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探究

欄目: 學校管理公文 / 發佈於: / 人氣:2.73W

國小生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羣體,正處於生理、心理迅速發育的關鍵時期,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大量的研究和調查表明,心理問題的“低齡化”趨勢明顯。國小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特別是農村的國小生,由於成長環境的特殊性,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加令人擔憂。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農村國小生出現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諸如情緒多變、意志薄弱、依賴性強、自控能力差、缺乏合作意識,甚至出現性格缺陷、精神分裂、輕生意念等心理疾病。農村國小生心理問題的形成是國小生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由於農村的地理環境、村莊環境、人文環境的特殊性,農村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他的特定性。俗話説,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後肯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只要我們從影響農村國小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維護農村國小生的心理健康,促進農村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悲劇發生。

農村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探究

一、農村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及主要表現

1、農村國小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情緒多變、意志薄弱、依賴性強、自控能力差、缺乏合作意識,甚至出現性格缺陷、精神分裂、輕生意念等心理疾病。2、不同年級均存在着厭學、依賴、困惑等學習心理障礙。表現為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業,依賴性大,困惑顧慮。3、對人多疑恐懼。表現為心裏老是為某些事情焦慮,極度膽小害怕,整天憂心忡忡,情緒不安,似乎總面臨什麼危險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別人,總怕對自己不利,喜歡獨處。嚮往幻想世界,異想天開。4、逆反心理嚴重。表現為不聽家長和教師的勸導,故意頂撞老師和家長,當得不到教師和集體的重視時,就會和老師對着幹。不完成作業,上課搗亂,不遵守課堂紀律,甚至逃學等。

二、農村國小生存在的性格問題表現

1、驕橫任性自私懶惰隔代撫養。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均衡,許多農村國小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將教育孩子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輩,形成了“留守學生”。祖輩疼愛第三代,他們只注重孩子生活方面的照顧,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恰恰是這些生活的照顧讓孩子們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發展,甚至讓孩子出現心理、行為上的問題。經常進出網吧,作業不完成的學生,大多數是這些留守的孩子。

2、自我封閉性格孤僻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開,還有家庭中夫妻關係不和諧,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

3、情緒失控容易衝動留守兒童正處於身心發育時期,情緒欠穩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衝動。他們還容易對周圍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為。有些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也易於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嚴重者往往還有暴力傾向。

4、認知偏差內心迷茫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裏窮,爸媽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疏遠父母,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

三、農村國小生受家庭因素影響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俗話説,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後肯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家庭環境是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隨着年齡的增長,家庭的影響在減弱,但是兒童時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響卻是一生都無法消除的。家庭對國小生心理健康影響較大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高期待型"家教導致孩子學習上的自卑心理。大部分的農村家長有一個“通病”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許多家長因為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上大學 ,於是拼命要讓孩子得到補償,想讓他們“出人頭地”。因而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較高。當孩子沒法達到家長的期待時,不僅得不到父母的安慰,還要面臨鋪天蓋地的指責,各種各樣的批評導致了孩子學習上的自卑心理。

2、溺愛型家庭教育的特點是 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樂為轉移,以孩子慾望的實現為滿足,在思想感情 上, 家長往往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殊不知孩子也因此被寵壞。

3、“唯我獨尊 "的思想:孩子自然地感到別人服侍我是應該的,因此表現在學習上有了困難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如作業要父母檢查,做作業要父母督促和陪伴,自己學習成績不好;便責怪父母沒盡責。

4、與父母的關係問題。農村的家長大多是農民,知識層次相對較低,也不懂得怎樣去真正關心自己的孩子,遇到孩子犯錯時,總是不問青紅皂白一頓拳打腳踢,久而久之,就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家庭關係,緊張的家庭關係會給國小生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成為心理創傷的背景,從而使國小生的性格帶有-系列消極特點。

5、電腦、手機等已不再是城裏孩子的專利。由於爺爺奶奶管不了。一些學生沉迷於網絡世界,迷戀暴力,在這個虛擬的世界尋找心靈的寄託以至於荒廢學業,心理問題得不到的重視。

針對農村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老師應該要對他們進行三大心理素質的培養:

1、自信心的培養。“ 農村兒童”由於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管教,而隔代監護人爺爺奶奶等又常常溺愛或放縱他們的行為,致使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較差,成績落後,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要使他們學會正確評價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處,要善於發掘和發展自己的優勢,“避己之短,揚已之長”。對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評價。教師要指導“農村兒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家務, 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克服自己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等, 即使很小的事,也能獲得成功和起到增強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養。挫折可以稱為是需要得不到時的緊張情緒狀態。挫折感在“農村兒童"的心理上表現很明顯,他們常常會由於考試的失敗、學業的擔憂、社交的障礙、缺少父母的關愛等方面的原因體驗到挫折感。他們的情緒常常處於失望、焦慮、沮喪等緊張狀態。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的分析,從主客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並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要善於根據自己的優勢確立奮鬥目標,在前進過程中發現不切合實際時,要及時調整,化壓力為動力。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學會悦納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愈來愈顯得必不可少。但這方面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一定的實踐逐漸形成的。“農村兒童”由於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關愛呵護,自閉心理較為嚴重,常常不願與人交往,心理壓力較大。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鼓勵他們多參加班級和學校的各種活動,為他們展示和表現自己提供機會。應該鼓勵他們克服自閉心理,試探着主動與人交往,慢慢獲得成功的體驗。

國小作為基礎教育是學生奠定人生基礎的階段,讓我們學校和家庭攜手行動起來積極探索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促進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