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天祥簡介(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5W

文天祥簡介(通用多篇)

愛國之心——讀民族英雄文天祥愛國故事有感 篇一

古往今來,我們的祖國有多少民族英雄為了保衞祖國而犧牲自己的一切。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位,他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思是國家都已成這樣了,我就不能再保護自己了,而要去保衞祖國。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最後膽小的中國人,跑的跑,降的降,謝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個文天祥。他毅然臨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説:“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他甚至藉此機會觀察一下敵營的虛實以謀“救國之策”。但是他沒有想到,正當他指斥伯顏扣押不能返回宋營,他的義兵則在同時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兇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讀了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感觸,我的感觸是: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社會,我們的祖國之所以這麼強大,都是像文天祥這樣的祖先用血肉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雖然在我們中國皇帝歷史上有不少昏君,就像乾隆皇帝。他是歷史上最有錢的一位君王,但是他總是閉門修煉,從不接受外國的技術,假如當時乾隆皇帝肯接受外國的技術,我們中國也許就不會受到外國人的欺凌,我們的科技也會更發達。就是因為乾隆皇不肯接受外國的技術,才導致國家滅亡了。可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不少像文天祥一樣的英雄:鄧世昌、趙一曼、董存瑞、楊靖宇等等。他們都有着一顆熾熱,能夠燃燒太陽的愛國之心,他們都是為了保衞祖國而犧牲的,他們用自己的血肉鑄成了今天強大的中國。看今朝,我們都是21世紀的少年了。在我們心裏也應該懷着像這些英雄一樣的愛國之心,祖國需要我,我們就要儘自己的一份力,去幫助祖國。現在我們就要從小事做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長大後用我的才能報效祖國,讓我們的祖國更進一步!

文天祥經典名言: 篇二

1、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3、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

文天祥 - 史學見解 篇三

文天祥臨刑前的猶豫

英雄面對死亡也會有怯懦。電影《勇敢的心》中,蘇格蘭民族英雄華萊士臨刑前高呼“自由!”但是在臨刑離開囚室前,他卻對上帝祈禱,希望獲得勇氣,以抵抗面臨死亡的恐懼。

中華民族的英雄文天祥,在留給歷史捨生取義的宏大英雄氣概之外,面臨死亡威脅和元朝的利誘時,也並非全無恐懼,他不僅對自己的信念發生過懷疑,甚至可能有過“投降”的念頭。

《宋史·文天祥傳》記載了他模稜兩可的話:“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其中暗示,他有歸隱故鄉當道士(黃冠),甚至將來做元朝顧問的念頭。這樣看來,文天祥已經有歸降的可能,但忽必烈卻不能容忍這樣模糊的態度,他要的`是奴才式全心全意的投降。

“幸好”忽必烈並沒有同意他歸隱當道士的請求。一位被文天祥怒斥過的降元的老同事也不同意:“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正是靠文天祥的鮮血最終一灑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氣貫千古的話,我們才獲得了一位永遠的英雄,而非亂世時常見的隱士。

殺身成仁的文天祥怎麼會怯懦、逃避呢?投降?更連想都不會想。後人多懷疑元朝人修撰的《宋史·文天祥傳》,是故意誹謗、侮辱咱們的民族英雄。是的,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英雄永不怯懦,怯懦者絕無勇敢。豈不知,人性比我們想象複雜得多。文天祥臨死前的逃避,完全是有可能的。

在寫出《過零丁洋》後不到一年,文天祥其實就開始“懷疑”所謂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當受盡苦難被押到大都後,他寫了一首《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的詩,其中即有“亡國大夫誰為傳,只饒野史與人看”。意為恐怕自己捨生取義,照不了汗青,只有在野史中流傳。

文天祥無法讓“上帝賜予我力量”,他需要歷史正義的力量來激勵自己,中間經歷懷疑也是正常。此前,當他被押到廣州時,勸降的人就“嘲笑”他青史留名的信念,“國亡矣,忠孝之事盡矣。正使殺身為忠孝,誰復書之。”文天祥説:“殷之亡也,夷、齊不食周粟,亦自盡其義耳,未聞以存亡易心也。”可見,對於丹心能否照汗青,文天祥是有過反覆的。

文天祥不怕犧牲,抵得住利誘。但是,當一個叫靈陽子的道士跟他談道,卻讓他動了歸隱佛道之心。此前,文天祥認識的一位南宋宮廷琴師汪元量,就曾被忽必烈賜為黃冠道士。文天祥雖是儒教中人,卻對佛道頗為心儀,這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叫道生和佛生即可明顯看出。

“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這是文天祥在靈陽子來獄中見他後的一首贈詩。此詩與文天祥《正氣歌》等正氣凜然的作品迥然有別。在儒家殺身成仁、忠君守義的悲壯精神之外,確實還有一個在佛道中徘徊、尋求解脱的文天祥。

從文天祥給靈陽子的另一首詩中更可看出端倪:“昔我愛泉石,長揖離公卿。結屋青山下,咫尺蓬與瀛……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人一陰陽性,本來自長生。指點虛無間,引我歸員明。一針透頂門,道骨由天成……”早年,文天祥仕途失意時,就曾迴文山老家終日忘情於泉石,“領客其間,窮幽極勝,樂而忘疲。”當身陷故鄉幾千裏外的大都的監獄中,與靈陽子的談道,激起了文天祥對往昔逍遙歲月的回憶。

1280年中秋夜,被忽必烈賜為道士的汪元量挾琴為獄中的文天祥演奏《胡笳十八拍》。這是漢末的蔡文姬在被匈奴掠獲十二年、回到故鄉後寫的一首長詩,敍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月圓之夜,故國不在,身陷囹圄,汪元量的彈唱響起,和蔡文姬一樣亡國無家的文天祥,又是怎樣一種悲痛呢。而後,文天祥寫了《胡笳曲》十八拍,在序的最後,簽名卻是“浮休道人文山”。“浮休”語出《莊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從文天祥自稱“浮休道人”可以看出,“得以黃冠歸故鄉”的言語,並非沒有根據。

七百多年後,當看到文天祥在死亡前信仰的鬆動,逃避的想法,甚至投降的一念,並不會覺得其形象有所減損,而是更符合人性的真實,讓人親近,讓人感動。

文天祥最終沒有逃避,大義凜然地走上了刑場。臨刑前,萬人觀睹,文天祥殊為從容,對吏卒説:“吾事已畢,心無怍矣。”南向拜而死。在他遺體所着的衣服中,人們發現了他留下的《衣帶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兵敗被俘 篇四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6歲的小皇帝,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縣50多裏的海中彈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國公。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欲憑山海之險屯糧招兵,尋機再起。然而元軍水陸猛進,發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未果。降元的張弘範勸降,遭嚴詞拒絕。文天祥曾寫《過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迫目睹陸秀夫負主投海,張世傑被颱風惡浪吞沒,悲痛欲絕。苟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滅亡了。元將張弘範在慶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説:“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盡到了。丞相如能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豈不非你莫屬嗎?”文天祥説;“國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餘辜。難道還能貪生怕死,背叛祖國嗎?”

文天祥祠 篇五

為民族英雄文天祥所立的祠在華夏有多處,其中較有名的是北京文天祥祠。

北京

北京文天祥祠坐落在東城區府學衚衕63號,明清兩代為祭祀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 ,將當年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舊址擴大改建而成,至今仍保持明代的建築風格。1984年10月對外開放。2016年6月6日是文天祥誕辰780週年紀念日。

祠堂坐南,由大門、過廳、堂屋等三部分組成,面積近600平方米。堂屋內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珍貴文物。

如明《宋文丞相傳》石碑、清《重修碑記》石碑及《宋丞相信國文公像》碑等。“生平事 跡展覽”簡要介紹了文天祥青少年時期、入仕後十五年間、起兵抗元、九死一生、再舉戰旗、兵敗被俘、楚囚就義的英雄事蹟。室內屏風正面為毛澤東手書“人 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背面為文天祥所著的《正氣歌》全文。

後院尚存一株棗樹,相傳為文天祥被囚禁期間親手所植,向南歪斜的樹身象徵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佇立堂前,憑弔英靈,我們更能深刻地 體味愛國主義精神的崇高和那種“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

文天祥祠“廟”小(僅600平方米)“神”大,20年來共接待中外遊客20餘萬人次。人們在這裏吟頌《正氣歌》和《過零丁洋》,感受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氣節和以身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修繕後的文天祥祠依照1930年的歷史照片資料,復原了後殿文天祥泥塑像、神龕、供桌及部分匾額、楹聯;前殿更新了展板、展櫃,通過圖表、照片、繪畫、實物等,展現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操。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千古傳誦,激勵着無數仁人志士,文天祥本人也以實際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文天祥歷來是堅貞不屈、精忠報國的愛國英雄的典範,受到人民的愛戴,不少地方都建祠紀念。

在文天祥的家鄉,有文氏祖族祠堂,堂內藏有文天祥畫像和歷代石刻多塊,是研究文天祥生平的珍貴歷史文物。

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聽説元軍東下以後,在贛州組織了義軍開進臨安(今浙江杭州)守禦,第二年出任右丞相,奉命到元軍營中談判,被元軍無理扣留。

後來他設法逃出元營,到浙江温州北甌江江心的一個孤島上居住了一個多月。

他在這兒召集温、台、處三地的志士仁人共商復國大計。這裏的人們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造文信國公祠。現存祠廟為清代建築,肅穆清雅。

大殿裏塑有文天祥像,神態自若,從容不迫。大殿四周有8幅壁畫,反映着文天祥的一生活動。

此外,還有《正氣歌》刻石和歷代文人學士詠贊文天祥的詩文碑刻多方,都是較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

文天祥的紀念性建築中,要數北京的文天祥祠最為著名了。文天祥從浙江到福建、廣東與張世傑、陸秀夫等繼續抗元,於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元軍俘獲,擄至大都(今北京),關在兵馬司土牢中。

在被囚的四年中,他與元朝統治者進行了不屈的鬥爭,《正氣歌》就是這段時間內寫成的。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柴市(今北京東城區府學衚衕西口)英勇就義。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按察副史劉崧主持在柴市順天府學右側建造了文丞相祠。

當時把柴市一帶也改為教忠坊,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教忠坊”石刻就嵌刻在祠堂正殿的西壁上。

朝廷把祭祀文天祥列入祀典,每年春秋兩次,由順天府官員主持祭祀儀式,同時重修了祠廟。到萬曆年間,祠堂由府學右側遷到了左側,規格進一步提高。此後,嘉慶、道光和民國年間都不斷對祠堂加以修繕,保存至今日。

文丞相祠坐北朝南,自南向北由大門、過廳、享堂(正殿)三部分組成,現有面積600多平方米。穿過牌樓式大門就是過廳,正中為文丞相半身像。

在建祠的時候,文天祥塑像着儒服,後來才改為宋丞相的官服:頭戴高冠,手執笏板,面容安詳,雙目炯炯有神,直視南方,三綹黑鬚飄灑胸前,一派儒雅風範。

塑像反映出的是正統思想,似有千篇一律之嫌,不足以表現出文丞相的精神力量,不知建祠當初的儒服是什麼樣子,從中可以看到文天祥壯烈的一生。

雅室雖小,但卻洋溢着一種巨大的人格力量。

過廳的後面一座灰筒瓦懸山頂的建築便是享堂了,這裏是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裏面保存了歷代石刻等珍貴文物,最著名的莫過於東壁上嵌刻的唐代大書法家李邕所寫的《雲麾將軍李秀碑》斷碑二礎石,藝術價值很高。北牆前有明代的《宋文丞相傳》石碑、清《重修碑記》及《宋丞相信國公像碑》,都是研究文天祥的寶貴實物資料。

樹,是祠廟中不可缺少的。文丞相祠內種的並不是鬱鬱葱葱的松柏,原有三棵樹齡達百年的古槐。祠內現存有棗樹一棵,位於享堂前東側,相傳是文天祥被囚於兵馬司時親手栽種的。這棵棗樹的奇特之處就在於儘管枝幹虯曲,但卻都自然傾斜向南,與地面成約45度角,似乎也在學着主人“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文天祥雖然遇難已經700多年了,但他那正氣凜然、堅貞不屈的氣概卻深為每一個華夏子孫所欽慕。面對着文天祥的塑像,耳旁彷彿又聽到他慷慨的吟哦: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