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荷塘月色 教案設計(彙總8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13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8篇《荷塘月色 教案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荷塘月色 教案設計》相關的範文。

荷塘月色 教案設計(彙總8篇)

篇1: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荷塘月色(人教版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5、6三段的閲讀鑑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高中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國中時,大家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對於朱自清,大家應當記住他有四個值得自豪、令人羨慕的閃光點:(1)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3)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高度讚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他一人入選中學課本的散文就達六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綠》《匆匆》《威尼斯》。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朱先生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樣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這“荷塘月色”的美景的。

二、初步感知課文

1.提問:同學們,瞭解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背景,這篇文章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呢?請大家從課文中找出來(教師可以提示找背景的方法,比如:歷史事件、寫作時間等)。

明確:1927年。

2.師生共同回顧歷史:1927年,發生過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

3.提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朱自清先生這時的心境如何呢?讓我們從他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尋找答案吧!

4.放錄音,配樂朗誦《荷塘月色》

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5.提問:由課題可以知道,本文屬於寫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課文哪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

明確:4、5、6三段。

三、鑑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誦讀、鑑賞第4段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麼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閲讀品味它的妙處。(可分成五組討論回答)

明確:(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着連用三個比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裏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着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鑑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鑑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可分成4組討論後回答)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餘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於其中,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雖着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裏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着掛圖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三)誦讀、鑑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閲讀比較後回答)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着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顯然,既是對第2段的迴應,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繼續擴展。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説説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閲讀後回答)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師生共同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徵,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鬱鬱”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請大家再次朗讀體會。

5.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

四、熟讀,品味4~6段(組織學生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1.閲讀全文,進一步瞭解全文的結構及作者的感情基調。

2.背誦4~6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藉助背景、關鍵語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抽查1~2名同學)

二、檢查對課文結構理解的情況

1.提問:大家閲讀了課後方框裏的內容,瞭解了本文結構上是圓形的。試結合課文內容,具體描述本文的結構特點。

明確:學生回答後,教師出示投影片顯示:

全貌:路幽、樹多、月淡    邊走邊想:想現實    邊走邊看

2.提問:從課文結構看,作者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引起的,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關鍵,試聯繫背景討論作者“這幾天心裏”為什麼“頗不寧靜”?(可以分成若干小組討論、回答)

明確:(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閒適心情;(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不論學生答出哪一點都應給予肯定)

三、理解課文中的情與景

1.提問: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豔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作者夜遊荷塘是為了擺脱“心裏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裏“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師生共同活動)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忽然想起來採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問: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麼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採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合語境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誦讀,討論後回答)

明確: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採蓮,這順理成章。遊荷塘沒有使作者擺脱“不寧靜”,於是作者又回憶歷史,描繪出了一幅熱鬧歡快的景象,這不僅反襯出此時的靜,更表現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可是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歷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猶如兩幅畫圖,形成了“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衝突。“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是因回憶而勾起了鄉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裏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擺脱這種不寧靜而又擺脱不掉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四、放錄音,再品全文

1.體會一位知識分子當時的苦悶心情。

2.品味課文“景語”“情語”渾然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感受作者樸素、準確的語言特點。

五、小結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色溶溶,像朦朧的幻夢,像飄渺的歌聲,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追求的總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處”的意境,展現的是荷塘月色的令人“驚異”之美。可以看出,這清新、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同學們,揣摩語言結合具體語境,惟其如此,才會進一步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逐步提高自己的閲讀能力。

六、佈置作業

篇2:《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第二課時

重點:

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

2、品味華美的技法

內容:

1、回顧上節內容。

月光下的荷塘細膩而靜美(比喻,擬人)

2、導入本節內容。

我們會熟悉這樣的場景:炎陽下,割麥的農民口渴會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筆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車口渴時,象騾馬一樣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聽一點是——豪飲。

再比如,在《紅樓夢》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釵的用小蓋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麼,那是——品。閲讀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這樣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樣細細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瞭解大師的文字魅力。

3、這裏我們就來繼續欣賞大師的散文的優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

a、月光——流水(照下來與水流下來相似)

葉子和花——輕紗的`夢(朦朧、恬靜、柔美:特殊——具體→抽象)

黑影——鬼(黑,不可捉摸)

光與影——名曲(和諧、悠揚)

b、靈動的詞語:

瀉——照(寫出了接受月光的飽和)

浮——升(寫出了霧的輕盈,還帶出了質地)

畫——落(寫出了無工而工——工巧)

c、月光是本段的重點(上段是寫荷塘):

柔和、靜美,讓不安的人在這裏找到了寧靜。

② 荷塘的四周:

課外小引: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和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與君指上聽。

——蘇軾

此詩説明理解是需要聯繫的。

因此,作者寫荷塘,不能僅僅寫荷塘急、月色,四周也應該寫到。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層次感,錯落有致,還有繪圖美。

比“周圍都是樹”要好得多;

特為——“樹”有人情味→“和諧”;

樹色——煙霧(迷茫、朦朧);

丰姿——美好姿態;

燈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沒有精神——擬人)

蟬聲和蛙聲——以動寫靜;

不過,作者有點根深蒂固的“不寧靜”時常襲上心頭。

總結:這就是荷塘的四周,讓今晚的荷塘有一個恬靜的幕布。

4、朗讀課文。

5、總結:文章用三個自然段來寫荷塘,荷塘的確是幽僻的,恬淡的,靜美的。在這裏作者求得了一時寧靜,暫時得到了灑脱。

6、作業:

1) 流連荷塘的過程,又浮想到什麼?

2) 整理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體、喻體和相似點。

篇3:《荷塘月色》的教案設計

《荷塘月色》的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鑑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建議: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結構安排、寫景的層次和運用語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本文語言樸素、典型,充滿詩意,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解決辦法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與感情發展變化的關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辭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可以結合練習題講一點知識,必要時可擴展一些練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要點:

講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寫作的緣起及描繪月色下的荷塘的特點,環境描寫與抒發感情的關係。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解題:荷塘月色(加點部分板書,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裏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是文章描繪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嚮往、追求的和諧寧靜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嚮往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1927年,蔣先生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朱自清陷入苦悶之中。他既對現實不滿,又不敢投入火熱的革命鬥爭中去,因而借賞景來排遣苦悶。本文中所反映出來的憎惡現實,想找一個安寧的所在而不得的苦悶心情,在當時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學生默讀課文,參照練習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師先讀課文、正音並解釋詞語。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師歸納: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寫作者夜深人靜時去荷塘觀賞月色的緣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體,細緻地描繪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靜,抒發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兩個自然段),寫江南採蓮習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全文結構完整,銜接自然緊密,寫景與抒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

五、講讀第一段。

(一)指名朗讀。

(二)提問:作者為什麼惦念起荷塘來了?作者寫自己離開沉浸在寂靜中的家有什麼用意?

師生共同談話,注意忽然兩字。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着閏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事縈繞在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迴盪。

六、講讀第二段:

(一)提問,這一段是按照什麼線索來寫的?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照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展現荷塘月夜的美麗景色,抒發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節)荷塘(第4節)月色(第5節)荷塘周圍的樹(第6節)

漫步思索(線索)(板書)

(二)講讀第2節:

文章先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提問:這條小路有些什麼特點?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樹的特點(板書),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點。曲折與多樹是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小路沿荷池而築,隨荷池彎曲,呈曲折之態。多樹則蓊蓊鬱鬱,更顯幽深僻靜。

文章用了對比的`方式,襯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樣進行對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沒有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寫出景色朦朧,富有詩意,第一次把月色點了出來。

(三)講讀第3節:

提問:這一節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説説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請學生把象今晚上,現在都可不理這段話劃出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壞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境裏,可以不做違心的事,不説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繫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嚮往和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瞭夜遊的原因。

(四)講讀第4節:

背誦課文第四段,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景物順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點?

先總寫荷塘,再寫葉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後動態。

(2)鑑賞景物特色及語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裊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柔美

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

明珠,比喻,晶瑩剔透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纖塵不染的美質

荷香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通感,將嗅覺形象訴諸聽覺形象,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擴大意境,烘托環境優雅、寧靜,這是月夜獨處的獨特感受

荷波閃電,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靜寫動

流水脈脈,擬人,默而有深情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講讀第5節:

背誦課文第五段,討論以下問題。

(1)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後寫光與影。

(2)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麼好處?

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月輝照耀、一覽無餘的情景。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以青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潔白柔和而又鮮豔欲滴。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來,一個籠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

(3)月光朦朧、柔和的原因是什麼?酣眠比喻什麼?小睡比喻什麼?作者為什麼説恰是到了好處?

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雲。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雲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説恰是到了好處。

(4)作者為什麼又要寫月影?哪個動詞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鬱鬱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得更為精妙。

一個畫字用得精妙,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5)寫光與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好處?

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彷彿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佈與名曲的優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6)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麼?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朦朧,和諧,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講讀末兩節。寫夜遊荷塘引起的聯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採蓮的描繪從而引起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嚮往。在思鄉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八、寫作特點: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富有韻味。作者是如何使語言表達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動詞,使語言準確、貼切,創造出生動的意境。

(2)作者善於運用疊詞,傳神地描寫事物特徵,加強語氣,舒展文氣,增加音韻美,深化物態情貌。

(3)作者善於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形象生動,創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歸納中心思想。讓學生歸納,教師總結。從荷塘月色美麗景色的描繪中,表露了作者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總結、擴展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於通過鑑賞作者的景物描寫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鑑賞作者的景物描寫,要善於分析景物描寫的層次、景物描寫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點,最後歸結到美感特徵。

課外閲讀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綠》,領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綠中的思想感情,並與《荷塘月色》表現的思想感情進行比較。

十、佈置作業

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

篇4:《荷塘月色》高中語文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

2、過程與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結構,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散文的語言美,

3、情感與態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 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學重點:

一是領會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的特點

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與“荷”是一種怎樣的感情載體。

教學難點:

體會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的深層思想

教學程序:

課前準備:《荷塘月色》朗讀帶和一些舒緩的音樂;並要求學生課前查閲資料,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製成ppt,做好課上展示的準備。

課時安排:分為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使學生逐漸理解文章的中心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1-2分鐘)

同學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做什麼呢?聽音樂,音樂可以撥動心絃,而有的音樂可以使心靈寧靜,不錯的選擇;k歌,拉兩個好友到ktv狂吼一陣,一切煩惱都沒了。

二、檢查預習,瞭解時代背景(6分鐘)

請2-3名學生上台介紹作者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我再從作者的人格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高潔的品格方面出發進行補充。

三、朗讀(10分)

1、播放朗讀錄音,使學生能夠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要求學生標出自己讀得不準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號)

2、教師指導朗讀

3、齊讀重點段落,在朗讀中體味情感,品味語言

這樣學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誦讀就有了美感,讓學生身臨其境,接受美的薰陶,也為後面賞析語言打下基礎。

四、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配樂默讀,通過情景式閲讀,引導學生進入審美意境

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為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2、設置以下兩個問題,啟發引導學生思考,逐漸理清文章結構

A、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第一句,是全文的題眼。

B、畫出描寫作者行蹤和心情的句子。

明確: 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説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脱不了苦悶憂愁;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裏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後又回到家裏;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説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脱不了苦悶憂愁。

針對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自己得出本文的結構,並繪製雙線索環形結構,最後我點出這一結構的特色是:內、外結構呈圓形,渾然天成。這樣既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又使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此結構的認識。

3、分組討論(分為三個小組,分別討論下面三個問題,最後請每組代表分別回答)(10分)

A、為什麼“心裏不寧靜”的作者要“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

B、為什麼認為月色“恰到好處”?

C、為什麼認為“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篇5:《荷塘月色》高中語文教案設計

教學設計

基本信息 名稱 《荷塘月色》 執教者 課時 第一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事實上是學生進入高中接觸的第一篇抒情散文。在這篇散文裏,作者給我們描繪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襯的美麗圖景。語言優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也是歷年來高中語文課本的保留篇目。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作者表現的情感是複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調情緒籠罩着全文,如作者心裏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雲、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於喜悦,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於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繫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於是,由賞景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我認為,本文的教學,應加強朗讀,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韻味,通過反覆誦讀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學情分析 本文學習主體為高一學生,我們任教兩個班的整體情況如下,入學時大部分的學生語文基礎較為薄弱,男生尤為突出。學生良莠不齊,差距比較懸殊,與其他平行的班級相比,我所教班級中能夠達到優秀的學生卻很少,平均分也不盡如人意。

學生平時的作業和課堂上的表現,我認為主要存在問題有以下幾點:(一)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靠。有一部分學生基礎掌握的還不是很牢固,其中男生居多。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牢靠,成了他們的絆腳石,這反映出來的問題是這些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不到位,學得比較浮躁、不紮實,課前預習課後複習還不夠充分。

(二)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欠缺。這種能力有它的依賴基礎,而這種基礎就是我們常説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世界上不存在空中樓閣,要發展這種能力首先要解決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三)學生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班級內的學習氛圍不夠濃厚,缺少積極進取,拼搏向上的精神。這個問題也是困擾我們學生的一個老大難問題,比如説作業的書寫、作題格式、作題的好的習慣、上課聽課的情況、獨立完成作業的情況……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恰當地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手法,揣摩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美動人的藝術語言,體會本文優雅、朦朧、幽靜的意境之美,賞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教師應用恰當的教法挖掘、喚醒、鼓舞學生領悟文章的美,引導學生進入文章的心中景、意中畫,使鑑賞成為一種真正的享受。本文準備採用講解式、啟發式、朗讀式結合的教學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線索和感情線索,析文中之情,賞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結合具體的景物描寫摹繪比喻、比擬、通感的修辭效果,同時尋蹤文中的美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讀課文理解作者內心“頗不寧靜”的原因,理解其“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學習作者高潔的情懷和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學習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理解作者在特殊年代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瞭解作者對現實不滿,尋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無法解脱的苦悶心情。 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揣摩豐富的情味,同時揣摩文中的一些煉字煉句必須反覆推敲涵詠,從中嚼出藝術的真趣。

引導學生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讓學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藝術技巧,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教學策略與 設計説明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提倡的是有效教學,是探討式的教學。所以在準備這節課時,我大膽摒棄了以往對文本處理的思路。而是採用全新的理念。

本文準備採用講解式、啟發式、朗讀式結合的教學方法。

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讀課文,重點訓練學生精讀的方法,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對知識領悟力也較低,所以採用講解式的教學方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和培養,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是要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

本文語言優美,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方法。

對於這篇文章,我緊緊扣住單元學習重點,即“整體感知,揣摩語言”,設計了三課時的教學內容:第一課時是整體感知,理清線索;第二課時是揣摩語言,品味語言美;第三課時是走進作者的心靈,體會作者內心情感。

本文的教學,我力圖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綜觀全文,《荷塘月色》其實揭示了人類心靈棲居的三個世界(文章的普遍意義之所在,教學中儘可能地拋開具體的寫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類的三個心靈家園。現實世界造成了人類心靈的種.種煩惱和痛苦,但現實世界又是人類心靈無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暫時的(也許只有生命的終結才是永久的逃避),現實終須面對。《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終回“家”是必然的結果。理想世界則是人類心靈之夢想家園,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棲居而無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們人類的心靈就不會在現實的苦難中沉淪、墮落(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其實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處於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那個心靈家園(有的資料把這在文中的體現概括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們在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中得到暫時的排解(比較明顯的反映在中學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蘇軾等)。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註明每個環節預設的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

5分鐘

?

?

? 一、導入新課:

首先回憶一下,我們所學習過的關於月亮的詩文:

?

?

?

?

?

?

那麼關於荷花的詩文呢:

?

?

?

?

?

?

同學們,在我們沒進入這篇課文的學習之前,先讓我們一起聯想一下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荷花嬌豔的盛開着,面對此等美景,我國宋代的著名詩人楊萬里讚歎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而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

描寫同一事物卻反差如此之大,這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是為了抒情,抒什麼樣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欣賞圖片:清華園中的荷塘

近春園(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月下荷塘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 《愛蓮説》)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 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引導學生複習舊有的知識,學習由此及彼,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文章。 ?

?

5分鐘

? 二、簡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給大家介紹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問:同學們對朱自清瞭解多少?以前我們學過他哪些文章?(要求學生各抒己見)

?

?

?

?

2、關於《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現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為讀者所喜愛,尤其是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後,更為人所矚目。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説:“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説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徵之一。”

那麼在《荷塘月色》裏的朱自清是怎樣的人,他又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這篇文章的呢?接下來請同學們欣賞的是這篇課文的朗讀。 1、明確: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對於他,大家應當記得他的四個令人羨慕的閃光點:(1)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3)毛澤東曾高度的讚揚朱自清“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獨樹一幟,“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這源於他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對世情精細的觀察和體驗及樸實、忠厚、平淡、剛正的性格。

國中我們學過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與詩的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等。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並茂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

? 讓學生從課題、作者等進行多角度質疑,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 ?

15分鐘

?

? 三、播放朗讀錄音,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

播放錄音的同時在黑板上板書重、難點字詞,錄音完後引導同學一起解決。

問題:

⑴本文寫了朱自清一次怎樣的經歷?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月下散步的經歷

⑵作者的行蹤如何?

? 家裏----路上-----荷塘------(路上)----門前(家)

⑶梳理作者的感情歷程。

心不寧靜---獨處求靜---無所有----惦念江南。

⑷本文寫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經歷,作者為什麼深更半夜的時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話回答.

篇6:《荷塘月色》高中語文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在反覆朗讀中感受本文意境。

2、鑑賞並學習本文寫作語言的藝術技巧。

3、在朗讀與鑑賞中探究本文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鑑賞、學習本文語言的藝術特色。

2、探究本文所流露出的作者的的情感變化。

教學方法:

“品讀式”教學、“探究式”教學與“講授式”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思路:

一、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掌握文中多音字、生僻字的字音、字形。

2、查閲資料,回憶作者朱自清的大致概況。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説到荷花,宋代詩人楊萬里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感歎(PPT展示荷花遠景圖),而周敦頤看到的是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PPT展示荷花近景圖),可見,不同人眼中的同一事物也是有區別的。那麼,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眼中的荷花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通過《荷塘月色》來感受一下。

2、課文品讀

(1)大家已經預習過課文,現在找幾位同學分別來讀一下1-3段、4-6段以及餘下段落,注意讀準字音。(教師根據學生讀的情況,做出相應的糾正)

(2)《荷塘月色》作為一篇寫景散文,文中有大量寫景篇幅,下面請同學們通讀全文,找出文中都寫了那些景?你感覺這景色怎麼樣?

明確:

第四段:寫月下的荷塘,描寫了荷葉、荷花、荷香等景物。

感受:花葉茂盛、美

第五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描寫了月光、青霧、雲、月影等景物。

感受:幽雅、寧靜

第六段:寫荷塘四周的景色,描寫了樹、遠山、路燈光、蟬聲與蛙聲等景色。

感受:朦朧、陰沉中夾了些許熱鬧

第二段:寫小煤屑路邊的景色。

感受:沉寂、陰鬱、冷清

(對於感受,不做固定要求,可見仁見智,全憑學生的鑑賞。)

3、語言鑑賞

剛剛我們感受了一下這些景的意境,那麼,為什麼這些語言會傳達出這樣的感受呢?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遍寫景的這幾段,選擇幾句你喜歡的,從語言藝術特色方面分析一下它們好在哪裏或者為什麼這些語言會傳達出這樣的意境。

(學生先自由發言,然後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做出相應的總結與補充。)

總結講解:

語言典雅,動靜結合,充滿詩情畫意,運用了多種修辭。

(1)比喻、擬人,文中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景物的狀態描寫的生動、形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剛出浴的美人”一句連用三個比喻寫靜態的荷花,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纖塵不染的美質。

(2)通感,就是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藉人們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使“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鍾書語)。文中通感的使用使文章的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微風過處····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本屬於嗅覺的,作者卻將它轉化成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令人聯想到若有若無、輕淡幽香、沁人心脾的感受,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着想象的跳躍。

(3)疊字,文中疊字的運用不但傳神的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氣舒展,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隱隱約約”的遠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密密地”挨、“靜靜地”瀉、“重重”圍住等,比比皆是,獨具匠心。

以上這些句子及修辭手法大家可以積累起來,學着仿寫,以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

4、情感探究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的同時,又是一篇抒情散文,那麼文中到底藴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請同學們再次閲讀課文,細細體會,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1)全文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這種情感有變化嗎?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討論後以小組為單位發言)

明確:

(1)對於文章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表現了愁悶心境,有的認為表現了閒適的心情,下面我們看一下這篇散文的寫作背景,以助於體會作者的感情。(PPT展示本文的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的優秀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在清華大學西院。文章裏提到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於苦悶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麼呢?他曾經對夫人陳竹隱説:“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説,“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陳竹隱《憶佩弦》)。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於這種“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説:“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裏····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説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活寫照。

總的來説,全文中處處流露着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悦,在憂愁的籠罩下,因看見荷塘月色的美景,生出了短暫的輕淡的喜悦之情。

(2)作者的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迴歸現實,感情經歷了複雜的變化。開篇“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作者的煩悶之情,於是走出家門以求靜;小煤屑路上的景物描寫如“寂寞”“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的”,恰巧反映了作者低沉的心境;看到月下荷塘,“便覺是個自由人”,漸生出淡淡的喜悦之情(提示:“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隨着走出荷塘,心情又開始回到憂愁(提示:“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又聯想到江南,生出了懷念之情(提示:“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最後回到家中,無奈迴歸現實。

5、總結

通過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們領略了月下荷塘的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同時又感受到了作者那淡淡的憂與淡淡的喜相融合的複雜感情。全文從情到景,復又歸情,是記遊又是抒情,結構安排恰到好處地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效果。此外,在寫作技巧上,文中多處使用比喻、擬人、疊字及通感等修辭手法,使得全文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最後,讓我們欣賞一段《荷塘月色》的電視散文,再次品味一下那景那情。

6、作業

(1)背誦課文第四、五、六段。

(2)任選校園中一處景物,仿照文中寫景部分,寫一段寫景文字。

7、板書設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SHAPE MERGEFORMAT

《荷塘月色》説課稿

一、説教學目標

高中與國中相比,在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本單元——現當代散文單元學習重點就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文章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

依據學生學習特點、教材特色以及大綱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

二、説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由於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因此,這篇文章事實上是學生進入高中接觸的第一篇現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緻獨具魅力,被稱為寫景的好手。並且在景物描寫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僅具有繪畫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壯年時期的作品,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稱現代白話文的典範。因此,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讓學生仔細品位語言,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

篇7:《荷塘月色》的優秀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能理解a疊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義和作用,並基本會使用這三種方法;

2、能理解文章的外圓形結構和內圓形結構;

3、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二、教學內容

1、疊字、博喻、通感

1) 疊字

定義:相同的詞、詞素或音節重疊使用,又叫疊音。

格式: ABAB、AABB、ABB、AAB、AA

作用: 傳神描摹景物特點;增加語言的音樂美:文氣舒展,音節和諧;深入細緻地表達思想感情。

2) 博喻

定義:由一個本體,兩個或兩個以上喻體構成的一種特殊的比喻修辭。

作用:目的是從不同的角度,在一個特定的焦點上,由所有類似的東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線中去觀察它。(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84,第215頁)

3) 通感

定義: 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或幾種感覺的心理現象,描寫這種心理現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辭。

作用:啟迪人們的聯想,達到感同身受的審美效果。

2、圓形結構

1) 圓形外結構:文章敍述的時空順序的圓;

2) 圓形內結構: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圓。

3、情景交融

散文、詩歌當中的情、景是統一的、不可分的。 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明範唏文《對牀夜語》)。離開主體的情,景就不能顯現,就成了虛景;離開了客觀的景,情就不能產生,也就成了虛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這也是中國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 融情於景:寓意,給自然景物賦予情感內涵。王夫之:煙雲泉石,花鳥台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

2) 借景抒情:借具體的景物描寫表現細微幽眇的感受過程,達到情感的表現。

三、教學材料

1、疊字、博喻、通感

1)疊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樂府《江南曲》:蓮葉何田田;b從彌望的詞義(放眼望去,滿眼都是)看,田田當為荷葉分佈之廣、之密,但若換成密密則顯得擁擠、厚重,而田田發an韻,清脆響亮而舒適。

B強化材料:段4的其他8 處疊詞;有名詞星星,形容詞亭亭的等,副詞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尋覓,動作的延續性;冷清,尋覓時的環境和心情;悽慘戚專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別用明珠、星星、美人3個喻體來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發亮,又因為零星地點綴着,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佈,寫荷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現,與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裏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態,因荷花是裊娜、羞澀且白而亮的,其神態色澤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描寫荷花之美。)

B強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兒細又長,好象樹梢的彎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個樣;你的臉兒紅又圓,好象蘋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連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為歌聲;清香為嗅覺,歌聲是聽覺感知,用一種感覺去寫另一感覺。

B強化材料:心理學聯覺。

香為縷縷清香,歌聲為遠處高樓上渺茫之音,似有若無、時斷時續、縹緲不定是其共同點。

C延伸材料:錢鍾書《圍城》:方鴻漸看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着笑意,象音樂停止後裊裊空中的餘音。許多女人會笑得這樣甜,但他們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軟操。

2、圓形結構

A典型材料:a圓形外結構:文中作者從院中經小徑到荷塘,後又歸來。依時空順序描繪了一幅夜遊圖。

b圓形內結構:作者情緒:不靜求靜得靜出靜(詳見課文補充材料)

B延伸材料:憶江南刪掉的原因和不刪的理由:

刪掉的原因①編者思想落後,《採蓮賦》有描寫男女豔情的內容;②從題目看,是寫夜間荷塘,而江南採蓮舊事卻是白天的事;③與外結構有關。從作者的行蹤或純寫景的角度看,作者應該從家裏出來,沿着小徑到了荷塘,再順着小徑回去才是。但回去時作者不但跳過不寫小徑,還突然來了個憶江南,似乎該刪。

不刪的理由①情感上:與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變化更豐富;②結構上:與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應,互為雙璧,使文章表現更豐富,行文更有起伏、層次感,使結構避免了平淡和單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體空間感而更臻精妙,從而使文章更能突現意象的豐滿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體現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C強化材料:圓形內結構與情感變化曲線結構不矛盾的原因

a圓形內結構就作者本不寧靜,後企圖尋求寧靜,但終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結果;

b情感變化曲線結構表現情感的不斷努力掙扎,重在過程。好像從地上彈起的皮球,雖經幾次彈跳,但終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蕭條冷落,充滿哀愁,因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斷腸人;後者竭力讚揚寒山秋景,秋景更勝春光,使秋天充滿了生機,因為作者愛這傍晚楓林。

B強化材料:文章一開頭就點出了作者的心境: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即而作者企圖通過努力擺脱這種不寧靜,進行了三次努力:

①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於是披衣帶門夜遊荷塘,希望借欣賞美麗清幽、朦朧素淡的荷塘,來撫慰自己的心靈。然而非常遺憾,荷塘月色給作者的僅是片刻的寧靜,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樹色、聒噪的蟬鳴蛙叫,使作者猛然驚醒: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愁緒再上心頭。

②現實在無法找回寧靜,遂進入了記憶和聯想,忽然想起南朝採蓮的事情來了,在虛幻的聯想中,不寧靜的心靈獲得了暫時的平復。但馬上被現實拉了回來,作者面前既沒有采蓮人,又不見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歸於失敗。

③於是思緒飛向作者的故鄉我到底惦記着江南了,然而作者卻經歷了一次沒有結果的努力。最後在什麼聲息都沒有中回到了家裏。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引入內容1,指向目標1

從題目導入 ,直接進入重點段(4段)的講解。

1) 提問:題目是並列短語還是偏正短語?怎樣理解好?

*並列;但兩個景物並不孤立:荷塘為月下荷塘,月色為荷塘上之月色。

2)請同學找出重寫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內容1a,基本實現目標1a。

重點分析第4段,學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內容1a,接近目標1a

提問:修飾荷葉為什麼要用田田一詞?

②強化內容1a,逼近目標1a

提問:本段還有幾處疊字,各是什麼詞性?

③延伸內容1a,逼近目標1a

分析《聲聲慢》中的疊字。

2)分析內容1b,基本實現目標1b。

①揭示內容1b,接近目標1b

A提問:描寫荷花用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有什麼特殊處?

*一本多喻。

B點出博喻(或復喻)的概念,分析喻體有幾個才算博喻。(博喻特點)

*博者,多也;二夕(月)為多;喻體有兩個就行;

復,二次為復(復); 喻體有兩個就行。

②強化內容1b,逼近目標1b

A提問:新疆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的一句歌詞是不是博喻?

*不是;這叫連喻,是多本多喻。

B為什麼描寫荷花要用3個喻體?(博喻作用)

3)分析內容1c,基本實現目標1c

①揭示內容1c,接近目標1c

A提問:描寫荷香的比喻修辭有什麼特殊處?(通感特點)

B口述通感定義

②強化內容1c,逼近目標1c

引入心理學概念移覺,通過分析描寫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裏基礎聯想和感覺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內容1c,拓展目標1c

分析《圍城》中通感句

4)迴歸內容1,檢測目標1達成度

讓學生仿照段4的板書分析,板書段5、段6的內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課時

1、引入內容2,指向目標2

簡單分析7、8段內容,請同學思考該部分為何在舊教材中被刪掉了?

2、揭示內容2,接近目標2

分析文章圓形外結構,指出憶江南與該結構的矛盾。

3、強化內容2,逼近目標2

提問:現在教材中為什麼還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刪是從單純的空間或純寫景的角度來分析的,而從情感表達的角度來説,不該刪。

1)引入內容3,指向目標3

指出本文非單純寫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內容3,接近目標3

①多媒體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內容;

②從兩幅秋日夕照圖的對比分析,解釋情景交融的內涵。

3)強化內容3,逼近目標3

分析文章的情感變化,畫出情感變化曲線圖,強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內容2、3,拓展目標2、3

1)從情感變化曲線圖分析指出,憶江南不該刪的理由;

2)從結構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兩個方面分析憶江南不該刪的理由。

5、迴歸內容2,檢測目標2達成度

1)請同學閲讀課文補充材料關於圓形結構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圓形內結構與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變化曲線圖結構是否矛盾,該怎麼理解?

2)試用圓形結構或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寫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過深刻記憶的遊記。

五、板書設計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一.解題並列

二.重點段分析

月光 正寫 樹色 面

清霧 楊柳 點

葉子、花 遠山 遠景

樹影 路燈近景

蟬鳴蛙叫

三.圓形結構與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尾聲)

篇8:《荷塘月色》的優秀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2、知識與能力目標:

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教學重點】

(1)語言充滿詩情畫意,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

(2)通感的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一是作者為什麼會有“頗不寧靜”的心情,

二是寫江南採蓮舊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採蓮賦》片斷,語言較難理解,但註解詳細,學生可以據註釋自行解決

【教學方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鑑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遊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課文導入】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讚歎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寫出了荷花的豔麗的色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楊萬里寫出了荷花的動態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面對這樣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寫心中的情懷的呢?

【整體感知】

現在我們隨着動人的旋律再次走進朱自清先生心靈的荷塘,叩響心扉,解讀那淡雅朦朧的心語、心荷;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2..優美的誦讀和美麗的畫面已經讓我們沉醉不知歸路,我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了美,現在可暢所欲言談談你談感受到的美美點尋蹤

(1)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將二者巧妙的結合起來了幽雅、朦朧幽靜的畫面美。

(2)用詞句美、語言美。

(3)情感很美。

總結: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3、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遊蹤

問題(1):①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迴盪!此句稱“文眼”

②: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麼會如此惆悵和苦悶?

本文寫於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朱自清在同時期發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裏┅┅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

③“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這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問題(2):作者採用什麼方式來排解不寧靜的?

散步的遊蹤是怎樣的?(齊答)

師生共同明確

遊蹤:家——小路——荷塘——家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節節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鑑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配樂朗誦,動畫欣賞隨文入境,營造美的氛圍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為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但學生互動稍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