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三歷史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75W

平羅縣第二中學高三歷史教學設計

高三歷史教學設計

主備教師:**

參備教師:**

教學內容:

板塊一 第一講: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第1課時)

總課時

5

教學設計

集體備課建議

上課改動建議

教學目標

1、記憶禪讓制、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刀耕火種、井田制等基礎知識,並進行考點整合,構建完整知識體系。

2、通過對先秦時期階段特徵的學習,感受中華文明的久遠歷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課程思政元素)

教學重點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色

教學難點

理解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特色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師講授法;情景體驗法

教學準備

研究教材,製作課件,篩選材料,媒體設備等。

教學過程:

通史概覽一目瞭然:教師利用示意圖引導學生整體認識先秦時期的階段特徵

[階段特徵]

先秦是我國由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是國家產生和完善的重要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中華文明的奠基時期。

[整體感知]---要求學生背誦

1.政治上:從分封制、宗法制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雛形出現,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權力逐漸集中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

2.經濟上:經歷了由原始農業到小農經濟的演變,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主體。小農經濟形成併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形態;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轉化。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商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

3.思想文化上:從“禮樂制度”的貴族文化到“百家爭鳴”,中國傳統文化奠基和發展起來;文學體裁多樣;實用科學興起。

考點整合 一一突破

[主幹知識重構——理線索]

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先秦各時期階段特徵,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

整合一 先秦時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先秦時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1.遠古時代

(1)政治制度: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禪讓制。

(2)社會經濟:

①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大禹治水

②手工業: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員萌芽;出現人工育蠶和絲織技術。小件銅器。彩陶。

③商業:出現早期的商業交換。

(3)文化成就:

刻畫在陶器上的簡單符號--中國文字的起源。

石器時代,開始在陶器上繪製絢麗的圖形

2、夏、商、西周時期

(1)政治

①王位世襲制:第一個國家政權是夏朝;商朝是個瀰漫着神權色彩的王朝。

②分封制與宗法制:(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異同)

項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統治保證貴族特權利益內容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給諸侯;諸侯拱衞王室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王位嫡長子繼承,其他兒子分封瓦解春秋開始瓦解,戰國末年完全瓦解(根源:生產力發展)隨着分封制的瓦解而受到破壞,但其影響延續至今作用加強了王權,鞏固了統治保證貴族特權,有利於內部穩定與團結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神權與王權相結合;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2)經濟

①農業:以石器為主。出現青銅農具,但較少使用。土地制度:井田制。

②手工業:完全官營;商周青銅鑄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現原始瓷器。

③商業:商朝職業商人產生;周朝商業由官府統一管理。

(3)文化

①商朝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銘文。

②夏商產生了宮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內的禮樂制度。

小結:本節課結束後,督促學生加強背誦

集體備課建議

上課改動建議

板書設計

原始社會

一、時空座標封建社會


課後作業

教學反思

平羅縣第二中學高三歷史教學設計

主備教師:**參備教師:**

教學內容:

板塊一 第一講: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第2課時)

總課時

5

教學設計

集體備課建議

上課改動建議

教學目標

1、記憶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產生,土地私有制,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並存,抑商政策。

2、構建知識體系。3、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

教學重點

小農經濟的產生、土地私有制

教學難點

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師講授法;情景體驗法

教學準備

研究教材,製作課件,篩選材料,媒體設備等。

教學過程:

一、教師引導回憶夏商周時期階段特徵

二、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1.政治動盪與變革:爭霸與兼併戰爭,宗法制與分封制遭到破壞;。

2.經濟

(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國家、地主和農民土地所有制等幾種形式。

(2)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我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形態,直到鴉片戰爭後才逐步瓦解。

(3)農業:井田制破壞(設置問題:分析公田轉化成私田的實質)

①公田轉化為私田的實質是生產關係的變化,其核心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由奴隸制土地國有制開始變化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井田制的瓦解,説明奴隸社會開始解體。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公田轉化為私田,説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剝削關係開始形成。

土地私有制形成;生產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重農政策出現。

深入拓展:核心聚焦綜合分析小農經濟的影響

1.政治:分散的小農經濟,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統一,以保證小農經濟的發展。保護小農經濟是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源在於小農經濟。

3.科技:小農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與之相關的科技的發展。同時,小農經濟發展的緩慢性也決定了古代科技無法實現根本性突破,以發展為近代科技。

4.文學:很多文學作品反映了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理想和憧憬;

5.民族心理:小農經濟下的中國農民既有忠厚老實、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也有狹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倫理:小農經濟的條件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男子,這是“重男輕女”思想的根源;同時注重孝道、重視鄰里和睦等。

(4)手工業: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並存。

(5)商業:官營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現。

3.文化

(1)思想:老子“無為而治”和樸素辯證法思想;孔子“仁”“禮”儒家思想體系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教師引導關注新教材,新觀點

百家爭鳴的實質、地位及影響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係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不僅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後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

答題要素薈萃—抓主旨

1.“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治國理念

儒家推崇“人治”,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強調道德感化,實行仁政,帶有民本思想,即所謂的“王道”。

法家提倡“法治”,即強調法的作用,主張用嚴刑峻法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即所謂的“霸道”。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強調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要順應時勢和民心,休養生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即所謂的“帝道”。

2.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

(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規範意識——有利於培養現代公民意識。(2)“大一統”思想——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定團結。(3)“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有利於今天的政治建設。(4)“和為貴”思想——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5)民本思想——有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6)“義利觀”——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

小結:本節課結束後,督促學生加強背誦

集體備課建議

上課改動建議

板書設計

原始社會

一、時空座標封建社會


課後作業

教學反思

平羅縣第二中學高三歷史教學設計

主備教師:**參備教師:**

教學內容:

板塊一 第一講: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第3課時)

總課時

5

教學設計

集體備課建議

上課改動建議

教學目標

1、教師引導分析歸納得出自己的觀點。

2、進行知識整合

3、並進行習題講解

教學重點

知識整合,體系構建

教學難點

構建與新教材的聯繫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師講授法;情景體驗法

教學準備

研究教材,製作課件,篩選材料,媒體設備等。

教學過程:

一、提問複習回顧上節所講內容

二、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進行知識整合

(一)關注新教材、新觀點·

1.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1)多元一體的格局

①新石器時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遺存從“滿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戰國時期: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格局正式形成。

③從秦代開始,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發展為大一統的政治格局,並進一步鞏固。

(2)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超過200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文明遺存);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遺存);五千年古國(中華文明的形成);兩千年的中華統一實體(秦代以來的大一統局面)。

(3)兼容幷蓄、相互交融

不僅各主要史前文化區之間彼此吸收各自長處,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華文明在形成過程中還吸收周邊地區先進文化因素,造就了中華文化的豐富與長久生命力。

2.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認同

(1)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係出現了重要變化。

(2)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繫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3)進入戰國之後,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二)命題探究 一步到位

考向一 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命題點:商周時期的王位繼承

[2019·全國卷Ⅰ,24]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

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

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D.血緣紐帶關係的弱化

關鍵點撥:由“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到“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增加了“代”的概念,分析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

考向二 從粗放經營到精耕細作和貨幣的發展

2.命題點:先秦、秦漢時期的貨幣

[2020·全國卷Ⅲ,24]如圖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

A.鑄鐵技術的進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審美觀念的不同D.國家統一的推動

關鍵點撥: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形制變化”。表現在“方便”更利於商業發展,再聯繫秦統一貨幣、漢代鑄幣改革,分析共同原因。

集體備課建議

上課改動建議

板書設計

課後作業

教學反思

平羅縣第二中學高三歷史教學設計

主備教師:**參備教師:**

教學內容:

板塊一 第一講: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第4課時)

總課時

5

教學設計

集體備課建議

上課改動建議

教學目標

1、知識整合;2、拓展延伸;3、習題講解

教學重點

知識整合,體系構建

教學難點

延伸理解,與史學新觀點的結合。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師講授法;情景體驗法

教學準備

研究教材,製作課件,篩選材料,媒體設備等。

教學過程:

【素養培養】——教材拓展

(一)多維視角認識西周國家制度

1.核心內容

(1)西周實行宗法制原則下的分封制。以維護宗法制的禮樂制度,與封邦建國的分封制以及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構成西周古代宗族國家制度的核心內容。

(2)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三者互為表裏,緊密相連,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2.國家結構

(1)周天子雖表面上為天下共主,但實際上控制力有限,各諸侯國實際上都是有很大獨立性的政治實體。

(2)西周作為一代王朝,雖顯示出一定的統一性、集權性,但國家結構上的分散性、鬆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質的特點。

3.顯著特點

(1)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國同構”

所謂“家國同構”,是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親——宗法關係來統領,存在嚴格的家長制。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君父同倫,家庭治理的形式擴大到國的範圍。

(2)貴族政治特徵明顯

世卿世祿制下,官僚都是貴族,貴族有封地但無薪俸。諸侯國內的勞動者不對國家承擔賦税等義務,只對諸侯履行義務。

(二)商周政治與儒家思想的關係

商湯的“德政”、西周建構的分封體制及與其配套的觀念成為儒家思想的政治淵源。

1.商湯“德政”對儒家思想的影響

商湯討伐暴虐的夏桀、滅夏後建立商朝。商湯以仁德治國,他對內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任用賢臣。“網開三面”的歷史典故反映了商湯仁德治國的思想。這成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歷史淵源。

2.周代天命觀對儒家思想的影響

統治者只要有使民歸順的“德”,就會“天命”所歸,若要天命長久,就應“敬德保民、明德慎罰”。這就是周代的天命觀。這成為儒家民本思想的淵源。

3.宗法和政治對儒家思想的影響

周宗法制與分封制結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產的基本單位,而且與國家行政系統相結合,構成了“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法文化。春秋戰國以來,宗法分封制崩潰,但其核心的宗法觀念與家國一體的傳統,逐漸嬗變成為王位嫡長子繼承製、貴族世襲爵位、父權家長制等封建制度。“家庭—家族—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賴以存在的社會淵源。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理想,反映了“家”與“國”這種同質聯繫。

4.倫理政治為儒家思想奠定基礎

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親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僅權力來自周王,而且他們能否獲得天命的眷顧,也必須經過大族長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達天聽。於是,政治權力的分配、親屬關係的網絡,兩者迭合為一,政統和宗統是兩個網絡迭合。

(三)“宗法(族)觀念”對中國傳統政治基因的影響

1、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政治體系;

2、以尊卑等級為標準確立權利義務;

3、以尊宗敬祖為原則凝聚族羣力量;

4、以倫常綱紀為準則處理人際關係。

集體備課建議

上課改動建議

板書設計

原始社會

一、時空座標封建社會

課後作業

教學反思

平羅縣第二中學高三歷史教學設計

主備教師:**參備教師:**

教學內容:

板塊一 第一講: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第5課時)

總課時

5

教學設計

集體備課建議

上課改動建議

教學目標

1、通過知識整合,掌握完整知識體系;

2、通過習題講解,學會分析材料,組織答案。

教學重點

知識整合,體系構建

教學難點

史料解讀,語言組織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師講授法;情景體驗法

教學準備

研究教材,製作課件,篩選材料,媒體設備等。

教學過程:

一、【能力訓練】

1.(2019·山東濱州一模)在考古發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陽殷墟、西周王朝的豐鎬、周原和洛邑都沒有發現外郭城牆,構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無城牆”的鮮明特色。對此解釋最有可能的是()

A.皇權至上的強大吸引力 B.經濟能力不足無力修建城牆

C.尚未掌握城牆修建技術 D.王都的強大實力和文化自信

2.(2019·山東濟南期末)有學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隻裝滿馬鈴薯的大口袋”,説它“使鬆散的馬鈴薯有了較多的接觸和聯繫”。這體現了西周分封制()

A.強化了周王與諸侯國的關係 B.消除了王權走向衰微的因素

C.形成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D.形成了家國一體的權力結構

3.(2019·山東濟南一模)先秦時期,官方頒佈的月令體著作中,將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動植物的生長情況,然後要求人們按照時令合理安排採集漁獵活動和農業生產。這反映出當時()

A.自然科學有了長足進步B.官方重視發展農業經濟

C.爭霸戰爭推動農業發展D.耕作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4.西周時期,在較大的都邑中都出現了市場,有管理市場的“質人”,商賈在市場上進行貿易,都有“質人”制發買賣的契券。據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約精神B.規範商業行為

C.履踐重農抑商D.出現貨幣經濟

5.(2019·山東東營期末)破譯甲骨文是中華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項目之一,但要破譯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時代宗教信仰、社會習慣、鄉風民俗等知識,這恰恰是甲骨文隱藏起來的歷史。這充分説明甲骨文()

A.是世界最古老的成熟文字B.反映了殷商時期的宗教信仰

C.承載了商代及早期國家的信息D.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6.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説統一的“雅言”,尊周王為天下的“共主”,從而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這説明當時()

A.最高執政集團權力高度集中B.中國主流思想文化已經形成

C.政治制度推動了文化的趨同D.周禮通過血緣關係輻射地方

二、[真題導練]

[2018·全國卷Ⅲ]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應等級

上上(聖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堯、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貢范蠡廉頗老子商鞅韓非齊桓公呂不韋荊軻秦始皇李斯陳勝宋襄公夏桀商紂

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對上表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予以説明。(要求:看法具體明確,説明須史論結合。)(12分)

關鍵點撥: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寫的人物及其相應等級的劃分標準:將傳説中的聖君、儒學家、賢臣等人物劃入上等,將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王朝的開創者等劃入中等,將歷史上的爭霸失敗者、末代暴君等劃入下等。這樣的劃分顯然受到了儒家追求“明君+賢臣”的理想化的政治訴求的影響。

[試答]

規律總結:注意提煉“觀點”和“論題”的區別

提煉的“觀點”是一個陳述句,應當主謂賓齊全,所涉及的範圍較小,“論題”則範圍更大,既可以是一個或幾個主語,也可以是一個陳述句。本題要求提出“自己的看法”,所提出的應當是一個論題。

第一步:明確設問要求,帶着問題閲讀、分析材料。

第二步:提煉論題,在研讀材料的基礎上,提煉出符合題目要求的主要論題。

第三步:搜尋史實,據所給材料和所學知識整理出可以論證該論題的重要史實。

第四步:結合史實,進行説明或論證,要求史實準確,史論結合。

第五步:小結,迴應論題,爭取用某一史觀或重要的歷史結論上升到歷史學科素養所要求的理論高度。

集體備課建議

上課改動建議

板書設計

課後作業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