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堂有效教學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6W

課堂有效教學心得體會【多篇】

課堂有效教學心得體會 篇一

很榮幸來到河北師大進行為期10天的美術培訓,聽了張麗霞老師的《有效課堂提問的方法策略》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

對於剛剛接觸美術教學的我來説,沒有教學經驗,對課堂不能很好的把握其內容,“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做老師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上好每一節課。美術課堂離不開老師的提問,提問要有鋪墊,要將問題引出來,不能讓孩子覺得問題很茫然,不知道問的是什麼,不知從何答起。教師要培養學生給你對這堂課的興趣,適時適當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提問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同時更是一門藝術。

首先,課堂提問不是一種隨意遷就而問,不應是無計劃的的提問,為使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起到最優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適時設疑,巧妙發問,這樣既防治打擊後進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激發先進學生的探究慾望,提高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質量,

其次,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積極思考,讓學生學習起來充滿活力。提問是鞏固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制服學生的法寶,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成功而提問,真正為學生的成長髮展而提問。

第三,問題設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可接受性、有啟發性、有趣味性、有開放性,問題要層層遞進,層層加深,並且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設計問題。老師也要注意説話語氣,語速、表情、動作,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給小朋友一定的感染力。

美術課本身需要創新,能有效地提問問題,可以加強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我會在今後的學生的教學對話中廣泛應用有效提問,並不斷地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努力探究課堂的有效提問的方法來跟好的引導孩子們的學習。

課堂有效教學心得體會 篇二

今天在美苑國小聽陳傳榮校長的《從課堂觀察和診斷談有效教學》在唐惠慧青年成長助推站的講座報告。

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聽課只是聽老師如何去講,學生如何參與課堂教學,聽了陳校的報告以後我才認識到應用課堂觀察技術才能夠更清晰具體的對一節課進行診斷和評價。而作為一名教師,理解認識了課堂觀察技術這一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後,能夠促進自己更加註重一些教學環節的設計與處理,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使得教師個人專業素養有着更快的提升。

那課堂診斷的意義何在,難道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評課能力?不是,而是教師參與課堂觀察、診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課堂觀察、診斷有助於促進教師個人的發展和所教班級的改進,通過觀察研究能使得教師更為注重如何去關注學生、研究與促進學生的學習,因為學生學習是課堂的重要組織部分,教和學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管是觀察、診斷教師,還是學生,最終都是指向學生的學習,由學生的輸出結果來檢驗,課堂觀察、診斷的起點和歸宿就是為了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

在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也能得到快速的提升,通過課堂觀察、診斷,教師藉助合作的力量在實踐性知識、反省能力等方面將獲得新的發展,進而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質量。因為,無論是觀察、診斷者還是被觀察、診斷者,無論是處在哪個發展階段的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診斷,經由觀察、診斷他人課堂或接受同伴的診斷,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形成新的認識回饋,發展個人的教學實踐智慧。故而,通過課堂教學觀察與評價學習吸收大量的教學理論、經驗和先進的信息,在教師教學中去運用。從而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概括形成理論。如此循環反覆,教師的教學業務素質必然會獲得很大的提高。

聽完陳傳榮校長的講座才意識到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的幾個方面:如陳校講到的關注學生的成長水平與內在學習的要求,關注教學的現實性、真實性,關注數學的本質,關注學與至用,關注情境和數學化。從而使自己在今後聽課和參加評課中,知道應從哪個方面去看待一節課及如何去評價一節課的好與壞,要想很好的觀察一節課的有效性還需要不斷的學習,以及不斷的觀察課堂及記錄分析,只有多做、多想、多實踐,才能從課堂觀察和診斷的有效性教學才能夠讓自己的課堂更加高效。

課堂有效教學心得體會 篇三

韓立福博士説:“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我們現在所講的課堂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課堂,是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目標的課堂。不管我們的教學觀怎麼變,教學理念或教學手段怎麼更新,我們所關注的有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應該始終是不變的。也就是説,我們在關注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更應關注教學中人的生存狀況,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的生存狀況。追求有效教學的過程,其實質就是一個教師和學生互動生成、共同成長的過程。而有效課堂又是有效教學的重要載體,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利用好課堂40分鐘,要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於學,自主學,學會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培養:

一、興趣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有位哲人曾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因此,教師必須採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1、設計啟發性問題,上好導語。上好一堂歷史課,導語設計十分重要。古人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個好的開頭,成功地導入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有個先聲奪人的力量,將能抓住學生求知的心理,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和諧愉悦的教學氣氛,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提高教學效率。

2、利用課本插圖,增強直觀性。形象生動的插圖,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誠如孔子所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它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種積極的注意傾向,並激發起熱烈持久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代表人物畫像,有利於克服學生死記課本歷史人名、地點、年代等單純知識的枯燥無味,增強直觀性、欣賞性,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

3、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同時歷史又是具體的,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的語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動,有遺址、遺物等,可見歷史是生動、形象、具體的,其情景性強,但由於教材的簡約性,使本來引人入勝的史實大為失色。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去創設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輕鬆愉快地接受知識信息。

4、史論結合,感受成功之愉悦。“史”作為歷史材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內容,“論”是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而得出的觀點和結論,是有關歷史本體的認識內容。當學生能自覺地、經常地和有針對性地把具體史料的學習與歷史理論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就能感受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功之愉悦。從而體驗到歷史課的真正魅力,增強學習歷史的內在興趣。

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現代教學論認為,我們獲取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理解和記憶陳述性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講解歷史問題時要把分析問題的相關思路揭示出來,並使學生了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同類問題的時候也能用相關的方法去分析,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師的思維過程,做好示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於傳授基礎知識,

不能滿足於如何去整理、歸納、總結歷史問題,而且要把教法和學法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要注意講“我是怎樣想的”、“還想到了什麼”、“遇到類似的問題應怎樣去想”等等。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思考,並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2、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提高思維能力。學生運用方法解決學科問題的本領、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最終是在實踐和訓練的過程中在學生的頭腦內部來完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暴露思維過程,並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評價、剖析。若學生的思維過程無誤,其思維與其他學生思維接近,就會給其他學生以啟發,若思維有誤,可針對其要害予以糾正,同樣會給其他學生以影響。

3、讓學生參與教學,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種教學形式來完成,特別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主動參與中實踐教學雙邊活動,培養創造性思維。蘇聯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説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説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

三、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1、提出問題,引入自學之門。上課伊始,先提出一至兩個能概括本課主要內容的問題。然後讓學生自行閲讀課文,通過思考,將本課內容進行簡單概括。

2、有意設疑,促使自學深入。自學指導貴在設疑,學生創造精神,創造性格和創造習慣養成的核心是“疑”。疑應設何處?一般説來,設在講課的開頭、講課的重難點、講課的街接處、講課的結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3、聯繫比較,擴大自學的效果。聯繫比較可以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比較,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繫比較,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繫比較,中國歷史和世界史之間的聯繫比較,歷史學科和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比較,歷史演變和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繫比較。把歷史上有關聯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促使學生思維,形成準確、清晰、完整的歷史概念。

4、能力訓練,提高自學質量。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在自學過程中,必須把能力訓練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能力訓練,提高自學質量。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應着眼於訓練,多問“為什麼”,促使學生去思考、探索,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從興趣培養入手,使學生“樂學”、“想學”;要以思維能力培養為主要方法,使學生掌握程序性知識,激發學生“樂學”、“想學”的內在動力;要以自學能力的培養為主要途徑,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真正學會學習。只要使學生“樂學”、“想學”、“會學”,就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完成歷史教學的目標。

總之,有效教學的實現依賴於有效課堂,而有效課堂的形成必須立足於學生的成長,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才能更好的推進有效課堂,促進有效教學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