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事蹟1500字【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65W

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事蹟1500字【多篇】

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事蹟1900字 篇一

黃鶯,女,漢族,中共黨員,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1502班學生。1995年9月出生於寧夏銀川,2015年6月,黃鶯以高出一本分數線85分的成績考入武漢理工大學社會工作專業,成為全國首位參加普通大學聯考進入211重點大學的盲人學生。自入校以來,她勤奮學習,積極參加科技創新,連續三年綜合測評班級第一,發表科技論文,參加科技競賽獲得省級獎勵,最終獲得研究生保送資格。她用心温暖他人,為盲人學生提供盲文輔導與求學的建議,參加湖北省“喜迎__,圓夢中國人”百姓宣講團、“百生講壇”省級巡講等,開展了十餘場演講,向更多人傳播正能量。

她先後獲得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湖北省“最美新生標兵”“國家勵志獎學金”“‘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湖北省二等獎、中國電信獎學金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個人、交通銀行殘疾大學生勵志提名獎、武漢市五四青年獎章、校“卓越獎學金”、校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和獎勵。

不屈命運安排,圓夢武漢理工

兩歲那年的一次高燒,讓黃鶯成為了一個雙目失明的女孩。生活在黑暗世界中的她卻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她始終堅信:“除了看不見,我什麼都能做。”6歲那年,在她的不懈堅持下,父母將她送入寧夏特殊教育學校學習。在學校中,疊被子、洗衣服等等一切都要靠幼小的她獨立完成。黃鶯沒有氣餒和放棄,而是勇敢地面對了生命的殘缺。國中畢業後,大部分盲人學生都選擇了接受盲人職業教育,但她不願屈服於命運的安排,立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拓寬盲人羣體的就業之路。為了夢想,她積極爭取到參加青島盲校會考的機會,雖不幸落榜,但她毅然選擇了復讀。兩年後,黃鶯以全國第四的成績考入了青島盲校普通高中部,“大學夢”成為了她新的奮鬥目標。2015年6月,她作為寧夏首位參加普通大學聯考的盲人學生,以高出當地理科一本線85分的成績被武漢理工大學社會工作專業錄取。

敢於直面挑戰,踏上勤學之路

進入大學後,黃鶯又面臨了新的挑戰。生活上,她第一次進入不熟悉的大學校園,面對更復雜的校園環境,甚至有時要往返於15公里以外的校區參加活動。學習上,她也面臨了巨大挑戰,高數等個別課程沒有盲文教材、無法觀看老師的板書、考試時必須通過聽的方式記住一道題目再進行作答……這些困難並沒有使她退卻,相反,她立刻就喜歡上了節奏緊張而又充滿活力大學生活。在老師同學們的幫助下,黃鶯順利學會了使用盲杖在校園行走,並漸漸適應了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為了能跟進上課節奏,她摸索出“口述-盲文記錄-盲文學習-盲文解題-口述”的學習模式,僅高數一門課程就額外進行了40多次補習,累積抄寫的盲文筆記近300頁。

辛苦付出終得回報,她連續三年綜合測評班級第一,成功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校“卓越獎學金”、校優秀共產黨員、校三好學生等榮譽與獎勵。她所在班級與寢室也獲得校標兵班集體及校優秀寢室等榮譽稱號。憑藉不斷努力,大四時黃鶯以綜合測評專業第二的成績獲得了研究生保送資格。

黃鶯還積極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活動,主動聯繫導師進行留守兒童社會問題研究。她參加了“社會組織雲模式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項目組,一年裏,她與她的團隊查閲千篇文獻,開展了4次實地調研,發放問卷5000餘份,最終該項目獲得了“挑戰杯”湖北省二等獎的佳績。黃鶯還以項目負責人的身份申報了國家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留守兒童行為偏差影響因素的研究”,併成功結題。在她的帶領和激勵下,項目組成員每人各發表一篇論文,她本人的論文《Reseacher 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也被SEIEM2017錄用,並可在CPCI-SSH上進行檢索。目前,她也在老師的帶領下參加互聯網加創新創業大賽,想要通過團隊研發更多適合於殘障羣體需求的輔具用具,幫助他們更好地獨立生活。

積極參與宣講,用愛温暖世界

黃鶯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志願服務活動。她創辦了公眾號“盲着看看”,分享自己在普通高校的學習生活經驗,為盲人學生提供盲文輔導與求學的建議,她還為中途失明的學生提供疏導及一定的資源鏈接。在她的影響下,湖北、遼寧等地的一些視障學生走上了普通大學聯考的道路,並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她積極參加校內外活動,以“喜迎__,圓夢中國人”百姓宣講團、“百生講壇”省級巡講團、武漢理工大學優秀學子報告會等為契機,奔赴湖北省各高校,進行了十餘場次演講,受眾幾萬餘人。她以“除了看不見,什麼都能做”為題,講述自己的故事,激勵更多人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

以“心光”為世界明燈,用不屈為人生鋪路。面對人生的殘缺,她勇敢堅毅,用加倍的勤奮還擊命運的不公。在勤學之路上,她始終記得自己的“心光”——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拓寬盲人羣體的就業之路。她用勤奮證明:志不立,則天下無可為之事,她也將加倍努力成為盲人羣體自立自強的開拓之光!

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事蹟1800字 篇二

劉敏,南京大學法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2008年汶川地震倖存者,全國大學生抗災減災災後重建國際論壇倡議者,中華康復工程基金會籌委會成員,第九屆殘運會暨第六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手。她先後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四川省優秀共青團員、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等榮譽稱號。她的事蹟先後被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通訊社、香港有線電台、鳳凰網、文匯報、網易新聞、騰訊新聞、華西都市報、南方都市報等媒體報道轉載。“你有不可征服的靈魂,任何艱難困苦都不會讓你低頭,你已經用自己的‘雙腿’站立起來了,面向光明的未來,永遠不會倒下。”地震致殘是刻在她生命中的印記,經歷過死的考驗,她領悟到了生的意義。自強不息,她用汗水書寫自己的人生,用行動詮釋夢想。知責感恩,她用公益傳遞愛心,用付出回報社會。

一、重獲新生,不向命運低頭

劉敏是四川北川人,在2008年那場災難性的地震中,16歲的她曾被埋在廢墟下長達30個小時。“再晚兩個小時,你就沒命了”,這是被救之後醫生對她説的第一句話。由於醫療資源的匱乏和搶救生命的迫切,劉敏不得不在帳篷中目睹醫生在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截掉自己的右腿。與此同時,長時間擠壓帶來的嚴重內傷,使她在重症監護室搶救了2個多月才轉危為安。

從地震傷害中恢復過來後,劉敏繼續回到學校學習。返校最初,她的月考名次是班級倒數第三名,然而到了高二期末全市統考的時候,她的成績已經奇蹟般地恢復到了年級第四名。僅僅從這小小的人生一角,我們似乎已經可以看出劉敏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憑藉着這種精神,劉敏最終如願考上四川大學,四年後以優異成績順利保送到南京大學繼續深造。

二、勇往直前,擁抱無限可能

大學為青年學生提供了視野和平台,但只有極少數人像劉敏這樣,利用這個平台綻放出瞭如此奪目的光彩。從走進大學開始,劉敏真正地拿起了書寫命運的筆,畫出了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精彩圖景。

在大學期間,劉敏始終保持着優異的成績,修得了經濟學/法學雙學士學位,榮獲了美國百人會英才獎、全國殘疾大學生勵志獎學金、香港黃乾亨獎學金、南京大學一等學業獎學金、四川大學綜合一等獎學金(2次)、南京大學棟樑獎學金特等獎;她積極參加各種競賽,收穫了恆大集團全國“新青年 新居夢”選拔賽亞軍、四川大學法制知識競賽(專業組)一等獎、“I創意WE實現”創意大賽金獎、校好書推薦大賽二等獎;科研方面,她參加了1項國家級課題、2項省級課題、5項校級課題,多項課題被評為優秀課題;她熱心服務集體和同學,擔任學生幹部,多次獲評優秀學生幹部,先後獲評40餘項校級以上榮譽。

三、心懷感恩,用愛撒播陽光

在不斷提高自己、鍛鍊自己的同時,劉敏沒有忘記關愛社會、回報社會。她深知自己的重生,既是屬於自己的幸運與努力,更得益於黨、國家和社會的關愛。

劉敏積極投身於社會公益,用自己的辛勤努力爭取更多社會資源,為青少年和殘障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關愛,發起了“全國大學生抗災減災災後重建國際論壇”,參與組建了“中華康復工程基金會”,用公益活動向社會傳遞愛心。

與此同時,劉敏也更多地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感染別人、鼓勵別人,為這個社會撒播陽光。2017年,劉敏受邀到多所中國小給青少年學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悟,傳播社會正能量;作為中華康復工程基金會籌委會成員,以不知疲倦的精神幫助需要關愛的孩子們募捐;與世界殘奧冠軍波波夫先生等優秀殘疾運動員一起挑戰殘疾極限運動,給予廣大殘障人士更多的生活樂趣和希望;簽約全球最大的假肢器具公司-奧托博克公司,成為中國地區形象大使,以自信陽光的姿態成為殘疾人的形象典範。劉敏也是南京大學“誠動天下”大學生成長報告團首批成員,她通過自身感人經歷,向學弟學妹分享成長與選擇的感悟,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院士稱為“勵志姐”。

在學校中,劉敏積極參加班級和學校活動,投身社會實踐,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好評,2017年度獲評南京大學“十大年度人物”榮譽稱號。作為南京大學研究生會成員,積極參與研究生會活動並負責生日牆項目。擔任黨支部組織委員,恪盡職守做好黨支部各項工作,用心運營法學院“律政之心”公眾號,展現一名新時代青年學生黨員的風範與魅力,2018年被評為“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其所在支部也被評為南京大學“先進黨支部”。

十年來,劉敏的身上已獲得了數不清的讚美和榮譽,但在這一切的背後,又隱藏着説不盡的拼搏和奮鬥,淚水和汗水。她雖然失去了右腿,卻長出了一雙格外有力的翅膀,她經歷了命運的地震,卻由此更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社會,用不平凡的力量影響着平凡的世界。

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事蹟1900字 篇三

呂鬆,男,漢族,中共黨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2017級博士研究生,2018年“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他發表SCI論文9篇,全為本學科領域top期刊(其中8篇1區top,1篇2區top);申請國家專利10項,目前已授權8項;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基金2項,大學生/研究生創新項目5項,並參與多項導師國家國際重大基金項目;參與編寫本領域專業著作2部,其中英文國際著作1部;擔任過《Applied Energy》、《Energy》、《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等期刊審稿人。

研究生期間,將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用於解決社會熱點問題,研發出利用人體騎行過程中散發的熱量發出電力,並給予智能警示的自發電安全頭盔。此發明在第十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獲得最高獎全國特等獎,在第4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獲得金獎,呂鬆也因此榮膺CCTV公益“金牌實習生”。此外,他還曾獲得“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 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安徽省金獎、全國銅獎,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等。

有創意、有激情,呂鬆憑藉刻苦鑽研的精神,堅持科技創新研究,讓研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化身“精靈、魔法師、劍客”,把一組組枯燥的數據、模型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高科技產品,將尖端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推向市場,引領潮流,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典範。

為學應須畢生力,攀登貴在少年時

2014年,呂鬆以優異的成績保送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從事新能源方向的研究。在導師的悉心指引下,呂鬆刻苦學習、勤於鑽研,展現出良好的學術科研能力。

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呂鬆做了一個關於温差發電的項目。基於“塞貝克效應”温差發電材料,當兩端處於不同温度時,材料端部之間會產生電壓,進而發出電力,因此可以收集不同熱源的“廢熱”轉化為電力。由於課題組設計的特殊結構,裝置對冷端温度和散熱有特殊需求,實驗室的設備達不到實驗設計時的要求,實驗結果不盡人意,也與模擬結果相去甚遠。時值冬日,合肥正好下了幾年不遇的大雪,呂鬆興奮至極,請示過導師後,發動實驗室全體同學,把他整套實驗設備搬到室外。他在雪地裏蹲了四天,堅持做實驗,最終取得了非常好的實驗結果,也為他日後科研和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呂鬆的刻苦努力,勇於攀登,為他豐富的科研生活,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關注社會熱點,讓尖端科技不再高冷

呂鬆認為學術研究不僅應該解決科研問題,更應該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術研究更好地服務於社會。

他在研究常温熱電材料時,正值國內掀起共享單車熱潮,大量的單車投入使用,安全問題隨之而來。在和導師的一次聊天中,他偶然得知導師朋友的孩子在夜晚騎行時發生意外,因沒戴頭盔受到嚴重傷害。因為運動發熱出汗,絕大多數人在騎行時不願意佩戴安全頭盔,使得我國自行車事故傷亡率大大高於強制要求騎行佩戴頭盔的國家,呂鬆由此萌生了運用熱發電技術開發一款自發電智能頭盔的想法。為了解決熱電材料效率低下的問題,他不辭辛苦,主動聯繫了全國18家研究熱電材料的科研單位和相關企業,以及麻省理工、帝國理工等國際知名高校在此領域的學術泰斗,與他們交流探討。終於在中低温範圍內熱電材料中取得突破,成功開發出利用人體騎行過程中散發的熱量發出電力,並給予智能警示的自發電安全頭盔。這款頭盔克服了騎行過程中發熱出汗造成的熱舒適性問題及無主動警示問題,大大提高了騎行的安全性。同時,利用人體產生的熱量發電,更加符合綠色出行、節能減排的環保理念。

“讓尖端科技不再‘高冷’,真正改變人類生活,才是我們從事科學研究的初衷。”對於未來,呂鬆還希望將熱發電技術推廣至醫療等領域,廣泛應用於人體可穿戴設備,真正改變人類生活。

知行合一,服務社會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呂鬆以實際行動踐行着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大學生。他積極投身志願服務和學校公共服務工作,為公益愛心事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奉獻力量。作為中國志願者協會註冊的志願者,他積極參加精準扶貧、民生工程、環保科普等社會公益活動;在受學校公派赴美留學期間,在中國駐美大使館紐約教育組志願為留美學生提供文書審理服務,積極參加華人社區服務工作,得到美國紐約州議會表彰,獲得“優秀學習和傑出社區服務獎”,為身在海外的中國學子樹立了榜樣;參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創客中心和校青年創新創業中心的創建、宣傳和服務工作,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呂鬆堅持“讓尖端科技不再‘高冷’,讓科技成果解決社會熱點問題,真正改變人類生活,本着這樣的初心,呂鬆在學術科研道路上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事蹟1800字 篇四

從學好思政到講好思政,從講好思政到用好思政,四年來,劉強勤學善用,守正創新。他在全國、全省高校學生講思政課大賽中均獲得一等獎,在多所高校進行巡講《追逐共產主義的光芒》,帶動了3000餘名青年學生自學自講思政課。他積極探索“微思政+第二課堂”的新模式,創建青年“學、講、用”思政微課的交流平台——學“習”社,在大中國小宣講《強國一代》41場,推送“知行合一”圖文129篇,自創愛國主題思政作品《最帥新時代》被團中央收錄。

立志修德:學好思政課

劉強從小在農村長大,懂事的他知道家裏條件不好,上國小起就幫父親收廢品貼補家用。看着他的刻苦努力,很多老師都給他提供書本,幫他學習。心懷感恩的他在收到東北師範大學公費師範生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就下定決心,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名好老師,盡己之能,

回饋社會。一直以來他堅持利用假期時間為一些和自己一樣的鄉村學子義務輔導功課,獲得了“吉林省美德青少年”的榮譽稱號。

如果説四年來有什麼事情是劉強每天堅持必做的,那就是研讀馬列經典。每一本著作就像珍寶一樣,他捧起來就捨不得放下。每一節專業課和講座,他都格外珍惜、認真記錄。課上課後的持續學習,再加上午休和週末堅持在食堂、快遞中心做着兼職,長期的過度勞累,使他患上了白癜風和急性闌尾炎。三個月的住院治療,讓劉強明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出院後他加強身體鍛鍊,並更努力地和時間賽跑,每天做完全部讀書筆記,伴着圖書館閉館音樂離開。為了練習説課,他常常下課後把桌椅當作學生反覆練習。沒有電腦,就早早起牀用閲覽室的電腦修改課件。兩個學年下來,他不但獲得了國家獎學金,而且還整理出了數十本厚厚的讀書筆記。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2017年10月,他在吉林省高校學生講思政課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同年12月,他以《追逐共產主義的光芒》自講課程包攬了全國高校學生講思政課大賽的一等獎、最受學生歡迎獎和最具理論深度獎等多個獎項,很多一線思政教師至今對他印象深刻。從台下到台上,從聽講到主講,思政課見證着他的成長。

篤信擔當:講好思政課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觀看直播時,這句話引發了劉強的思考。作為青年黨員,劉強從未如此熱血沸騰,他覺得自己應該而且能夠付諸行動。

“能不能讓大學生自己去講思政課?”帶着這樣的問題,他查閲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並嘗試創建了大學生宣講思政課的平台——學“習”社。滿懷熱情的他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很多“社員”們甚至自身都覺得自己講的思政課沒意思,現場的聽眾寥寥無幾更是對自信心的重大打擊。作為社長的劉強並沒有沮喪,多方探討和虛心請教後,他調整了宣講的方式,以講帶學,邊學邊講。無數個朗朗讀書的清晨,都有他和社員們的身影。日復一日的堅持換來了肯定,漸漸的不斷有人加入隊伍,來聽課的學生也由原來的零星幾人到現在的幾十人幾百人。他用他的真誠和執着讓不可能變成可能,他經常説:“夢想註定是孤獨的旅行,強者遇難則強”。在《青年學“習”築夢》第二課堂上,他講解的《強國一代有我在》,讓近百名大學生感受到了思政課的獨特魅力。“學習社”也已經發展為擁有900多名固定聽眾的實體性課堂。

除了在東師校園內宣講思政課,劉強還先後赴吉林省大中國小宣講了《強國一代》共計41場,製作“知行合一”圖文系列推送129篇,影響帶動了全校、全省的在校青年大學生近萬人投入研學思政、自學自講的隊伍中。同年,他入選吉林省教育廳思政課巡講團,為省內五所高校3000餘名青年學生講授了他的獲獎課程《追光者》,點燃了青年大學生“學習新思想、建功新時代”的熱情。

為人師表:用好思政課

“勤奮創新,為人師表”是東北師範大學的校訓,更是鞭策劉強成為“四有好老師”的精神動力。作為一名公費師範生,他一直銘記自己的思政初心,堅守自己的為師理想。

初心和理想,讓他充滿了奮鬥的力量。從擔任四大校級學生組織的學生幹部到參加校運動會5000米長跑;從校十佳共同成長小組到數十場的活動與比賽;從勤工助學服務之星到教師技能大賽特等獎;……他用奮鬥一步步穩紮穩打地走向為師者的美麗遠方。2018年年末,他簽約了全國知名的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成為了該校最年輕的思政課教師,也開啟了他新一輪的夢想挑戰。

在學習在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後,劉強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做好思政課老師的重要性,上好每一節思政課的重要使命。他覺得自己被點燃了!他明白他想要,他也必須要帶動青年學生,將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強國一代”。

學好思政課、講好思政課、用好思政課,是劉強堅守的思政初心。做個好學生、做個好青年、做個好老師,是劉強追求的思政人生。

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事蹟1700字 篇五

何姣姣,是外國語學院__級英語本科一班的一名學生。

幼時父母離異,一直跟隨奶奶生活,二人所有的生活費用均由奶奶種田供給。自國小起一直受國家資助,才能一路堅持走到大學。高中時,奶奶一度病重,以致無法下田勞動。往往這種時候,一般人都會想到去向親戚求助。然而母親的離家出走讓家裏蒙羞,周圍人瞧不起她們,親戚也都日漸疏遠。家庭變故讓她早早地明白肩上的責任,學習讓她懂得只有靠知識武裝自己,才會有出人頭地之時。她懂得家人的艱辛,便自己出去兼職為家人分憂。家裏房子時間過久,出現一道道裂痕,雨天還會漏雨。她可以住在學校,有舒適的宿舍,便利的交通。而家裏那個70多歲的老人,還要自給自足,艱苦度日。

一般的孩子都可以伸手向父母要錢,而她也曾這樣幻想。她找母親,換來的只是一句“你讀書有什麼用?”。她找父親,換來只是推辭。她理解父親的難處,他要花錢治病,還想老有所伴。從那一刻起,她恍然大悟,她已經成年了,不能伸手去要了。她自己找兼職,嘗試各種行業,經歷過各種委屈,不公。她曾一度對生活失望,想要放棄。可是她都堅持下來了,因為家裏有個牽掛的人。

一路走來,歷過坎坷,經過險阻,但也有老師的關懷,同學的陪伴。她很清楚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她一定要足夠優秀才能在擁擠的人潮中找到一己之地。所以她對自己嚴格要求,無論是思想,學習,工作還是生活。她想靠自己的努力贏得他人的認可,給自己和家人一個交代。

在思想方面:

她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獲得了優秀共青團員的表彰。她遵紀守法,熱愛祖國,嚴格要求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她時刻謹記思想是人類的靈魂,無論何時都不能鬆懈思想教育。所以她時時關注國家動態,學習黨的思想和理念,以跟上黨的步伐。

在學習方面:

她把始終把學習當作第一要務。目標明確,態度端正,刻苦努力,積極進取,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她不僅僅滿足於通過考試,她所追求的是優秀。這種信念讓她在班上名列前茅,連續三年獲得了學校獎學金和勵志獎學金。此外,她積極參與專業競賽,在__-__學年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決賽一等獎,湖北省翻譯大賽口譯決賽二等獎,湖北省翻譯大賽筆譯決賽三等獎,外研社杯閲讀大賽一等獎獎,外研社杯寫作大賽三等獎。同時,她也利用課餘時間自學其他技能,取得了多項證書,例如大學生英語四級證書,大學生英語六級證書,專業英語四級證書,計算機二級證書,初級會計職稱證書等等。另外,她還通過了高中英語教師資格證筆試考核,面試因為時間問題而延遲,她堅信自己可以拿下這個證書。為充實自己的技能,她正在積極備考12月份的日語二級能力考試。但是所有這些成就並不意味着可以了,她堅信知識是無止境的,未來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所以,她會繼續鑽研專業知識,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能力。

在工作方面:

她只是個小小的宿舍長。但是她認真管理好宿舍,盡職盡責,做好衞生管理工作和宿舍文化建設,積極帶領宿舍學習,形成良好的宿舍學習氛圍。她還和室友一起努力獲得了學校文明宿舍的表彰。職位雖小,但也是一種鍛鍊和磨礪,她堅信在工作方面今後會做得更好。

在生活方面:

她活潑開朗,積極幫助同學,做到互助友愛,注重同學之間的融洽相處。她生活樸素,勤儉節約,獲得的國家獎助學金從不亂花。出身於農村貧困家庭,她很清楚不能僅僅依賴國家的資助,所以她一直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勤工儉學。高中畢業後她便出去兼職拼湊學費,在一家蛋糕店做前台服務。由於沒有經驗,不會和人打交道,經常會犯錯而挨訓。兼職工資很低,每月有1100的底薪,不包吃住,只有200元補貼。而第一個月發工資時她領了2500,因為她每天晚上都會加班幫忙做甜點,打掃衞生。餐飲行業對服裝和衞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即使是沒有客人的時候,也不能坐着。每天十幾個小時站着工作,一到晚上腿就疼得厲害。那時她借住在親戚家,每天早出晚歸。為了節省開支,她不吃早餐,午餐簡單吃點,晚餐的話就吃些店裏剩下的麪包邊。雖然過得很辛苦,但她都堅持了過來,也收穫了很多。上大學後的每年寒暑假她都會自己找兼職,不僅補貼了學費,而且積累了工作經驗。餐飲,服務,教育等等,她嘗試過很多種行業,學會了如何與人交往,為今後的就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何姣姣同學積極進取,刻苦努力,樂於奉獻。她無論是在思想,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上都起到了帶頭作用,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自己的信念。她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學生眼中的好同學,是新時代的勵志大學生典型。

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事蹟1600字 篇六

馬天琛,男,漢族,中共黨員,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他曾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第十一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第十九屆四川省五四青年獎章、首屆四川省新青年榮譽稱號、共青團中央“大學創業英雄百強”稱號,是首家在全國性股票轉讓市場掛牌上市的高校第一股“成都泰聚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也是全國高校全職在校創業掛牌上市“第一人”。

開發“面聊”:打造“中國版Facebook”

提起“面聊”,這是馬天琛早在英國留學期間就有的念想。“在國內,我特別想了解國外的學校和師生,在國外,我又很想跟國內的學生互動交流,當時,這些沒有一個專屬平台可以做到。”2012年底,研究生歸國後的馬天琛,來到成都,當起了一名“蓉漂”。當時,成都市為了鼓勵高層次人才創業,給出了非常優惠的政策。馬天琛就同幾位合夥人一同成功申報了成都國家高新區海外高層次創業人才計劃,併成立了成都泰聚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業之初,馬天琛和夥伴們想法是:打造一款促進人際溝通的“移動互聯網產品”。這便有了“面聊”的誕生。但最初,馬天琛和小夥們並沒有把“面聊”定位在高校學生中,其產品的功能也僅限於視頻交流和人臉識別。

機遇總是親睞那些有準備的人,2013年馬天琛考取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在這個以電子信息學科著稱、創業氣氛濃厚的校園裏,他的創業勁兒更加濃烈。“高校的學生羣體如此的龐大,為何不建立一個專門針對高校的學生之間交流的互動平台?面聊的轉型呼之欲出。

同年9月,教育部宣佈啟動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電子科技大學成為全國七所試點高校之一。馬天琛帶領着“面聊”團隊緊緊抓住了這次機遇,開始了探索將“面聊”打造成一款校園移動交互平台之路。 正是憑着這樣的創業毅力和決心,其所專注的“互聯網+校園生態服務”模式正日趨成熟。馬天琛打造的“面聊”服務範圍覆蓋到了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教育部網絡文化試點產品之一,並在首屆全國高校名站名欄評選活動中獲得“全國高校優秀網絡欄目”獎。

互聯網+數字文化:扶貧先扶智

在全面落實黨的精神,國家大力加強數字文化建設及黨建思政教育工作開展背景下,馬天琛帶領團隊最新自主研發的以“皆知”為核心的數字文化建設和思政黨建教育雲平台發佈上市,“皆知”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體系及黨建思政移動學習的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思政黨建、高校文化、公圖建設、電子商務、教育扶貧等不同領域,為全國數字文化建設與黨建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具有針對性、獨特性、全面性的線上線下一體化解決服務方案,將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工作、各民族文化發展通過互聯網科技產品融入到廣大羣眾的生活中,使文化建設學習成為一種文化生活習慣,開創了富有時代特點的數字文化及思政教育新途徑,實現黨在新時代的精準文化扶貧目標。目前該產品已服務於高校、圖書館、政企事業單位、軍事單位、黨羣社區及公共交通樞紐等單位,受到了用户的一致認可與好評。

“創業要腳踏實地做對國家、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事情。”

完成腳踏實地的資本積累後,“泰聚泰”獲得全國中小企業股轉系統批覆同意並取得證券代碼。創辦不到三年即成功登陸全國股轉系統“新三板”,成為首家由全日制在校大學生創立、並於在校期間在全國性股票交易市場掛牌上市的公司。從組建到掛牌,“泰聚泰”只用了1142天,創下了“雲時代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新速度”。同時,獲得第八屆“中國移動互聯網最具影響力企業獎”、“中國移動互聯網最佳產品獎”等企業榮譽。企業創業團隊受到國家省市領導人的接見和視察,並廣受人民日報、中國科技報等主流媒體報道。

作為創業達人,馬天琛以創業夢,成就中國夢,並不忘回饋社會。馬天琛充分利用自身互聯網技術優勢,深挖“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這個大課題,與國家重點高校合作開發免費贈送教育扶貧的軟件,分析少數民族地區的數據,為少數民族學生做精準畫像,推廣學習少數民族本土語言文化等。目前,產學研合作已實現初步成果。馬天琛團隊已將工作推進到了甘孜、阿壩、涼山等少數民族地區,為當地的教育精準扶貧儘自己的力量。

向上方能向心,向心才能向善。馬天琛發自內心地説:“父母賦予我生命,新時代的中國夢賦予我青春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