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明史》閲讀答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9W

《明史》閲讀答案多篇

《明史》閲讀答案 篇一

嚴嵩,字惟中,分宜人。舉弘治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移疾歸,讀書鈐山十年,為詩古文辭,頗著清譽。還朝,久之進侍講,署南京翰林院事。召為國子祭酒。嘉靖七年曆禮部右侍郎,遷吏部左侍郎,進南京禮部尚書,改吏部。

居南京五年,以賀萬壽節至京師。會廷議更修《宋史》,輔臣請留嵩以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董其事。及夏言入內閣,命嵩還掌部事。嵩科第先夏言,而位下之。始倚言事之謹嘗置酒邀言躬詣其第言辭不見嵩布席展所具啟跽讀言謂嵩實下己不疑也。帝以奉道嘗御香葉冠,因刻瀋水香冠五,賜言等。言不奉詔,帝怒甚。嵩因召對冠之,籠以輕紗。帝見,益內親嵩。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頗護己短,嵩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

大將軍仇鸞,始為曾銑所劾,倚嵩傾銑,遂約為父子。已而鸞挾寇得帝重,嵩猶兒子蓄之,浸相惡。嵩密疏毀鸞,帝不聽,而頗納鸞所陳嵩父子過,少疏之。嵩當入直,不召者數矣。嵩見徐階、李本入西內,即與俱入。至西華門,門者以非詔旨格之。嵩還第,父子對泣。時陸炳掌錦衣,與鸞爭寵,嵩乃結炳共圖鸞。會鸞病死,炳訐鸞陰事,帝追戮之。於是益信任嵩,遣所乘龍舟過海子召嵩,載直西內如故。世蕃尋遷工部左侍郎。倭寇江南,用趙文華督察軍情,大納賄賂以遣嵩,致寇亂益甚。及胡宗憲誘降汪直、徐海,文華乃言:臣與宗憲策,臣師嵩所授也。遂命嵩兼支尚書俸無謝,自是褒賜皆不謝。

豁握權久,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浸厭之,而漸親徐階。帝所下手詔,語多不可曉,惟世蕃一覽瞭然,答語無不中。嵩受詔多不能答,遣使持問世蕃。值其方耽女樂,不以時答。中使相繼促嵩,嵩不得已自為之,往往失旨。馥進昔詞;又魚褪手他人不能量經此積裊帝歡。採見。帝有意去嵩。

(選自《明史。嚴嵩待》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署南京翰林院事 署:代理

B.以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董其事 董:管理

C.竊權罔利 罔:貪圖

D.門者以非詔旨格之 格:阻止

2.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始倚言/事之謹/嘗置酒/邀言躬詣其第/言辭不見嵩/布席展所具啟/跽讀/言謂嵩實下/己不疑也。

B.始倚言事之/謹嘗置酒/邀言躬詣/其第言辭不見/嵩布席展所具館跽讀/言謂嵩實/下己不疑也。

C.始倚畜/事之謹/嘗置酒邀言/躬詣其第/言辭不見嵩/布席展所具/啟跽讀/言謂嵩/實下己/不疑也。

D.始倚言/事之謹/嘗置酒邀言/躬詣其第/言辭不見/嵩布席/展所具啟/跽讀/言謂嵩實下己/不疑也。

3.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除了因病回鄉,嚴嵩進入官場後仕途頗為順利。嚴嵩回朝以後,先後擔任了侍講、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職。

B.嚴嵩沒有什麼才略,只會獻媚討好皇帝。磊靖帝賜給臣子香葉冠,嚴嵩趁皇帝召見時戴上香葉冠,還在冠上罩上輕紗,皇帝見後從心裏親近他。

C.嚴嵩沒有認清仇鸞的真面目,自己深受其害。最初仇鸞和嚴嵩約為父子,但仇鸞被重用後便向皇帝告發嚴嵩父子,皇帝漸漸疏遠了嚴嵩。

D.嚴嵩佔據朝中要職許久,引起皇帝對他的不滿,加上皇帝的手詔嚴嵩經常看不懂,不能及時回答皇帝的問題,皇帝有意讓嚴嵩離開了職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l0分)

(1)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頗護己短,嵩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5分)

(2)所進青詞,又多假手他人不能工,經此積失帝歡,未幾,帝有意去嵩。(5分)孫燧,字德成,餘姚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張輔,字文弼(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徐達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李材,字孟誠,豐城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盧象昇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孫承宗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王守仁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陶安,字主敬,當塗人(明史) 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楊維楨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趙豫,字定素,安肅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夏原吉,字維喆,其先德興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葉向高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宋晟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申時行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張孟男,字元嗣,中牟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席書,字文同,遂寧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馮恩, 字子仁, 松江華亭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沈束,字宗安,會稽人(明史) 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郭應聘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費聚,字子英,五河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羅通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郭成,四川敍南衞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程信,字彥實(明史) 閲讀答案附翻譯鄭和,雲南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況鍾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李時勉 名懋,以字行(明史) 閲讀答案附翻譯韓文,字貫道,成化二年舉進士(明史) 閲讀答案附翻譯孔鏞,字韶文,景泰五年進士(明史) 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秦良玉傳 閲讀答案翻譯

參考答案

1.C

2.D

3.D

4、(1)皇上很相信自己英武明察,刑殺果斷,並頗為自己護短,嚴嵩因此得以借事激怒皇上,殘害別人來謀取個人私利。(自信護因各1分;句意2分)

(2)嚴嵩所進呈的青詞,又因多是別人寫的而寫得不好,由此他逐漸失去皇上的歡心,不久,皇上有意疏遠了嚴嵩。(假工積各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嚴嵩,字惟中,分宜人。孝中弘治十八年中進士,改任庶吉士,又授為編修。因病辭職回鄉,在鈐山讀書十年,賦詩做文,在當地頗有清譽。後重返朝廷,不久晉升侍講,代理南京翰林院事務。召任國子監祭酒。嘉靖七年任禮部右侍郎,升吏部左侍郎,再升南京禮部尚書,又改任吏部尚書。

在南京的第五年,嚴嵩以慶賀皇上生日來到京師。正好廷臣議論要修改《宋史》,宰輔大臣請留下嚴嵩,讓他以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的身份管理其事。到夏言入內閣後,便命嚴嵩回去執掌禮部事務。嚴嵩中進士比夏言早,但位在夏言之下。開始時他依靠夏言,對待他非常恭謹,曾設酒邀請夏言,並親自到其府上相請,但夏言辭而不見。他鋪開席子,將要陳述的東西展開,長跪誦讀。夏言以為嚴嵩真的是尊崇他,便不再對他懷有疑心。皇上在奉祭路神時曾戴過香葉冠,便因此刻制了五頂沉水香冠,賜給夏言等人。夏言不接受,皇上非常憤怒。嚴嵩卻趁皇上召見之時戴上香冠,並且還罩上一幅輕紗。皇上看見後,更從心裏親近嚴嵩。 嚴嵩沒有別的才略,只會一意向皇上獻媚,竊取威權,騙取私利。皇上很相信自己英武明察,刑殺果斷,並頗為自己護短,嚴嵩因此得以借事激怒皇上,殘害別人以謀取個人私利。

大將軍仇鸞,當初被曾銑彈劾,後倚靠嚴嵩排擠曾銑,兩人遂認作父子。後來仇鸞牽制敵寇,獲得皇上重用,這時嚴嵩還把他當兒子看待,但不久便逐漸不和。嚴嵩祕密上疏詆譭仇鸞,皇上不聽,反而頗相信仇鸞所提出的嚴嵩父子的過失,漸漸疏遠了嚴嵩。嚴嵩本當入宮當值,但已有好幾次不被召見了。嚴嵩見徐階、李本進入西內,便與他們一同進去。到西華門時,看門的人因他不是皇上所召而把他擋了回來,嚴嵩回到家後,父子相對而泣。當時陸炳掌管錦衣衞,正與仇鸞爭寵,嚴嵩於是勾結陸炳一同謀害仇鸞。正好仇鸞病死,陸炳便揭發仇鸞的陰事,皇上於是追戮仇鸞。此後皇上更信任嚴嵩

嚴嵩掌權歲久,遍引私人佔據了各要害部門。皇上也漸漸厭惡他了,轉而逐漸親近徐階。皇上所下的手詔,語言多不可理解,只有世蕃一目瞭然,答語無不正合皇上旨意。嚴嵩因接到的詔書多不能作答,便派人拿去問世蕃。而世蕃往往正沉溺於歌舞,不能按時作答。中宮使者相繼捉弄嚴嵩,嚴嵩不得已只好自己動手,但往往不合皇上旨意。他所進呈的青詞,又因多是別人寫的而寫得不好,由此他逐漸失去皇上的歡心。 不久,皇上有意疏遠了嚴嵩。孫燧,字德成,餘姚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張輔,字文弼(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徐達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李材,字孟誠,豐城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盧象昇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孫承宗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王守仁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陶安,字主敬,當塗人(明史) 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楊維楨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趙豫,字定素,安肅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夏原吉,字維喆,其先德興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葉向高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宋晟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申時行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張孟男,字元嗣,中牟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席書,字文同,遂寧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馮恩, 字子仁, 松江華亭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沈束,字宗安,會稽人(明史) 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郭應聘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費聚,字子英,五河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羅通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郭成,四川敍南衞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程信,字彥實(明史) 閲讀答案附翻譯鄭和,雲南人(明史)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況鍾傳 閲讀答案附翻譯李時勉 名懋,以字行(明史) 閲讀答案附翻譯韓文,字貫道,成化二年舉進士(明史) 閲讀答案附翻譯孔鏞,字韶文,景泰五年進士(明史) 閲讀答案附翻譯明史·秦良玉傳 閲讀答案翻譯

《明史》閲讀答案 篇二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2分)

楊繼盛字仲芳,容城人。

嘉靖二十六年,登進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從尚書韓邦奇遊,覃思律呂之學,手製十二律,吹之,聲畢和,邦奇大喜,盡以所學授之。繼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員外郎。俺答①躪京師,咸寧侯仇鸞以勤王故,有寵,帝命鸞為大將軍,倚以辦寇;鸞中情怯,畏寇甚,方請開互市②市馬,冀與俺答媾,幸無戰鬥,固恩寵。繼盛以為仇齒未雪,遽議和,示弱,大辱國,乃奏言十不可、五謬。

疏入,帝頗心動,下鸞及成國公朱希忠、大學士,嚴嵩、徐階、呂本,兵部尚書趙錦、侍郎聶豹、張時徹議。鸞攘臂詈曰:豎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勢難中止。帝尚猶豫,鸞復進密疏,乃下繼盛詔獄,貶狄道典史。其地雜番,俗罕知詩書,繼盛簡子弟秀者百餘人,聘三經師教之。鬻所乘馬,出婦服裝,市田資諸生。縣有煤山,為番人所據,民仰薪二百里外,繼盛召番人諭之,鹹服曰:楊公即須我曹穹帳,亦舍之,況煤山耶!番民信愛之,呼曰楊父。

已而,俺答數敗約入寇,鸞奸大露,疽發背死,戮其屍。帝乃思繼盛言,稍遷諸城知縣。月餘,調南京户部主事。三日,遷刑部員外郎。當是時,嚴嵩最用事,恨鸞凌己,心善繼盛首攻鸞,欲驟貴之,復改兵部武選司。而繼盛惡嵩甚於鸞,且念起謫籍,一歲四遷官,思所以報國。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見召問二王語,喜,謂可指此為最,密構於帝;帝益大怒,下繼盛詔獄,詰何故引二王?繼盛曰:非二王,誰不懾嵩者。獄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載,有為營救於嵩者;其黨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養虎者耶,將自貽患!嵩頷之會都御史張經李天寵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殺二人比秋審因附繼盛名並奏得報。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棄西市,年四十。

(節選自《明史·楊繼盛傳》)

【注】①俺答:明時韃靼族的首領,經常侵擾明朝的西北邊境。②互市:通商。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從尚書韓邦奇遊 遊: 出遊,遊覽。

B.鸞中情怯 中:內心。

C.簡子弟秀者 簡:挑選。

D.民仰薪二百里外 仰:依賴,依靠。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倚以辦寇 能以足音辨人

B.宜其易之 吾其還也

C.有為營救於嵩者 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

D.思所以報國 吾知所以距子矣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楊繼盛曾跟從韓邦奇學習音律,專心研究音樂,表現出一定的音樂才華。

B.文章敍述了楊繼盛遭貶任狄道典史期間,賣掉了自己所乘之馬和妻子的衣裝,買來田地,將田地的收益用來資助那些跟從經師學習的學生。

C.楊繼盛善於處理民族矛盾,安民有方,政績卓著,受到皇上的器重,因此一年之內四次升官。

D.文章通過對楊繼盛受到仇鸞誣陷遭貶和嚴嵩報復致死的敍述,讚揚了楊繼盛忠心報國、痛恨奸佞的高尚人品。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嵩 頷 之 會 都 御 史 張 經 李 天 寵 坐 大 闢 嵩 揣 帝 意 必 殺 二 人 比 秋 審 因 附 繼 盛 名 並 奏 得 報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冀與俺答媾,幸無戰鬥,固恩寵。(3分)

(2)心善繼盛首攻鸞,欲驟貴之,復改兵部武選司。(3分)

參考答案:

1.A(遊:交往問學)

2.D(所以:的方法)

3.C(四次升遷並非皆因皇上器重)

4.嵩 頷 之∕ 會 都 御 史 張 經 ∕李 天 寵 坐 大 闢 ∕嵩 揣 帝 意 必 殺 二 人 ∕比 秋 審∕ 因 附 繼 盛 名 並 奏 ∕得 報(每處0.5)

5.(1)希望和俺答講和,僥倖不發生戰爭,鞏固皇上對自己的恩寵。(冀、媾、幸、固各0.5分,譯出大意1分) (2)(嚴嵩)內心喜歡楊繼盛首先上書揭露仇鸞,想使楊繼盛快速升官位尊,再改授兵部武選司。(善、首、驟、貴各0.5分,譯出大意1分)

《明史》閲讀答案 篇三

程信,字彥實,其先休寧人,洪武中戍河間,因家焉。信舉正統七年進士,授吏科給事中。也先犯京師,信督軍守西城。都督孫鏜擊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納,督軍從城上發箭炮助之。鏜戰益力,也先遂卻。景泰元年,請振畿輔饑民,復河間學官、生徒因用兵罷遣者,皆報可。明年二月,出為山東右參政,督餉遼東。巡撫寇深奏盜糧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視舊加大,屬信鈎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納人於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順元年,擢太僕卿。京衞馬舊多耗,信定期徵之。三營大將言太僕苛急,請改隸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僕馬數,勿使人知。若隸兵部,馬登耗,太僕不得聞。脱有警,馬不給,誰任其咎?帝是之,乃隸太僕如故。明年,改左僉都御史,巡撫遼東。都指揮夏霖恣不法,僉事胡鼎發其四十罪,信以聞,下霖錦衣獄。門達言信不當代奏,時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鄰劾信。徵下詔獄,降南京太僕少卿。母憂歸。成化元年,起兵部,尋轉左侍郎。四川戎縣山都掌蠻數叛,陷合江等九縣。廷議發大軍討之。以襄城伯李瑾充總兵官,進信尚書,提督軍務。至永寧,分道進。信與瑾居中節制。轉戰六日,破寨七百五十餘。前後斬首四千五百有奇,俘獲無算。錄功,進兼大理寺卿,與白圭同蒞兵部。信欲有為,而阻於圭,數稱疾。改南京兵部,參贊機務。明年致仕,逾年卒。諡襄毅。

信徵南蠻時,制許便宜從事。迄班師,未嘗擅賞戮一人。曰:刑賞,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輒自專,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備臣欲預錢穀訟獄事,信曰:守備重臣,所以謹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職耳。論者韙之。

(節選自《明史·列傳第六十》)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信舉正統七年進士舉:考中。

B.又置新斛視舊加大視:比照。

C.屬信鈎考屬:隸屬。

D.論者韙之韙:認為正確。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為官正直的一組是(3分)

①信不納,督軍從城上發箭炮助之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納人於死!

③京衞馬舊多耗,信定期徵之④信以聞,下霖錦衣獄

⑤信欲有為,而阻於圭,數稱疾⑥迄班師,未嘗擅賞戮一人

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②④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程信督戰果敢。也先侵犯京城時,程信不讓攻擊也先失利的都督孫鏜撤軍進城,而是督率軍隊從城頭上射箭發炮幫助他,沒有退路的孫鏜愈戰愈勇,擊退了也先。

B.程信恪盡職守。程信提出的賑濟京城附近饑民,恢復河間被罷免學官的官職和被遣送生徒的學業等建議,都得到皇上許可;任太僕卿時,他定期徵用馬匹,及時掌握馬匹的增減情況。

C.程信平叛有功。朝廷發大軍征討四川戎縣蠻人叛亂,程信與總兵官李瑾居中調度,分路進軍,轉戰六天,破寨七百五十多,斬首四千五百多,俘獲無數,平定了叛亂。

D.程信能識大體。在南京任上,守備大臣想幹預錢糧的管理和訴訟案件,程信認為守備重臣應當非常謹慎,不要越俎代庖,行使主管官吏的職責。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脱有警,馬不給,誰任其咎?(4分)

(2)刑賞,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主人。幸而事集,輒自專,非人臣所宜。(6分)

《明史》閲讀答案 篇四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舉鄉試,署南平教諭,遷淳安知縣。布袍脱粟①,令老僕藝蔬自給。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縣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戚去。

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親朝,深居西苑,專意齋醮。督撫大吏爭上符瑞,禮官輒表賀。廷臣無敢言時政者,瑞獨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痴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

(明穆宗隆慶)三年夏,以右僉都御史巡視撫應天十府。屬吏憚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勢家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中人監織造者,為減輿從。素疾大户兼併,力摧豪強,撫窮弱。貧民田入於富室者,率奪還之。下令飈發凌厲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竄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機告訐,故家大姓時有被誣負屈者。又裁節郵傳宂費,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頓,由是怨頗興。都給事中舒化論瑞,滯不達政體,宜以南京清秩處之,帝猶優詔獎瑞。已而,給事中戴鳳翔劾瑞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遂改督南京糧儲。將履新任,會高拱掌吏部,素銜瑞,並其職於南京户部,瑞遂謝病歸。

帝屢欲召用瑞,執政陰沮之,乃以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提學御史房寰恐見糾擿③,欲先發,給事中鍾宇淳復慫恿,寰上再疏醜詆。瑞亦屢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贈太子大保,諡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傳》)

注:①脱粟:糙米飯。②飈發凌厲:氣勢猛然。③糾擿(zhí):舉發糾正。

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素疾大户兼併        疾:憎惡、痛恨

B.署南平教諭         署:委任

C.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臉上刺字後塗上墨

D.執政陰沮之         陰:暗中,祕密

9.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現海瑞正直剛毅、敢作敢為的一組是   (   )

①布袍脱粟,令老僕藝蔬自給

②廷臣無敢言時政者,瑞獨上疏

③日再三,為感動太息

④中人監織造者,為減輿從

⑤力摧豪強,撫窮弱

⑥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

A.②⑤⑥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海瑞再次上任後,仍然剛正果敢,提學御史房寰害怕被檢舉揭發,惡人先告狀,上疏誹謗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請求退休,但皇帝沒有同意。

B.海瑞遷淳安知縣時,為政清廉,潔身自愛,平時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僕人種菜自給自足。聽説他為老母親祝壽,才買了二斤肉。

C.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務而修齋醮,無人敢言,海瑞獨自上疏。皇帝讀了奏章,十分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來。

D.海瑞推行政令氣勢過於猛烈,有些奸民乘機告狀,世家大姓有被誣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員上書陳述他的罪狀,皇上迫於壓力讓他解職而去。

11.第I卷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

(2)已而,給事中戴鳳翔劾瑞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遂改督南京糧儲。

參考答案:

8.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C項“墨”,指,不廉潔。

9.A[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説明海瑞廉潔為官;③和④分別是從皇上和任江南織造的宦官的反應來間接表現。均不符合題意。排除①③④,故選A項。

10.D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D項中“皇上迫於壓力讓他解職而去”的説法有誤,原文中“帝猶優詔獎瑞”瑞遂謝病歸”可作為佐證。

11.[思路探究]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於的能力。(1)句中,“忤”譯為“冒犯”;“市”譯為“買”;“遁”譯為“逃跑”。(2)句中,“已而”譯為“不久”;“劾”譯為“彈劾”;“魚肉”,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把當作魚肉”,也可引申為“迫害”之意;“縉紳”,借代用法,譯為“士大夫”。

[參考答案](1)聽説他上疏時,自己知道冒犯該死,買了一個棺材,和妻子訣別,在朝廷出心裁聽候治罪,奴僕們也四處奔散沒有留下來的,是不會逃跑的。

(2)不久,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庇護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土大夫當作魚肉),沽名釣譽破壞政事,於是改調海瑞去任南京糧儲之職。

[方法提煉]準確理文言文中的語句,一定要學會把握句中的關鍵詞語,並要注意特殊的古文句式,如主謂倒置、賓主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等。

《明史》閲讀答案 篇五

【甲】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徵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選自《明史o張溥列傳》)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餘________

②無從致書以觀________

③所讀書必手鈔________

④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________

2.下面詞語“每假借於藏書之家”中的“假”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狐假虎威

B.弄虛作假

C.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D.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樣看待“張溥七錄”這種做法?請結合[乙]段內容談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因此 ②得到 ③通“抄”,抄寫 ④命名

2.A

3.①抄寫完畢,(跑着)趕快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②像這樣反覆六七次才停止。

4.例一:①張溥之所以能成為明末著名學者,是因為他從小在學習上就一絲不苟、勤學苦練。

例二:張溥實際是個腦子比較笨的人,但他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彌補了自己記憶不好的缺陷,終成著名文學家。這印證了一句名言:天才出自勤奮。(意對即可)

《明史》閲讀答案 篇六

董其昌,字.元宰,松江華亭人。舉萬曆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禮.部.侍郎田一俊以教習卒官,其昌請假,走數千裏,護其喪歸葬。遷授編修。皇長子出閣,充講官,因事啟沃,皇長子每目屬之。坐失執政意,出為湖廣副使,移疾歸。起故官,督湖廣學政,不徇請囑,為勢家所怨,嗾生儒數百人鼓譟,毀其公署。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許,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謝事歸。起山東副使、登萊兵備、河南參政,並不赴。

光宗立,問:舊講官董先生安在?乃召為太常少卿,掌國子司業事。天啟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讀學士。時修《神宗實錄》,命往南方採輯先朝章疏.及遺事,其昌廣搜博徵,錄成三百本。又採留中之疏切於國本、藩封、人才、風俗、河渠、食貨、吏治、邊防者,別為四十卷。仿史贊之例每篇系以筆斷書成表進有詔褒美宣付史館明年秋擢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事尋轉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京禮部尚書。時政在奄豎,黨禍酷烈①。其昌深自引遠,逾年請告歸。崇禎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屢疏乞休,詔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贈太子太傅。福王時,諡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負重名。初,華亭自沈度、沈粲以後,南安知府張弼、詹事陸深、佈政莫如忠及子是龍皆以善書稱。其昌後出,超越諸家。始以宋米芾為宗,後自成一家,名聞外國。其畫集宋、元諸家之長,行以己意,瀟灑生動,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製作手書,以為二絕。造請無虛日,尺素短札,流佈人間,爭購寶之。精於品題,收藏家得片語隻字以為重。性和易,通禪理,蕭閒吐納,終日無俗語。人撅之米芾、趙孟頫雲。同時以善書名者,臨邑刑侗、順天米萬鍾、晉江張瑞圖,時人謂刑、張、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遠甚。

(選自《明史董其昌傳》)

【注】①黨禍酷烈:此處指明朝東林黨人受到宦官的殘酷鎮壓和迫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仿史贊之/例每篇系以/筆斷書成/表進有詔/褒美宣付史館/明年秋/擢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事/尋轉左侍郎

B.仿史贊之/例每篇系以筆斷/書成表進/有詔褒美/宣付史館/明年秋/擢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事/尋轉左侍郎

C.仿史贊之例/每篇系以/筆斷書成/表進有詔/褒美宣付史館/明年秋/擢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事/尋轉左侍郎

D.仿史贊之例/每篇系以筆斷/書成表進/有詔褒美/宣付史館/明年秋/擢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事/尋轉左侍郎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字是古人入學時取,通常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也便於他人稱呼。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B.禮部為中國古代官署。其長官為禮部尚書,主要管理全國學校事務、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種重要文體,用於臣下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疏還可指對古書的舊注作進一步解釋。

D.致仕在文中意為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詞來指官員辭職歸家。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頂是( )(3分)

A.董其昌為人仗義,禮部侍郎田一俊教習庶吉士,死在任上,董其昌為此事請假,奔走數千里路程,把田一俊的靈柩護送回鄉里安葬。

B.董其昌很正直,他擔任南京禮部尚書時,看不慣宦官把持朝政,對東林黨人殘酷迫害,就對東林黨人加以援手,從而受到牽連被貶。

C.董其昌做事很踏實,修撰《神宗實錄》時,朝廷派他蒐集神宗朝時大臣的奏章和遺聞逸事,他蒐集記錄了三百多本,受到皇上褒獎。

D.董其昌有多種才能,擅長書法、繪畫、書畫鑑賞,還精於禪理,並取得很大成就,人們把他比作米芾、趙孟頫,後又稱他為南董。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不徇請囑,為勢家所怨,嗾生儒數百人鼓譟,毀其公署。(5分)

譯文:

(2)造請無虛日,尺素短札,流佈人間,爭購寶之。(5分)

參考答案

4.D例為名詞,作仿的賓語,不應與前面斷開;筆斷是筆寫的斷語,即文字結論,附在每篇之後,故應與前面合在一起;褒美為皇帝召意,應為有詔褒美。

5.A入學誤,字是古人成年時取。

6.B對東林黨人加以援手,從而受到牽連被貶錯誤,於文無據,原文只是説他遇事則遠遠躲開,並請假回鄉,並沒有受到牽連被貶。

7.(1)他不謀求私情(宴請囑託),受到有權勢人的怨恨,他們唆使數百個生儒鬧事,搗毀了他的衙門。(徇為所嗾鼓譟各1分,句意1分。)

(2)每天都有許多人來求書畫,(他的)一小幅畫或一封短信,流傳到社會上,人們競相購買珍藏他的書畫和書信(把他的書畫和書信當作寶貝)。(造請尺素短札、省略、寶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董其昌,字元宰,是松江府華亭縣人。萬曆十七年考中進士,改為庶吉士。禮部侍郎田一俊教習庶吉士,死於任所,董其昌請假,奔走數千里路,把田一俊的靈柩護送回鄉安葬。回來以後,被任為編修官。皇帝的長子就學讀書,董其昌充任講官,他在講書中根據史事隨時對他進行啟發誘導,皇長子不時報以會心的一瞥。由於董其昌未按執政大臣的意志行事,被外任為湖廣副使,董其昌稱病回鄉。後來起用,官得原職,提督湖廣學政。因他不謀求私情(宴請囑託),受到有權勢人的怨恨,他們唆使數百個生儒鬧事,搗毀了他的衙門。董其昌當即上奏朝廷,請求離職,皇帝不允許,下令有關部門對鬧事的書生審查處治,董其昌最終辭職回鄉。朝廷起用他為山東副使、登萊兵備、河南參政,他都不去上任。

光宗即位後,問道:原來的講官董其昌先生現在在哪裏?於是朝廷徵召他為太常少卿,掌國子司業事。天啟二年,提升為本寺卿,兼侍讀學士。當時修撰《神宗實錄》,派他去南方蒐集神宗朝時大臣的奏章和遺聞逸事。董其昌廣泛蒐集徵召,記錄有三百本之多。他又選擇沒有批覆的奏章中有關太子、藩封、人才、風俗、河渠、食貨、吏治、邊防的論述,分門別類,錄成四十卷。他仿效史書論贊的體例,每篇之後都附以自己的論斷。書編成後,上表進呈,皇帝下旨,加以褒獎,命交給史館備用。第二年秋天,提升他為禮部右侍郎,協助管理詹事府事務,不久轉為禮部左侍郎。天啟五年正月,被授予南京禮部尚書。當時朝政被宦官把持,對東林黨人殘酷迫害,董其昌遇事則遠遠躲開,過了一年即請假回鄉。崇禎四年,起用為原官,掌管詹事府事務。過了三年,多次上奏請求退休,皇帝下旨給他加太子太保銜准予退休。又過了二年就去世了,終年八十三歲,追贈太子太傅。福王在位時,贈諡號為文敏。

董其昌天資過人,少年時就有很高的聲望。當初,華亭地方的人物,從沈度、沈粲以後,南安知府張弼、詹事陸深、布政使莫如忠及其兒子莫是龍,都以擅長書法著稱。董其昌後起,超越各家。他起初學習米芾,後自成一體,名聞外國。他的繪畫,彙集宋、元各家的長處,按照自己的意願作畫,形成瀟灑生動的畫風,這不是人力可以達到的。四面八方的金石刻詞,如果能得到他的撰文和書丹,被認為是二絕。每天都有許多人來求書畫,(他的)一小幅畫或一封短信,流傳到社會上,人們競相購買珍藏他的書畫和書信(把他的書畫和書信當作寶貝)。他又精於書畫鑑賞,收藏家得到他有關的片言隻字,都十分重視。他生性平和,平易近人,精通佛理,談吐高雅,整日無一句世俗語。人們把他比作米芾、趙孟頫,同時以書法著名的人,有臨邑的邢侗、順天的米萬鍾、晉江的張瑞圖,當時人稱之為邢、張、米、董,又稱之為南董、北米,但其他三人,成就遠不及董其昌。

《明史》閲讀答案 篇七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花雲,懷遠人。貌偉而黑,驍勇絕倫。至正十三年杖劍謁太祖於臨濠。奇其才,俾將兵略地,所至輒克。太祖將取滁州,率數騎前行,雲從。猝遇賊數千,雲翼太祖,拔劍躍馬衝陣而進。賊驚曰:此黑將軍勇甚,不可當其鋒。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雲先濟。既克太平,以忠勇宿衞左右。擢總管,徇鎮江、丹陽、丹徒、金壇,皆克之。過馬馱沙,劇盜數百遮道索戰。雲且行且鬥三日夜,皆擒殺之。太祖立行樞密院於太平,擢雲院判。命趨寧國,兵陷山澤中八日,羣盜相結梗道。雲操矛鼓譟出入,斬首千百計,身不中一矢。還駐太平,陳友諒以舟師來寇。雲與元帥朱文遜結陣迎戰,文遜戰死。賊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漲,緣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賊縛雲,雲奮身大呼,縛盡裂,起奪守者刀,殺五六人,罵曰:賊非吾主敵,盍趣降!賊怒,碎其首,縛諸檣叢射之,罵賊不少變,至死聲猶壯,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吳王位,追封雲東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戰急,雲妻郜祭家廟,挈三歲兒,泣語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義不獨存,然不可使花氏無後,若等善撫之。雲被執,郜赴水死。侍兒孫瘞畢,抱兒行,被掠至九江。孫夜投漁家,脱簪珥屬養之。及漢兵敗,孫復竊兒走渡江,遇僨軍【注】奪舟棄江中,浮斷木入葦洲,採蓮實哺兒,七日不死。逾年達太祖所。孫抱兒拜泣,太祖亦泣,置兒膝上,曰:將種也。賜兒名煒。其五世孫請於世宗,贈郜貞烈夫人,孫安人,立祠致祭。

(節選自《明史·花雲傳》)

【注】僨軍:潰敗的軍隊。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杖劍謁太祖於臨濠 杖:拿着

B.猝遇賊數千,雲翼太祖 翼:保護

C.賊非吾主敵,盍趣降 趣:歸順

D.徇鎮江、丹陽、丹徒、金壇 徇:掠取

【參考答案】D

【試題分析】D項中的趣字通常可以表示快跑奔向意味催促趕快等意義。文中的趣實際表示副詞用法的趕快。試卷中用歸順來進行干擾,不符合原文文意。其餘A項杖的解釋為拿着,是它的常用義。B項的翼解釋為保護,是它的常用引申義。C項的徇解釋為掠取,也是學生能夠掌握的常用義。A、B、C三項的解釋都是正確的,符合上下文文意,因而正確選項當為D項。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雲藝高人膽大的一組是( )(3分)

①拔劍躍馬衝陣而進 ②黑將軍勇甚,不可當其鋒

③斬首千百計,身不中一矢 ④賊縛雲,雲奮身大呼

⑤起奪守者刀,殺五六人 ⑥罵賊不少變,至死聲猶壯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參考答案】B

【試題分析】這道信息篩選題採用了傳統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每組三個句子,要求選出全部説明某一特定內容的一組。本題要求説明的是花雲藝高人膽大的一組。第①句拔劍躍馬衝陣而進,是説花雲在遇賊時為保護太祖而沖人入敵陣,顯然與他藝高人膽大密切相關。第②句黑將軍勇甚,不可當其鋒,是賊人對花雲的恐懼,與他的藝高人膽大無關。第③句斬首千百計,身不中一矢,既説明了他的勇敢,又表明他武藝高強。第④句賊縛雲,雲奮身大呼,雖能説明他勇敢不懼怕敵人,但反映不出他的武藝高強。第⑤句起奪守者刀,殺五六人,也是反映了他藝高和膽大兩個方面,符合題乾的要求。第⑥句罵賊不少變,至死聲猶壯,也只是説明了他的膽大,而無法反映他的藝高。根據以上解説,①③⑤三句均表現了花雲藝高人膽大的情況,因而B項為正確選項。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花雲與賊寇奮力抗爭,至死不屈。花雲駐守太平時,陳友諒率水師攻破城池,元帥朱文遜戰死,他被俘;花雲臨危不懼,在被殺的當口,仍高聲痛罵賊寇。

B.花雲勇猛超羣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賞識。至正十三年他拜見太祖,曾在遇險時挺身而出使太祖免於難;此後又多次帶兵打仗,建立顯赫戰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雲的妻子決心為丈夫殉節。花雲妻子看到戰況緊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險,表示自己決不獨活,將三歲的兒子託付給家中僕人;花雲被服後,妻子沒水而死。

D.花雲的兒子花煒歷盡艱辛後安全存活。花雲妻子死後,侍兒抱起花煒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兒將他託養在漁家,後來又帶他渡江,一年後才來到太祖身邊。

【參考答案】B

【試題分析】本題的擬製首先將閲讀材料的內容分為若干方面,然後選擇較為重要的四方面內容作為切入點,以四個選項來對文意進行概括分析。A項的概括是花雲勇猛超羣,深受太祖賞識,然後説到他保衞太祖,帶兵打仗建功,受到提拔。C項的概括是花雲的妻子決心為丈夫殉節,然後説到他妻子殉節的具體情況。D項的概括是花雲的兒子歷經艱險安全存活,然後説到他歷險的情況。這三項均符合原文意思,沒有概括和分析不當之處。只有B項,概括花雲至死不屈,這是對的,然後説到花雲被害時,仍高聲罵敵,這也不錯;只是敍述朱文遜死於城池被攻破之後,與原文意思不符。B項所述不正確,應是正確選項。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賊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漲,緣舟尾攀堞而上。

(2)遇僨軍奪舟棄江中,浮斷木入葦洲,採蓮實哺兒,七日不死。

【參考答案】

(1)賊寇進攻三天不得人城,利用大船趁着漲水,沿着船尾攀爬城牆的垛口上去。

(2)遇上敗軍搶走船隻把他們丟棄在江中,靠着斷木漂浮進入蘆葦洲中,採摘蓮子餵養小兒,七天都未死去。

【試題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譯的基礎,而對文意的理解又取決於對文中實詞與虛詞的理解。評分參考對譯出全句大意與譯出關鍵詞語分別提出了要求,並各自賦予了一定的分值。 大意中包括對實詞與虛詞,特別是對虛詞理解的要求;關鍵詞語則側重在對實詞的理解上。第(1)小題的關鍵詞語有乘緣攀三個,這三個關鍵詞語是從翻譯文句自身內容中挑選的,難度並不高。乘指趁着,是常用義,現代漢語仍在使用。緣指沿着,成語緣木求魚中的緣正是此義。攀當攀爬講,一直沿用到現在。較難的詞語例如堞,未列入關鍵詞語,這正體現了降低難度的意思。第(2) 小題中的關鍵詞語有浮蓮實兩個,難度也不大。浮當飄浮講,古今漢語是相同的。 蓮實中的實當果實講,蓮實即蓮子,雖稍難一些,但考生也是應當能夠掌握的。

【參考譯文】

花雲,是懷遠人。身材魁梧,皮膚黝黑,勇猛無比。至正十三年癸巳,他提着劍到臨濠拜謁太祖。太祖認為他是奇才,命令他帶兵攻佔城邑,所到之處便被攻克。太祖打算攻取滁州,帶領幾個騎兵在前行走,花雲也在內。突然遇到數千個賊兵,花雲掩護太祖,拔劍躍馬衝入敵陣。賊兵大驚説:這個黑將軍勇猛非凡,不可正對他的鋒芒。大軍到達,於是攻克了滁州。太祖帶部隊渡長江,花雲一馬當先。攻克太平以後,因為花雲的忠勇,太祖讓他做了身邊的警衞。被提升為總管。領兵征戰於鎮江、丹陽、丹徒和金壇,都被攻下。經過馬馱沙時,遇到兇悍的強盜數百名攔路挑戰,花雲邊打邊行軍三天三夜,將強盜全部擒殺。太祖在太平設立行樞密院,提拔花雲做院判。花雲奉命趕赴寧國,部隊陷在山澤中達八天之久,眾多強盜結夥阻攔。花雲手持長矛,吶喊出入敵陣,殺敵千百人,而自己身不中一箭。花雲回軍駐紮在太平。陳友諒帶着水軍來攻城。花雲與元帥朱文遜結陣迎戰,朱文遜戰死。賊寇進攻三天沒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漲水,沿着船尾攀爬城牆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賊兵捆綁了花雲。花雲身體一振,大吼一聲,繩索全部繃斷,他跳起來奪了看守的刀,砍死了五六個人,罵道:賊兵本來就不是我主上的敵手,為何不快點投降!敵人大怒,打碎了他的腦袋,把他綁在桅杆上,亂箭射他。花雲仍大罵不改變,至死聲音還很雄壯,時年三十九歲。太祖做了吳王后,追封花云為東丘郡侯,建立忠臣祠,將他們一起祭祀。當戰事正緊急的時候,花雲的妻子郜氏祭告家廟,牽着三歲的兒子,哭着對家人説:城一旦被攻破,我丈夫必死無疑。我要守道義不獨自活在世上,但是不可使花家斷了後嗣,你們好好把他撫養大吧。花雲被俘之後,郜氏投水而死。侍兒孫氏埋葬了她,抱着孩子離開,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孫氏連夜找到一户漁民,摘下簪子耳環託他們代養小孩。等到漢兵戰敗,孫氏回來竊走了小孩,逃跑渡長江,遇上敗軍搶走船隻把他們丟棄在江中,靠着斷木漂浮進入蘆葦洲中,採摘蓮子餵養小兒,七天都未死去。歷經一年到達太祖那裏。孫氏抱着小孩拜見太祖,泣不成聲,太祖也流淚,把孩子抱到膝上,説:大將的種啊。太祖賜小孩名煒,他的五世孫請求世宗,追贈郜氏為貞烈夫人,孫氏為安人,立祠堂祭奠。

《明史》閲讀答案 篇八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19分)

方孝孺,字希直,寧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傳。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鄉人目為小韓子。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輩胡翰、蘇伯衡亦自謂弗如。孝孺顧末視文藝,恆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嘗卧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誅,扶喪歸葬,哀動行路。既免喪,復從濂卒業。

洪武十五年,以吳沉、揭樞薦,召見。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後為仇家所連,逮至京。太祖見其名,釋之。二十五年,又以薦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除漢中教授,日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每見,陳説道德。王尊以殊禮,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徵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許以割地,稽延數日,東南募兵漸集。北軍不長舟楫,決戰江上,勝負未可知也。帝遣慶成郡主往燕軍,陳其説。燕王不聽。帝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瑄以戰艦降燕,燕兵遂渡江。時六月乙卯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復。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丑,金川門啟,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下獄。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有六。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鏞與其弟銘,檢遺骸瘞聚寶門外山上。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永樂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門人王稌潛錄為《侯城集》,故後得行於世。 (選自《明史》,有刪改)

16.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鄉人目為小韓子 目:示意

B.父克勤坐空印事誅 坐:由而獲罪

C.此莊士,當老其才 老:用到老

D.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尤:怪罪

1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禮遣還中的禮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 B.讀書日盈寸

C.當死社稷 D.成祖頷之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方孝孺自幼聰穎,讀書特別多,被稱作小韓愈。

B.宋濂門下有名的人後來都向方孝孺學習,以他為師。

C.因為姚廣孝的求情,成祖也認為方孝孺是著名的才子,所以沒打算殺他。

D.方孝孺的文章很好,但在明朝永樂年間,他的文章被官方禁止。

19.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畫下劃線的部分斷句。(3分)

士君子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國之用材大較不過六事人性質長短,豈責具美於六途哉?但當皆曉指趣,能守一職,便無愧耳。(取材於顏之推《顏氏家訓》)

20.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7分)

(1)孝孺顧末視文藝,恆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3分)

(2)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4分)

參考答案:

16.(3分)參考答案:A、目,看作

17.(3分)參考答案:B都是名作狀。其他都作動詞。

18.(3分)參考答案:B.皆出其下,即都不如方孝孺。

19.(3分)士君子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國之用材/大較不過六事(每錯一處扣0.5分,扣完3分為止。)

譯文:士人君子立身處世,貴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僅僅蚊帳談闊論,左邊擺着琴,右邊放着書,虛耗君主賜給他的俸祿職位,國家要用的人才,大約不過六個方面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長,怎可以強求這六個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對這些都通曉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個方面,也就沒有慚愧的事了。(暑假作業十八)

20.(1)(3分)參考答案:方孝孺卻輕視文辭寫作的技巧,常常把闡明王道、獲得天下太平作為自己的使命。(重點詞:顧,卻;末視,輕視;恆,常常)

(2)(4分)參考答案:方孝孺竭力請求守住京城來等待救兵,假如事情不成功,就決心為國家而死。(重點詞:即,假如;濟,成功;死,為而死;社稷,國家)

《明史》閲讀答案 篇九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題。(18分)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舉永樂十九年進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對,音吐鴻暢,帝為傾聽。顧佐為都御史,待寮屬甚嚴,獨下謙,以為才勝己也。扈蹕樂安,高煦出降,帝命謙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稱萬死。帝大悦。師還,賞賚與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埜從治兵,留謙理部事。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郕王監國,命羣臣議戰守。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謙請王檄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以次經畫部署,人心稍安。即遷本部尚書。

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王驚謝至再。謙揚言曰:“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謙入對,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駕,勢必輕中國,長驅而南。請飭諸邊守臣協力防遏。京營兵械且盡,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繕器甲。遣都督孫鏜、衞穎、張軏、張儀、雷通分兵守九門要地,列營郭外。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竑參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積糧,令官軍自詣關支,以贏米為之直,毋棄以資敵。文臣如軒輗者,宜用為巡撫。武臣如石亨、楊洪、柳溥者,宜用為將帥。至軍旅之事,臣身當之,不效則治臣罪。”帝深納之。

謙既死,而亨黨陳汝言代為兵部尚書。未一年敗,贓累鉅萬。帝召大臣入視,愀然曰:“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對。俄有邊警,帝憂形於色。恭順侯吳瑾侍,進曰:“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帝為默然。

(節選自《明史·于謙傳》

1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帝命謙口數其罪 數:清算 B.王驚謝至再 謝:拒絕

C.以贏米為之直 直:通“值”,代價 D.上下無固志 固:堅定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洎牧以讒誅

B.武臣如石亨、楊洪、柳溥者 曩者辱賜書

C.不效則治臣罪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D.帝憂形於色 士大夫請於當道

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于謙由於口才出眾,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現出色,深得皇帝讚賞,班師回朝後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樣的賞賜。

B.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後,京師上下大為震驚,有人主張南遷,于謙以宋王朝南渡為例,嚴厲加以駁斥,他的主張得到了當時監國的郕王的認可。

C.景帝即位之後,于謙奏議積極備戰,認為應該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據守要地遷民入城,文臣武將各司其職,以應對必然長驅南下的敵寇。景帝完全接納了他的意見。

D.陳汝言戰敗之後,皇帝念及于謙,痛惜不已,認為如果於謙尚在,情勢必然不至於如此不堪。

20.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

2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顧佐為都御史,待寮屬甚嚴,獨下謙,以為才勝己也。

(2)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

參考答案:

17.答案:A 數:列舉(數呂師猛叔侄為逆)

18.答案:C 連詞,就

A以:憑藉……的身份;因為 B者:用在列舉人名後,類於“這些人”;用於時間詞後,表示“……的時候”D於:在;向

19.答案:D陳汝言並非戰敗,而是所幹的壞事敗露。

20.答案: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

21.(1)答案: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於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

(2)答案:于謙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餘的錢財,陳汝言為什麼會有這樣多?

【參考譯文】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説:“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于謙被任命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於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紮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于謙口頭數説他的罪行。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於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正統十三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挾持皇帝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極力勸諫,不聽。鄺野跟隨皇帝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郕王監國,命令羣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侍講徐珵説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説:“主張南遷的,該殺。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搖動則國家大計完了,難道沒有看見宋朝南渡的情況嗎!”郕王肯定了他的説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鋭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震驚惶恐,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馬上開赴京師,按照次序策劃部署,人心稍為安定。于謙立即被升為兵部尚書。

當初,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辭。于謙大聲説:“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於是受命。九月,郕玉即帝位為景帝,于謙進去回答問話,情緒激昂地哭着説:“敵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輕視中國,長驅南下。請命令各邊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營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製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孫鏜、衞穎、張輒、張儀、雷通分兵據守九門重要的地方,軍隊駐紮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囗亦參與這些事,遷徙外城附近的居民進入城內。儲存在通州的糧食,令官軍自己去支領,用裝足的米作為代價,不把糧食留給敵人。文臣像軒倪這樣的人,應該用為巡撫。武臣像石亨、楊洪、柳博這樣的,應該用為將帥。至於軍隊裏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擔,沒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對他的意見,皇帝全都認真地接納了。

于謙死後,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陳汝言所幹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鉅萬。皇帝召大臣進去看,變了臉色説:“于謙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餘的錢財,陳汝言為什麼會有這樣多?”石亨低着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警,皇帝滿面愁容。恭順侯吳瑾在旁邊侍候,進諫説:“如果於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皇帝無言以對。

《明史》閲讀答案 篇十

花雲,懷遠人。貌偉而黑,驍勇絕倫。至正十三年杖劍謁太祖於臨濠。奇其才,俾將兵略地,所至輒克。太祖將取滁州,率數騎前行,雲從。猝遇賊數千,雲翼太祖,拔劍躍馬衝陣而進。賊驚曰:“此黑將軍勇甚,不可當其鋒。”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雲先濟。既克太平,以忠勇宿衞左右。擢總管,徇鎮江、丹陽、丹徒、金壇,皆克之。過馬馱沙,劇盜數百遮道索戰。雲且行且鬥三日夜,皆擒殺之。太祖立行樞密院於太平,擢雲院判。命趨寧國,兵陷山澤中八日,羣盜相結梗道。雲操矛鼓譟出入,斬首千百計,身不中一矢。還駐太平,陳友諒以舟師來寇。雲與元帥朱文遜結陣迎戰,文遜戰死。賊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漲,緣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賊縛雲,雲奮身大呼,縛盡裂,起奪守者刀,殺五六人,罵曰:“賊非吾主敵,盍趣降!”賊怒,碎其首,縛諸檣叢射之,罵賊不少變,至死聲猶壯,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吳王位,追封雲東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戰急,雲妻郜祭家廟,挈三歲兒,泣語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義不獨存,然不可使花氏無後,若等善撫之。”雲被執,郜赴水死。侍兒孫瘞畢,抱兒行,被掠至九江。孫夜投漁家,脱簪珥屬養之。及漢兵敗,孫復竊兒走渡江,遇僨軍

【注】奪舟棄江中,浮斷木入葦洲,採蓮實哺兒,七日不死。逾年達太祖所。孫抱兒拜泣,太祖亦泣,置兒膝上,曰:“將種也。”賜兒名煒。其五世孫請於世宗,贈郜貞烈夫人,孫安人,立祠致祭。

(節選自《明史·花雲傳》)

【注】僨軍:潰敗的軍隊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杖劍謁太祖於臨濠 杖:拿着 B.猝遇賊數千,雲翼太祖 翼:保護

C.賊非吾主敵,盍趣降 趣:歸順 D. 徇鎮江、丹陽、丹徒、金壇 徇:掠取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雲藝高人膽大的一組是( )

①拔劍躍馬衝陣而進 ②黑將軍勇甚,不可當其鋒 ③斬首千百計,身不中一矢

④賊縛雲,雲奮身大呼 ⑤起奪守者刀,殺五六人 ⑥罵賊不少變,至死聲猶壯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花雲與賊寇奮力抗爭,至死不屈。花雲駐守太平時,陳友諒率水師攻破城池,元帥朱文遜戰死,他被俘;花雲臨危不懼,在被殺害的當口,仍高聲痛罵賊寇。

B.花雲勇猛超羣,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賞識。至正十三年他拜見太祖,曾在遇險時挺身而出使太祖免於難;此後又多次帶兵打仗,建立顯赫戰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雲的妻子決心為丈夫殉節。花雲妻子看到戰況緊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險,表示自己決不獨活,將三歲的兒子託付給家中僕人;花雲被俘後,妻子沒水而死。

D.花雲的兒子花煒歷經艱險後安全存活。花雲妻子死後,侍兒抱起花煒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兒將他託養在漁家,後來又帶他渡江,一年後才來到太祖身邊。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每題5分)

⑴ 賊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漲,緣舟尾攀堞而上。

⑵遇僨軍奪舟棄江中,浮斷木入葦洲,採蓮實哺兒,七日不死。

參考答案:

4、答案:C

解析:A杖,本義木棍,這裏用如動詞。謁,拜見。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B翼,本義羽翼,這裏也是用如動詞,翼蔽,掩護。猝,突然。C盍,何不,為什麼不。趣,通“趨”,立即、趕快。降,投降,歸順。D徇,巡行,即在行進中攻取。題中釋“掠取”,意思也對。

5、答案:B

解析:此題最好用排除法,答題時只要緊緊扣除“藝高膽大”四個字即可。④沒有引出“縛盡裂”一句,故只有“膽大”,沒有“藝高”的內容。或者掐頭或者去尾,這是命題者暗設圈套常用的方法,⑥寫花雲臨死不屈。

6、答案:A

解析:朱文遜是在城破之前戰死,不是在城破之後戰死。這是命題者故意錯亂時間。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賊寇進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漲水,沿着船尾攀爬城牆的垛口上去。

⑵遇上敗軍搶走船隻把他們丟棄在江中,靠着斷木漂浮進入蘆葦洲中,採摘蓮子餵養小兒, 七天都未死去。

解析:考查的重點詞語有:(1)乘,趁;緣,沿;堞,城上如齒狀的矮牆。(2)僨軍,見註釋;葦洲,長滿蘆葦的沙洲;哺,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