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23W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教學的個人心得體會 篇一

我是一名新任的五年級數學老師,在這短短的一年教學過程中,我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係和空間關係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儘可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並能解決一些數學問題。

二、創設的情景要充滿趣味性。

興趣是學習之最重要的動力,沒有興趣是不可能學好數學的。所以我們要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為他們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小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

三、創設的情景要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學應寓於生活實際,且運用於生活實際: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繫,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利於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並體會學習數學是大有用處的。

四、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該是開放的。

富有探索性的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應注意一定的開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後增強自信心,並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認為開放的、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很大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學應寓於生活實際,且運用於生活實際: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繫,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

教學的個人心得體會 篇二

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在這幾年的時間裏我對國小教學工作有了一些體會。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二、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課堂上他們有的可能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甚至還會説話打鬧。這時如果採用提問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並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但是提問時,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為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覆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

三、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

1、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2、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三

聯繫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打造“高效教學課堂”,就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目標明確,全面具體。

明確、具體、全面的教學目標是保證教學課堂教學實效的重中之重。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將教學內容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目標,首先做到完成每節的小目標,然後完成好單元目標,從而達到最終完成總體目標。在教學中要做到教有目標,學有目標,指導檢查也有目標,使教學課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2、要“整合學生的問題”進入教學課堂,而不能零散破碎,一一作答。這樣的教學課堂能包容大量的共同問題,能引起學生的羣體探索,針對性強、效率高。

3、巧設活動,落到實處

巧設教學活動,精心設計每一項任務是提高教學課堂教學實效的保障。教師既要考慮到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又要考慮到實效性。

4、高效教學課堂多樣化的評價形式。

看老師,體現了在教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老師處在引導地位,老師的教學活動要圍繞學生這一主題進行。看學生,以學生來評價老師,在教學活動中首先看學生是否在學業上有超常收穫,有超常提高,有超常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一般來説,高效教學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標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教學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目標達成且正確率高。前提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會不會學,樂不樂學,核心是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

總之,高效教學課堂,要努力追求用最簡約的方法和手段,引領學生走近複雜豐富的教學課堂,讓學生學得輕鬆、紮實、有效。我正朝着這方面努力。

教學心得體會 篇四

時間關係,沒有説完,今天我們繼續來談談跟感受相關的內容。

我們一再強調感受的精細化,那麼,到底如何獲得精細化的感受呢?對於這個問題,張頌老師引用了袁守定的話説:“文章之道,遭際興會,抒發靈性,生於臨文之頃者也,然需平日參經饋史,霍然有懷,對景感物,曠然有會,……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這一段話是説積累,但是積累什麼並沒有提到。此外,僅僅是積累也是不夠的。除了積累之外,我們還需要形成一種意識,或者説養成一種習慣。

這種習慣就是朗讀中的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人人都有,比如説,我現在問你小時候家裏住的房子是什麼樣的?你的父母長什麼樣子?當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頭腦當中出現的一定是畫面而不是文字,這就已經在啟動自己的形象思維了。不過,我們這裏所説的形象思維是特指有聲語言二度創作時的形象思維。這種形象思維的特點是與作家寫作時的形象思維方向正好相反。寫作時的形象思維是從形象到文字,比如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作被人比喻為詩中有畫,就是説透過文字能看到後面的形象,而朗讀朗誦時的形象思維是從文字到形象,再從形象到聲音。但是,恰恰因為朗讀朗誦是二度創作,而且文字本身就具有音聲性,所以很多人從小就習慣了見字出聲。即使長大之後學習了一些朗讀朗誦的技巧,也往往是在聲音的形式上下功夫,或者只是把文字同聲音形式關聯起來。比如,我經常在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稿件上看到很多符號,有的是文字寫着快、慢、高、低,有的是箭頭,向上或者向下。當他們拿着稿件開始朗讀的時候,看到的只有眼前的符號和文字上的箭頭,忘記應該在文字背後看到豐富多彩,變幻多端的大千世界。

所以,感受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一種從讀到看的意識。這裏的讀當然是説讀文字,看則是代指所有的感受類型。不僅有視覺感受,還有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運動覺、空間覺等等。上述這些都是通常所説的形象感受,另外一大類則是邏輯感受。像是並列、遞進、轉折、總括等等。

《朗讀學》第六章裏講朗讀者由作品的文字語言中感受到形象,可以看到、聽到、嗅到、嚐到、觸到文字符號所代表的客觀世界中的種種事物,也可以感知時間發展,空間移動、事物運動,這是記憶聯想和再造想象的過程。

僅僅有了感受的意識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有感受的能力。上週六我在分享的時候舉了一個例子,也就是《春》當中的一段話:“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事後有朋友在羣裏問,園子與田野怎麼區分?這其實就是一個“看”和“看到”的問題。“看”只是個過程,看了一眼,得到的只有模糊的輪廓,而看到不一樣,不僅有過程,還要有結果,不僅有結果,還要有反應。不僅看到輪廓,更要看到細節,不僅看到相似,更要看到特徵,不僅要看到靜止,更要看到運動。就上面那句話為例,園子裏和田野裏,粗粗地看,非常接近,都是綠色的,都是眼光所及的範圍。但是仔細研究一下,你會發現,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是朗讀者為中心,園子是近的,田野是遠的;園子是小的,田野是大的;園子有界限,可能還有圍欄,田野則是開闊廣闊的。如果細細分辨下去,這樣的差別還能找出很多很多。試想,一個人站在自己家門口,先看到自家園地的景象,再抬起頭往遠處看,看到更廣闊的天地,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那豈不是非常的興奮?於是,那個“瞧”字就不會只是靜態的看一眼,而是充滿了生活激情的,跳躍式的張望。有了這種感受,“瞧”字的聲音方式就變成了一種彈髮式的感覺。

説到這裏呢,我想再談一點感受與聲音匹配的問題。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建立了感受之後,還得用自己的聲音把感受描繪出來。這裏涉及到一個聲音彈性的問題。聲音彈性,也就是聲音的可塑性,它是指朗讀者的聲音與他運動着的思想感情之間的匹配,或者説是聲音對運動變化的思想感情的適應能力,具體表現形式就是虛實、明暗、高低、大小、收放等等方面的對比呈現能力。通常來説,聲音的彈性都是通過複合對比的方式來呈現。比如説有高就會有低,有明也會有暗。獲得聲音彈性的基本方法有這樣幾句口訣,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一下:情感體驗是基礎,氣息變化是橋樑,發聲能力是條件,從情到聲是途徑。

教師教學心得體會 篇五

《故鄉》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入魯迅的小説集《吶喊》。這部小説集裏的作品,用魯迅自己的話來説,是“聽將令”的作品。也就是説,從大的主旨來看,是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整體基調相契合的。

《故鄉》一文無論是從內容到形式,從人物塑造到環境描寫,從歷史意義到現實價值等,可講可學可探究的內容太多了,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讓學生在能接受理解的範圍內探究,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

不得不説,教學中做“減法”對我來説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備課過程中也走了不少彎路。

當我初次構思時,還是走了“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但是在我試講的過程中會發現,這樣設計教學完全就是辜負了這篇文章的深意。

一節課下來,學生們無法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未能深入文本,讀出自己的感受。因為閲讀文本有所欠缺,在後續講解時也沒有引導學生真正進入文本,而始終是浮於表面。這不僅使課堂時間浪費,更使整個教學流程堵塞。

當出現了以上問題時,我就覺得我的教學設計需要做一定的調整了。正巧在學校教育家書院組織的“教學能手比賽經歷分享”活動中,有幸聽了張璐老師的備課感受,令我恍然大悟。張璐老師提到,經過這次比賽,她在備課的時候發生了一些變化。

首先就是備課的順序發生了轉變——起初是查看各種名家的分析,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加工,再到從導語到結語完整的教學環節設計。但是經過多次比賽,張老師的備課發生了變化——首先從文本出發,熟讀成誦,要有自己的理解、發現和情感體悟;接着確定教學內容,即這節課要“教什麼”;最後依據“教什麼”確定“怎麼交”。

張璐老師備課順序的變化給我帶來很大的感悟,我也試着進行轉變,果然有令人欣喜的收穫。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六

我區實行了高效課堂教育,從根本上減輕了教師和學生的課業負擔,帶來了教育的春天。隨着上課時間的減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果?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的內涵是豐富的,它關涉了生命的交融、心靈的對接、情感的溝通、思維的共振、智慧的分享、人格的賞識、價值的共建、品質的提升。學生在課堂上是積極存在還是消極存在,學習效率高還是低,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大影響。做為一名教師,如何把上述精神貫徹落實,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是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在理論上充實自己,深刻領會上級精神,學習先進的理念和方法,並親自體驗實踐,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二是狠抓備課這一環節,把時間還給學生。學校要求教師講課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留下足夠的時間給學生鞏固練習。同時應該深入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接受能力,制定切實可行、和諧高效的教案。

三是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構建知識

體系,給學生展示的舞台;把實踐帶進課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瞭解和探究自然的科學方法;把鼓勵帶進課堂,鼓勵學生善思多問,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敢想、敢説、敢於創新,提倡民主和諧,允許學生別出心裁;把競爭帶進課堂,提倡互助、合作學習,使課堂更加和諧。從各個方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探索知識的樂趣,讓學生真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同時我們教師要提高教學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並注重提高學生活動的思維品質,創設開放式思維對話的課堂氛圍,做到既生動活潑,又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總之,只要我們努力學習深化素質教育的內涵,正確認識,全面實現“高效課堂,”型課堂。

教學的個人心得體會 篇七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轉眼間,踏上工作崗位已有6個年頭了。六年多以來,從學生到老師,此中有失落的痛苦,有收穫的喜悦,也有未來盟動的希望。回想起六年前剛參加工作時那段情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那年我大學畢業,對未來的憧憬在我的心中猶如一團聖火。當我告別了培養我四年的大學,背起行囊走向工作單位時,我發現事情並非我所想想的那樣好。校園是那麼破敗不堪,生活是那麼艱難,我心中那團聖火瞬間被熄滅了。每天早上六點起牀,晚上十點多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家。整天面對着一羣孩子和繁忙瑣碎的工作,讓我非常後悔,後悔不該來這裏。時間長了,我的心裏慢慢平靜下來,但我已下定決心,從這裏走出去。

終於,幸運降臨在我的身上。我將要告別我的教學生涯,走向一個新的工作崗位。

但當我準備把這個消息告訴給孩子們的時候,可我左右為難。因為我和他們畢竟相處有半年多了,有一點於心不忍。但用人單位又不停地給我打電話,告訴我他們單位工作條件有多好,薪水高於教師的幾倍。在矛盾的鬥爭之下,我選擇了後者,於是我下定決心把這個事情告訴給孩子們。令我難以置信的是:教室裏竟然有幾個孩子哭了,起初聲音很小,後來聲音越來越大。47個孩子都哭了起來,他們的哭聲匯成了一片。眼前的情景,讓我不知如何是好,我的眼淚在眼眶裏打轉。我只好對他們説:“等過幾天再説吧。”

晚上,我走進教室。班長站起來説:老師,在你離別之前,給我們寫幾句留言吧。我爽快的答應了,於是我在他們本子上寫下了告別之類和鼓勵他們好好學習的話語。當我給所有的孩子寫完之後,班長又站起來説:“老師,我們給你唱一首《祝你平安》,祝你一路順風。”此時的我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眼淚奪眶而出。我怎麼也下不了決心説:“我走了,再見了孩子們!”晚上回到家裏,我輾轉難眠,想想今後的人生,我的心裏又開始鬥爭了。

第二天來到辦公室,翻開作業本準備批改作業時,我發現所有的孩子的作業本中都夾有一張紙條。上面寫着:“老師你要走了,我們非常捨不得你;老師你別走,我們喜歡你;老師你別走,我們不會再惹你生氣了……”當我翻開最後一本作業本的時,我看到了這樣一張紙條:“老師,你是一個好老師,你走了我們怎麼辦!”當時我內心一震,我不由得捫心自問:“我是一個好老師嗎?難道我的選擇錯了嗎?”我不由得反覆檢討自己,我忽然覺得我太自私了,我怎麼能棄他們而不顧呢!

靈心的譴責,讓我重新做了選擇,留了下來。當我把留下來的消息告訴給孩子們的時侯,孩子們非常高興,在教室裏歡呼雀躍,並對我説:“老師你真好!”在那年教師節,我收到了學生們送來的一束夾着紙條的鮮花,上面寫着:“老師您辛苦了!祝你節日快樂!”

六年的教學生涯,一晃而過。在這段時間裏,我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勤奮認真。認真備案,批改作業。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遇有調皮搗蛋學生總是耐心教育,直到轉化為好學生為止。雖然有時會到難以想象到困難,但我都能克服,而且在教學中我也得到無比的樂趣。同時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其實可以換個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