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特殊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11W

特殊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山東聊城特殊兒童的調查報告

作 者:張明月

單 位:教育科學學院XX級2班

實踐單位: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

實踐時間:XX年8月25日

關於山東聊城特殊兒童調查工作的實踐報告

一、概述

他們從降臨到這個世界的那刻起,就註定無法像普通孩子那樣享受童年的快樂,“特殊兒童”從那時起就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讓我們聽到以後心中不免有絲絲心痛。

殘疾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羣體,是建設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然而他們由於身體心理等方面的壓力,他們內心難免有自卑之感。為了給予這羣可愛卻不幸的孩子關心與愛護,幫助孩子們克服內心的自卑,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XX級2班的同學們在“情繫特殊兒童”的活動主題下,帶着深深的一些小禮品和深深的祝福來到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陪孩子們唱歌、跳舞、摺紙、聊天,共同度過了一個意義非凡的端午節。

這次有意義的社會實踐,不僅激發了我們內心的愛心,讓同學們度過了有意義的一天,也讓特殊兒童們感到了來自社會的關愛與祝福,樹立了對生活的信心與熱情。

二、調查目的及意義:

1.從自身來看:首先激發自己內心的愛心,學會奉獻,喚起自己的公眾意識與社會責任感,與特殊兒童共同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一天。其次讓我們更好地學會感恩,學會怎樣和孩子、成年人以及各國的人們交流與溝通,鍛鍊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再次從實踐中獲取經驗,培養出對於各種實踐項目的分析、策劃、組織安排和動手能力,以及一個團隊整體的團結協作能力;實踐過程中的各種突發問題更能鍛鍊我們的應變及適應協調能力,為今後走向社會奠定基礎。最後通過對當地孤兒院的老師和領導做一定的訪談,使我們能讓更好地瞭解孤兒們的現狀,和他們遇到的困難,以便能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問題,同時能最大效率地利用各種資源來幫助他們,鍛鍊自我,服務社會。

2.從特殊兒童來看: 關愛特殊兒童的身心健康,用我們的熱情打動孩子們冷漠封閉的心,讓特殊兒童感受到社會的關懷,豐富他們的生活;從自己做起,儘可能的教會孩子們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

3.從社會角度來看:提高大學生自身對慈善事業的瞭解,主動地堅持參加一些奉獻愛心的活動,盡到自己所能及的力量;增強人們對慈善事業的瞭解,激發起人們的愛心,讓大家共同學會感恩,更有利於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到關愛特殊兒童的羣體中讓社會中的人更多的關注弱勢羣體,喚起人間真情;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調查方法:

1、調查方法:制定合理的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詢問採訪有關從事特殊教育的教育人員,進行現場訪問法;運用上網和讀書的方法查閲並瞭解有關特殊兒童教育的工作現狀;親身去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瞭解和關心特殊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狀況。

2、調查主題:情繫特殊兒童。

3、調查對象: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師生。

4、調查結果:問卷調查瞭解了當地人員對特殊教育工作的認識與寶貴建議,給特

殊兒童送去祝福和心靈的慰藉,瞭解掌握了特殊的生活和工

作現狀。

四、調查分析:

(一)基本情況

1、調查前的基本情況:這次調查的對象主要面向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由於聊城市特殊兒童教育中心採取的是封閉式管理,因此在進行調查之前活動的負責人首先要去和特殊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溝通,説明我們的來意,以爭取到他們的同意,確定好活動的時間;查閲有關資料,制定合理的調查問卷。

2、調查中的基本情況:8月25日教育科學學院11級2班的同學們按照約定時間來到了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的門口等待學校大門的打開,以開啟我們這次愛心之旅,大門準時打開,我們攜帶着提前為孩子們準備的禮物見到了可愛的孩子們。我們首先向孩子們做了自我介紹,與孩子們進行簡單的溝通,讓孩子們明白我們的來意,減少我們之間的陌生感。之後,我們又與孩子們進行了一些互動,我們與孩子一起進行摺紙、捏橡皮泥、繪畫等動手的活動,活動中孩子讓我們大開眼界,給我們折出了一些漂亮的物品,還把他們親手摺的“心”送給我們。我們還給孩子們表演了現代舞、手語舞,彈奏了美妙的鋼琴曲,孩子們非常開心。接着我們有通過紙筆和一些簡單的手語動作與孩子們進行了進一步的交流,深入瞭解孩子們內心的想法與生活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分享了他們快樂和一些簡簡單單的理想,幫助他們撫平內心的痛苦,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同時,我們也給孩子們分發了一些粽子、糖果和學習用品來表示我們的心意。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只能與孩子們進行了短短兩個小時的相處,最後我們與孩子們合影留念,以紀念我們這次愛心之旅。

3、調查後的情況:針對這次活動我們每位同學都寫了自己的活動感受和社會實踐報告,積極向有關部門投稿,做好活動的後期宣傳工作,以便更多的人關注我們的活動,瞭解並關愛特殊兒童。

總結:特殊兒童是社會中的弱勢羣體,是花園裏的“殘苗”。由於先天或者後天的影響,他麼智力發展遲緩,他們有的生活在自我封閉的環境中,有的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中,有的情緒無法自控,有的行動不便,甚至有的生活不能自理,在特教的這片園地裏特教老師需要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無怨無悔、淡泊名利、需要用十倍的艱辛,百倍的耐心去培育這些孩子們。

(二)存在問題

1.中國殘疾兒童數量多、80%分佈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特殊教育學校數量不多、規模不大、並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建特殊教育學校一次性投資太大等。

2.至於針對肢體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等殘疾幼兒的學前教育機構大陸目前仍為空白。這與美國100%的0-6歲殘疾幼兒都接受到來自政府提供的早期教育服務和我國大陸80%的普通幼兒能入園接受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當前的殘疾人中等及其以上教育殘疾人中等及其以上教育是特殊兒童義務教育的繼續和深化,是殘疾人學習一技之長、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保證。目前全國的中等殘疾人職業學校還不到50所、盲人高中僅2所、聾人高中僅3所、專門招收殘疾人的大專院校僅3所 。

4.當今普及特殊教育面臨的問題在人類尚無法根本控制殘疾的當今社會裏,總有10%的人或早或晚逃脱不了殘疾的怪圈,天賦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之人權已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共識,而教育則是殘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權社會的必由之路。

5.當前,我國缺乏獨立的主專業的特殊兒童教育評估機構和統一的明確的特殊兒童教育體系評估體系。

6.民間文化問題

(1)對殘疾兒童以及殘疾兒童的教育無知、懷疑。

由於缺少相應的知識,許多人懷疑盲、聾、弱智等殘疾孩子是否能夠學習。因此,自然就不送孩子唸書。這種現象在農村地區更多見。

(2)認為讀書無用論

這些人認為,普通兒童讀書都找不到工作,殘疾人唸書又有什麼用。因此,也就不需要送到學校讀書。

(3)報應、遮掩論

這些人認為,生了殘疾孩子是報應的結果,因此而產生遮掩的行為,不樂意孩子出門,更不樂意孩子讀書。

(4)認字即可論

認為孩子讀書能夠認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這樣,孩子還沒有接受完完整的義務教育就可能輟學。

(5)男女有別論

認為男女有別,男孩可以讀書,女孩就算了。因此農村地區尤其是落後的農村地區的殘疾的女童特別不容易有讀書的機會。

(6)經濟困難論

經濟困難是許多殘疾兒童家長拒絕殘疾兒童入學的金字招牌。但是,只要不是捱餓,這個藉口就不站不住腳。

7. 特殊教育存在的法律問題

已有法律條文界定的特殊教育對象不統一、範圍較狹窄。義務教育法規定的是盲、聾啞和弱智三類,殘疾人保障法規定的是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對象不統一。

同時,表面上看,殘疾人保障法似乎比較全面地給出了特殊教育的對象,其實不然。就特殊教育的實際而言.需要特殊教育的還包括大量的非殘疾人,甚至包括一般智力超常兒童和特殊才能兒童。

8. 特殊教育管理的措施

從經濟投入和招生人數等一般教育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中國特殊教育的效益也許比西方發達國家還要高。但是,僅僅從學生的角度、從義務教育階段教學效益的兩個主要方面,即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學生的品德行為素養中的文化素養來看,盲、聾學校學生的文化水平明顯比同類普通學校低,全國幾所招收聾人、盲人學生的殘疾人高等學校或系科招收的殘疾大學生的文化水平,大多數達不到普通高會考取大學的學生的水平。弱智學校和隨班就讀的學生亦是如此。當然,弱智兒童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可能達到普通兒童那樣的水平,但是,相對於自己的水平而言,他們卻能夠有更大的進步。

㈢調查結論及對策

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殊教育尤其是殘疾兒童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僅僅從人數上看,XX年的殘疾兒童在校生數就是1978年的12倍。同時,中國特殊教育的形式也趨向多樣化,不僅有專門的殘疾兒童幼兒園、有各種義務教育階段的專門學校,也有專門的殘疾人大學或系科,還有從幼兒園到大學的隨班就讀;不僅有政府如教育部門、民政部門舉辦的學校,還有羣眾團體或組織(如殘疾人聯合會)、個人舉辦的學校;不僅有殘疾兒童如盲、聾、弱智兒童的專門教育,還有肢體殘疾、特殊才能、一般智力超常兒童的專門教育。 中國特殊教育的成績巨大,但是,殘疾兒童的接受教育率的地區差異很大,不僅農村地區和城市有差異,東、西部也有差異。同時,殘疾兒童的教育效益也存在差異。不僅盲、聾、弱智學校之間的教育質量——主要從文化課角度看——存在差異,而且,隨班就讀的殘疾學生的教學效益差距也很大。

對策:1. 相關部門或機構應該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利用媒體為建立優良的民間文化、發展各種事業——包括殘疾人事業——而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這應該是目前改善民間文化、提高殘疾兒童入學率的最有效、直接的文化手段。

2. 若以法律為武器解決特殊教育問題,應該從下列三方面着手。

⑴.樹立特殊教育的法律意識有法律意識比有良法更重要。

⑵.制定恰當的法律——建立良法,尤其是需要責任、權利、處罰明確的、操作方 便的特殊教育專門法。

⑶.有效利用法律, 按照法律辦事,有效遏制集體違法,包括對違法者追究刑事責任

3.就教育管理措施方面來講,應該採取以下措施:

(1)師資培訓。師資培訓的方式應該發生改變,應該把教師當作一個具有職業技能的工作來看,進行更符合職業要求的培訓,包括特殊教育的知識和能力的培訓。要使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和相當數量的普通學校的教師具備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識和能力。

(2)教師配置。在普通學校實施輔助教師制度,廣泛設置輔助教師或輔導教師,或稱特殊教育教師,對學校中的特殊學生進行課堂、課後輔導或補救教學,或者對心理、情緒、行為問題學生進行幫助,發揮特殊教育師資培訓的綜合效益。

(3)加強督導。把特殊教育的教學質量的督導納入正常的督導渠道。普通學校以普通學校的教學大綱為督導參照系。盲、聾、弱智三類學校以我們正在制定的新的教學大綱——即目前所説的課程標準——作督導參照系。

五 結論

本次的活動十分成功,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同情心和愛心,讓同學們度過了十分有意義的一天;也是特殊兒童深深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心與愛護,訴説出內心的真實感受;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激發了周圍人對特殊兒童的關注。

那些先天帶有殘疾或者後天心裏有障礙的兒童如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需要家長老師社會的關愛去澆灌,才會綻放出美麗的花骨朵,他們也該是天真爛漫的年齡,和同齡的孩子笑着鬧着度過美好的童年,而不是在眾人悲憫的眼光中,嘲笑的眼神中成長。他們幼小的心靈害怕被拋棄,渴望愛,渴望關心。除了愛,沒有什麼能撫平這些特殊兒童的心理創傷,安慰他們受傷的靈魂。心中有一條愛的綵帶,我期盼這這條綵帶能將你我緊緊相連,使更多的特殊兒童得到關愛,使他們在愛裏再無懼怕,在愛中再無傷悲

六 參考網站

1.

2.

3.

4.

七 附錄

調查問卷:,情繫特殊兒童

-----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XX級2班

第1題. 1.您對殘疾智障兒童是否有所瞭解?

a是 b一般 c不清楚

第2題. 如果殘疾特殊兒童教育機構向您提供做義工的機會,您願意去做志願者嗎?

a願意 b不願意

第3題. 您覺得和殘疾智障人士交朋友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嗎?

a是 b不是

第4題. 您覺得社會和政府是否有必要重視這些殘疾智障兒童?

a是 b不是

第5題. 您認為社會和政府對特殊兒童的關注程度高嗎?

a高 b一般 c低

第6題. 您覺得政府應怎樣加大對特殊兒童的幫助?

a完善法規 b經費支持 c家庭補貼

第7題. 您認為在幫助特殊兒童方面,誰扮演主要的角色?

a政府 b教育機構 c家庭

第8題. 您通過什麼途徑瞭解到殘疾智障兒童的相關信息?

a網絡 b新聞 c政府宣傳

第9題. 如果您有機會去幫助一個智障的孩子,您會採取以下哪種方式?(多選題)

a志願者 b捐錢 c聯繫政府

第10題. 您認為殘疾智障兒童除了需要社會保障之外還需要什麼呢?(多選)

a社會和人們的關愛 b生活技能的學習c針對性的心理輔導

【第2篇】如何加強特殊人羣服務管理工作調查報告

加強精神衞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預防和減少各類不良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關係到人民羣眾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對保障社會經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今年以來,各級政府都把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作為首要任務,我院作為蘇州市民政系統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擔着對社會弱勢羣體中精神病患者的醫療救助職能,是蘇州社會救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伴隨着蘇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院的服務職能進一步調整和明確,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服務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務對象,強化管理,認真履行職能,切實服務好社會弱勢羣體中的精神病患者,為蘇州和諧社會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基本情況

精神病福利院是蘇州市民政局直屬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系江蘇省民政系統一級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統最高級),1984年更名為蘇州市普濟醫院為了區別於管辦分離改革的市屬醫院,經市改革領導小組同意和市編辦批准,改稱為蘇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掛普濟護理院牌子;市慈善總會在我院設立慈善病牀15張,至增至110張(實際開放65張),用於城區特困精神病人的醫療救助;3月,市殘聯在我院成立蘇州市精神殘疾人庇護中心,為社會特困羣體中的精神殘疾人士提供庇護。

主要職能:負責收養治療市區內三無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復軍人、退伍軍人;對市區部分社會特困精神病患者開展慈善醫療;負責治療與護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無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並對其中超過6個月以上的轉為三無精神病患者進行收養治療。

二、加強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近年來,隨着蘇州改革的不斷深入,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經濟快速發展,政府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繼出台,蘇州市社會救助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我院服務對象的範圍也在不斷拓寬,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也在不斷增加,對我們的救治、管理和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針對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重點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2、實施規範管理,嚴格按照衞生行政部門的法規、制度開展工作。近年來,我院積極開展依法執業,誠信服務活動,狠抓醫療質量的提高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多年來,我院始終按照二級專科醫院的標準和要求,認真落實衞生行政部門的相關法規,嚴格執行三級查房、病歷書寫、病例討論等核心醫療制度,聘請上海精神衞生中心等國內知名專科機構專家、教授來院查房授課,指導工作。同時還導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同時取得uks證書(由世界最權威的質量管理認可機構之一英國皇家認可委員會頒發的證書)。近年又在同級專科醫療機構中率先引入his系統、電子病歷、辦公oa系統等,推進數字化醫院建設。我院繼取得市區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質後,已實現了相城區、吳中區、蘇州工業園區等醫保定點全區域覆蓋。連續多年獲得市社保局醫保定點先進單位。,在接受市衞生局醫療機構年度校驗的145家單位中,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蘇州市依法執業、誠信服務a級信用等級單位稱號,並且處於獲此殊榮的9家單位前列。

3、全面整合資源,推行醫、護、康、社、教、養六位一體服務模式。把幫助提高服務對象社會功能和自理能力,作為醫療護理康復業務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醫、護、康、社、教、養六位一體模式。一是優化醫療質量,創新醫療服務模式。引進國外先進的服務理念,推行團隊服務模式,對病員實施多人(醫生、護士、

社工等)參與、相互協作的小組服務工作,並積極開展音樂放鬆療法、催眠療法、腦電治療、森田療法、心理治療和可視音樂治療等,進一步健全院科兩級質控組織,完善各項醫療制度。二是重視細節管理,深化護理服務內涵。以構建軀體護理、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為一體與援助、自助、互助相結合的整體護理援助系統為目標。實行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心理護理、康復護理並舉的服務方式,全面推行個性化護理並逐步推進服務對象個案護理計劃,分類服務開展率達100%,分級護理率達100%,個性化護理率達100%。針對病員生活能力狀況開展自理能力再訓,並引入互評互比激勵機制,激發病員參與積極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復治療體系。將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復輔助治療體系,嘗試運用優勢視角理論幫助休養員自行開展小組工作。相繼成立休養員縫紉組、腰鼓隊、電腦之家等11個興趣小組,每天安排病員開展收看電視、下棋打牌、閲讀報紙等活動,每週定期組織書畫、器樂、手工和功能訓練等康復活動,每月舉辦中大型工娛療性趣味活動,如組織生日聚會、放映電影、卡拉ok等,在各大節日舉辦拜年會、元宵節猜燈謎、重陽登高等聯歡、慶祝活動。此外,積極聯繫工療加工活,拓展康復輔助項目,並通過各類途徑將休養員手工作品進行義賣。四是設置特教課程,推進特殊教育工作。將休養員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復服務項目,開設教育培訓課程,開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識。同時,對精神殘障兒童、青少年設置特教課程,開展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為一體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機制,強化生活照料服務。重點抓好病員的膳食供應和飲食營養,聘請專業營養師調配花色品種和科學膳食,對糖尿病、痛風等疾病對象專門供應特殊飲食,每月給三無對象發放零用金,用於在陽光超市內購買零星食品。同時根據季節變化,及時添置和更換在院病員服裝,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確保病區空氣流通、地面整潔,盡力保障好休養員的在院生活。

4、積極探索創新,打造蘇精福特色業務工作模式。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服務和保障好收養收治對象這一中心任務,不斷加大業務建設力度,拓展視野,創新思路,探索實施四大特色業務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類管理模式。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一個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別有明顯的差異,對開展有計劃、有步驟並帶有羣體性的康復醫療活動頗為不利。初,我院根據病人生活活動能力,軀體情況等將病人相對分類。這樣就從客觀上為分類管理創造了條件,繼而對全院患者按康復需要對不同對象給予不同康復措施。分類管理既可以保證不同功能的康復醫療措施能順利展開,又可使羣體性的康復活動有一定的規律性而不零亂,取得事半功倍的療效。二是模擬社區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數以上為慢性精神病人。長期的住院生活,使這類患者社會功能明顯減退,衰退傾向日趨嚴重,為此,我們參照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在院內開設了諸如休養員陽光超市、復康工作坊,成立了休養員陽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擬社區和生活場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強社會適應能力,使患者體現到自身的價值。同時對室內外的牆面及活動場所、病室等環境進行精心設計和佈置,努力營造充滿人情味的、儘可能體現家庭式温馨的舒適環境。三是省內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隨着我院收治對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別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漸增多,由於他們的醫療、護理、康復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內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於兒童自閉症、精神發育遲滯、學習困難、多動症、抽動症、注意、情緒、睡眠、進食障礙等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干預。同時還將逐步向社區拓展和延伸服務,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幫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圍繞老年科的業務工作,針對不同對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關懷服務。評估患者及家屬的實際需要,重新進行功能定位,針對不同對象、不同需求,開展醫療(精神科治療)、護理(生活護理、軀體護理、心理護理、自助、互助或介護等)、康復(肢體康復、心理康復等)或其他服務,側重個性化,做好個案,為我院及蘇州市老年精神科醫療工作提供一個理想的服務模式。

三、特殊人羣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設和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可以説是逆水行舟,艱難行進。就我院近幾年收治對象的現狀和特點以及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來看,目前的現狀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病人壓牀,牀位週轉緩慢。住院病員病情日趨慢性化,趨向退頓,加之家屬和社會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較難出院(而本院與各區民政部門及家屬鑑定的協議住院期為3個月,我院醫生也經常性敦促監護人辦理出院手續),以致長年滯留院內,長期佔有牀位,影響繼續收治(每個區都有為數不少的慈善對象在排隊等待)。這使得慈善牀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對整個社會特困對象來説,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併發傳染病及嚴重軀體併發症時轉診治療困難。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於增齡、器官功能減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等原因,併發各種傳染病及嚴重軀體併發症的情況日漸增多,同時由於社會目前普遍對於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見,一旦這些患者需要轉診時,衞生系統綜合醫院又面露難色,不願接收,以致此類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時救治。

4、社會接納度低,家屬、監護人配合不夠。一方面與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對於精神病患的認知、關注、關心不夠有關,另一方面,這些患者的家屬也多為弱勢羣體,客觀上根本無力來關心患者,一旦將患者送來我院治療後,則再也不聞不問,甚至當被告知患者併發嚴重軀體併發症或傳染性疾病需轉診治療時,也是不予關心,或是顯得無可奈何,甚至表示讓他(們)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對滯後。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勢人員,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對象之一,他們大多由於病史不詳,或認知障礙,無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難以進行及時、正確的疾病診斷,從而無法確定是否住院監護。而國內目前尚缺相關法律規定,一旦日後家屬起訴,院方利益將難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過程中既保障救助對象的權益,又防範醫療糾紛、醫療缺陷和醫療事故的發生,給醫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應引起有關人員的重視。

6、人才引進困難,技術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於名稱(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對象、醫院條件、工資薪酬等原因,人才引進困難一直都是一個難題,即便勉強引進,往往也難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對於服務人員整體素質、業務技術力量與社會不斷髮展的服務需求帶來壓力和挑戰,所有這些都使單位建設與社會快速發展需求不相協調,甚至對單位的正常運行帶來困難,成為制約民政精神病院發展的瓶頸。

7、對護理人員的規範化教育培訓不足。目前,民政系統的精神科專業人員一般都是依靠衞生系統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訓,而提供精神專科護理員的培訓機構更是幾乎沒有。在專科護士的培養方面,江蘇省目前暫未開設精神科專科護士的培養班,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組織培訓。

8、傳染病防控形勢嚴峻。由於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們的生活環境惡劣,行為異常,感染各種傳染病的概率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為羣居生活,且傳染病大多有潛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來救助病人交流溝通困難。隨着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流動人口急劇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為外地來蘇人員,來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來自偏遠山區,文化程度低,還有很多為智障病人,交流成為最大的難題。希望能夠有多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幫助尋找他們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齡化,護理風險增加。近年來,整個社會進入老齡化,自然我們收治的對象也出現同樣的情況,老年人佔到65%以上,因此生活護理量較重,與此同時,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隨之增加。這就更需要我們多培養一些全科護士來應對。

四、加強特殊人羣服務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1、爭取政府重視。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因病致貧現象日益加重,特別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為社會弱勢羣體。同時,由於精神病人的社會危害大,反覆發作,需要住院和長期服藥維持治療。因此,對於社會弱勢羣體中的精神病患者開展醫療救助,只有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多部門協調聯合,列入政府的發展規劃中,要像養老中的陽光計劃,殘疾兒童中的明天計劃那樣,加大對精神殘疾弱勢羣體的資助,使他們感受陽光和雨露。

2、民政部門對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確定位。要正如衞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中殘聯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精神衞生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的那樣:加強分工協作,衞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殘聯、共青團、婦聯、老齡委等部門、單位和團體要針對日益突出的精神衞生問題,在各自職責範圍內採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並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務民政保障對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職能。

3、爭取社會支持。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場合和條件,開展多種活動充分進行宣傳,徵得社會的同情和關愛,贏得社會支持。

4、加強內部建設和管理。要轉變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結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點,逐步將封閉式管理向相對開放式管理模式的轉變;大力加強人性化服務,把單純的醫療服務向醫療、康復、護理為一體的服務模式轉變;要從重視疾病治療向重視病人身心康復和社會功能全面發展的轉變。

四、民政系統精神病人服務工作與社會支持

民政服務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眾與社會各方的支持和幫助,因此我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開展工作。

1、加強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檔工作。各區、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發現、建檔、管理工作,由專人負責督促實施。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報告、登記管理制度,基層要建立病人檔案,加強分級隨訪管理,並定期向社區管理人員彙報。可藉助我市實施的中央補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工作開展病人的診治、隨訪、健康教育等項公共衞生服務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檔案,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資料及開展病人健康指導提供科學依據。

2、加強技術培訓,做好基層醫務人員的隨訪指導工作。為有效實施好醫改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工作內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衞生服務體系,各級各部門醫療機構要注重對精神衞生專科醫師的培養、培訓工作,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培訓,組織開展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專業人員的師資培訓,加大對基層工作人員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的專業培訓和管理培訓力度。適時對社區精防工作人員、民警進行專門培訓普及常識,加強對有危險行為傾向患者進行追蹤隨訪,有效組織實施病人隨訪指導,切實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強部門配合,做好肇事肇禍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積極主動與公安、民政、殘聯等部門協調配合,加大對肇事肇禍病人的應急處置和精神疾患人員的治療救助管理。建立部門協同制度,各級衞生行政部門和衞生單位要在建檔、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促進社會和諧和人羣安全。與相關部門聯繫,及時瞭解當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過應急處置、入院就診等方式減少肇事肇禍率。

4、加強心理諮詢,做好人羣心理健康認識和疏導工作。各級衞生行政部門要重視對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心理諮詢工作,將心理諮詢納入各衞生醫療單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內容之一,有條件的社區可開展心理援助熱線諮詢服務,由通過培訓的人員負責熱線接聽,參照衞生部《心理援助熱線電話技術指導方案》開展熱線服務。通過認真宣傳教育,減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個社區心理諮詢室,着手開展社區精神衞生服務,將我院的專業服務推向社會,服務蘇州地方和諧社會建設。

5、關心、不歧視精神疾病患者,幫助他們迴歸家庭、社區和社會。精神疾病患者和軀體疾病患者一樣,也是疾病的受害者,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幫助。因此,作為政府機構或市民政精神衞生機構,我們都應向社會做好宣傳,呼籲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對患者應負有照料和監護責任,不僅不應該嫌棄、遺棄患者,還要積極幫助患者接受治療、進行康復訓練,擔負起照料和監護責任。社區不應歧視精神疾病患者,要創造條件幫助患者康復。單位和學校應該理解、關心和接納康復後的精神疾病患者,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工作和學習條件。只有全社會緊密配合,形成合力,為精神病患者的診斷、治療、康復、迴歸創造條件,使患者及其家屬的社會羞恥感減少,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患者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

【第3篇】長沙城區特殊青少年羣落街角青年生態調查工作報告範文

d社區在驕陽的照射下一片寂靜。在社區的一個街角,10多個滿臉稚氣的年輕小夥子聚集在一起,染髮、衣着奇異、旁若無人地懶懶地抽着香煙,偶爾爆發出一陣粗魯的罵聲和笑聲……這些特徵和舉止使得他們格外引人注目。

這就是去年共青團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重點項目——《“街角青年”與社區青年工作研究》的研究對象——“街角青年”。 作為這個課題的申報者,湖南省社科院社會學法學所助理調研員黃海利用長達半年的時間,對長沙市開福區的兩個社區(我們分別標為d社區和l社區)進行了專門調查,發現在3782名青少年中,有60餘人具有明顯的“街角青年”特徵:年齡在15-20歲之間,文化程度較低,絕大部分為國中,大多擁有某種“一技之長”。

昨日,隨着《“街角青年”與社區青年工作研究》的正式完成,“街角青年”這個陌生的名字也隨之步入人們的視野,而如何讓這部分處於亞文化社會的青年重新迴歸主流社會也就成為一個不再諱莫如深的重大話題。

【名詞解釋】 街角青年

所謂“街角青年”,其內涵的基本要素是:

(1)15~20歲左右,長時間呆在街頭;

(2)以遊戲人生、遊逛街頭、經常違點小法但不犯罪(少部分發展成為青少年犯罪)成為一種主要生活方式;

(3)沒有從監護人那裏得到足夠的保護、監督,但保持一定的聯繫;

(4)沒有固定的職業和生活來源,數人或數十人聚集在一起,以社區地域關係為凝結點,結合成“dy羣”(即街角青年羣體簡稱),在羣體中尋求歸屬感,故稱之為“街角青年”。

“街角青年”是一種全球性現象。美國社會學家威廉·f·懷特和納米比亞社會學家p·穆福恩曾經對“街角青年”現象進行過研究。在國內,“街角青年”一直是一個被國內學術界所漠視的“邊緣青年羣落”,對於“街角青年”的研究成果國內目前不多。

【領軍人物】 17歲老大已混了5年

“天哥”,18歲,13歲不到輟學,20xx年7月因搶劫進了少管所“通過d社區居委會王主任,我們認識了dy羣的老大‘天哥’(已於20xx年7月因搶劫進了少管所被管教1年)。”黃海回憶説,“天哥”年紀並不大,進少管所時才17歲,卻已經在街角里混了整整5年,用他自己的話説,便是“已經在‘江湖’上摸爬滾打了5年”。當被問到為什麼不在學校讀書時,“天哥”深吸一口煙,稚氣未脱的臉上寫滿了憤懣:“讀書?我13歲沒滿就離開了學校,那時候我還沒拿到國小畢業證呢!成績不好,加之我不守紀律,學校給我做工作,要我不要影響全班的升學率,別讀了,一怒之下,我就不讀了。其實,誰又願意這麼早就沒書讀啊。”

出了校門,“天哥”很快就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無人理睬的絕境。家庭本來就不完整,父母離異,“天哥”從小就跟着曾經因犯罪而入獄的父親,“沒人管我,我媽對我來説等於沒有,我爸名聲不好,就靠幫別人乾點雜活為生,生活都顧不上,哪有時間照看我?還好,我自己後來終於發現我並不孤獨。”13歲未滿的“天哥”發現在這個d社區,除了有幾個由二十幾歲的青年組成的團伙外,還有一大幫和他年紀相似、境遇相同的小兄弟們。

【日常生活】單調乏味中打發時間

中午起牀碰頭,然後上網、看錄像、玩桌球、唱卡拉ok……凌晨2~3時回家

黃海説,對於“dy羣街角青年”而言,早晨是從中午開始的,晚上的夜生活往往使得他們在每天上午補睡眠。一覺醒來,各自在家裏吃過中飯,不用人召集,中午12時左右就自覺來到d社區的某個街角,懶懶地在陽光下抽煙、閒聊,當人數聚集到10餘人時,便開始重點討論“今天如何打發”,然後開始他們新的一天“街角生活”。

“其實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網吧、錄像廳、桌球室和卡拉ok廳裏度過,具體去哪裏得由天哥説了算,如果天哥沒來,那就是我們説了算。” 作為“dy羣”中的核心層成員,今年17歲的“武狀元”不無得意地説。就這樣,“dy羣”的“街角青年”根據老大或者核心層成員的意見決定了當天的生活方式:如果下午的主體活動是網吧、電遊,那麼活動結束以後,大部分“dy羣街角青年”成員會各自回家吃晚飯。而“dy羣”中的核心層“天哥”、“武狀元”、“豆芽杆”、“耗子”等人則會繼續聚在一起閒逛打發時間,然後一起去某個成員家中或d社區某個小餐館蹭飯,在交流下午的活動心得同時,討論晚上這個對於“街角青年”來説最為重要的活動時間安排。

晚上7時左右,“dy羣”成員們會陸續繼續來到社區的某個街角集合,當人數達到10餘人或數十人時(成員與下午活動相比會有變化,但其中肯定有2~3人“dy羣”核心層成員),同樣,經過核心層成員的決定,他們去錄像廳、桌球室和卡拉ok廳居多。

晚上的活動會進行得很盡興,“街角青年”們不論那天晚上幹什麼,都會在一起聚到凌晨2~3時,然後帶着一身疲憊和“瀟灑”後的興奮回家睡覺,第二天再重複這樣的生活。

【經費來源】 從“灰”到“黑”想方設法

各自湊錢在d社區開過鋪子等等,最後全是關門大吉,然後想盡一切辦法撈錢吃飯、娛樂為主體的生活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從家裏和親戚要的錢寥寥無幾,自己又沒有工作,而家庭顯然是不可能為他們這種“灰色生活”提供資助的,因此,生活來源成了重要的生存問題。

“天哥是我們的好老大,每次打架他都衝在前面,一有錢我們都是大家一起花,吃飯也會帶上我們,如果我們有錢也絕對會和兄弟們一起用,大部分時候都是大家一起湊錢玩,當然大部分的錢還是天哥在想辦法解決。”

“dy羣”的第四把手“耗子”説。

在幾個月的觀察中,黃海他們發現,作為這羣“街角青年”的老大,“天哥”必須考慮和擔負羣體活動的絕大部分經費,必須為手下幾十個小弟兄們安排好出路。為此,天哥想盡了一切辦法。

他甚至還曾經積極組織一幫人,通過各自家裏湊錢在d社區開過鋪子,什麼“快餐店”、“服裝店”等等,讓小弟兄們去管理店面,可這些正經生意卻在“街角青年”的懶散經營和形象不佳下是“開一個砸一個”,最後也是關門大吉。籌不到經費則意味着“dy羣”的活動會停止,交流會停滯,最後導致老大權威的喪失和“dy羣”的解體。於是,“dy羣”開始在對

面的l社區敲詐勒索國小生和年紀較小的國中生,一些問題學生開始加入他們的行列,甚至因此而輟學開始與“街角青年”們合流,最後成為“街角青年”。而一些小打小鬧的偷竊行為也開始在“dy羣”的價值觀念中得到認可,老大“天哥”因此還拜一名老扒手為師,“灰色”開始向“黑色”演變。最終在20xx年7月,“天哥”因盜竊不成而搶劫,被當場抓住送少管所管教一年。

【角色自辯】“我們不是惡勢力”

大家在一起只是熱鬧,有個伴,在一起玩,當然如果沒錢玩,也會做點小壞事。“誰都瞧不起我們,又沒有正式的手藝,找不到也懶得去找工作,反正在別人眼裏我們是小混混,那就乾脆混得了,我就不相信活不下來,混久了,自然也就要惹是生非。”當談到社會對他們的看法時,“天哥”一臉的玩世不恭,可眼中卻不自覺地流露出對正常社會的嚮往和無奈。

據瞭解,幾乎所有的“dy羣”成員都曾有過好好做人的想法。在家庭的幫助和社區居委會的推薦下,“天哥”曾經開過鋪子,讓一幫小兄弟看守鋪面,“武狀元”曾經去應聘過保安,“耗子”曾經想去某個商場當櫃枱營業員,但均以失敗告終。

“別人看不起我們,可我們自己還是得看得起自己啊,我們在學校讀書雖然不多,但還知道要做有出息的人,可是後來我們卻覺得這個社會不讓我們成功,我們沒有機會出頭,那我們就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出頭。”“天哥”説:“其實很多事情我們是在搞破壞,你們認為不應該的,我們偏要去做,有時候看到別人被我們捉弄後的憤怒,我們就會覺得蠻興奮,到後來,我們把這種事情作為我們這幫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我們絕對不是惡勢力,大家在一起只是熱鬧,有個伴,在一起玩,當然如果沒錢玩,那也會做點壞事。” “天哥”很嚴肅地澄清説,與一些違法犯罪幫夥不同,他們的行為方式和運作規則決定了它是d社區“街角青年”自發形成的一個“灰色社會”。但是,“街角青年”這種相對主流社會而言的“灰色青年”,很有可能發展成為“黑色”,暴力和犯罪傾向愈發明顯,暴力行為越來越多。如2002年,“天哥”為首的“dy羣”打了3次羣架,20xx年則打了5次,“豆芽杆”為此丟了一隻眼睛。(除黃海外,其餘均為化名) 新報記者 朱浪

長沙城區特殊青少年羣落“街角青年”生態調查之對話

誰把我們撒落街角

對話專家

7月2日,記者與黃海相向而坐,話題很沉重。

平心而論,對於“街角青年”,社會,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謂的主流社會,是很難從心理上接受這幫青年人的。在常人眼中,他們不學無術,惹是生非,學校、家庭都容不下他們,他們的容身之所理所當然地也就狹窄得只剩下“街角”了。然而,這個羣體裏的並不都是壞孩子,他們渴望迴歸,渴望被容納,如果一定要説他們壞,他們變壞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變壞的原因更值得深究。

對話人物:湖南省社科院社會學法學所助理調研員黃海

對話內容:《“街角青年”與社區青年工作研究》的整個調查過程

新報:你第一次接觸“街角青年”時,對他們是持一個什麼樣的看法?

黃海:20xx年4月的一天,在d社區居委會主任的陪同下,我與10個街角青年進行了第一次交談。地點就在d社區居委會辦公室。他們都只十幾歲,除了染髮、抽煙、衣着奇異等外部特徵外,他們大部分人臉上還明顯帶着稚氣。

交流前,我很坦誠地告訴了這10個人,自己正在做一調查,只是想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生活,更不會將其一些情況透露給他人。但是,他們仍有所顧忌,甚至有點羞澀。基本上是一問一答。

第一次見面,可以説,他們並未把我當做是朋友,而是敵人,有種防備心理與敵對心理。當時因為居委會主任在,他們才無奈配合我的工作。我當時就意識到了,要融入到他們這個羣體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可是説實在的,當我申報這個研究課題時,我內心是歧視這個羣體的。起初在與他們交流時,可以説是帶着虛偽的面具,為的就是完成這個課題研究。

新報:那你又是怎麼樣逐步取得他們的信任的?

黃海:基於課題研究的原因,我不得不想盡辦法去接近他們。我跟“天哥”他們説,你們原來每天干什麼還是照常幹什麼,我只是一個無聲的記錄者,不會干擾到他們。但是,很明顯,他們的生活沒有了往日的放肆。比方他們有人提議去做件破壞性的事情,他們先是向我投來質疑的目光,然後就會被馬上否決。

但是,我仍堅持着每天中午在小區廣場等待他們的出現。通過觀察,我發現,他們並沒有我當初想的那麼壞。只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於我的罷了。那時,我的心理開始有點理解他們。我開始請他們吃飯,開始與他們交心、聊天,開始真正融入到他們的生活。

通過一個月,他們開始主動與我接觸、聊天,主動邀請我參加他們的活動。慢慢的,我對他們有了更深的瞭解。“我們也想好好讀書,好好工作,但是學校嫌我們成績不好不要我,也沒有單位肯要我。大家都在歧視我們。”這是天哥們跟我講得最多的一句。

新報:“天哥”們認為大家都在歧視他們,但你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和他們接觸,你對他們的看法是否發生了改變?

黃海:改變很大!外號“豆芽杆”在一次打架中弄瞎了一隻眼睛。據説,當時他們幾個人在烈士公園玩。在他們附近,有一男一女正在為何事而爭吵,突然那男的打了那個女的一巴掌,“豆芽杆”他們看不過去,就前去指責那個男的不該如此對待女性。誰知發生衝突,“豆芽杆”拿着啤酒瓶砸過去,人沒有打着,碎片卻擊中了自己的眼睛。由此可見,他們挺講義氣,挺有感情的。

當時,我很同情他們,覺得他們是被社會所拋棄的可憐人。後來,我發現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種理解。他們不希望所有人都帶着“有色眼鏡”來看他們。

新報:隨着時間的推移,你接觸的這部分“街角青年”都將成家立業,這是否意味着“街角青年”將在d社區逐漸解體?

黃海:不會的。例如,我們調查的dy地區由僅一街之隔的l社區和d社區所組成。其中,d社區以“街角青年”居多,l社區由於擁有一個非重點國小和非重點中學,以問題學生和中途輟學學生居多。 ?

兩個社區的青少年儘管分屬不同的社區和文化社會形態,但是他們之間卻有着某種千絲萬縷的聯繫。事實上,l社區的問題學生和中途輟學學生由於受到對面d社區“街角青年”的強大作用力和吸引力,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街角社會”的隱性社會基礎,源源不斷地補充和繼續維繫對面這個“灰色社會”的穩定存在,成為d社區“街角青年”的外圍組織和後備力量。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遇到了15歲的“小z”(化名)。“小z”是經常和“天哥”他們混在一起的人,但他的真實身份卻是對面中學的八年級在讀學生。在“天哥”的幫助下,我們與“小z”進行了數次交流。“小z”認為,他的成績不好,紀律也不好,肯定考不上大學,還不如早點加入社會。在小z看來,覺得每天跟着‘天哥’走不會吃虧,他們都把他當兄弟,有什麼事都罩着他。在“dy羣”裏,“小z”認為找到了自己的羣體歸屬,甚至還能在這個羣體中找到滿足自己社會地位流動的路徑。

新報:那又是什麼力量使l社區的問題學生成為d社區“街角青年”的外圍組織和後備力量?

黃海:作為一個15歲左右年齡段的青少年,“小z”根本就不會知道他自己認為的參加社會其實是一個邊緣青年羣落組成的“灰色社會”,更加不會知道這不是主流社會中的社會成功流動模式,而是在一個亞文化社會中的內部地位流動。作為同一個年齡段的接受他的“街角青年”羣體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滿足自己休閒玩樂的同時,也在吸引着對面問題

學生的羨慕和內心向往;更加不會意識到自己不自覺形成的“街角社會”在牢牢讓他們保持“街角身份”忠誠的同時,也在對對面問題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讓他們不自覺地成為“街角社會”源源不斷的後備生力軍。

‘小z’走的路子其實是在重複‘天哥’和‘dy羣’‘街角青年’們走過的老路:問題學生——輟學學生——“街角青年”——“街角社會”。只不過不同的是,“小z”們除了因為學校、家庭的原因以外,還受到了“天哥”和“dy羣”不自覺形成的“街角社會”的強大向心力作用。因此,“街角社會”暫時不會隨着“街角青年”年齡增大要成家立業的社會化步驟加快而呈現動盪和解體的趨勢。(除黃海外,其餘均為化名) 新報記者 朱浪

怪狀循環

街角遊戲規則固定 領頭人“前赴後繼”

老大“天哥”於20xx年7月被抓後,並沒有出現如社會期待的幫夥解體現象,相反,“dy羣”還在繼續運轉,新的成員陸續加入,“武狀元”也在實際上充任了新的老大角色,繼續領導“dy羣”的生存。

黃海説:“這説明,在‘街角青年’這個羣體中,成員們除了因為共同的價值觀念而聚集在一起,共同享有一種亞文化羣的社會心理以外,還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擁有其社會結構、身份忠誠和成員基礎的隱性社會。讓人感興趣的是,‘街角青年’的組織結構與運作模式與我們的主流社會遊戲規則制定具有驚人的相似性。”他們有對社會流動的欲求,在往上的動力被阻礙和限制時,他們會選擇在“街角幫派”中以一種亞文化心理特徵,竭力形成一個亞文化社會結構,並在這種結構中尋求領頭人依賴、心理認同和流動欲求滿足。

“天哥”在“dy羣”其他成員的眼中的確是一位好領頭人。“我已經不完全屬於我自己了,大家認為我講義氣,有什麼事情都找我,義氣就是一面旗幟,所以很多兄弟都服我。再一個,我自己心裏也清楚,手下這麼多兄弟跟我,為的是什麼,是有口飯吃,是不被人家欺負。”“天哥”説,“所以,只要我有好處,我就一定留一份給我兄弟們;不論我的兄弟遇上了什麼麻煩,我肯定會幫他擺平的。”“天哥”作為領頭人,並不意味着他應該比別人更有錢,但是他必須花錢很大方,這是他必須承擔的個人義務。

除此之外,領頭人和核心層成員必須在羣體特別感興趣和經常組織的某種羣體活動中確有本事。因為,羣體活動是“街角幫派”中亞文化社會流動的主要途徑。其他成員要想在“dy羣”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在羣體組織的某個活動中有突出表現,以體現自己的能力。這樣,他們在主流社會中得不到滿足的流動欲求渴望,又在團體中有限地位流動中看到了希望。

“這意味着‘街角社會’確立了它自己的遊戲規則。”黃海認為,在由“dy羣”形成的“街角社會”中,每個人沒有身份的不同,只有地位的差異,這個亞文化社會能夠在內部給他提供社會流動欲求的滿足。但是如果他想要得到這種滿足,就必須自己參與維護這種亞文化社會的結構穩定,通過承認這個“灰色社會”的結構秩序來承認自己的街角身份,並通過維護這個“灰色社會”的結構權威來維護自己的街角社會順利流動。否則,就會被排斥,甚至被踢出局。

這樣一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天哥”進了少管所後,“dy羣”並沒有解體,他們還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充當了維護這個亞文化社會穩定的角色。 新報記者 朱浪

長沙城區特殊青少年羣落“街角青年”生態調查之拯救

拔何良刃刮骨療傷

核心提示

15~20歲的年齡段使他們根本不具備走入主流社會的心理準備和技能準備,他們被迫留在街角繼續被自己的亞文化“街角社會”牢牢把握以對抗主流社會,甚至成為社區建設和主流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由此,“街角青年”該向何處去,他們的未來該由誰來負責,主流社會該如何呼喚他們的迴歸,都是這個研究課題必須關注的重點視角所在。

採訪即將結束時,黃海為拯救“街角青年”開出了一劑良藥。

【理想途徑】 社區救助重任在肩

黃海認為,搞好社區青年工作,是“街角青年”迴歸主流社會的理想途徑。因為“街角青年”的來源緣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家庭放任自流,學校踢出校門,問題學生和中途輟學學生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不正常地過早流入社會。

在調查中,黃海發現目前社區青年工作存在着組織缺位、工作方式陳舊、教育服務缺乏、工作專業素質不高等問題。“社區青年工作是聯繫家庭、學校和司法機關的基地和橋樑,其重要地位決定了其應然角色的特徵。”

黃海認為,針對目前社區青年工作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社區青年工作應該在“街角青年”的轉化中承擔起更為主動和完善的社會事務應然角色。“其實,在國外,在港澳地區,社工組織的地位與權利是很高的,同時他的社會效果也很大。”黃海説,“社工組織作為聯繫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紐帶,國家必須用法律法規來賦予該組織一定權利,通過法律去真正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此外,黃海還提出,對於dy地區的“街角青年”來説,他們不是沒有組織,而是社區組織沒有和他們的組織有效結合,社區組織不是沒有幫教活動,而是活動過於空泛。因此,社區“街角青年”的轉化工作必須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進行,必須建立完善和實用化的服務陣地,使“街角青年”的轉化能有切實可靠的依託。更重要的是,對於“街角青年”來説,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亞文化社會——“街角社會”,同時還具備其獨特的社會心理特徵,內心依然存在社會流動的欲求。因此,社區青年工作在轉化組織制度化以後,應該繼續完善服務陣地建設,緊扣“街角青年”的社會心理特徵,開展各項實用的服務活動,使“街角青年”的轉化工作落到實處。

例如:與組織、人事、勞動等部門密切合作,健全青年就業保障制度,鼓勵青年努力成材。通過廣泛開展“新世紀創新創效”、“共青團號”創建、“青年崗位能手”等各種就業競賽活動,鼓勵和幫助“街角青年”參與就業競爭,使“街角青年”有事做,能做事,培育他們走進主流社會的信心和能力,讓“街角青年”能展示自己的才華,認識自己的價值,通過一

個合理可行的社會正常流動途徑,讓他們慢慢離開街角。

【關鍵措施】“四位一體”扶助“街角”

“街角青年”要重新迴歸主流社會,僅僅靠社區組織和共青團組織的單方面努力是不夠的,關鍵還在於必須建立完善的社會組織體系,使其轉化的工作能夠成為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家庭、學校、社區和社會應該組成“四位一體”的組織體系,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家庭 家教是主要陣地

建立家庭培育管理系統,實現“街角青年”產生的萌芽警報。家庭是青少年最早也是最根本的教育場所和依靠,也是青少年思想行為教育的主要陣地。“豆芽杆”曾經説過:“父母親不管我,我也不想要他們管,我的父母跟我是半斤對八兩,我留守街角,他們留守麻將桌。”這樣的家庭顯然就是屬於“街角青年”越軌中家庭預警系統失敗的典型。

●學校 別把問題推向社會

強化學校教育關懷系統,實現“街角青年”形成的初期警報。當家庭萌芽警報失效時,學校不能把問題學生推向社會。 學校在教育人方面也有着不可取代的權威性。學校如果把沒有教育好的、根本不具備成熟心理和生存技能準備的學生推向社會,就等於給“街角青年”“輸送”了後備人員,給社會留下了無窮的後患。因此,家庭和學校警報系統如果成功,實際上就斷絕了“街角青年”的後備軍和“街角社會”的隱性社會基礎。

●社區 社區幫教引回主流

創新社區幫教服務系統,實現“街角青年”壯大的中期警報。如果家庭和學校兩者的警報系統失效,那麼最重要的警報系統的任務就落到了社區身上。作為青年進入社會的緩衝區,社區的作用在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社區也逐漸成為某一區域社會生活的依靠。“街角青年”從學校來到社區,沒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服務幫助,結果他們自發成幫結隊,流浪街頭,給社區建設造成諸多麻煩。建立社區幫教系統,是解決“街角青年”迴歸主流社會的有效和關鍵途徑。社區幫教系統可以憑藉社區的基層組織地位,以社區治安保衞人員為核心,以團組織為依託,與家庭、學校密切聯繫,對“街角青年”進行一幫一、一帶一的教育,開展各項心理輔導和就業服務,幫助他們走出街角,迴歸主流社會。必須注意的是,社區幫教系統不可建成少管所式的社區幫教組織,必須真正從心理上和實踐上轉化“街角青年”。

●社會 完善防護接納系統

完善社會防護接納系統,實現“街角青年”越軌的終極警報。“街角青年”並非是盡幹壞事,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防範,他們極容易走向犯罪道路。社區警務人員要仔細掌握“街角青年”的活動動向,對他們的活動進行必要的干預和警告,使他們時刻警醒。“街角青年”一般不幹壞事,因此不能用強制的手段管理,他們的行為可能不端,但是也不到被抓或被關的程度。因此,許多警察也睜隻眼閉隻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是對“街角青年”的放縱,實際上是對“街角青年”從“灰色”逐漸轉入“黑色”道路的一種默許。

更重要的是,主流社會不能再用“有色眼鏡”審視“街角青年”。如果從家庭、學校流入社區的“街角青年”,通過社區青年工作成功轉化後,主流社會依然歧視和排斥他們,那麼這個邊緣青年羣落會重新迴歸“街角青年”,並且在以前的“街角社會”心理沉澱的基礎上,更加忠實自己的街角身份,仇視和敵意主流社會,最終走向“黑色社會”。

【採訪後記】在蜕變中感受“街角”

在對黃海將近3個小時的採訪過程中,他一再強調,面對“街角青年”,他的心理經過了一次大的蜕變:從歧視到同情,從同情到理解,從理解到幫助,全方面感受了潛伏在街角的特殊羣體。

半年時間,與“街角青年”的親密接觸,讓他了解到“街角青年”需要的是什麼,他們帶給社會的又是什麼。

半年時間,讓他認識到,“街角青年”並不都是壞人,但是也不是好人和善人。如何去將其轉化為正常青年,成了當前一重大社會問題。

“如果説,完成這個論文,只為應付當初申報的科研課題,那我現在準備出書,把半年來每天的訪談資料和觀察心得,一點點回憶記錄下來,為的就是希望社會能理解‘街角青年’這個邊緣羣體,希望全社會都能真正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黃海説得很坦誠。根據黃海的計劃,目前他已將該論文整理成20萬字,預計在今年8月出版《走入“街角青年”——來自一個城市邊緣羣體的表達》一書。據悉,這也是我國首部專題調研“街角青年”這個社會現象的著作。

【第4篇】加強特殊人羣服務管理工作的調查報告

加強精神衞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預防和減少各類不良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關係到人民羣眾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對保障社會經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今年以來,各級政府都把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作為首要任務,我院作為蘇州市民政系統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擔着對社會弱勢羣體中精神病患者的醫療救助職能,是蘇州社會救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伴隨着蘇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院的服務職能進一步調整和明確,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服務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務對象,強化管理,認真履行職能,切實服務好社會弱勢羣體中的精神病患者,為蘇州和諧社會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基本情況

精神病福利院是蘇州市民政局直屬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系江蘇省民政系統一級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統最高級),1984年更名為蘇州市普濟醫院;為了區別於管辦分離改革的市屬醫院,經市改革領導小組同意和市編辦批准,改稱為蘇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掛普濟護理院牌子;市慈善總會在我院設立慈善病牀15張,至增至110張(實際開放65張),用於城區特困精神病人的醫療救助;3月,市殘聯在我院成立蘇州市精神殘疾人庇護中心,為社會特困羣體中的精神殘疾人士提供庇護。

主要職能:負責收養治療市區內三無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復軍人、退伍軍人;對市區部分社會特困精神病患者開展慈善醫療;負責治療與護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無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並對其中超過6個月以上的轉為三無精神病患者進行收養治療。

二、加強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近年來,隨着蘇州改革的不斷深入,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經濟快速發展,政府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繼出台,蘇州市社會救助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我院服務對象的範圍也在不斷拓寬,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也在不斷增加,對我們的救治、管理和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針對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重點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2、實施規範管理,嚴格按照衞生行政部門的法規、制度開展工作。近年來,我院積極開展依法執業,誠信服務活動,狠抓醫療質量的提高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多年來,我院始終按照二級專科醫院的標準和要求,認真落實衞生行政部門的相關法規,嚴格執行三級查房、病歷書寫、病例討論等核心醫療制度,聘請上海精神衞生中心等國內知名專科機構專家、教授來院查房授課,指導工作。同時還導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同時取得uks證書(由世界最權威的質量管理認可機構之一英國皇家認可委員會頒發的證書)。近年又在同級專科醫療機構中率先引入his系統、電子病歷、辦公oa系統等,推進數字化醫院建設。我院繼取得市區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質後,已實現了相城區、吳中區、蘇州工業園區等醫保定點全區域覆蓋。連續多年獲得市社保局醫保定點先進單位。,在接受市衞生局醫療機構年度校驗的145家單位中,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蘇州市依法執業、誠信服務a級信用等級單位稱號,並且處於獲此殊榮的9家單位前列。

3、全面整合資源,推行醫、護、康、社、教、養六位一體服務模式。把幫助提高服務對象社會功能和自理能力,作為醫療護理康復業務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醫、護、康、社、教、養六位一體模式。一是優化醫療質量,創新醫療服務模式。引進國外先進的服務理念,推行團隊服務模式,對病員實施多人(醫生、護士、社工等)參與、相互協作的小組服務工作,並積極開展音樂放鬆療法、催眠療法、腦電治療、森田療法、心理治療和可視音樂治療等,進一步健全院科兩級質控組織,完善各項醫療制度。二是重視細節管理,深化護理服務內涵。以構建軀體護理、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為一體與援助、自助、互助相結合的整體護理援助系統為目標。實行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心理護

理、康復護理並舉的服務方式,全面推行個性化護理並逐步推進服務對象個案護理計劃,分類服務開展率達100%,分級護理率達100%,個性化護理率達100%。針對病員生活能力狀況開展自理能力再訓,並引入互評互比激勵機制,激發病員參與積極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復治療體系。將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復輔助治療體系,嘗試運用優勢視角理論幫助休養員自行開展小組工作。相繼成立休養員縫紉組、腰鼓隊、電腦之家等11個興趣小組,每天安排病員開展收看電視、下棋打牌、閲讀報紙等活動,每週定期組織書畫、器樂、手工和功能訓練等康復活動,每月舉辦中大型工娛療性趣味活動,如組織生日聚會、放映電影、卡拉ok等,在各大節日舉辦拜年會、元宵節猜燈謎、重陽登高等聯歡、慶祝活動。此外,積極聯繫工療加工活,拓展康復輔助項目,並通過各類途徑將休養員手工作品進行義賣。四是設置特教課程,推進特殊教育工作。將休養員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復服務項目,開設教育培訓課程,開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識。同時,對精神殘障兒童、青少年設置特教課程,開展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為一體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機制,強化生活照料服務。重點抓好病員的膳食供應和飲食營養,聘請專業營養師調配花色品種和科學膳食,對糖尿病、痛風等疾病對象專門供應特殊飲食,每月給三無對象發放零用金,用於在陽光超市內購買零星食品。同時根據季節變化,及時添置和更換在院病員服裝,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確保病區空氣流通、地面整潔,盡力保障好休養員的在院生活。

4、積極探索創新,打造蘇精福特色業務工作模式。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服務和保障好收養收治對象這一中心任務,不斷加大業務建設力度,拓展視野,創新思路,探索實施四大特色業務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類管理模式。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一個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別有明顯的差異,對開展有計劃、有步驟並帶有羣體性的康復醫療活動頗為不利。初,我院根據病人生活活動能力,軀體情況等將病人相對分類。這樣就從客觀上為分類管理創造了條件,繼而對全院患者按康復需要對不同對象給予不同康復措施。分類管理既可以保證不同功能的康復醫療措施能順利展開,又可使羣體性的康復活動有一定的規律性而不零亂,取得事半功倍的療效。二是模擬社區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數以上為慢性精神病人。長期的住院生活,使這類患者社會功能明顯減退,衰退傾向日趨嚴重,為此,我們參照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在院內開設了諸如休養員陽光超市、復康工作坊,成立了休養員陽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擬社區和生活場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強社會適應能力,使患者體現到自身的價值。同時對室內外的牆面及活動場所、病室等環境進行精心設計和佈置,努力營造充滿人情味的、儘可能體現家庭式温馨的舒適環境。三是省內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隨着我院收治對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別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漸增多,由於他們的醫療、護理、康復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內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於兒童自閉症、精神發育遲滯、學習困難、多動症、抽動症、注意、情緒、睡眠、進食障礙等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干預。同時還將逐步向社區拓展和延伸服務,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幫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圍繞老年科的業務工作,針對不同對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關懷服務。評估患者及家屬的實際需要,重新進行功能定位,針對不同對象、不同需求,開展醫療(精神科治療)、護理(生活護理、軀體護理、心理護理、自助、互助或介護等)、康復(肢體康復、心理康復等)或其他服務,側重個性化,做好個案,為我院及蘇州市老年精神科醫療工作提供一個理想的服務模式。

三、特殊人羣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設和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可以説是逆水行舟,艱難行進。就我院近幾年收治對象的現狀和特點以及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來看,目前的現狀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病人壓牀,牀位週轉緩慢。住院病員病情日趨慢性化,趨向退頓,加之家屬和社會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較難出院(而本院與各區民政部門及家屬鑑定的協議住院期為3個月,我院醫生也經常性敦促監護人辦理出院手續),以致長年滯留院內,長期佔有牀位,影響繼續收治(每個區都有為數不少的慈善對象在排隊等待)。這使得慈善牀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對整個社會特困對象來説,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併發傳染病及嚴重軀體併發症時轉診治療困難。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於增齡、器官功能減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等原因,併發各種傳染病及嚴重軀體併發症的情況日漸增多,同時由於社會目前普遍對於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見,一旦這些患者需要轉診時,衞生系統綜合醫院又面露難色,不願接收,以致此類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時救治。

4、社會接納度低,家屬、監護人配合不夠。一方面與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對於精神病患的認知、關注、關心不夠有關,另一方面,這些患者的家屬也多為弱勢羣體,客觀上根本無力來關心患者,一旦將患者送來我院治療後,則再也不聞不問,甚至當被告知患者併發嚴重軀體併發症或傳染性疾病需轉診治療時,也是不予關心,或是顯得無可奈何,甚至表示讓他們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對滯後。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勢人員,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對象之一,他們大多由於病史不詳,或認知障礙,無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難以進行及時、正確的疾病診斷,從而無法確定是否住院監護。而國內目前尚缺相關法律規定,一旦日後家屬起訴,院方利益將難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過程中既保障救助對象的權益,又防範醫療糾紛、醫療缺陷和醫療事故的發生,給醫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應引起有關人員的重視。

6、人才引進困難,技術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於名稱(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對象、醫院條件、工資薪酬等原因,人才引進困難一直都是一個難題,即便勉強引進,往往也難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對於服務人員整體素質、業務技術力量與社會不斷髮展的服務需求帶來壓力和挑戰,所有這些都使單位建設與社會快速發展需求不相協調,甚至對單位的正常運行帶來困難,成為制約民政精神病院發展的瓶頸。

7、對護理人員的規範化教育培訓不足。目前,民政系統的精神科專業人員一般都是依靠衞生系統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訓,而提供精神專科護理員的培訓機構更是幾乎沒有。在專科護士的培養方面,江蘇省目前暫未開設精神科專科護士的培養班,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組織培訓。

8、傳染病防控形勢嚴峻。由於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們的生活環境惡劣,行為異常,感染各種傳染病的概率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為羣居生活,且傳染病大多有潛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來救助病人交流溝通困難。隨着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流動人口急劇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為外地來蘇人員,來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來自偏遠山區,文化程度低,還有很多為智障病人,交流成為最大的難題。希望能夠有多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幫助尋找他們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齡化,護理風險增加。近年來,整個社會進入老齡化,自然我們收治的對象也出現同樣的情況,老年人佔到65%以上,因此生活護理量較重,與此同時,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隨之增加。這就更需要我們多培養一些全科護士來應對。

四、加強特殊人羣服務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1、爭取政府重視。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因病致貧現象日益加重,特別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為社會弱勢羣體。同時,由於精神病人的社會危害大,反覆發作,需要住院和長期服藥維持治療。因此,對於社會弱勢羣體中的精神病患者開展醫療救助,只有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多部門協調聯合,列入政府的發展規劃中,要像養老中的陽光計劃,殘疾兒童中的明天計劃那樣,加大對精神殘疾弱勢羣體的資助,使他們感受陽光和雨露。

2、民政部門對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確定位。要正如衞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中殘聯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精神衞生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的那樣:加強分工協作,衞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殘聯、共青團、婦聯、老齡委等部門、單位和團體要針對日益突出的精神衞生問題,在各自職責範圍內採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並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務民政保障對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職能。

3、爭取社會支持。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場合和條件,開展多種活動充分進行宣傳,徵得社會的同情和關愛,贏得社會支持。

4、加強內部建設和管理。要轉變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結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點,逐步將封閉式管理向相對開放式管理模式的轉變;大力加強人性化服務,把單純的醫療服務向醫療、康復、護理為一體的服務模式轉變;要從重視疾病治療向重視病人身心康復和社會功能全面發展的轉變。

五、民政系統精神病人服務工作與社會支持

民政服務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眾與社會各方的支持和幫助,因此我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開展工作。

1、加強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檔工作。各區、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發現、建檔、管理工作,由專人負責督促實施。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報告、登記管理制度,基層要建立病人檔案,加強分級隨訪管理,並定期向社區管理人員彙報。可藉助我市實施的中央補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工作開展病人的診治、隨訪、健康教育等項公共衞生服務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檔案,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資料及開展病人健康指導提供科學依據。

2、加強技術培訓,做好基層醫務人員的隨訪指導工作。為有效實施好醫改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工作內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衞生服務體系,各級各部門醫療機構要注重對精神衞生專科醫師的培養、培訓工作,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培訓,組織開展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專業人員的師資培訓,加大對基層工作人員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的專業培訓和管理培訓力度。適時對社區精防工作人員、民警進行專門培訓普及常識,加強對有危險行為傾向患者進行追蹤隨訪,有效組織實施病人隨訪指導,切實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強部門配合,做好肇事肇禍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積極主動與公安、民政、殘聯等部門協調配合,加大對肇事肇禍病人的應急處置和精神疾患人員的治療救助管理。建立部門協同制度,各級衞生行政部門和衞生單位要在建檔、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促進社會和諧和人羣安全。與相關部門聯繫,及時瞭解當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過應急處置、入院就診等方式減少肇事肇禍率。

4、加強心理諮詢,做好人羣心理健康認識和疏導工作。各級衞生行政部門要重視對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心理諮詢工作,將心理諮詢納入各衞生醫療單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內容之一,有條件的社區可開展心理援助熱線諮詢服務,由通過培訓的人員負責熱線接聽,參照衞生部《心理援助熱線電話技術指導方案》開展熱線服務。通過認真宣傳教育,減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個社區心理諮詢室,着手開展社區精神衞生服務,將我院的專業服務推向社會,服務蘇州地方和諧社會建設。

5、關心、不歧視精神疾病患者,幫助他們迴歸家庭、社區和社會。精神疾病患者和軀體疾病患者一樣,也是疾病的受害者,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幫助。因此,作為政府機構或市民政精神衞生機構,我們都應向社會做好宣傳,呼籲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對患者應負有照料和監護責任,不僅不應該嫌棄、遺棄患者,還要積極幫助患者接受治療、進行康復訓練,擔負起照料和監護責任。社區不應歧視精神疾病患者,要創造條件幫助患者康復。單位和學校應該理解、關心和接納康復後的精神疾病患者,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工作和學習條件。只有全社會緊密配合,形成合力,為精神病患者的診斷、治療、康復、迴歸創造條件,使患者及其家屬的社會羞恥感減少,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患者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

【第5篇】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情況問卷調查報告

由於我省的特殊教育發展不平衡,一部分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水平提高較快,在國內享有一定聲譽,但還有一些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三類殘疾兒童少年,雖然他們的入學問題得到了解決,但遠遠不等於他們已受到了適合其身心發展特點與需要的教育。為了進一步提高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我們開展了“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情況的現狀調查與研究” 抽樣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與訪談,經過抽樣設計、問卷發放、回收、編碼、錄入與計算機統計分析等環節,基本上完成了預定的目標。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對湖北省特殊教育教育發展現狀的分析

1、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整體師資隊伍良好。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35歲以下教師約佔47%,35—49歲教師佔37%,即中青年老師約佔84%。説明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整體比較年輕化,青年教師所佔比例比較大。年輕教師具有蓬勃朝氣和創新精神,是這些特殊教育學校持續發展的重要的有利條件。湖北省特校教師中專科以上學歷教師約佔80%(79.72%)中專學歷教師為18.9%,按照我省目前對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要求,公有約1.4%的教師為學歷未達標者,這説明湖北省特校老師伯整體學歷達標率較高。這對於提高我省特殊教育的質量是十分重要的,湖北省特校教師職稱以中級職稱的比例為最大,約佔到60%(調查顯於為59.4%),初級教師的比例也比較大(34.4%),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較小(約6.2%),這種職稱比例的結構與湖北省特教學校教師目前以九年義務教育段,尤其是國小側面教師為多有關,也與教師隊全整體年輕化程度高有關。但高級教師比例過小,這對培養和形成骨幹教師隊伍不利.湖北省特校教師中經過特殊教育專業培養的約佔1/3(31.2%),還有1/3的教師經過一些特教師資培訓班的培訓。這説明教師隊伍對於特殊教育專業知識技能的整體水平還不高,有必要繼續加強教育學校教師的職後特教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

教研情況。從問卷中可以看出湖北省特校教師中具有較好教育科研能力和學術探究精神,有約42%的學校成功地主持過或參與過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累計約有600多篇目論文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或獲獎,人均論文發表或獲獎約0.5。這是我省特校不斷深入開展教育改革的良好基礎。

2、“十五”期間政府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投入不斷增加。“十五”期間湖北省累計投入特殊教育專款400多萬元,各市州投入總額達1000多萬元,各縣級財政投入專項資金總額也達1000萬元。肖北省大多特殊教育學校搖籃有基本能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用房和生活用户諑活動場地,約2/5的學校有了語訓機等特殊教育專用設備,大部分學校設有微機、電視機等教學設備。有60%以上的學校校園面積在50%以上。

3、湖北省特教學校,大多存在辦學經費困難的問題,目前解決的渠道許多學校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社會捐助。據有效問卷統計:xx年,61所特校共收到社會各界捐資達300多萬元。社會各界對特校的資助為特殊教育學校解決了一定的辦學經費上的困難,為特教事業的發展起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4、從問卷中還反映出,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中有6。8%的教師為市區縣學科帶頭人,有15。3%的教師曾受過各級各類表彰,這既説明了湖北省特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較高。也説明了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對特校教師的深切關懷和重視。

5、自xx年湖北省出台“湖北省殘疾人優惠待遇規定”以來,湖北省縣市級特殊教育學校大多對殘疾學生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據調查統計,90。1%的特殊教育學校落實了“兩免一補”政策,但各地落實程度有差異,其中有18%左右的學校僅落實了“兩免”,而“一補”沒有到位,同時有11%左右的學校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對殘疾學生衽了全免費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的逐步落實為提高全省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率和鞏固率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6、湖北省一部分特殊教育學校育殘教育學校育殘成才,辦學具有特色。辦學成果比較突出。以武漢市第一聾校、武漢市指點二聾校和武漢盲校等為骨幹的武漢市三所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特校在全國特教界享有較高聲譽。武漢一聾校在後來出步入了全國信息技術實驗校的行列。宜昌市聾啞學校辦學突出了藝術教育特色。一部分縣市級特殊教育學校在教好學生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十分重視學生的勞動技能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有的學校還開設了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為主的勞技課,對高年級學生開設了美容美髮、毛線編織和種植養殖等職業技術教育,使學生畢業時能掌握一到二門實用勞動技能,有10多名畢業生畢業後辦起理髮店和縫紉機店,自主創業。石首市特殊教育學校採取送學生出去培訓和請人才進來教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理髮、縫紉、烹飪等技術培訓。當陽市聾啞學校以校辦工廠為職教基地,教授歷屆高年級學生學習縫紉技術,使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畢業後有的成為校辦工廠的骨幹,有的則以自己擁有了手世創業。

7、相當一部分特校積極開展課堂教學改革。重視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注重特殊教育專用設施和現代教育設施的建高和應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如武漢市特殊教育學校在市教育局和市特教學會的組織下,“十五”期間成功的開展了“三類殘疾獐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型課題實踐研究。縣市級特殊教育學校大多規模小、教師少、經費缺,僅管如此,相當一部分特校課堂教學的改革和教學研究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有的學校還建立了較高朝夕相處的微機室,接入了英特網。有40%的聾校擁有語訓設備。特殊教育專用教學設備和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建設和應用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湖北省特教學校在這一方面整體上步入了起步發展階段。

湖北省特殊教育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1、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發展不平衡,薄弱學校數量較多。湖北省特教學校整體數量較多,但既小、又破又簡陋,辦學條件差,辦學水平低的學校也比較多,有的學校10名教師、50名學生靠租用四間教室、二間寢室辦校,且房屋陳舊不堪,牆壁脱落,樓頂漏水。據調查統計,湖北省特校中教職工人數不足10人的小型號學校佔到10%,另外還有23%的特校,教職工人數在15人以下,有的學校有名無實。

2、多數特殊教育學校辦學經費嚴重欠缺,湖北省特教學校中大部分沒有明確的公用經查帳,有的學校雖然有,但也是杯水車薪,根本難以維持開支。有的學校僅每生15元/年的公用經費,也就是一個學生每天僅5分錢的費用,連喝水的費用恐怕都不夠。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住校學生高達97%以上。特校學生需要的教學專用設備輔助教學,如助聽設備、視聽設備等也有所欠缺。

3、特校教師編制過緊,教師待遇較低。每個班級配備的老師只有1個多一點的人,這樣編制配備顯然是很緊張的。

【第6篇】山東聊城特殊兒童的調查報告

如果你是個特殊兒童的家長,可能讓周圍人知道你孩子的情況反而是個更好選擇。下面為大家整理的是山東聊城特殊兒童的調查報告範文,供大家參考!

山東聊城特殊兒童的調查報告

一、概述

他們從降臨到這個世界的那刻起,就註定無法像普通孩子那樣享受童年的快樂,“特殊兒童”從那時起就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讓我們聽到以後心中不免有絲絲心痛。

殘疾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羣體,是建設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然而他們由於身體心理等方面的壓力,他們內心難免有自卑之感。為了給予這羣可愛卻不幸的孩子關心與愛護,幫助孩子們克服內心的自卑,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xx級2班的同學們在“情繫特殊兒童”的活動主題下,帶着深深的一些小禮品和深深的祝福來到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陪孩子們唱歌、跳舞、摺紙、聊天,共同度過了一個意義非凡的端午節。

這次有意義的社會實踐,不僅激發了我們內心的愛心,讓同學們度過了有意義的一天,也讓特殊兒童們感到了來自社會的關愛與祝福,樹立了對生活的信心與熱情。

二、調查目的及意義

1.從自身來看:首先激發自己內心的愛心,學會奉獻,喚起自己的公眾意識與社會責任感,與特殊兒童共同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一天。其次讓我們更好地學會感恩,學會怎樣和孩子、成年人以及各國的人們交流與溝通,鍛鍊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再次從實踐中獲取經驗,培養出對於各種實踐項目的分析、策劃、組織安排和動手能力,以及一個團隊整體的團結協作能力;實踐過程中的各種突發問題更能鍛鍊我們的應變及適應協調能力,為今後走向社會奠定基礎。最後通過對當地孤兒院的老師和領導做一定的訪談,使我們能讓更好地瞭解孤兒們的現狀,和他們遇到的困難,以便能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問題,同時能最大效率地利用各種資源來幫助他們,鍛鍊自我,服務社會。

2.從特殊兒童來看: 關愛特殊兒童的身心健康,用我們的熱情打動孩子們冷漠封閉的心,讓特殊兒童感受到社會的關懷,豐富他們的生活;從自己做起,儘可能的教會孩子們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

3.從社會角度來看:提高大學生自身對慈善事業的瞭解,主動地堅持參加一些奉獻愛心的活動,盡到自己所能及的力量;增強人們對慈善事業的瞭解,激發起人們的愛心,讓大家共同學會感恩,更有利於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到關愛特殊兒童的羣體中讓社會中的人更多的關注弱勢羣體,喚起人間真情;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調查方法

1、調查方法:制定合理的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詢問採訪有關從事特殊教育的教育人員,進行現場訪問法;運用上網和讀書的方法查閲並瞭解有關特殊兒童教育的工作現狀;親身去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瞭解和關心特殊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狀況。

2、調查主題:情繫特殊兒童。

3、調查對象: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師生。

4、調查結果:問卷調查瞭解了當地人員對特殊教育工作的認識與寶貴建議,給特殊兒童送去祝福和心靈的慰藉,瞭解掌握了特殊的生活和工作現狀。

四、調查分析

(一)基本情況

1、調查前的基本情況:這次調查的對象主要面向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由於聊城市特殊兒童教育中心採取的是封閉式管理,因此在進行調查之前活動的負責人首先要去和特殊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溝通,説明我們的來意,以爭取到他們的同意,確定好活動的時間;查閲有關資料,制定合理的調查問卷。

2、調查中的基本情況:8月25日教育科學學院11級2班的同學們按照約定時間來到了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的門口等待學校大門的打開,以開啟我們這次愛心之旅,大門準時打開,我們攜帶着提前為孩子們準備的禮物見到了可愛的孩子們。我們首先向孩子們做了自我介紹,與孩子們進行簡單的溝通,讓孩子們明白我們的來意,減少我們之間的陌生感。之後,我們又與孩子們進行了一些互動,我們與孩子一起進行摺紙、捏橡皮泥、繪畫等動手的活動,活動中孩子讓我們大開眼界,給我們折出了一些漂亮的物品,還把他們親手摺的“心”送給我們。我們還給孩子們表演了現代舞、手語舞,彈奏了美妙的鋼琴曲,孩子們非常開心。接着我們有通過紙筆和一些簡單的手語動作與孩子們進行了進一步的交流,深入瞭解孩子們內心的想法與生活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分享了他們快樂和一些簡簡單單的理想,幫助他們撫平內心的痛苦,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同時,我們也給孩子們分發了一些粽子、糖果和學習用品來表示我們的心意。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只能與孩子們進行了短短兩個小時的相處,最後我們與孩子們合影留念,以紀念我們這次愛心之旅。

3、調查後的情況:針對這次活動我們每位同學都寫了自己的活動感受和社會實踐報告,積極向有關部門投稿,做好活動的後期宣傳工作,以便更多的人關注我們的活動,瞭解並關愛特殊兒童。

總結:特殊兒童是社會中的弱勢羣體,是花園裏的“殘苗”。由於先天或者後天的影響,他麼智力發展遲緩,他們有的生活在自我封閉的環境中,有的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中,有的情緒無法自控,有的行動不便,甚至有的生活不能自理,在特教的這片園地裏特教老師需要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無怨無悔、淡泊名利、需要用十倍的艱辛,百倍的耐心去培育這些孩子們。

(二)存在問題

1.中國殘疾兒童數量多、80%分佈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特殊教育學校數量不多、規模不大、並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建特殊教育學校一次性投資太大等。

2.至於針對肢體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等殘疾幼兒的學前教育機構目前仍為空白。這與美國100%的0-6歲殘疾幼兒都接受到來自政府提供的早期教育服務和我國80%的普通幼兒能入園接受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當前的殘疾人中等及其以上教育殘疾人中等及其以上教育是特殊兒童義務教育的繼續和深化,是殘疾人學習一技之長、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保證。目前全國的中等殘疾人職業學校還不到50所、盲人高中僅2所、聾人高中僅3所、專門招收殘疾人的大專院校僅3所 。

4.當今普及特殊教育面臨的問題在人類尚無法根本控制殘疾的當今社會裏,總有10%的人或早或晚逃脱不了殘疾的怪圈,天賦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之人權已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共識,而教育則是殘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權社會的必由之路。

5.當前,我國缺乏獨立的主專業的特殊兒童教育評估機構和統一的明確的特殊兒童教育體系評估體系。

6.民間文化問題

(1)對殘疾兒童以及殘疾兒童的教育無知、懷疑。

由於缺少相應的知識,許多人懷疑盲、聾、等殘疾孩子是否能夠學習。因此,自然就不送孩子唸書。這種現象在農村地區更多見。

(2)認為讀書無用論

這些人認為,普通兒童讀書都找不到工作,殘疾人唸書又有什麼用。因此,也就不需要送到學校讀書。

(3)報應、遮掩論

這些人認為,生了殘疾孩子是報應的結果,因此而產生遮掩的行為,不樂意孩子出門,更不樂意孩子讀書。

(4)認字即可論

認為孩子讀書能夠認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這樣,孩子還沒有接受完完整的義務教育就可能輟學。

(5)男女有別論

認為男女有別,男孩可以讀書,女孩就算了。因此農村地區尤其是落後的農村地區的殘疾的女童特別不容易有讀書的機會。

(6)經濟困難論

經濟困難是許多殘疾兒童家長拒絕殘疾兒童入學的金字招牌。但是,只要不是捱餓,這個藉口就不站不住腳。

7. 特殊教育存在的法律問題

已有法律條文界定的特殊教育對象不統一、範圍較狹窄。義務教育法規定的是盲、聾啞和三類,殘疾人保障法規定的是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對象不統一。

同時,表面上看,殘疾人保障法似乎比較全面地給出了特殊教育的對象,其實不然。就特殊教育的實際而言.需要特殊教育的還包括大量的非殘疾人,甚至包括一般智力超常兒童和特殊才能兒童。

8. 特殊教育管理的措施

從經濟投入和招生人數等一般教育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中國特殊教育的效益也許比西方發達國家還要高。但是,僅僅從學生的角度、從義務教育階段教學效益的兩個主要方面,即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學生的品德行為素養中的文化素養來看,盲、聾學校學生的文化水平明顯比同類普通學校低,全國幾所招收聾人、盲人學生的殘疾人高等學校或系科招收的殘疾大學生的文化水平,大多數達不到普通高會考取大學的學生的水平。學校和隨班就讀的學生亦是如此。當然,兒童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可能達到普通兒童那樣的水平,但是,相對於自己的水平而言,他們卻能夠有更大的進步。

(三)調查結論及對策

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殊教育尤其是殘疾兒童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僅僅從人數上看,xx年的殘疾兒童在校生數就是1978年的12倍。同時,中國特殊教育的形式也趨向多樣化,不僅有專門的殘疾兒童幼兒園、有各種義務教育階段的專門學校,也有專門的殘疾人大學或系科,還有從幼兒園到大學的隨班就讀;不僅有政府如教育部門、民政部門舉辦的學校,還有羣眾團體或組織(如殘疾人聯合會)、個人舉辦的學校;不僅有殘疾兒童如盲、聾、兒童的專門教育,還有肢體殘疾、特殊才能、一般智力超常兒童的專門教育。 中國特殊教育的成績巨大,但是,殘疾兒童的接受教育率的地區差異很大,不僅農村地區和城市有差異,東、西部也有差異。同時,殘疾兒童的教育效益也存在差異。不僅盲、聾、學校之間的教育質量——主要從文化課角度看——存在差異,而且,隨班就讀的殘疾學生的教學效益差距也很大。

對策:1. 相關部門或機構應該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利用媒體為建立優良的民間文化、發展各種事業——包括殘疾人事業——而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這應該是目前改善民間文化、提高殘疾兒童入學率的最有效、直接的文化手段。

2. 若以法律為武器解決特殊教育問題,應該從下列三方面着手。

⑴.樹立特殊教育的法律意識有法律意識比有良法更重要。

⑵.制定恰當的法律——建立良法,尤其是需要責任、權利、處罰明確的、操作方 便的特殊教育專門法。

⑶.有效利用法律, 按照法律辦事,有效遏制集體違法,包括對違法者追究刑事責任

3.就教育管理措施方面來講,應該採取以下措施:

(1)師資培訓。師資培訓的方式應該發生改變,應該把教師當作一個具有職業技能的工作來看,進行更符合職業要求的培訓,包括特殊教育的知識和能力的培訓。要使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和相當數量的普通學校的教師具備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識和能力。

(2)教師配置。在普通學校實施輔助教師制度,廣泛設置輔助教師或輔導教師,或稱特殊教育教師,對學校中的特殊學生進行課堂、課後輔導或補救教學,或者對心理、情緒、行為問題學生進行幫助,發揮特殊教育師資培訓的綜合效益。

(3)加強督導。把特殊教育的教學質量的督導納入正常的督導渠道。普通學校以普通學校的教學大綱為督導參照系。盲、聾、三類學校以我們正在制定的新的教學大綱——即目前所説的課程標準——作督導參照系。

五、結論

本次的活動十分成功,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同情心和愛心,讓同學們度過了十分有意義的一天;也是特殊兒童深深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心與愛護,訴説出內心的真實感受;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激發了周圍人對特殊兒童的關注。

那些先天帶有殘疾或者後天心裏有障礙的兒童如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需要家長老師社會的關愛去澆灌,才會綻放出美麗的花骨朵,他們也該是天真爛漫的年齡,和同齡的孩子笑着鬧着度過美好的童年,而不是在眾人悲憫的眼光中,嘲笑的眼神中成長。他們幼小的心靈害怕被拋棄,渴望愛,渴望關心。除了愛,沒有什麼能撫平這些特殊兒童的心理創傷,安慰他們受傷的靈魂。心中有一條愛的綵帶,我期盼這這條綵帶能將你我緊緊相連,使更多的特殊兒童得到關愛,使他們在愛裏再無懼怕,在愛中再無傷悲。

【第7篇】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的調查報告

關於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的調查報告

區教育系統現有教職工4033人,其中女教工2318人,佔教職工總數的57.48%。根據區總工會《關於開展“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與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調研活動的通知》要求,區教育工會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在教育系統38處直屬事業單位、中國小、幼兒園進行了“教職工生育保險與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情況調研,報告如下:

一、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為女教職工辦好事、辦實事

一是強化宣傳,形成關心支持女教職工發展的良好氛圍。區教育局和各校黨組織遵循《婦女權益保障法》,利用各種形式,宣傳男女平等的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觀,提高女教職工的政治地位;宣傳教育教學工作中先進女職工的典型事蹟,在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形成了尊重女職工、關心女職工、支持婦女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是落實女教職工政治待遇。在婦女幹部的選拔任用、組織發展、職稱評聘、培訓教育、評先樹優、住房分配及報酬待遇等等方面,都做到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為婦女展現才能和智慧創造了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使很多女教職工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在參政議政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僅2002年度,教育系統1名女同志被推選為省人大代表,2名女同志被推選為區人大代表;5名女同志被選為區政協委員;6名女同志被選為區黨代表。目前,全區教育系統校級領導幹部137人,其中女校級領導幹部28人,佔校級領導幹部總數的21%。

三是提高女教職工思想業務素質。全區教育系統婦女組織廣泛開展了 “教師職業道德全員培訓活動”、巾幗建功雙文明競賽活動。通過爭創巾幗建功示範崗、爭做崗位明星等一系列活動,激勵廣大女教職工立足崗位、勇於奉獻、再創佳績。目前為止,已有182名女教師參加助學自考,1936名女教師參加了教師基本功訓練,1400名女教師參加了微機培訓,110名女教師參加骨幹教師培訓。各校組織的教職工練兵比武活動中,練兵項目達84項,參賽教師2507人,其中女教師1304人。僅2002年,2名女同志被評為市特級教師;5名同志被評為區十佳教師。在市教育局對市區國中、國小規範教育教學行為專項督導評估中,我區青年路國小獲一等獎,校長滕欣雲同志獲得市教育局獎勵人民幣6000元,成為市區惟一獲得此獎項的女校長。我區4名女同志被評為濰坊市市區“十佳班主任”;4名女同志被評為市區“十佳教師”。我區39名教師被評為市區“優秀教師”。其中37名是女教師,佔了優秀教師總數的95%。

二、深入實施婦女發展綱要,依法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

一是增強婦女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權益的意識。各單位認真組織女教職工學習“兩綱”,學習《婦女權益保護法》、《新婚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做到人人懂法、守法,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二是認真落實婦女“五期保護”制度。全區教育系統女教職工的婚假、產假嚴格執行上級規定的休息時間,產期休假5個月,晚育實行休假150天,產期發放100%工資。在醫療、孕、產期、哺乳期內,不參加競聘,不終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期限自動順延至醫療、孕期、產期和哺乳期滿為止。女教師懷孕期間安排輕鬆的工作,為有小孩的女教職工安排餵奶的時間,50歲以上的女教師每天可以晚到和早走半個小時等。

三是組織了婦女兒童綱要宣傳月活動。強化“兩綱”宣傳。確定三月和六月為婦女兒童綱要宣傳月,各單位採取多種形式做好宣傳工作,強化全社會關心婦女工作的氛圍。

三、關心女教職工身心健康,豐富女教職工業餘文化生活

一是關心女教職工家庭幸福。今年全區進一步普及了“美在家庭”活動。全區女教職工積極響應上級要求,因地制宜的開展活動,注重家庭美德建設,促進了家庭環境不斷改善和家庭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各級工會組織積極開展助貧幫困活動,採取多種形式,幫助家庭生活困難的女教職工渡過難關。

二是關心女教職工身心健康。教育系統無強體力勞動、有毒場所、和哺乳期禁忌從事的其他勞動。各單位堅持每年兩次組織婦科查體,發現問題及時治療。女教職工在經期,單位不安排體力勞動。懷孕七個月以上的女職工不安排從事夜班勞動。產前檢查算作勞動時間。

三是豐富女職工業餘文化生活。各級教育工會定期舉辦女職工“慶三八”拔河比賽、排球比賽、書畫展等文體活動。在活動中,增進了女職工間的相互瞭解,融洽了幹羣關係,增強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女教師身心健康水平。2002年度,區教育局婦工委被區婦聯授予 區婦女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一月十五日

【第8篇】特殊學校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特殊學校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這天上午,我們來到了z市特殊學校,大門的旁側有一行樹,高大,挺拔,陽光被枝葉分割成了一點點破裂的光斑,彷彿是支離破碎的歲月,被人們所遺忘,紛亂地散落在樹蔭之下。我們行走在那些蒼翠得如同漫溢的湖水一樣的綠蔭之下,偶爾抬頭看看明亮細碎的陽光,臉上掛着的笑容甜美如幼童。我側身看看這裏的操場,儘管有不少的人在打籃球,但卻只聽見籃球落地瞬間發出的聲音,那清脆的聲音在空曠的操場上回蕩,迴盪。沒有歡呼,固然有幾分空虛,可卻讓我感受到一份心靈的靜謐。

我們來到了特殊學校的會議室,大家很快找到了位置並坐下來與特殊學校的學生交談,我坐下後,身邊的一位女生把一張紙遞給了我,而且用一種十分友善的眼神看着我微笑,我輕輕地接過了她手上的紙,只見潔白的紙張上寫着:你好,我叫小娟,很高興認識你。於是就在這張紙上,我和她開心地聊了起來。説真的,其實與我交談的人不少,可是,我真正願意去愛——是指真正敞開自己的靈魂去接納的另一個靈魂的愛——的人汲取的少,然而我卻會對眼前這位誠懇但才認識不過20分鐘的女孩有好感,這的確夠奇怪的。從她口中得知她失聰並且失聲了,為此我一直很小心翼翼地寫着每句話,因為我清楚地知道,有缺陷的她對“聽”“説”之類的.話題何等的敏感,她彷彿是顆柔弱的含羞草,一點微不足道的衝擊對他們而言都好比雷霆萬鈞,因為我在她眼中找到了一縷憂傷,或許在她心中有一種隱約而細膩持久的疼痛,如同用很薄很薄的刀片在皮膚上劃出一道道血痕。但我細看後,竟發現在她的憂傷後有一絲希望正在發亮,這是一種永不言棄的信念!

向小娟告別後,我們又去了失明學生的教室參觀,在走廊上有一個小女孩,她很可愛,只是她的眼球上,沒有瞳孔。在她精緻的臉龐上,那如月光般皎潔的眼球是那麼刺眼,如同一幅細膩的銀灰色素描上突然被擦出了一大塊突兀的純白,看着讓人痛心。可她卻驚人地樂觀,為我們唱了好幾首歌,我心中的欽佩之情和羨慕之情油然而生。欽佩,是因為我敬佩她可以如此開朗地面對殘酷的人生,假若是我,我必定會被“失聰”這個枷鎖所束縛,無法掙扎,被“失明”這個水牢所囚禁,無法逃脱;羨慕,則是由於她的思想多麼天真無邪,在她心中,幸福正是這麼簡單而透明,諷刺的是,社會中的一些人一輩子求名逐利,陷入流光溢彩紅塵萬丈的城市裏,被自己的慾望所吞噬,結果離幸福愈來愈遠。

在離開的路上,我選擇了沉默,一直仰望着蒼藍的天壁,任憑碎銀般的陽光如揚花落滿肩頭,心頭泛起陣陣漣漪,這種感覺,蒼白無力的文字,無法表達。

【第9篇】特殊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在人類尚無法根本控制殘疾的當今社會裏,總有約5%的人或早或晚逃脱不了殘疾的怪圈,天賦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之人權已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共識,而教育則是殘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權社會的必由之路。

一、我區的特殊教育辦學現狀

雖然我區的特殊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現在初步形成了以隨班就讀為主,特教輔讀班為輔的特殊教育辦學格局。目前我區6-18歲共有智力殘疾人數240人,有68人於特教輔讀班就讀,其餘的270人分佈於我區的各所中國小校隨班就讀,智力殘疾生入學率達到95%以上。

為進一步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殘疾人教育條例》,為使我區在XX年年實現高水平、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為保障社會弱勢羣體中的殘疾兒童有一個適合他們的就學環境的,完善我區特教工作,保證“聽殘、視殘、智殘”三類殘疾適齡人口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在區教文體局的高度重視下,加大力度,投入大量資金,籌辦特殊教育輔讀班。改變了大部分智障兒童因為條件限制,都在原有學校隨班就讀的局面。這是大勢所趨,是為民辦實事的一大舉措。

現在各鎮中心校都開辦了特教輔讀班,主要招收重度智力殘疾學生。而新店中心國小輔讀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辦的,現在共有生數18人,配有4名教師。獨立開辦於新店鎮湖頭村的原有校舍,校舍寬敞,各種特教教學設備基本齊全。

輔讀班的開辦,使我區在XX年年實現高水平、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鞏固“雙高普九”成果,推進“跨世紀工程”實施,搞好特殊教育,是我們以後面臨的又一重要課題。

二、 存在問題

1、對特殊教育的認識還不夠,在發展特殊教育過程中還沒有形成政府、學校、社會、家庭的合力。 政府對特殊教育投入不夠,師資力量薄弱,特殊教育質量有待提高,家長的認識不到位,“隨班混讀”現象仍然比較突出。雖然各個特教輔讀班和隨班就讀已經開辦得有聲有色,但是教師對特殊教育的認識還止於看住孩子,不讓孩子隨便亂跑的思想意識而已。

2、資源浪費

全區5個特教輔讀班,每個輔讀班十幾人,規模不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資金的投入、師資的配備、各種特殊教育設備的添置,都應一一到位。五個輔讀班,每個輔讀班基本配備4個老師,一共有20多個老師,還有一些後勤人員的聘請也應到位。每個輔讀班一套特殊教育器材(蒙台梭利訓練器材、感統訓練器材),一套5萬,五個輔讀班就25萬。輔讀班的學生人數不多,但是政府對輔讀班的投入資金相對於普通學校教育投入來講是一筆龐大的支出,這但是這筆資金分散到各個輔讀班,又顯得投入不足。

3、路上交通問題

由於翔安區地域較為廣闊,智力殘疾學生的分佈也較為廣。雖説各輔讀班在於各中心校,地域處於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方。但是對於殘疾學生的上學、放學安全問題還是成了輔讀班辦學的一個瓶頸。各殘疾生大多需要家屬陪伴上學,乘車或僱摩托車到學校需時間半個多小時,所以現在各輔讀班採取學校教師接送。條件好的聘請汽車專程接送,路程需要一個多小時。殘疾生分佈較廣的僱請摩的接送殘疾學生上下學。增加特教教師的工作量這事是小,重要的是接送學生路上的安全才是最為重要的問題。從家長手中接到學生,這責任就應該屬於學校的,萬一路上出了意外,誰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部分路途近的,家長自己接送,但是,這就形成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局面,對於智障兒童的系統性、規範性接受教育成了問題。

4、師資問題

現在各輔讀班的教師多為普通國小轉崗教師,特教輔讀班的教學對於他們來講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雖然上級已經組織了不少的理論實踐培訓,但是對於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學還只是杯水車薪,老師也非常盡力地做好輔讀班的工作,成效還是非常低。還有教師的特殊教育崗位編制、從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師的補貼等都是教師期待解決的問題,不要讓這些問題成為扼制我區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

三、我區特殊教育的發展策略

1、特殊教育資源的重新優化組合。

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基本策略是“以大量附設在普通學校的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為主體,特教學校為骨幹”。國家也提出了:“在每一個人口超過30萬的縣區都設立特殊教育學校,讓殘疾兒童也能夠象健全兒童一樣就近入學”的要求。這就讓我區辦一所特殊學校有了政策依據。我區應建立一所特殊學校,將現有的輔讀班資源進行整合,主要招收中重度智力殘疾學生和聽力殘疾學生。學校採取寄宿式管理,學生上下學由家長自行接送,學生減少了在路上的時間,路上安全隱患相對比較小。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所有輕度殘疾兒童少年均就近進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在辦學層次上由義務教育向早期干預(即學前康復)和中等教育兩端延伸,在教學內容上文化教育與職業教育並重,並在國中重點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學校將逐步成為我區特殊教育的文化教育、職業教育、康復教育、教育科研、師資培訓、隨班就讀巡迴指導中心。

2、加大投入,建立有力的特殊教育經濟後盾

特殊教育因為需要“特別的課程,特別的教材,特別的師資,特別的設備”,在投入方面自然比普通教育要大得多。《殘疾人教育條例》(1994年國務院頒發)第44條規定:“殘疾人教育經費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予以保證,並隨着教育事業費的增加而逐步增加。”如何貫徹落實國務院精神,多渠道籌措經費,是我區當前發展特殊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特殊教育經費可以由財政、民政、殘聯等部門共同承擔。政府財政主要負責特教學校教職工的工資、福利、津貼、學生公用經費、隨班就讀教師的補貼、辦學條件的改善等,應設立特殊教育專項經費,確保經費落實。民政每年分別從事業費、社會有獎募捐和殘疾人基金中安排一定數量的經費作為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專項救助款,對家庭經濟困難在讀殘疾學生根據困難程度分別給予一定補助。同時,各級希望工程也應將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兒童少年納入救助範圍。

3、培訓師資,建立高素質專業教師隊伍。

特教學校應招收有特殊教育專業的專職教師擔任特殊教育的教學,這部分教師可以通過自培方式進行培訓。轉崗教師和隨班就讀學生的教師大部分畢業於普師,比較少接觸過特殊教育,加上各年級隨班就讀學生不能固定,每個教師都有可能遇上隨班就讀學生,因此這部分教師培訓的面多量廣,任務十分艱鉅,應是當前特殊教育師資培訓的重點。培訓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一,舉辦特殊教育師資短訓班,利用暑假集中培訓。目前,我市通過市教育局已經舉辦了幾期短訓班,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二,由區教育局牽頭,在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中開設特殊教育必須課,全員培養特教教師(包括隨班就讀教師)。三、充分發揮特教學校的骨幹作用,設立專項經費,選派業務骨幹成立隨班就讀巡迴指導小組,定期下到各隨班就讀學校進行具體業務指導。

中國的特殊教育只是剛剛起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特教工作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