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鎮科技扶貧自查報告多篇

欄目: 自查自糾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53W

鄉鎮科技扶貧自查報告多篇

【第1篇】科技項目扶貧黨風廉政的調研報告

科技項目扶貧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民素質,幫助農民脱貧致富發揮着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提高科技項目扶貧效用,促進貧困地區改變落後面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對科技項目扶貧情況進行了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科技項目扶貧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通過引進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提高了農村產業層次和效益。我市科技項目扶貧大部分是圍繞已經形成並初具規模的主導產業,根據產業發展的不同需求,推廣和普及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支持關鍵環節和重點技術,去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村產業層次和經濟效益。

2、通過引進農業新產品、新品種,開發利用本地資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市科技項目扶貧的特點是,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因地制宜,選擇引進適合本地發展的新產品、新品種。這些項目投資相對不大,但通過引進示範,在轉變觀念、開闢新的生產門路,調整生產結構方面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3、通過科技項目的試點示範,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加快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我市實施科技項目扶貧為推廣農村科技和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試點和示範效應,使廣大貧困農民看到了效益,得到了實惠,激發了農民羣眾應用科技的積極性,學科技、用科技已經成為廣大農民羣眾的自覺行動,崇尚科學、重視科技的意識普遍增強。我市科技項目扶貧每年培訓農民xxxx多人次,通過科技項目扶貧培訓,提高了廣大農民羣眾的科技文化素質,追求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生產無公害及綠色農產品已成為農民羣眾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

4、農村貧困狀況繼續緩解,部分農民已經脱貧。我市大力開展科技項目扶貧,提高了農民羣眾自我發展能力,改變了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形成了新的農村產業,增加了經濟收入,使得農村貧困狀況繼續緩解,部分農民已經脱貧,奔上小康致富路。

二、科技項目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我市的科技項目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效解決了農村的貧困情況,達到了科技項目扶貧工作的初衷與目的,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六點:

1、財政困難,科技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我市重點縣、重點村和貧困人口所佔比重較大,實施整村推進戰略,需要投入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項目戰線長、數量多,所需投資大。科技項目扶貧由於技術要求高、資金需求大,籌措配套資金困難,使一部分項目得不到後續扶持,推廣普及能力有限,影響了項目效益的最大發揮。

2、部分農民羣眾文化素質偏低,科技基礎薄弱。部分農民羣眾由於長期貧困,思想意識落後,生產觀念保守,這種心態制約着自身的發展,加大了扶貧開發的難度,導致技術推廣難度大,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速度慢。

3、科技項目扶貧貼息貸款到户難。農行在鄉鎮的營業網點撤消後,農行以沒有網點面對千家萬户和貧困户抵押信譽低為由,拒絕向貧困户發放小額科技項目扶貧貼息貸款,出現了貸富不貸貧的現象,科技項目扶貧貼息貸款沒有起到扶持貧困户發展生產、解決温飽的作用。

4、科技承包服務機制有待繼續完善。我市一方面在技術服務、引進創新、消化吸收以及利益機制等方面,技術單位、技術員和農户之間還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弱化了項目的輻射帶動能力。二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户與龍頭企業、加工企業之間關係鬆散,還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銷售渠道不暢、造成豐產不豐收等現象,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羣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5、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嚴重製約地方經濟發展。我市山區和半山區面積大,山高坡陡,丘陵平壩面積小,土壤貧瘠,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農業無法形成規模經營,造成貧困山區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增幅較慢,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矛盾依然突出,經濟作物在農業中的比重較低,農村經濟特色不明顯,農民增收緩慢且不穩定,嚴重製約地方經濟發展。同時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商品經濟不發達。不少貧困鄉村農民羣眾閉關自守,缺乏開發資源、發展經濟、脱貧致富的信心。

6、基地建設滯後,規模效益不明顯。我市貧困農村受長期以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傳統模式影響,導致產業規模小而分散,很難形成種養大户,客觀上制約了產業化發展,不利於形成規模,形成基地。同時大部分企業規模小、裝備差,龍頭企業少,缺乏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大型骨幹工業企業,帶動能力弱,這在客觀上影響和制約了貧困地區產業化的發展壯大。

三、解決存在困難和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充分認識科技項目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重要性,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謀劃和指導扶貧開發工作,把過去單純追求數量擴大外延的增長方式,轉變到擴大開發領域、提高開發質量和效益的軌道上來,發揮科技項目在扶貧開發中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科技項目扶貧要與農村產業化結合,與整村推進結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緊緊圍繞貧困地區經濟生活、生產發展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地選擇科技項目,選擇重點技術,把科技項目推廣應用貫穿於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通過實用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提高土地的生產率,提高種植、養殖水平,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益。通過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重新認識區情鄉情村情,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變劣勢為優勢,以增強扶貧開發的信心,激發農民羣眾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的內在活力。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農田水利和農村公共設施,減少貧困地區農民羣眾因生態環境惡劣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而返貧,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做到科學規劃,支持關鍵環節和重點技術。貧困地區的自身特點決定了科技項目扶貧必須以引進、消化、吸收先進適用技術為主,輔之以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引進的技術必須是符合當地生產發展需要的、實用的、成熟的,廣大貧困農民羣眾簡單易學的綜合配套技術或單項技術。因而在科技項目扶貧選項時,必須加強篩選和論證,依託大中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優勢,注重科技的先導性,堅持高起點、高水平的原則,提高扶貧項目、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主推的品種必須是主管業務部門認定的國家、省級的優良品種、優良畜禽,主推的技術必須是業務部門認定的在當地實踐證明是處於領先的技術。通過做到科學規劃,支持關鍵環節和重點技術,加大優良品種改良,種植、養殖技術及標準化生產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使貧困地區形成主導產業及局部區域性有優勢的產業,推進扶貧工作進一步發展。

【第2篇】科技扶貧運管中心述職報告

科技扶貧運管中心述職報告

今年以來,我縣科技培訓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突出重點、科學規劃、加強引導、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以培育新型農民為突破口,開展麻雞養殖、優質稻栽培、大棚蔬菜等技術培訓3期,組織水稻種植、麻雞飼養、蔬菜栽培等方面的農業專家在三山鄉張家、六家橋鄉七分等村舉辦了“水稻栽培技術、綠色無公害麻雞種養技術和蔬菜高產栽培”的科技推廣培訓班。各重點村農民素質普遍提高,致富本領進一步增強。

一、工作成效

(一)、激發了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農民在培訓中得到實惠,主動求教、主動諮詢人次越來越多,要求參加培訓的人數越來越多,熱情高漲。培訓培養了新一代農民的創業精神和創新意識,營造了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技發展生產、發家致富奔小康的氛圍。

(二)、加快了貧困鄉村農民脱貧致富步伐。通過加大新品種、新技術、配方施肥的培訓力度,使農民的生產經營思維有了轉變,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的人越來越多。

(三)、促進了特色農業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培訓思路,推動了主導產業水平的快速提高,擴大了新優技術的幅射面,促進了“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的發展。

(四)、培養了農業技術員隊伍和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我們聘請了**名專業教師進村搞好技術指導,在開展培訓的同時進行廣泛的技術交流。培養了新一代農民的創業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學員把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生產實踐,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踐中成為新一代的主力軍,成為留得住、用得上的鄉土人才。

通過20xx年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參訓學員的整體科技素質進一步增強,效益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帶動周邊農户擴大種養殖規模。

二、主要做法

(一)、部門聯動、整合資金。與縣農業局、農業特色辦公室聯合,成立了農民科技培訓領導小組,下發了關於《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實施方案》,對培訓目標、內容、對象、時間、方法等都提出了具體要求。

(二)、突出重點、整村推進。以村為單位,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模式,舉辦多種形式的教學培訓班,重點培養新農村帶頭人、農民技術員和骨幹農民。圍繞主導產業和資源優勢,在村裏舉辦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積極開展培訓、諮詢、示範和推廣服務,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和新方法。

(三)、注重實效、方便農民。此活動在2個重點鄉鎮開展,聘請省市技術專家下鄉講課,及時將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等傳送給農民。此參訓人數達**多人次,指導農民**餘人,共發放農民培訓材料**多套,培訓資料**多份,從而使學員能夠在聽取理論課的同時,有較系統完整的學習材料,為複習、自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提高教學質量,鞏固了教學成果。

(四)、點面結合,輻射帶動。一是抓好新型農民培訓工作,典型引路,又要總結經驗,積極引導,促進農民培訓工作的全面開展。如:****,通過培訓學習,麻雞養殖由原來的**羽擴大到現在的**羽,通過科學養殖及時的運用及場地規劃,極大地降低了養殖成本,今年收入**餘元,在黃民芝的帶動下,臨近鄉村的**餘農户養殖麻雞規模不斷擴大,現養殖規模僅略少於**鎮;**學員通過培訓水稻栽培技術,科學種植水稻,擴大種植面積**餘畝,輻射帶動周邊羣眾發展水稻種植近**餘畝;二是支持和指導他們成立各種專業協會和技術協會,做好各種跟進服務。如**發展木竹加工業,成立**縣相山鎮竹木合作社,該合作社通過辦廠經營,爭取林業部門中、幼林撫育及闊葉林封山項目,實現人平均增收**元;三是龍頭企業帶動,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户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扶貧機制。**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農户”的經營模式,與農户簽訂了最低保護價收購合同,使該縣麻雞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實現產供銷良性發展。

三、存在問題

(一)、部分村意識不強,組織管理水平不高,經驗缺乏,使教學實施困難,培訓效果受到影響,需要今後認真總結、完善。

(二)、資金不足,培訓要求高,時間長,工作量大,教材及輔導材料需求量大,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願望和要求,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支持。

【第3篇】科技扶貧在線項目自查報告

科技扶貧在線項目自查報告

一、項目基本情況

1、平台建設總體目標

縣科技扶貧在線平台建設,利用現代科技和信息服務手段,依託“科技扶貧在線”信息網絡服務平台,整合各級科技資源,開展各種科技服務活動,實現“專家幫扶、產業示範、成果轉化、科普培訓、信息服務”五大功能,提升科技服務水平,為全縣農牧民提供及時、高效的科技服務,促進全縣農牧產業發展,幫助農牧民及貧困户脱貧致富,實現同步小康。

2、平台建設主要內容

縣科技扶貧在線平台建設主要內容為:承擔科技扶貧的管理和服務工作。組織實施科技扶貧項目,開展科技扶貧項目申報、實施、檢查、驗收及管理工作;開展農牧業產業技術示範、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示範、科普宣傳、科技培訓等;統籌本縣科技扶貧資源,建設村級科技服務平台,組織遴選村級科技需求信息專員收集信息;組建信息分診員,管理本縣科技扶貧在線平台;組織報送貧困户信息、科技需求、考核材料、宣傳簡報,協助專家和技術人員到貧困村開展技術服務工作;組織在線平台推介與人員培訓,組織電商鏈入全省科技扶貧在線平台。

3、平台建設方式

縣科技扶貧在線平台建設,依託縣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設立辦公區,獨立掛牌。

4、精準服務模式

以農牧民、貧困農户實際需求為指導,有針對性開展科技培訓、科普宣傳及技術諮詢,協助專家和技術人員到貧困村開展技術服務,實現一對一精準幫扶。

5、技術保障措施

一是落實組織機構,依託單位縣生產力促進中心,實施縣科技扶貧在線平台建設。二是成立了運管中心、落實辦公場地30平方米,完善在線平台辦公區的整改。三是落實管理分診人員,聘用3名,在縣生產力促進中心落實管理兼職人員1名,負責線上平台的建設、管理及維護。四是落實工作任務,負責有效科技需求徵集、信息報送及科技服務等。五是制定管理制度,加強本縣在線平台管理,保障平台有效運行。

二、資金開支情況

項目總資金30萬元,20××年已開支流量補助21萬元,臨聘人員工資3.75萬元,購買設備投影儀7650元,培訓費31960元,差旅費496元。總支出287606元,剩餘12394元。

三、上下聯動,切實推進脱貧攻堅工作

今年以來,縣科知局結合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深入我局定點幫鄉——鄉村開展“掛包幫”工作,並選派能力強、業務精的優秀幹部到聯繫貧困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在對鄉做出詳細的調研後,制定出適合鄉發展產業發展計劃。一是積極實施科技扶貧專項項目,今年計劃投資102.4萬元,實施科技扶貧項目4個,現已全部完成。二是認真落實“六個一”幫扶機制,研究制定聯繫村幫扶計劃,落實專人駐村聯繫開展脱貧攻堅工作,組織技術人員到村開展科技種養指導。局集中研究聯繫村脱貧攻堅工作6次,與鄉黨委政府負責人、駐村工作組、第一書記、村幹部座談研究脱貧攻堅工作4次;堅持每月到村到户開展幫扶工作,走訪聯繫户150餘人次。三是積極開展聯繫户慰問活動。在春節、七一等節日期間,積極開展慰問聯繫村貧困户、貧困黨員、社區聯繫户活動,發放慰問金10600元;看望因病建檔立卡貧困户2户,發放慰問金2000元。

四、存在的問題

1、我縣農牧民羣眾文化素質偏低,科技文化基礎薄弱,致使科技在服務產業發展、農牧民增收中的作用得不到明顯體現。

2、我縣企業和合作社少對科技創新投入低、自主創新動力不足和創新氛圍營造不濃。

3、專利申請量少。存在企業知識產權意識不強,專利申請少。個人專利申請技術含量又不高,難以得到授權。

4、科技隊伍薄弱,因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在技術服務、引進創新、消化吸收等方面的服務還跟不上,弱化了項目的輻射帶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