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頤和園》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8W

《頤和園》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篇一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3、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説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着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着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着重體現的。

4、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視課文表現形式的教學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驗。閲讀教學只重內容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象還較為嚴重。針對這種現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後分述最後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現在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二

課文所描寫的內容因為與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學生不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學上我先播放了頤和園有關的教學視頻,先給學生做一個鋪墊,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對頤和園有個大致的瞭解。

我設定的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瞭解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課文優美的語言;學習按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因此在環節設計上,先讓學生整體感知頤和園的“大”和“美”,在這樣的感受的基礎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寫作順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一句話,強調按遊覽順序寫作的方法。在這些的基礎上,再突出課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萬壽山部分。在重點部分,又穿插一些課堂中的小練習以及背誦、小練筆,讓學生在學中練,在練中鞏固。

像這種寫景作文,應該是讀和悟結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學過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為了上完內容而上課,追着時間跑,沒有好好地處理好讀與悟,再悟再讀的關係。這樣所導致的一個最大的後果就是,學生對昆明湖的靜與綠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麼後面的再讀再説就一個個地脱節了。直接導致後面的“滑”與“劃”的區別與好處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總是會忽略了朗讀的重要性。不管是公開課還是平時上課,總是匆匆講完,很少讓學生有機會能和文本對話,這是大忌吧。語文本來就是師生對話,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這點,我做得不夠到位。在本課中,講到昆明湖的靜和綠時,真該多給學生點時間,放下教學速度,讓他們自己帶着理解與體會,邊想象畫面邊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還有我的備課似乎總是侷限於自己設定的框架裏,單一的線條感,學生一沒按照這樣的順序出牌,就滿盤皆亂,用其他老師的話説,就是喜歡把學生塞進我安排好的步驟中,帶着他們往東往西,而不是順着學生的方向。

同時,對於一篇課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於表面,沒有很深層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沒有深層次地去挖掘,學生也沒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總是問,為什麼現在的學生這麼懶,都不動腦筋,我想這和老師也有關係吧。對教材的挖掘不夠深刻,對學生內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淺淺地就滿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詞句的好壞,沒有達到真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交流。

還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識點沒有落實,比如説表示移步換景的句子同時也是過渡句,這個沒有好好落實,甚至沒有提及。同時,課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順序寫的,小練筆也是根據方位順序,可是這兩者卻沒有適當的提及,適當的聯繫起來,而成了孤零零的兩個孤島,毫無作用可言,甚至學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來。

不得不説的是我的一個不足,教師語言語調上的變化,可能跟我看的視頻有關係,視頻中那些老師的聲音都是温柔可親的,不自覺的我也變得温柔可親了。但是整體的基調不能改變我的聲音缺乏抑揚頓挫的事實。還記得上次在我們學校比賽的《掌聲》,其中第一個老師的語音語調,教態給我印象很深刻,讓我非常喜歡。但是師傅們又説上課要有激情,這個激情具體指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一種忘我的狀態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三

《頤和園》這篇課文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學中,我們圍繞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來展開討論。學生能夠抓住課文的2345段,從中提取描寫長廊、佛香閣、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等美景的好詞句交流,朗讀,好幾個同學讀到“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這一句,我根據課文中的泡泡問大家:“滑”字用的好在哪裏?學生們在思考,課前學生只是根據老師設計的前置性作業去讀課文,認生字,圍繞一個主線問題,找相關的答案,沒有注意課文中的關鍵詞或者提示語(小泡泡)。有的學生説:因為昆明湖靜的像一面鏡子,所以,在作者看來,遊船從湖面上是滑過,而不是“劃”過。這是範玉涵同學站起來,説:“我認為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這一句我認為是通過打比方的方式來説明昆明湖的美,而“滑”字則是通過誇張的手法描寫昆明湖的靜。多麼準確的描述,精煉!這個小姑娘平時總是默默地一言不發,但是文章總是充滿詩情畫意,一發言就博得同學們熱烈掌聲。

我趕緊跟上一句:“幾乎不留一點痕跡”中的“幾乎”可以省略嗎?學生略一思考,就回答説不能省略,因為不可能不留一點痕跡。從而懂得作者的用詞準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