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縣長在全市鄉村振興工作座談會上的交流發言

欄目: 代表發言 / 發佈於: / 人氣:1.35W

縣長在全市鄉村振興工作座談會上的交流發言

縣長在全市鄉村振興工作座談會上的交流發言

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我是*縣縣長。近年來,我縣聚焦抓基層打基礎,健全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持續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大力實施基層黨建“雁陣”工程,重點在“樹、培、育、引”四個方面發力,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釋放“雁陣”效應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主要有四點體會:

一、樹“頭雁”,突出鄉村振興“引領力”。“鄉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着力打造一支有能力、敢擔當、善作為的村幹部隊伍,築牢鄉村振興一線戰鬥堡壘。強化培訓提能力。推深做實“頭雁”能力提升行動,依託鄉鎮黨校和鄉鎮黨性教育大講堂,立足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文化傳承、精神文明建設等鄉村發展實際需要,開展針對性強、實用性高的培訓,切實做到因材施教、靶向培訓,確保培育出來的“頭雁”與新時代要求同頻共振。注重實績樹標杆。開展“頭雁”擂台競技活動,突出“能”的標準和“幹”的要求,圍繞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五星”支部創建等方面特色亮點工作,上“擂台”、曬“經驗”、亮“答卷”、展“思路”。着力把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村黨組織帶頭人選出來、推上去,以隊伍高素質保證鄉村振興高質量。突出示範強引領。切實放大“頭雁”羣體效應,發揮黨組織帶頭人的組織引領作用,激發“兩委”班子成員的創業激情,調動黨員、羣眾參與家鄉發展積極性,幹羣合力擰成一股繩謀創業、話發展,以“頭雁”示範作用推動產業發展,以產業振興聚集人才發展,讓“頭雁”效應引領鄉村振興新局面。

二、培“強雁”,提升鄉村振興“戰鬥力”。鼓勵和引導機關幹部投身鄉村振興,選派優秀幹部到基層一線,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鍊幹部的廣闊舞台。精準選派。統籌謀劃好新一輪第一書記輪換工作,把好駐村幹部選人關,按照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選派範圍要求和人選標準,初步摸排篩選第一書記人選。堅持以幫扶村實際需求為選人導向,綜合考慮派駐村實際需要,分類施策、科學搭配,發揮出選派力量的最大效能。精細管理。進一步完善駐村幹部日常管理服務體系,明確各成員單位、派出單位、鄉鎮、村黨組織書記主體職責,及時瞭解掌握駐村幹部到崗打卡、吃住在村、履職盡責等情況。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堅持平時考核和年終考核相結合,全面瞭解現實表現情況,確保考出公正、考出實績。精心關愛。突出政治關愛,對擔當作為、實績突出、羣眾公認的優秀駐村幹部進行優先職務職級晉升、評先評優獎勵。突出生活關懷,及時落實駐村幹部生活補助和項目資金,確保駐村幹部“駐”出成績、“助”出成效。

三、育“羣雁”,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建設是關鍵,着力在“羣雁”培育上發力,確保人才力量源源不斷,匯聚起鄉村振興強大力量。在育“強”上下功夫。俗話説:“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提前謀劃鄉村振興年輕幹部和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鄉村振興黨員幹部和人才“青黃”銜接有序,確保鄉村振興後繼有人。按照鄉村振興實際需要選人用人,真正讓更多年輕的黨員幹部和人才經得住風吹雨打,扛得起鄉村振興重任。在育“優”上下功夫。按照黨員幹部和人才的實際情況,為他們“私人訂製”培訓課堂,以“小課堂”實現“快提升”,着力推動整個黨員幹部和人才隊伍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自覺把“小我”融入到鄉村振興中去,始終保持衝勁、幹勁,助力“羣雁”在鄉村振興中拼搏奮鬥、擔當作為。在育“精”上下功夫。着力發揮頭雁的“標杆”引領作用,讓更多的黨員幹部和優秀人才,見賢思齊,自覺對照,完善和提升自己,主動“加油賦能”,立足崗位發揮創造力,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真正做到一茬接着一茬幹、一棒接着一棒跑,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四、引“歸雁”,煥發鄉村振興“新活力”。鄉村人才振興是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的推動力量和重要保障。健全聯絡機制。我縣將立足新發展階段,以鄉情鄉愁為紐帶,打好鄉愁牌、親情牌,完善溝通聯絡機制,動態掌握域外人才信息,建好溝通聯絡平台,經常化聯繫聯絡,積極引導創業能人、致富達人、高校畢業生等回鄉創業,推動項目回遷、資金迴流、技術回鄉、智力回哺,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完善服務體系。進一步理順創新創業工作體系,建優返鄉創業創新孵化平台,完善返鄉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扶持配套政策,為鄉賢返鄉創業提供政策諮詢、項目指導、業務代辦等服務,出台税費減免、場地提供、項目支持等激勵政策,以產業搭平台、以項目留人才,破解鄉村引才難題。優化創業環境。完善人才日常管理、跟蹤服務機制,熱忱為歸雁人才和投資企業服務,逐步補齊鄉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短板,持續提升城鎮化水平,讓更多鄉賢心馳神往返鄉、心無旁騖下鄉、心甘情願留鄉,繪就鄉村振興“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