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地理上冊複習資料【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42K

七年級地理上冊複習資料【精品多篇】

地理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 篇一

我把學習地理的步驟分為三步曲:書本、練習和考試。當然這三步對於其他科目也適用,但地理科在這三步曲中有它的特點。

一、書本。地理科的書本大體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文科知識較重,也就是記憶量較多的部分,例如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另一類是理科思維較重,也就是需要理解、應用較多的部分。例如自然地理,這方面往往還涉及計算。在看書本時就要注意這一特點。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在看書時要記憶和聯繫實際,注意關鍵詞句。而自然地理則應加深理解及推算的原理。看書時還要注意加強空間思維的聯想,例如想象地球的轉動變化等。按照以上的規律看書,把書本的知識結成網絡,這樣就能在運用時得心應手。

二、練習。在熟悉書本的基礎上做練習也是需要技巧的。文科類的知識題量不需要太多,重在表達時要注意簡明和清晰,因為這部分內容往往涉及簡答題。而理科類的題目通常是難點,特別是計算的部分,做這類題可以進行專題式的訓練,對每一種類型題進行專門訓練,並在訓練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長此以往,便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七年級上冊地理必備重點複習資料彙總 篇二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 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

2、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學家麥哲倫環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現象、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球的衞星照片。觀察月食的陰影區,其邊緣呈 圓弧(圓弧、直線),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狀可能為 圓形。

二、地球儀

1、定義: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 顏色、符號和文字 來表示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4、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麼區別?

①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並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顏色、符號和文字等)

②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③地球儀比地球大大縮小了。

5、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軸。

6、地球儀的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軸。

三、經緯線

1、緯線: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①所有的緯線都是圓,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

②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③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2、經線: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①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經緯線。

3、地軸:地球的自轉軸。(與經緯線一樣,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4、經、緯度:為了區別各條經線和緯線,人們為經緯線標明瞭度數,分別叫經度和緯度。

①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相同緯度的緯線用南S、北N來區分)

②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 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③本初子午線是東西經的分界線。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國際日期變更線)

④經、緯度在地球上的分佈:

緯度:以赤道為中心,往南北兩極逐漸增大,值90度,在南北極。

經度:自西向東,度數逐漸增大的是東經,度數減小的是西經。值180度。

5、國際上習慣把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經緯網

1、定義:是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交織成的網。

2、在地球儀或地圖上,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個地點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1、定義:地球繞着地軸不停的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2、自轉方向:自西向東;自轉一週的時間約為24小時,即一天。

3、產生的現象:①時差(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時間的差異); ②晝夜更替

4、時差: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時間不同,東邊的時刻總比西邊早。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東早西遲,東加西減)

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E地方時)為標準時間。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

5、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6、地球上產生晝夜有兩個基本條件:①太陽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

晝夜的產生與地球是否運動沒有關係,但如果沒有地球的自轉,就沒有晝夜的更替現象。

在同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叫晝半球;沒有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轉及四季變化

1、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着太陽不停的公轉。

2、方向:地球公轉的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自西向東。

3、時間:一年。

4、產生現象:①晝夜長短;②四季變化

5、公轉軌道面:橢圓的

6、公轉示意圖: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

7、地球在公轉時,有兩個突出特點:①地軸始終是傾斜的,並與公轉軌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夾角;②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陽照射的情況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節 相反。

節氣日 期太陽直射的緯度北半球晝夜長短獲得太陽光熱

冬至 12月22日前後 南迴歸線 晝短夜長

春分 3月21日前後 赤道 晝夜平分

夏至 6月22日前後 北迴歸線 晝長夜短

秋分 9月23日前後 赤道 晝夜平分

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

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地球俯視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天文四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是夏季。

我國傳統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四季。

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五帶的劃分

1、依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佈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北温帶、南温帶、北寒帶、南寒帶。 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

2、熱帶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迴歸線是熱帶和温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温帶的分界線。

温帶在北迴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迴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3、7月份有節氣:小署和大署,最熱;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這種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相結合來劃分的。

5、同一時間,緯度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會有差別。

6、極圈:66.5度; 迴歸線: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後)、夏至(6月22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前後)、冬至(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分別位於在赤道、北迴歸線、赤道、南迴歸線。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陽高度 ,白晝時間最長;冬季 太陽高度最低,黑夜時間最長。

9、熱帶 終年炎熱,温帶 四季分明,寒帶 終年寒冷。

四、總結

比較的項目地球的自轉地球的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在圖上表示方向

圍繞的中心地軸太陽

週期20小時,一天一年

地理意義產生晝夜更替現象

產生時差晝夜長短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四季變化

歸納:由於地球斜着身子繞太陽公轉,使太陽知識點一年內在南北迴歸線之間變化,從而引起一年內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使得地球上各地不同時間獲得太陽光熱不同,形成了四季的變化和五帶。

熱帶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迴歸線是熱帶和温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温帶的分界線。温帶在北迴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迴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第三節 地圖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1、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

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註記。

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範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

二、地圖上的方向:①經緯網定方向;②指向標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讀圖:面對地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三、圖例和註記

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符號叫 圖例,説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學符號叫 註記。

幫助我們區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瞭解它們的特徵。常用的圖例符號有統一規定。

四、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2、等高線: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

3、等深線: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4、從等高線或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也不一樣。

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地圖的種類很多,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不同的地圖能夠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2、地圖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內容詳略程度也不一樣。

其他知識點: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從哪邊上山最省力,為什麼?

等高線密集——陡坡,等高線稀疏——緩坡。從B處上山省力。

2)總結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徵,並寫在書上。 山頂用 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彎曲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彎曲

鞍部:兩關閉合曲線之間

陡崖:等高線重疊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徵:世界上海陸分佈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佈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片陸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為29%。

71% + 29% = 5.1億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連成一片,陸地則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地。

4、無論怎樣劃分,地球的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

5、哥倫布(意大利探險家)——發現美洲大陸

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蘇聯)。

七大洲

1、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大洲:大陸與他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

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稜蘭島、台灣島、海南島)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突出的部分(山東半島、印度半島)

3、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的島嶼:格稜蘭島(丹麥)

4、七大洲的形狀都是三角形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5、觀察地圖可知,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的面積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

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大洋邊緣臨近大陸的部分。(黃海、東海、阿拉伯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渤海海峽)

其他問題:

1、東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佈在東半球的是: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佈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經度最多的洲:南極洲 緯度的洲:南極洲

跨寒、温、熱三帶的大洲:亞洲、北美洲

即跨東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亞洲、大洋洲

5、臨三大洋的大洲:

亞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歐洲臨兩個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臨的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1、地球表面海陸是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

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滄海桑田)

① 喜馬拉雅山:幾千萬年前是一片海洋,後來受到強大的擠壓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為今天的雄偉山脈。 這就是地殼運動。

② 東海海域海底:地殼下沉,人類活動遺蹟被淹沒。

2、大陸漂移學説:德國科學家 魏格納

內容: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佈狀況。

3、板塊構造學説:

① 是由大陸漂移學説發展而來的。板塊運動引起了大陸的漂移。

② 六大板塊的名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③ 內容: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説,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佈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佈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兩大火山、地震帶名稱: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4、板塊相對運動,發生碰撞擠壓,撞擊成山脈(喜馬拉雅山)

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佈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納在提出大陸漂移學説的過程中,發揚了善於觀察、勇於實踐、不畏犧牲的科學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7、地球內部分成三部分:地殼、地幔、地核,板塊指的是地殼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説的巖石圈被分成一塊一塊的區域。

8、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板塊運動 引起的。測量表明,位於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 縮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 紅海 在 不斷擴張。

13、填圖: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稱、大洲間的界線。P29

14、填出地球公轉各位置的太陽直射的緯線、時間、節氣、晝夜長短等情況。P11

15、寫出圖中各點的經緯度、所處半球、温度帶。

16、判斷經緯網圖中,A、B、C三點的相對方向;判斷有指向標的圖中,公路的延伸方向,養雞場在村莊的什麼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塊的名稱,並説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紅海擴大、地中海縮小、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並不斷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圖中填出五帶的名稱、分界線的名稱和緯度, 熱帶、寒帶有什麼特殊現象。P12

19、判斷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稱、小河流水方向;甲、乙兩山頂的海拔和相對高度、E點海拔、那條小河流速快、E、F兩條上山路線哪個更省力。

20、讀圖識地圖。比例尺大的地圖,表示的範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比例尺小的地圖,表示的範圍大。P19

加:

1、自西向東撥動 地球儀,觀擦分析,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 逆時針 方向轉動;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 順時針 方向轉動

2、中國東西大約是 5000 千米,南北大約是5500千米;北京的經緯度是 北緯40度,東經116度 。

中國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是 俄羅斯、加拿大、中國。

3、180度經線無東西之分,無“W”、“E”。

4、經緯網定位:先緯度,後經度。 指向標一般指北方。

5、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地圖冊P17)。

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歲月。由於中國板塊和印度板塊相互碰撞,巖層急劇隆起,滄海消失,形成了今日的喜馬拉雅山脈。隨着板塊的不斷運動,喜瑪拉雅山脈還在繼續升高。

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線間距相等。

7、地圖種類:城市圖、地形圖、公路交通地圖、世界政治地圖

8、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9、熱帶:終年炎熱,有太陽直射現象;

温帶:四節變化明顯,既無極晝、極夜,也無太陽直射現象;

寒帶:終年寒冷,有極晝、極夜現象。

10、讀圖: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七年級地理上冊複習提綱知識點彙編 篇三

第一章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個球體

證據例舉:站得高看得遠(登高望遠);海上看帆船;月食現象;北極星高度的變化;麥哲倫環球航行;衞星照片

2、地球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劉三起義);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陸地1.49佔29%,海洋3.61佔71%)

二、地球儀

緯線(緯度)經線(經度)

形狀圓半圓,兩條相對應經線組成一個圓

長度1.赤道最長,極點最短為0,度數越大,緯線越短;

2、同緯度的緯線等長等長約為2萬千米

指示方向東西方向(橫向)南北方向(縱向)

0度線赤道本初子午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數範圍0~90(南北緯)0~180(東西經)

度數分佈規律北緯(N):向北越來越大

南緯(S):向南越來越大

判定:緯度向北越大的是北緯N,

向南變大的是南緯S東經(E):向東越來越大

西經(W):向西越來越大

判定:經度往東變大的是東經E,向西變大的是西經W

特殊線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西經20度經線、東經160度線、180度經線

劃分界線赤道以北為北半球N

赤道以南為南半球S

0——30度為低緯度

30-60度為中緯度

60-90度為高緯度

迴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分界線西經20度以東,東經160度以西為東半球,西經20度以西,東經160度以東為西半球(大大為西,小小為東——經度大於160的都在西半球,小於20的都在東半球,其餘東經E在東半球,西經W在西半球)

1、經緯網:準確描述一個地點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北緯40度,東經116度

注意:除南北極點外,任何其他地點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經一緯組成,且要註明東西經南北緯(0度緯線、經線、180度經線不需要代號)

2、地球運動

地球自轉地球公轉[/td]

方向自西向東

北極上空看:逆時針方向

南極上空看:順時針方向自西向東(俯視逆時針方向)

週期一天(約24小時)一年(約365天)

旋轉特點繞地軸不停地自轉地軸始終傾斜66.5度繞太陽不停地公轉。

引起現象晝夜交替(週期24小時)

判斷晨昏的辦法:面對晝半球,西晨東昏

時間差異(東邊比西邊早)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時間長短不同)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南半球與北半球季節相反

五帶劃分:各地一年中獲得太陽熱量不同,自北向南為北寒帶、北温帶、熱帶、南温帶、南寒帶。

四、地圖

(1)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比例尺是個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同樣大小的地圖,比例尺越大,能表示的範圍越小,表示的內容越具體(詳細)

讀比例尺技巧:記住:1千米=10萬釐米=100000釐米(1後面5個0)

2、方向:地圖上判定方向有3種依據:指向標、經緯網、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圖例和註記

圖例=符號文字=文字和數字

(2)地形圖

1、等高線地形圖:用等高線(海拔相等的線)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圖;

山體不同形態等高線是不一樣的:

山體形態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文字描述閉合曲線的中心(點)等高線向山腳突出(線)等高線向山頂突出(線)兩個山頂之間(點)等高線重合的地方(線)

提示:這裏山脊和山谷都是上山的路線,山脊一般通向山頂,是登山路線,也是分水嶺;山谷一般通向鞍部,是翻山路線,是匯水區域,通常是小溪源頭和河流源地。

2、分層設色地形圖(一目瞭然看地形)

不同地形等高線的特徵看圖,文字表述如下:

地形類型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td]

海拔一般低與200米超過500米超過500米低於500米不一定

起伏狀況平坦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主體平坦,邊緣部分陡峭起伏小,坡度和緩中間低四周高。

七年級地理段考複習提綱

第一章

1、地圖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第7頁)

A.方向:地圖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種。

“一般定向法”是地圖上普遍採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指向標定向法”是在特定條件下所採用的方法,它的畫法有多種,但必須標註出正北方向。

“經緯網定向法”是最準確的定向方法。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弧線叫經線,與赤道平行的線叫緯線。在地球儀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用指南針、北極星、太陽和手錶等確定方向。

方向的字母表示:北——N,南——S,西——W,東——E

B.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又叫做“縮尺”。地圖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種表示形式。

線段式。例如,01020千米。

文字式。例如,“圖上1釐米代表實地距離50千米”。

數字式。例如,1:10000。

比例尺越大,地圖包括的實地範圍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詳細;比例尺越小,地圖包括的實地範圍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注意單位的換算,1千米=100000釐米。

C.圖例和註記:地圖上用來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叫圖例;地圖上用作説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字,叫做註記。記住課本10頁的常見圖例。

第二章

1、地球的形狀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地球緯線的最大周長是赤道,長約4萬km。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2、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是經線(又叫子午線),長度相等,指示的方向是南北。緯線是半徑不等的圓,長度不相等,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小,指示的方向是東西。

3、赤道以北的緯線稱為北緯,以南的稱為南緯。赤道是0°緯線,向南、北方向度數逐漸增大。範圍是0°—90°。0°—30°低緯度;30°—60°中緯度;60°—90°高緯度。

4、0°經線稱為本初子午線,是經度的起點,向東、西方向度數逐漸增大,最大達到180°。以東稱為東經,以西稱為西經。

5、赤道是劃分南北半球的界線;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是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東經的代號是E,西經的代號是W,北緯的代號是N,南緯的代號是S。經線和緯線是互相垂直的,經線的形狀是半圓,而緯線的形狀是圓或點。

6、判斷經緯網中的東西經度的方法是從左到右,度數在不斷減小的是西經,度數在不斷增加的是東經。而南北緯線的判斷則是從下往上,度數在不斷減小的是南緯,度數在不斷增加的是北緯。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例如北京的經緯度位置。北京(40°N,116°E)書寫格式要求:用括號把經度和緯度括起來,經度和緯度間用逗號隔開。

7、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加加林。我國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楊利偉。地球表面上,陸地總面積佔總表面積的29%,海洋佔71%。

8、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是亞歐大陸,最小的是澳大利亞大陸。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9、全世界分為7大洲。世界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主要在東半球的大洲有: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

主要在西半球的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

跨所有經度的大洲是:南極洲

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歐洲、北美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洲有:南極洲

赤道穿過的大洲大陸是:非洲、南美洲

四大洋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緯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靠近大陸,被半島或者島嶼分隔開來。

10、在世界的七大洲中,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

11、陸地地形一般有五種形態,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各種地形的異同點對比。

地形類型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平原地面起伏小,較平坦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較高,邊緣陡峻

丘陵地面崎嶇不平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緩

山地海拔較高峯巒起伏,坡度陡峻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我們南寧的地形以盆地、丘陵為主。

12、世界地形之最:

世界最大的平原:亞馬遜平原(560萬平方公里)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多米)

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萬平方公里)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8900公里)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6000多米)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337萬平方公里)

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裏亞納海溝(11034米)

13、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特徵:

山頂:等高線呈閉合狀態,數值內大外小,用符號“”表示。

山脊:等高線彎曲部分向海拔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彎曲部分向海拔高處凸出。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部分。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合的地方用符號“”表示。

14、大陸漂移學説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20世紀60年代人們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説。觀點:①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②板塊是在不停的運動中的。③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比較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15、世界的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成因:位於板塊和板塊的交界擠壓處,地殼比較活躍。海底地震引發海嘯。

16、喜馬拉雅山的成因: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擠壓,亞歐板塊邊緣被迫抬升隆起形成。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1地球和地球儀

(1)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

(3)緯線和經線

(4)利用經緯網定位

2地球的運動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3地圖

(1)地圖的基本要素

(2)地形圖的判讀

(3)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第二章:陸地和大洋

1大洲和大洋

(1)海路比例的分配和分佈

(2)七大洲和四大洋

2海陸的變遷

(1)滄海桑田

(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3)板塊的運動

第三章:天氣與氣候

1多變的天氣

(1)天氣及其影響

(2)明天的天氣

(3)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2氣温和氣温的分佈

(1)氣温與生活

(2)氣温的變化

(3)氣温的分佈

3降水和降水的分佈

(1)降水與生活

(2)降水量的季節變化

(3)降水的分佈

4世界的氣候

(1)氣候的地區差異

(2)影響氣候的因素

(3)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四章:居民語聚落

1人口與人種

(1)世界人口的增長

(2)世界人口的分佈

(3)人口問題

(4)不同的人種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世界的語言和三大宗教第五章:發展與合作

國家和地區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國際合作

第一章

地球:地球是一個兩級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球體。

極半徑,6357km赤道半徑,6378km平均半徑,6371km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赤道周長,4萬km

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經度和緯度:為了區別出各條經線和緯線,人們給它們標定了不同的讀書,分別叫做經度和緯度。

東西半球分界線:20w,160e

春分日:3.21或3.22直射赤道

夏至日:6.22或6.21直射北迴歸線

秋分日:9.23或9.22直射赤道

冬至日:12.22或12.21直射南迴歸線

北迴歸線,23.5N南迴歸線:23.5S北極圈:66.5N南極圈:66.5S

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第二章

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第三章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內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在衞星雲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區。不同地區,雲層厚度不同,雲的顏色越白,表示雲層越厚。雲層厚的地方一般是陰雨區。

氣温日變化:以一天為週期的氣温變化,叫做氣温日變化;

氣温年變化:以一年為週期的氣温變化,叫做氣温年變化。

氣温日較差:最高氣温與最低氣温的差,叫做氣温日較差;

氣温年較差:一年內的最高月平均氣温的差,叫做氣温年較差。

印象氣温的因素:1、緯度位置

2、海陸位置

3、地形因素

等温線密集的地方,氣温差別大;等温線稀疏的地方,氣温差別小。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温約下降0.6℃。

降水: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温帶海洋性氣候、温帶季風氣候、温帶大陸性氣候;

寒帶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第四章

出生率減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長率。

人口稠密地區:東亞、南亞、歐洲、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的平原地區。

七年級上冊地理必備重點複習資料彙總 篇四

大洲和大洋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説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佈特點。

比例: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分佈:世界海陸分佈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佈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佈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佈和概況識記P29圖2.6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③洲界: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亞洲和歐洲連在一起叫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分界線最長,自北向南分別是山、河、海(世界內陸湖)、山和海、海峽。】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語言和宗教

(一)主要語言的分佈(見教材P75圖4.13)

1、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

地球的形狀、大小

1、提出證據説明地球是個球體:

(1)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見船身,而且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後消失。

(2)站得高,看得遠(登高望遠)。

(3)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4)北極星的高度因緯度而異;

(5)麥哲倫環球航行;

(6)衞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運用地球儀,説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1)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緯線(緯度)經線(經度)形狀圓(除極點外)半圓(兩條相對應經線組成一個圓)長度1.赤道最長,極點最短為0,度數越大,緯線越短;2.同緯度的緯線等長等長(約為2萬千米)指示方向東西方向南北方向起始線赤道(0°緯線)(距南、北兩極相等的緯線圈)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度數範圍0°~90°(南北緯)0°~180°(東西經)度數分佈規律北緯(N):向北越來越大

南緯(S):向南越來越大

判定:緯度向北變大的是北緯N,向南變大的是南緯S東經(E):向東越來越大

西經(W):向西越來越大

判定:經度往東變大的是東經E,向西變大的是西經W特殊線(點)赤道(0°)、南北迴歸線(23.5°)、南北極圈(66.5°)、30°和60°、兩極(90°)本初子午線0°、西經20°經線、東經160°經線、180°經線劃分界線赤道以北為北半球N、赤道以南為南半球S

0°——30°N(S)為低緯度

30°——60°N(S)為中緯度

60°——-90°N(S)為高緯度

迴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分界線20°W以東到160°E為東半球,20°W以西到160°E為西半球(大大為西,小小為東——經度大於160的都在西半球,小於20的都在東半球,其餘東經E在東半球,西經W在西半球)4.經緯網:準確描述一個地點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40°N,116°E

注意:除南北極點外,任何其他地點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經一緯組成,且要註明東西經南北緯(0°緯線、0°經線、180°經線不需要方向)

用事實分別説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地球自轉地球公轉方向自西向東(北逆南順----北極上空看: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看:順時針方向)自西向東(俯視逆時針方向)週期一天(約24小時)一年旋轉特點繞地軸不停地自轉地軸始終傾斜66.5°繞太陽不停地公轉引起現象晝夜交替(週期24小時)

時間差異(東邊比西邊早)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時間長短不同;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南半球與北半球季節相反)

五帶形成(各地一年中獲得太陽熱量不同,自北向南為北寒帶、北温帶、熱帶、南温帶、南寒帶)1.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

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2、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温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温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3、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氣候終年炎熱;温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