱乏,很多人是上頓接不上下頓,如果你稍微吃慢一點,早就沒有了,大家吃飯總是狼吞虎嚥,像他兄弟姐妹多,煮的麪條奶奶只能吃一點麪湯,大家麪湯都要搶着吃,有時奶奶麪湯都得不到吃呢,關於食品安全調查報告。外公、外婆也時常給我講過去的日子,覺得我們現在生活在好時代了。由於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糧食產量大大提高了,解決了人們的温飽問題。我覺得我們生活在好時代,非常幸運,感謝祖國。可是……

近幾年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事件,首先是“紅心蛋”蘇丹紅事件,再次是“大頭娃娃”三鹿。人們看待食物杯弓蛇影,大人們經常説,現在吃飯嚼之不香,食之無味。我在想,肯定是現在人們生活好了,不挨飢受餓了,天天大魚大肉吃多了,把味道沖淡了,當然覺得什麼都不好吃了,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看到了《金沙講壇》第32期由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原鶴洋主講的《解讀飲食污染與健康》講座。聽了原教授的講座才明白,原來現在市面上食物真的不如過去的香了,不是長輩們味口吃高了。而是現在在種植和生產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在我們家還是非常注意食品安全的,因為爸爸是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諮詢師,經常接觸一些食品生產企業,或動物飼料、添加劑的生產企業。所以經常告訴我,哪些添加防腐劑多不能吃,這種食品怎麼選擇,那種白水怎麼選擇,像我到商場去賣食物,要注意生產日期,QS標誌,還有食品添加劑及防腐劑的多少等等。但我每次站在琳琅滿目的商品前,總是躊躇不前,這些食品或多或少總是添加了各種各樣的添加劑及防腐劑,多的防腐劑就達七八種,少的也有五六種。很多時候我都是無功而返。至少這些商場的商品還是明確標示出來,我們還可選擇,在自由市場購買的蔬菜、水果、家禽、肉類呢?又怎麼辨別呢?大家是否在選擇過程中注意到食品安全了呢?於是,我決定對我們生活中最密切聯繫的蔬菜、水果、肉類等作一個隨機小調查,瞭解一下大家對食品安全的認識現狀。也好提出建議!

二、研究方案的構思

本次調查採用網絡和現場調查表的形式進行。調查對象不確定具體人羣、歲數、性別、學歷,在社區公共區域隨機調查。時間從20xx年9月30日至20xx年10月6日,共計7天。調查表的設計過程應考慮到調查對象中各年齡各層次的人員都有,我對調查表設計要求考慮內容簡單易懂,填寫方便,數量不宜太多,選擇的材料也要貼近人們生活。選擇品種主要選擇了三個方面:水果、蔬菜、其它食品等日常生活中必須品。水果類:香蕉、獼猴桃、蘋果、桃子;蔬菜類:黃瓜、西紅柿、花菜、茄子、波菜、韭菜;其它食品:肉類、滷製品、菜油、熟食品。個人信息等內容,如:性別、年齡、學歷。選擇它們主要是它們在人們餐桌上幾乎天天可見,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由於考慮到不同層次人員及網絡填寫方便,設計為打勾的形式,所有選擇題均採用單選題,多選或不選視為無效調查表。最後也希望收回大家的意見,或許有比我們方法更好的我們也可以吸收,所以增加了建議一欄。還考慮到調查表的發放與收回需要一段時間,得儘早發出調查表,才能儘快完成調查。

三、研究過程與記錄

調查過程在社區隨機向路過的行人發放調查表45份,本次調查活動在策劃時間內共收回43份,回收調查表中有效41份,無效2份(回收調查表附後),網絡調查收回6份(已用鏈接方式確定調查表的有效性),收回的有效調查表共計47份。在本次調查的47人中。其中女性公民18人、男性公民29人;35歲以下24人、35歲至55歲14人、55歲9人;接受調查人羣受教育程度:中等教育25人、高等教育18人、研究生以上4人。根據收回的調查信息,我請媽媽協助我設計了柱狀圖進行分析。

四、分析與思考(建議)

1.總體分析

總體分析得出肉類正確選擇佔89。4%;滷製品正確選擇佔61。7%;菜油正確選擇佔95。7%;其它熟食品正確選擇佔95。7%。水果類正確選擇率最高的是獼猴桃為77%;最低的是香蕉為25。5%;蔬菜類正確選擇率最高的是茄子為66%,最低的是西紅柿為25。5%。從分析中發現大家對肉類、菜油、滷製品、熟食品等能正確的選擇和識別,比如菜油這些正確選擇率非常高。相比之下對蔬菜和水果的正確選擇和識別便不盡人意了。

2.按年齡段來分析

年齡在35歲以下共計24人,對其它熟食品正確率為100%,最低為蘋果16。7%。發現大家都喜歡選好看的,果皮濕潤的。其實並不是很好,反而你認為不好的蘋果才是相對綠色無污的。

年齡在35歲至55歲共計14人,其中正確選擇率最高的是菜油為100%,最低是香蕉為28。5%。發現人們對水果的認知有待提高。

年齡在55歲以上共計9人55歲以上共計9人,其中正確選擇率的是菜油和熟食品為88。9%,最低是黃瓜其正確選擇率為0。從上面幾個年齡段分析可以高齡段對水果正確選擇率略低。

零食品調查報告篇4

這些年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不僅使“食品安全”成為家喻户曉的一個社會熱點詞彙,人人關注的焦點,同時,也引起社會各界人士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也極大提升了廣大人民羣眾對食品安全的防範意識。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現今的中國小生對食品安全是怎樣的一個認識呢?

縣食安委結合食品安全宣傳週活動的開展,組織監管工作人員展開了一次中學生食品安全知識調查。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掌握他們對食品安全的認知程度和影響因素,獲取校園相關教育情況,為開展有針對性的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和食品安全監管提供科學依據,也藉此提高同學們的食品安全意識。

一、調查結果及分析

20xx年6月,我縣有關監管工作人員對七裏營鎮中學100名高二學生進行了食品安全知識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問卷100份。

根據統計問卷所反映的內容,主要有以下情況:

(一)與家人、同學或是朋友經常談論有關食品安全問題佔21%,由於頻發食品安全事件才開始談論的佔32%,只是偶爾會聊上幾句的佔45%;從課堂上了解到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佔6%,由網絡電視廣播瞭解到佔67%,閲讀報刊雜誌佔22%;對食品安全的專用名詞如qs(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誌)的瞭解佔19%,haccp(危險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佔4%;認為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識很高的佔6%,一般佔75%,比較差佔14%。

情況分析:中學生當中關注食品安全的不多,自我防範意識不強,對食品安全相關專用名詞81%的人不知道,他們所瞭解的食品安全相關知識大部分來自網絡電視廣播,説明對中學生的食品安全知識教育匱乏。目前學生對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知識主要來源於網絡、電視和家長,通過這些媒介雖然對學生的食品安全知識和維權意識有提高,但是仍然比較薄弱,畢竟這些知識的來源有限。

(二)該校高中部學生全部住校,仍有22%的學生選擇在校外小餐館或流動攤點吃飯,其中81%的覺得比食堂味道好,品種多,37%的是因為校園食堂不衞生。

情況分析:學生絕大部分認為校園食堂飯菜不好吃,卻很少有關注食品是否衞生、安全,説明消費安全意識不強。

(三)購買食品看廠家、品牌、產地的佔57%,看食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佔92%;只有14%的從來沒有買到過不安全的食品,7%的經常買到,79%的有過但很少;買到不安全的食品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佔3。5%,自認倒黴佔55。8%。

情況分析:大部分學生購買食品有基本常識,但買到不安全食品卻很少有人知道向相關部門舉報,大部分選擇自認倒黴,不知道維權,説明相關職能部門對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力度不夠。

(四)大部分學生擔心地溝油等非食用油流入餐桌、食品加工不清潔、食品中違規使用添加劑,少部分擔心散裝食品衞生及轉基因食品;大部分認為我國當前食品安全問題較嚴重,呈惡化趨勢,需加強治理,認為搞好食品安全靠行政主管部門加強監督、消費者需提高自身食品安全意識、對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企業嚴加懲罰各佔三分之一。

情況分析:大部分學生對散裝食品的質量比較疏忽,對轉基因食品不是太清楚,説明對散裝食品仍然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81%的學生不知道qs是什麼,更不知道國家有對散裝速凍食品等十類食品必須加帖qs標誌的要求。對搞好食品安全問題大部分還是依靠政府監管,提高自身安全意識不強。

二、措施與建議

針對以上調查統計結果及分析,提出以下措施與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教育從娃娃抓起”,食品安全是關乎人人的重大基本民生問題,不僅成年人要學習食品安全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孩子們更要從國小習掌握一些食品安全基本知識。建議一方面在校園利用黑板報、校園廣播、趣味文體活動等形式宣傳食品相關法律法規、衞生知識、消費常識;另一方面,開設食品安全課堂,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系統學習食品從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流通到餐飲服務各環節簡單的食品安全知識及法律法規;再一方面,相關職能部門可以定期走上課堂,開展消費維權教育,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和維權意識,切實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遇到不安全食品向相關部門舉報,發現價格不合理可以向消費者協會舉報。

(二)加大檢查力度。相對來講學生消費安全意識比較薄弱,相關職能部門要盡職盡責,加強日常監管。一是對校園食堂及校園周邊的餐飲服務單位嚴格監管。從從業人員健康、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檔案、環境衞生、食品進貨檢驗和索票索證制度及執行情況、原料儲存、餐具清潔等各項內容進行重點檢查,嚴格監管。二是對校園裏面及周邊超市、小攤販嚴格監管。相關職能部門相互溝通配合,不斷整治規範校園周邊的食品攤販的經營,開展聯合執法,對校園周邊的食品商店、超市、餐飲店進行專項整治,對銷售假冒偽劣、過期變質的食品經營者依法進行查處,取締校園周邊的流動攤販,淨化校園及周邊消費環境,以確保學生飲食安全。

(三)強化輿論導向。對於孩子們來説媒體宣傳很關鍵,他們瞭解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是從電視或網絡上,購買零食看廣告的多,所以大多數學生認為目前應該採取輿論監督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建議媒體要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宣傳力度,大量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引導學生關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新聞報道,激發他們參與食品安全宣傳的熱情。

社會廣泛關注,各部門加強監督宣傳,全力做好校園食品安全工作。

零食品調查報告篇5

如何挖掘我市傳統農業優勢,大力發展有機食品,把我市建設成為遼寧中部城市羣的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為遼寧中部城市羣的崛起做出更大貢獻,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鐵嶺市農業發展現狀。

鐵嶺市位於遼寧省北部,地處松遼平原,屬農業地區,遼河,清河從全境穿過,東部山區是個天然的綠化大寶庫,森林覆蓋率高,空氣和水質質量較好。這種優越的生態自然環境和資源優勢,使得我市成為遼寧省產糧大省,並孕育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優農副產品。西豐縣是全國最大的鹿產品集散地,我市是全國榛子原產地。我市東部有梅花鹿、柞蠶、榛子等特色農業,中部有糧食果菜帶,西部有花生、土豆等經濟作物區。這些特色農副產品,大都有較強的市場潛力和較高的經濟效益。幾年來,隨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糧經種植比例不斷變化。全市土地面積820萬畝,20xx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08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12萬畝,糧經種植比例為62:38。蔬菜、水果、花生、馬鈴薯、苗木花卉、西甜瓜六大優勢產業生產日趨集中,逐漸向專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幾年來,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迅速,現綠色食品環境監測面積已達282萬畝,佔全省綠色食品監測面積的26。6%,具統計,我市可供綠色食品生產的耕地面積佔全市耕地面積的65—70%。全市已形成綠色食品龍頭企業7家,並有多種作物獲得了綠色產品標誌。

二、有機食品發展存在的問題

1。有機食品基礎知識的普及程度遠遠不夠。

近幾年有機食品在我國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且我市屬於落後地區,有機食品各種信息很少,所以無論對於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瞭解甚少。又由於有機食品的申報往往是企業行為,而企業缺乏對有機食品品牌的集中宣傳,尚未形成能夠凝聚消費者注意力的"品牌"、"名牌",許多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缺乏深刻的瞭解,大多數消費者只知道有機食品價格高,污染小。而對其倡導的無污染、安全健康的消費理念,尚未形成。對有機食品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缺乏進一步瞭解,有相當部分人對有機食品不甚瞭解,把有機食品與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純天然食品或保健食品混為一談。

2。有機食品數量少、規模小,產業化優勢不明顯。我市經過幾年的推進,有機食品雖有一定的發展,但是相對於農產品和食品總量來説,有機食品發展的規模、生產總量和開發面積都比較小,而且有機食品的產品結構不盡合理,品種單一,無法滿足人們對食品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另外,有機食品產業化優勢還未凸現,有機食品的生產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規模小,初級產品較多,產品附加值不高,且由於企業資金有限,不具備在市場營造轟動效應的能力,所生產的產品不能在市場上形成較高的經濟效益,龍頭企業帶動基地農户的作用不明顯,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

三、鐵嶺市發展有機食品的優勢

1。有較優越的地理優勢和勞動力資源。我市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地區,工業發展相對落後,環境污染相對較小,森林和黑土地資源保存較好,絕大部分地區水淨田潔、山美水秀,尤其我市的東部山區生態環境條件十分優越,土壤肥力的維持主要靠自然的輪作及生草覆蓋,病蟲害的防治也主要靠天敵平衡,所以農業生產很少使用化肥和農藥。雖然這種體系生產力水平較低,但就目前我國有機食品發展現狀而言,這種基礎條件比較適合有機食品的生產。再者,由於東部山區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所以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這為有機食品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滿足了有機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

我市區位優勢明顯,位於遼寧中部城市羣,京哈鐵路貫穿全市,是遼寧連接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最佳通道,農副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極為方便。是遼寧中部城市羣中當之無愧的農業大市,因此大力發展有機食品應該是近水樓台、得天獨厚。

2。有較好的綠色食品產業基礎。我市的綠色食品產業於1998年起步,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已有山地和耕地的綠色食品監測面積達282萬畝,在全省處於領先地位。截止20xx年,我市共種植綠色食品7萬畝,產量4。5萬噸,產值7千萬元。主要綠色食品品種有山野菜、水果、榛子、水稻、玉米等。這為有機食品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有龍頭企業的牽動。作為全國百強的綠色龍頭企業——北綠集團,所生產的北綠乾紅葡萄酒、北綠釀酒葡萄、大米和生物有機複合肥,20xx年初通過了歐盟國際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認證。產品一經上市,便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供不應求。這為我市有機食品的發展起了很好的示範和牽動作用。

4。有生態示範縣、高新農牧產業開發區為依託。我市昌圖縣於20xx年被確定為全國生態示範縣試點,鐵嶺經濟開發區(高新農牧產業開發)也於去年被國家環保總局批准為全國生態示範區試點。為了生態示範區的建設,幾年來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並把有機食品的生產作為生態示範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並正在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這為有機食品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對發展鐵嶺市有機食品的幾點建議

1。提高對發展有機食品必要性的認識。隨着我國加入wto,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受關税和配額的調控作用越來越小,非關税貿易壁壘——安全壁壘、綠色壁壘,將會被許多國家採用,來控制農產品進口。為了提高我們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應對此種挑戰,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有機食品。再者,由於有機食品的價格比普通食品的價格要高20%——40%,或者更多,農民可以從較少投入和較高有機食品市場價格獲得巨大收益。另外,有機食品的消費,已成為許多發達國家的消費主流,就目前我國而言,有機食品的消費市場也在迅速擴大,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大力發展有機食品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需要。多年來,由於考慮農作物的增產,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化肥的過量使用,使土壤中的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微生物遭到破壞和喪失,土壤硬化、板結,地力下降,農作物減產。農藥的不和理施用(有的地方應在施用國家早已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的農藥),使農作物受農藥殘留物的污染日益嚴重,對我國農產品出口創匯造成巨大影響,對人體健康造成巨大威脅,並對土壤、大氣造成嚴重污染,直接影響到有益生物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所以,大力發展有機食品,禁止農藥、化肥的施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舉措。

2。認真制定有機食品發展規劃。有機食品的發展離不開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所以若要大力發展有機食品,首先必須制定發展規劃。就我市而言,發展規劃的制定應以政府的名義,委託國內、外有實力的諮詢機構及資深專家,應從環境、技術、管理、政策、文化、流通等方面,對有機食品的開發進行全面的策劃,應緊密結合我市自然、社會、經濟特點,確定規劃的指導思想與目標,使規劃真正具有前瞻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和示範性。通過規劃的制定確定一批重點基地、產品及企業,給予政策性扶持和優惠,促進有機食品規模化基地的建立及大型貿易及生產企業的形成。

3。加大對有機食品的宣貫力度。有機食品若被廣大生產者和消費者所認可,就必須使他們真正瞭解什麼是有機食品,為什麼要生產有機食品,如何才能生產出有機食品及食用有機食品有哪些益處。但就目前我市而言,無論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知識知之甚少。這主要是由於有機食品在我國尚處於發展起步階段,無論是規模,還是發育程度都很低,加之相關信息閉塞、認證機構缺乏、市場侷限及宣傳力度不夠。所以,我們必須利用各種渠道(廣播、電視、報紙、培訓、講座),利用各種機會大力宣傳有機食品,使人們在短時間內,對有機食品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和認識。

4。加強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堅持以有機食品發展規劃為指導,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復懇整理和農業標準化項目建設,選擇生態環境好、遠離集鎮、周圍無污染、農田基本設施配套、排灌體系完善、交通便利的區域,建立有機食品基地。就我市目前現狀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發建設有機食品基地。一是有機蔬菜基地(銀州區、調兵山市)。二是有機糧食示範基地(昌圖縣、鐵嶺縣、開原市)。三是有機畜禽產品示範基地(鐵嶺經濟開發區)。四是有機山野菜示範基地(西豐縣、鐵嶺縣)。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加快有機食品基地建設,政府應克服財力不豐的困難,設立有機食品專項基金,用於有機產業的.技術攻關、試驗示範、宣傳發動和信息收集發佈,對每個基地給予適當補助認證費,對從事有機食品生產的農户給予適當補助。為規避風險,政府還應強化風險體系建設,通過財政補貼,基地農户自籌等渠道,建立風險基金。真正形成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

6。加強信息溝通。有機農業是一種定單農業,有機產品的生產決定於市場的需要。所以有機產品生產前必須瞭解市場需要什麼有機產品,誰需要。因此信息的獲得十分重要,起着決定作用。在互連網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通過互連網(中國有機食品網、南京環球有機食品網、各省綠色食品網及有機食品網等),獲得大量信息,通過分析、加工為我所用。我們也可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諮詢機構瞭解有機食品貿易信息。我們還應注意到,有機食品的消費目前應以發達國家和大、中城市為主,消費對象應為經濟收入高,知識層次高的階層。所以,國內市場開發的重點應為大超市、賓館、獨資企業、航空部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