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年級教學論文範文(精選5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8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篇《一年級教學論文範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一年級教學論文範文》相關的範文。

一年級教學論文範文(精選5篇)

篇1:一年級教育教學論文

摘 要:

隨着課改的深入推進,國小語文教學取得了一些實質性效果,尤其是拓展閲讀,它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開放又活躍的學習的平台。但目前我國國小語文拓展閲讀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教學質量降低。本文着重分析了國小語文拓展閲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

國小語文;教學;拓展閲讀

拓展閲讀圍繞教材,以課堂為中心向外延伸,老師指導學生多讀、博讀,培養學生獨立感受文章深刻含義以及評價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國小生獨立思考、探究以及創造。國小語文教學的拓展閲讀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廣大語文教師不斷探究,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發揮拓展閲讀的作用。

一、國小語文教學中拓展閲讀存在的問題

1.學生興趣不足

很多國小生對於文章的感受能力還很欠缺,因此閲讀的興趣不足,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濃,除了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課文,他們很少主動去閲讀其他文章,閲讀面狹窄。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提到拓展閲讀的內容時,他們一無所知,就更加迷茫困惑,對語文、對拓展閲讀的興趣就更低了,產生惡性循環。

2.拓展無度,迷失文本

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拓展,從這個知識點跳轉到另一個知識點,往往容易偏離課程內容。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的背景都有無數的知識,如果教師在教學時想拓展所有的知識點,那整個教學都是圍繞拓展閲讀進行,就違背了初衷,分散了學生對教材課文的注意力,反而不利於教學。

3.拓展單一,引導不足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閲讀,只是侷限於某些文章。例如,不管是哪個年級教授關於春天的文章時,老師往往都是引導學生閲讀或者背誦《春曉》等常見的古詩。拓展單一,重複引導,使得學生對閲讀失去興趣。很多老師在拓展閲讀教學中沒有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去指導學生進行拓展閲讀,只是單純地推薦一些課本上的文章,也缺乏對學生進行個性拓展閲讀指導的意識,造成拓展單一,拓展閲讀流於形式。

二、國小語文教學中拓展閲讀教學策略

雖然國小語文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拓展閲讀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盲目、隨意,使得拓展閲讀的作用得不到發揮,教學效果受到限制。合理、有效的拓展閲讀教學應當與教材有機結合,既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又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1.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語文、拓展閲讀缺乏興趣,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興趣,循循善誘,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培養學生興趣首先要讓學生體會閲讀的樂趣,老師可以通過學校圖書館,引導學生閲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培養閲讀的好習慣。然後老師再結合教材,推薦課外書籍給學生閲讀。

培養學生閲讀興趣,關鍵一點是對閲讀書籍的選擇,閲讀書籍的難易程度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如果閲讀書籍太難,學生看不懂,就很難培養他們的閲讀興趣。如果太容易,又發揮不了作用,達不到教學效果。老師在閲讀書籍的選擇上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國小生的生活,適當選擇一些帶圖片的書籍。

2.結合教材,適度拓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文章閲讀拓展的需要,適度進行拓展閲讀教學。在課文教學中,提前給學生一些課文信息,給學生拓展閲讀提供方向,讓學生自己提前查閲資料,既預習了課文,又起到了積累知識的作用。

每篇課文都有教學重點與難點,而這些內容也是要求學生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教學中,老師應該圍繞這些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幫助學生感受、理解教學難點、重點。例如,課文《買木雕的少年》中,學生對文中中非人民的友誼很難理解,這也是課文的難點。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閲讀了中國援建坦贊鐵路的資料,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3.設置閲讀情境,創造閲讀氛圍

設置閲讀情境,讓學生置身於閲讀氛圍中,既能激發他們閲讀的興趣,又更好地體會文章,使得情感上產生共鳴。情境的設置應該結合課文內容,通過多媒體等手段,豐富教學內容。例如,教學《二泉映月》,在課文教學開始時播放《二泉映月》曲目,然後講述盲人阿炳的故事,通過音樂與故事來設置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更好地感受《二泉映月》表達出來的情感。設置閲讀情境,可以讓學生明白文章的內容,氛圍更加和諧,真正發揮拓展閲讀的作用。

國小語文教學中拓展閲讀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它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拓展閲讀,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的學習能力。為了避免盲目、隨意地拓展閲讀教學,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踐,靈活運用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閲讀情境,營造良好的氛圍,為學生選擇適合的閲讀書籍,提升拓展閲讀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田洪華.國小語文中的拓展閲讀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3).

[2]潘傳香.國小語文拓展閲讀教學的研究[J].科教創新,2014,(4).

篇2:一年級教育教學論文

一、國小習作訓練的現狀分析

目前國小習作教學存在“脱節”現象,作文教學沒有單獨教材,沒有完整序列化訓練的計劃。當前國小語文人教版教材雖以單元主題的形式編排了讀寫內容分散於各單元,但有的單元習作的選題與單元主題聯繫不夠緊密,習作中的多項作文題目的選擇也容易讓師生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再有就是教師對教材理解不夠透徹,對國小階段作文教學序列未必瞭如指掌,加之個別教師只管一個學年,年段之間銜接往往沒處理好,這就容易導致國小階段的作文教學出現計劃不明,各行其道,無所遵循現象。

這也就不難理解習作教學中存在的困境了:國小一、二年級語文教學過分強調以識字教學為主,忽視了作文訓練與提高,而三年級一開始就教學命題作文,這就造成了習作訓練難度大、坡度大,使得不少學生非常害怕寫作文,這也導致了教三年級的語文老師處於甚為無奈的境地。許多有教學經驗的老師都反對到了三年級才開始抓作文教學,這起步肯定是晚了。大量事實數據證明:真正的作文啟蒙不在三年級,而是在孩子學習説話時開始的,媽媽對孩子的啟蒙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不言而喻,國小生作文訓練應該從低年級開始就予以重視與把關,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從低年級起就建立作文概念,養成愛説話,並能圍繞一箇中心把話説完整的習慣和能力。

二、從熟悉的生活內容開始進行階梯性的訓練

平時我們看到國小生有着很強的表達慾望,學生們在一起總是話題多多,繪聲繪色。但與之矛盾的是,習作課上他們卻常常眉頭緊鎖,搜腸刮肚也難以下筆,最後不得不應付作業,以湊夠字數了事。一線的教師都碰到過的疑惑是:學生缺乏的不是生活素材,遣詞造句也不是主要的問題,但是習作訓練方法的單一、訓練內容的枯燥乏味已經讓學生望而生畏了。這就告訴我們,訓練內容缺乏階梯性與系列性,從而大大限制住了學生的寫作慾望及表情達意的準確性,使他們失去了對作文的興趣。

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階梯性習作訓練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先從學生熟悉的人、事、景、物開始,讓學生有話可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熟悉的人可寫父母,寫身邊的小夥伴;熟悉的事可寫同學的情誼,寫父母的關愛;熟悉的景可寫學校的景,居住街道、小區、城市及公園的景;熟悉的物可寫身邊的動物、植物、生活用品等。根據國小階段主要習作內容為寫人、寫事、寫景、寫物的特點,進行階段性訓練的統籌設計。如同樣是寫父母,一年級學生寫父母時,寫出對父母的整體印象即可(如工作,愛與不愛自己等);二年級學生寫父母,寫出他們不同方面對自己的關愛的句子即可;三年級學生寫父母,則要通過一件具體的事例來寫……

因此,國小作文訓練可遵循序列化訓練的原則,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步步為營,穩步提高,在階梯化訓練的設計會考慮到學段、學年、學期的教學要求,使學生能夠在有序的訓練下漸次提高作文素質。

作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熟悉的生活內容也不是完全封閉的,如出現“5·12四川大地震”,出現“小月月”事件,就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流暢的、優美的文字記錄下來。這樣學生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引導學生學會為生活感動,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點滴用文字表達出來,激發學生以日記等多種方式積累寫作的素材,幫助學生從“無話可説,無題材可寫”的困惑中走出來。學生只有提煉更具價值的寫作內容,才能寫出情感真摯、文質兼美的習作。

三、從課外閲讀延伸中進行階梯性訓練的引導

在語文課堂中我們花在閲讀教學上的時間絕對不算少,可是學生們習作質量仍舊不盡如人意。仔細分析原因,在於我們把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分割開來,結合得還不夠緊密,沒有處理好閲讀和作文的'關係。 “記得舊文章,便是新舉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先哲總結如斯。寫作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積累也就需要大量的閲讀與背誦,課外閲讀的質與量直接關係到閲讀水平與習作水平能否提高,這已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

新教材編寫只考慮閲讀教學,不兼顧寫作教學;只考慮人文主題,不兼顧寫作範例。學生寫作難以仿效,作文對於大多數學生是為難的事,按照學生自己的思路寫作,結果是文體感不強,寫出的是“四不像”作文。如果學生沒有典型的例文,寫作沒入門,基礎沒打好,創新當然也無從談起。

大家都明白的是,同樣是寫梅花,宋代王安石這樣寫:“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唐代詩人盧照鄰吟出了:“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大詩人陸游在《卜算子·詠梅》裏寫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而毛澤東卻在《卜算子·詠梅》中高唱:“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顯而易見,尋找同一主題的文章進行主題閲讀活動、比較閲讀活動,可以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謀篇佈局的範式。這個範式除了閲讀那些經典作品,這裏更傾向於閲讀同齡人的習作。經典作品大多是成年人寫的,很多文章就像廟堂之上的“大成至聖先師”,對於初入寫作之門的國小生來説,還缺少一種共鳴,要把經典化為家常作文還很困難。

作為教學引導者,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與方式,引領學生進入廣闊的語文視野,把廟堂之上的“大成至聖先師”變成一位親切、達觀的鄰居老伯,而同齡人的習作例文可以搭建經典與家常之間的平台。作文書大多收集了很多同齡人的佳作,與學生們的生活際遇相仿,所發生的事情是看得見的、摸得着的,而遣詞造句也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這樣的文章與學生沒有距離,讓學生知道 “經典原來可以這樣寫”。

教師精選一些好文章,推薦給學生也可以避免學生閲讀的盲目性,節省時間,有效地擴大學生的視野。在班中,定期舉行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將各人收集的材料進行交流,使每個個體都能獲得更多的信息量,為寫作引來源頭活水。在閲讀指導中還要注意,要求學生不只是讀,還要做到多種形式的積累,並要注意在閲讀中思考,並就思考到的問題樂於與同學討論、交流。

作文教學不僅是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是認識水平的訓練,作文教學絕不是簡單地、按圖索驥地一個單元完成一類作文的訓練便可。只要我們立足於階梯性的訓練、點點滴滴的紮實訓練、有系統的訓練,我們的習作教學就會更有成效。

篇3:國小一年級教學論文

漢語拼音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識字、閲讀、學好普通話的工具。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兒童來説,學會並掌握漢語拼音是有一定困難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漢語拼音教學要儘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動和遊戲的形式,應與學説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注意漢語拼音在現實語言生活中的運用。”如何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進一步提高漢語拼音教學效率,讓學生更快更好更輕鬆地學習漢語拼音呢?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用好教材

一年級的教材在編排上考慮了兒童的年齡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發揮教材這一優勢、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與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紮實學好拼音。

1。分析好每一課教材內容,掌握教材的設計目的與意圖,藉助圖畫指導學生髮準音。例如,在教學a o e 時,引導學生觀察書上的圖片,看見一個梳着辮子的小女孩,張大嘴巴發出a的音,看見一隻公雞在打鳴,張圓嘴巴發出o的音,看見一隻鵝,發出e的音。老師帶着學生模仿口型也學着發音,同時教給學生標準的發音方法。教學ai時,由圖上兩個孩子挨着的意境,發出ai的音等。可見教材的每一個小圖片對指導發音都很有幫助,可從圖上入手指導發音,以使學生把字母的音發準確。

2。每個字母的書寫一定要做好範寫與指導,必須注意的是筆順。每學一個字母教材上都有筆順規則,教師必須手把手的教學生按筆順規則規範、工整的書寫字母,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如聲母“z”的書寫時,學生容易出現這兩種情況,一是寫得太寬,導致整個字母扁扁的;二是寫得太窄,過於瘦長。在教學“z”的書寫時,我教學生先定四個點,要求上下兩個點對齊,距離相等,再連接四個點。這樣學生的拼音寫得清楚、到位、漂亮。

3。每學一個字母,生母與韻母的拼讀規則一定要重視起來,要多練。並且力求每個學生都得到拼讀訓練機會,每個學生都能熟練的進行拼讀。注意要重點指導特殊的音節、三拼音節的拼法,每學一課都應該做好相關詞語拼讀的訓練。例如:教學gua的四聲拼讀,g、u、a——gua颳風的gua,颳風的時候天氣很冷。這樣由拼讀到組詞,由組詞再到説話,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找出與生活相關的詞語練讀創設情境,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特殊的拼寫規則要多找練習題多做練習,勤做練寫。舉一反三,形式多變。如jqx與ü的拼寫規則。

5。利用好每一課的情境圖,把學生帶入情景。一點點做編故事訓練由一個詞到一句話。再由一句話到幾句話。再由看到的去想象,這樣既便於鞏固拼音,漢字,又培養了學生的多方能力。例如:在教學ba的四聲時就可以通過編故事把學生帶入情境中。老師説:“同學們有的喜歡唱歌、跳舞,有的喜歡畫畫,那書上的小朋友明明喜歡做什麼呢?”(多媒體顯示吹喇叭畫面)接着出現音節bā,老師引導讀:b、ā——bā,喇叭的bā,明明喜歡吹喇叭。接着以多種形式練讀。又説:“今天天氣特別好,明明出去玩兒看到了什麼呀?”(多媒體顯示小男孩拔蘿蔔bá)按以上方法給這個音節組詞、説話的基礎上以多種方式練讀bá。“明明繼續走啊走,又看到什麼呢?”(多媒體顯示小女孩打靶畫面bǎ) “明明看到那麼多有趣的事,真高興,他要回去告訴爸爸。”(多媒體顯示爸爸畫面bà)一個故事講完,學生學的興趣盎然,ba的四聲也學會了。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拿出八本書、一把傘、一把刀等學習用具,並用動作演示bā開、bá河等,通過訓練組詞、説話達到鞏固音節的目的。實踐證明學生對這類故事特別感興趣,新知識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二、激發興趣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言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漢語拼音的教學更應注意以上要求。而要做到以上要求,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精神和自信心,就要在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中學習漢語拼音。

1。遊戲、活動中學習拼音。採用豐富、多樣的方法,讓孩子們在唱唱、跳跳、畫畫、玩玩中獲得知識。以教學複韻母ao、ou、iu為例。我設計了“找朋友”、“學游泳”等一組遊戲。教學時幾個孩子上來做“找朋友”的遊戲,他們站成一圈,邊唱邊跳。互相找着自己的好朋友,孩子們歡快地做着遊戲,從中學會了複韻母ao(好)、iu(友)。找到自己的朋友,小夥伴開始做“學游泳”遊戲,從中學會了複韻母ou、iu(游泳)在愉快的遊戲中,孩子們認識了ao、ou、iu三個複韻母。

2。編順口溜、兒歌記字母。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一年級孩子的有意注意能力很差,如果從無意上入手會好得多。那麼,編順口溜、兒歌記字母一定是個好辦法。例如,在教學a o e 時,嘗試着讓學生自己編兒歌體驗發音方法,識記字母形狀。在教單韻母a時,我先編兒歌,“張大嘴巴aaa,”然後讓學生自己學習編兒歌。有的孩子就編出了這樣的兒歌:女孩梳辮aaa,歌手唱歌aaa……在老師的點撥下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了起來,有了興趣學起來自然輕鬆。接着他們通過觀察,體驗發音方法,編出了更多的順口溜、兒歌:嘴巴圓圓ooo,嘴巴扁扁eee……再如教學聲母“bp”時,老師拿出了一根小棒和一個半圓,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拼成b,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師順勢點撥説:“b是由一根小棒和半圓組成的,我們可以編句兒歌來記,右下半圓bbb。”學生覺得很有趣,很快就記住了。在學習p、d、q時,學生就能遷移學法,自己創編兒歌:右上半圓p p p,左下半圓d d d,左上半圓q q q。一個字母拿來圖,學生可能不認識,但如果有形象易記的順口溜、兒歌,孩子們感興趣了,他定會記憶深刻。

3。多種方式,鞏固拼音。

生字教學應緊緊與拼音教學銜接好,由拼音認識生字。低年級生字教學遵循多認少寫原則,那麼大量的字要求會認,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來説又是一個難題。我們可以給學生營造識記生字及拼讀音節詞語的氛圍。如做字卡貼在教室的牆上,讓學生自己去給生字加拼音,邊加邊讀。或是帶着拼音詞卡去牆上找出相應的生字、詞語,每天都去讀,抬頭均可見。回到家請家長配合,幫助孩子做些帶拼音的生字或詞語卡片,在無意中有意識記憶。這樣會認了字也鞏固了拼音,可謂一舉兩得。還可以讓學生家長給孩子買拼音讀本,每天去讀,既複習鞏固拼音,又培養了孩子閲讀的習慣。

4。整體認讀音節的學習可以與同音的生母韻母對比學。如:yin,可在學“in”後,直接出現,從音、形、意上區分。再聯繫音節中區分記憶。

5。有些課要學內容較多,可以把內容分成塊,一塊塊學。如:教學an、en、in、un、ün一課,我就把an的相關內容教學放在了專門的一課時內。an的發音,書寫,聲母與an的拼讀,帶an的相關詞語音節。在此過程中重點是三拼音節的學習。尤為重要的是jqx與uan相拼,整體認讀音節yuan。把和an相關內容學完後再一塊塊學其他幾個韻母。

在教學拼音時,每一課大約得4課時完成,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把學生估計的太高。應從零學起,紮實走好每一步。

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教材、教師、學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拼音教學也不例外。其實,漢語拼音教學,教無定法。我們只有改變以往的、陳舊的教學方式方法,才能實現新的課程標準制定的目標,使漢語拼音教學真正能為整個語文教學奠基鋪路。

篇4:國小一年級教學論文

數學核心素養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由此可見,語言表達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實現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當前國小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參差不齊,存在着部分學生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達出自己想法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其數學學習的效果。因此,如何在一年級時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培養成為教師需要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一、國小一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現狀

(一)不會表達

不會表達,指的是學生有表達的慾望,但由於自身的年齡特徵或所受環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響,尚不能做到表達得很好。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表達不完整。一年級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較弱,不能夠完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的回答常常是一些零散的詞組或短語,缺乏完整性。比如,在教學《數一數》這課時教師提問:“在這幅圖裏,你看到了什麼?”學生會回答:“蝴蝶。”教師接着問:“蝴蝶有幾隻?”學生回答:“5只。”從該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數學語言表達不完整,這裏的“5只”指的是什麼,並不能從他的回答中得出。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説出完整的話:“5只蝴蝶。”甚至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看到了5只蝴蝶。”

(2)表達不規範。數學語言因其特有的學科性質,應該是嚴謹的、規範的。但是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其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在進行語言表達時也往往缺乏一定的規範性。比如,在教學《幾和第幾》時,教師提問:“塗色的燈籠排在第幾個?”學生會回答:“第4個。”很少有同學能説出:“從左往右數,燈籠排在第4個。”這部分內容學習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清楚且規範的表達物體的位置,很多同學其實是能夠理解這個意思的,但是在進行口語表達時卻不能説得很規範。

(3)表達缺乏條理。數學的邏輯性要求數學語言的表達必須具有層次性和組織性。有條理的表達對思維的過程有着較高的要求,而一年級的學生由於缺乏思維的高度,因此在表達的時候往往是無序的。例如,在教學《分與合》時,教師會提問學生:“7可以分成幾和幾?”這時學生會回答:“7可以分成3和4,7可以分成2和5,7可以分成6和1……”顯然學生大都是想到什麼就説什麼,這樣的回答是雜亂無章的。

(二)不願表達

不會表達是基於有表達的慾望,而不願表達則是出於個人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原因,對錶達產生了畏難和抗拒的心理。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數學課堂交流時,班級裏積極舉手發言的總是那麼幾個同學,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光聽不説,即使是被點名發言時也是吞吞吐吐,甚至有的直接站立不語。這樣的現象首先説明一年級學生在進行數學語言表達時遇到了障礙,不能很好的通過語言表達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其次是在情感方面,對數學的學習缺乏興趣,進而對數學課堂上的提問與回答也缺乏表現的慾望。

二、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策略

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要達到有效的數學交流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一年級時教師就應有意識的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訓練。

(一)學會傾聽,在傾聽和示範中學習數學語言表達的方法

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與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密切相關。在國小數學課堂上,學生只有在認真傾聽了教師的講解和提問之後,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習的內容,明確自己的想法並組織好語言。同時教師的講解和提問中藴涵了對數學語言運用的規範方法,學生通過認真傾聽,可以幫助自己完善表達,使自己的表達能夠更嚴謹、規範、有條理。

從示範的角度而言,意味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數學語言的語言應是邏輯完整、規範而有條理的。例如,在學習《比一比》時,教師的提問應該是“誰比誰多,誰比誰少”,而不是簡單的問“誰多”,“誰少”。規範的提問不一定會得到規範的回答,但不嚴謹的提問方式一定不會得到滿意的答案,這就是示範的作用。在課堂上,除了教師以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就是同學。一部分同學的表達同樣會對另一部分的同學產生影響,在思維的碰撞中可以提升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也應指導學生認真傾聽別的同學的發言,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二)有序指引,給予學生提供更多表達的機會

國小數學的課堂應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而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台。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學會“讓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對學生來説,講給別人聽,往往比聽別人講更高效。學生能表達到什麼程度,就證明他們的理解到什麼程度。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發言的機會,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只要他願意説,教師應毫不猶豫的給他機會説。而對於缺乏表達慾望的學生,教師也應該鼓勵其嘗試表達。學生受到了鼓勵,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這也許會是表達的良好開端。

在給與學生説話機會時,對於學生的表達也要進行相應的指導。因為有的學生很有表達的慾望,囉嗦宂長的語言使得班級裏的其他學生無法理解到該生表達的意思。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有序的指引、相機的指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表達的方法。例如,在教學分與合時,教師一般會提問:“8可以分成幾和幾?”可以讓學生一邊説,一邊在黑板上板書,這時學生的答案可能是沒有順序的,一般是想到哪個就説哪個。隨後教師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嗎?”排好之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反思,“在説分與合的時候為什麼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這樣有什麼好處?”通過討論後可以得出有序可以做到不遺漏。有序的表達是縝密思維的一種表現,而數學就是這樣一門嚴謹的.學科。

(三)豐富閲讀,在課外延伸中發展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閲讀是人類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是瞭解世界的重要途徑。讀書是學習的先決條件。閲讀並不是語文學科的專利,學習數學同樣需要閲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閲讀過程中,也可以潛移默化的感悟數學的語言。數學的文本除了基礎的數學教科書外還有很多課外的數學讀物。對識字量較少的一年級學生而言,數學繪本是個不錯的選擇。在豐富多彩的故事圖片中,學習數學的語言,學生可能會更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了興趣,才會學的更好。

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還離不開家長的幫助。我們可以鼓勵學生與家長多進行交流,讓學生把在數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説給父母聽,並告訴他們你是如何知道和思考的。利用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對孩子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訓練,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過程需要依靠語言表達來呈現。教師只有通過長期的、有計劃地加強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學生才能夠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參與數學活動,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篇5:國小一年級教學論文

“成功的祕訣在於興趣”,一年級國小生心性簡單、直接,數學教學活動是否能夠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直接決定了一年級國小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思維活躍度。因此,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應成為教學的首要任務。遊戲對兒童有着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在教育遊戲中滲透數學知識,可讓國小生快速理解知識內涵,使其在娛樂中自然而然地習得數學知識與技能。另外,幼兒園是以遊戲、活動為主要教育活動的,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應用教育遊戲,還可讓國小生感到熟悉、親切,使其獲得心理安全,而這則可使其更快速地適應國小生活。為了保證教育遊戲的有效性,下面,筆者將從遵循教育性、豐富遊戲教材、做好遊戲評價三個層面,討論一年級國小數學教師應用教育遊戲的具體做法。

一、遵循教育性

將教育遊戲應用在國小數學課堂上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數學教學效率,教育遊戲是為國小數學教學服務的。因此,數學教育遊戲必須要符合一年級數學教學內容的要求,切忌為了追求數學遊戲的熱鬧化、娛樂化而割裂了遊戲與數學課程之間的關聯。

就如在“位置”一課中,國小生應建立基本的空間意識,瞭解左、右這兩個方位特徵。為了幫助國小生感知左、右方位,筆者以“正話反説”這一遊戲展開了教育遊戲。遊戲規則為:國小生所説出的方位詞,要與實際動作相反,若筆者説出“舉右手”,國小生便應舉出左手;若筆者説出“向左轉”,國小生便要向右轉。國小生必須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時還應具備敏捷的反應能力,否則便會失敗。在這個遊戲中,絕大多數國小生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他們能在遊戲中感知左和右,瞭解左右位置的相對關係。

二、豐富遊戲素材

為了迎合國小生好動、活潑的心理特徵,以及國小生喜歡通過趣味性實踐活動獲取知識的認知特點,各個地區的數學教材都收錄了許多教育遊戲,教師應予以利用與實踐。另外,除了教材中已經存在的數學活動,教師還應充分利用生活資源、現代信息技術等來豐富遊戲素材,使國小生可一直對教育遊戲保持興趣。

在“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中,筆者利用電腦中的“青蛙過河”遊戲組織國小生進行了加減法練習。這個電腦遊戲的規則是這樣的:在一片荷塘裏,有一羣小青蛙,每個小青蛙上都有一個1~5以內的加減法算式,國小生只有通過電腦鍵盤錄入正確的計算結果,才能幫助小青蛙順利過河。以電腦遊戲展開計算練習,可為國小生呈現一個十分生動、鮮明的遊戲畫面,這種近乎真實的遊戲畫面更有代入感,對國小生的吸引力也更高。在“分類與整理”一課中,筆者直接利用國小生的書包,要求國小生與自己的同桌兩兩分組,在小組內對二人書包中的物品進行分類整理,每個小組都應説出自己的分類標準。在分類整理中,國小生會自發思考各個學習用品的相同點,而這便可使其初步建立分類思想。

三、做好遊戲評價

一年級國小生的紀律意識、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較薄弱,在教育遊戲中,會出現許多不可控問題,如遊戲紀律渙散,遊戲意外,國小生對數學教育遊戲不感興趣等。為了及時瞭解教育遊戲在數學教學中所發揮的功效,教師應做好遊戲評價,根據評價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針,保證遊戲的有效性。

在每一輪教育遊戲活動結束之後,筆者都會先讓國小生分享他們在遊戲中所獲得的感受。就如在上述“青蛙過河”遊戲中,有的國小生認為這種計算遊戲可讓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的國小生認為可在課下自覺進行遊戲,有的國小生認為自己在遊戲中熟練掌握了1~5的加減法計算方法……從本質上説,讓國小生分享自己的遊戲參與感受,屬於國小生的自評活動,而這不僅可讓國小生了解數學教育遊戲的意義,還可幫助筆者瞭解國小生參與遊戲的學習情緒與態度,掌握國小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待學生分享結束後,筆者會通過練習檢測、談話等多種方式來進行教師評價,反思教育遊戲是否促進了預期目標的實現,以及教育遊戲存在的不足,確定需要改進的方向等多個問題。

總而言之,教育遊戲可實現寓教於樂,讓一年級國小生以遊戲展開數學學習,可充分開發國小生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使其對數學課堂充滿期待。在教育遊戲的引導下,國小生也會自發開動腦筋,思考獲取遊戲成功的最佳途徑,只要教師能夠將教育遊戲與國小數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便可發散國小生的數學思維,使其形成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