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彙總4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2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篇《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彙總4篇)

篇一: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一、黃山風景名勝區

1、位置

2、景觀特徵

3、成因

二、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

2、大堡礁的位置、分佈、成因

3、大堡礁豐富的旅遊資源

三、中國雲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陽的梯田景觀

四、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古城區

1、發展歷史:

2、巴黎的建築藝術和名勝古蹟

高二旅遊地理優秀教案:現代旅遊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旅遊活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瞭解現代旅遊發展的特點,認識現代旅遊的基本要素。

教學重難點:

重點:現代旅遊的主要特點和基本要素

時間:1840年以前

特點:只侷限於一定社會階層的少數人,事務性出遊佔絕大多數,出遊的距離較短,沒有出現提供旅遊專業化服務的企業。

(2)近代旅遊:

1841年,英國首次出現以盈利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專門化旅遊服務,隨後誕生了旅行社

特點:仍是高消費活動,普及程度、活動範圍和規模仍然有限,沒有形成完整的旅遊產業結構。

(3)現代旅遊:

時間:1950年以後

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

原因:

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世界局勢也日趨穩定,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安定,使人們外出旅遊的慾望日益增強。

②交通條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機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距離日益“縮短”。

2.現代旅遊的特點

(1)旅遊主體的大眾化

圖1.1國際旅遊人數及收入的增長通過讀圖,瞭解到:

國際旅遊人數及收入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反映了旅遊逐漸成為大眾化的消費活動。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全球旅遊人數每年多達30億人次。

思考

1.作為一名旅遊者,應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點撥:旅遊者的基本條件:閒暇時間、經濟條件(即金錢)、動機(即旅遊慾望)。

點撥:旅遊主體的大眾化説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廣大人民的經濟收入提高,勞動時間縮短使閒暇時間延長,為外出旅遊提供了金錢和時間的保證。此外,隨着競爭的激烈化,人們逐漸進入了節奏快、強度高、風險大的工作狀態。在這種背景下,大眾對旅遊休閒的需要也隨之提高。

(2)旅遊形式的多樣化

常見形式: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商務旅遊和文化旅遊等。

新出現的特種旅遊形式:農業旅遊、紅色旅遊、尋根旅遊等。

閲讀形形色色的現代旅遊

通過閲讀材料,瞭解了其他國家的一些特色旅遊形式,進一步理解旅遊形式的多樣化。

思考

1.你還知道哪些旅遊項目?選擇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紹。

點撥:鼓勵學生儘可能多地列舉出不同的旅遊項目。有人把現代旅遊細化為觀光旅遊、休閒旅遊、度假旅遊、購物旅遊、商務旅遊、美食旅遊、文化旅遊、生態旅遊、宗教旅遊、民俗旅遊、體育旅遊、健身旅遊、公務旅遊、修學旅遊、科研旅遊等。

2.發揮你的想象力,策劃設計一些新的旅遊項目。

點撥:建議把學生設計的旅遊項目在全班範圍內進行展示和交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旅遊空間的擴大化

旅遊空間的擴大化既包括範圍的擴大(如極地地區),也包括覆蓋面的擴大(如鄉村地區)。每個地方都可能成為旅遊地。

(4)旅遊目的的娛樂化

旅遊目的的娛樂、消遣,既是現代旅遊的一大特點,又是旅遊發展的一大原動力。

思考為什麼娛樂、消遣成為現代旅遊發展的一大原動力?

點撥: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娛樂性、消遣性的旅遊佔絕對優勢,據統計,在全部的現代旅遊中,以娛樂、消遣為目的的旅遊佔75%。

二、現代旅遊的基本要素——食、宿、行、遊、購、娛

瞭解:

1.旅遊六要素中,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點撥:在旅遊六要素中,旅遊交通是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人們外出旅行,首先必須實現從常住地向旅遊目的地的空間轉移,這就是旅行。除近距離的遊覽或少數具有特殊意義的徒步旅行外,絕大多數的旅遊者都必須藉助交通工具,才能實現旅遊的願望。

2.旅遊六要素的“核心”是什麼?

點撥:“遊”是旅遊六要素的核心,遊覽活動主要依託旅遊景區開展。

3.旅遊六要素之間有何關係?

點撥:旅遊六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過案例①的學習,進一步瞭解旅遊六要素之間的關係。

香港的旅遊特色在“購”,而購物旅遊又進一步促進了其他要素的發展。據統計,每年進入香港的國際旅遊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為了購物,其購物費用也佔全部旅遊費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為世界的“購物天堂”。

思考:

1.從旅遊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購”是如何促進旅遊業發展的?

點撥:到香港購物是許多遊客來港旅遊的主要動機。“購”是香港旅遊六要素的核心,促進了整個旅遊業的發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點撥:香港是自由港,商品來自世界各地,由於大部分商品不收關税,香港的商品價格就相應較低。此外,這裏每年都有許多換季大減價的促銷活動,能為遊客提供真正的實惠。香港店鋪中銷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貨品,而且大部分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受過專業訓練,態度殷勤友善,以客為先。購物成為香港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旅遊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篇二: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人口增長的時空分佈,瞭解世界人口的增長狀況。

(2)理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理解人口是怎樣對環境產生壓力的。

(3)理解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現和如何運用其趨利避害。

(4)比較兩種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

(5)理解人口、資源、發展與環境問題的關係,並能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利用圖像、圖表、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德育目標

(1)使學生正確認識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密切關係,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2)使學生認識到資源問題的實質是人與資源之間的矛盾,進而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意識。

(3)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人類活動有關,努力規範自己的行為,養成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公德意識。

4、美育目標

通過對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認識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不僅體現在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對環境的壓力,同時也體現在人口增長速度的時間和空間差別對環境的影響。

2、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導致環境問題。

3、通過對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關係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三、教學難點

對環境問題本質的理解和運用。

四、教學方法

1、利用CAI課件輔助教學。

2、探究式學習法。

3、師生互動、合作學習法。

4、圖像、圖表、數據定量定性分析法。

5、案例分析法。

五、教學媒體選擇與組合設計思想

1、視頻展示環境問題的現象,發現、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2、多媒體展示社會調查的過程,輔之以學生表演,促進學生學習探究思維規律的形成。

3、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並結合教材學習本課知識,進而推導出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多媒體出示練習題,及時反饋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4、播放視頻影片,通過美麗的人居環境與前面的對比,從而呼應主題,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索。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環境問題的相關影片和漫畫欣賞,引出環境問題,通過多媒體和漫畫使學生髮現問題。

教師:同學們從上面的影片和漫畫中看到了什麼現象?漫畫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求知慾。

播放調查研究的流程圖,學生上台演示調研的全過程,教會學生自己探究問題。

整理材料,展示調查的結果,分類彙總,得出初步結論。

【講授新課】

學生閲讀教材,教師巡視指導,結合材料學習本課內容,使其理論化、系統化。

指導學生分析教材“圖8.5”和“圖8.6”,師生互動。

一、人口壓力

1、人口增長

(1)時間分佈

A、產業革命前

B、二戰前

C、20世紀70年代

(2)空間分佈

A、發達國家慢

B、發展中國家快

多媒體展示瑪雅文化的遺址圖片,用瑪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壓力。

2、人口壓力

人口過多且持續增長,對物質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過環境供給資源和分解廢物的能力,進而產生資源和環境問題。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劇突出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缺點。

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1、資源的過度利用――資源耗竭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環境的破壞

三、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什麼是傳統的發展模式

2、學生討論:“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的關係。

3、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

【小結】略

【形成性訓練】略

【課後記

1、成功之處:

2、失敗之處:

3、學生心得:

4、見解心得:

篇三: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説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裏?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説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徵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於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嶽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於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後,瓶內產生泡沫,隨着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後,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國中所學化學知識――酸鹼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後,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於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着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於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着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巖漿是沿着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巖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後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並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範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蒐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彙報和分享。

篇四: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一、課標要求與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本節知識要求:“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佈示意圖,分析大氣運動的規律,説出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時的主要內容讓學生理解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及其季節性移動規律,為後面課時學習“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季風環流”和“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兩部分內容做好基礎鋪墊。“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節,本節內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全球大氣運動的規律需要在前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原理、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的關係等知識來分析,而後面的氣候類型的判斷則也需要由全球大氣運動規律的知識來分析。三圈環流控制着各種形式的大氣運動,它的分佈及變化直接影響着天氣和氣候,因此三圈環流是本節重點,是關鍵之關鍵。為了能讓學生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進而使學生髮現氣壓帶、風帶的分佈規律,以免死記硬背。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由於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由於九年級地理課程開設的缺失,基礎較差,同時高一學生還沒有涉及立體幾何的知識,在空間想象能力上較欠缺,再加之理解運動又需要相關的物理學科知識,由於學生基礎知識的欠缺,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教師要化繁為簡,層層推進,加強講解便於學生的理解,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效果會更好。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規律。

2.能力目標:繪製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繪製示意圖的地理技能和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的學習習慣。

四、重點難點

1.重點:

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

(1)三維空間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風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五、教學方法

採用設問式教學,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層層講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設條件,通過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總結、得出單圈環流的結論;再否定其中條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環流的結論;否定其中條件之二,分析得出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結論。

學生採用探究式學習,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在“重新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強調自主學習。

六、教學手段和用具

講解分析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七、教學過程設計

【複習引入】:

複習熱力環流,本節知識的講解及學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熱力環流的知識,複習有助於學生理解本課的知識。説明太陽輻射在高低緯度間的熱量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運動的規律以及對人類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我們本節課開始學習的知識,引入新課,展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板書】: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新課教學】: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認識大氣環流的概念及其影響,課件展示總結板書。

【板書】:

大氣環流的概念及影響

【板書】: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佈

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

【師生探究活動】:

從課本33頁“活動”入手,假設條件“地球表面均勻,不考慮地球的自轉”。展示課件,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活動,在上節課學過熱力環流的基礎上很實現知識的遷移,完成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圖,得出結論形成單圈環流。

假設條件“若地球表面均勻,且地球自轉”。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講解分析説明三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三圈環流要把它講清楚、講透徹,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要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完成。

【知識小結】:

課件展示“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知識框圖,引導學生認識總結三圈環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板書】:

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板書】:

氣壓帶、風帶的分佈

【師生活動】:

課件展示並演示“氣壓帶和風帶分佈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明確其位置和範圍,各個風帶的風向變化,強調説明氣壓帶和風帶是近地面的大氣環流狀況,引導學生從圖中認識氣壓帶和風帶“南北對稱,相間分佈”空間分佈特點。

【板書】:

南北對稱,相間分佈

【講述】:

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的規律(略)。

【師生活動】:

指導學生閲讀“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認識總結規律。

【板書】: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課堂練習】:

課件展示習題,指導學生完成。(略)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知識網絡圖,總結本課知識。(略)

【課後訓練】:

地理填充圖冊、練習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