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關語文教學論文(彙總20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56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0篇《有關語文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有關語文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有關語文教學論文(彙總20篇)

篇1:語文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論文模板

現在的農村學生,多數為留守兒童,缺少閲讀的習慣。而閲讀是一個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使學生願意讀書,用心思考書中的問題,積累書中的優美詞句、成語、格言等。

一、“興趣”是孩子的動力

祖沖之是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推算出的圓周率比歐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歲時,其父親希望他在文學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論語》,他兩個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親罵為“蠢牛”。可年少的祖沖之細心觀察天體,發現每月的十五月亮就會圓,於是困惑地問爺爺,爺爺引導給他解釋:“月亮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所以有缺有圓。”從而調動了祖沖之的興趣,他開始研究天文曆法,成為一名傑出的天文學家。

每個學生都有其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教師應結合其感興趣的事物,提供相關內容的書籍。如:有的學生喜歡恐龍,就可提供介紹恐龍生活習性的相關書籍。每個學生都有希望掌握更多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知識,從而更願意去探究。一旦發現可在書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知識,則更願意去閲讀其他書籍,從而達到發自內心地去讀書。

二、適當指導閲讀方法

我們常常要求學生要多讀書,可是學生困惑的是:應該怎樣讀?教師應對閲讀的方法加以引導,學生才能在書中找到樂趣。

1、精讀

根據學生興趣及語文素養選擇相關書籍,要求學生在1—2月的時間內讀完該本書。指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準備好一個記錄本,將書中的優美句子摘錄在本子上,也可將文中描寫人或動物外貌特徵、心理活動的句子或片段抄錄下來加以揣摩;也可將書中引用的名言、詩歌抄錄後再理解、背誦,指導學生將每個星期對所讀的文章的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

2、瀏覽

在一次閲讀課上,我準備了幾十份報紙。當每個學生詫異地拿到報紙後,我要求學生用30分鐘的時間快速地看完報紙上刊登的內容。看完後,給全班同學彙報報紙上講了什麼事或故事。學生聽完要求後,安靜、快速地讀報。25分鐘後,就有學生舉手示意已讀完;多數學生讀後能流利地彙報所閲讀的報紙上的.內容。學生彙報後我才告訴學生這就是本節課訓練的一種閲讀方法---瀏覽。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了瀏覽的方法。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在課後,將你認為報刊上的優美語句或段落、文章推薦給你的同學精讀。

3、略讀

瞭解大體內容,可看一下內容介紹或文章開頭、結尾,瞭解事情的原因、經過、結果。

三、開展讀書交流會

要想讓學生有讀書的習慣,還需要給學生營造讀書的氛圍;要想讓學生喜歡讀書,那就讓他們嚐到讀書的甜頭。每個學生對閲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為幫助學生積極、及時地拓展閲讀體驗,分享閲讀收穫。我每個月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讀書交流會。為在規定的3—5分鐘時間內表達清楚自己的收穫,每個同學都會在會前精心準備發言稿,有的同學對書中某個細節描寫發表看法;有的則對文章的寫法或對文章中某一段話或某一個字的用法等加以探討。在交流會上,我指導學生對書中的許多感悟,如:為人處事、道德修養等聯繫到生活中,將書中的知識與生活想結合,將書讀“活”。在交流會上,同學們經過讀書、聊書過程後,吸收好的讀書方法,瞭解更多的描寫、敍事方法,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學生養成了讀書、思考的習慣。

四、“讀書節”讓學生的閲讀得以昇華

在每學期,我組織2—3次“讀書節”活動:每個學生讀一本好書,然後寫一篇讀後感。由於每個學生選讀的書都是自己感興趣的,則會認真思考中的內容,將書中的感悟由不完整到文字敍述過程中逐漸條理化、清晰化。在寫讀後感過程中,學生會對書中的1---2個問題去加以思考,為解決問題,他們會查閲資料,在與同學、師長等加以探討,在思想的碰撞中解決問題,從而把書中的內容內化、吸收,真正獲得滋養心靈的營養。對我感觸較深的是學生李彬的讀後感《我“母親”的痛》,他在看了一本關於沙漠化的書籍後,引發了他對家鄉水環境的擔憂,於是他作了實地調查。在本鎮曹家堰水庫中有20多種魚類,在堰壩下有兩個紙廠,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溪中,水面上漂浮着各種髒東西,水黑而且臭味撲鼻,水中無魚兒遊動,他在小溪邊的污泥中找到一條黃鱔,頭大呈三角形,身體瘦小,完成變異。同學們聽了他的文章,心靈受到了震撼,增強了環保意識。

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收穫、體驗。教師給予了一個平台,讓學生分享快樂、分享收穫,才能提高其閲讀的積極性;教師給予了一定的指導,讓其思想在各種營養成分下茁壯成長;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讓其閲讀拓展到現實生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孩子閲讀的動力,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獲得樂趣、積累經驗,讓學生從一本書拓展到另一本書的閲讀,提高閲讀的實效。

篇2:語文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論文例文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寫字和寫字能力的培養,是第一學段語文教育的一個重點。第一學段的寫字要求,突出一個“好”字。要求學生一出手就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同時要求寫字姿勢“正確”。怎樣才能做到“好”呢?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第一冊的寫字部分的編排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數量少:全冊漢字要求認的是400個,而要求寫的字僅100個。學生每課的習字量只有3-4個漢字,且都是按字形規律編排的筆畫簡單的獨體字。教材科學的編排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下面就談幾點關於寫字教學方面的體會:

一、觀察聯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寫字教學首先要指導學生觀察字形,弄清漢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導觀察時,如果引導學生對抽象的漢字加以聯想,活化漢字字形,漢字字形就會深深紮根於學生的心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漢字由抽象的筆畫組成。如何讓學生對祖國文字的字形產生興趣,如何讓學生對寫字感興趣呢?除了故事、兒歌以外,比喻是個好方法。“撇”像掃把,“捺”像劍。“點”像小雨點。“橫”像小扁擔……比如“傘”,同學們看像什麼呢?有的説像大蘑菇,有的説像大樹……想象生動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電腦畫面的顯示,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漢字的形體美,而且讓學生對抽象的漢字字形頓生興趣,產生了寫字的慾望。

例如:教學“人”,“人”字很簡單,一撇一捺,寫起來卻十分不易。由於不知道運筆方法,學生寫出來的“人”字,就像兩根支撐起來的小棍子。我引導學生觀察電腦畫面上的筆畫,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看看這“撇”像什麼,“捺”像什麼,有了生動的視覺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這個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經不再抽象了,而變得生動可感起來。比喻,充分激起學生寫字的熱情,學生按捺不住,自己嘗試着寫了起來。

二、比較觀察,示範演示,體會書寫美

國小生寫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於,相對某一個人來説,其觀察審美能力比較強,但實際動手書寫的能力還不夠,還沒有很好地把觀察審美能力轉化為書寫審美能力。那麼,在寫字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提高書寫能力呢?

一年級起步階段,教師要詳細指導寫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要求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要儘量要求。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教師都要筆筆指導到位。教師的範寫很重要。示範是寫字教學的先導。在指導學生整體認知之後,教師要在黑板上畫好的田字格中示範,向學生展示寫字的全過程。教師要邊演示邊講述:這個字是什麼結構,第一筆在田字格的哪個部位落筆,每一筆畫的名稱、運筆方法以及筆順等,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但是,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僅僅範寫還遠遠不夠,由於受到觀察能力的限制,學生的臨摹並不能一步到位。此時,運用比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較運筆方法:教學“一”,我讓學生觀察老師正確的運筆之後,我要求學生進行臨摹,將學生的不正確的書寫和範字比較,在比較中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教學豎,我讓學生比較“懸針豎”和“垂露豎”的寫法的不同,並加以示範。

比較間架結構:教師除了指導漢字的筆畫,還應該着重指導漢字的間架結構。例如:教學“皮”,在觀察“皮”後,我讓學生臨摹,學生寫出來的“皮”字,五花八門。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寫得太短,有的把“又”寫的太窄,有的又寫得太寬……這時我將他們這些字在黑板上“公開亮相”,和書上的範字進行比較,並逐一幫助他們找到“病因”,指出“治病良方”。欣賞着自己的“傑作”,孩子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比較之後的書寫,效果令人滿意。

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仔細領會,悉心模仿筆畫運筆,熟練掌握筆順規則,體會漢字的造型美。

篇3:語文教學論文

一、“興趣”是孩子的動力

祖沖之是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推算出的圓周率比歐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歲時,其父親希望他在文學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論語》,他兩個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親罵為“蠢牛”。可年少的祖沖之細心觀察天體,發現每月的十五月亮就會圓,於是困惑地問爺爺,爺爺引導給他解釋:“月亮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所以有缺有圓。”從而調動了祖沖之的興趣,他開始研究天文曆法,成為一名傑出的天文學家。

每個學生都有其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教師應結合其感興趣的事物,提供相關內容的書籍。如:有的學生喜歡恐龍,就可提供介紹恐龍生活習性的相關書籍。每個學生都有希望掌握更多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知識,從而更願意去探究。一旦發現可在書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知識,則更願意去閲讀其他書籍,從而達到發自內心地去讀書。

二、適當指導閲讀方法

我們常常要求學生要多讀書,可是學生困惑的是:應該怎樣讀?教師應對閲讀的方法加以引導,學生才能在書中找到樂趣。

1、精讀

根據學生興趣及語文素養選擇相關書籍,要求學生在1—2月的時間內讀完該本書。指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準備好一個記錄本,將書中的優美句子摘錄在本子上,也可將文中描寫人或動物外貌特徵、心理活動的句子或片段抄錄下來加以揣摩;也可將書中引用的名言、詩歌抄錄後再理解、背誦,指導學生將每個星期對所讀的文章的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

2、瀏覽

在一次閲讀課上,我準備了幾十份報紙。當每個學生詫異地拿到報紙後,我要求學生用30分鐘的時間快速地看完報紙上刊登的內容。看完後,給全班同學彙報報紙上講了什麼事或故事。學生聽完要求後,安靜、快速地讀報。25分鐘後,就有學生舉手示意已讀完;多數學生讀後能流利地彙報所閲讀的報紙上的內容。學生彙報後我才告訴學生這就是本節課訓練的一種閲讀方法---瀏覽。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了瀏覽的方法。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在課後,將你認為報刊上的優美語句或段落、文章推薦給你的同學精讀。

3、略讀

瞭解大體內容,可看一下內容介紹或文章開頭、結尾,瞭解事情的原因、經過、結果。

三、開展讀書交流會

要想讓學生有讀書的習慣,還需要給學生營造讀書的氛圍;要想讓學生喜歡讀書,那就讓他們嚐到讀書的甜頭。每個學生對閲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為幫助學生積極、及時地拓展閲讀體驗,分享閲讀收穫。我每個月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讀書交流會。為在規定的3—5分鐘時間內表達清楚自己的收穫,每個同學都會在會前精心準備發言稿,有的同學對書中某個細節描寫發表看法;有的則對文章的寫法或對文章中某一段話或某一個字的用法等加以探討。在交流會上,我指導學生對書中的許多感悟,如:為人處事、道德修養等聯繫到生活中,將書中的知識與生活想結合,將書讀“活”。在交流會上,同學們經過讀書、聊書過程後,吸收好的讀書方法,瞭解更多的描寫、敍事方法,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學生養成了讀書、思考的習慣。

四、“讀書節”讓學生的閲讀得以昇華

在每學期,我組織2—3次“讀書節”活動:每個學生讀一本好書,然後寫一篇讀後感。由於每個學生選讀的書都是自己感興趣的,則會認真思考中的內容,將書中的感悟由不完整到文字敍述過程中逐漸條理化、清晰化。在寫讀後感過程中,學生會對書中的1---2個問題去加以思考,為解決問題,他們會查閲資料,在與同學、師長等加以探討,在思想的碰撞中解決問題,從而把書中的內容內化、吸收,真正獲得滋養心靈的營養。對我感觸較深的是學生李彬的讀後感《我“母親”的痛》,他在看了一本關於沙漠化的書籍後,引發了他對家鄉水環境的擔憂,於是他作了實地調查。在本鎮曹家堰水庫中有20多種魚類,在堰壩下有兩個紙廠,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溪中,水面上漂浮着各種髒東西,水黑而且臭味撲鼻,水中無魚兒遊動,他在小溪邊的污泥中找到一條黃鱔,頭大呈三角形,身體瘦小,完成變異。同學們聽了他的文章,心靈受到了震撼,增強了環保意識。

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收穫、體驗。教師給予了一個平台,讓學生分享快樂、分享收穫,才能提高其閲讀的積極性;教師給予了一定的指導,讓其思想在各種營養成分下茁壯成長;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讓其閲讀拓展到現實生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孩子閲讀的動力,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獲得樂趣、積累經驗,讓學生從一本書拓展到另一本書的閲讀,提高閲讀的實效。

篇4:語文教學論文

一、職高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職高語文課堂往往出現兩種極端:要麼學生對上課內容不感興趣而齊刷刷地趴下或者自娛自樂———睡覺、看課外書、聽音樂;要麼興奮過度,課堂上一片嘈雜,教師聲嘶力竭,學生依舊喧譁。久而久之,課堂四十五分鐘學生感到煎熬,老師感到束手無策。職高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國中語文教學基礎上,通過聽、説、讀、寫強化訓練,使學生獲取大量信息,能有效地進行多方面交流,以提高他們駕馭祖國語言文字能力和語言文學修養。提高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由此可見,在強調人才知識、能力綜合性和實用性當今社會,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更應強調語文實踐能力培養和提高,所以職高語文教學革新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二、職高語文教學出路———以學生為本,革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需要能生成目,目能推動行為,行為能優化心態。職高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着十多年積累老底夠了“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空洞”,而產生“我想學,我要學”心理,他們就能付於行動。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主體,離開了主體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自然不會理想。

2。合理地處理教材。對於教材處理,我和學生一起探討並進行了大膽取捨,補充了一些新內容,這包括一些名人傳記、專業前沿知識、古典小説鑑賞、思想政治教育材料等,畢竟學生是教學過程中認識活動主體,教與學是互相併存。同時還複習鞏固他們國中時就沒有過關語文基礎知識,正是因為學生素質低,教師才要對他們進行更多、更好基礎課教育。

3。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善於創設誘人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盧梭説:“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東西”,那麼學生學習語文將由消極而走向積極。

4。重學習過程,淡化卷面分數。以學生專業發展為本,必須讓學生從分數桎梏中解放出來,必須摒棄原來考評模式。我建議把教學評價重點放在學生學習過程之中,把教學重點放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上,而不是單一考試卷上。語文考試要少用或不用標準化試題,職高語文考試更不應該以標準化試題為主要手段,考試要以學生專業發展為本。所有考試都要重專業能力,重專業知識運用,反對死記硬背。

5。評價教學效果不應該是隻看分數,而是要看能力。筆者總結多年教育經驗認為綜合評價體系要有如下特點;①要能體現學生學習現狀、能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有利於培養終身學習習慣;②要能兼顧課本知識、實踐應用、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考查;③試卷考試要與“才藝”展示相結合;④課內學習要與課外學習考查相結合;⑤學習成績要與學習表現相結合;⑥教師考評要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總之,職業教育必須針對職業崗位要素提供優質教育過程,培養學生崗位能力,學校教育各個環節都必須服務於這個目標實現。職高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高學生把握語文、運用語文能力,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和創造性,就必須進行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發揮語文教學實踐性,在語文實踐活動中來完成語文教學任務。

篇5: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在國中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國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可以用寫作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所以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説,提高國中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是一件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事。

關鍵詞:國中語文 寫作模式 教學

一、引言

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尋求比較科學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説,易於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感受生活。教師在教授作文寫作時,一定要敢於創新,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寫作教學,以幫助學生克服寫作的恐懼感,保證他們對寫作有着持續的熱情和興趣。本文主要就語文寫作教學來分析幾點有效策略。

二、降低要求,培養興趣

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它是獲得知識、進行創造性活動的一種自覺動機,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創作的內在動力,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但從中學語文的教學現狀來看,作文的教學質量並不高,雖然教師和學生在上面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收效卻不大。如何提高作文的教學質量,這是廣大教師都非常關心和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

教師在指導作文時,應先從內容入手,引導學生先構思“寫什麼”,再考慮“怎麼寫”。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們身邊的生活寫出來,把平時的所見、所聽、所想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作文的素材大都來源於現實,教師只有讓學生多接觸現實生活,從現實中得到感悟,才能寫出好的作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結合作文的訓練內容,讓學生及時地記下有關的心得。這樣堅持久了,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就會習慣於記實事、寫真人、抒真情、發實感。在語言表達上,要讓學生在寫得“通順”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寫得“好”,這樣學生寫作的興趣才能活躍起來,作文教學才有出路可尋。

三、寫作在閲讀教學中的滲透

閲讀之美,妙不可言。閲讀至動情處,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然而閲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模塊,不僅要做到“意會”,而且還要做到“言傳”,否則閲讀便“死在言下”了。唯有突破這一瓶頸,才能別開洞天。國中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幾乎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是各種文體的典範之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文章來引導學生進行閲讀,使學生從中積累好詞好句,同時融入對寫作的感悟。

首先,語言的積累和鑄煉,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酵、沉澱、生成”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培養起閲讀的良好習慣,在閲讀時要注意對好詞好句進行摘抄和學習;每隔一段時間之後,要組織學生對自己所摘抄的好詞好句進行復習,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閲讀結果的鞏固。學生只有在閲讀了足夠多的作品的基礎上,才能培養出良好的語感,只有積累了足夠豐厚的材料,才能達到“下筆成文”的境界。

其次要讀品結合,領悟語言。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反覆誦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感受語言的凝練優美,在賞析交流中領悟文章寫法的獨特奇妙,在充分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練習背誦。特別注意要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讓學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仿寫。當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語言的美妙時會激發起模仿創新的慾望,要讓他們從閲讀到生活,形成一種反思、批判的思維方式,做到言由心生。

最後,遇到美好的詩句時,要引導學生摘抄下來,學會融詩詞佳句、文章妙語入文。在作文中,恰當地引用詩詞佳句或文章妙語,可有效提高文章的品位,增添文學情趣。

四、以鼓勵為主,樹立學生的寫作信心

作文講評本來是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的過程,它應該是作文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應在課堂內完成,不可與作文割裂開來。寫作成績不佳的學生因為長期得不到教師的表揚,往往會喪失寫作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加關注這個羣體,發現其習作中取得的點滴進步,要及時給予鼓勵,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對優秀生,教師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表揚要適當有度,讓學生感受到成功而不自滿,以便進一步激發他們的上進心。“當一個人感覺到高飛的衝動時,他將不會滿足於在地上爬。”因此,教師要適當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以使每一個學生每通過一次作文,都能覺得自己有了一次進步,甚至是一次飛躍,這樣,他們作文的慾望才會更加強烈,才能達到培養學生作文興趣的目的。

五、運用多媒體進行寫作教學

在語文作文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結合教材體系來創設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的寫作思維變“活”,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語文的綜合素養。

首先,可利用多媒體蒐集素材,討論構思,為學生接下來的寫作過程奠定基礎。教師可運用多媒體網絡蒐集素材,幫助學生整理與本次寫作相關的內容,把對學生寫作有利的內容通過多媒體網絡提供給學生,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的密度,增加了課堂信息的容量,同時還有助於增大學生的閲讀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利於學生寫出內容豐富的作文來。這樣的教學效果是運用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

其次,通過圖文對照、集思廣益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勞千讀書,逸於作文”,闡明瞭閲讀與寫作的密切關係。在寫作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採集、儲存、分析、運用寫作材料。教師可以隨機地引用材料或向學生介紹範文,並進行廣泛的討論交流,從而保持學生習作的熱情,這樣既節省了板書時間,又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強化了教學目標,優化了教學效果。

最後,利用多媒體評改作文。教師要按照訓練的重點和作文的要求,把握好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展現時機,以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教師可選擇能反映出共屬問題的好、中、差作文數篇,並以這些為典型,投影在屏幕上,給學生以評改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僅只充當多媒體畫面的觀眾,讓學生從中發現寫作的問題,探索出寫作的要領。這樣將大大節省教師講解和評改的教學時間,學生也能理解得輕鬆愉快,且印象深刻。

六、結束語

作文教學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細緻的系統工程。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培養好的習慣都是不可忽視的工作,只要切實地做到這幾點,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國中作文教學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引導他們將生活作為作文素材,寫出真實情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作文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語文素養的目的,為他們以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文泰.國中語文實驗教材寫作訓練的新突破[J]. 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xx(01).

[2]李延梅.國中語文寫作能力培養的途徑分析[J]. 文教資料,20xx(24).

篇6: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二年級的學生都是七、八歲的孩子,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比較喜歡接受新鮮的事物,但是不容易長時間集中精力,同時這些孩子也像一張白紙,老師怎麼教孩子就會怎樣學,培養學生的能力以及品格要從娃娃抓起,所以,教師要注意教學質量的提高,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覺得課程枯燥,儘量搞活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就如何提高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質量進行了分析,並進行了闡述。

一、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國小二年級的學生都是孩子,他們更喜歡在輕鬆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習。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決定了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所以,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良好並活躍的課堂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孩子的老師,激發學生興趣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例如,在人教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書上冊第三單元中《坐井觀天》這一課的教學中,老師要帶領學生做個遊戲,老師可以把書卷起來放到學生眼睛上,並讓學生通過書中間的那個洞看天,問學生看到的天有多大,學生的回答就會越來越貼近那隻井底之蛙的答案,所以,讓學生現走進青蛙的內心,之後再讓學生把書從眼睛上拿開,再看看眼前的天是怎樣的,這時學生會恍然大悟,就發現原來天是看不到邊際的,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課文,也要讓他們懂得,我們要跳出來看世界,不要總是主觀判斷,並把自己拘泥在一個小地方,這樣,學生就會很輕鬆的瞭解這篇課文的意思,同時也學到了重要的知識。

二、豐富教學內容

*歲的孩子是處於一個愛聽故事的年齡,並喜歡瞭解不同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教師一定要抓住這一點,多多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

例如,在國小二年級語文教材下冊第八單元《愛迪生救媽媽》這篇課文教學之後,老師可以接着給學生講一些關於愛迪生的其他故事,來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例如,老師可以介紹一下愛迪生,他是美國偉大的發明家,他不僅發明了白熾燈,還發明瞭留聲機,這兩樣東西是愛迪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發明。另外,給學生講一個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孵蛋的故事:“愛迪生從小就是一個很愛動腦筋的孩子,好奇心也特別的強,有一點早上*媽發現愛迪生不見了,就發動全家到處找愛迪生都找不到,直到晚上,才發現小愛迪生趴在雞舍旁並肚子下面壓了一堆雞蛋,這時可以讓同學們猜猜小愛迪生在幹嘛,同學們一定會有各種答案,然後老師接着講,原來他是想用自己的肚子付出小雞來,結果雞蛋被小愛迪生都壓碎了,並且他終於明白了母雞可以孵出小雞,但人由於某種原因是不能孵出小雞的。”教師可以在講課文的同時教給孩子們一些課外的知識和課外的小故事,這樣的教學方法就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達到了豐富學生課外知識的目的。

三、創新教學方法

語文這一學科是培養孩子多方面能力的一門學科,識字這一部分是國小語文教學內容中一個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面對這麼一個重要但又枯燥的教學內容,老師可以用字謎教學法來指導學生認字寫字,例如,守門員——閃;有人偷車——輸;一口咬掉了牛尾巴——告等,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體驗漢字奇妙的同時,加深對所學生字的理解和記憶;並可以在時間長了之後讓學生自己編字謎,讓學生在做遊戲的同時開動腦筋,然後,老師在必要的時候給主動編字謎的學生一些獎勵,這種激勵法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

另外,教師也要培養學生朗讀和表演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一株紫丁香》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帶有感情地朗讀,也可以適當地在班級舉辦一個朗讀比賽,培養學生朗讀的能力;或者是在《小柳樹與小棗樹》的教學中就要選出兩個學生進行對話,一個扮演小柳樹,一個扮演小棗樹,並要帶有個人的動作和感情,進而達到培養學生表演能力的效果,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全面發展。

根據本文對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分析以及提出的策略,可以説明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和年齡,善於利用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激發學生學習的*,讓學生在快樂和遊戲中學習到知識,作為老師也要多多和學生交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你的課堂中去,學會自主學習,從而真正地提高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質量。

篇7: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時下提倡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不斷湧入,作文教學更注重學生在寫作中能夠易於動筆,樂於表達,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低年級的寫話教學為孩子的寫作奠定了基礎,是國小生寫作習慣和興趣的養成階段。針對當前國小生寫話時的不良現狀,教師要從“以生為本、關注發展”的角度分析低年級寫話指導的優化策略。只有給孩子的寫作心靈開闢一片絢爛的天空,使孩子在寫作時釋放心靈、馳騁想象、噴發情感、展示個性,這樣的寫話教學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不教而教。

關鍵詞:低年級寫話;興趣;優化

一、識得廬山真面目———低年級寫話現狀的探究與分析《語文課程標準》對國小低年級寫話的建議是:貼近學生實際,易於動筆,樂於表達,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低年級寫話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和興趣。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現學生的寫話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其一:無話可寫或無從入筆,學生寫話興趣不濃;其二:所寫的內容空洞、缺少想象。造成這樣的根源在於我們的一些寫話教學與“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這樣的現象不得不引發了我的一些思索。

1. 現象一:“無米之炊”的困境

“無米之炊”彷彿成了作文“永遠的痛”。平時,與學生們隨意交談的時候,他們的語言活潑,富於幻想,富有朝氣,充滿童真,説起事情來充滿童趣,可一到寫話的時候,我們常能聽到學生無奈的歎息或無力的反抗:老師,沒什麼可寫的?

造成“無米之炊”的困境就在於他們平時對生活的觀察很少,不細緻,即使碰到精彩、豐富的生活題材,加上辨別、認識事物的能力弱,這些精彩的片段就像過眼煙雲,在學生眼皮底下溜走了。再説他們的生活空間也極其狹小。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和家長都把知識學習當做了學生唯一的生活,繁重的課業負擔,隔絕了孩子豐富的生活,長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他們沒有了“偷採白蓮”的竊喜,沒有了“卧剝蓮蓬”的灑脱,聽不到“蛙聲一片”,看不見“露似珍珠”……單調的生活,怎能誘發孩子原始的衝動與靈性?這樣,作文就成了“無米之炊”。

2. 現象二:“無暇童情”的缺失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非常純真的,他們所寫的話也是非常富有童趣的,也許他們心中的小魚會做夢,螢火蟲可以有煩惱,雪花可以有翅膀,小泡泡可以在天上自由玩耍……但在我們的一些寫話教學中,教師特別刻意追求語言的真實性,卻扼殺了孩子文章中的這些童趣、童真。孩子在教師多次的否定下,就只會模仿着大人的口吻寫一些符合老師口味的“好文章”。這樣的文章嚴重缺乏了孩子的童真、童趣,不僅影響了兒童的作文能力,還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淡粧濃抹總相宜———低年級寫話教學的優化策略

針對當前寫話教學存在的種種現狀,我對《新課程標準》下的國小低年級寫話教學進行了探索與實踐,用“以生為本、關注發展”的眼光,結合低年級學生以表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從“提高寫話興趣、積累語言厚積薄發、豐富寫話形式、優化評價”等方面提出了寫話的優化策略,給孩子的寫作心靈開闢一片絢爛的天空,使孩子在寫作時釋放心靈、馳騁想象、噴發情感、展示個性,這樣的寫話教學,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不教而教。

1.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圍繞一個“情”,厚積而薄發

寫話是厚積而薄發的創造性活動,積累的東西多了,寫起來就得心應手了。

(1)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在真情流露時多積累。“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從生活中學,我們的孩子才能成為可發展的學習者。記得一年級時,美術老師讓孩子畫太陽。下課了,孩子還意猶未盡,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於是我抓住身邊的這個契機,馬上讓孩子寫寫自己在美術課上畫的太陽。一個孩子這樣描寫:“我畫了一個火辣辣的太陽,太陽的裏面是紅紅的,外面是金黃的。太陽熱得直冒汗,他用毛巾擦汗,還用扇子止熱。小朋友們也很熱……”是啊,生活是真實的,但生活更需要想象,每個孩子都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書,教師要創造條件,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發現生活之樂、生活之味,讓學生妙筆生花。同時,我們要教會學生觀察生活,指導學生不斷積累生活素材,使學生擁有取之不盡的寫話的“源頭活水”,才能讓他們寫出的文章有生活氣息,有真情實感。

(2)課外閲讀是寫作的基礎,在情趣濃郁時多積累。閲讀可豐富學生的內在積累。因此,教師應從低年級就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對學生的課外閲讀做好指導。教師可給學生介紹一些故事性較強的童話寓言、繪本等,也可給學生推薦一些好書,並定期進行讀書交流會,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在寫話中運用。這樣,學生不但受到情感的薰陶,也豐富了自身的語言積累。

2. 此情此趣豈不美,切勿將它輕拋棄———講究一個“評”,體驗成功

教師肯定的鼓勵性的評語,往往能喚起學生寫作的興趣,而低年級的學生更在意老師的評價,一句讚揚,一句鼓勵,會讓他們心花怒放,信心大增。因此,只要學生言之有物,有閃光點,哪怕就一個詞語寫得好,我便會給他們打上大大的五角星,寫得越好,五角星越多,學生寫得優美的詞句我還會用大波浪標出,學生看了都激動不已。同時,我還會讓學生自己把好作品讀出來,一到這裏他們就特別激動。另外,我在班級中專門開設了“妙筆生花”專欄來張貼學生的優秀作品,這對學生無疑是有很大的激勵作用的。

寫作是快樂的,而這份快樂應該源於教師創造良好的氛圍。兒童是天生的“語言學家”和“浪漫主義”作家,那就讓我們攜手給孩子一片絢麗的天空,放手讓他們用筆去抒寫自己多彩的童年吧!

篇8: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培智生由於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們不能同正常孩子一樣進行常規的.語文學習。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培智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如何提高和加強我國當前培智生在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以期不斷提高培智生語文學習的成效,從而使他們更好的在當前社會中工作和生活。

【關鍵詞】培智生 語文識字教學 有效性 措施

培智生主要指的是那些智力有障礙的學生,這些學生的智力水平普遍在國小低年級階段。由於培智生的大腦發育缺陷,使得他們的感知思維能力相對較差,在交往和語言方面的能力水平明顯落後於正常學生,大部分培智生存在語言發展障礙。發音不準、詞彙貧乏、詞不達意、口語表達差等問題直接影響到這些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適應和交往能力。因此,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培智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如何提高和加強我國當前培智生在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以期不斷提高培智生語文學習的成效,從而使他們更好的在當前社會中工作和生活。

一、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

1.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興趣就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培智生由於生理髮育的缺陷性,使得興趣在他們識字學習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加的突出和明顯。在培智語文識字課堂教學中,提高培智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識字的興趣是開展培智識字教學的第一步。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夠利用動畫、圖像、聲音等信息對文字進行恰當、巧妙的處理,能夠迅速的引起培智生的注意,讓學生迅速的進入到識字課程中教學情境當中,並在情感上同教學產生共鳴,從而激發了培智生對文字學習的濃厚興趣,進而提高了培智語文識字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成果。

2.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智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事物缺乏一定的想象力,這也為語文識字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阻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利用現代多媒體綜合信息技術,將刻板、枯燥的文字內容以圖片、聲音、動畫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以聽覺和視覺上的巨大刺激,從而讓培智生更好的記住文字內容。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公雞》一文時,語文教師可以先播放相應的動畫片,然後讓學生總結動畫片中所講的故事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被動畫片中豐富的構圖、鮮豔的色彩、美麗的意境所吸引,讓培智生能夠邊聽邊看邊學。這種將靜態的文字轉變為生動、新穎的視聽形象的教學方法,能夠給培智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有效的提高語文識字教學的成效。

3.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提高學生的説寫能力。語文文字的説寫之中是常規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問題,而對於培智生來説,這一問題更是難上加難。培智語文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通暢的説和寫字。因此,在識字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教學軟件、光盤、磁帶等,為學生創設一個説寫情景,在文字的説與寫之間架起橋樑,從而訓練培智學生在文字上的讀寫能力,進而提高語文識字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成果。

二、加強童謠的運用

1.利用童謠提高培智生對字形的記憶。針對培智生在抽象思維方面的能力較差特點,可以圍繞“趣”來構建相應的識字教學組織形式。即在童謠中,將抽象的文字字形形象化、生動化,營造一種愉快、輕鬆的識字氛圍。例如,在學習“京”字時,可以將其轉變成“一點又一橫長,口字擺中間。娃娃去北京,北京真漂亮”的小童謠。從而使培智學生能夠更加形象、生動的記憶文字的字形。

2.利用童謠提高培智生對漢字差異的分辨。漢字的變換複雜、內涵豐富。在眾多的漢字當中,字形相近的文字非常多,少一捺、多一撇或者少一點、多一點都會將這一漢字變為新的漢字。這種複雜的變化對培智學生來説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編制一些童謠,讓培智學生更加明確的區分字形相近的漢字,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例如,在分辨“禾”和“木”以及“鳥”和“兔”的區別時,可以通過下面的童謠進行區分,即“禾木相差只一撇,千萬不要弄混淆”“ 小鳥不能沒眼睛,頭上一點要看清;兔子長着短尾巴,豎彎鈎上一點趴”。這些童謠在增加漢字學習趣味性的同時,也加深了培智學生對文字的印象,從而有效地加強了學生學習漢字的成效。

3.利用童謠提高培智生對字義的理解。在培智語文的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童謠的運用,加深學生對文字字義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例如,可以通過一些猜字童謠,使學生更加了解漢字的字義和來源,從而使學生在理解字義的同時,也鍛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三、結語

培智生由於自身生理的特殊性,使得他們在語文識字上的教學模式註定有別於正常孩子的語文學習。因此,培智語文教師要根據培智生的特點,積極地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多手段的激發培智生在語文識字教學中的興趣,增強他們對文字的注意和印象,從而有效的提高培智生語文識字教學的效率和成果,使他們能夠更好的適應和融入到社會生活當中去。

參考文獻:

[1]康豔玲.讓童謠在培智語文識字教學中綻放光彩[J].才智.20xx.

[2]蔡雪霞.創建和諧靈動的培智語文課堂[J].特殊教育.20xx.

篇9:語文教學論文

心理學研究證明,低年級兒童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並具有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他們不僅用眼睛觀察世界,也通過想象來感知世界。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裏充滿了想象,充滿了創造力的萌芽。抓住國小生這一心理特點,在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我認為,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象能力。

一、創設良好情境,激發學生想象慾望

兒童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語言本身是抽象的,如何有效地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呢?創設情境,將抽象的語言變為具體形象,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想象。如《精彩的馬戲》一課,光憑文字學生很難理解動物的表演如何精彩,教學時,我運用多媒體手段,將猴子、黑熊、山羊的表演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如臨其境,受到感染。我抓住學生入情入境的好時機,讓學生扮演馬戲團講解員,向同學們介紹各種動物的精彩表演。由於多媒體課件製作得十分生動逼真,學生不但能結合課本介紹動物的表演,而且還恰如其分地想象動物的內心世界。在講解黑熊踩木球時,有位同學是這樣講解的:“黑熊嘴巴微微張開,好像在提醒自己説:‘別緊張,別緊張,慢慢過中點,我一定行的!”正是因為生動的情境,才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讓學生展開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

二、拓展字詞教學,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抓住這些特點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如在教學“哭”字時,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字形,然後問學生:“上面的兩個口讓你想到什麼?”學生很快想到了兩隻眼睛,然後我又問:“右眼下的一點像什麼?”有位學生很快回答:“老師,哭的時候會流眼淚,所以右眼下加上一點,表示哭時流出的眼淚呀!”又如在教“坐”字時,我先讓學生拆字,知道這個字是由兩個“人”和一個“土”字組成的,接着我問學生:“這個字讓你想到了什麼?”學生們根據這個字形和組成此字的部件,很快想到了兩個人坐在地上休息的情景。

正確理解詞語,發展思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學生的`生活經歷,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如在教第二冊《司馬光》時,第四自然段講述有一位小朋友掉進大水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我抓住這段中的“慌”字讓學生展開想象,我問:小朋友們為什麼慌了?同學們很快想到水缸大而深,小朋友掉進去會淹死的。接着我又問:別的小朋友都慌成什麼樣子了?於是同學們憑着想象,將當時小朋友有的嚇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的情景生動地表演出來。學生通過想象和表演,在愉快的心境中理解了“慌”的意思。

三、創新寫作訓練,放飛學生想象翅膀

在童話體作文中,主人公一般都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各種動物、文具和玩具。兒童將這些事物人格化,通過想象活動描繪他們,展開故事情節,充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童話體作文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最佳途徑。如在上情境作文課《奇妙的圖形》時,我出示了一隻小螞蟻圖片,讓學生觀察螞蟻的動作、神態,想一想這是一隻怎樣的螞蟻。同學們有的説:“這是一隻勤勞的螞蟻”,有的説:“這是一隻聰明的螞蟻”,有的説:“這是一隻可愛的螞蟻”……同學們對這隻螞蟻的評價各不相同。於是我讓同學們圍繞各自的看法展開了合理的、豐富的想象。有的講述了小螞蟻智斗食蟻獸的故事,有的講述了螞蟻尋食的故事,有的講述了螞蟻狂歡節的故事……

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的《風》一文時,我問學生:“作者可真厲害,把風想象成人一樣會説話、會走路。你們能不能也像作者那麼厲害,編一首《風》的兒歌呢?”這一環節,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想象力,讓孩子們的個性在課堂裏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你瞧,多美的兒歌啊——“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聽浪花嘩嘩譁,那是風兒在大海里跑。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聽鈴鐺叮鈴鈴,那是風兒在和鈴鐺説話、、、、”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就在兒歌創編過程中得到了培養。

篇10: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兒童文學作為一種文學題材,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發揮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有利於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想象思維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教師要從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出發,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發揮兒童文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在分析兒童文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對如何實踐教學應用提出幾點建議,旨在增強國小生的想象力,拓寬國小生視野,真正提高國小語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兒童文學;語文教學;教學實踐;地位;作用

我們應該在瞭解兒童文學的基礎上,分析兒童文學在國小語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兒童文學的特點,從國小生的角度出發,瞭解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和對語文課堂教學的需求。教師也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策略,在提高國小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基礎上講解課堂知識,幫助學生樹立爭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一、兒童文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目前,國小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兒童化,教學的同時應該結合童話故事、寓言故事進行教學。兒童文學是國小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佔據着國小課本的大部分內容,各種童話故事藴含這兒童成長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知識。教師應該在合理的的情況下設計教學方式,在孩子們需要的時候把兒童文學中知識傳達給孩子,使學生理解、消化講述的內容。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教學較為生硬的教學方式,不要進行填鴨式教學,要改為學生較為能接受的方式,引導學生快樂學習。讓學生在快樂中領悟知識,從知識中找到快樂。教師可以採取圖文結合或者製作些多媒體課件,讓課文以為生動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深刻理解中心思想。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性,活躍學生的課堂思維,充分和學生互動,指引學生了解課文、理解中心。教學本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不能用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用部分概括整體。寓教於樂的方式,才是兒童教學的真諦。

二、兒童文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兒童文學可以以更為貼切的方式來讓兒童瞭解這個社會,只有從小讓孩子接觸社會,積攢社會經驗,兒童們才能有立足於社會的資本。初步的社會知識兒童立足社會的必要條件,兒童文學中藴含着大量的社會初步認知,方方面面的生活知識,可以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許多文學大家都是從兒童時期接觸文學從而慢慢培養出的興趣,為以後帶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和文學基礎。高爾基先生在回憶兒時的學習時光時曾講過:“每一本書就像我生命成長的一個小小階梯”,是這一個個階梯成就了這個偉大的文學家。兒童文學與一般教科書不同,它是以一種藝術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的,用藝術之美感染兒童幼小的心靈,使孩子印象深刻,讓孩子在生理上的認知得以提升,更使孩子的認知能力得以提高。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們得到教育。讓孩子們以更為成熟的方式思考問題,更為廣闊的視角認知世界。他們是未來的花朵,他們有權利改變這個世界。

三、如何把兒童文學運用在語文教學中

1.掌握多種教學方法

兒童是目前最受重視的教育階段之一,兒童的教學方式與其他時期的教學方式有很大差異。這是由兒童這個特殊時期和兒童文學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兒童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在成長中逐漸提升的,所以傳授的方式也不同。兒童詩歌、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一系列的,充滿童真童趣,各種誇張的手法、各種幻想反映着現實生活,通俗易懂。作為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快速掌握教學中的關鍵,瞭解不同兒童文學作品之間的差異,來改變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用最能理解的方式獲得知識。兒童文學作品分兩大類:詩歌類和散文類。不同的文學類型自然教學方式不同,詩歌類的作品往往需要通過朗誦來表達,朗誦可以使作品更具活力,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這部作品所表達的感情,所以,教師必須要掌握這項基本功。故事類的作品則需要繪聲繪色的講述,教師同樣要掌握這項基本功,只有教師把感情傾注到語言中,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知識。

2.注重兒童文學鑑賞

在閲讀文學作品時,還有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那就是兒童文學鑑賞,這是由閲讀引發的一項活動,它是在閲讀的基礎上完成的,通過自己的`想象使故事角色更加豐滿,通過了解發掘故事更深刻的意義,對藝術形象進行更立體的描述。之所以説這是一項審美活動,是因為讀者可以通過閲讀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讀者對理想生活、美好人生、高尚青草的嚮往。國小語文老師應儘可能的提高兒童文學的鑑賞能力,瞭解中外兒童作品的發展史和目前種完兒童作品的發展規律,多閲讀一些兒童文學作品,提高鑑賞能力,這樣才能做好學生文學的領路人、精神的導師。

3.從兒童角度出發

要進行兒童文學的創作,就要站在一個兒童的角度看問題,用兒童的心去體會,這樣才能創作出兒童理解、能接受的作品。作為兒童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上指導學生,還要在做人上給孩子指導,瞭解兒童,所以進行兒童創作便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在創作過程中不僅能更好的運用瞭解的知識,更能熟悉懂得兒童文學的技巧。用一顆孩子的心去看待孩子,不僅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還為國小語文教育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

總之,兒童文學在國小語文教育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培養國小語文教師的同時要考慮各項能力的培養,加強兒童文學作品在國小課本中的應用,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孩子把學習語文當作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參考文獻:

[1]譚英娥.兒童文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xx,(11).

[2]周曉雲.兒童文學在國小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快樂學習報,20xx,(10).

[3]韋宏.兒童文學在國小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邊疆經濟文化,20xx,(08).

篇11: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起着交流思想的作用,又是人類表情達意的工具。情感教育的應用不僅有助於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提高,還能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的情感及審美能力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課程被賦予了更多的教育功能,其中情感教育就是要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國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做到以學生為本,樹立情感教育理念,藉助語文課程的優勢功能,採取各種情感教育策略,促進學生人文素質和德育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國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策略

作為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應當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起着交流思想的作用,又是人類表情達意的工具。但是在傳統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人們忽略了語文的人文性,僅僅將語文作為促進學生理性發展的工具,這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不良的後果,也影響到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現代情感教育的觀點認為,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是增強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效方法,我國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規定要實施情感教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國中時期的學生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養成階段,健康的情感教育對於他們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作用。語文作為情感教育的主陣地,對於學生的健康情感培養有着極大的促進作用,需要老師們利用好。

1挖掘教材,做好學生的情感教育

語文教學其實就是人文教育,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特性,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初衷。現行的語文教材挑選的都是千百年來中華文化的精華內容,其中有着豐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案例,每篇課文對於學生都有着極大的指導意義。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科學的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善於進行內容挖掘,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中所表露的情感內容,讓學生接受健康情感的洗禮,提升他們的健康情感素質。近些年來隨着新課改的實施,教材也在不斷改革,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並茂的精品,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説,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並利用這些情感因素進行語文教學,讓學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產生自己的主觀體驗,進而陶冶學生的良好品質和高尚情操。

2運用作文,做好學生的情感教育

教學的過程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而是師生雙方的互動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知識的體會與學習,教師在學生的學習反饋中改進教學策略、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情感的教育的過程也是如此,單單的依靠教師的引導是不夠的,而是要教師對於學生進行一定的瞭解與認識,接受到了學生的情感反饋,教師才能夠有目的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引導,提升情感教育的效率。而在這個過程在,作文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新課改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要求教師加強對於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及時的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情感認識水平。很多時候,學生的一些情感不會直接的表露出來,教師不能對於學生進行全面的瞭解。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作文來進行情感宣泄或者表達:讓通過作文讓老師成為自己的知心朋友,一些不開心的事情、困惑的問題都可以通過作文向教師反映。這樣就能夠拓展學生的情感表達途徑,豐富他們的情感表達方式。教師根據學生的反映進行一定的引導、分析,相信就能夠很好的瞭解學生的情感狀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就會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與學習認知。

3引導閲讀,做好學生的情感教育

有效的閲讀能夠很好的拓展學生的知識積累,提升學生對於事物的認識。語文課本中、閲讀材料中都是一些經典的文章,表達了作者不同的情感狀況與生活認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閲讀,就能夠使學生“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想的更深,提升學生對於世界、對於人生的思考,更好的進行情感教育。“一切景語皆情語”,生活中萬事萬物都藴含着一定的情感教育案例,都是情感教育的.素材。在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學的情感因素不但藴涵各種語文教材中,也藴涵在所有語文學習活動中。開展廣泛的大閲讀活動,讓學生不僅廣泛閲讀課內外各種書籍,也閲讀生活、閲讀實踐。

4優化教學,做好學生的情感教育

人們常説“名師出高徒”,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教學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不斷的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採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做好學生的情感教育。我們知道,語言和藝術是同源的,將藝術中那些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拿過來,以用於教學,是完全可能的。此外,在教學中適時地引入錄像、幻燈、電腦軟件等電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單調枯燥的講述變得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情感,使課堂充滿生機。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紀錄片播放等途徑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讓音樂、圖像來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健康情感。總之,國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能夠有效的運用這些情感元素,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與情感感知,加深學生的學習深度,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旭民.論語文情感教育[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xx(10).

[2]左江紅,鄧湖花.新課程理念下的國中語文情感教育[J].語文教學與研究.20xx(20).

[3]周桃英.國中語文情感教育的內容與方法[J].閲讀與鑑賞(教研版).20xx(06).

[4]朱英.淺析新課程下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匯(下旬刊).20xx(03).

[5]張孔義.中學語文情感教育策略探微[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xx(02).

篇12:語文教學論文

1。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地位轉換的現狀

我國的教育發展到現在,仍然存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較為單一的問題。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下,尤其是高中生,由於面臨大學聯考與升學的巨大壓力,為了能夠在語文考試中取得高分,往往會在學習上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但是這樣的學習方式卻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學生成績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高中語文老師一直是知識的灌輸者,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體。為了應付大學聯考,老師有時候不得不採用更為直接的方法給學生傳授知識,或者通過增加學生的學習強度,以期提高學生的成績。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老師的講課往往會顯得相對枯燥,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定位恰恰相反,往往是知識的承受者,是澆灌的對象,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客體。學生的學習顯得相對被動,需要老師不斷去引導,一般難以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創新思維不突出,學習效率不高。學生雖然在學習上刻苦用功,掌握大量的資源,卻不能很好的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處,學習顯得空洞乏味。這種傳統的定位其實是非常不合理的,它與我們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不相符,教學效率也較為低下。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地位轉換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應該要能夠做到另闢蹊徑,發揮主觀能動性,認真的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通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來教學,讓學生能夠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投入到學習中。

2。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地位轉換的必要性

(1)新課標改革的需要新課標改革對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期許,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有了新的定位。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給我國的教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與變化,原有的教學觀念與教學體系已經不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在新的環境下,教學方式正在悄然變化,老師開始投身到新課程改革中來,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較之前發生了較大變化,許多老師開始認識到新課改的重要性,同時也開始審視自己和學生的地位。

(2)教育人才觀變革的需要現代教育對人才觀有了新的定位,面對教育人才觀的變革,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地位也要發生變化。新課程改革不斷對原有的教育方式與教育理念產生衝擊,試圖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不再扼殺學生的天性。新課改主張高中語文師生地位轉換的課堂教學研究江蘇省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唐旭淦高中生髮揮創新精神,有自己的思維方式,這就離不開語文老師教學觀念的轉變,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啟迪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潛力,而這些又都離不開教學過程中師生地位的轉換。

(3)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現代教育理念認為,學生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主動精神,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原有的教育方式下,教育流程往往過於簡單化、格式化,老師會傾向於將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的學習被動低效,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來。

3。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地位轉換的途徑

(1)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地位的轉換過程中,最主要的還是要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髮自內心的願意去學習,主動去學習,才能夠做到事半功倍。老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一些活動,如觀看影片、情景設定、户外活動等,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往往讓學生將精力集中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之一,積極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師生地位轉換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在課程學習之前,讓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預習,不僅僅是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對所學內容有所瞭解,而是能夠讓學生主動去思索,同時去發掘與課本相關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在正式上課之前,可以讓學生對預習的課文提出自己的見解,大家相互交流,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主動。

(3)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動腦能力,是課堂教學中一項重要內容,高中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學生動手能力與動腦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投入到學習,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學生親自動手做過的事情,往往會比老師演示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學生也更容易開動自己的思維,創造力得到提升。

4。總結

要讓老師與學生都成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體,進行師生地位的轉換,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不斷地引導,不斷地去指導與啟發學生,讓學生積極配合,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掌握課堂知識、開闊思維。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高中語文師生地位轉換的課堂教學發揮到極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提升教學效率。

作者:唐旭淦 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

篇13:語文教學論文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關於國小語文的教學論文吧。

摘要:朗讀是國小語文教學和學習的關鍵方法,對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國小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教學有效性

雖然很多學校已經認識到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從國小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現狀可以看出,國小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語文教師必須詳細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並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採取調整對策,實現有效教學。

一、國小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現狀分析

國小生在朗讀過程中,是在進行語言實踐,無論文章的形式如何、內容如何,這些內容最終都會轉換成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國小生正處於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小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只有保證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但是,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學校在採用傳統的語文朗讀教學模式和理念,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降低了學生朗讀的熱情和積極性,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率低下。國小課堂朗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國小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朗讀的數量,更要注重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質量,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朗讀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從課堂閲讀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一些語文教師認為課堂朗讀只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插入環節,沒有認識到語文朗讀的重要性。通常情況下,語文教師會讓學生齊聲閲讀文章,閲讀結束後教師會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講解,學生無法參與朗讀教學,學生只能單一地記錄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學生根本無法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語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對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成效有很大影響。但是,從很多國小教師結構看,學校缺乏專業的語文教師,現有的語文教師大部分是由其他專業轉向語文教學的,教師缺乏朗讀教學實踐經驗。除此之外,學校很多語文教師的.年齡偏大,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差,觀念陳舊。

二、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豐富朗讀教學內容

要想保證國小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並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合理制訂朗讀教學方案,明確教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朗讀學習的空間。國小語文朗讀教學要在教材的基礎上不斷延伸。但是,語文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朗讀教學內容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脱離學生實際,要體現出朗讀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朗讀的熱情和積極性。新課標下,語文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朗讀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體系。

(二)引導學生感知朗讀內容

在學生朗讀一篇文章時,只有多次閲讀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才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學生的第一次閲讀是至關重要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入感知朗讀內容。學生在朗讀文章時發音必須準確無誤,並能夠理解文章中詞語的含義,理清朗讀文章的脈絡。在開展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之前,教師必須做好教學準備,反覆閲讀朗讀文章。在學生開始朗讀文章之前,語文教師需要結合朗讀內容為學生設置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帶着問題朗讀文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語文教師必須合理控制文章朗讀的次數,朗讀的次數並不是越多越好,對於比較簡短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三遍,對於內容比較多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五遍。國小生的理解能力還比較弱,在朗讀文章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問題,語文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朗讀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語文課堂朗讀的有效性。教師可以讓學生把文章中不理解的問題標記出來,先採用分組討論的形式解決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都參與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談論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的難點,解決問題。

(三)指導學生欣賞朗讀文章

學生在第一次朗讀文章時必定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教師在學生第一次朗讀結束後就為學生解答朗讀中遇到的問題,那麼學生的依賴性就會增強,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鍊。因此,在學生第一次閲讀結束後,教師可以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給出提示,讓學生再次朗讀文章,並根據教師的提示思考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反覆朗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捋順文章脈絡,找出文章各段落之間的關係,瞭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學生朗讀學習中,語文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減少批評性的語言,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教學評價是國小語文朗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教學評價的重要性。語文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讀過程和學習結果展開合理的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不僅可以讓學生髮現自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可以讓教師發現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避免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採取調整對策,提高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效率,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

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朗讀內容,這樣才能真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師要在朗讀教學中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並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既然朗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必須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多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朗讀不僅僅是依靠課內時間,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學生可以利用課餘時間朗讀,豐富知識儲備。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國小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為國小生推薦一些有意義的朗讀內容,開闊學生的眼界。新課標下,國小語文朗讀教學對語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定期參加專業化培訓,積累朗讀教學經驗,進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並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的能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結語

國小課堂朗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國小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但是,很多語文教師認為課堂朗讀只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插入環節,沒有認識到語文朗讀的重要性。朗讀教學內容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脱離學生實際,要體現出朗讀教學的趣味性。在學生開始朗讀文章之前,教師需要結合朗讀內容為學生設置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帶着問題朗讀文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朗讀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提示思考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陽.國小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xx,05:108-112.

[2]嚴琳.提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師範大學,20xx.

[3]王明霞.國小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學生之友(國小版)(下),20xx,06:53-55.

[4]孟廣珍.淺析如何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北極光,20xx,09:90.

[5]曾得財.國小語文教學中的課堂朗讀教學[J].科普童話,20xx,46:49.

篇14:語文教學論文

1.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根據學科教學要求和內容特點,適時使用多媒體動態逼真地模擬真實的教材內容的背景,屏幕畫面的新奇和獨特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教學中,只能藉助錄音磁帶朗誦或夾帶音樂來渲染,或是利用掛圖來顯示,運用文字來説明,費時費勁,收效甚微。現在我們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氛圍的創設,利用多媒體超時空鏈接、大屏幕呈現的功能,下載這些古今中外的詩詞文賦的聲音和圖像,創設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在魅力無窮的教學情境中體味文本的內涵,咀嚼作品的美,這是一種愜意的、賞心悦目的教學境界,是一種完美教學藝術的體驗。

2.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難點,提高理解力,增強記憶力

通過多媒體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從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體會到運用多媒體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及時把握教學重點。一節完整的語文閲讀課,既要進行作者介紹,又要讓學生了解背景,還要進行字詞積累、課文賞析、學習總結以及課後練習等一系列教學環節。對各個教學環節、教學目標,要深入挖掘,做精做細。恰當巧妙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有利於抓住教學內容的主要內容和教學目標,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力求使教學效果達到更好。例如,在《琵琶行》這一課中,“人物情感變化及詩歌主旨”和“成功的音樂描寫”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時,運用多媒體瞭解課文的歷史背景和作者代表作,自學生字、生詞。在這樣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創設課文內容背景的教學情境:秋風、秋聲、秋色(秋意)與夜聯繫起來模擬出一個秋夜陰冷淒涼的境界。在這樣的氛圍下分析課文,瞭解詩人及琵琶女的情感變化,既有助於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又使學生輕鬆學到了知識,很好地化解了教學難點。

3.利用多媒體拓寬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增加教學信息容量

多媒體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其廣泛的交互性大大拓寬了師生互動的時空,教學容量隨之增加,從而使教學效率大幅度提升。多媒體教學帶來的便利和快捷,課件教學的大容量以及教學時的及時反饋,大大提高了課堂實踐的有效性,把有限的教學時間留給學生,用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思維訓練,學生可以更有效地開展更多的實踐和思考,給予大部分學生溝通的機會,使其有機會獲得更多的體驗,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這篇文章時,先用圖片展示、配樂朗誦來創設一個聲情並茂的情境,使學生感受作者思想情感,有助於學生梳理課文內容,促使學生自主發表見解、合作探究。

4.利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在作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提供豐富的圖形界面,教學過程及時反饋,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機會多,有助於寫作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寫作命題作文《改革開放帶來的新變化》時,適時播放改革開放帶來經濟建設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富足的生活,肉、魚、蛋、菜應有盡有,不僅吃得豐盛,而且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在農村不僅誕生了中國超級村莊華西村、永聯村,也出現了温州、義烏、白溝小商品批發大市場。這樣,通過多媒體展示了我們衣、食、住、行的巨大變化,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學生在這種情感的感召下,一定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有針對性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創造了全新的近乎真實的教學情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有利於豐富課堂容量,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從而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語文素養。

篇15:語文教學論文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做好工作的原動力。多媒體創設豐富的生動畫面,表現力很強,因此,在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有獨特功能。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根據學科教學要求和內容特點,適時發揮多媒體動態逼真的模擬真實的教材內容的背景,屏幕畫面的新奇和獨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統教學課文時,只能藉助錄音磁帶朗誦或夾帶音樂渲染,或是利用掛圖顯示,運用文字説明,費時費勁,但是收效甚微。現在我們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氛圍的營造,利用多媒體超時空鏈接、大屏幕呈現的功能,下載古今中外的詩詞文賦的聲音和圖像,創設教學情境,再現語文案例的情景,美的氛圍和近乎真實的教學背景意境真實美妙,在魅力無窮的教學情境美的氛圍中體味文本內涵,咀嚼鑑賞作品的美,這是一種愜意的、賞心悦目的教學境界,一種完美教學藝術的體驗。

二、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難點,提高理解力,增強記憶力

多媒體動態逼真、形象直觀的畫面活化課文內容情景,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對知識的記憶能力。這從根本上幫助學生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很輕鬆地理解競教材內容鞏固知識點,從而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加強記憶,強化學習效果。通過多媒體與高中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從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體會到運用多媒體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及時把握教學重點的教學新模式。一節完整的語文閲讀課,既要進行作者介紹,又要讓學生了解背景,更要進行字詞積累、課文賞析、學習總結及課後練習等一系列教學環節。對各個教學環節、教學目標,要深入挖掘,做精做細,恰當巧妙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抓住教學內容的主要內容和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力求使教學效果達到更佳。例如:在《琵琶行》一課中,“人物情感變化及詩歌主旨”和“成功的音樂描寫”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學習音樂描寫的高超技術。音樂是抽象的,而詩歌使人如聞其聲,學習的藝術就要緊密結合教材,並在教學中適當引申,尋找相關材料。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教學時,運用多媒體瞭解課文的歷史背景和作者代表作,自學生字、生詞。如《新樂府》、《秦中吟》、《長恨歌》等存詩近三千首。在此基礎上,運用多媒體創設課文內容背景的教學情境:秋的寒意,又值夜晚。秋風、秋聲、秋色(秋意)與夜聯繫起來模擬出秋夜陰冷淒涼的境界。在這樣的氛圍下分析課文,瞭解詩人及琵琶女的情感變化“慘將別”、“琵琶聲”、“欲語遲”、“聲聲思”、“起斂容”、“良久立”、“弦轉急”……這樣,既有助於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又使學生輕鬆學到知識,很好地處理教學難點,鞏固重點,培養能力。

三、利用多媒體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增添教學信息

容量多媒體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其廣泛的交互性大大拓寬了師生互動的頻率和時空,教學容量隨之增加,從而使教學效率大幅度提高。多媒體教學帶來的便利和快捷,課件教學存儲信息內容量大,以及教學時及時反饋,不僅節省了有效的教學時間,而且內容廣泛,信息量大,大大提高了課堂實踐的有效性,避免了課堂耗費太多時間,把有限的教學時間留給學生,有更多時間進行思維訓練,學生可以更有效地開展更多實踐和思考,給予大部分學生溝通的機會,更有機會獲得更多體驗,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高中語文教學現有的教科書教學內容,由於受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制約,學生不能進行拓展練習,從而限制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例如,教學《故都的秋》這篇文章時,先用圖片展示、配樂朗誦創設聲情並茂的情境,使學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助於梳理課文內容,促使學生自主發表見解,合作探究。

四、運用多媒體有利於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在作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提供豐富的圖形界面,教學過程及時反饋,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機會多,有助於寫作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命題作文《改革開放帶來的新變化》中,適時播放改革開放帶來經濟建設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社會進步發展的巨大成就;國民生產總值翻番,人均GDP和居民收入不斷增長與提高。展示播放一組組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的照片:富足的生活,肉、魚、蛋、菜應有盡有,不僅吃得豐盛,而且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在農村不僅誕生了中國超級村莊華西村、永聯村,而且出現了温州、義烏、白溝小商品批發大市場。這樣,通過藉助多媒體圖片、視頻、數據對比展示衣、食、住、行的巨大變化,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學生在這種情感的感召下,寫出飽含真情實感的文章。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適當和有針對性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創設了全新的近乎真實的教學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豐富了課堂容量,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密度,拓展了學生的空間和途徑以獲取專業知識,突出了教學重點,化解了教學難點,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語文素養。

篇16:語文教學論文

一、中學生情感特點

語文教材裏的篇目具有豐富的情感性。中學生閲歷逐漸豐富,生活範圍逐漸擴大,他們的情感也呈現出多樣性。他們的自尊心、自卑感也較為強烈,有的時候呈現出不穩定性,容易走向極端。當他們在思想苦悶之時,讀到勵志的作品,就會精神振奮,情緒激昂。當他們熱情高漲時,如果思想受到挫折,他們就會心灰意冷,這時如果讀到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到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生命的意義”一段話也就會受到鼓舞,心中就會有積極的形象,也就會從自己的身上釋放出正能量。當然,對中學生來説,受他們心理和生理的影響,他們的情感往往也會出現矛盾,各種思想感情會交融在一起。教師應該發揮語文教材人文性的特點,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他們受到真善美的薰陶,摒棄假惡醜的思緒。此外,教師還應充分把握中學生的情感特點,利用好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優勢,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接受正確的情感教育。

二、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情感體驗的過程。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認知,對學生良好心態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情感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任何環節都是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而且,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包含着很濃的情感色彩,很容易影響學生的情緒。所以,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帶給學生。教師對語文課文的解讀,一定要向學生傳遞積極的情感,不能把消極的因素帶給每一個學生。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感情的技巧,要激發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讓他們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教師的積極情感能夠激發學生的激情。這是因為情感具有傳遞性,教師的積極情感必然會向學生傳遞向上向善的因素,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向上,激活他們內在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教師一定要創設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圍,使學生以積極的情感去學習,從而產生不竭的學習動力。而且,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感交流能創造出和諧的教學氣氛,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此外,語文教材中美的語言、善的行為、積極的形象、美好的人生,都會對學生產生感染的力量,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淨化,情感得到昇華。

三、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激發

1.在聆聽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敍事作品文字優美、情感至深,曾經打動了無數人,讓一代代人感動不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根據作品的時代、作品的體裁,為學生的聆聽創設條件。如恰如其分的教學情景,可以為激發學生的情感創造條件,使學生在聆聽中身處其境,猶如進入作品描述的情景之中。如教學《春》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音樂的形式,讓學生聆聽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靜聽泉水的叮咚聲,小鳥宛轉的歌聲,想象春天大自然的美,感受心靈的氣息。這樣,學生熱愛生活之情便隨之而生。

2.在閲讀中產生感情。語文教學本身就與生活密切相關,如有一些作品,描繪了河山的壯美,荒漠的蒼涼,小村的僻靜,城鎮的繁盛,到處是一幅幅畫面。教學時,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景中有情,面臨其景,感知形象美,一定會使學生產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例如,教學《沁園春雪》時,教師可播放投影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雄偉的長城、起伏的山巒、滔滔的黃河,使學生在視覺上感知美的畫面,為進一步領會詩人抒發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奠定基礎。

3.在朗讀中品味情感。古人主張誦讀,朗讀成誦。古人充分肯定了朗讀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通過朗讀,品鑑詩文,可以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這是理想的誦讀境界。在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讀出作品的意藴,進入到作品所描繪的境界中,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裏,與作者一起愛之所愛,恨之所恨,真正受到情感的薰陶,就要讓學生積極進行朗讀。當學生通過涵詠、朗讀,用心靈去領悟時,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滲透到了學生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中去了,進而使學生獲得感知和判斷生活的能力。

4.在想象中體味情感。作品是對生活的反映,因此,鑑賞作品也需要藉助想象,從而品味到作品的美,品味到作者創造的美。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調動起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中傾注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作品的真諦,把握作品的思想,體會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學《天上的街市》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意境的美妙,感受語言的美妙,並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課文主題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5.在導語中激發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有效設計,是一堂課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個好的導語,能夠將學生帶入作品描繪的情境之中,可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進入情景併為之動情。如教學《曹劌論戰》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遠離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怎能帶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這是公元前684年的一天,魯國上下陰雲密佈……”這樣不僅有效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還能引導學生進入文中,從而取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情感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需要教師辛勤耕耘,播種知識的種子,撒播智慧的養料,激發成功的思維。語文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和學習的原動力,才能使學生在愉悦的審美滿足中接受知識,受到教育,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17:語文教學論文

一、技工學校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技工學校輕文化重技術

當前,大多技工學校只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忽略了文化課程的學習,以培訓專業技能為單一目的的“實用”,在技工教育中技能實踐佔主要地位,這些都會導致學生偏重專業技能,忽視文化知識,造成在對語文的認識上師生之間都存在偏差。

(二)教學方式單一化

雖然經過若干次的教育改革後,在技工學校的語文教學中主要採用的是傳統的授課方式,師生之間溝通交流甚少,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教師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課程的學習,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狀態,對於教師的講解像是聽天書,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於知識的講解,教師也是照本宣科,不瞭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狀況,不能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利於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地位

整個教學流程是為教師教學而設計的,重在怎麼教而不注重如何學,教學流程決定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直是被動的。教師獨自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學生只能無條件執行。

(四)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差

技工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普遍偏低,許多學生不能明確自己的學習動機。同時有較低的語文學習應用能力,快餐文化充斥着校園,使得學生只愛看小説、小故事,甚至不能完整地寫完一篇文章。

二、技工學校語文的改革建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處於主體地位,只是一味地站在講台上對語文知識進行講解,整堂課都採用的是“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因此語文教學出現了資源浪費、教學質量較低的弊端。因此,只有採用多陽光的語文教學方式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講練結合,以練為主,讓學生參與到語文學習和教學中來。技工學校語文需要融入實用性和工具性的特徵.本文建議技工學校把不同專業技能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正確處理“導”和“學”之間的關係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關鍵,切實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當中,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這也很好地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基本規律,也是近年來許多教職工和專家通過研究得出的必然選擇。

(一)語文教材內容選取與加工

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細緻加工,進行必要的刪減和補充,以使教學的內容更加切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特點。只有精心安排好教學任務。才能更好地解決教與學關係。內容的選取方面:首先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其次才考慮知識的深度。還要解決好教學與學生訓練的時間和頻度關係。使學生有興趣、有參與感和成就感。

(二)語文教學與專業技能融合

1.調動學生的思維意識。對於語文的學習,必須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意識,創造活躍的氣氛,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通過觀察思考,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通過蒐集相關資料自主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挖掘語文知識的深刻內涵;通過問題的解決提高學生的思維意識,培養其創新思維和立體思維。培養並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為學生的以後發展,從事某一職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訓練口語。專業口語的訓練不同於日常口語訓練,結合專業技能的語文學習給學生創造了較強專業性的交流環境。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的學習情況,採用符合實際的多樣的口語訓練策略,可採用班級交流、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讓學生在每一次的學習中得到有效的鍛鍊。可以採用現場模擬訓練企業崗位工種之間的交流方式和交流語言,讓學生以專業角色的身份對基本的口語交際技巧與禮儀進行學習,進而得到綜合提供。

3.情景設計的模擬,通過崗位的模仿進行訓練。在對知識的講解之前,語文教師應該先全面瞭解所教專業課的基本特徵,並以瞭解其具體的工作環境和崗位特點為基礎,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逼真地麼模仿具體的工作環境,以提供給學生“準真實”的工作情境,在語文教學中結合專業知識,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滿足企業對技工語文素質的要求。

三、考核方式的多樣化

語文課程的教學以“突出專業特色,尊重個性,注重人文素養”的教育理念為基礎,實現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轉變,實踐過程可以採用如:口語表達考核、課堂提問考核、小組合作考核、積極參與考核等等方式,要用全方面、發展的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以便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得到科學準確的評價,而且這種考核方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還有利於學生學好相關學科,促進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對技工以後的生活、學習和發展有深遠的影,技工學校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語文教學對人文素質的提升也具有無可替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主要特點代的重要性。

作者:葉齊玲 單位:廣東省高級技工學校

篇18:語文教學論文

高中學習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由於語文在大學聯考中所佔的比例較大,因此在高中語文閲讀教學中往往會有一些比較不利於新課程教學的方式存在。為了在高中語文閲讀教學中實現教學方式的提升,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課堂上注重學生自主性的培養,在閲讀中逐漸提高學生對閲讀的理解和對文章的鑑賞書評能力,以促進高中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一、現階段高中語文閲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1.教師教學模式過於形式化。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教師一味追求教學方式的改變,導致在高中語文閲讀教學中只注重課堂形式的創新,而忽視了最主要的教學內容。教師盲目追求課堂形式新穎,在課堂教學時,借討論的形式來活躍課堂氣氛,但由於沒有涉及到真正對語文閲讀的理解與討論,反而基本的課堂效果都沒得到保證。有的教師在高中語文閲讀教學中讓學生採用各種形形色色的方式,將課堂氣氛烘托的異常熱鬧,從表面上看確實做到了課堂教學的創新,但是對學生在閲讀教材上的理解程度卻沒有足夠的瞭解,導致課堂效果並不明顯。2.教師教學方式過於陳舊。目前,在高中語文閲讀教學中,往往採用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佔據了主導地位,學生的一些活動包括思考方向都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閲讀教學的思考江蘇省泗陽中學郝穎慧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學生完全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語文閲讀需要學生對文章做出自己的理解,在課堂上,學生的理解都由老師的講解分析代替了,在課堂上留給學生閲讀鑑賞的時間非常有限。3.教師教學目標出現偏差。高中作為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教師由於過多關注大學聯考和升學率,導致教師在語文閲讀教學中,很多都是針對考試題目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在課堂上往往還佔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題目訓練,在對文章進行分析鑑賞的時候,也將重點放在介紹解答文章的技巧和方法上,從而忽視了對文章本身的感情、語境以及個人體驗的賞析。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閲讀教學的策略性探究

1.切實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不能僅僅體現在形式上,而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切實幫助學生在語文閲讀教學上的提高。高中語文閲讀內容非常豐富,而且涉及的種類也很多,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供指導,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和內容採用不同的閲讀手法,例如,在遇到需要重點學習的名篇時,需要做到精度閲讀,在讀的過程中注重自身的感悟和體驗。在通讀的過程中,只需要抓住文章的要點就行,而對於一般的泛讀來説,只需要從中發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即可。另外,教師在進行語文閲讀教學時,也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閲讀環境,在這個環境下,能有效確保學生的注意力不被分散。除此之外,對閲讀能力的培養上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有的文章就需要一邊閲讀一邊思考,而有的需要結合自身的情感參與到作者的感情表達中去,通過類似閲讀方法的培養,讓學生自覺產生對閲讀的分析能力,在今後面對任何一篇文章時,都能第一時間採用合理的閲讀方式對文章進行鑑賞。2.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個性化發展。一直以來,語文就是和我們生活聯繫很緊密的學科,在高中語文閲讀教學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感悟,將這些運用在閲讀中,就形成了獨具個人特色的個性化方法。教師在語文閲讀教學中,面對學生思想各異的閲讀體驗,不能用全盤否定的態度輕易對學生進行評價,因為在閲讀領域沒有標準答案。因此在教學課堂上,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首先需要以學生為教學課堂上的主體,只有這樣,學生的閲讀興趣才能得到培養,同時也會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高中語文知識包羅萬象,尤其是閲讀作品更是存在多元化,更需要教師將學生的個性化閲讀融進整個教學中。3.教學課堂與課外閲讀相結合學生語文閲讀水平的提高離不開長期閲讀的積累,首先在語文閲讀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閲讀中認真體會文章的魅力,在有效提高語文成績的同時鼓勵學生制定出符合自己的閲讀計劃,同時還應該廣泛閲讀課外讀物以及各類圖書期刊。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教室的一角成立一個讀書欄,然後放置一些適合高中階段的課外讀物,包括文學名著、當代名家小説、四書五經等,通過這樣的安排在整個教室中營造出一種濃重的讀書氛圍,逐漸帶動整體學生的閲讀慾望。另外,教師也可以和家長進行溝通,在家裏也提供一個課外閲讀的環境,並且在家長的監督下,能有效保證閲讀書籍的質量。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閲讀教學的提升需要以實際教學實踐為基礎,同時符合新課程的具體要求,積極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教學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針對不同學生的閲讀基礎和學習能力,給予他們適合的學習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

【參考文獻】

【1】高金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閲讀教學的方法探討【J】.讀書文摘,20xx(18)

【2】陳麗.高中語文課堂閲讀教學有效性路徑探究【J】.新西部(理論版),20xx(15)

【3】劉萍.芻議高中語文引領式閲讀教學實踐的嘗試【J】.作文成功之路(上),20xx(07)

【4】竇小棉.淺析體驗式閲讀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J】.語文學刊,20xx(05)

篇19:語文教學論文

一、提高國中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1.讓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

預習是常用的學習方法之一,但是很多學生都對課前預習不重視。由於預習缺乏實質性內容,教師也難以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缺少了老師的監督,學生也就不會主動進行預習。因此,在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時,學生經常會顯得十分迷茫,也就談不上主動學習了。所以,有效的預習是國中閲讀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可以為學生布置適量的讀後感來督促學生進行預習。比如,在學生閲讀《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喜歡《濟南的冬天》哪部分內容?説説你喜歡這部分內容的理由?這些問題有着開放性特點,既可以激起學生閲讀學習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預習習慣得到培養、文字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2.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文學作品中都留有“空白”,需要讀者藉助自己的想象加以“填充”。可以説,讀者對文學作品有多少種理解,文章就有多少處“空白”。國中語文閲讀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讓學生不斷填補“空白”的過程。而文章中的“空白”,其實就是學生在閲讀時產生的疑問,這也是國中閲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幫助學生填補這些“空白”,可以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這樣學生才能夠體會到文學作品的價值。比如,教師在講授《孔乙已》這篇課文時,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教師在講到這裏時,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思考,比如向學生提問:“為什麼孔乙已的長衫不見了?”其實,課文裏面是沒有説明這個問題的,通過這樣的提問能夠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學生你一言我一句,積極投入到思考中來,課堂教學效率很高。

3.培養學生閲讀積累習慣

國中語文教學對學生積累語文知識習慣的培養也十分重要,學生如果不能積累足夠的語文知識,那麼語文閲讀的能力就很難提高。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積累課內詞語的數量,還要積極向課外拓展,讓學生養成勤做讀書筆記、勤於摘抄的習慣。摘抄是學生積累閲讀知識的有效途徑,只要學生能夠堅持下去,就會逐步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從而提高閲讀的效率。雖然做讀書筆記有一定難度,但是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簡單做起,比如在閲讀一篇文章之後,可以先寫下心得和評價等,這樣有利於學生閲讀和理解文章。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朗讀和背誦的習慣,並且要流暢地、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和背誦,要持之以恆地進行訓練,這樣學生才能具備良好的語感,良好的語感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情感的領悟。加強背誦,則可以鍛鍊學生的記憶力,使之掌握大量的知識。比如,教師在給學生推薦《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課外書籍時,可讓學生摘抄其中的經典段落,背誦書中出彩的句子。

4.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學習

學生之間加強合作學習,也能夠提高國中語文閲讀教學效果。然而在很多時候,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氛圍並不濃厚。學生在校園學習時,會和相同年齡段學生一起競爭與合作,這是教師在教學中所不能替代的。因為同班學生之間的年齡都是相仿的,這就便於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在心理上產生共鳴。尤其是對很多獨生子女來説,參與合作學習能夠帶來歸屬感。在閲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讓學生開展小組學習合作,從而加深對詩詞的理解。比如,在學習《論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和表演“,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這句話就可以先安排一名學生進行朗讀,然後再讓兩名學生通過擁抱表演體現出這句話的含義。

二、結語

總之,要提高國中閲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要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制定合理明確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閲讀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掌握有效的閲讀方法,才能提高語文閲讀能力和水平。

篇20:語文教學論文

一、認識到閲讀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對於閲讀的興趣

我們應該大力支持學生進行相應的閲讀工作,在閲讀的過程中不能僅僅限於能夠理解文章,還應該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傳統的閲讀教學中,很多的情況是我們教師在閲讀之前設置問題,學生只是被動地對問題進行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思考就比較少,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閲讀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進行閲讀工作。同時,閲讀的展開還需要激發學生對閲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只要對閲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才會把閲讀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閲讀的效果就會更好,興趣也就更加的濃,閲讀的過程才能更加長久地堅持下去。

長期積累下去,國小語文閲讀能力就能不斷得到提高。那麼,我們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適當在閲讀之前提出問題,使學生帶着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閲讀,這樣的效果應該是比較良好的。閲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閲讀願望。當學生懷着某種願望或為達到某種願望而進入閲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閲讀過程會始終充滿閲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閲讀興趣。這樣,閲讀就成為了學生輕鬆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通過諸如這樣的措施幫助學生建立對於閲讀的興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閲讀中取得進一步的提高。

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做

對於國小語文閲讀能力的提高,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做,這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我認為,從下面幾點着手比較好。

(一)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閲讀習慣

對於閲讀能力較好的學生來説,他們都是有着比較好的閲讀習慣。由此可見,閲讀習慣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如若不能良好地培養學生正確的閲讀行為,對於學生來説就難以形成系統的、整體的閲讀觀念。這樣不僅不能幫助學生產生良好的閲讀習慣,甚至會使學生產生厭惡閲讀的行為,這對於閲讀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針對於國小生活潑的特性,我們應該要求他們在閲讀的過程中沉下心去,在閲讀中不要一心多用,要沉下心來進行閲讀,能夠在閲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這是至關重要的。“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閲讀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讓學生多多進行記錄。對於國小生來説,這方面的要求可以稍微降低,可以主要針對文章中的生字生詞以及難以理解的句子進行標記,這樣也是比較好的。習慣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乃至三五天,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我們慢慢地、不斷地長期練習,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就能夠形成。

(二)教授給學生閲讀的方法

對於閲讀的過程來説,是存在着各種各樣閲讀方法的。所以,我們應該重視閲讀方法的教學。在提到閲讀方法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想到的只是讀懂詞語,讀懂句子,這樣的理解並不是全面的,但是對於國小生的閲讀教學來説卻是已經足夠。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能簡單地進行閲讀方法理論的講解,因為對於國小生來説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對此,我們應該選擇更加貼合實際的閲讀來進行閲讀技巧的教學,教授學生一些比較實用的技巧。如在閲讀之前可以根據文章的題目,對主題進行一定的猜想。進過閲讀之後,再將講讀後的理解與自己先前的猜測進行對照,找出段落中的主題句等諸如此類的比較實用的方法。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注意文章中語句的表述方式。通過長期的學習和積累,對於學生閲讀能力的提高時有着很大的幫助。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新課程的要求下,對於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的地位,我們要更加重視。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我們也應該如此。因此,閲讀教學可以更加開放,更加自主,把學習的主權還給學生,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來進行閲讀的過程,不能僅僅將閲讀的過程放在課下,這樣往往是學生沒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閲讀。同時,在閲讀材料的選擇上也可以讓學生更加自主。閲讀的材料不單單侷限於我們的課本,還可以向課外健康的讀物進行擴展。這樣,閲讀的範圍才會更廣,學生閲讀獲得的知識才會更廣。

(四)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

對於閲讀課程來説,我們應該讓其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不能單獨侷限於傳統的課堂形式。因此,我們可以引入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更進一步深化閲讀效果。其中,遊戲比賽性質的活動比較適合於這樣的教學。對於國小生來説,他們也比較喜歡玩各種各樣的遊戲,所以這樣也是比較不錯的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在學生完成一定量的閲讀之後,讓學生進行講解,説説自己所讀過的書籍中最深刻的一部,介紹給大家,介紹出自己的所得所想所感所悟。這樣,對於講授的學生來説是對閲讀內容的一種回味,對於別的學生來説又有了一個更好的閲讀材料的選擇。我們還可以在黑板上寫一些有語病的語句,讓學生進行改正,對學生進行分組。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勢必是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對於國小生來説,比較樂意參與到其中。通過這樣的逐步積累,學生的閲讀能力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總結

閲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們教師應該嚴格履行自己的責任,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他們的語文的閲讀能力。要想使學生的閲讀能力能夠更進一步得到提升,我們還應該更加積極深刻思考,不斷探索,尋找出更加優良的教學方法,為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效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