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集錦39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9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集錦39篇)

篇1: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並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特別是在職高,其地位已被列在主課之外,這一點在許多學校都已是不爭的事實。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大都是學習語文沒有多大用處,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並且往往成績與實際程度不符,導致學生不願花力氣是更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試方案是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則一直致力於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較好地結合的道路,在幫助學生提初其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的根基。

一、打好基礎。

(一)早下手,抓反覆。

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時就抓緊其語文的學習。

高一剛開學,我們就分發了一套文學、文化常識和古詩詞名句名篇摘錄的材料,讓學生在空餘時間背誦。為了克服遺忘,我們將這部分內容定為每學期開學摸底測驗的必考內容,讓學生在反覆不斷的複習中加強記憶。

(二)用足教材,以“本”為本。

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非常重視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體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非重點篇目快的原則,有變化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課內現代文中的必讀篇目我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學重點不是讓學生記住對課文本身理解的結論,而是使其瞭解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閲讀中去。泛讀課文則是選擇某一側面,以學生討論為主,運用所學方法自主解讀文本。

二、廣泛拓展

(一)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題材或體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導學生課外自讀。

(二)堅持以網絡輔助的形式擴大學生閲讀量,把握時代脈搏。

(三)堅持寫隨筆,抽時間做評講,優秀作文印發給全班。

三、確定目標

(一)我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語文學習目標,目標可以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學生可以確定為練好普通語,有些學生可以確定為寫好文章,而有些可以確定為多讀名著等等。這是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而定的,也是職高的特點。

(二)對於考試成績,我們對學生也有要求,根據其入學成績,鼓勵其每次考試都能有所提高。

篇2: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説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一、課文教學“教什麼”

這是針對教學內容而言的。“教什麼”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

在這個問題上,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和純知識化。所謂“空泛化”,就是教師講授一篇課文,無論是滔滔不絕地“分析”,還是狂轟濫炸地“提問”,教學的着重點都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什麼劃分結構、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等,這些看起來好像很有條理,而實際上沒有體現出語文的“特色”來,課上得很空。而這些屬於課文內容(即文章“寫了什麼”)方面的知識,學生只要認真讀一兩遍課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個又一個寶貴的40分鐘,就這樣白白地耗費掉。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就集中體現在這一點上。所謂“純知識化”,就是教師在講課文時,眼光聚焦在“這是什麼”的層面上,如“這個字”怎樣讀音,“這個詞”怎樣解釋,“這篇文章”分幾段,每段是什麼意思,中心思想是什麼,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等等,內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課文恨不得放到嘴裏先嚼個稀爛,然後再吐出來一口一口地餵給學生,把語文課上成“告知”課,學生只須記住就是了。

所以導致上述現象的存在,就是相當數量的教師片面地認為課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記住文中字、詞等知識。應該説,這是課文教學的一個任務,但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終極目標。我在聽課中經常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課文內容”列為“教學目標”中的一項。而在實際教學中,落得最實的,教師最賣力氣解決的也是這一項。我們説,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麼,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才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不然的話,講了《致橡樹》,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愛情觀;講了《祝福》,就是為了讓學生認清封建禮教的罪惡;講了《蘇州園林》,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格局和特點……這就不叫語文課了,而變成政治課和地理常識課了。我們的語文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教學的園地裏為別的學科任勞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這塊語文“自留地”“責任田”給荒蕪了。

那麼,課文教學究竟應該教什麼呢?一句話:教語言。

課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課文教學的核心。語言知識包括:標點知識、語音知識、文字知識、詞彙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和文體知識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課文教學中不僅僅要學習、掌握這些“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些“死”知識來表情達意的。葉聖陶先生早就説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教育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寫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構成“語文”的要素就是語言,如果離開了語言,“工具”不能稱其為工具,“人文”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再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課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

二、課文教學“怎樣教”

這是針對教學方法而講的。人們常説,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稱其為“科學”,我們就要探求其規律。按規律施教,教學就順暢,效率就高,反之,教學就滯塞,自然就達不到目的;稱其為“藝術”,我們就要講究方法。教法得當,效率就高,教法不當,效率就低。

當前,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只注重字詞知識教學和內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語言的運用之妙和表情達意的功能。這一點在畢業年級的課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長期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學套路,反映在課文教學上,就是用一種教學模式去應付各種體裁的課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學模式化,課上得很死。三是以講為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動搖,以講為主,全面灌輸。特別是在分析課文時,總跳不出“分析”的框架,侷限於深入理解這個層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總想分析出其微言大義來。彷彿不這樣教就顯得教學沒有深度,不這樣教就不算完成教學任務,不這樣教就展示不出教師的淵博學識和高深理論來。有時為了追求課堂上的表面活躍,大量的提問充斥課堂,滿堂講、滿堂問、串講串問,把語文課上成問答課。這樣的教學,現在還相當普遍。四是題海戰術。現在的學生,除了極少的上課時間,大部分時間都被“考試”“訓練”給佔滿了。什麼“課課練”“單元練”“月月考”“期會考”“期末考”,畢業年級還有不止一次的“模擬考”,等等。學生整日裏泡在“題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試時最感頭疼的還是不會閲讀分析。這除了試題本身的因素外,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題海戰術的不靈驗。

教學方法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説到底,還是對課文教學的認識上的偏差所致。我作為年輕的語文教師,學歷都已達標,工作熱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對自己的教學不滿意,很儘快擺脱這種局面。所以,要解決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正確認識課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篇3: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第一次作為一名老師走上講台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也很緊張。我所教的高一年級的語文課。任高一的課,在很多老師看來是比較輕鬆的,高一新生充滿稚氣,有活力,新課的講述相對來説也輕鬆了一些。其實,教高一才更是任重而道遠。首先,這些孩子的思維和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活躍,也更加分散,難以集中注意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活躍思維,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才能把握好高一學生的心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總結一下我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

一、認真備課

從學期初,對於教學大綱做一個細緻的瞭解與分析,並根據當地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的調整。備課的整體思路在於一個“實”字和一個“巧”字上。“實”字即落實大綱要求,落實新教材的要求,落實具體知識,把教學落實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水平上。

巧則要求在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創新教學設計,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上。開學一個多月,我就是在這樣的兩個標準下進行備課活動的。

二、抓好45分鐘

在備好課的前提下,如何在45分鐘的課堂上將所作的備課內容準確有序的講出來,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學校對語文的課程安排相對死板,在每天下午的前兩節,這是學生最困最容易瞌睡的時間,為了使學生能有興趣的精神飽滿的上好每一節課,我儘量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認真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我決不越俎代庖,也決不放任不管,做足做好“主導”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我是這樣安排一節課的:一上課,先明確教學目標和具體任務;繼而學生閲讀思考,提問討論;然後師生就重點難點互相提問作答;最後指導學生談談學習的收穫。這樣就更有利於學生打起精神,不會在老師催眠曲似的大段講述中度過一節課。

三、認真批改學生作業

語文書面作業主要是作文,每兩週一次,就有一百多篇,約十萬餘字。我採取了教師批改為主、學生互批為輔、學生互批和老師批改結合的形式,認真對待每一次作文。在指導學生寫作作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風和文風,提倡言之有物,説真話,深入思考,獨立分析解決問題;

反對説大話、空話,反對説一些低級趣味的話。我批改作文時,堅持改字詞,改語句,改段落,改內容,認真寫評語,既鼓勵學生髮揚長處,又明確指出學生的寫作方面的不足。批改週記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常常要犧牲晚上的休息時間才能完成,而它的成效又不是一下子就能表現出來的,但是,這正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最重要的一個工作任務之一,我嚴格的要求自己,不僅要完成,而且一定要高質量的完成。

四、組織輔助性教學活動

作文語文老師,講好課還不能算是已經完成了任務,要想真正的引起學生對於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熱情,還需要在很多地方多動心思。我就在教學過程中或者教學之餘組織一些小小的教學活動,例如,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根據一定的題目進行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所關注的新聞知識,對目前所發生的事情給出自己的判斷與評價。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課堂活動其實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目前我真正探索更多的形式與方法進行課堂活動,以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的輕鬆,學生的態度更加積極。

以上是我在這不長的教學時間中的一些想法,當然其中肯定也有許多問題和失誤的地方,我會繼續思考,繼續努力的完成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我作為一個老師的夢想——創造一個充實而又輕鬆愉悦的課堂。

篇4: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一: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在2XXX-2XXX學年度,我擔任高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閲讀教學上。

這一學期的課堂閲讀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留 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閲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往的閲讀課上,我總是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案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先入為主,造成了思維的定勢,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閲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中學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説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説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

這一學年度我是從高三下到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十分投入十分積極的,畢竟他們面對自己人生的關鍵選擇。而這屆高一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沒有什麼熱情。

這是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我接手開始。我總在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學習的狀態,提供了很多可以執行的學習方案,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而言並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學不夠生動有趣,還是教材缺乏吸引力,還是這些學生早已厭倦了語文學習?我至今還不敢輕易下斷言。因為高一(10)班的學生,有十幾個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我是比較滿意的,我從這一學年度一開始就佈置的那些積累知識、背古詩、讀名著、練字、增加閲讀量這些工作,他們基本上始終都能夠保持高度的熱情,而且能夠堅持。而高一(11)班的學生相對就要差些。

但另外的學生分了好幾個層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麼讀語文,但並不願意花時間,認為考試前突擊很有效,平時能夠偷懶的,儘可能偷懶;一部分是根本不怎麼學語文,因為他們認為語文不讀照樣可以學好,反正這麼多年的語文學習都熬過來,儘管成績不理想,不是照樣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毅力不強,總是堅持沒有幾天就放鬆了,老師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這種學習習慣,長期養成的惰性很難改變,儘管老師鼓勵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並不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那根弦,這些學生事實上他們也很痛苦,而教師面對他們的反覆,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經常提醒幫助他們,儘管知道非常累,儘管知道這樣做並不一定有效,但我還是堅持做。

於是我在想:也許是我這個當老師的沒有很好的理解學生學習心理狀態,也許是對語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還沒有到一定水準,也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這屆高二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熱情不高,極為被動。

也許下一學期我得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儘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才可能逐漸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和熱情。

我期待。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二: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250字)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説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説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説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説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閲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三: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291字)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大學聯考來説,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説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説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閲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閲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説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誤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大學聯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為,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閲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誤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為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國中和國小來説,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説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才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閲讀理解和寫作的考核.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四: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941字)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為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為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繫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採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於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為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為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於學生閲讀面窄,閲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佔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週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範文相結合。因為範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後,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於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為範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着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徵,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裏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麼寫。

3、對文言文的複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複習文言最好是貫穿於每天語文課裏,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閲讀的語感,有助於今後獨立閲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鑽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鑽研不僅指要鑽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於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五: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642字)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並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其地位有時甚至已被列為主課之外。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並且成績往往與實際程度不符,導致學生不願花力氣是最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試方案是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則一直致力於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教育較好地結合的道路,在幫助學生提高其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的根基。

一、夯實基礎,奠定文學素養根基

(一)早下手,抓反覆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學習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就抓緊具語文的學習。

高一剛開學,我在徵求學生意見的情況下,給每個學生配備了《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一書,讓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有系統瞭解,並要求學生在早讀課,課餘時間加以記憶,加以背誦。為了克服遺忘,我將這本書的內容分散在課堂測驗,單元測試,朋考試卷,知識競賽中出現,讓學生在反覆不斷的複習中加強記憶,提高效率。

在文言文語法知識上,我採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學策略。即開始在教學文言文時就讓學生徹底弄清文言文語法規則,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就讓學生自己歸納文中的各種語法現象,這樣做雖然在一開始佔用了較多課時,但幾篇課文下來,老師就可以和學生談論文言文語法方面的體會了,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便有了較快的初始速度,為後來的大量閲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用足教材,以“本”為本針對學生實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也發揮讀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抓實讀本中的文言文,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非常重點篇目快,甚至讓學生課外自讀的原則,有變化地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這樣,我們一方面抓實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思路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到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閲讀中去,擴大閲讀量,提高其語文素養。

(三)分步前進,學寫作文在作文教學上,我沒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據教材編寫體例,從話題作文開始,逐步訓練學生的各種論力,縱的方面要求學生學會區別寫作論點型議論文,論題型議論文,材料作文,詔題作文,橫的方面,讓學生先列並列式,層進式結構提綱,進而連綴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認真評改,評改方式靈活變化。一是學生自評,二是學生互評,三是分組評改,四是教師評改。每一次評改之後,卻令有充分的交流過程,讓學生討論、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來。

二、廣泛拓展,提升語文能力語文課本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讀本是其有益的補充,而課外語文學習則是提升語文能力必不可少的範疇。

(一)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在學習一篇課文前,我收集印發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體裁或題材的不同作品,把這當作導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課外閲讀,擴大閲讀量。

(二)充分發揮閲讀課的作用語文的重要內容是閲讀和寫作,閲讀是基礎,為提高閲讀水平,學校每週開設了一節閲讀課,在上閲讀課前,我給學生講清閲讀課的重要性,閲讀的要求,並且經常檢查學生的閲讀摘抄本,促使學生不斷閲讀。

(三)拓展閲讀課外文言語段文言文是大學聯考的重要部分,要求長期積累,因而我非常重視這一方面,我通過不同方式補充課外文言文語段,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我儘量選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勵學生去翻譯並作為論據寫入作文,使學生閲讀,寫作同時提高。

(四)堅持寫隨筆語文學習不能僅靠課堂,要利用課外,要利用生活,讓學生去觀察景物,敍述事情,抒寫心理,流露心聲,讓學生記住“生活處處即語文”。同時,對學生隨筆寫作進行檢查,選出優秀作文讓全班同學交流,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責任重大,責無旁貸,而語文教學是整個教學系統的基礎,搞好語文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也不是僅靠交流就能達到的,它要求我們去摸索,去深度,去拓展。

國小綜合實踐活動反思一:國小綜合實踐課反思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地方性色彩較濃的開放性課程,它應該具有其區域特色和實踐價值。課程本身的創造性和實施過程的彈性張度將重建一種學校文化和課程文化。新的課程標準中,綜合實踐佔了比較大的比例(三年級以上每週三節),綜合實踐課程是合科的、生活的、功能化的課程,它強調對孩子生活的影響,注重能力發展,特別是生活能力的發展和態度的形成,是以“問題”為核心的綜合實踐活動,它可以發揮出整體效應,具有高度的綜合性。知識嚮應用、科學向生活轉化的中介靠實踐。“實踐就是一種中介物”(黑格爾語),是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中介物,是理論知識向實際應用,學科內容向生活經驗實現轉化的中介物。只有向實踐匯合,才能夠真正實現知識向能力、理論到實際、接受到創造、學習與生活的溝通。綜合是指向實踐性的,實踐的本質也是綜合。

1.綜合實踐與生活、社會教育相結合學生都是一個社會化的人,每天除了在學校接受課堂學習外,還要面對紛繁蕪雜的社會生活,因此,校外課程資源絕不是課堂、操場、實驗室的簡單“搬家”,而是突破要傳統教學的框架,使學生與生活、與社會、與世界的發展信息相通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資源中有許多內容都是傳統教學、包括現今的電化教學所無法傳授的。學習不應該只是解題目,而應該是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問題,將所學知識加以應用。讓學生到真實的世界中進行各種體驗和解決現實問題,靈活地適應實際生活的需要。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培養學生參與實踐的能力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每個學生來説將會終身受益。

2.綜合實踐與德育相結合在綜合實踐課上,學生通過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務,使他們養成服從集體的品質和集體觀念,獲得團結互助、同甘共苦的體驗,激發他們良好的道德情感。此外,綜合實踐課程還可以使學生養成科學地計劃自己的學習並細心地完成和客觀地評價所得到的學習成果的習慣,也可以使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真正體驗到人的智慧和雙手創造的物質財富的來之不易,從而培養勤儉節約的品質。綜合實踐課程對學生的活動不重結果而重育人過程。

3.綜合實踐與科學學習相結合綜合實踐課程在內容的選擇上要十分注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結合,做好相鄰知識系列、相近學科的整合工作,使教育內容與學生的需要及文化發展緊密配合。既讓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又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興趣、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既要重視科學知識和方法的獲得,也要注意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的形成。

4.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相結合在綜合實踐課程的建設過程中,跨學科教師相互配合,並取得校外人才的共同協作,形成整體共同指導的局面,是十分重要的。在學生家長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有一技之長,如種植、養殖、修理、加工等。我們充分利用這種家庭中潛在的教育資源,通過“請進來”的方式,使某些隱性的教育力量充分發揮功用。同時,我們還利用社會的教育力量,通過聘單位與聘個人相結合的方法拓寬引入師資的渠道。比如,我們聘請氣象站人員定期到基地指導,還聘請了許多社會上有特殊能力的人來基地任教,多方有機結合,形成了開放的多層面的教育人才資源。

此外,還有很多原則也要注意,如評價的多元化、如何面向全體、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等等也都是值得我們多考慮的問題。由於目前綜合實踐課還是處於探索和實踐階段,綜合實踐課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思考、挖掘、探索,這是每一位綜合實踐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國小綜合實踐活動反思二: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課反思 (1244字)

國小綜合實踐課《走進爸爸媽媽》案例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反思

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課反思 2011-03-30 21:43:59|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籤: |舉報 |字號大

小 訂閲

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更多的是什麼?剛開始接觸這門課程時,我同許多老師一樣,認為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更多的無非是一些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直到這次指導學生開展“關注消防、珍愛生命”主題活動後,我才發現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的遠遠不止這些。那麼,就本次活動而言,它給學生帶來些什麼呢?

一、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正因為學生有社會責任感,才有本次的主題活動。在組織學生自主選題時,一開始,同學們都以個人的興趣出發,説出的課題五花八門,大家還各持已見,互不相讓。後來,當一位同學提出“關注消防”這個主題時,大家不禁想到前不久幾位同學反映的元宵節在黃氏家廟賞燈時發現的消防隱患,大家就此展開了討論。在討論中,有的同學在替黃氏家廟擔心,有的同學對組織者“祖宗靈着呢,還用得消防設備嗎?”的荒謬論斷感到不可思議,有的同學還由此想到我鎮的消防現狀……從同學們的討論聲中,我驚喜地發現,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課主題的確定,竟也能激發並增強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感,真不簡單!

二、培養了實踐能力

在開展我鎮消防現狀的調查研究活動時,學生分成了四個探究小組,並以小組為單位分配好每個人的工作。在實踐中,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製作問卷進行調查分析,有的上街採訪,有的實地考察,學生積極投入的精神使學校教師們深受感動。絕大部分學生還學會了自主獲取信息的方法,在需要一些資料時,他們知道通過什麼手段從哪裏去獲取——動手、動眼、動腦三維一體,多重刺激,實踐多樣,體驗深刻。

三、提高了綜合素質

在準備階段,他們出謀劃策,羣策羣力。在調查實踐階段,他們既分工又合作,遇到困難時互相打氣,不氣餒,不退縮,總能想出辦法來解決。在交流成果階段,各小組同學暢所欲言,充分交流,並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研 究成果。如通過照片、攝影、動畫等方式加以表達,成員之間還進行補充發言。在活動中,通過合作、交流、研究,與同學們分享成果,他們學會了客觀地分析和思考,學會了申辯,學會了理解和寬容,學會了讚美與分享,並形成了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發展了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了綜合素質。我想這也許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獨有的魅力吧!

可以説,開展這次綜合實踐活動是實施新課程以來我所做的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但也給我留下很多思考,我深深體會到:與其它學科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不再是人類經驗的現成堆積,它對於滿足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切實起着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然而,當前課程剛剛啟動,由於經驗不足,也暴露了不少問題。如:低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動,興趣持久性較差,他們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現象,教師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持之以恆地按照預定的目標進行探究,實踐,並在活動中得到生成與發展,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結論……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國小綜合實踐活動反思三: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反思(1018字)

得到全面的 綜合實踐活動這門學科是讓學生能夠從日常生活出發,基於自身興趣來選擇和研究問題,主動獲取知識的一門學科。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人的內心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是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綜合實踐活動這種全新的學習形式,可以説很好地迎合了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讓學生在現實生活情景中通過親自體驗來解決問題的自覺學習,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確定研究的小課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加強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內容涵蓋非常廣泛,在這一學期的教學中,我與學生充分協作,一起來開展好各項調查研究工作,在活動的過程中真正體現出師生間的民主、平等、互助,並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利用好綜合實踐課這塊教學陣地,在教學中,不拘泥於教材,開放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真實需要出發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給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天地。

通過綜合實踐課的教學實踐,使我進一步認識到要求教師指導的多樣化。

1、 在資料收集中學會與人分享。

在如何使我們的社區更美好的教學中。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利用書本、網絡,收集資料並與人分享。老師指導學生利用電腦課、回家上網、讀報刊或利用假日到圖書館收集資料等方法,學生以組為單位,將各組重點收集的資料進行班級交流,最後請同學將小課題研究的有關資料分組粘貼在布告欄上,讓全班同學閲讀。這樣的活動,所有的資源都是共享的,通過活動,學生把收集到社區環境美好的圖片和資料,與人合作完成任務,並與人合作中分享學生的快樂。

2、 從“教師中學”到“學生中心”。

綜合實踐課的目標是通過親身體驗,激發觀察發現與探究問題和創新的興趣,初步學會觀察與發現,探究問題的能力,形成合作與分享的初步意識,形成尊重科學的意識和努力鑽研的態度,初步形成對於社會的責任感意思。因此綜合實踐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感,都是學生髮展的根本。主張 “以學生為本”,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又要注意正面引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努力促進學生社會性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學生個性的多樣化,要求我們的思想具有開放性。

綜合實踐課為培養現代化人才奠定了好的基礎,是教育改革的好舉措。讓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進行多樣化指導,建立開放型的評課,開展個性化的學習,這是開放式綜合實踐課教學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必然。要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發展。

國小綜合實踐活動反思四:國小綜合實踐教學反思(850字)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綜合實踐課程,有利於國小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綜合實踐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我們要做的就是使學生感受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這對學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這意味着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種子埋藏在土裏,只是具備了發芽的內部條件;只有當它感受了陽光的温暖才會發芽!

二、學生是綜合實踐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綜合實踐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綜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點點體會,國小綜合實踐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綜合實踐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教學者必須重視國小科學教學。

國小綜合實踐活動反思五:國小綜合實踐活動反思 (490字)

綜合實踐活動這門學科是讓學生能夠從日常生活出發,自身興趣來選擇和研究問題,主動獲取知識的一門學科。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綜合實踐活動課這是全新的學習形式,可以説很好地結合了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親自體驗來解決問題的自覺學習,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確定研究的小課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加強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與學生充分協作,一起來開展好各項調查研究工作,在活動的過程中真正體現出師生間的民主、平等、互助,並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利用好綜合課這塊教學陣地,不拘泥於教材,開放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

使我們的國小更美好的教學。教學是學生能利用書本、網絡,收集資料並與人分享。老師指導學生利用電腦課、回家上網、讀報刊或利用假日到圖書館收集資料等方法,學生以組為單位,將各組重點收集的資料進行班級交流,最後請同學將小課題研究的有關資料分組粘貼在學習欄上,讓全班同學閲讀。這樣的活動,所有的資源都是共的,通過活動,學生把收集到學校環境美好的圖片和資料,

與人合作完成任務,並與人合作中分享學生的快樂。

篇5: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20xx年上學期,我任教複習部的理18、19兩個班級。大學聯考結果證明,這一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理18班上線56人,超出規定任務13人,理19班上線46人,超出任務12人。圓滿地完成了這一年的教學。總的來説,這一年我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成績的':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複習班的學生受過大學聯考的打擊,尤其是理科班,對象語文這樣的基礎學科短期內難有明顯的進步的學科,興趣不大。但語文又在大學聯考總成績中很重要。於是,第一個月我使出渾身解數,儘可能把課堂上得幽默生動、多姿多彩。讓學生一改語文就是枯燥乏味的看法,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接下來,便是重視積累。理科班學生底子薄,語言、名言的積累太少了。於是在上課前幾分鐘,我採最“少吃多餐”的方法,利用上課後前幾分鐘,把語文前五小題打印成小紙條,幾分鐘後就當堂講練,量少質高,大大地積累了知識。後來我又在這一時間裏把一些名言佳句寫在黑板上送給學生,當堂讀與寫,為作文的寫作打下了基礎。到了最後一個月的衝刺階段,5小題搶分訓練,各種題型的歸類彙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針對學生作文寫作難的情況。我利用月考或週考練的作文訓練時,不但講解一定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利用高三備課組長的名義,帶領高三老師寫作下水作文。要求每個老師一學期中至少2篇。自己堅持每次考試都寫,至今已經寫下12篇之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看到老師們都不辭辛苦地寫作文,學生的畏難情緒消除了。本學期在下水作文的引導下,記敍文的寫作很強勢。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同時我把自己和老師們寫的下水作文發到學校的網站上,也是對學校宣傳工作的支持。

因我是外鄉人,家不在這裏,每天住在學校,本學期中我以校為家,和班主任一們,幾乎每天晚上都在辦公室裏,班上成績有待提高的學生很多,而在課堂裏又難以一個個當面指導,於是我利用晚上坐班的時間,讓成績一般的學生下辦公室裏來耳提面命,看到老師對大家這麼重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倍增。第天自己呆在辦公室裏,問問題的很多,雖然有點累,但看到學生的成績能得到提高,我樂在其中。

因為沒有當班主任,空餘時間相對較多,於是我利用這些時間勤奮鑽研教學,利用課餘時間鑽研大學聯考的新變化,每個問題都鑽得很深。從學問中找方法,由方法裏找道理。作為高三語文備課組長帶領高三語文備課組一路高歌猛進。有問題大家討論決定,有感悟便積累下來,閒時作好整理,半年下來,自己也收穫很大,語文教學功底猛增,也是自己的教學之幸呀!

身為健坤人,當以健坤為榮。健坤還只有6歲,離不開對外的正面宣傳。俗話説得好:“娘不説崽好,還有誰説崽好!”基於這樣的思想,我在健坤網站上大力宣傳學校的好人好事、新聞新風、學科活動,讓家長和關心我校成長的愛心人士能瞭解我校,支持我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把相關內容發到學校網站上的新聞稿有:《株洲日報》刊發語文組羅佑開老師散文,《高一年級“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高二年級語文“傳統教育”校本課程》,《高中部語文組2010年上學期“作文學評”實施方案》,《李徵石先生應邀進行“國學”講座》,《煉精神,磨意志,鬥志昂揚迎大學聯考——記我校高三、複習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高中語文組舉行“與經典同行”讀書講座》等,很多新聞內容被“攸州網”採用,這些新聞稿鼓舞了士氣,多角度地展我校高中部的風采,正面宣傳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對學校的下一年的招生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導向。

虛心向同行學習是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健坤語文組乃藏龍之地。洪新學校長學識淵博、見識高遠,單志瓊老師工作嚴謹、歸納性強,鄧喜紅細緻認真、羅斌老師責任心強等幾位多年高三經驗的老師是我最好的師長,學習的榜樣。還有朱運斌、朱建清主任、龍君老師都是博學之士,來到這裏,能結識如此之多教壇英才,讓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大的發展、發揮空間,真乃人生之幸!

校興我興,身為健坤人,我將以健坤工作為榮。工作中還有不夠到位的地方,還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篇6: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一)

教學反思是下課後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自我評析和反省。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總結教學經驗和不足。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孔子説過:“吾日三省吾身”。這裏的“省”是指回顧、反省、檢查自己一日之內的所作所為,有無不足之處,以便改正自己的行為。《學記》中也有“學然後之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通過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回顧檢查自己教過的課,寫出教學分析,找出不足,久而久之便能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學反思是教學工作的一部分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對本節課的自我評價,對這一環節,應與備課、上課一樣,一絲不苟,認真回憶該節課的“成功”與“不足”之處,有可能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從而對知識、技能、技巧等缺漏典禮演講稿情況瞭如指掌,有的放矢的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長期堅持,不僅能總結積累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還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説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一、課文教學“教什麼”

這是針對教學內容而言的。“教什麼”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

在這個問題上,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和純知識化。所謂“空泛化”,就是教師講授一篇課文,無論是滔滔不絕地“分析”,還是狂轟濫炸地“提問”,教學的着重點都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什麼劃分結構、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等,這些看起來好像很有條理,而實際上沒有體現出語文的“特色”來,課上得很空。而這些屬於課文內容(即文章“寫了什麼”)方面的知識,學生只要認真讀一兩遍課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個又一個寶貴的40分鐘,就這樣白白地耗費掉。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就集中體現在這一點上。所謂“純知識化”,就是教師在講課文時,眼光聚焦在“這是什麼”的層面上,如“這個字”怎樣讀音,“這個詞”怎樣解釋,“這篇文章”分幾段,每段是什麼意思,中心思想是什麼,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等等,內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課文恨不得放到嘴裏先嚼個稀爛,然後再吐出來一口一口地餵給學生,把語文課上成“告知”課,學生只須記住就是了。

所以導致上述現象的存在,就是相當數量的教師片面地認為課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記住文中字、詞等知識。應該説,這是課文教學的一個任務,但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終極目標。我在聽課中經常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課文內容”列為“教學目標”中的一項。而在實際教學中,落得最實的,教師最賣力氣解決的也是這一項。我們説,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麼,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才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不然的話,講了《致橡樹》,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愛情觀;講了《祝福》,就是為了讓學生認清封建禮教的罪惡;講了《蘇州園林》,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格局和特點……這就不叫語文課了,而變成政治課和地理常識課了。我們的語文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教學的園地裏為別的學科任勞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這塊語文“自留地”“責任田”給荒蕪了。

那麼,課文教學究竟應該教什麼呢?一句話:教語言。

課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課文教學的核心。語言知識包括:標點知識、語音知識、文字知識、詞彙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和文體知識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課文教學中不僅僅要學習、掌握這些“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些“死”知識來表情達意的。葉聖陶先生早就説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教育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寫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構成“語文”的要素就是語言,如果離開了語言,“工具”不能稱其為工具,“人文”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再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課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

二、課文教學“怎樣教”

這是針對教學方法而講的。人們常説,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稱其為“科學”,我們就要探求其規律。按規律施教,教學就順暢,效率就高,反之,教學就滯塞,自然就達不到目的;稱其為“藝術”,我們就要講究方法。教法得當,效率就高,教法不當,效率就低。

當前,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只注重字詞知識教學和內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語言的運用之妙和表情達意的功能。這一點在畢業年級的課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長期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學套路,反映在課文教學上,就是用一種教學模式去應付各種體裁的課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學模式化,課上得很死。三是以講為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動搖,以講為主,全面灌輸。特別是在分析課文時,總跳不出“分析”的框架,侷限於深入理解這個層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總想分析出其微言大義來。彷彿不這樣教就顯得教學沒有深度,不這樣教就不算完成教學任務,不這樣教就展示不出教師的淵博學識和高深理論來。有時為了追求課堂上的表面活躍,大量的提問充斥課堂,滿堂講、滿堂問、串講串問,把語文課上成問答課。這樣的教學,現在還相當普遍。四是題海戰術。現在的學生,除了極少的上課時間,大部分時間都被“考試”“訓練”給佔滿了。什麼“課課練”“單元練”“月月考”“期會考”“期末考”,畢業年級還有不止一次的“模擬考”,等等。學生整日裏泡在“題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試時最感頭疼的還是不會閲讀分析。這除了試題本身的因素外,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題海戰術的不靈驗。

教學方法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説到底,還是對課文教學的認識上的偏差所致。我作為年輕的語文教師,學歷都已達標,工作熱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對自己的教學不滿意,很儘快擺脱這種局面。所以,要解決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正確認識課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二)

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遵循“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學生全面發展之路。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並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應該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並有一定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內容和寫作訓練方法。以此為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新課標下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着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脱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説、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聯繫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能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為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為,無論課內課外,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能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於練習,課外致力於閲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延伸到課外閲讀教材,並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必須體現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語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三、教學設計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有時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內容,就是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麼這種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設計課堂表演這個環節中,老師應該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想一想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麼,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我個人認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為表演畢竟一種輔助手段,而且年級越高越要摒棄。如果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在頭腦裏表演豈不是更好?然後要想你如何讓學生表演。例如在講《阿Q正傳》時,你想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阿Q語言的特點、神態的變化,那麼學生的表演能達到這個目的嗎?你的學生是專業演員嗎?怎樣調控才能不會成為一場鬧劇?如果學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課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響了學生對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的把握。所以教師課前要認真去準備,不僅是台詞、動作,更主要是學生紀律的約束。我認為應該把表演簡單化,情景化,語文化,最好是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於浮華,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脱離文本浮於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説一説,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為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説、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紮紮實實地“雙基”訓練,怎麼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脱表面的浮華熱鬧,迴歸本源。

四、教學設計要少一些合作討論,多一些朗讀品味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於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為了追求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為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籤,時不時地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就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做了許多無用功。合作、討論並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師應該注意的是需要討論什麼內容,怎麼去討論,如何展示和評價討論合作的效果。由於老師在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麼討論的過程和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情況下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情況: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鬨堂大笑,你可以想見他們是不是在討論老師佈置的問題,至少不是嚴肅認真的。表面討論時氣氛熱烈異常,卻沒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合作討論應該在對文本充分解讀,學生自己有獨立思考後的前提下來進行,這樣的交流討論才用有一定的效果。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傳統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一節語文課講下來,鍛鍊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必須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三)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台》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説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説,也有其現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麼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説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為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中學生更為重要。高會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閲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四)

從教十一年了,對自己所從事的語文教學,還確實沒有比較系統得地做過反思。藉着這個機會,我將這些年的語文教學的點滴,做一個梳理。我相信,這將對我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起到促進和引導作用。

縱觀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試題的人文特徵越來越突出,對學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相應地做出改變。我發現在我的課堂教學行為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忽略了學生自己的感悟動手能力

“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閲讀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

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能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

經過反思,我認為只有語文的基礎夯實了,才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所以,針對班級中後等學生較多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語文課上人文性過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將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語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經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於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並不是講什麼考什麼,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繫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着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閲讀範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於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説學生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鑑於此種情況,對於語文的學習,我認為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5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為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為,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教師要把課堂45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總之,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五)

20__年4月高一月考已經結束,學生成績也已揭曉,根據我們3班學生實際,結合學生的成績,針對語文學科的具體特點和試卷的具體分析,現反思如下:

1  應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現行的語文試卷雖然基礎知識分值減少,但仍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成語題、病句題和同義詞的辨析,學生在這次考試中失分較多,尤其是語言表達的兩個題,得分尤其低,其原因就是學生進入高中之後,還不是太清楚高中基礎知識與國中的區別,以及考試需要注意的答題技巧,所以下一步學習的重點就是加強學生這一方面的訓練,力爭使學生基礎知識這一方面的不足得以改變,向好的方面轉變。

2  應該加強學生規範答題的指導。通過認真分析學生的試卷,我發現有一部分試題不是學生不懂或不會,而是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沒有按照一定的答題流程去做,以至於被扣分和不得分,如在語文主觀題中,必須要求學生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規程去做,否則就會被扣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問這一自然段中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是做具體分析。結果有的學生就簡單回答,比喻。而沒有按照一定的流程去做,結果可想而知,6分的題目,只能得1分,這一題學生不會嗎?不是,為什麼不得分原因就是缺乏一定的答題流程。另外,學生答題是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分要點,沒有條理性,結果給閲卷造成誤解,影響學生得分。這是我教學的下一步中又一重點內容。

3  針對學生的默寫和作文中字體的訓練應提上一個重要的位置。通過這次考試,我發現默寫是我們的一大失分點,一是學生背誦不到位,許多不會填,二是有些會背的內容,錯別字現象嚴重,結果還是不得分。另外在作文中學生的字體還需要有針對性的加強,女生的字體問題不大,都能工整清晰,關鍵是男生的字體,存在着書寫不規範、字體不端正、卷面不整潔等現象,我認為這直接導致作文分值下降,結果是學生總分不高。所以下一步我們會加強學生的練字環節的訓練。

總之,我們只有通過反思,才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至於最後的解決問題,達到我們的教育教學的目的。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篇7: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認識到,現在的高中學生由於時代的原因,與以往的學生有很大的差別,在認識事物上,學習態度和方法上都存不同程度的不足,浮躁、不認真、懶惰、進取心弱以致讓自己掌握的東西很少,甚至連基本的漢字書寫都成了問題,所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狀況,是很有必要的,下面談一些自己的認識。高一的語文課,在有些老師看來是比較輕鬆的,高一新生充滿稚氣,有活力,新課的講述相對來説也輕鬆了一些。其實不然,教高一需要我們有耐心,經常瞭解學生學習情況,活躍自己的思維,不斷學習新知識,與學生縮小代溝差距。語文教學不但只是知識的傳授,而且還肩負着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並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其地位有時甚至已被列為主課之外。所以我個人認為作為語 文老師責任其實要比其他任課老師多了一些。語文教學要達到三個一的目標,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嘴,一篇好文。為了達到這個較高的境界,我要求高一新生在學習前必須有完成一個六個一工程,即一本教科書,一個筆記本,一本古今漢語詞典,一本大學聯考優秀作文集成,一本名著。這樣學生才有了學習語文的基本武裝。在實際操作中,我首先是要重視書寫,我們的語文教學應加強書寫的訓練。一手好字,在過去是身份的象徵,是一個人的門面,現在也同樣重要。大學聯考判卷時,作文掃描到電腦上,書寫好壞優劣一目瞭然,書寫不好,作文的分數就很難高起來。另外書寫也是語文素質的一部分,不容忽視。一般書寫好的,語言就好;語言好的,作文 就好。這是緊密相連的。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練字習慣,讓他們知道如何學習,如何在忙中學習寫字。這需要我們做的到位、細緻。我們都知道好習慣會使人一生受益。語文的學習,要多讀、多寫,打好基礎,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況且,落下了再想趕上,要費很大的勁。下大力氣,加強語基訓練,儘可能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擬補語基上的不足。要求、監督學生從描摹入手到仿寫到會寫到想寫到愛寫的書法練習過程,並讓學生認識到:“寫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樣,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學生養成堅持每天起碼練習一頁書法的習慣。

其次是在課堂教學中擺正“讀”、“講”、“問”的關係。應以“讀”為本。課堂上儘可能地採取“就文提問的方針”,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説、有文可依,不怕答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迫使學生多讀、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並且慢慢地趨向敢説、想説、愛説。“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和提高學生讀、聽、説、寫的能力,它同樣離不開“讀”這個根。讀、聽是語言的吸收和理解;説、寫 是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讀中包括朗讀,朗讀實際上含有聽和説。讀、聽、説、寫這四項中,領頭的一項是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力量和時間上不能“四分天下”, 首要的是要培好“讀”這個根。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發揮學生的思維功能,鮮活的思維是優化語文課的核心。在教學操作中,有經驗的教師在靈活引導的同時,十分注重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的並用,併力求異新,自覺地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鮮活的學生思維是智慧激盪的搖籃。“朗讀習慣”的養成,為整個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學習基礎,活躍了班級的語文學習的氛圍。 “就文提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話可説,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幫助學生樹立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的閲讀、分析、理解和口頭表述的能力。

再者是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能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快樂學習,這也非常重要的。讓學生認識到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工具學科,也是以後步入社會必不可少的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科,沒有學好語文今後的生活將出現“步步為難”的.困境。利用課堂,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高一學生走進高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他們對一切都很感興趣,但又有不穩定的情緒。可以説此時的他們就是一張白紙,我們怎麼去描繪,達到什麼目標,都要我們自己心中有數。這時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對他們 都會產生很大影響。語文老師給學生做思想工作,應該説是再方便不過的了,因為在講課文的過程中我們就會提到關於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課文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教材,所以,在高一階段,在傳授知識之餘,一定要抽出一些時間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生活教育點撥,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從而能更好地更健康積極的去學習。所以應注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讓學生學會做人,才能真正把學習搞好。語文老師的知識要既專又雜,語文教學不僅需要老師有豐富的語文知識,而且其他學科的知識也要懂,因為語文教學涉及面很廣,課文涉及的不僅有社會科學的知識,還有自然科學的知識。再加上語文教材不斷變 化,所以更應該時時學習,時時充電。

總之,我認為高一語文的教學,任重而道遠,我們老師絕不只是上好每一節課的事,一定要真正給孩子的精神世界以積極的影響。然而就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際狀況來看,還存在着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講風”太盛、知識侷限、本本主義、應試等仍然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還 是按作者、背景、人物、手法程式化一講到底,佔去了學生閲讀課文和自我練習的時間,講的過程當然也有近,沒有必要的思路思維引領,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的結果上仍然是非常狹隘,不能自行拓展,靈活運用。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責任重大,責無旁貸,而語文教學是整個教學系統的基礎,搞好語文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也不是僅靠交流就能達到的,它要求我們去摸索,去深度,去拓展。

篇8: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良師益友是教師重要的角色。

然而,回顧歷程,卻又發現工作中存在許多不足,特歸納如下。

1、在執行新課標的過程中,對教材每個部分的具體要求和有實效的教法缺乏細緻深入的研究。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尚未在教學中一以貫之。

3、課堂教學的構思、環節、組織和內容有待進一步優化。

4、激發學生興趣和挖掘學習潛力還做得不夠。

5、需要更加深入有效地作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

如此等等,本人願作深入剖析、誠懇反思;並相信:沒有反思的認識是膚淺的認識,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沒有反思的錯誤是永久的錯誤,沒有反思的教學是故步自封的教學;勤於反思是創造的胚芽,勤於反思會造就出不停上進的車輪!在今後的日子裏,本人願再接再厲、努力作出更新更大的成績,回報黨,回報人民。

篇9: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教學的利用率。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篇10: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一、我的教學設想:

(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在這堂課中,通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着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1、在文言文翻譯這一環節中,不是單純的將譯文教給學生,也不是簡單的把翻譯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以教條的形式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之間出題互考、自我評點分析、小結歸納的方式進行,同時將翻譯文言文中應當注意的“實詞、虛詞的準確翻譯;古今異義;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幾個方面以“吳老師的幾點建議”的方式出現,這樣使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掌握了學習方法,提高了自我學習能力。2、在分析人物性格這一環節中,我有針對性的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條理的引用課文中或《史記》中的相關語句陳述理由,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二)手段的靈活性――多媒體技術和板書的綜合運用。在以往的教學中,主要依*板書向學生再現教案文本的核心內容,教師工作量大、課堂容量小、直觀形象性差、教學效率相對較低;隨着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影音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日益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但在現在的教學中,我們往往過分的依賴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而忽略了板書的效用,使教學任務無法圓滿完成。因為學生的思維是活的,學生的知識需求在總體的連貫中有局部和階段的跳躍,教師無法全面預計到學生在課堂上所有的知識需求,多媒體課件圍繞課堂主線設計,播放順序相對固定,無法實時更新內容,只能為教學提供輔助的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居於次要地位,而板書展現的是學生活生生的思想,教師可以依據課程進度和現場情況,自由書寫和發揮,所以在準備本堂課時,將板書和課件兩種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合理安排處理課件和板書的比例,充分發揮兩者的互補優勢,努力提高師生間的教學溝通,對我今後的教學具有指導性。

(三)教學的互動性――師生和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為了使學生的學習層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盤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坡度,努力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設計這堂課的環節時,在教學互動性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1、教師定位。在課堂各環節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提綱契領的講解之後,分別設計一組問題和一組習題,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學生進行討論和練習,最後教師進行分析歸納,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受益。2、學生定位。我始終把學生定位在課堂主體的地位,對學 生採取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共同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使學生在生生互動中受益。如在劉邦和項羽性格分析這一環節中,課前指導學生查找資料,鼓勵學生利用校圖書館館藏書籍和網絡信息資源,充分蒐集佔有資料,並進行歸納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觀點;課堂上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讓他們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問題,讓他們的思維火花互相碰撞,學會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辨證分析歷史人物的能力,最終形成正確的看法和觀點,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了學生研究學習、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四)課堂的開放性――重視課內學習和課外研究的銜接。我充分利用《鴻門宴》這篇經典課文在教學中的代表意義,努力營造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注意引導學生做好課堂內外的銜接,為學生的後續學習作好鋪墊。1、通過普遍性體現開放性。強調文言文學習的一般規律和特點,重點突出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準確翻譯、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由此及彼,掌握較強的文言文自學能力,為日後學習其它文言文打下紮實的基礎。2、通過聯繫性體現開放性。把《鴻門宴》放在整個《項羽本紀》甚至是整個《史記》中學,通過讀本上的《烏江自刎》的學習,分析項羽英雄末路的豪邁與無奈,批判項羽“自矜攻伐”的錯誤觀點,揭示項羽性格對其鴻門宴後政治命運的重要影響,同時引導學生分析了《史記》中人物傳記的一般規律和特點,掌握本紀、世家、書、傳、列表的基本概念,使學生初步具備讀史鑑史的能力。3、通過研究性體現開放性。把學生蒐集資料、研究學習作為教學的重要一環來設計,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學飛的過程,避免不了磕碰,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力求避免“扶上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學方式,正確處理“魚、漁”的關係,指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向館藏書籍和網絡信息要知識,使他們搏擊知識長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鍛鍊。

二、教學後的幾點反思:

教學過程其實是教師知識細雨向學生無聲傾注的過程,在《鴻門宴》的教學實踐中,我有兩點感觸比較深:

(一)教師要認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因此身為教師,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認真做好備課施教的準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數,惟其如此,教師才能正確把握課程進度,最大限度的輸出知識。在本次備課過程中,我努力為自己“充電加水”,認真歸納了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讀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查閲了大量的評論資料,對項羽的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認真研究借鑑了同事們給出的無私的的教學建議,使我在翻譯方法指導、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體處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這堂公開課讓我有了一個對自身素養全面審視的好機會,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讓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為深入的瞭解。比起年長的一輩,我知識深度和廣度的缺乏、文化底藴的相對淺薄,使我在演繹一堂環節比較合理的課程時顯得有些稚嫩;隨機應變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課堂上顯得不夠靈活;而不夠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顧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多方面的修煉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訓練“聽、説、讀、寫”這些基本功。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設計幾個合理的教學環節是遠遠不夠的,高瞻遠矚的教育眼光和淵博的學識,必須在實實在在的教學工作中培養。

(二)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通過備課施教,我對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堂語文課,不應該只讓學生了解一篇課文,而應通過這篇文章,使學生能夠解讀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讓教材成為真正的教材,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閲讀鑑賞能力,如《鴻門宴》小結課既是對課本知識的一個小結回顧,更是讀本《烏江自刎》的導入,是指導學生閲讀《史記》一個信號。因此在備課時,我充分認識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瞭解學生認知的薄弱環節和障礙點,預測學生理解問題可能的偏差,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環節,做好針對性準備,依據教學坡度,給學生適當的台階,幫助學生登上知識的高峯;在授課時,對學生的回答、討論結果和觀點進行合理的評價,及時點撥和指正學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時捕捉學生的精彩表現,通過適當的表揚來引導和影響學生的思維傾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篇11: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遵循“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學生全面發展之路。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並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應該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並有一定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內容和寫作訓練方法。以此為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新課標下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

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着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脱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説、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聯繫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能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為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為,無論課內課外,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能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於練習,課外致力於閲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延伸到課外閲讀教材,並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必須體現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語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傳統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一節語文課講下來,鍛鍊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必須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篇12: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我覺得近來自己越發懈怠了,一上午的時間備課,居然沒有弄完,中午又加班才把第一課時準備出來。而且教學效果也不好,他們該會的都沒有掌握。主要原因是我對於他們預習情況沒有準確的瞭解,只是想當然地覺得他們都知道該看什麼,記什麼。看來,以後應該在語文預習的時候多加指導,不然的話真是事倍功半了。

最近情緒一直不大好,可能是事情多的緣故,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大發脾氣,也間接影響了上課的情緒。這樣真不好,我要試着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讓惡劣情緒控制我。

這段時間和班裏的同學也沒有好好溝通,想想自己真是太過分了。

為了提醒自己改正,以後:

第一, 提前兩天備課,充分備課,備課充分。

第二, 及時認真地批改作業,注意和班裏學生的溝通方式,戒驕戒躁。

第三, 要及時反思。

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卻不改。從明天起,做一個認真努力的人!

蘇武傳因為有太多的生僻字,加之內容的深奧,讀來實屬不易,又缺乏廉藺列傳跌宕起伏的情節,所以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這篇文章的激趣點是教學的重點,我細細讀來,最終將蘇武其人作為學習的重點,蘇武將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放在了守志不移的氣節上,即使生活的磨難接踵而來,匈奴軟硬兼施,前有衞律以高官厚祿牛羊滿山作誘惑,後有刀劍加身相脅迫,但蘇武巋然不動。如果能引導學生深刻品味蘇武身上的精神含量作為作文的素材未嘗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上一課廉藺列傳課後有道題是太史公評價藺相如的,我突然靈機一動,用來評價蘇武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知道要死了表現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難事,而是處於死亡的境況之下是很難的,也就是怎樣對待這個死才是難事。我將這句話作為全文的綱來梳理全文的情節。

當蘇武知道張勝涉及謀反之事後態度是不願屈節受辱,引刀自刺以求殺身成仁,面對衞律的審訊,二次以死明志,這是蘇武兩次主動將自己置於死亡的境地之中,體現的是面對死亡的一種無畏勇氣;

敵人軟的沒有得逞,便來硬的,張勝在敵人的刀劍下屈節投降反襯出蘇武不為所動的高風亮節,敵人將其放逐在北海無人之處,斷絕其飲食,蘇武齧雪咽氈毛以求生,牧羊時刻手握節符,這可以説是面對死亡的另一種意志考驗,對此刻的蘇武來説死亡不是難事,難的是將自己的一種氣節堅守到底,平常人會在這樣的生存困境中敗下陣來,或許會用死亡結束自己,但蘇武選擇不死正突顯了他與眾不同的意志與追求。這期間還有李陵苦口婆心的勸降,但均是對蘇武人格的一種張揚,一個人一定時期有一種理想不難,難的是一個人一輩子始終抱定一個理想。前不久曾看過林則徐的一篇文章,“苟得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趨避之”當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時雷厲風行虎門銷煙,抱定的是為國為民的思想,位高權重時對國作貢獻也許並非難事,難的是當林則徐被流放到偏僻無人的新疆伊犁阿克蘇時還能為當地百姓造福,用自己的一生踐行着為國為民的理想,這就是一種人格的力量,也是一種人生的厚度。

從這個角度來説,蘇武和林則徐是一樣的,用他們兩人反觀當下浮躁的社會會引發我們自身的思考。當我們將這樣的蘇武引領到學生心中時,學生怎能不被蘇武打動呢?至少我自己對蘇武的體認加深了。

篇13: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並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其地位有時甚至已被列為主課之外。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並且成績往往與實際程度不符,導致學生不願花力氣是最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試方案是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則一直致力於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教育較好地結合的道路,在幫助學生提高其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的根基。

一、夯實基礎,奠定文學素養根基

(一)早下手,抓反覆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學習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就抓緊語文的學習。在文言文語法知識上,我採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學策略。即開始在教學文言文時就讓學生徹底弄清文言文語法規則,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就讓學生自己歸納文中的各種語法現象,這樣做雖然在一開始佔用了較多課時,但幾篇課文下來,老師就可以和學生談論文言文語法方面的體會了,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便有了較快的初始速度,為後來的大量閲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用足教材,以“本”為本針對學生實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也發揮讀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抓實讀本中的文言文,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非常重點篇目快,甚至讓學生課外自讀的原則,有變化地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這樣,我們一方面抓實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思路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到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閲讀中去,擴大閲讀量,提高其語文素養。

(三)分步前進,學寫作文在作文教學上,我沒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據教材編寫體例,從話題作文開始,逐步訓練學生的各種論力,縱的方面要求學生學會區別寫作論點型議論文,論題型議論文,材料作文,詔題作文,橫的方面,讓學生先列並列式,層進式結構提綱,進而連綴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認真評改,評改方式靈活變化。一是學生自評,二是學生互評,三是分組評改,四是教師評改。每一次評改之後,卻令有充分的交流過程,讓學生討論、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來。

二、廣泛拓展閲讀。

提升語文能力語文課本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讀本是其有益的補充,而課外語文學習則是提升語文能力必不可少的範疇

(一)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在學習一篇課文前,我收集印發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體裁或題材的不同作品,把這當作導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課外閲讀,擴大閲讀量。

(二)充分發揮閲讀課的作用語文的重要內容是閲讀和寫作,閲讀是基礎,為提高閲讀水平,學校每週開設了一節閲讀課,在上閲讀課前,我給學生講清閲讀課的重要性,閲讀的要求,並且經常檢查學生的閲讀摘抄本,促使學生不斷閲讀。

(三)拓展閲讀課外文言語段文言文是大學聯考的重要部分,要求長期積累,因而我非常重視這一方面,我通過不同方式補充課外文言文語段,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我儘量選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勵學生去翻譯並作為論據寫入作文,使學生閲讀,寫作同時提高。

(四)堅持寫隨筆語文學習不能僅靠課堂,要利用課外,要利用生活,讓學生去觀察景物,敍述事情,抒寫心理,流露心聲,讓學生記住“生活處處即語文”。同時,對學生隨筆寫作進行檢查,選出優秀作文讓全班同學交流,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

篇14: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回首這一學期,我收穫的相當多。但是,我的教學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時仍擺脱不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不夠等。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工作,在以下這些方面多加改進。

1、在課堂上還要要更加註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多想多説多練。

2、進一步將課堂教學與課後練習結合起來,督促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3、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閲讀,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思維和理解能力。

4、和學生多進行交流,特別是給學生強調一種意識,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要多讀多記多寫,切莫想一口吃個胖子。

傳統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教學過程,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以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例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們始終採用整體感知�D�D合作探究�D�D反思質疑�D�D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並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我將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繼續完善我的教學工作。

篇15: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一第一個學期已經結束,回顧剛剛過去的一個學期,覺得值得思考、總結和改進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這當然和新課程的實施這一大背景有關,但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把在教學一線的親身經歷、親身感受以及經驗教訓認真總結,好好反思,讓自己在今後新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下面就來談談本人在高一第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曾經有過的一些錯誤認識或做法。

一、以為新課改就是要完全摒棄傳統教法的錯誤認識

我們常説“除舊立新”,一個新的理念的實施確實是建立在“破”的基礎上,“有破才有立”。這一次的新課改也是如此,它在課程結構設置、目標設計等很多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革,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就使得我在教學中力求新的同時,容易忘記一些好的傳統教法,特別是在語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記、多寫、多練以及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講。事實證明,以上的方法雖然傳統,但效果顯著,在語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創新的時候,吸收和融會傳統教法的長處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方法實施中產生過的錯誤做法

(1)導學案運用中的錯誤做法

我們這次高一語文的新課程教學一個重要的“新”的標誌、新生事物是“導學案”。“導學案”在山東兗州一中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它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思維,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出於經驗的不足和對學生學情調查瞭解的不夠,往往會採取這樣一種片面做法�D�D只注重導學案的“學”和“講”,卻忽視了導學案的“導”,結果經常會把課堂變成做題目(做導學案)和講題目(講導學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厭學。事實證明,如果導學案只“做”只“講”卻不“導”的話,對學生的“學”恐怕很難產生什麼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所以,如何設計好導學案並進一步利用好導學案,使它能夠真正調動學生、激發學生、解放學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好好動一番腦筋。

(2)合作學習中的錯誤做法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出了“積極倡導資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於什麼是合作學習,我在實踐中曾有過這樣那樣的一些錯誤做法:

①將小組合作等同於小組討論最新20xx年高一語文教學反思最新20xx年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當教學進行到某一環節時,我便會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這個問題”。於是學生便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了。其實,這樣的小組討論由於不是在明確的團體目標指引下的羣體學習行為,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②教師缺場。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我有時會退至教室的一側耐心等待,有時又如蜻蜓點水般在各學習小組間遊走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後,我再開始依次聽取各組的彙報,彙報完畢,課堂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其實這樣的合作學習事實上只是一種形式,因為缺乏教師的指導,學習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學習被用得過濫。有的時候我在課堂上不分問題是否合適都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學習呈現極大的隨意性。其實有的合作任務很簡單,更適合自主學習,完全沒必要合作學習。有的問題學生意見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討。頻繁、無價值的合作不但不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還容易使學生養成遇到問題淺嘗輒止,一味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

篇16: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一)

第一次作為一名老師走上講台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也很緊張。我所教的高一年級的語文課。任高一的課,在很多老師看來是比較輕鬆的,高一新生充滿稚氣,有活力,新課的講述相對來説也輕鬆了一些。其實,教高一才更是任重而道遠。首先,這些孩子的思維和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活躍,也更加分散,難以集中注意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活躍思維,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才能把握好高一學生的心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總結一下我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

一、認真備課

從學期初,對於教學大綱做一個細緻的瞭解與分析,並根據當地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的調整。備課的整體思路在於一個“實”字和一個“巧”字上。“實”字即落實大綱要求,落實新教材的要求,落實具體知識,把教學落實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水平上。

巧則要求在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創新教學設計,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上。開學一個多月,我就是在這樣的兩個標準下進行備課活動的。

二,抓好45分鐘

在備好課的前提下,如何在45分鐘的課堂上將所作的備課內容準確有序的講出來,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學校對語文的課程安排相對死板,在每天下午的前兩節,這是學生最困最容易瞌睡的時間,為了使學生能有興趣的精神飽滿的上好每一節課,我儘量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認真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我決不越俎代庖,也決不放任不管,做足做好“主導”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我是這樣安排一節課的:一上課,先明確教學目標和具體任務;繼而學生閲讀思考,提問討論;然後師生就重點難點互相提問作答;最後指導學生談談學習的收穫。這樣就更有利於學生打起精神,不會在老師催眠曲似的大段講述中度過一節課。

三、認真批改學生作業語文書面作業主要是作文,每兩週一次,就有一百多篇,約十萬餘字。我採取了教師批改為主、學生互批為輔、學生互批和老師批改結合的形式,認真對待每一次作文。在指導學生寫作作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風和文風,提倡言之有物,説真話,深入思考,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反對説大話、空話,反對説一些低級趣味的話。我批改作文時,堅持改字詞,改語句,改段落,改內容,認真寫評語,既鼓勵學生髮揚長處,又明確指出學生的寫作方面的不足。批改週記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常常要犧牲晚上的休息時間才能完成,而它的成效又不是一下子就能表現出來的,但是,這正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最重要的一個工作任務之一,我嚴格的要求自己,不僅要完成,而且一定要高質量的完成。

四、組織輔助性教學活動

作文語文老師,講好課還不能算是已經完成了任務,要想真正的引起學生對於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熱情,還需要在很多地方多動心思。我就在教學過程中或者教學之餘組織一些小小的教學活動,例如,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根據一定的題目進行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所關注的新聞知識, 對目前所發生的事情給出自己的判斷與評價。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課堂活動其實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目前我真正探索更多的形式與方法進行課堂活動,以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的輕鬆,學生的態度更加積極。

以上是我在這不長的教學時間中的一些想法,當然其中肯定也有許多問題和失誤的地方,我會繼續思考,繼續努力的完成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我作為一個老師的夢想——創造一個充實而又輕鬆愉悦的課堂。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二)

這一學期年,我擔任高一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我認為自己積

極主動,認真負責,精力投入,較為圓滿地完成了學校交給的教育教學工作。先將這一年的教學工作做一個反思,以便指導自己日後的工作。  一、對上學期工作的分析

(一)保持、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做好初、高中的銜接工作。

1、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時就抓緊其語文的學習。我認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一部分來自語文老師的引導,因此,我努力上好每一節語文課,力圖用充沛的感情,豐富的語言、知識,深刻的思想,靈活的教法來吸引學生,引發學生興趣。比如我對《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導語設計: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歐陽修遊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湧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文豪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讓後人傳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新課《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覺得高中的語文教學是國中語文的延伸和拓展。

2、復背課文

利用早自習時間,對所學詩歌、文言文進行復背檢查,讓學生在復背的過程中增強文言語感,有利於高中文言文教學。

3、堅持每週寫隨筆,不限制內容、體裁,只要求必須表達真情實感。同學們在隨筆中暢所欲言,喜怒哀樂任意表達。我堅持全批閲,每篇隨筆後面都有我或多或少的批語,這些話給學生們鼓勵,讓他們樂於表達。我還把握了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

4、加強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教學中特別將  “自主、合作、探究 ” 作為重點進行倡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二)夯實基礎知識,培養語文能力

面對剛剛升入高中的高一學生,我該如何實施教學呢?首先,我把語文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需要記憶、背誦、積累的基礎知識。一類是需要學生掌握技能、方法,進而形成能力

的。比如:閲讀、寫作。  對於第一部分內容,主要發揮了各班語文科代表的作用,請他們按照要求佈置、檢查、督促學生複習,利用早自習做過關練習。後來我覺得這樣做還不夠,就在第二學期改變做法,對1000個字音練習逐一過關,每個學生每星期過關100個字音,並且是老師逐一檢查每個學生過關。這項工作很煩瑣且歷時長,但師生都堅持得很好,學生興趣高漲。  對於第二部分內容,就需要精講多練。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説“傾筐倒豆莢容易,畫龍點睛難”,“精講”講什麼?怎麼講?我想還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比較好,為此,我努力從學生練習中發現問題,精講一些可操作性較強的方法,並輔之以練習加強訓練。這學年主要強化的是學生寫作訓練。訓練學生審題、擬綱,訓練學生髮散思維,訓練學生辨證思考。  (三)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地進行個別輔導,認真分析他們在平常學習和練習中的不足,分析原因,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督促改正。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每一次上課,我都覺得認真備課,參加集體備課,但一學期下來還是有許多遺憾。  1、作文訓練有些操之過急,且沒有做到分類施教。 2、面批作文量大,堅持的不好。

3、一個班的學生多,難免有偷懶的,我覺得忙碌的教學任務有時對學生監督的工作不能有始有終。

4、小組合作中,有時還不放心,擔心學生表達的不完整。  三、揚長補短,努力完善自我。

在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深感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才不會被淘汰。我參堅持每天讀書,做好筆記,充實自我,尋找一切可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不斷汲取新知識、獲得新養料。  我將自己的筆記做好分類,將重點的相關的知識點運用在課堂上,大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課堂內容。

總之,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受到學生的歡迎,但我深知,路還很長,我會繼續努力的。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三)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篇文章,我聽過許多老師講過公開課。可以説,幾乎每個老師的講法都不一樣——有的着重於品味語言;有的偏向於體會作者的感情……聽得越多,便越覺得這篇課文不好講,尤其是要講出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難上加難。

一篇文章的學習,不可能種.種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兩個能力的訓練。這就要求教師突出重點,“小切口,深挖掘”。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於語言運用的理解。語言文字可以表現多種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攝影美……如何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到這些美呢?選取什麼樣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祕園》中的音樂飄了過來。是的,美妙的音樂能給人美的享受,美的薰陶。其實,美麗的文字也有這樣的審美功效。藝術是相通的。我知道該怎麼做了——引導學生動用他們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感覺、憑藉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來體會這篇文章的美。

在講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時候,我發動學生動用所有的感官來欣賞這兩段文字,然後問他們:“在這兩段文字中,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又聞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同學們讀着、討論,教室裏非常熱鬧。

把這種濃厚的學習氣氛推向高潮的,還是關於第六自然段的討論。我先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用一種藝術形式來表現第六自然的內容,你會選擇什麼樣的藝術形式?是畫?是音樂?是舞蹈?還是別的?”大家的回答比較一致,都認為應選擇一幅畫來表現這段文字所傳達的內容。我的下一個問題接着來了:“繪畫有很多種類,按照表現技法的不同,可以分為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素描畫和水墨畫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畫家,你會選擇哪一種繪畫技法來表現這段文字呢?為什麼會這樣選擇呢?”

“素描!”一個聲音很快地響起。

“來,來,你説説看,為什麼選素描呢?”

“因為素描畫簡潔。第六自然段描寫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樹和山,如果用別的畫來表現,畫面就會顯得比較雜亂。”

這個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裏忽然一片寂靜。有的學生在點頭,有的學生卻皺着眉在搖頭。一隻手高高地舉起來,是個秀氣的女孩子。

“老師,我覺得素描畫不好。因為素描畫的線條太硬,層次感、黑白對比都非常分明。但這段文字所表現的內容很朦朧,很含蓄。您看:樹色陰陰象一團煙霧,遠山也只是樹梢上隱隱約約的一帶遠山,樹與山的界線是不分明的。所以我覺得用素描畫不好。”

“那你認為用什麼畫比較好呢?”

“用水彩畫吧!”她想了一會兒,“因為水彩畫比較適合畫景物,它能表現出景物朦朧、含蓄的美”。

“不對!不對!”這個孩子的話音未落,另一個反對的聲音響起來,我點點頭,示意他發表他的觀點。

“水彩畫的顏色太明麗,一般用來表現白天的景物。這段文字寫的是晚上的景物,色彩哪有那麼鮮豔?”

我又問:“你説説看,用什麼種類的畫表現要好一些呢?”

“我還沒有想好。”他不好意思地搔搔頭。

“你學過畫嗎?”我問。

他搖頭。

“那你怎麼知道這些的呢?”

“憑感覺!”

哦,感覺!好玄的詞兒!這不正是語感嗎?

“好!班上有同學學過畫嗎?我們來聽聽‘專家’的意見,如何?”

一個男生很神氣地站了起來,還故作姿態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笑了。

“我覺得用中國的水墨畫比較好,水墨畫色彩淡雅。在這幅畫中,可主要選取黑墨,通過墨的深淺來表現遠山近樹的層次。水使墨盪開,使山與樹的界線呈現出一種隱隱約約的狀態。而且,中國的水墨畫講究一種‘留白’藝術。就是整幅畫並不畫滿,而是適當地留取一定的空白,給欣賞者一定的想象空間。因此,中國畫最適合表現空靈、含蓄的意境。而未自清先生在這段文字中表現的淡淡憂傷與落寂,也就是‘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句話,通過整個畫面能很好地表現出來。

教室裏安靜極了,接下來便是雷鳴般的掌聲。講得多好啊!我們的學生總會有讓老師驚奇的潛質。我從他的一番話中知道了許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們的回答讓這節課更加精彩了。

同學們都很贊同他的觀點。因為他的話十分有説服力。上課,並不是簡單的老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匯聚了許多閃光點的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的過程。

我想,我應該把這節課記下來。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四)

過去的半年,緊張、忙碌。冒着滿面風霜,頂着一天星光,跨過一路泥濘,辛勤耕耘,默默而無聞。這半年,收穫了一些成績,也有幾多感慨、些許慰藉。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催馬揚鞭自奮蹄,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無論任務多重,困難多大,只要學校佈置了的,都盡力去完成,認真做好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認真備課。首先研究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及每年更新的考試大綱,領會精神,結合實際,落實到工作中去。然後鑽研教材,研究教材與課程標準的有機聯繫,理清教材內部每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分清主次內容,找好教材在教學中的切入點。例如,在教學“必修五”時,本人就注意對一些篇目的取捨或必要的整合,進行適量的補充或拓展,進一步優化教材結構體系,使之更切合我們的教學實際。在教學《史記選讀》時,則注意找出教材的好的切入點,設置有提綱挈領性的問題,層層遞進,步步為營,全面推進閲讀和深入探討等。

認真研究教法和學法。較詳細地瞭解學生的語文基礎和學習習慣,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指導,形式不拘,內容廣泛,點點滴滴,貫穿在每個細節。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尤其是新課標理念去研究教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提高他們的閲讀理解、探究和綜合表達的能力。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選擇適用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結構,使之順應教學發展的新潮流。

積極參加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匯聚教學智慧的最好方式,在活動中積極發言、與同行切磋,有創造地進行二次個體備課。精心編制教案,組織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流程。上課時能多次、及時、有調整地實施教案,容量、質量兩相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之成為學習主人和發展個體。堅持寫教後記,尋找不足,去補救缺憾。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良師益友是教師重要的角色。本人在工作中能主動關愛學生,言傳身教。虛心聽取學生意見,建立民主、平等、親密的師生關係,尊重學生人格,勤於跟學生交流且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位叫於祥勝的同學,語文成績一直不好,為此很苦惱,本人得知這一情況後,就主動去詢問,幫助他分析原因。他表示很願意下功夫,但不知功夫用在哪裏,如何安排學習,經過與之深入交談和予以熱情鼓勵,後來他的語文學習成績在短期內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有了學習的興趣和提升成績的信心。對於犯錯誤的學生,有足夠的包容之心,用耐心去勸導,用誠心去感化。經過半年的努力工作,學生們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然而,回顧歷程,卻又發現工作中存在許多不足,特歸納如下。

1、在執行新課標的過程中,對教材每個部分的具體要求和有實效的教法缺乏細緻深入的研究。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尚未在教學中一以貫之。

3、課堂教學的構思、環節、組織和內容有待進一步優化。

4、激發學生興趣和挖掘學習潛力還做得不夠。

5、需要更加深入有效地作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

如此等等,本人願作深入剖析、誠懇反思;並相信:沒有反思的認識是膚淺的認識,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沒有反思的錯誤是永久的錯誤,沒有反思的教學是故步自封的教學;勤於反思是創造的胚芽,勤於反思會造就出不停上進的車輪!在今後的日子裏,本人願再接再厲、努力作出更新更大的成績,回報黨,回報人民。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五)

源遠流長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雖然有很多優點,但用現在的眼光看,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束縛了學生的個性,而且也讓我們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教得很累。本來以為“課改”會讓我們輕鬆一點,可是半年下來,沒有感到絲毫的輕鬆。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評價機制,需要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適應;同時新課改第一年,家長、社會、教育部門的密切關注,這些都也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雖然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教齡都在8年以上,教學經驗最少的也經歷了兩個大循環,但我們一致覺得,每一個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剛剛上崗的新教師,緊張加忙亂。回顧這半年來我們的困惑、思考與實踐,我們不能説有什麼經驗,只有一點點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面對的是課程結構的變化。

以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相對固定,很少變化,是一種穩定的結構。而新課改突出了發展個性和以人為本的概念,相應的對新的課程結構就提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較高要求。具體體現為壓縮必修課時,增開選修課,以提供較充分的個性化空間。以前高中3年的語文內容,在新課標中壓縮為5個必修模塊,在高一、高二共兩個半學期內完成。另有3個半學期左右的時間,學生可用來選修。選修課現在設計為5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説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每個系列又可設計若干模塊。必修課每個模塊計2學分,學生修滿10個學分,可以達到基本水平。選修課學生依個人興趣自選4個模塊,修滿8個學分後,與必修課共計18學分,這樣就可算作語文科目合格。

課改大大壓縮了必修課的課時,我們的周課時數減至四節,課時減少了,授課內容卻不減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個必修模塊包括四個單元的閲讀鑑賞、一個單元的表達交流、一個單元的梳理探究和一個名著導讀,相當於舊教材的一冊書,而新課程要求一個學期修完兩個模塊內容,也就是説,舊教材一年上完的內容新教材要一個學期上完。於是,期會考試前我們高一師生就是在與時間賽跑,與有限的精力作鬥爭,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達一個終點,還沒來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個終點奔去。課改,變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個大大的“累”字,我們被這個大大的“累”字壓得無暇去體味課改帶來的益處。我們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師生的趕和累為代價,那它的存在價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説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讓學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難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那麼多的內容,這的確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但在接下來的必修2中,這個問題就緩解了不少。因為教完必修1後,我們全組教師一起進行了認真的總結與反思,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取捨、處理,縮減了一些內容。比如第二個模塊中的演講詞單元,本單元的重點在於拓展運用,所以我們只用了兩個課時以本單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説》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兩篇演講稿為範例,讓學生掌握一般演講詞的特點,把口頭的演講訓練放在課前口語訓練甚至平時的課堂發言中。同時我們加大課堂密度,爭取有效的授課時間,基本上每一節夜課我們都用來講課,很少考試。果然,時間夠用了,期末實現了我們留出一個半星期總複習的預期。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開設必修課的目的,是構建語文基礎,可是略有教學經驗的.人都知道打基礎是不能開快車。語文各種能力的養成不是一瞬間就可完成,語文素養的形成靠積累、感悟,運用,哪一樣也少不了分析和訓練。

缺乏了分析和訓練即使能形成也終究是薄弱的,是難以提高的。新課程中儘管迴避了訓練的話題,而參照其“在閲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的表述,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它暗示了在教學中運用知識與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訓練能力的必要。但現實是課時這麼少,幾乎每節課都要講一篇新課文,這與鞏固基礎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單元是新聞單元,這個單元和大學聯考語言運用考點的新聞壓縮直接對應,我們精心挑選了一些這方面的例題、練習,但是就是沒時間給學生做,本應期會考試前就完成的練習內容,直到期末複習才安排下去,而這距新聞單元的學習已經很長時間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學,無論是舊教材還是新教材,文言文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很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新課程似乎弱化了語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那麼,課改形式下有限的課時裏的文言文該怎麼教?同時還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須的語文學習習慣(以往學生語文成績好很大程度得益於這一點),因為搶時間,學生每天只是疲於應付新內容,沒有時間複習、整理,所以並沒有形成。我想也許是新課標這樣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許是我們在思路和方法上還存在問題,我想這是我們下一個學期重點要突破的一個難題。

再來説説選修課,本學期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了校本選修課。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大了,老師講課的靈活性大了,大大激發起了教學雙方的興趣。我們備課組以打通教材和大學聯考為出發點,結合學生實際,開設了一門《中國當代名家導讀》的選修課,結果深受學生歡迎,這一門課的選課人數達到了人。

課改給我們的感受是“累”,但“累並快樂着”。

解讀教材之樂。

語文教師難當,沒有哪一個學科會讓教師在上課之間,首先思考的是“教什麼?”,而語文課就是這樣,限制中包含着自由,有限中孕含着無限。語文學科本就是人文性、藝術性最強的感性學科,在各科教學中最講求個性,也最能體現出教師的個人氣質和才智學識。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就是説在新課程標準和《大綱》背景下,語文教師對教材地處理和運用可以是豐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説,教改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當我們在課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藴、知識功底、價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讀的平台,以認知價值、審美價值、發展價值引導學生與文體進行“精神”對話的時候,那種快樂是難以言表的。比如,我們學《史記》中的《鴻門宴》、《項羽本紀》,我們如果用心體會,就會發現太史公對項羽作為一個悲劇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着高度讚賞的態度來評價的;揚項羽即意味着某種程度的貶劉邦,而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如果我們繼續思考,就會發現太史公的作為漢朝臣子蔑視至尊的權貴而又不得不隱晦表達的深層用意。也許這種解讀,未必符合史學專家的正統,但是誰都不能否認,這種語文學習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們後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對話,哪怕這種對話可能有着許多誤解的成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設置一些相關的情景,介紹一些背景知識,學生自己就把思考推進到這一層面。

這學期,我們讀古代詩歌,從《詩經》《離騷》到漢魏晉詩歌,我們從這些飄逸着歷史流風遺俗的詩句中,遙想那個時代的興衰和個人悲歡;我們讀《赤壁賦》、《囚綠記》《荊軻刺秦王》我們深深感受到有那麼多如此壯

闊而又形態迥異的人生奮鬥軌跡和生命的選擇;學習《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飛向太空的航程》對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導讀中,穿越時空隧道,與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進行思想的對話,借他們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們的生命旅程。

當然新課改對備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由單一統一目標變為多元多層次目標,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備課時的知識準備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的可能,儘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選好切入點和提問方式,把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作為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提高。

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為特徵。《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進行倡導。

由於課程改革剛剛開始,一開始我們對課程的認識還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認識到位了,實踐也不能很快地跟進,也有過誤區。比如説,偏面地認為“新課程的課就是要新”,於是在課堂上花樣百出,有時課上強調所謂的“自主”,而學生實際都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活動,他們非常“忙碌”地,興致勃勃地交流着、彙報着、表演着……而學生並沒有時間進行思考。一講“合作”就是“小組”,什麼課都是小組討論,什麼內容都要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而很少考慮討論的價值。再有有時,合作是合作了,但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合作過程是簡短的,討論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學生往往拿不出什麼結果或結論,感到非常茫然。

通過校內的跟蹤聽評課以及教育學院的展示課,我們及時反思,認為從根本上説,這一誤解是與我們對新課程標準的精神領悟不到位有關,從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膚淺與浮躁,甚至於有些急功近利。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多種方式體驗”,應該是有條件的。它取決於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切脱離學習內容、違背語文特點、不符實際的、節外生枝的體驗,應當慎重。自主學習,應該在於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在這個前提之下,在面對相同學習內容的情形時,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式、學習的夥伴,以飽滿的情感來展開學習活動,才能將自主學習落實到實處,避免虛假的自主在課堂上的出現。合作學習要以自主學習為前提,在經過獨立思考後進行合作學習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學習,必須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學習的難點上。而不是為合作而合作。合作學習是通過多人的頭腦在討論中碰出智慧的火花來解決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而不是一般問題。因此,合作學習的組織,也必須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積極發言,從而得以發展。同時不要一有問題,就組織學生探究,如果探無可探,以學生的實際究無可究,還是結合傳統的講授為好,要把“實”與“活”結合在一起,把“預設”和“生成”結合在一起。

半年的課改實踐,我們遇到的問題不少(也許是我們對課改理念認識得還不夠深入、透徹吧),但我們相信,課改之路,雖有荊棘,但沿途的風光無限。儘管有着這樣那樣的想法,但為人師的我們還是在課堂上充滿愛心、竭盡所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和目標,並且相信,無論如何,課改都將有益於孩子們的成長、發展,都將促進教師的不斷學習與提高!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

篇17: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遵循“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學生全面發展之路。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並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應該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並有一定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內容和寫作訓練方法。以此為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新課標下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着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脱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説、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聯繫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能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為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為,無論課內課外,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能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於練習,課外致力於閲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延伸到課外閲讀教材,並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必須體現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語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三、教學設計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有時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內容,就是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麼這種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設計課堂表演這個環節中,老師應該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想一想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麼,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我個人認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為表演畢竟一種輔助手段,而且年級越高越要摒棄。如果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在頭腦裏表演豈不是更好?然後要想你如何讓學生表演。例如在講《阿Q正傳》時,你想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阿Q語言的特點、神態的變化,那麼學生的表演能達到這個目的嗎?你的學生是專業演員嗎?怎樣調控才能不會成為一場鬧劇?如果學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課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響了學生對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的把握。所以教師課前要認真去準備,不僅是台詞、動作,更主要是學生紀律的約束。我認為應該把表演簡單化,情景化,語文化,最好是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於浮華,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脱離文本浮於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説一説,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為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説、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紮紮實實地“雙基”訓練,怎麼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脱表面的浮華熱鬧,迴歸本源。

篇18: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培養高中學生聽、説、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重視“寫”在整個語文綜合能力構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導學生熱愛習作,練就學生紮實的寫作功夫,在大學聯考中寫出寫啥像啥的作品,使之獲取較高分值,歷來是同行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作為指導者,首先應當樹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階段性全局觀念。既要辯證分析學生通過國中階段所進行的一系列作文訓練而達到的水準,又要用發展的眼光來指導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無論在指導思想方面,還是在具體實踐操作方面,都應有周密的計劃性、嚴密的科學性、訓練力度的強化性,行文運筆的深廣性及靈活性。

一、把握練習內容,分塊收集習作素材。

古人説“無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能收集並寫出文章的事物可謂浩如煙海,寫作信息無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於經過艱苦的選材過程及思維方面的沉澱,通過“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的人為創造活動之後,如此無限量的寫作信息,卻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時代基調,階級色彩,社會道德意識,民情風俗觀念,集個人而成的羣體粗線條情感喜惡的規範和影響。這樣,在特定的時代或時期,就把無形的寫作信息無意識地納入或寬或窄,或深或淺,或長或短,或濃或淡,或急或緩的創作主渠道中。這些創作主流,雖也呈現出縱橫交錯,繁雜紛呈的特點,但一定程度上卻粗線條地、清晰地凸現出了短期內不易變更的題材集中意識。準確把握這些有形題材,以此設置習作達標規程並明確達標原則,在實踐操作中使之具體化,就會減少作文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作文教學日趨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體現出作文教學的科學性。

宏觀上把握好訓練題材內容,使學生對作文訓練有一明確的標的。這就要求指導者積極關注生活熱點話題,重視對社會焦點問題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練習的題材內容可直接或間接或有所側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①愛國主義;②遠大理想;③傳統美德;④奉獻精神;⑤弘揚正氣;⑥見義勇為;⑦艱苦奮鬥;⑧健康心理與熱愛生活;⑨望子成龍與家庭悲劇;⑩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市場經濟與腐敗現象;?環保意識的增強;?做人與處世;?以自“我”為中心與以天下為己任等等。這些題材的設置,並非一陳不變的,可在此基礎上刪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項工作,指導者一人足可勝任,但付出艱辛努力的是時卻帶有極大的刻板性,可適當“拋磚”(明確方法,做出示範)而“引玉”(要求學生參與進來,爭做確定題材內容的先鋒)題材內容一經確定,就要圍繞它做好系統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給學生,分任務到組別,成塊狀收集材料;教師只負責劃分並審訂材料而成冊,把主動性完全交給學生。

二、擬題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閲卷中,改卷人對沒有文題的作文是深惡痛絕的。而沒有一個新穎,別緻的文題,讀者對於整篇文章,從心理上説,一開始就有一種慵懶,睏倦的情緒。文題擬得好,對一個有一定學養,訓練紮實的高中學生來説,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較下面一組同一題材不同文題的擬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題材:熱愛家鄉文題:A.我的家鄉 B.托起黑太陽的地方

同是寫我的家鄉——一塊產煤的地方。兩文都寫煤礦工人為了家鄉,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無天日,充滿險情的礦井中不辭辛勞,默默奉獻的生活實況後,發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寫了一曲讚美煤礦工人的頌歌。但比較文題,B顯然更勝一籌。如何擬題,使之更具豐富的美感效應呢?

⒈抓關鍵句擬定文章題目

有的文章,在確定材料後,文題的確立一時難以定奪。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話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語言,在文中有緊扣主題、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對內容而言頗具提綱挈領的核心效應,便可適當考慮以之為文章題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隻金鳳凰》問世。作者反映的是隨着黨的政策好轉,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會現實。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題放在一件極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來深化。家景不好的蓮姑向狹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車一用,在自行車出小毛病之後,桂嫂揚言要蓮姑賠償損失費;文中有蓮姑一句氣話“秋收結束,我送你一隻金鳳凰。”一句平淡的話,被作者別具匠心地用來做題目,卻顯得極有深意,把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日漸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題深刻反映出來。

《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1期例文(P14)《一生走不出你濃濃的愛》,作者用飽含真情的語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鋪陳疊加的形式表達出來,文中每寫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帳的形式,寫出母親對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關懷。文題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話,把全文瑣碎、平淡的材料緊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個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內容越豐富,套袋就會更圓,母親為兒一生操勞的形象也就越來越豐滿。這句話就起到串連材料,點明主旨的作用。這樣,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無窮的亮色。

⒉材料來擬定文題

名家作名文,離不開想象和聯想兩種心理活動過程。指導學生巧妙運用聯想習作,是高中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高中大部分學生常寫出因思路堵塞、視野不廣而就事論事、就事寫事、寫完了事的文章。這些聯想不豐,味道不足,乾巴,瘦弱的羸弱體文章,有如先天氣血不足,後天有失調養的少年,蔫癟而列絲毫生氣。這是指導者的心頭大忌。而聯想卻加強了眾多事物間的聯繫,使眾多事物抱緊成團,讓材料內部體現出較強的類比性及對比度,我們從積極修辭的角度,可審視到這種類比性及對比度給文章帶來濃厚的和強烈的美感效應。如餘秋雨《臘梅》這篇散文,文中體現了某醫院護士小姐們憑着高尚的敬業精神,以極富生活情趣的具體活動——雨中護花,雪夜護花,雪地數花等感人至深的情節,撥開了瀰漫在眾多身患絕症的病人心靈天空上的厚實陰雲,使他們在朵朵含笑綻放的臘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對生命的強烈渴求。最後全都病癒出院。文章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礎材料(病人在護士小姐的精心護理下病癒出院)與聯想材料(梅花不屈從於惡勢力,與風雪相抗爭的高潔可喜之性情),通過聯想結合在一起,緊扣住材料之間的類比性,圍繞聯想材料來擬定文題。這樣擬題,從內容上講,可以加重加厚作品,使主題得以較大幅度的凸現;從修辭角度上説,這種具有類比性材料的反覆疊加,本質上對主題就有鮮明的強調作用。此類文題的設置,因為它在形式上隱含了基礎材料,讀者對文章的內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帶有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這種模糊性,使文題本身具有較大信息張力的同時也為讀者瞭解全文主旨設下懸念。而從讀者欣賞作品的角度來説,其思維過程為:文題——聯想材料——基礎材料——主題。這一過程與作者的創作思維過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題後,最先關注的是聯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而涉及基礎材料;讀者在對文題、聯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行分析感悟之後,才能叩響文章主題之門。也就是説,讀者思維過程要歷經一段漫長曲折的路途。從這個意義上説,圍繞聯想材料擬定文題,可以使主題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轉未知入已知領域,嫻熟運筆。

前文強調了平時收集素材的重要性,並提出成塊狀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戰時軍需。但由於近幾年大學聯考命題走向有遠離現實生活熱點,命題內容呈現多向化走勢的特點,學生往往望題興歎,無所適從,硬着頭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筆者認為,作文命題的形式和內容是無形的,雖然我們加強平時積累,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形成塊狀的知識結構體系,但面對幾乎沒有規律的命題形式和內容,平時的積累就變得格外疲軟。此時,轉未知入已領域,嫻熟運筆,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作文成功的關鍵所在。面對陌生的命題範圍,難以下筆,這是現實,是必然。但我們可在不超出命題範圍的情況下巧妙轉換擬題,並在文中充斥進我們熟悉的素材,嫻熟運筆,寫成文章。如1999年全國考題要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範圍,自擬題目,寫出文章。

這樣寫,固然可以,但難出佳作。試想,一些中、小城市、農村的學生,有多少人能對這一涉及科技發明的文章作淋漓盡致的發揮,但傾向於這一主旨的學生不在少數。於是,他們必然陷入握筆難書,舉“腦”艱難的境遇中去。而一位考生,自擬題目:《傷心兒女》敍寫三位不孝兒女,原想通過移植記憶,摸清母親遺留下來的家底,可記憶移植之後,兒女們看到的是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母親的忍辱負重。這樣,作品就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考其原因,作者完成轉未知領域入已知領的思維過程,對平時訓練的“傳統美德”題材中“孝”這一古老而年輕的話題進行重新審視,並取得較大成功。

篇19: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剛帶學生時,發現很多學生有淡化語文的情緒,忽視它,認為它即使不用功學,一樣可以考個不錯的分數,我甚至也曾這樣想過,但,一年的處於遊戲狀態的學生和我,發現考試的結果並不理想。不理想就得找原因。原因是我們的不踏實,儘管我們的課堂很活躍,可是,卻少了實實在在的東西。

我經過思索,和四處請教,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學生的成績終於日漸起色,結果,每一次考試我們都比較理想,學生們也更加相信我這個像姐姐一樣的老師了。

首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得心裏有譜,有個清晰的思路,知道自己三年的目標,和每個目標的實行階段。大的講,就是這一年我需要做什麼,比如,我在高一時,目標是讓學生喜歡語文,對語文感興趣,廣泛的給學生介紹語文的魅力,讓我們一起沉浸在語文奇妙美好的世界裏。高二時,漸漸進入正題,接觸大學聯考脈搏,踏踏實實的學習,理出大學聯考要考查的大體知識點,最好的方式是記筆記。高三,強化訓練,從專題到全面,經過多次實戰演習,學生即使面臨大學聯考,也可以少幾分畏懼了。

其次,我認為語文教師比較感性些,最好和學生走的較近些,心與心的交流更能帶動學習的動力。學生寫週記,會常常説些心裏話,老師不妨多關注一下,更可以和他們談談,這樣,學生會覺得老師很關心他,從而認真學習。同時,你也在不經意中,被學生銘記了。

最後,無論何種技巧,都少不了你的認真。踏踏實實備好課吧,有一句話“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用在這裏雖説有些過,但也是個啟發。課下要花時間去備好課,要廣,要深。而課堂上卻要把它壓得很薄,很精。這樣,學生才會好吸收,不是那麼累,才能進步的快。這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的結果埃

其實,我們每個老師都想出好成績,所以不努力,還是不行的,不要太相信自己以前的知識和經驗,時代在變化,學生也是變化的,老師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啊!

點滴心得,與君共勉!

學理念方面:我一直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種潛移默化式行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語文教學同樣如此,如果總是強調學生必須背過、必須默寫過,必須理解等等,看似在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實際上卻會在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壓力,讓他們感到學習是任務,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這樣就容易扼殺學生那份對語文的發自內心的喜愛與迷戀,因而就抹殺了語文教學的初衷——語文素養的培養。

我認為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尤其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容易起到感染、薰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精彩之處,用心去體會、揣摩,發現其中的美,發現那種美的表達方法。從而使學生愛上讀文章,愛上欣賞,甚至希望並學會去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能夠了解文章的含義,吸取其中的精華,感悟文章的寫法,達到從知識到精神的成長。

教學方法方面:俗話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學理念,具體的方法則是千姿百態的。對於不同羣體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環境採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們語文課本上,對於不同的年級自然所配備的教材內容都是符合相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於他們來説,理解文章的內容應該不是什麼難事,所以教授課文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領悟到的東西,老師所要指導的就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或遇到的問題。當然對於重點的把握,教師應該視情況加以引導。在學生自主理解體悟的同時,教師應該有意的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的寫法、特點,領悟到如此表達的優勢,從而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學習和寫作及表達的方法。這樣我們就不是單純的教課本、教課文內容,而是教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學生自我表達的方法。不但讓學生學會了輸入,同時還學會了輸出,也就是運用。

當然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教學導語、創設的教學氣氛了等等,都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這些都離不開老師的激-情在裏面,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和摸索。

總之,我們還是應該本着學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引導他們學會讀書,學會學習,學會運用。

篇20: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一、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困難——如何提高語文能力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加德納,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而語言技能(語文應用能力)位於首位,由此可見在教育家的眼裏,學生的語言智能的發展是多麼重要。然而,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學校的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説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説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於一個基礎的問題,一個長期積累語言材料的問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帶的兩個班(073班和075班)中,學生語言材料貧乏表現得十分突出,特別是理科班073班。課堂上比較活躍,課後卻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了學習其他科目,因而語文知識積累不夠,語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成為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難題。

二、教師在教學上的最大困難——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

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靠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問題。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對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認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積累字詞嘛,有什麼難的。其實,我這裏所説的積累並不是死記硬背一些名句和詞語,真正的語文積累,內容更為豐富,不僅有詞語和古詩文名句,還應有學生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情感體驗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感興趣的內容在記憶裏“自由出入”時,才能活學活用;只有做到活學活用,才能為閲讀、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三、採取措施,迎難而上

針對以上教學中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實基礎——字詞句的抄寫和寫作素材的積累。本學期一開學,在目標定位和思想動員課上,我就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明確提出了要求,要求學生準備兩個作業本,一個用來抄寫課本中出現過的生字詞,一個用來抄寫名句美文及寫作素材,每週要求學生交上來給老師撿查一次。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二是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其次,加強閲讀。語文新課標要求從學生有效的閲讀課文起步,這是對閲讀主體——學生的尊重,也是對閲讀規律的遵循。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讀”,反覆的“讀”,再從“讀”中獲得感悟和體會,提高閲讀能力。這才是有效的閲讀課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閲讀效果。因此,這一學期的課堂閲讀教學中,我就特別注意留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以提高閲讀教學的效果。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閲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電。“一日不學則落後,三日不學則無知。”在課程改革理念層出不窮的今天,教師的自我學習顯得優為重要。一位教師要會教書,首先要會學習,我深知教師的自我學習在整個教學中的重性,因此,在緊張的教學之餘,我採取了多種不同途徑進行學習。如瞭解最新的教學理念及大學聯考動態;積極向其他老師學習,取長補短;充分利用“校視通”裏的優質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等。特別是對學校訂購的“校視通”學習資源,不敢説我是用得最好的一個,但可以肯定,我是學得最多的一個。同時也希望學校能夠繼續為我們開通“校視通”這一學習資源,讓我們老師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齊。

四、今後的教學重心

學生的年齡在增長,知識也在不斷積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他們閲讀的好習慣、方法,為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的課文語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學生感受和情感體驗方面的積累,讓他們找到源頭活水,給語文學習帶來清泉溪流,成為今後教學的工作重心。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和同仁們不斷的交流切磋。

篇21: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老前輩呂叔湘先生説過:“語文課和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説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有,學習語文的條件得天獨厚,學好語文理應小菜一碟。但事與願違,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在此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

其一,對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

其二,囿於語文大學聯考的試卷模式。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能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我們把語文學科分成幾大板塊,弄得七零八散,與真正的文學早已相去甚遠。在這樣的教學中,語文素養真是無從談起。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無數事實證明,學生是在閲讀課外讀物的基礎上增強了學習語文興趣,進而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語文成績的。看來,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要增加閲讀時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增加閲讀時間,擴大閲讀視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想。但因為時間的關係加之外界誘惑很多學生很難養成自覺閲讀的習慣。因此,我的嘗試常常無疾而終。

學習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我想今後還要堅持預習和複習的整理本的檢查和檢測,讓學生在預習,複習以及課堂學習這幾個環節上能環環相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真正充當起的主人。當然,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僅僅是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我願意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反思我的語文課堂,很多情況下存在着喧賓奪主的現象,我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體現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學生的狀況,總是滿足於課堂上幾個活躍分子的反應,依賴於課後跟學生的單獨交流,其實,我早就發現,課堂上的那種交流是任課後怎麼彌補都無法達到的效果。要能讓每一個學生的心在我的語文課堂上都動起來,這該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啊!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心真正地動起來,而不致於使學生陷入“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的窘境呢?

語文教學影響着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影響着一個學生整個人今後的發展。高中語文教學旨在使學生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使其具備最起碼的表達能力,進而為學生整個人生的健康發展奠定最堅實的基礎,為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開啟一扇成功的大門。而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還是普通中學的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瞭解並接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使他們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養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們努力的最終目標嗎?如果我們在高中階段做到了這些,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過以上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做得更好。

篇22: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成功之處在於重視“人”的發展,以人為本。眾所周知,學生不是一隻等人喂的鴨子,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平等、開放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可學習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可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也正是新時期語文教學乃至各科教學都應做到的。

除此之外,我認為本節課體現了教師是“促進者”而非“帶領者”。在整節課中,我的活動雖不很多,但並不清閒,我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學生的情況,並且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這裏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自己去實驗、觀察、研究、探討,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篇23: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昨夜睡前偶爾翻開《莊子心解》,在161頁處,赫然發現克里虛納的一句話:“不要去顧慮結果,只要做任何在此時此地必須做的,然後把結果留給我,留給神。不要問説將會發生什麼,沒有人知道,要去關心手段,而不要去想結果,不要成為結果導向的。”這句話很是讓我的心震顫了一下,也許一直以來,我的問題就是太關注結果了,喜怒哀樂為結果所控,一切努力便顯得不那麼自然了,説的更坦白點,其實就是內心深處尚有一個不大不小的自卑存在。因着這自卑心,就愈加要向結果來求證,為了求證便兩眼鰥鰥、目光呆呆,最終丟失了過程應有的樂趣與意義。

同樣的事情大家都在做,但心態卻迥乎不同,內藴貧乏者捉襟見肘;鳶飛戾天者目無餘子;虛懷若谷者海納百川;遊刃有餘者氣定神閒。因心態之不同,所成之事業自然也判若天地。最近讀到李鎮西老師《冬天》一文的課堂實錄,堪可為證。

這堂課是李老師在20xx年應邀到鄭州鐵路二中講學時,難卻校長盛情而臨時決定上的,由於事出無備,李老師只好從隨身攜帶的手提電腦中選了篇朱自清先生的《冬天》來講。李老師説這是他個人非常喜歡的一篇散文,於是我從網上調出先看了看,內容確實是典型的朱先生風格——於質樸中藴含細膩之深情。當時我就想李老師這課一定上得有聲有色,精彩紛呈。

待我細細地看來,卻是大大的失望了。這就是李老師的課嗎?這就是傳説中大師的水平嗎?一開始上課,李老師不是馬上吸引同學們,趕緊切入主題,而是悠悠然地和學生們聊天、拉家常,談什麼“怎樣才算是讀懂了一篇課文”,而且自己還長篇大論地説個人的看法——這不是新課程最反對的教師佔據課堂的法子嗎?當李老師大談當年他看電影《我的兄弟姐妹》是如何流淚時,我實在忍不住了。我甚至在心裏禱告:李老師,我敬愛的李老師,你趕快切入正題吧!大家把你從大老遠的地方請來,不是聽你侃大山,而是想見識一下你高明的課堂藝術的啊!你就這麼對付大家,實在是……,唉,我簡直都想替你鑽地縫了。

不緊不慢地,李老師總算開始讓學生讀那篇文章了,我意少舒,靜待下文。接下來,李老師自己朗讀一遍課文,讓學生勾畫出打動心靈的語句。從實錄中看得出李老師讀得甚是投入,因為讀完後,課堂上悄無聲息,看來大家都沉浸到了課文之中,這不能不歸功於朱先生散文的動人魅力了。

還是來看李老師都做些什麼吧,他説:“現在我想聽聽同學們的感受,就按照剛才我説的:‘讀出自我,讀出問題’的順序來交流一下各自的體會。”説喜歡的句子,這個不難。有同學説“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着‘洋燈’,也還是陰暗”這句不錯,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父親講的小時候吃豆腐的故事。李老師借題發揮説:“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距離迅速地拉大。在現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們,可能是做作業,爸爸媽媽呢可能是看電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多麼懷念那種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對一種久違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憶。”我心想上面那位女生趕巧聽過父親小時候吃豆腐的事,其他學生就未必有此同感了,李老師能把同學們的心攏到“温馨的人情”這個主題上來嗎?又一位同學站起來説:“我對這幾句特別感動:‘外邊雖老是冬天,家裏卻老是春天。’我感到這句話特別温馨!”“呵呵,我真是感慨萬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李老師説着還真和這位同學握上了手。如此又問了兩位同學,之後,李老師看到一位女生把手舉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請她發表意見。她先讀了文中的一段文字:“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着臉,覷着眼睛,從氤氲的熱氣裏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裏。”然後停了一下説,“讀到這一句,我特別感動,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這讓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飯的時候……”她突然説不下去了,眼淚已經流了下來,但她稍微頓了一下,還是帶着哭腔繼續説:“爸爸,爸爸,總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裏夾……”行課到此,出乎意料地出現了一個高潮,一個情感的高潮,在這個高潮裏,李老師藉機滲透了理解教育、愛心教育,很自然地,師生的心是在一起的。這一點我比較讚賞。

接下來,是課堂結構的一個過渡點。李老師説:“除了欣賞之外,我們還要進行研究,同學們同樣可以發表看法的。哪些同學有什麼問題呢?甚至不喜歡這篇文章的同學也可以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質疑。”這就由情感共鳴轉入了疑難理析。一位男生提出來:“我發現這篇文章通篇並沒有寫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對題。這是為什麼?”李老師馬上肯定這個問題非常具有科研價值。繼而學生們圍繞着這個中心話題展開了討論,以這位男同學為一方,其他同學輪番進攻。李老師絕不以勢壓人,一直捍衞着這位倔強男生的話語權,最終這位男同學點頭説:“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來襯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幾位同學的觀點。這種勇於服從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貴!”李老師友好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課堂就在這輕鬆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着,即使學生們提出再簡單的問題,李老師也保持着微笑,和顏悦色,循循善誘。最讓我感動的是李老師不時發出的會心的笑聲,它也彷彿一縷和煦的春風吹散了我心頭的緊張與矯情。不知從何時起,我被李老師的人格魅力引領着,已完全出離了這狹小的課堂,悠遊於作品勾畫的歷史場景之中。至此我方才醒悟,原來李老師那看似不經意的插科閒聊都是在與學生交心啊!都説課難教,我們的課為什麼難教?對比李老師我發現了大家的和藹、親切,也看到了自己的侷促與拘謹。

課堂固然是需要有目的的,但更需要像李老師這樣煦暖如春風的人格魅力。好課是心底的流泉,而不是箭矢的標的!

篇24: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今年適逢高中新課程實施第一年,困難與挑戰並存。作為一線教師,自本學期開學以來,我們就積極投身到新課程實施中。截至期會考前夕,我們高一語文已完成了必修的教學任務。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但新課改中遇到的諸多問題讓我們萌生了不少困惑。下面着重分析語文模塊一的考試情況及整改措施:

本次期會考是學生從國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較為規範的綜合測試,為讓學生們有一個平穩的過渡,所以本次考題立足課本,難易度適中,其命題形式及內容兼顧大學聯考命題的基本題形及語文新課改的考試趨勢,不出現偏題、怪題。考試結果基本上達到預期的考查目標。但由於本次試題區分度不大,缺少難題的比重,所以尖子生未能徹底冒出來。全年段24個班級,最高分121分,僅有一個。通過考試,也發現存在下列一些問題:

1.選擇題及名句默寫類知識基礎題都存在較多不應有的錯誤。這一方面説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紮實,另一方面説明部分同學對學習或考試掉以輕心、不夠踏實、不夠認真。同時也不排除考試技巧的掌握程度不熟練和考試心理有待提高。

2、能力性中難度題失分普遍較高。本次閲讀試題包括文言文閲讀、現代文閲讀及古詩鑑賞三方面,需要較強的思維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考試情況來看,此類主觀題一些答案表述不夠嚴謹、全面,缺乏整體把握文段的能力和思考問題的縱深度。

3、本次考試為半命題作文,方向明確,跑題者甚少。但大多數學生普遍存在立意不高、挖掘不深,文體格式較為單一的情況。需要大力提高作文創作的個性化特徵及創新意識。

針對以上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和問題,我們擬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整改和提高:

1.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加強對新課改精神的學習和領悟,定期寫教學心得和教學反思。多聽觀摩課,切磋教技,交流教學教法。時刻關注全國大學聯考的改革動態,瞭解語文大學聯考的改革的發展趨勢,吸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

2.課堂常規教學要進一步提高效率,求“新”求“活”,大膽創新,多加強口語表達訓練和書面表達訓練。教學內容,既要落實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緊跟大學聯考語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養。

3.要經常性地與學生溝通,瞭解他們的學習動態,適時改進教學方式,要多運用激勵式、誘導式教學,促進學生生髮性學習潛能,並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和創新能力。對於一些語文成績突出的同學,要適當引導,使他們成為培優的種子。

4.加強文言文閲讀能力的訓練和古詩文背誦篇目的默寫,引導學生藉助各種報刊、雜誌,擴大閲讀量,建立讀書筆記資料庫,以整體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篇25: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紀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學,並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去迎接探索實踐前行帶給我的心路顛簸。

假如讓我重新帶高三,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準備一個厚一點的,紙質稍好點的本子,告訴同學們這個本子將記錄我們備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礎知識,以及我們透過文章背後挖掘出的內涵及其對我們思想的影響。其次我在備課方面要加強力度,平時的教學紮紮實實,從知識到能力,從過程到方法,從情感態度到價值觀,都要落實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熟悉大學聯考的考點,做好大學聯考和日常教學的銜接。最後,是等到離大學聯考還有三個月,基礎知識也講完了,要帶領着學生做一個總結,一個很重要的總結,除了知識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的習慣、方法、品質的不斷規範和強化,然後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提出要求,師生共同去追求知識和能力的一個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這一年的文言文教學,總體來講是失敗的。基礎知識的積累沒有一以貫之,到最後就是隨便講講了之了。由於自己水平有限,閲讀面窄,對文章內容及藝術的把握也很勉強。還好的一點是,平時領着學生做的題比較多,學生雖然對古文畏懼一些,可拿着題還是能對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對大學聯考了,師生心裏還是沒底的。

過去了的不説了,問題是現在,還剩下三個月的時間,如何讓學生在這塊知識方面有信心呢?老師應該給學生什麼鑰匙呢?這些又如何該用最少的時間實現呢?

有一個基本的思路是,必須通過做題把知識和能力貫穿進去。問題的關鍵就是選題,要選高質量的題(做歷年的大學聯考題是個不錯的選擇);其次就是備課的力度,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心裏踏實下來。識記的內容,必須要求學生掌握利用早讀的時間加強記憶。學生已沒有時間去總結,老師就先列一個框架出來,讓學生把日常的基礎知識補充進去。

下午有一節課,先把我的教學思想告知學生,取得學生的支持。接下來就是具體準備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大學聯考題為綱,把知識系統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節課,我如實地向同學們闡釋了我的文言文教學困惑以及構思。同學們沉默了,我知道他們也有同感,我立即給他們打氣,讓他們相信師生努力一定可以渡過難關。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上考場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學們心裏會有底有數,不能馬上要上戰場了,有同學苦惱地問老師,文言文怎麼做啊?那是多讓人心驚的事呀。那個數那個底來源於平時老師和學生一起積累的知識以及技巧。這樣的話,離考試越近越不會慌,只要反覆地鞏固積累的知識就行了。還有三個月,我們如何選題?如何鞏固知識?同學們動了起來,看來他們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議,大學聯考題質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時間不夠用,需要選作。同學們討論了起來,我鼓勵單獨站起來表達。一個同學站起來説,既然質量都很高,可以選作雙號或單號,可是我們可以做完,老師要想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評講,恐怕時間來不及。我當時真的很感動,一是説明學生聽懂了我的講話,二是説明學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這讓我很自豪。我想這不是問題,挑戰自己的備考力度是老師的天職。師生達成了共識,夜裏有夜自習,就要進入正式演練了。我得在夜自習之前把課備好。

以下將會詳細記錄9套大學聯考題中文言文部分的講解過程。

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思想,並能在教學中主動運用。基礎知識的積累要明確詳細概括,涉及到具體的課本內容。督促學生做筆記,還有就是及時的鞏固複習識記。

篇26: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今年我擔任高一7班的班主任和高一7班、高一2班的語文教學。我深知高一對於學生來説是個關鍵的學年,這關係到他們初高中的銜接問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素質,還要有科學的工作方法。

一、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背記的習慣。首先是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此外,我強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求學生做好課內外學習筆記。不僅要記課內的`知識、擴展的知識,還要主動去記自己平常接觸到的課外知識。

2、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閲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文以載道,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就離不開與偉人進行思想上的對話和交流。閲讀能夠讓學生跨越時空的限制,與大師為伍,讓學生們受到人格和思想上的潛移默化。而且學生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會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學生影響。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再者説,從應試來説,也必不可少。閲讀,開拓其視野,豐富其內涵。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閲讀的質量和數量到了一定程度,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慢慢上升。所以,本學期,我讓學生們購買一兩本名著,進行每週閲讀,並做讀書筆記。在寒假和暑假裏,也會讓他們繼續閲讀,保持好這個良好習慣。

3、動手練筆的習慣。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是對他優秀作品的高度盛讚。好的作品離不開頻繁的練筆。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講起話來那是滔滔不絕猶如長江之水,可到寫的時候,卻是吞吞吐吐猶如擠牙膏。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所以我要求學生每週寫一篇週記,而且要有500字左右。

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講小故事或者名人名事,然後學生髮表評價。還有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並且把學生分為4個學習小組,將發言納入小組得分中。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時刻學習,不斷反思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一直都是教師這一職業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位新老師,更是需要不斷進行學習。無論是向其他老教師學習,觀摩課堂教學實錄,還是進行文本閲讀,都不可或缺。我在教兩個班語文的同時,也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有時候佔據了我過多時間,使得我還不能夠有太充分的時間進行大量學習。本學期我跟着科組老師去了三亞一中、海南中學進行課堂觀摩學習,也參與了網上教學交流,還聽了本校老師的語文課和其他課。只是後者的聽課數量還太少,下個學期我將在做好班主任工作、自身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加大聽課、學習力度,不斷完善自我。

篇27: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綜上各位老師的觀點:第一單元欣賞小説:《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這三篇小説分別是中國古代白話小説,中國現代小説和外國小説,從內容的歸屬上來講,編者力圖使教材包含古今中外的作品,但是這樣的編排,使我們的教學有了一定的難度,小説與小説之間的跨越太大,聯繫不強,但這幾篇小説在情節結構上都有着比較一致的特點,那就是情節結構相對複雜,反映的社會比較廣,而且風格多樣,增強了文章的深度。

傳統意義上的小説是一件通過敍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的文學樣式、欣賞《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可以通過分析深入細緻的人物刻畫,完整複雜的政策情節,具體充分的環境描寫這三個要素來把握小説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則是重點,三篇小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祥林嫂、桑亞哥,無不栩栩如生,學習時可以從人物格言、心理、神態、動作等方面來把握。

本單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個學習重點就是品味語言,包括對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以及作者的敍述語言的品味。

篇28: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轉眼,又過了一個學期。回顧半年來的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既獲取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反思:

這學期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做到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各項教學工作。在同事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終於比較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一、學生情況分析

1、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詞彙量窄得要命,一些常用的詞語不但不知道意思,甚至都沒有聽説過;句子成分一概不懂,連主語、謂語、賓語都不會劃分;基本沒讀過什麼書,用“一窮二白”形容他們的知識面一點都不過分。作文類似國小生習作,句子很多語病,且無話可説。

2、沒有養成良好的聽、説、讀、寫的習慣,閲讀、理解、分析、表述能力特差,問個問題,集體發言説着還挺熱鬧,可一旦讓一位同學起來發言,話都説不清楚。課堂筆記和課外學習的自覺性不夠。

3、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學習上還算較配合,記得第一節課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講了“韜光養晦”“韋編三絕”“曲突徙薪”“未雨綢繆”四個成語,結果學生還挺愛學的。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只要學生肯學,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二、上學期語文教學採取的措施如下:

1、下大力氣,加強語基訓練,儘可能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彌補語基上的不足。

2、強調課前預習,堅持每堂課上課之前設計幾個相關的問題來提問學生,否則,寧願用上10—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彌補預習。

3、課堂上儘可能地採取“就文提問的方針”,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説、有文可依,不怕答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迫使學生多讀、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並且慢慢地趨向敢説、想説、愛説。

4、堅持每堂課後都佈置作業並及時做好檢查、講評的工作,在迫使學生學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的同時不斷地掌握知識。

5、寫作訓練從“基礎”入手,指導記敍文寫作,尤其是記敍中的描寫方法,並進行了片斷訓練及綜合訓練。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6、讓學生明確認識: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工具學科,也是以後步入社會必不可少的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科,沒有學好語文今後的生活將出現“步步為難”的困境。

7、要求、監督學生從描摹入手到仿寫到會寫到想寫到愛寫的書法練習過程,並讓學生認識到:“寫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樣,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學生養成堅持每天起碼練習一頁書法的習慣。

三、取得的成效如下:

1、學生中開始養成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和書寫格式習慣按時完成作業。

2、學生的良好的書寫習慣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轉。

3、“朗讀習慣”的養成,為整個年段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學習基礎,活躍的年段的語文學習的氛圍。

4、“就文提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話可説,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幫助學生樹立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的閲讀、分析、理解和口頭表述的能力。

5、從仿寫入手的作文訓練,降低寫作要求,再加上教師在批改學生文章時都採取:“針對學生文意,傾心相談”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學生敢寫敢説。

6、學生的課堂筆記的習慣已經養成,由於要求教師把語基知識貫穿於每一堂課的學習之中,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進一步強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四、今後的教學設想:

因為學生在語文方面存在的缺漏實在太多,僅靠一學期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倘需在今後繼續努力,只有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要學、想學,才是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最根本的保證。

篇29: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並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其地位有時甚至已被列為主課之外。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並且成績往往與實際程度不符,導致學生不願花力氣是最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試方案是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則一向致力於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教育較好地結合的道路,在幫忙學生提高其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的根基。

一、夯實基礎,奠定文學素養根基

(一)早下手,抓反覆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學習上投入很多精力,因此,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就抓緊具語文的學習。

高一剛開學,我在徵求學生意見的狀況下,給每個學生配備了《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一書,讓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有系統瞭解,並要求學生在早讀課,課餘時刻加以記憶,加以背誦。為了克服遺忘,我將這本書的資料分散在課堂測驗,單元測試,朋考試卷,知識競賽中出現,讓學生在反覆不斷的複習中加強記憶,提高效率。

在文言文語法知識上,我採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學策略。即開始在教學文言文時就讓學生徹底弄清文言文語法規則,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就讓學生自己歸納文中的各種語法現象,這樣做雖然在一開始佔用了較多課時,但幾篇課文下來,老師就能夠和學生談論文言文語法方面的體會了,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便有了較快的初始速度,為之後的超多閲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用足教材,以“本”為本針對學生實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也發揮讀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潛質,同時抓實讀本中的文言文,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十分重點篇目快,甚至讓學生課外自讀的原則,有變化地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這樣,我們一方面抓實了對文本資料的明白,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思路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到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閲讀中去,擴大閲讀量,提高其語文素養。

(三)分步前進,學寫作文在作文教學上,我沒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據教材編寫體例,從話題作文開始,逐步訓練學生的各種論力,縱的方面要求學生學會區別寫作論點型議論文,論題型議論文,材料作文,詔題作文,橫的方面,讓學生先列並列式,層進式結構提綱,進而連綴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認真評改,評改方式靈活變化。一是學生自評,二是學生互評,三是分組評改,四是教師評改。每一次評改之後,卻令有充分的交流過程,讓學生討論、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這樣,學生的寫作潛質也一步一步提升起來。

二、廣泛拓展,提升語文潛質語文課本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讀本是其有益的補充,而課外語文學習則是提升語文潛質必不可少的範疇。

(一)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在學習一篇課文前,我收集印發同一作家的不一樣作品,同一體裁或題材的不一樣作品,把這當作導學的重要資料,引導學生課外閲讀,擴大閲讀量。

(二)充分發揮閲讀課的作用語文的重要資料是閲讀和寫作,閲讀是基礎,為提高閲讀水平,學校每週開設了一節閲讀課,在上閲讀課前,我給學生講清閲讀課的重要性,閲讀的要求,並且經常檢查學生的閲讀摘抄本,促使學生不斷閲讀。

(三)拓展閲讀課外文言語段文言文是大學聯考的重要部分,要求長期積累,因而我十分重視這一方面,我透過不一樣方式補充課外文言文語段,為了調動學生用心性,我儘量選取一些富搞笑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勵學生去翻譯並作為論據寫入作文,使學生閲讀,寫作同時提高。

(四)堅持寫隨筆語文學習不能僅靠課堂,要利用課外,要利用生活,讓學生去觀察景物,敍述事情,抒寫心理,流露心聲,讓學生記住“生活處處即語文”。同時,對學生隨筆寫作進行檢查,選出優秀作文讓全班同學交流,提高學生寫作用心性。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職責重大,責無旁貸,而語文教學是整個教學系統的基礎,搞好語文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也不是僅靠交流就能到達的,它要求我們去摸索,去深度,去拓展。

篇30: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刻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即使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有的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只是應付老師,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用心的思考,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大搞題海戰術,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那麼,如何改變現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此刻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從教師教學實踐中,找出弊端。

1。語文培養模式單一。

中國小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的記憶。學生在學了許多年語文後,聽説讀寫的潛質得不到明顯的提高。從國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九年級的會考使許多國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超多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潛質。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閲讀明白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2。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明白新課改關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用心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於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這是一種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代替“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只是教師把教材的資料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的。“填鴨式”明顯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驗和個體感悟。為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採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主角,而把自己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誇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僅不能有效地理解信息、掌握知識、創新思維,活動潛質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展。

3。大語文化現象嚴重

當前語文課堂上,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不注重語文基本潛質的培養,對課文資料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明白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連基本的語言問題都過不了關,語文教學更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體不當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愛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超多的教學實踐證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許多語文課上,幻燈片、動畫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明白,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看看錄象、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資料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務必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離了語言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好處和功能。

由此看來,不當的課堂教學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潛質。而這些潛質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能夠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潛質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認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聯是“流”與“源”的關聯,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潛質不強。學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正因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刻做了,也不知對否。個性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愛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刻在政治、歷史上,正因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透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刻,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刻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最後,找到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月滿西樓》,《但願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講寫作人物描述時,引入《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具體的動作,肖像等描述就會讓文章生動。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簡單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愛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愛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用心。

2。務必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刻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用心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理解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刻聯繫起來,考試要在必須的時刻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刻嗎?必須把學習任務和時刻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刻能出成績的,但是不好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因此。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好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説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構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人,讀的書,或者受某一個人的影響,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從應試來説,也有其現實好處吧。俗話説,手中有糧,心裏不慌,可能對於這天沒有捱過餓的孩子來説,是有點難明白了。看看大學聯考的滿分作文,多少在用舊的材料,所謂新瓶裝老酒。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但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巧婦有米不會“炊”,這不是找餓嗎?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透過日記能夠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好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歷史上的狀元,留下了幾篇讓你記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國小的時候個性羨慕文章語言等方面的技巧。不好一味追求那個。能夠寫寫帶有哲理性的話語啊,這個對此刻的學生很簡單了,誰沒有個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溝”,此刻叫“憤青”,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優點”啊,正如毛主席説的,恰同學少年。可不好貪玩啊,呵呵,狗尾續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堅信你練練,也會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此言甚之。那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而且一般語文好的同學都有點才,其實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從語文老師那裏學來了什麼。到底思考一下,學到了什麼?你是不是突然發現沒有啊,其實在語文老師當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語文好的同學不是教出來的。雖然這句話值得商榷,但是也説明了語文的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過多的依靠老師,但是當我們會過頭來看看的時候,還真有幾分道理。但是別忘記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話。水平再凹(音wa,山東方言,低的意思),也有比你高的地方。最起碼他能給你一個指導啊。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説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老師幾乎都個性喜愛好問的學生,而這恰恰是一些同學的“壞習慣”啊,不好擔心你給他難堪。改編一個笑話,為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透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立刻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忙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閲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篇31: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潛質和必須的審美潛質、探索潛質”。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透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應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到達“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潛質的目的。為此,我教學《

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為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潛質”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資料、藝術手法等知識,發奮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潛質。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資料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到達“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感情杯具,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繫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職責的好男生。

另外,為了幫忙學生進一步明白課文,我在教學時,採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於感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為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資料的解讀設計為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悲哀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於學生閲讀面窄,閲讀量少,平時時刻大多被數理化等佔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週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範文相結合。正因範文具有必須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後,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於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為範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着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述要抓住景物特徵,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述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裏去。但是,在寫作前教師必須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資料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樣寫。

3、對文言文的複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複習文言最好是貫穿於每一天語文課裏,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閲讀的語感,有助於今後獨立閲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鑽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鑽研不僅僅指要鑽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構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於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明白課資料,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篇32: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大學聯考來説,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取自己滿意的學校有必須的幫忙。但總的説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潛質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證明,有超多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透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説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閲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閲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但是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能夠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就應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説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就應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就應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必須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樣辦?”而如今我們就應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樣辦”了。

誤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大學聯考的壓力,因此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證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狀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構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為,必須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潛質和領悟潛質,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閲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必須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理解你的灌輸。

誤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為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國中和國小來説,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狀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説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明白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明白,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必須要明白,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才能夠。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就應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閲讀明白和寫作的考核。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明白潛質,總結概括潛質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狀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此刻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必須的成績。

篇33: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在2XXX-2XXX學年度,我擔任高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閲讀教學上。

這一學期的課堂閲讀教學中,我還個性注意留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刻,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務必讓學生持續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閲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往的閲讀課上,我總是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案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順利到達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先入為主,造成了思維的定勢,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閲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構成的一個怪圈,就是中學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但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説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説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

這一學年度我是從高三下到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資料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正因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十分投入十分用心的,畢竟他們應對自己人生的關鍵選取。而這屆高一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沒有什麼熱情。

這是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我接手開始。我總在想方設法幫忙學生建立起用心學習的狀態,帶給了很多能夠執行的學習方案,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而言並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學不夠生動搞笑,還是教材缺乏吸引力,還是這些學生早已厭倦了語文學習?我至今還不敢輕易下斷言。正因高一(10)班的學生,有十幾個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我是比較滿意的,我從這一學年度一開始就佈置的那些積累知識、背古詩、讀名著、練字、增加閲讀量這些工作,他們基本上始終都能夠持續高度的熱情,而且能夠堅持。而高一(11)班的學生相對就要差些。

但另外的學生分了好幾個層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樣讀語文,但並不願意花時刻,認為考試前突擊很有效,平時能夠偷懶的,儘可能偷懶;一部分是根本不怎樣學語文,正因他們認為語文不讀照樣能夠學好,反正這麼多年的語文學習都熬過來,儘管成績不理想,不是照樣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是正因毅力不強,總是堅持沒有幾天就放鬆了,老師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這種學習習慣,長期養成的惰性很難改變,儘管老師鼓勵能夠起到必須的作用,但並不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那根弦,這些學生事實上他們也很痛苦,而教師應對他們的反覆,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經常提醒幫忙他們,儘管知道十分累,儘管知道這樣做並不必須有效,但我還是堅持做。

於是我在想:也許是我這個當老師的沒有很好的明白學生學習心理狀態,也許是對語文教材的熟悉和明白程度還沒有到必須水準,也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這屆高二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熱情不高,極為被動。

也許下一學期我得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儘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才可能逐漸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和熱情。

我期盼。

篇34: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那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資料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説、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潛質,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務必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刻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刻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刻,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構成潛質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刻。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務必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齊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聯。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明白了課文資料。這樣,既節省了時刻,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潛質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説讀寫的潛質。而潛質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務必把着力點放在潛質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潛質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説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務必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潛質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説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説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齊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述重點閲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主角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聯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述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述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正因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資料。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能夠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篇35: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台》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簡單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愛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愛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用心。

2。務必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刻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用心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理解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刻聯繫起來,考試要在必須的時刻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刻嗎?必須把學習任務和時刻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刻能出成績的,但是不好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因此。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好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説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構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説,也有其現實好處。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但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麼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透過日記能夠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好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説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為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透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中學生更為重要。高會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立刻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忙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閲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篇36: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個性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能夠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正因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用心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能夠“我已發奮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用心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必須的發奮,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情緒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樣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這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潛質。而這些潛質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能夠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説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潛質的考查,而潛質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説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刻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發奮沒有效果,立刻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

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聯。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潛質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聯是“流”與“源”的關聯,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潛質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正因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刻做了,也不知對否。個性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愛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刻在政治、歷史上,正因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透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刻,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刻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篇37: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刻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此刻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刻就做,沒時刻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個性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能夠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正因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用心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能夠“我已發奮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用心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必須的發奮,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情緒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樣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這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潛質。而這些潛質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能夠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説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潛質的考查,而潛質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説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刻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發奮沒有效果,立刻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

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聯。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潛質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聯是“流”與“源”的關聯,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潛質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正因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刻做了,也不知對否。個性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愛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刻在政治、歷史上,正因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透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刻,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刻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因此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資料。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正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用心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就應朝這方面發奮。正因這樣做,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明白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明白,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愛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敍述或描述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述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説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説話妹心怎樣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簡

單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説:“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愛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愛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用心。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話説,“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正因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立刻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忙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正因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閲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閲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務必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

確鑑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透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證明,“獎勵能夠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篇38: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每一次公開課對我來説,是一次歷練,也是一次成長,從選課到構思,從備課到上課,我總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按照年級“每週一課”的安排,本週三我在高一(2)班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一課,有收穫,也有不足,一句話總結我這幾天的感受,那便是:“累並快樂着。”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題為記事,實則寫人,因此在本課的整體構思上,我將“品人”和“品文”相結合,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感受大師風采。但由於四十分鐘,時間太過緊張,因此課前,我讓大家預習了課文,並把課文中的三個引文做了補充,讓學生初步感受梁啟超聲情並茂,激情澎湃的演講,也感悟先生心繫祖國的情懷。而這節課的重點則是把握簡潔生動的人物描寫技巧,看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對人物性格的評價。

第一環節:我用梁啟超給徐志摩和陸小曼的證婚詞引入,學生很快感受到先生率真直爽的性格,迅速將自己的思維集中到人物性格的評價上,與本課的重點迅速接軌。

第二環節:我給學生設計了三個問題:1、哪些句子描寫了先生的外貌和語言,這些描寫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2、哪些句子描寫了先生的動作和神態,這些描寫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請找出文中沒有直接描寫梁任公的文段或語句,説説這些文段或語句寫出了什麼?有什麼作用?

學生帶着問題自瀆課文,仿照課後第一題的示例作一些旁註。之後分組討論相互完善,學生回答,教師補充。逐漸形成板書:穩健瀟灑、風趣自信、博聞強記、率真直爽。

旁註或旁批,是高中學習語文理應進行的一項專門的基本訓練,本環節我讓學生作旁註,是一種引導,以後每學一課都要照此辦理,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評點,不求高明和精當,用語可長可短,鼓勵個性化表現。學生的回答出人意料,每一句回答都能切中要害,令人滿意。我再一次相信了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放手,還學生自由。

第三環節:我與學生共同總結描寫手法,為了加深學生對正面和側面描寫的理解,我馬上進行拓展,所選示例都是學生學過的或耳熟能詳的,以便温故知新,融會貫通。

正面描寫:例如:《鴻門宴》中樊噲的描寫:

神情描寫: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動作描寫: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樊噲側其盾以撞,披帷西向立。立而飲之。 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語言描寫:“今日之事何如?” “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側面描寫::漢樂府《陌上桑》 加深學生對側面描寫的理解。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脱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通過寫路人、少年、耕者的入神忘我的舉動,來寫羅敷的驚人的美,給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最後我設計了課堂小練筆,運用多種描寫手法,來描寫自己初識的一位老師或同桌。注意寫出人物個性。(150字左右)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個環節將整個課堂推向高潮,學生興趣很濃,寫出的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我還清楚的記得其中一位同學描寫我的語句:“她可愛的短髮下有一張酷似洋娃娃的臉,只見她一身帥氣的衣服彰顯出‘御姐’的風範,真是‘霸氣十足’,平時看起來和藹可親的她,若發現有人在課堂上開小叉,定會大吼一聲,同學們馬上端正姿勢,全神貫注·····”隨即課堂掌聲不斷。

總得來説,整個課堂能做到一課一得,能以課文為例教會學生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張有弛,詳略得當。沒有過多的浪費時間,一些技能提升方面,例如給課文加旁註的閲讀方法、對人物做肖像描寫的寫作方法等,我則是給了較為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閲讀並練筆,注意“講練結合”。由於準備充分,對學生的引導較為到位,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自然有效。在授課過程中,我時刻關注學生的思與做,對學生的練筆也能做到點評中肯、及時。遺憾的是時間還是較為倉促,練筆環節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還有一些細節問題需注意,比如:大屏幕出現標點的移位,點評學生不夠全面。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堅持做到關注學生,關注落實,讓每一節語文課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篇39: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課堂教學。就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際狀況來看,還存在着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講風”太盛仍然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還是按作者、背景、人物、手法程式化一講到底,佔去了學生閲讀課文和自我練習的時間,講的過程當然也有近乎設問的提問,但總的看來,老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太累,教學效果不佳。作為教師有必要反思一下教學,以期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

我設想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改進:

1、下大力氣,加強語基訓練,儘可能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擬補語基上的不足。

2、強調課前預習,堅持每堂課上課之前設計幾個相關的問題來提問學生,否則,寧願用上10—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彌補預習。

3、課堂上儘可能地採取“就文提問的方針”,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説、有文可依,不怕答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迫使學生多讀、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並且慢慢地趨向敢説、想説、愛説。

4、堅持每堂課後都佈置作業並及時做好檢查、講評的工作,在迫使學生學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的同時不斷地掌握知識。

5、寫作從“仿寫”入手,從長句到語段到短文,採取逐步推進的辦法,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6、讓學生明確認識: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工具學科,也是以後步入社會必不可少的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科,沒有學好語文今後的生活將出現“步步為難”的困境。

7、要求、監督學生從描摹入手到仿寫到會寫到想寫到愛寫的書法練習過程,並讓學生認識到:“寫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樣,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學生養成堅持每天起碼練習一頁書法的習慣。

8、在班級中開展“朗讀興趣小組”的第二課堂的活動,儘可能的在班級中促成互相學習、你追我趕的語文學習氛圍。

這樣可以取得的成績如下:

1、學生養成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和書寫格式習慣按時完成作業。

2、學生的良好的書寫習慣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轉。

3、“朗讀習慣”的養成,為整個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學習基礎,活躍了班級的語文學習的氛圍。

4、“就文提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話可説,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幫助學生樹立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的閲讀、分析、理解和口頭表述的能力。

5、從仿寫入手的作文訓練,降低寫作要求,再加上教師在批改學生文章時都採取:“針對學生文意,傾心相談”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學生敢寫敢説。

6、學生養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由於要求教師把語基知識貫穿於每一堂課的學習之中,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進一步強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至於今後的教學措施,我想以下幾點是必須要關注到的: 首先,課堂教學中擺正“讀”、“講”、“問”的關係。應以“讀”為本。

“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和提高學生讀、聽、説、寫的能力,它同樣離不開“讀”這個根。讀、聽是語言的吸收和理解;説、寫是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讀中包括朗讀,朗讀實際上含有聽和説。讀、聽、説、寫這四項中,領頭的'一項是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力量和時間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讀”這個根。

“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在課堂教學中要會正確運用。默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師範讀、學生單讀和師生合讀;特點是:視覺中心——語言中心——説話中心——聽覺中心——閲讀中心,這是五官共同活動的過程,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背誦,是我國傳統的閲讀教學方法,它在默讀和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強化記憶,積累語言材料。

其次,對於作文教學,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依據教材編寫體例,完成教本上的“口語交際與寫作實踐”訓練。

2.寫作練習分步驟進行達標訓練,要求學生逐漸達標,形成基本的語言修辭意識。

3.提高學生考場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鐘內能根據要求寫出700字左右的文章。

4.調動學生參與作文批改與點評,提高批改實效。

5.作文教學重講評,通過講評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導學生自批自改。

6.鼓勵學生寫作文後記,做自我總結。

總之,在課堂教學方面,徹底摒棄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要敢於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勵誘導學生學習。面對作文教學無專門教材,學生寫作水~平不高的現狀,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系列方法,並編寫出專門的講義,教學效果將會十分明顯。

其次、經常性地與學生溝通,瞭解他們的學習動態,適時改進教師教學方式;多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學內容方面,既要落實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緊跟大學聯考語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養。要多運用激勵式、誘導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自我調控能力;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促進學生生髮性學習潛能,並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研究性學習能力。

第三、提倡“大語文”教學觀,將語文知識學習與育人功能結合起來。先做人,再成材,邊做人,邊成材。在語文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競爭。

只有通過這樣嚴謹的教學,才能造就優秀的學生。所以,我認為得大力提倡新型語文教學制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