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英語閲讀課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4W

老師的角度:課本中文章的教學主要分為閲讀課和知識點講解。閲讀課在最開始的過程就是讀前預測、讀中通過掃讀、跳讀和細讀等閲讀技巧來理解文章內容,針對每一種閲讀技巧設計一些文章大意題、細節理解題或者作者態度題來考察學生讀後對文章的理解。通過快速掃讀,學生能夠掌握文章大意(問答題),通過跳讀來發現或判斷文章中的一些細節問題(選擇題或判斷正誤題),最後通過逐段細讀來理解每一段的段落大意(找出每段的關鍵句或總結出每段的段意;有時還會對某一段的內容進行挖空,讓學生回答,也是引導學生能夠更好的把握文章細節。)經過這三次閲讀,學生應該對文章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然後設計一些文章題目解讀、作者態度把握或者根據文章推理之類的一些選擇題(這樣的問題一般需要對文章有深入正確的理解才能做對)。很多情況下都會再添加一個文章縮寫版本的填空,一方面考察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注意一些詞彙的運用。但實際上,由於時間限制,最後這道題幾乎沒有在課堂上展示過。

高一英語閲讀課教學反思

實際的課堂:在必修1的5個單元學習中,每個大閲讀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教學過程進行的,但是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學生的閲讀能力似乎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大閲讀的文章篇幅一般較長,而學生的掃讀、跳讀、細讀基本上沒什麼區別,都是把文章從頭讀到尾,有時學生會拿着單詞表找生詞意思,甚至直接對着中文翻譯看,雖然我有所制止,但學生閲讀速度還是比較慢的,閲讀時間較長,沒有達到預期的閲讀速度,所以閲讀課基本上都要進行兩節課。另外,有時設計的問題有些簡單,並且重複,不能很好的鍛鍊學生思維品質,並且讓課堂顯得拖沓緩慢。感覺只是在講課本里的文章,而不能很好的提升學生的閲讀能力。

改進:教學進度不容拖沓,經過聽課和反思,在目前和今後的教學中我希望有一些改進,這個改進主要是藉助思維導圖。之前在學生讀文章前也是不斷提醒學生閲讀時畫出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但很少跟學生説哪些屬於重要信息。後來,我根據自己的理解,教學生閲讀時要畫出文章的5Wh(who, when, where, why, what)和一個How這些信息,因為根據這些信息,一般就能總結出文章大意。在問文章大意時,先引導學生提煉出一個或兩個關鍵詞,關鍵詞是文章大意的重要一部分。然後再引導學生回答文章中的5Wh和一個How這些信息,將這些信息與關鍵詞結合起來就能總結出文章大意了。有時,這些信息不用全部説出來,可能只需要who, when, where等這幾個表層信息就夠了。或許這並不適用於所有體裁的文章,但對於目前最常見的記敍文是可以的。文章大意説出來之後,繼續引導學生找出或總結出所有這些信息(why, what, how可能需要學生自己總結),形成思維導圖,串成整篇文章。這是希望學生讀完一遍文章之後完成的任務,能夠根據這幾個信息形成的思維導圖理解文章的大概。下一步是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把文章結構和文章內容結合起來,形成另外一個思維導圖。文章結構最好把握的就是已經劃分好的段落,所以還是要讓學生總結出每段的短意,然後根據段落大意再次理解文章的書寫邏輯(為什麼這樣劃分段落,為什麼是這樣的段落順序?),通過思考這個邏輯再把文章分成幾個部分,然後就能體會出文章的總分結構或總分總結構。文章結構的理解不僅能幫助學生剛好的理解文章內容和行文邏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啟發學生學習結構合理、邏輯清晰的寫作模式。在這第二遍的閲讀中,學生需要動腦筋進行一定的總結歸納,而這樣的總結歸納往往對一些比較難的大意理解題和推理判斷題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在總結段落大意時,希望對每一段的內容也形成一個小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更好的把握細節的同時,理解每段的行文邏輯(作者如何來支撐或闡述段落大意的)。剛開始,老師先畫出這兩個大的思維導圖,帶領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形成以這樣的方式理解文章的意識,然後第一個理想的效果是學生能夠根據思維導圖逐段複述文章內容,第二個理想的效果是學生自己能夠在讀完文章之後畫出思維導圖,並根據思維導圖複述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