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調查報告國中生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8.08K

調查報告國中生多篇

調查報告國中生篇1

我於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對全鄉中學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 具體目標

1、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全鄉中學進行,共發問卷361份,回收有效卷357 份,接近理想的高校樣本數。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師、學生座談結果顯示,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國中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中專和大學,16%的國中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國中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高中?中專 畢業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國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國小畢業生掙錢多,只有2%的學生認為文盲能獲得較高收入。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中專或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勞技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調查目的:在我國,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大學生的消費支出逐年增加,且增幅越來越大,大學生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特殊消費羣體。本次調查主要是瞭解目前我校大學生消費狀況及消費心理,分析學生的消費構成,引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中專或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勞技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許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長”看做是“素質教育”的代名詞?對於這一認識的爭議性,不屬本文討論的範疇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在勞技課、活動課上學到較多的、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工作有所幫助。

在對調查結果的整理中,我們得到了一組令教師們震驚的數據,52%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48%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師指點”。對於這一結果,也許我們對信息的有效度產生懷疑,或者強調它的地域性特點,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行為滯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的認同,並越來越嚴重地影響着他們的學習。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國中畢業後的打算,55%的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18%的學生選擇就業,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有讀大學願望的佔37%。

國中學生對於“務農”的態度是我們調查的重要目標之一。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國中生大部分不願意務農,其比例隨年級變化,且該心態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波動,其波動特點為:七年級為69%,八年級為58%,九年級為72%。

(二)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農村的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大學教育。

國中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國中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國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國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中專生和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中專或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國中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更為嚴重的是,我們在教師座談和學生家長訪談的過程中發現,由於對學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長和教師也失去了對教育的信心,厭學情緒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時滋生並蔓延,我們稱這一現象為農村教育的世紀迷茫現象。不可否認,這一現象所反映的是一種消極的教育價值觀。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國中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國中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調查結果表明,成績較好的學生多采用上課及重點的方法,這類學生約佔22%,他們都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學習。這種學習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還能節省大量時間。大部分中等生採用做詳細筆記的方法,而差等生則很少或根本不記筆記。基於以上學生聽課和記筆記上的區別,教師應指導學生如何聽課、記筆記,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73%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或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艱難性,但有67%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羣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48%的學生沒準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於事業的發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33%的學生將準備在農村務農,但這部分學生在上勞動技術課時並不認真,平時也很少接觸農業科技方面的資料。同時,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一)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加大教育培訓改革力度。農民工靠的是實用技術,企業需要的是技術熟練、又有專業知識的人員,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要根據“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加大教育培訓改革力度。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市場經濟規律,改革辦學機制,堅持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

從宏觀角度看,農村國中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於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其中有82%的學生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瞭解較深。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村國中生對於這些變化極為興奮,因為他們享受到了藴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2、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以至於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的改革,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調查結果表明,26%的學生認為家庭難以負擔未來讀大學的高額費用而放棄考大學的願望;52%的學生認為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在學習上漫無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改革的影響,使部分德、才兼備的學生感到迷茫和失望,並逐漸淡化了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3、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其對於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國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眾多的學生家長後,發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較低,且大多數側重於紀律方面,而對學生提出考高中、特別是考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少,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鬆外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調查目的:通過對賀家橋中學師生對歷史學科認知的調查,瞭解普通農村國中歷史學科的教學的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癥結並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促進農村中學歷史學科教學的發展。

5、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農村國中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於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

6、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為,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於教師行為滯後,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制約和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複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鉅。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應積極地幫助農村國中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瞭解了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後的儀器設備、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併產生牴觸。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軟件的投入,使儀器設備、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2、幫助學生準確地瞭解和把握未來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國中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瞭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製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進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主要是務農 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畢業時選擇自己適合的就業崗位。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內容的輔導是當務之急。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國中畢業後的打算,55%的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18%的學生選擇就業,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有讀大學願望的佔37%。

3、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使農村國中生成長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複合型人才

1986年,原國家教委等四部委聯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應該從辦學為了升學轉到以為本地區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主,兼顧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這個方向上來”。我們可以嘗試在農村國中進行國中後職業教育——學期職業培訓或“3+1”制的培訓。但我們應該引以為鑑的是:傳統的也是落後的農村職業高中教育,當前步入了關、停、並、轉的惡劣境況。那麼,在農村國中實施職業教育,則必須致力於追求教學內容的科技化和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4、緊扣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學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考核標準,主動適應學生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

為了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在普教中滲透職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相對均衡各學科在教學時間上的比重,淡化各學科考核的學術標準,以使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各學科的均衡學習和最感興趣的學科的強化學習。

5、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

發展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學習方法簡單和學習內容貧乏是與大多數教師能力差和缺乏主動性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工資,沒有興趣,也沒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的農村國中教育基本上是屬於這種情況。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的有效辦法:一是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為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三是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調查報告國中生篇2

一、問題的提出

反思是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學生作文反思是指學生對自己寫作過程的一個明顯段落點或對一篇文章進行審慎的回顧、分析與檢查。

要指導學生寫作成功,不能只教作文之道,還要引導學生“反觀自我”,對自己的作文實踐進行有效的反思。人的學習是雙向過程,一方面是對所學材料的識別、加工和理解的認識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對認知過程的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的“反思”過程。要使學習有成效,不僅需要認識,更需要反思。長期以來,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更注重認知過程,而忽視學生的反思過程,使學習變為被動,知識的獲取變得抽象化、呆板化。作文教學也如此,作文教學弊端之一,是教師基本上把眼光集中在如何教學生寫好作文,很少關注學生是如何學會寫好作文的。作文教學更多關注教給學生寫作方法,很少思考學生是如何使用這些方法,不注重學生作文反思導致作文指導低效。

作文指導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進行策略性寫作:能根據作文題目要求、外在條件、自身水平,恰當地選擇運用寫作材料與方法,有效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生要真正學會寫作,不僅是要把握寫好一篇文章有哪些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把握這些方法“有什麼用”和“怎樣用”,就是説怎樣將學到的方法變為自如使用的技能。作文反思,是學生將自己的寫作過程當做意識對象,對其寫作的心理過程進行回憶、思考、評價,能減少寫作的盲目性、抽象性。

我市近幾年會考作文的情況來看,一些國中生對作文所持的消極態度和低下的寫作能力,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國中作文教學的結果有許多令人遺憾之處。大多數語文教師都在作文教學及批改上投入最大的工作量,而學生也為各種練筆絞盡腦汁。可是為什麼努力的結果是事倍功半甚至每況愈下呢?造成作文低效高耗的狀況,原因是複雜多樣的,我們認為作文教學缺乏對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培養,學生缺少反思意識、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是要害因素。

二、調查的結論與分析

為了準確把握我市國中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狀況,促進作文教學有效提升。福建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國中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研究》課題組進行了“國中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問卷調查與訪談,調查分學生和教師兩種類型。問卷主要針對學生作文水平和寫作狀態、學生作文反思意識、學生作文反思手段與方法、學生作文反思習慣、教師對學生作文反思能力指導情況等5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設置。本次調查對象是我市6所國中學校語文教師與學生,城關國中2所,農村國中4所。抽取七年學生300名、教師20名,抽取八年級學生300名、教師20名,抽取九年級學生200名、教師20名。發放學生問卷800份,收回問卷791份,有效問卷780份。發放教師問卷60份,收回問卷56份,有效問卷55份,以上問卷,被調查者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時,我們圍繞問卷內容又開了3場學生座談會、2場教師座談會,以確保對調查內容的深度把握。我們將調查與訪談結果進行分析,提煉出以下調查結果。

(一)學生作文水平總體偏低,缺少良好的寫作感受

我市國中生作文水平總體偏低,尤其是農村國中學生。學生在回答 “你的作文成績一般是什麼水平”,0.6%的學生選擇“優秀”,20.6%的學生選擇“良好”,42%的學生選擇“一般”,36.8%的學生選擇“較差”。從教師問卷來看,大部分教師對學生作文的總體水平是不太滿意的,10%認為學生作文水平“良好”,23%認為“一般”,67%認為“較差”。雖然教師與學生的回答有出入,但從雙方數據來看,學生作文總體水平偏低是事實。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積極體驗比較少,尤其是作文水平低下者。從學生是否喜歡寫作來看,5%的學生“非常喜歡”,37%的學生還“可以”,45%的學生“不喜歡”,13%的學生“害怕作文”;學生對作文課的感受,24%的學生認為“輕鬆愉快,使人充滿信心”,12%的學生認為“樂趣少”、40%的學生認為“單調,沒樂趣”、24%的學生認為“緊張單調,難於忍受”;從學生寫作動力看,17%的學生認為寫作是“記錄生活,表達情感”,83%的學生是為了“完成作業”,任務驅動的寫作動機使學生作文常成為應景之作,寫作難有快樂體驗。

(二)學生對作文的自我分析水平較低,作文反思意識淡薄

由於長期作文教學的忽略,學生對作文的自我分析水平低。從學生“對自己寫作的能力與興趣瞭解程度”看,40%學生選擇“瞭解”,10%的學生選擇“較瞭解”,30%的學生“不太瞭解”,20%的學生是“不瞭解”;“對你能比較準確判斷出自己作文的好壞嗎”,22%的學生回答“能”,40%回答“有時能”,38%的學生回答“不能”;學生對“你作文中出現問題一般是由誰發現?”,20%的學生回答是“自己”發現,80%是由“老師”、“同學”或“家長”發現;學生對自己作文常犯的錯誤不熟悉,問卷中68%的學生回答“不知道自己常犯的錯誤”。由此看出,學生對自己的作文能力、作文優劣、作文問題的分析判斷水平不高。

學生在寫作活動開始前、過程中和活動結束後,缺乏主動對自己的作文實際狀況進行分析思考的心理需求。從寫作前看,“寫作時,面對作文題目的第一感覺”,10%的學生能“稍作思考,然後下筆”,58%的學生“腦中空空,無從下筆”,32%的學生是“按照教師要求作文”;從寫作過程看,學生“對自己在寫作中常犯的錯誤,能否採取措施預防”,5%的學生回答“能”,35%的學生回答“偶爾能”,60%的學生回答“不能”;寫作後,10%的學生“能對自己寫作過程進行反思並總結經驗”, 20%的學生“偶爾能”,而70%的學生“不能”做到。從以上寫作流程問卷分析,學生作文反思意識比較淡薄,作文水平差的學生和農村學生尤其突出。

(三)學生沒有養成作文反思習慣,作文反思方法缺乏

由於教師對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的意識淡薄,學生作文時一般缺少反思習慣。作文本下發後,61%的人通常“只看成績”,28%的人“會認真看教師的評語”,9%的人“會根據教師的批改,認真思考評語”,2%的人“會對作文存在的不足進行反思,然後再訂正”; 12%的人在“寫完作文後能認真自覺地反覆檢查與潤色”,53%人只“檢查一遍”,20%的人“教師督促就檢查,否則就不檢查”,15%的人“根本不檢查”;在寫作後,10%的人“能對寫作的過程作進一步的反思,從中發現寫作成功的策略或思考方法”,90%的人“不能”;60%的學生“沒有修改作文的習慣”。

造成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弱化,主要還在於學生缺乏反思手段與方法。對於學生寫作過程的反思方法運用看,7%的學生 “在寫作時,能‘跟蹤’自己的思考過程,必要時會修改原來的思路和方法”,15% 的學生“基本能這樣”,60% 的學生“偶爾這樣”,“從不這樣”的學生佔18%; 對作文的分析與總結, 5%的學生“經常在寫作後總結寫作的方法”,21%的學生“有時間的話會總結一下”,34%的學生常“感到沒什麼可總結的”,40%的學生“不知道怎麼總結”;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學生既缺乏反思意識,也缺乏反思手段,導致學生髮現不了作文問題。

(四)教師培養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意識淡薄,指導方式有限

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的實際價值認識不足,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成為作文教學的“盲點”。在訪談與問卷中,91%的教師基本不能準確理解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概念;教師對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您認為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對學生作文成功的作用”,3%的教師認為“重要”,34%的教師認為“一般作用”,63%的教師認為“不重要”;學生作文差的最大原因分析,10%教師認為“缺乏生活經驗的積累與提煉”,20%認為“缺少寫作方法”,65%認為“閲讀少”,15%認為“教師指導不到位”,同時在訪談中,即使是認為教師指導不到位,也很少有人會從反思能力培養上尋找原因。

教師對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意識淡薄,導致教師培養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方法方式有限。教師不能主動創設學生進行反思的條件,對“是否時常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寫作過程”,31%的教師回答“偶爾”,69%回答“沒有”;對是否能定期幫助學生總結寫作經驗,10%回答“能”,25%回答“偶爾能”,65%回答“不能”;對能否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反思寫作過程,5%回答“有”,20%回答“偶爾”,75%回答“沒有”;對是否熟悉學生寫作反思的相關方法,33%回答“瞭解一點”,67%回答“不熟悉”。是否時常要求學生修改作文,62%回答“有”,38%回答“偶爾”,但在訪談中,教師普遍認為修改效果並不好,大部分學生處於應付性修改。教師培養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意識淡薄,指導方式有限,造成學生不斷地寫作、教師不停地修改,但效果很差,學生作文提高很慢,教師無從着手、力不從心等狀況。

三、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的思考

(一)認識價值,強化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培養意識

作文反思能力培養對作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指導者,真正的寫作主體是學生,而寫作主體的個性化很強,如何針對不同主體的個性化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當下一個重要的課題。但目前作文教學的大體狀況是:學生大量地寫作文,教師認真批改作文,然後統一評講,接下來學生再寫、再練,教師再改、再講。教師關注的是學生寫出來的文章結果,而對學生內在的寫作過程關注不夠,致使學生作文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也找不到癥結所在。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反思能力是解決作文癥結的有效途徑,學生具有作文反思能力是提升作文質量的關鍵。

1、注重學生作文反思,能促進學生策略性寫作。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學會“反觀自我”,有利於豐富和積累寫作經驗,從而促進寫作方法能靈活自如應用。

2、注重學生作文反思,能促進作文教學流程優化。學生作文反思是把自己作文作為思考對象,對自己作文的寫作過程和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有利於作文教學過程的優化:它強化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寫作指導過程由單向變為雙向過程,由被動過程變為互動過程;它強化對自己作文的審視與分析的全程性,使寫作指導過程的反饋由被動反饋變為主動反饋,由延遲反饋變為及時反饋;它強化了學生寫作的自主性、針對性和責任感,使作文教學過程由注重教師教的過程變為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使作文教學指導由一般化向個性化轉化,由加負過程變為減負的過程。

3、注重學生作文反思,能促進學生作品意識強化。作品意識的培植是從“審視自我”、“玩味文字”、“主動修改”開始的,而學生作文反思是三者的前提,沒有反思就沒有辦法完善,沒有反思就沒有辦法挑剔。

(二)熟悉策略,加強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的有效指導

提高學生作文反思能力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學生的自身學習經驗自發地形成;二是通過教學活動無形中獲得;三是通過專門訓練明確獲得。研究認為在教學中教師進行有意識的適當訓練,能夠提升反思能力,也就是第二、第三種途徑結合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師不僅要熟悉作文反思方法,而且要指導學生掌握反思方法。

1、指導學生把握作文反思的內容。學生在寫作中,知道自己要從哪些路徑,從什麼方面分析自己的寫作及其文章得失。作文反思內容主要有:一是從寫作順序反思。有無清新靚麗的題目;是否有引人入勝的開頭;有無一句點明主旨的話;有無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二是從寫作技巧反思。語言運用是否得體,遣詞造句是否明白通順;舉例是否恰當;文體結構是否合理;首尾是否呼應。

2、指導學生明確作文反思過程。作文反思不是簡單地對寫作過程進行回顧或回憶,它是要圍繞“我做了什麼——我這樣做有效嗎——我這樣做合理嗎——我還能怎樣做”這個問題鏈,探討文章的優化,促進寫作水平的提升。一個完整的反思流程:一是提出問題。通過對寫作與作文的實際感受,意識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二是觀察分析。針對問題反覆琢磨自己活動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身,思考作文問題及其原因所在;三是提出新思路。根據分析,提出作文構思與寫作的新想法、新辦法;四是實踐驗證。根據新思路,重新寫作或修改文章。

3、使學生熟悉並掌握作文反思方法。一是寫作文後記。寫作文後記是學生針對教師對作文批改、講評,學生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作文,寫出反思的文字。二是寫作文病歷卡。寫作文病歷卡是學生把自己當做醫生,將自己作文當作病人,給自己診斷、開處方。三是作文自評。作文自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作文評價標準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全面評價,寫出評語與分數。四是作文自我提問單。作文自我提問單是根據寫作的規程或寫作素養要求,並將其細化,以系列問題的方式出現,學生根據問題系列逐一回顧、思考、評價,主要有寫作提問單與階段性提問單兩種形式。五是品味作文亮點。品味作文亮點就是將文章的精彩之處找出,並且對其特色進行深入分析與思考。六是作文修改。作文修改是學生根據教師批改和評講要求,通過個人反思及小組討論,重新謀篇佈局,將文章再寫一次。

(三)創設時空,提供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提升機會

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是否成功,最後要看其能否保持與遷移。因此,要培養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就要在作文教學中,提供條件讓學生在學習、操練與實踐中促進作文反思能力的保持與遷移。

1、要提供大量的練習與實踐的機會。作文教學與評講,必須改變傳統做法,課堂上要減少教師活動時間,增加學生活動時間,以小組合作學習、研討交流、片段作文練習等方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感悟、體驗、思考作文反思方法與策略的運用。一方面,教師要充分介紹作文反思策略並作出示範。另一方面,要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大量的作文反思策略的練習,這樣才使學生正確學會作文反思,使反思由被動走向主動。也許初期教學成本很高,但後期學生絕對受益而且輕鬆。

2、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在學生進行作文反思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監控學生的活動,注意提供個別指導和修正性反饋,及時給予鼓勵,這樣會增強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實踐作文反思策略,並學會策略的使用。

3、指導學生明確作文反思策略運用的條件。每個作文反思策略的使用都是有切合條件的,並不是任何場合、任何時間、任何人都能用,教師在學生作文反思教學中,儘可能提供多個範例,給予學生多方面指導,促使學生有效反思。

調查報告國中生篇3

本研究採用《中國小生課外閲讀狀況的調查問卷》展開調查,問卷從課外閲讀興趣與動機,課外閲讀的內容,課外閲讀的方式、方法,課外閲讀的數量和來源,課外閲讀的時間和地點,課外閲讀環境及課外閲讀的衞生等方面設計了七個問題,目的是全面、深入地瞭解我區國中生的課外閲讀情況。

調查對象是以XX區的3所國中校--即XX中學、鋼管中學和濱海實驗學校的國中學生為主。共發放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99份,佔被調查人數的99.6%。無效問卷1份,佔被調査人數的0.03%。

調查結果與分析

1.國中生對課外閲讀的興趣不大,動機不強

(1)在被調査的299名學生中,學生能經常閲讀課外書的有138人,僅佔調查對象的46%。

(2)經常被課外書迷住,而忘記幹其他事的有66人,佔調查對象的22%。(3)學生的零用錢用在課外讀物上的有68人,僅佔調査對象的22.7%。

(4)在問到“你在學習之外還喜歡幹什麼”的時候,選擇看課外書的人數是62人,僅佔調查對象的20.7%,説明國中生對課外閲讀的興趣不大。

(5)當問到“你在學習之外還有哪些愛好”的時候,有62人選擇看課外書,佔調査對象的20.7%。在問及看課外書的目的和動機的時候,有151人選擇擴大視野,僅佔調杳對象的50.3%,説明國中生的閲讀動機不是很強。

由表1可以看出:學生最喜歡的讀物是科普、科幻方面的讀物,共175人,佔調査對象的58,3%;其次是漫畫方面的讀物,佔53.7%;再次是偵探小説方面的讀物,佔46.7%。喜歡童話方面的佔46%,喜歡生活情趣方面讀物的僅佔38.3%,喜歡卡通畫方面的佔38.7%,喜歡武俠小説及言情小説的分別僅佔調查對象的26%和26.7%。

通過此項調查可以看出,科普科幻、漫畫、童話、偵探小説、歷史人物、時尚休閒雜誌和卡通畫是閲讀的熱點,這恰恰符合了國中生的年齡特點--好奇心強、富於幻想,追求讀書的閒適性隨意性。

3.大多數國中生對書籍有正確的選擇性,有良好的閲讀方法和正確的閲讀習慣。但很多學生苦於沒有時間閲讀課^噸,讀書缺乏討劃性表2課外閲讀的計劃性、選擇性、基本方法和閲讀習慣從閲讀的計劃性來看,調査對象中58%的學生沒有時間安排課外閲讀,有64%的調查對象不是隻看開頭不看結尾,而是能夠將書讀完。這表明學生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對閲讀還是有興趣的,但大多數學生卻苦於沒有時間閲讀。

從閲讀的選擇性來看,有80%的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外讀物,有61%的學生不是隨便看看,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地進行閲讀。

從閲讀的基本方法來看,調査對象中68%的學生是先看目錄後讀正文,讀後能回顧書中要點的佔調查對象的53%,讀後能引發思考的佔調査對象的65%,説明大部分同學掌握了正確的閲讀方法。

從閲讀的習慣來看,72%的調查對象讀書不出聲音,並且讀書不用手指着讀的佔74%,這表明學生有良好的閲讀習慣。

4.課外閲讀的數置有限,渠道來源單?

從統計結果來看,調査對象認為自己的課外閲讀量很充足的只有65人,佔總人數的21.7%,而每學期閲讀數量在10本以上的有58人,僅佔總人數的19.3%,而每學期僅讀1.4本書的有133人,佔總人數的44.3%。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擁有的課外書的數量非常有限。從課外閲讀的主要來源看,自己花錢買書的有137人,佔總人數的45.7%,其次是同學間相互借閲,佔總人數的18.3%;再次是從圖書館借。從數字上看,佔比例最大的是自己花錢買書,而這樣既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又造成閲讀範圍的狹小,説明學生的閲讀渠道很單一5.課外閲讀的時間較少,且基本上在家裏

從統計結果看,學生閲讀課外書多是在寒暑假和放學後的學習之餘,從數字看也只分別佔了30.7%和29.3%,而每天閲讀課外書的時間在10~30分鐘之間的同學僅佔總人數的39.7%。從總體來看,學生平時沒有時間進行閲讀,而在這299名調查者中,有269人都是在家裏看書,佔總人數的89.7%。6.家庭閲讀環境不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閲讀興趣由表3可以看出:家庭藏書量在41.60本或61本以上的僅佔調査對象的13%,藏書量在20本以下的比例比較大,達到了51.3%。即使家庭中有一定數量的書籍,但卻有56%的家庭父母不能與孩子討論書中的內容,甚至書籍也只是些輔導書,這樣就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閲讀興趣和閲讀效果。

7.大多數學校有專門的書刊閲覽室,但缺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讀書指導由表4可以看出:學生對自己所處的學校的閲讀環境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有67.3%的調查者認為學校有學生專用的書刊閲覽室,有59.7%的學生認為老師能經常推薦一些好書,所不足的是,有71.7%的學生認為學校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讀書指導,這説明學生有閲讀的意願,但學校缺乏專門的指導,以致學生進行閲讀時會出現盲目性、隨意性。

8.整個社會的讀書氛圍不濃

統計結果顯示:調査對象中有40.7%的學生能夠從書店找到適合自己的課外書,有58%的調査者不是從圖書館或租書店裏借書和租書看,説明調查對象認為當前整個社會的讀書氛圍不是很濃厚。

9.大多數學生閲讀衞生習慣較好

統計結果顯示,有78.7%學生閲讀時不用手指蘸着唾沫翻書,有49.7%的學生在長時間看書的時候注意到眼睛會疲勞,能適當加以休息。在看書的姿勢上,能端坐在書桌前看書的有34.7%,説明調査對象有着良好的閲讀衞生習慣。

對策及建議

1.營造閲讀氛圍

在青少年課外閲讀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就是環境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這裏的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良好的讀書環境,能起到陶冶情操、培養習慣、薰陶品性的作用,可以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起廣泛的閲讀興趣。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環境的影響也就最為重要。因此,家長應當十分重視家庭閲讀環境的營造。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要儘量豐富家庭藏書,建好家庭小書房;家長自己要有讀書的良好習慣,平時和孩子經常談論一些讀書的話題;積極支持鼓勵孩子閲讀健康有益的課外書籍,幫助孩子解答一些閲讀過程中遇到的疑問等。要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有序的家庭環境,儘量為他們多購置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在讀物選擇和閲讀方法確立等問題上,家長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見,充分體現家庭民主。

從調査中還可以看出,學生對學校的閲讀環境並不十分滿意,反而覺得學校在創設有利的閲讀環境方面有所欠缺。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學生的絕大部分閲讀能力是在學校培養並形成的。校園環境對青少年課外閲讀的影響極為重要。校園環境,主要包括物化環境和校風環境兩個層面。學生步人花園般幽雅美麗的校園,定會有一種賞心悦目的感覺。課間,走出教室,來到碧綠的草坪上、濃密的樹蔭T,自由自在地漫步、遐想、討論、暢談,自然陶冶情操;宣傳櫥窗內的新書介紹、報廊裏的新聞消息、圖書館的標誌性建築,再配上校園廣播裏的音樂欣賞,形成了宜人的文化氣息。這些都屬於校園的物化環境。相比之下,良好的校風學風尤為重要。校長和老師要全力支持學生多讀課外書,同學間要有閲讀討論的習慣,校園內要努力形成你追我趕、互幫互學、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學生,自然會對閲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2.培養閲讀興趣

強烈的閲讀興趣是促使閲讀活動深人開展的內驅力,是構成閲讀能力的最活躍的因素。要產生這種內驅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滿足,第三是人迷。在進行閲讀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有關問題,促使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然後在師生共同活動中讓學生闡發自己的觀點,使他們獲得滿足之後的快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產生閲讀的內動力,才能扃發心智,促使他們主動去了解、研究,在瞭解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地培養學生的持久性,提高自學能力。

3 保證閲讀時間增加計劃性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閲讀,並積極加以引導,要保證學生充足的課外閲讀時間。

青少年課外閲讀一定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外閲讀汁劃,並以此來監督、引導他們按計劃實施課外閲讀,這將極大地有助於他們課外閲讀的健康發展。計劃的關鍵是計劃本身的科學性與完整性。其科學性表現為內容上的針對性與正確性,數量上的合理性與可能性;完整性則是指近期與遠期兼顧、課內與課外互補、推薦與自選結合。

學校對課外閲讀要有一個總體計劃,要幫助學生制定一個從國小直至高中全程課外閲讀的總體計劃。還要分別為國小低、中、高年級和初、高中各個學段制定出相對具體的學段性閲讀計劃,要緊密結合各學段課程學習的特點和本學段時期內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等,精心設計好課外閲讀的具體安排。在學段性課外閲讀計劃的規範下,認真安排好每個學年、每個學期的實施性計劃,讓每個學生清楚自己本學期究竟應該讀哪些書,如何選書,怎樣去讀書等等。

調查報告國中生篇4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方法及過程

(一)具體目標

1、國中生的語文課堂需求現狀

2、國中生語文課堂需求的心理及其成因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和學習目的三個方面。問卷調查在上壩中學進行,共發問卷853份,回收有效問卷853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三)調查內容:關於國中學生語文課堂的需求心理

(四)調查過程

1、20xx年10月9日,召開教研組會議,確定了此次調查的主題。並對調查過程進行了細緻周密的安排。

2、20xx年10月10日,討論制定並通過了問卷調查樣表。調查樣表的設計突出了科學性與開放性的結合。

3、20xx年10月16日,在上壩中學國中四個年級,16個班級下發調查表,並有學生自主就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解答。歷時近2個小時。之後,收集齊了下發調查表853份。回收率達到100%。達到了預期目的。

4、20xx年10月17日—11月初,對問卷進行了歸類和整理。

5、在以後的一段時間裏,對調查材料進行了比對分析。同時,召開了兩次部分師生座談會。

6、11月中旬開始進行調查報告的撰寫。11月18日定稿。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調查統計體現的學生課堂需求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師、學生座談結果顯示,國中生的語文課堂學習需求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1、調查顯示,大部分國中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語文課堂學習應關注學生個體的不同需求,10%的學生認為語文課堂學習的作用是為了應用,16%的國中生沒有考慮。

2、調查顯示,85%的國中學生認為,課堂教學應該以指導學生生活和實踐為出發點。只有15%的學生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應該以語文知識的掌握為自身需要。

3、調查顯示,語文課堂需求同以前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更高,78%的學生認為教師的課堂創新和教師人格魅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方面。只有22%的學生認為此項需求不在意。

4、調查顯示,83%的國中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情感目標的關注程度高於知識目標。只有17%的學生認為對知識目標關注程度高於情感目標。

(二)調查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

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需要出發,又應以學生的需要為歸宿。首先,學生的學習需求應該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更好在學習活動中增長自己的智慧。其次,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形成自己的語文體驗和感悟。第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親歷各種實踐活動,才有可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才能滿足學生現有發展水平和自身期望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需求,不斷生成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生成的精神追求。 第四,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給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和發展的機會,更好地面對全體學生。才會滿足學生多層面的需求。第五,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一個顯著特徵便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是學生的,學生在課堂上應該有表達自己不同看法、想法的時間和空間。孩子的不同看法、想法間實際藴藏了太多的創新意識。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允許學生表達不同的想法、看法,那怕是有些奇特的想法,而不能輕易扼殺他們的見解。

四、國中學生語文課堂需求變化成因的思考

當前國中生的課堂需求心理所發生的變化,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説明他們正社會發展的潮流中健康地成長。同時,學生課堂需求變化也體現出了我們這個社會的發展,正是社會發展推動了國中學生課堂需求的心理變化。其主要受到了下列幾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國中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於輝煌的經濟成就。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國中生對於這些變化極為興奮,因為他們享受到了藴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更加關注於自身價值的實現。

(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為目的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

(三)社會個體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增強對中學生的影響

我們審視一下傳統的教學體系就會發現,傳統的教學觀念是把教育定位為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因此,傳統的教學體系是一種單純傳授知識技能的教學體系。它最大的特點是教教材—教學的全部任務在於完成知識點的接受。因此,完成認知性任務,成為教學的中心。其他目標,如情感目標、價值觀的培養等並未得到真正的落實和整合。傳統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之上,而社會發展推動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增強,無形中也影響了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需求的變化。

五、對調查結果的思考以及今後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滿足學生需求的策略

(一)突出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滿足學生知識需求

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學生才能真正享受語文課堂。

(二)語文課堂應注重學生自主性,滿足學生實現自身價值需求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 注重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自主性。課堂上淡化教師出場,在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讀、想、交流和感受。

(三)鼓勵合作學習,滿足學生參與意識的需求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過程在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的過程中完成。思維碰撞的火花閃現在語文課堂中。就會極大的給學生以享受與啟迪。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滿足學生課堂自我發展的需求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培養。也將會極大的滿足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願望和需求。繼而提高語文課堂學習的效率。

(五)加強語文課堂學生的對話,滿足學生交流需求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係。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更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創設對話的良好氛圍。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刺激參與對話的話題。在充分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滿足學生交流需求 。

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弊端在於對學生課堂需求的淡漠,必須革除。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才能真正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學生心靈。許多學生都渴望責任感、自治和獨立,他們同時也想擁有參與、選擇積極課堂活動的權力。要鼓勵學生自主的學習,教師就必須理解並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由於學生有控制課堂的需求,教師就應該給予學生在課堂進展走向上的選擇和參與的機會,並讓他們共享制定課堂秩序、課堂方向,以及課堂紀律規範等。在課堂上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使課堂變的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主動的思維能力與創造力。

調查報告國中生篇5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是不願意讓中學生接觸金錢的,認為從小持幣會使孩子思想受到銅臭氣的不良影響。這種消極防範導致中學生缺乏經濟意識,出現盲目消費,不會理財等現象。其實,作為家庭成員之一,中學生不可能不和錢打交道,試圖給中學生創造一個真空的消費環境是不切合實際的。因此,中學生適當地注意增強經濟意識,對健康成長十分有利,也便於提高辨別和分析能力,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學習和生活,大部分中學生家長都固定地給他們一些零用錢,數量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但每次還未到月末,同學們早已將零花錢用年完了。很多同學對錢該怎麼用這一理財的基本問題存在着種種不 熟的偏見和誤解,甚至在他們身無分文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的錢到底花到哪裏去了。

由於國中生年齡較小,家長一般不會給太多的零花錢。絕大多數(約佔79%)的國中生每月零花錢低於50元,但也有5%的國中生每月零花錢超過100元。

據調查,在同學們零花錢的支出項目中,經常購買飲食品佔被調查人數的70%,位列第一,緊隨其後的分別是文具,書籍,報刊雜誌,磁帶和光盤等。

調查結果表明,多數同學存在亂消費,理財能力差的問題。理財意識淡薄是導致中學生理財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正如有些同學所説:很多同學信奉錢是身外之物,出手要瀟灑大方;也有的人認為算來算去煩死人,省來省去也省不出幾個錢,還不如今朝有錢今朝花。所以同學們的零用錢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不正確的理財觀念中被浪費掉了。家庭對孩子理財能力培養的疏漏,是造成中學生理財能力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學校對孩子的理財教育也很少涉及。

因此,家長應對中學生進行必要的理財教育。比如,培養孩子良好的消費習慣,懂得進行價格比較購物消費;家裏一些有關財務問題的討論中,不妨讓孩子適當加入,瞭解適度消費的道理,預防,杜絕一些孩子從小自家裏私下拿錢,在外隨意借錢的問題。

希望同學們能養成以下良好的理財習慣:

第一,學會消費,懂得必要的消費規矩。形成正確地花錢,算賬的觀念,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生活中需要購買東西時,需明白哪些該買,哪些不該買,哪些買了划算。

第二,懂得錢來之不易。要正確認識錢的作用和地位,懂得錢是勞動成果,珍惜父母勞動成果,不奢侈浪費,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第三,找機會參加儲蓄存款,增加金融知識。如將逢年過節,過生日,長輩或親友送的壓歲錢,賀禮等進行零存整取,自己計劃管理,體驗理財的滋味。

第四,獲得一些投資知識。可以集郵,集幣等,有機會可以學習購買基金,債券。

第五,合理利用好零用錢,用於購買學習用品,交通費,以及同學間小額募捐等。

現今世界,理財能力是一個人得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要培養和鍛鍊這種能力,專家建議:在孩子八九歲就應當注意培養其理財意識,而到了中學這一理財觀念的形成和定型時期,家長和學校更應積極做好引導工作。

調查報告國中生篇6

一、問題的提出

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學生的零錢越來越多,消費水平也越來越高,學生之間的攀比現象,以及社會上的少年犯罪現象也由於這些因素隨之越來越多。中學生不同於其他的消費階層,他們無經濟收入,但因為很多中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被家長視為“小皇帝”,因而消費水平比較高。在國中階段,國中生作為消費者,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的血汗錢,而國中的資料費、生活雜費都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國中生如何合理消費、節省開銷是我們所關注的焦點。因此,瞭解國中生如何消費,便知他們如何理財。

二、調查報告

研究目標:

1、通過活動,調查國中生學怎樣消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2、通過活動,正確認識金錢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性地思考我們當今的青少年應樹立什麼樣的金錢觀。

研究內容:調查國中生的零花錢的數目、來源、用途,以及零花錢使用時的消費理念。

研究方法:主要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設計注意科學性,遵守題目制定的準則——越簡單越好,使題目簡明扼要,層次分明,為確保信度,問卷採用集中填寫當場收交的方法,問卷上不寫姓名,問卷結果不會對各位同學產生任何不利影響,請同學們如實回答。

研究對象:對某中學八年級(1)班43名同學進行了調查,收回有效答卷42份。

三、調查結果

表1、某中學八年級(1)班同學消費情況的調查統計42人

調查內容調查結果

1、你每月的零花錢是:A50元以下B 50—100元C 100—150元D150元以上

A:18,42.9% B:16,38.1% C:3,7.1% D:5,11.9%

2、你每月零花錢的來源(可多項選擇)

A勤工儉學B父母C祖父母和外祖父母D其他親戚E其他來源

A:6,14.3% B:34,81.0% C:7,16.7% D:3,7.1% E:4,9.6%

3、你的零用錢主要用途是(可多項選擇)

A買書籍B儲存起來C買零食D打遊戲E體育運動F買衣服G朋友聚會H其他

A:21,50.0% B:23,54.8% C:20,47、6% D:2,4、8% E:5,11.9%

F:12,28.6% G:7,16.7% H:12,28.6%

4、購買一種商品,你首先考慮的因素是

A商品的用途B價格C款式及包D是否符合時尚潮流

A:11,26.2% B:22,52.4% C2:4.8% D:10,23.8%

5、你對中學生吃零食、穿名牌的看法是

A不會因價格貴而放棄B在經濟條件允許下,可以考慮C沒什麼看法D不應該

A:1,2.4% B:28,66.7% C:5,11.9% D:8,19.0%

6、你的消費理念或消費風格來自

A父母,因為他們是過來人B兄弟姐妹,因為他們比父母更瞭解我需要什麼

C同學或同齡的朋友們,因為他們知道什麼不讓我落伍D沒有人,我相信自己的眼光

A:10,23.8% B:10,23.8% C:6,14.3% D:16,38.1%

7、你對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看法是

A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大力提倡B無所謂

C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沒必要D反對

A:34,81.0% B:3,7.1% C:3,7.1% D:2,4.8%

8、如果當月零花錢不夠,如何解決?

A、向父母要B、借C、不正當方式D、自己賺

A:22,52.4% B:5,11.9% C:4,9.5% D:11,26.2%

9、如果每月零花錢多了100元,你會如何處置?

A、用於學習B、用於娛樂C、人際交往D、儲蓄E、其他

A:6,14.3% B:6,14.3% C:20,47.6% D:9,21.4%

四、調查結果分析

1、每月的零花錢

學生每個月的零花錢在50以下的佔42.9%,在50元—100元的佔38.1%,也有少部分學生的零花錢很多。順德區的生活水平、消費水平都比較高,家長給子女的零花錢也比較多。

2、每月零花錢的來源

學生的零花錢主要來源是父母,佔81.0%。國中生學業重,課程緊,基本上沒什麼時間參加勤工儉學。學生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是父母,因此零花錢的主要來源是父母。

3、零用錢主要用途是

選擇儲存起來的的佔54.8%,買書的佔50.0%,買零食的41.6%,還有少部分同學選擇買衣服。八年級(1)班是外宿班,一些生活用品之類的東西不用自己打理,因此平時的零花錢都是自己處理。平時學業忙,沒時間逛街,於是很多選擇儲存起來。學生要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要每天看一篇文章的意識很強,因此選擇買書。國中生正長身體,容易餓,加上嘴饞,因此總在課餘時間去買零食。在學校都是穿校服,因此花在買衣服的錢比較少。

4、購買一種商品首先考慮的因素

考慮價格的佔52.4%,考慮商品的用途的佔26.2%,考慮是否符合時尚潮流的是23、8%。買商品時,首先考慮它的價格,只要喜歡、買得起,不管實不實用,都會買下。有些學生考慮的是它的用途,注重物盡其用,認為沒必要買沒用的東西回來擺,浪費金錢。中學階段的這個年齡正是對時尚有敏鋭觀察力的時候,對時尚感興趣,追求時尚正逐漸影響學生的消費理念。

5、對中學生吃零食、穿名牌的看法

認為可以考慮的佔66.7%,認為不應該的佔19.0%。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不再滿足於吃得飽,穿得暖,而是追求更舒適的生活,因此經濟條件允許下,可以考慮吃零食穿名牌。而有些學生認為不應該,他們認為沒必要把錢浪費在吃零食,穿名牌上,只要吃飽飯,穿着舒適就行了,沒必要追求名牌。

調查報告國中生篇7

近年來,我國大、中、國小生近視人數不斷增加,呈現出較快趨勢。為了更好地瞭解此類人近視情況,我做了一個社會調查。

我是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展開調查的。我對我市的200名國小生、250名中學生和300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有22%的國小生,56%的中學生和70%的大學生存在有近視眼。這份調查報告十分令人震驚。其中,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不注意用眼衞生而近視的:如看電視距離太近,時間太長,畫面濃度太深,寫作業的姿勢不正確,在光線很強的太陽光下或在光線很弱的地方看書,以及長時間接觸電腦等。有份調查報告顯示,國內因高度近視而導致變盲的人有三十多萬,並逐年增長,勢頭迅猛。由此可見,保護眼睛已成為我們青少年的當務之急。我們應注意平時的用眼衞生,還要經常做眼保健操才行。當然這還是遠遠不夠的。在調查中,我還發現,當今中國小生近視率不斷上升,但有些中國小生對這一現象並不加以重視。甚至還有人認為,近視眼只要戴副眼鏡就可以了,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無疑是錯上加錯。所以,人們的意識也要提高才行。另外,在調查中,許多近視的人都説這是他們不良的用眼衞生引起的。但近年來有研究表明,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良,睡眠不足等也會引起近視眼,所以在這方面也得主意。

看來,要有效地預防近視,一是要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合理飲食;二是要糾正不良習慣及用眼衞生;三是還要定期到醫院檢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這樣才能保護好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能戰勝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難,進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