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脱貧攻堅典型人物及事蹟(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71W

脱貧攻堅典型人物及事蹟(精品多篇)

脱貧攻堅典型人物及事蹟 篇一

_,現任中共貴陽中醫學院後勤黨總支書記、後勤集團總經理。作為後勤黨總支主要負責人,在面對學校師生對後勤工作提出的意見建議,帶頭堅持遇到問題不迴避、遇到困難不退縮的態度,就事

論事,力求最優解決方案,用真誠的態度贏得師生們的認可,用過硬的作風錘鍊“一專多能”的後勤隊伍。

履職盡責,當好後勤管家

作為後勤集團總經理,他進一步嚴格食堂內部管理,堅持原材料採購進貨查驗制度和索票索證制度,對送貨原始單據、報賬證明單做嚴格要求,規範採購物資報賬程序。全面推行食堂成本核算管理,食堂員工的績效工資與班組的經營收入和成本直接掛鈎,初步建立獎勤罰懶、多勞多得、按勞取酬的分配製度,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建立了食堂衞生及食品安全檢查考核機制,明確工作職責,責任追究到人,嚴格執行《食品衞生法》等相關規章制度,嚴把食材清晰、加工、消毒、售賣關。完成“明廚亮灶”樣本工程,率先成為大學城“明廚亮灶、陽光操作”示範單位。使學校食堂的後廚真正成為師生可視、可感、可知的“陽光廚房”。加強防火、防電、防盜安全教育,開展“寢室安全衞生工作月”活動,配合施工單位完成了甲秀校區南樓安裝智能控電系統的安裝,消除了南樓學生寢室用電安全的隱患。對設施設備保修實行網格化管理,責任到人。自該項制度實行以來,維修工對自身責任區域的巡查次數明顯增加,基本做到一週兩查,能主動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積極響應師生報修需求,取得明顯工作成效。

校農結合,服務脱貧攻堅

一是成立校農結合“專班”打通直供直銷通道。學校後勤集團先後與_台農富硒食品有限公司、開陽縣恆綠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_義門良知食品有限公司簽訂農特產品定向採購協議。初步建立了“校農結合”直供直銷通道。20__年3月至20__年4月,我校後勤集團定向採購冊亨縣、開陽縣及其它貧困地區的產品約163萬元,帶動貧困户270餘户,户均增收2100元。

二是合作開設農校直銷窗口找市場。根據開陽縣、冊亨縣農產品比較豐富,水果優質量大的特點。特別是開陽富硒枇杷、富硒醜柑、富硒黃桃、青脆李、冊亨糯米蕉、火龍果、甘蔗、野生魚乾、手工黃糖、牛乾巴、土雞蛋、小黃豆等農產品品質優良,受到消費者的追捧。中醫學院後勤集團主動與開陽縣、冊亨縣在學院內合作開設農校直銷窗口,三方達成了農校直銷合作協議。20__年6月、10月分別在貴陽中醫學院開設了兩個窗口。農校直銷窗口內因其產品新鮮、綠色、健康且物美價廉,稱飽貨足等特點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實現了農户增收、師生受益的良好局面。據統計,農校直銷合作社運行以來,共銷售蔬菜4.2萬斤(主要為食堂提供部分時令菜品,方便學校教職工放學後買菜回家)、銷售水果約22萬斤,銷售產值約74萬元。為貧困户提供就業崗位6個(合作社內銷售員全部是低收入困難户),帶動300餘户低收入困難户依靠發展種植產業户均增收1400元。

三是積極搭建農產品聯採聯銷互通平台。為提高農校直銷窗口農特產品的銷售量,帶動貧困地區更多農户增收致富。20__年7月,貴陽中醫學院後勤集團分別邀請_大學、_師範大學等兄弟院校後勤部門召開協商會,協商各校後勤採購資源共享、採購分銷等合作模式,建立聯動幫扶機制。將更多新鮮、優質、實惠的農特產品帶進校園,推動校農結合工作深入開展。截止20__年3月,農校直銷合作社已經在_大學、_醫科大學成功開設4個窗口。20__年4月20日,貴安新區管委會、大學城管委會邀請大學城各高校到貴陽中醫學院開展校農結合工作觀摩會,貴陽中醫學院農校直銷合作窗口助推產業發展的模式得到了與會領導和師生們的高度認可。

四是探索互助聯動脱貧模式。為解決雙江鎮產業產銷渠道閉塞,種苗技術等相對落後的問題,後勤集團親自牽頭帶領我校4名駐村第一書記深入開陽縣南龍鄉調研走訪,並於南龍鄉駐村工作組達成了互助協議,共享幫扶資源、攻建產銷通道。共戰脱貧攻堅。在後勤集團的推動下,南龍鄉已與雙江鎮成功開展了生態養蜂技術交流、林下養雞銷售渠道共享、生態蘆筍種植技術引進、生豬養殖相互帶動、教育扶貧項目共同申報等方面的合作,已經形成了互通有無、資源共享、攜手前行的友好合作,互助脱貧的模式正在積極探索中。

_憑藉“做人不求聞達於世,做事但求無愧於心”的信念,勇於擔當,甘於奉獻,主動服務“大扶貧”戰略部署,為我校全面完成脱貧任務提供有力支持。

脱貧攻堅典型人物及事蹟 篇二

自脱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_村支部書記_就帶領該村羣眾積極投入到扶貧建設當中,組織村民大力發展以獼猴桃為主的主導產業,保證農户持續增收;實施村容村貌整治,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開展政策宣傳,確保物質、精神齊脱貧。

一、深入調查研究,謀劃村扶貧開發工作思路

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好脱貧攻堅工作,他帶領村支兩委與駐村工作隊一道,進村入户,對貧困户多次進行遍訪,認真細緻的調研摸底。_村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他對本村基礎情況、經濟發展現狀、道路狀況、羣眾脱貧願望和扶貧開發規劃等有了深刻的認識,進一步確立了本村扶貧開發工作思路,找出問題症節,找準致貧原因,制定出了

“_村整村脱貧規劃”,科學合理的繪製了_村脱貧攻堅藍圖,為_村的脱貧攻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多渠道精準幫扶,確保脱貧工作取得實效。

一是抓好主導產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助推產業化扶貧。他帶頭成立了城口縣坪壩鎮獼猴桃種植股份合作社,藉助坪壩鎮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優勢,採用“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户”的經營模式,扶持村主導產業獼猴桃500餘畝,併成功創建國家級獼猴桃栽培標準化示範區,成立獼猴桃種植微型企業19家,農户以土地入股參加合作社,獼猴桃出售前,通過獲取勞動報酬和收取土地租金獲得收益,獼猴桃開始產出後,則憑股份年終分紅。通過土地出租入社、勞務輸出和股份分紅的利益鏈接機制吸納45户貧困户入社,常年吸納貧困户務工120人次。促進了貧困户脱貧增收、共同致富,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產業精準扶貧成效顯著。二是抓好山地雞養殖,幫助貧困户致富增收。根據坪壩鎮特色產業獎補方案,結合貧困户發展實際,對貧困户養殖山地雞進行產業獎補。每修建一個標準雞舍補助資金1000元,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户每户發放雞苗200羽,每羽雞苗發放全價飼料1斤,並與鵬城源公司簽訂認購合同,解決貧困户養殖後顧之憂,截止目前,全村共計修建標準雞舍16間,發放雞苗1450羽,補助飼料1450斤。三是抓好村容户貌整治,改善羣眾生產生活條件。通過院壩整治、修建人行便道、維修村級公路、增設垃圾桶(池)等一系列工程項目,完善了_村的基礎設施,提升了廣大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四是抓好搬遷安置、民政兜底和培訓就業等其他工作,全村深度搬遷貧困户3户,預計10月份全部竣工,民政兜底貧困户9户,開展獼猴桃種植專業技術培訓3次,參訓人員120人次。

三、全方位開展政策宣傳,確保物質、精神齊脱貧。

通過宣傳標語、入户宣傳、“一對一”幫教和政策培訓會等多形式,讓貧困户和廣大村民瞭解脱貧攻堅“是什麼,為什麼,做什麼”,糾正少數羣眾“等靠要”思想,堅持做到物質脱貧和精神脱貧“齊步走”,促使廣大羣眾積極參與到脱貧攻堅工作中來。

脱貧攻堅典型人物及事蹟 篇三

張鳳榮,男,陝西省鎮安縣西口回族鎮嶺溝村四組村民,現年48歲,家裏有5口人,張鳳榮和妻子、父親以及兩個兒子。張鳳榮的父親患有腦梗病,為了給父親看病以及吃藥,他先後花去了幾萬元,使這個本就並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貧困的深淵,其大兒子張龍也正在讀高中,花費也較大,小兒子在上幼兒園。兩個孩子都在上學,生活的擔子壓在他一個人身上,但他是一個不認輸、不服輸的人。他為了讓父親得到更好的治療,為了孩子能夠無所憂慮的讀書,他默默選擇一個人扛下這個家庭的所有負擔,他在農村這塊廣袤的土地上開闢了新的人生之路,也為早日脱貧創造了開端。

創業的初期是艱難的,也是艱辛的。20__年,張鳳榮經過市場考察和分析,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決定發展養豬業,但由於缺少養豬經驗,疫病防控不到位,死亡率高,養豬整體效益一直不好。但他毫不氣餒,購買了許多養豬方面的書籍,起五更、爬半夜,利用一切空閒時間一本本的啃,終於慢慢地掌握了豬的適應期、增肉期、催肥期的養殖技術。為給豬添飼料,清掃豬舍,他每天天不亮就起牀,深夜還要再起來到豬棚轉一圈,觀察豬的生長情況、健康狀況等,如發現異常,及時診斷治療。雖通過邊學習、邊實踐,他終於全面掌握了全套養豬技術,他養的豬很少生病,個個膘肥體壯,養豬使張鳳榮走上了一條致富路,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科技示範户。致富不忘鄉親,他對前來參觀學習和取經的羣眾從來不保留養豬技術和經驗,近2年來,他先後幫助了本村和鄰村的養殖户9户,覆蓋貧困户7户21人。

張鳳榮在養豬上成功了,但是他沒有忘記農民的根本,即使養豬再掙錢,也不能荒了自己的土地,相反要把責任田間弄的更好才行。望着收成並不理想的耕地,張鳳榮決心再闖一闖,他利用養豬贏利,賺取的資金,加大了在土地上的投入,遇到技術問題就找人請教,去問、去學,並經常實地考查,最終他明白了農藥的藥性及噴施,以及植物的生長週期,也清楚了化肥的結構和功能,憑着不怕吃苦的韌勁和堅持鑽研的精神,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與當地養殖、種植户的交流,他得到了豐富的經驗,他栽植優質板栗3畝,核桃2畝,當季蔬菜每日都有,又為家庭增添了一條增收的渠道。

20__年張鳳榮也積極遞交了自己的脱貧申請書,樹立脱貧新模範。”扶貧先治懶,扶貧先扶志“,這句話在張鳳榮的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他説,“我積極一點,儘量不讓大家操心我的生活,享受了國家很多政策了,我們自己也要積極奮鬥,才能脱貧。同時也十分感謝在脱貧道路上幫助我全家的幫扶責任人以及各位村幹部。在你們的積極引導和大力鼓勵下,我才能有現在的發展和生活”。實現脱貧除了政府的幫忙,更多的是靠貧困羣眾自身,張鳳榮就是這樣,他激活自我,懷有創業熱情,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敢拼敢幹,才能走上脱貧致富的道路。目前他已經實現了脱貧,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隨着家裏情況的好轉,張鳳榮也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養豬規模,從開始的兩三頭,變成現在的30多頭,年養豬收入達到4萬元以上。實現了脱貧的他,也沒閒着,積極的幫助其他貧困户實現脱貧,經常給左鄰右舍宣講國家的政策,通過了解,也為了村的環境更加美好,他積極組織羣眾進行環境保護,積極遊説各家各户,不亂扔垃圾,不往河流丟棄雜物,他積極組織一些農户,下河清理河道兩側的垃圾,每逢週末,他還會帶頭清掃公路兩側,保持馬路的乾淨整潔。他用的他的一言一行影響着身邊的人,也為脱貧致富起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不少貧困户看到他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紛紛點贊稱好。總是積極參加村級召開的各種會議,在村幹部組織貧困户參與集體無償勞動時,總積極配合,並組織村小組羣眾積極參與,他總是率先垂範,以身作則,隨叫隨到。

談及脱貧後的生活,張鳳榮感激地説:“感謝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和幫扶人的幫助,脱貧不脱政策,感謝黨的政策,我們現在吃不愁、穿不愁、住得好,看病也有了保障。勤勞能致富,今後的生活要靠自己。我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

脱貧攻堅優秀模範人物的事蹟 篇四

_,1933年4月出生於清水河縣北堡鄉大陽坪村;從1958年開始,先後在清水河縣城關鎮、韭菜莊鄉、盆地青鄉等地工作,曾任清水河縣獸醫站站長,積極帶領貧困羣眾開展脱貧致富工作;197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以後,深入暖水灣等貧困村蹲點開展科技扶貧工作;1988年,被內蒙古自治區職改辦評為高級獸醫師;1992年6月,於清水河縣畜牧局退休。30年來,他退休不退崗,仍然堅持不懈地奔波於城鄉之間數十年如一日幫扶當地貧困羣眾脱貧致富。他先後在清水河縣5個鄉鎮,15個行政村,30多個自然村開展幫扶,帶領貧困羣眾推廣農牧新品種、新技術,優化產業結構,帶動當地12000多人脱貧致富。他每月拿出部分退休金扶貧,幫助貧困學生和孤老病殘100多人。黨的十八大以來,

耄耋之年的他長期駐村幫扶3個貧困村。目前,100多户300多貧困人口脱貧,他仍然堅守一線,帶領羣眾鞏固脱貧成果。

_的扶貧事蹟,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後受到國家部委、自治區、盟市、旗縣的表彰獎勵230餘次。1981年,榮獲國家農業部農業科技進步三等獎;1982年,榮獲國家農業部、林業部、經委、科委四家聯合頒發的國家農業科學技術成果推廣獎;1983年,被國家勞動人事部、民族事務委員會、科學技術協會評為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先進科技工作者;2010年,被評為全區道德模範提名獎;2011年,被評為感動內蒙古十佳人物;2012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離退休幹部優秀黨員;2013年11月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5年1月被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6年7月被內蒙古自治區授予“全區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更是在2018年12月被國家人社部、國務院扶貧辦授予全國脱貧攻堅模範榮譽稱號。

脱貧攻堅優秀模範人物的事蹟 篇五

2016年3月_到松桃苗族自治縣盤信鎮開始“幹羣連心˙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兩年多來,_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為所駐村的整體發展和貧困户的脱貧致富做了大量工作與幫助。

熟悉村情村貌,制定發展規劃。開展調研,吃透村情是做好幫扶計劃的第一步,作為駐村工作組組長及第一書記,要先熟悉村情村貌、人口數、户數、貧困人口情況等。自從駐村以來,_同志便深入貧困户認真調查,四處走訪,瞭解村情,聽取民意。根據走訪情況,多次組織黨員和村民召開黨員大會和羣眾代表大會,制定可行的幫扶計劃。在瞭解村民想法,徵求村支兩委意見之後,為所駐村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還積極組織幫扶責任人對所幫扶的貧困户進行遍訪和回訪,制定幫扶措施,使村民生活得到大大改善。

加強政策宣傳,提高駐村知曉率。_通過組織召開村支兩委會、黨員大會及羣眾代表大會、院壩會、入户走訪等形式宣傳駐村工作的目的和意義。發放幹羣連心卡、惠農政策明白卡、懸掛張貼宣傳標語等。在擴大宣傳渠道方面,不僅邀請媒體人員參與,把平時駐村工作的心得或各項大事、取得的工作成效等整理成信息,發佈在_日報、銅仁日報、人民圖片網、新華網、銅仁電視台、鬆桃電視台等10餘家新聞媒體上,大大提高了外界對其所駐村的知曉率和知名度。

加快產業發展,助力精準扶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走產業化發展道路。產業發展主要採取種植和養殖兩種模式。種植業主要以黃桃種植為主。2016年,為樓台村種植黃桃700餘畝,在黃桃基地進行林下套種萬壽菊150畝;

2017年,以小隆村集體經濟成立“鬆桃興隆種養殖專業合作”,採取“公司+村集體經濟+貧困户”的運作模式,種植黃桃150畝、丹蔘180畝、荷花60畝、辣椒80畝、高山葡萄60畝。養殖業主要以生豬規模養殖和綠殼蛋雞養殖為主。採取“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户”運作模式進行管理,所得利潤按1:2:7的比例由管理人員、村集體經濟、貧困户三方進行分紅。2016年,利用爭取到的項目資金為樓台村修建2個生豬養殖場,其中的鬆桃梵臘養殖場於2016年9月份成功投入生產,當年實現利潤分紅。2017年,為小隆村爭取到建設1個林下綠殼蛋雞養殖場項目,該項目已經開工,電、路及雞棚已建好,預計於今年5月底投產。通過種植與養殖兩大類產業的有機結合,樓台村與小隆村已形成了以長補短、以短養長的長效產業發展格局。

加強黨建指導與民生服務,增強村民活力。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_帶領駐村工作組狠抓基層黨建工作。支部組織全村黨員進行網上學習,並建立了“支部學習交流羣”,個人還可以利用資料認真自學,針對外出務工的黨員建立信息聯絡,定期溝通交流。通過不斷地學習,提升黨員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2016年,樓台村黨支部被中共盤信鎮委員會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被中共銅仁市委評為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2017年,小隆村順利摘掉基層組織後進村的帽子。在加強民生服務方面,2016年,為樓台村開挖通組路及產業路8.5千米,修建攔河壩一座,開通樓台社區服務站,爭取到縣財政局及盤信鎮財政分局“一事一議”項目硬化全村連户路及通組路9.12千米,有效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

爭取產業扶貧項目硬化黃桃基地產業路1.39千米;

聯繫移動公司開通無線網絡,實施全覆蓋;

2017年,為小隆村開挖產業路1.5公里,維修通組路2處,維修水井1個,安裝全村無線廣播1套。還為困難村民爭取救助資金2.3萬元,為留守兒童和困難村民募捐衣物500餘件,為特困人員爭取到棉被20牀。

在_的帶領與駐村工作組的努力下,樓台村於2016年實現整村脱貧出列,小隆村於2017年實現整村脱貧出列。2017年,_分別被中共銅仁市委和中共松桃苗族自治縣委授予“全市優秀村第一書記”和“全縣優秀村第一書記”榮譽稱號。

駐村兩年,讓兩個貧困村分別實現了整村脱貧出列目標,增進了駐村幹部與村民的感情,提升了村民對駐村工作的滿意度。如今,_幫扶的兩個村集體產業正如火如荼地發展,有效解決了部分羣眾就業情況。正是_踏踏實實地用服務羣眾的真心和實際行動兑現了那份責任,才使其幫扶的樓台村與小隆村有了今天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