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日的教學反思(實用6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端午日的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端午日的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端午日的教學反思(實用6篇)

篇1:《端午日》教學反思

《端午日》這篇課文篇幅不長,才700多字。全文從敍事詳略的角度來看,文章第一節的“賽龍舟”是詳寫,第二節的“捉鴨子”是略寫。所以,第一節是教學的重點。

為了適應七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將這課的教學改成了旅遊課。在課堂上,學生很快就進入了狀態,積極配合。文章的重點是“賽龍舟”的場面,要求學生體會文中動作描寫的作用,學習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實寫、虛寫結合的寫法。我在教學中將這一塊講得倉促了些,學生的理解可能還不是很到位。

重新站上講台,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學校裏上公開課,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在一番對課文和相關資料的細緻研讀後,大致的教學思路逐漸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講的東西很多,但要上好課顯然不宜面面俱到。本着“一課一得”的有效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學習精彩的場景描寫”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案並付諸實施。

臨到上課時,教室後面坐着的一排老師讓我的學生們多少有些緊張,我自覺準備還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勵他們。整節課基本上順利地按計劃進行,也基本達到我所預期的教學目標。但課還沒上完,我已經有了遺憾之感。因為臨場發揮的能力和經驗的欠缺,交流討論場景鑑賞和實踐場景描寫兩個板塊完成得比較倉促,未能達到應有的程度和水平。

現在想來,這些應該算是我對自己的教學所做的最原生態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聽了各位前輩和同仁的評價之後開始的。他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給了我很多切實有力、極富啟發性的指點。我歸納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語文課應該實現內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想,為人、為文固然要追求文質兼美,上課也應該以此為旨歸。而我這節課在處理內容和形式時有些偏頗,執着於窮盡對描寫手法的鑑賞,而對課文本身的核心內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動的是濃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而我卻未能加以強化,這是一處不容忽視的敗筆。另有,在PPT的製作上也有形式大於內容的傾向,多配的動畫圖片有點喧賓奪主。

第二,語文課應該實現方法的落實掌握。本課中,我着重以《端午日》的場景描寫為例子,系統地總結了文中所體現的各種描寫方法。遺憾的是,我在講授這個環節時沒有進行強化總結,這使得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流於倉促和浮泛,對這幾種描寫方法的認知不夠紮實。在隨後的對“追鴨競賽”的場景描寫中,有的學生就沒有能夠有意識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練習。

第三,語文課必須重視語文特有的感悟體驗。在本課中,我在強化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弱化了對朗讀的要求。我想,語文課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導,更要有朗讀感悟,這二者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上課時當把二者有機結合,以理解促進朗讀,用朗讀體現理解。

再次回望開公開課的前前後後,感受最深的是那種無形的壓力,然而也深知這些壓力正是成長的契機。我想,也只有在不斷的歷練與反思中才能不斷地成長吧。

篇2:課文《端午日》教學反思

課文《端午日》教學反思

《端午日》這篇課文是蘇教版七年級第三單元的文章,屬於“民俗風情” 專題。瞭解斑斕多彩的民間習俗和傳統節日,對作者如何表現這一節日進行分析、學習是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文章情節描寫具體、而且熱鬧,可以使我們瞭解到湘西一帶過端午的氣氛。本課我們就以學習場面描寫為主。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三步:第一步,初讀課文,整體把握。學生從這一遍的朗讀中瞭解文章的內容。讀通文章之後,獨立思考:文中記敍了湘西人民的端午日有哪些風俗?第二步:重點閲讀文中的兩個場面,並進行賞析。這部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得到結論。第三步:學生口頭作文,完成作業。

遺憾一:對於這堂課的教學,在時間的把握上,我可以安排得更合理,使教學程序進程更流暢。課堂前半部分的教學時間可再做壓縮。這樣,有利於最後一部分“拓展與伸延”有充分的時間進一步渲染愛國熱情,對學生強化情感薰陶。

遺憾二:教學課件製作存在瑕疵。一是教學中課件的展示出現小卡殼。這個原因在於我不夠細心,過於想當然。自以為課件自己一手製作、修改,已完全熟悉;課前也已拷貝好,能打開放映。卻不料一張張展示操作時出現卡殼。

遺憾三:過於注重課堂生成,對課前預設不夠,致使課堂教學呈現不完美。如“場面練寫”的展示、評説;如“拓展延伸”的評議;如教學語言的呈現等等。

篇3:端午日教學反思

端午日是我國由來已久、家喻户曉的民眾的節日。全文僅用700字,就活靈活現的展示了划船競賽和趕鴨競賽的生動場面。

引導學生學完這篇課文,我也從湘西人民的質樸生活中體會到很多。沈從文是一位草根作家,他自學成才卻能成為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人之一,他在小説《邊城》中,為人們展示了湘西婚喪嫁娶、端午節龍舟競賽等有特有的風俗畫、人情畫,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充分顯示了他的語言功底。

導入新課,學生在説我國的傳統節日時説出了五一節、國慶節、聖誕節等,我及時予以了糾正。令我比較欣喜的是我們班的嚴春同學竟然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情人節,而且強調了是七夕,讓我不得不仰視這個孩子,這個孩子視野看來比較開闊,在後來的搶答中也得到了體現。

篇4:端午日教學反思

《端午日》這篇課文篇幅不長,才700多字。

全文從敍事詳略的角度來看,文章第一節的“賽龍舟”是詳寫,第二節的“捉鴨子”是略寫。所以,第一節是教學的重點。

為了適應七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將這課的教學改成了旅遊課。在課堂上,學生很快就進入了狀態,積極配合。文章的重點是“賽龍舟”的場面,要求學生體會文中動作描寫的作用,學習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實寫、虛寫結合的寫法。我在教學中將這一塊講得倉促了些,學生的理解可能還不是很到位。

篇5:端午日教學反思

《端午日》這篇體現民俗風情的課文,我是從中國傳統節日導入,分整體感知、精讀課文和思考探究幾部分佈局的。整體感知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所寫的人、時、地、事;精讀課文則是讓學生具體體會節日的氣氛以及作者的寫作方法,分了賽龍舟和捉鴨子兩個場面;思考探究是以韓國“申遺”為話題,激發學生珍惜和保護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的情感態度。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聽課老師的點評,我發現自己存在着一些問題:首先是沒有很好地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主要原因在於,我作為執教者,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位子上。教師在課堂中起到的應該是適時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並要抓住學生回答的契機,加以點評或是深入講解。而要做到這點,對於剛走上講台的我來説,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以及向有經驗的教師多多學習的。其次是犯了一個錯誤,對思考探究部分韓國“申遺”問題理解錯誤,導致引導學生思考時產生偏差。這點是以後一定要避免的,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準確把握所教知識點。這些都是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改進的。

看到一位同行在中間環節作如下設計:1。請一位同學讀描寫賽龍舟的語段。2。同學交流聽後對賽龍舟的感受。3。抓住詞句,找找這種感受從何而來。課堂上,學生對於談感受很積極,談得也很到位,比如熱烈、緊張、激烈、熱鬧等。還有一個學生説感受到很快樂,這讓我有點意外,但一想也對啊,競爭的快樂,合作的.快樂,參與的快樂……當我請他們結合課文具體談談的時候,學生們不約而同的靜了下來。他們不知道這種感覺是如何得到的,即便有的學生知道卻又不知如何表達。我建議“有誰願意把你覺得有感受卻又説不上原因的句子念一遍,大家一起來思考思考”,有學生讀了“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説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為什麼會想起水戰呢?”“由某物想到某物,這叫什麼啊?”……在師生問答中,得到了第一個答案:合理聯想,虛實結合。學生的思維彷彿就此打開,多種角度描寫、動作外貌描寫、正面側面描寫也慢慢得“浮出海面”。作業是仿寫捉鴨子的場面。

雖然這節課容量不大,雖然連我設計的“拓展延伸”都不及開始,下課鈴聲就響起了,但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有那麼點“教語文”的意思。“一是發掘每一篇課文獨特的‘語文價值’,二是追求知識基礎上的能力、現象背後的規律、‘然’以外的‘所以然’。”

教學固然不能忘記知識和技能兩個目標維度,但設計中也可以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側重點不同而已。無須自責。相互勉勵。

篇6:端午日教學反思

《端午日》這節課是由實習老師上的。在上課前看了看實習老師的教案,發現她的教案缺乏板塊性,而且問題比較瑣碎,幫助她重新確定了教學板塊後,整個教學設計基本上達到了常規水準,但是在問題設計方面我並沒有發現過於明顯的亮點,只是可以保證實習老師能夠在課堂上完成這些教學任務。

在上課的過程中,亮點出現了。當老師拋出一個情境設計:讓學生擔任現場解説員,根據文中對賽龍舟場景的描寫,組織一段解説詞。

如果今天是我在上課的話,我可能不會讓學生完成這個學習任務,因為去年我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使用了這一設計,但是學生在解説的時候變現並不是很突出,語言詞彙比較貧乏,而且學生過於依賴書本,並沒有大膽想象,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但是今天,我卻在學生完成這一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發現,平時我所教的這些學生在解説的時候表現非常突出,而且其中有幾位學生表現異常搶眼,完全打破了他們在我腦中的常規印象。這個時候我非常慶幸當初我在看到這個環節的時候並沒有向實習老師提供我以前的慘痛經驗,現在才能感受到學生們潛在的魅力。

同時也讓我認識到有時候並不是我的設計存在本質上缺點,而是沒有在正確的環境中使用,這也讓我清晰地瞭解到“因材施教”的深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