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營的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13W

經營的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大學生對縣中醫院移民搬遷前後經營的調查報告

大學生對縣中醫院移民搬遷前後經營的調查報告

三峽庫區二期儲水已過去了七個月,庫區的山更青了,水更綠了。一座座舊城廢墟沒入水中,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春節假期回到家鄉,新城建設已初見規模,各種基礎設施已基本完成,百姓安居樂業,一派繁榮景象。

移民搬遷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影響,同樣也會給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醫院的經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在移民搬遷過程中,醫院有些什麼變化呢?就此問題,我專門對縣中醫院進行了一系列調查訪問,親身感受到移民搬遷帶來的變化。

縣中醫院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單位,其規模比縣人民醫院小,但又超過了當地其它醫院,位居縣第二,其收費標準和就診病人更大眾化。而該醫院元月1日起遷於新縣城正式營業,在新縣城後經營了整一年,其經營成果就會計期間而言,與正好有完整的可比性。

一、立足長遠、擴大規模

該醫院搬遷之前在舊縣城擁有綜合樓一幢,營業面積為3000平方米,在碼頭和鬧市區分別設面積180平方米的門診兩所,共計病牀98張,只置備了b超,光機,心電監護器,血氣分析儀等基本的檢查醫療設備,綜合手術室一間,醫護人員42人,後勤人員10人,為了更好的發展,藉助移民的契機,醫院將其建設規模擴大,新縣城的綜合樓面積增至4200平方米,另設門診三所,營業面積分別為一門診220平方米,二門診250平方米,三門診190平方米,病牀126張,其中80為重新購置,新設備配備電視,空調,衞生間的病房20間,新的綜合手術室功能更齊全,設施更完備,新購中藥熬藥機等價值36萬的先進醫療設備,並將在6月前購置一台彩色多普勒,醫護人員也增至47人,資產總計由12月31日361萬元增至12月31日528萬元。

二、調整佈局、優化結構

舊城的綜合樓所在地與縣人民醫院住院部相距且400米遠,而人民醫院是全縣最大的.醫院,設施設備先進完善,醫護人員素質較高,在外科,五官科,傳染科,影象科幾方面有絕對優勢,因此中醫院一直在人民醫院的陰影下苦苦維持經營情況極不樂觀,在中,該院全年共計320萬元,其中財政科助收入38萬元,醫療收入82萬元,藥品收入184萬元,其他收入16萬元,相比全年311萬元的總之出而言,只能略有盈餘,遷入新城後,綜合樓與人民醫院的兩個大型門診均相距一公里以上,且呈三角形分佈,覆蓋縣城的上半部,居民較為集中,加之人民醫院的住院部尚末搬遷(新址也離城較遠),給人們就醫帶來極大不便,截止12月31日,該院全年收入為500萬元,其中財政補助收入41萬元,醫療收入158萬元,藥品收入275萬元,其他收入26萬元。特別是住院部收入狀況大有改觀,的醫療收入為61萬元,藥品收入103萬元,而的醫療收入為114萬元,藥品收入157萬元,新設的三個門

診部則以綜合樓為中心,呈三角形分佈,均佔據了居民密集且交通便利的優勢。

三、突出特點、提升質量

1、以前,該院的經營策略一直較保守,被人民醫院的優勢壓抑着,與夔州醫院及其他小型醫院維持舊有的經營方式,反而是第二門診地址處鬧市中心,聘請著名老中醫坐診,經營得紅紅火,該院將第二門診的辦法發揮得更完善,在各門診均設一至兩名著名中醫醫師坐診,加之“非典”的爆發給人們的生活,心理帶來巨大影響,導致蕭條多年的中醫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這件原本不幸的人類的災難卻為該院領導對本院的定位有了深入的思考,決定不再跟在人民醫院的後面人云亦云,而是迴歸本院最初的定位,以中醫為主,走出自己的特色來,讓中國博大精深的醫學重新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展放光彩。在中藥方面,既要為人們消除病痛,又要讓患者服用方便,節省時間,只有大力發展中草藥自制,加工成中成藥的方式為病人服務,這一策略的實施,引起該院中成藥收入到達39萬元,加工收入8萬元,中草藥支出及其他材料工資等支出32萬元,該項業務與其他醫院相比算是小勝一回,且贏得一批較固定的慢性病患者。

2、該院為改善以前醫患關係不太融洽的局面,制定多項規章制度並切實執導。在職工中樹立以人為本,利益靠後的精神宗旨,象老朋友一樣的服務態度對待患者,病人就醫,在實施首診負責制的後期治療中,可自己選擇醫生護士,在藥品質量上嚴格把關,所有藥品,器材均從正規渠道購進,絕不為了經濟利益而損害醫院信譽和病人的利益,對醫護人員加大培訓力度,支付培訓費4萬元,佔日常公用支出扣除專用材料購置費後的14%。

四、加強管理、合理理財

1、該醫院財務管理在的基礎上,加大了管理力度,力求完善內控制度。所有的設施,設備,藥材,材料,辦公用品的管理責任,均落實到每個人,責任劃分明確,堵塞了漏洞,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損壞。

2、積極且及時的催收應收醫療款及其他應收款,底應收醫療款為29,4萬元,其他應收款9,8萬元,底應收醫療款26萬元,其他應收款14,9萬元,(其中新增職工集資建房款12萬元)對應付帳款每月及時核對,合理安排資金的利與及時支出。

3、在費用管理上精打細算,增收節支,從業務費,後勤,辦公費上節省,但在藥品器材上的開支絕不為降低成本而使用假冒偽劣。對辦公樓,職工住宅樓的建設和藥品,器材的採購,實行職工監督,有獎舉報的措施,即保證了工程質量,藥品,器材是質量,又避免了謊報,虛假導致的經濟損失

五、更新觀念、開拓創新

在市場經濟日趨完善的社會中,競爭會日益激烈,而事業單位成功的改革方向,應是逐漸走向企業化管理,這是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該院急待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經營者更新管理理念,對此該院已有較明確的認識。這也是中醫院藉助移民搬遷的契機,主動出擊,積極改革所取得成效。有了這種理念作支撐,相信中醫院會走上一條成功之路,創造出新的更大的業績。

【第2篇】關於縣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的調查報告

提高土地流轉組織化程度 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經營--關於射陽縣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的調查報告(討論稿)

為了推動農村土地規模流轉,服務全縣高效、特色農業發展戰略,最近縣政協會同縣委農工辦、縣農林局在縣內盤灣、長蕩、興橋、洋馬、臨海、千秋等鎮對我縣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並赴當塗、綿陽等地考察學習。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概況

我縣農村現有人口75.4萬人、耕地145.3萬畝,農户平均耕地6.01畝,農民人均耕地1.93畝。近年來,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的基礎上,我縣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農村土地流轉集中逐步規範、穩步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至今年5月底,全縣農村土地流轉11.8萬畝,佔耕地面積8.12%,50畝以上規模經營32例,面積累計2.15萬畝,佔土地流轉面積18.2%。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㈠規模經營增多。據調查,近三年來,我縣農村土地流轉集中、規模經營逐年增多。XX年全縣50畝以上規模流轉5例,新增規模流轉面積4200畝,佔流轉面積的4.08%;XX年年50畝以上規模流轉9例,新增規模流轉面積7300畝,佔流轉面積6.64%;今年5月份50畝以上規模流轉12例,新增規模流轉面積8000畝,佔流轉面積6.78%。規模流轉在農村土地流轉活動中已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㈡流轉方式靈活。目前,我縣農村土地流轉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轉包。從事非農產業又不願意放棄土地的農户。在當地有償流轉。二是託管。部分農户為了不荒廢土地,就近將土地以無償的方式臨時託付給其他農户種植。三是出租。村集體或農户直接與承包方協商簽訂租賃合同。四是入股。農户之間自願聯合將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合作生產;或農户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的方式,與承包者合作經營。此外,還有代耕、互換等形式。

㈢經營模式多樣。根據調查,我縣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模式較多,但主要的是以下三種:一是通過流轉經營權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即原承包農户將土地經營權有償流轉出來向大户集中,形成幾十到幾百畝不等的規模經營。如臨海鎮朱達洲320畝的糧食小農場。二是建立股份制合作社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户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或公司,土地交由合作社或公司經營,農户按股份從土地經營盈利中分紅,從而形成規模化經營。如陳洋鎮富陽居委會1800畝的苗木花卉股份合作基地。三是大面積租賃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主要是個人、經濟團體或外來企業成片租賃土地,建立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形成規模經營。如興橋鎮紅星村550畝優質梨果園、盤灣鎮南沃村700畝蠶桑基地、千秋鎮聯合村XX畝特水養殖基地等。

二、我縣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難點

近年來,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存在速度不快、規模不大、效益不高和機制不活等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農户認識尚有偏差。從調查走訪的情況看,農村不少農户把“流轉”與“失地”相混同,土地寧可粗放經營,也不願意流轉。加之,農村的養老、醫療、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大多數農民仍把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對土地流轉存在後顧之憂。近年來國家實施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又使不少農户對土地的依賴性增強。所以,三年來,全縣農村土地流轉也分別只有4200畝、7300畝和8000多畝。相比當塗近三年1.2萬畝、2.5萬畝、4萬畝流轉規模和成倍的增長速度,我縣農村土地流轉規模較小、速度較慢。

二是土地流轉效益不高。目前,我縣雖有11.8萬畝流轉面積,但規模流轉僅佔18.2%,流轉的總體質量不高。據調查,全縣農村自發流轉的土地仍然以種植糧食、棉花等普通農作物為主,年畝純收入不足600元。由於自發零星流轉佔流轉總量的81.8%,這些流轉不連片、種植不集中給防蟲治病、機械操作帶來較大不便,達不到土地流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土地效益的目的,也制約着現代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的迅速發展。

三是扶持政策仍有缺位。激勵機制不活是我縣農村土地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發展比較緩慢的又一重要原因。從調查情況看,縣、鎮(區)兩級政府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農村土地規模流轉經營激勵扶持政策;政府對規模種養大户、經濟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在基礎建設、税收優惠、資金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幫助還相對較少。此外,各級政府財政支農資金雖然逐年增加,但點眼藥水式的扶持方式,達不到扶持的效果。

四是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保障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各服務環節都沒能有效發揮其作用。各鎮(區)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雖已成立多時,但一直未能有效運作;土地租賃市場和社會中介組織等新型土地流轉服務機制尚未發育形成;大多數村(居)土地流轉組織化程度不高,土地供求信息渠道不暢,時常出現土地“要轉的轉不出,要租的租不到”現象。

五是經營載體還較缺乏。我縣有145.3萬畝耕地,農業基礎設施完備,科技服務體系健全,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的條件得天獨厚。但目前112家合作社、144家專業協會參與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不到20家;128家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大多是鬆散型協作關係,直接參與土地規模經營的幾乎為零;每年引進的高效、特色農業項目少之又少。

三、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建議

目前,農村80%以上青壯年勞力從事農外就業、創業,留在農村種田的大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他們文化層次不高、生產方式落後,這些都嚴重阻礙現代高效農業的迅速發展。因此,推動農村土地向大户、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流轉集中,實行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勢在必行,十分迫切。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緊迫感,積極借鑑外地經驗,提高土地流轉組織化程度,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經營。在經營項目上以扶持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為先,在經營模式上以推行集中租賃和股份合作為主,同時提倡百花齊放、鼓勵多式並舉。具體有五個方面的建議:

㈠因勢利導,解決觀念問題。提高羣眾的認識,轉變農民的觀念,從源頭上化解土地流轉的制約因素,就必須努力做好三件事。

一要統一農户思想。農户的主動參與是實現土地規模流轉的重要基礎。各鎮、村在土地規模流轉工作中,要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宣傳《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黨在農村的現行各項法律政策,主動深入農户,做細思想工作,引導農民轉變觀念。當塗縣丹陽鎮寶義村在土地流轉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小組、村民代表會議的作用,通過村民代表會議解疑答惑、落實黨員幫帶責任等方法,溝通農户思想,解答農户疑慮,最終取得了農户對土地流轉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參與。這些做法,值得各鎮村在工作中借鑑。

二要推介流轉典型。典型具有巨大的榜樣力量。我縣土地流轉工作剛剛起步,需要樹立幾個典型來帶動全縣範圍內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縱觀全縣,有許多值得樹立和推廣的典型。如興橋鎮紅星村550畝優質梨果基地,去年畝年純收入超過1500元,這還是起步階段的效益,預計兩年後畝年純收入達萬元以上;陳洋鎮1800畝苗木花卉股份基地,128户入股農户,近兩年户均分紅2—3萬元,農户入股後收入比以前增長24%;盤灣鎮南沃村民姚文才,7.8畝農田流轉前種棉花年畝純收入不到700元,去年流轉後畝年租金就達700元,加上轉移就業工資收益,流轉後畝年收益比以前翻一番。其外還有盤灣南沃、洋馬藥材、興橋紅星、千秋聯合、陳洋富陽、耦耕富民、特庸北洋等村及楊文琴、沈長忠、朱達洲等高效規模經營大户都是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和實施高效農業規模經營的典型事例。各鎮、村要大力宣傳這些典型,讓農民羣眾從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感受到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讓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要實施流轉試點。在土地流轉剛起步的時候,許多地方都採取試點的辦法積累經驗、加以推廣。XX年初綿陽縣政府下發了關於做好農村土地流轉試點工作的意見,在15個鄉鎮19個村進行試點工作,當年19個村規模流轉土地1.15萬畝,簽訂各類流轉合同2875份。XX年年這項工作全面推開,今年4月底前該縣規模流轉土地9.23萬畝,簽訂各類流轉合同1.78萬份。我縣也要選擇有條件的鎮、村進行土地規模經營試點,組織有經濟實力、有願望發展土地規模經營的基層幹部、種養大户、企業主、合作經濟組織牽頭建立一批規模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及時總結經驗得失,推動農村土地規模經營迅速擴張。

㈡健全網絡,解決服務問題。土地規模經營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一樣,也需要政府的推動和服務。在這過程中要強化四個職能作用。

一要強化主管部門的指導職能。縣農工辦要進一步強化管理職能,明確土地流轉原則,規範操作程序,指導、監督各鎮(區)有序開展農村土地流轉工作。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儘快拿出全縣農村土地規模流轉的可操作性實施意見,供縣委、縣政府決策參考。

二要強化農經中心的服務職能。各鎮(區)農經中心要充分發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職能作用,認真做好土地流轉規劃,建好土地流轉儲備庫,健全土地流轉糾紛的調解、仲裁機制。要通過網絡等途徑,及時為廣大農户免費提供土地流轉項目推介、政策諮詢、土地登記、信息發佈、權屬變更、糾紛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務。要協助村(居)加強與合同簽訂雙方的溝通,適時瞭解他們的所恩所想,對可能出現矛盾的苗頭,及時做好化解工作,切實保證農村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三要強化村居集體的組織職能。事實表明,村級組織的高效組織,能較好地解決成匡不連片、零星難集中等土地流轉工作中難題。全縣各村(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作用,立足服務,積極組織農户與土地承包方就土地流轉價格、流轉條件、合同期限等進行協商,維護雙方利益。有條件的村(居)要由村幹部領頭成立土地流轉合作社,有組織地租賃農民承包地進行統一轉租或發包,發展高

【第3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調研調查報告例文

根據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內蒙古自治區供銷合作社對全區供銷合作社系統參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

近年來,全區各級供銷合作社堅持為“三農”服務宗旨,圍繞當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積極參與和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由過去單一的購銷環節延伸到種養、加工、服務等各個環節,經營的層次和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到2011年末,全系統用於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投資額為2.6億元,通過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實現利潤總額3631萬元,上繳國家税費總額4269萬元。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牧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農牧户98.1萬户,佔全區農牧户總數的27.9%,幫助農民實現收入30.6億元。

一是龍頭企業經濟實力有了明顯提高。各級供銷合作社以社屬企業為依託,圍繞自治區六大主導產業,依靠當地資源優勢,特色產品,重點在農資、羊絨、羊毛、乳業、糧油、蔬菜、馬鈴薯、烤煙、桑蠶、中藥材等產業,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經營規模,輻射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流通、加工型龍頭企業。全系統現有盟市級以上龍頭企業40個,其中,符合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標準的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5個;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個;自治區供銷合作社系統重點龍頭企業13個。

二是供銷合作社領辦的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迅速。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牧户(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全系統通過新建改造基層供銷合作社、發展專業合作社、領辦農畜產品專業協會等多種方式,提高農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幫助農牧民增收。目前,由全區供銷合作社興辦、領辦、參辦、引辦的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已滲透到農畜產品種、養、加各個領域,產、加、銷各個環節。到2011年末,全區供銷合作社系統牽頭興辦各類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5168個,其中:改造新建基層供銷合作社 556個,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750個、村級綜合服務社2748個、各類行業和專業協會1066個、旗縣級以上農村牧區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48個,覆蓋全部蘇木鄉鎮和40%的嘎查村。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使用“中國供銷合作社”統一標識的有314個,擁有註冊商標的有103個。有近50%的基層社由供銷合作社擁有全部產權,其餘由供銷合作社、農牧民、社會企業共同興辦,農牧民能人大户參股興辦合作社成為一大亮點。

三是商品生產基地建設逐步邁上新台階。各級供銷合作社按照“選好一個項目,建好一套體系,形成一個龍頭,樹立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標和要求,因地制宜,建立商品生產基地315個。其中:種植業172個,養殖業143個。全系統商品基地聯結農牧户數17.53萬户,銷售收入13.74億元,幫助農牧民實現收入76271萬元。目前1個基地被評為國家級標準化示範項目,3個被評為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標準化示範項目。

四是為農服務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隨着全區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不斷髮展,農牧民對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為更好地滿足這種需求,各級供銷合作社圍繞實施“新網工程” 和農村牧區商貿流通網絡建設,結合實際,整合資源,改造新建村級綜合服務社2896個,建立實驗示範田15391公頃,開展測土配方施肥10.09萬公頃,組織技術、諮詢服務104.8萬人次。2011年,通過全區供銷合作社服務網點直接為農牧民提供農業生產資料55.1億元,收購農畜產品27.8億元,農村牧區日用消費品經營額29.9億元。

二、參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做法

一是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民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各盟市供銷合作社以市場為導向,選擇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通過創新體制,培育扶持了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社有龍頭企業,成為當地政府發展農牧業,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抓手。興安盟供銷合作社圍繞綠色、特色、高效農牧業,組建新型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造產業化服務新平台。興安盟農合有機農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以農民土地入股方式組建專業合作社,入社成員108户,公司現有生產有機農產品基地1萬畝,去年種植紅幹椒3000畝,種植裸仁南瓜3000畝,建標準化豬舍3萬平方米,野豬存欄達3000口。目前已投資達2700萬元,年銷售額達xx多萬元,實現利潤210萬元。2011年8月份全國人大常委、總社理事會副主任周聲濤視察該基地時指出,興安盟供銷合作社組織農民以土地入股形式組建專業合作社為全國做出了榜樣,為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提供了先進典型。

赤峯市通過發揮供銷合作社服務“三農”的組織優勢和網絡優勢,堅持舉綠色牌、走特色路,培育和發展了桑蠶、蔬菜、雜糧豆、畜產品加工等十大類產業化項目和龍頭企業,帶動6萬户農牧民參與產業化經營。2011年新增桑蠶基地1萬畝,大葉豐產桑總面積達5萬畝,當年收購鮮蠶繭1200噸,新上6條加工生產線,實現產值8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0%;發展特色蔬菜基地1.3萬畝,其中無公害蔬菜生產備案基地8000畝。阿魯科爾沁旗依託龍頭企業開發柞蠶養殖場3.5萬畝,產蠶繭100多萬斤,實現產值650萬元,參與養殖的農民户均增收15000多元。喀喇沁旗供銷合作社以赤峯銀龍繭絲綢公司、信志達物流公司、昭隆貿易公司為龍頭,通過發展蔬菜、桑蠶和糧食三大產業,構建起“多腿走路,多輪驅動,全面發展”的產業化經營新格局。2011年銷售收入2.52億元,實現利潤935萬元。

烏蘭察布市察右後旗韓勿拉供銷合作社蒙原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緊緊抓住地區肉牛、肉羊主導產業,建立“企業加基地”、“基地帶農牧户”的經營方式,不斷建立和完善牛羊規模養殖,訂單回收加工,統一品牌銷售的經濟管理機制,組織開展對農牧民社員肉牛、肉羊產業養殖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加強技術指導,提供產銷信息,實現就地加工、高附加值生產,構建起了“龍頭企業+基地+農牧户”的一體化經營模式,逐步發展成為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固定資產420萬元,從業職工75人,年產值 8000餘萬元,年屠宰加工牛羊30萬頭只的市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農牧民社員飼養肉牛、肉羊總量達20萬頭只,商品率達到70%,被列入市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年銷售額2200萬元,帶動農户1萬多户,累計助農增收168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