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把傳統文化帶進國小語文課堂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4W

把傳統文化帶進國小語文課堂

把傳統文化帶進國小語文課堂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沉澱,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而國小,正是學習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階段,在國小教育中,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底藴,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國小語文教育 傳統文化禮學文化民間故事傳統節日曆史知識

一、把禮學文化帶進國小語文課堂

中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雅稱,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在此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號角聲中,人類最終將要進入“講信修睦,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禮是人類文明的表徵,禮是人類生活的文明風範,禮學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典範。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禮學文明,是培養國小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做到講文明、懂禮貌、愛家愛國、誠實守信。

如,在教學《遊子吟》這首古詩時,教師就要帶領學生走進古詩,在“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一句中,引導學生感受深摯的母愛。此時正是教育學生孝敬長輩、懂得感恩的好時機。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禮學的重要,使學生能在古詩學習中體會傳統文化的意義。

通過在課堂上學習古詩文,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感受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比如在《秋思》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理解詩文意思的同時感受作者樸實而真摯的遊子心態,從而體會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之情。學生在這首詩的學習中能感受到家鄉對於每個人的意思,引發熱愛家鄉的情感,從而上升到對國家的熱愛。

教師還可以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曠達樂觀。在蘇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這首詩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這句詩十分催人自強,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教師可以通過這首詩的教學,教育學生學習蘇軾的豁達樂觀,從而讓學生形成不在逆境中放棄的人生觀。

總而言之,在國小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古詩文的教學,帶領學生走進我國的禮學文化,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把民間故事帶進國小語文課堂

國小階段的孩子想象力極為豐富,而語文的學習正是需要這些想象力,在語文教學中,適當插入民間故事,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每個學生對同一個故事的解讀是不同的,而且,學生對於故事類的課文尤為感興趣,當遇到一些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的教學時,可以給學生講述一些有趣的民間故事。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更能夠在引導學生理解故事的滲透正確的世界觀。

比如,在《狐狸和烏鴉》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不要聽了別人的奉承就得意忘形,使學生知道愛聽好話容易上當的道理。還可以補充一些關於狐狸的民間故事,比如《狐狸報恩》。讓學生明白不是所有的狐狸都是狡詐的,《狐狸報恩》中的狐狸就是知恩圖報、善良的。從而教育學生不要一概而論,要從具體的事件中評價別人。

把民間故事帶進國小語文教學,能充實課堂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多方面思考問題。但在國小語文課堂中滲透民間故事要適度,不可以過分利用課堂時間,也不能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使用得當才能發揮其作用。

三、把傳統節日帶進語文課堂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國小生喜歡過節的天性使他們對於有關傳統節日的課文格外感興趣。把傳統節日帶進國小語文課堂,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通過具體介紹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挖掘傳統節日元素對學生進行文化薰陶。

比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時候,可以把重陽節滲透到課堂中。引導學生查詢收集和重陽節有掛的信息,如:重陽節還有哪些別的名字?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關於重陽節還有哪些古詩或者著作?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濃烈興趣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

國小語文課本中還有許多關於傳統節日的內容,比如《五月端陽》、《北京的春節》,而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每一個節日的背後都有一些動人的傳説和歷史淵源等,教師在結合教材教到這些文化時可以把這些美妙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更多地瞭解傳統節日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內涵。中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自己的特點,在節日中為學生講解涉及節日方方面面的知識,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學知識,積累一定的寫作素材。

中國傳統節日內容豐富、歷史悠久,是中國民族傳統美德和道德觀念的體現,寄託着民族的希望。把傳統節日帶進國小語文課堂,讓學生從小就開始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的內涵,充分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認同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把歷史知識帶進語文課堂

我國曆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公元前2717-前2599年)時期算起,至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了。而我國的傳統文化正是這5000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把一些必要的歷史知識帶進國小語文課堂,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且在國小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歷史故事,學生從這些歷史故事中能得到不少道理和啟發。但是由於歷史故事發生的年代和現在國小生所處時代相差甚遠,導致學生在認知上存在偏差。此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滲透一些歷史知識就尤為重要,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其中包含的傳統文化。

在教學一些歷史故事之前,教師可以先導入與之相關的一些歷史知識,通過這些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再展開教學。比如在在教學《孔子拜師》時,教師可以補充一些與孔子有關的歷史知識,比如他的成就從而讓學生明白孔子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而這個知識淵博而又勇敢的老人,這個真誠而又執着的“聖人”,一生都為實現他的理想而奔走吶喊,一生都在維持着正義和良知。他是一個偉大的學者,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這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意義,因為它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再比如,當課文學到“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時有些學生對於“學生孔丘”會感到奇怪:他為什麼又叫孔丘呢?這時教師可以補充相關的歷史知識,即孔子本名孔丘、字號仲尼,後世稱之為孔子、孔夫子、孔聖人,等等。而寫作文章的並非孔子本人,是後人對孔子事蹟的編寫,因此文中都是用孔子代指,而在實際的對話中,則使用孔丘。這樣一解釋,學生自然就能理解了。

總結: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國人民奮鬥五千年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我國不斷髮展壯大的基礎。國小生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而國小語文教學作為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渠道。通過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營造傳統文化的學習環境,藉助課本中已有的傳統文化載體,將傳統文化帶進國小語文課堂中,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促進文化傳播。總之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適時從發掘教材所藴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入手,就能幫助學生找尋文化之根,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