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珊瑚島説明文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2W

珊瑚島説明文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珊瑚島説明文閲讀答案 篇一

①在波濤洶湧、無邊無際的大海中,有着五色繽紛、絢爛多彩的島嶼——珊瑚島。

②我國南海中的島嶼大多是珊瑚島,西沙羣島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當你知道這些島嶼竟是一種微小的珊瑚蟲在風浪襲擊下造成的,不能不感到驚奇。

③在北京故宮中可以看到一些作為珍品陳列的珊瑚樹,這是珊瑚蟲用自己分泌出來的石灰質建造的“公寓”。珊瑚樹上有許多小孔,每個小孔都曾經住過一隻珊瑚蟲,它們總是羣居在一起,造成的“公寓”多為灌木狀,但是也有其他形狀的。每當生出一隻新的珊瑚蟲,它們就會造出一個新的房間,於是隨着珊瑚蟲的繁衍,珊瑚樹也就像樹木一樣長高、分枝。不過高度不會超出水面,因為珊瑚蟲只能在水中生存,到接近水面時樹枝就不再向上長而是像蘑菇一樣四面鋪開。萬丈高樓平地起,珊瑚蟲的“公寓”是固定在海底上的,因而珊瑚蟲也不能自己移動,只能住在小“房間”裏,伸出幾根觸鬚來等待自投羅網的食物。這種“守株待兔”的獵食方法,你也許覺得太笨,擔心它會捱餓吧!但是不必過慮,因為它們是“有飯大家吃”。在一個“公寓”中,所有的珊瑚蟲都被一根管子連接起來,任何一隻珊瑚蟲捕獲了食物消化後,馬上通過這根管子與大家共享食物的養料。一隻珊瑚蟲捕獲食物的機會少,成千上萬只珊瑚蟲的合作保證了大家都有足夠的食物,得以生存繁殖下去。

④珊瑚蟲雖然是定居的,但是在發育到一定程度後,便停止生殖新的珊瑚蟲,而變為產卵。卵被海水帶到別的地方發育生長,建造起新的“公寓”,使海中形成了密密的珊瑚“森林”。而“森林”的空隙,便成為其他許多海生動物棲息之所。

⑤隨着歲月的消逝,珊瑚蟲不斷死去,但“公寓”仍在。那些“森林”中的生物在死亡後也留下了許多石灰質的硬殼、骨骼之類的碎屑,它們充填在密林的空隙中。不斷新生出來的珊瑚蟲又分泌出許多石灰質,把這些東西膠結起來,逐漸形成結實的礁石、島嶼。珊瑚礁形成的速度並不慢。在我國的西沙羣島上,曾觀測到每年增長三毫米的記錄。

⑥風浪極力破壞珊瑚蟲的工作,它把許多珊瑚打碎,但這並未能阻止造礁工作的進行。頑強生長的珊瑚蟲不斷地補償了海浪造成的破壞,而那些碎了的珊瑚也正好用來填充“森林”中的空隙,起了加固的作用。

⑦不過珊瑚蟲也有它的“嬌氣”,它怕冷、怕黑暗,怕渾濁的海水,因此一般只能在温度不低於20℃、深度不超過80米的清澈海水中生存。海水中的鹽分還不能過多或過少,含鹽量2、7%左右最適合它生長;同時,它還要求有一個石質的海底作為它們的“公寓”的基礎。因此珊瑚礁多在大陸的海濱和大洋中島嶼的周圍建造起來,而且主要分佈在北緯30°和南緯30°之間。在大洋中,當珊瑚樹依靠的島嶼因地殼運動的影響而逐漸沉沒後,珊瑚礁卻因珊瑚蟲的不斷生長而繼續向上發育,造成了環形的珊瑚島。島的中央是海水,周圍是珊瑚礁構成的堤壩,其間有些缺口,大洋中的許多珊瑚島都是這種形態。如果海底上升,則成為實心的珊瑚島了。我國西沙羣島就是這種類型,那裏的珊瑚島已高出水平面十二米多。

(作者:陶世龍,有刪改)

1、第③段中“守株待兔”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第⑤段中畫線句運用了 的説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3、請在下列方框內填上合適的詞語來表示珊瑚島的形成過程。(3分)

→ → →

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2分)

A、珊瑚蟲的“公寓”是固定在海底的`沙地上的。

B、珊瑚蟲對它生存的海水的温度、深度及含鹽量都有要求。

C、珊瑚島有環形和實心兩種形態,西沙羣島屬於實心珊瑚島。

D、珊瑚礁大多出現在大陸的海濱和大洋中島嶼的四周。

5、第⑦段中加點的詞語“一般”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是 (3分)

參考答案:

1、珊瑚蟲自己不能隨便移動(1分),住在自己的房間裏,伸出幾根觸鬚等待自投羅網的食物(1分)。

2、舉例子(0、5分)、列數字(0、5分) 列舉我國西沙羣島的例子(1分),通過具體數據説明珊瑚礁形成的速度並不慢(1分)。

3、珊瑚蟲—————珊瑚樹——————珊瑚林(3分)

4、A(2分)

5、“一般”表明在通常情況下珊瑚蟲要在温度不低於20℃、深度不超過80米的清澈海水中生存(1分),但也不排除特殊情況(1分),體現了説明文用語的準確科學(1分)。

散文閲讀理解技巧 篇二

一、分析散文的結構

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緣起——描述(對象)——聯想——感悟。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

寫人敍事的散文多按時間、空間順序進行;抒情類散文多以某一物,某種情為線索行文,議論文性散文多以邏輯認識為序。

在閲讀分析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會分析句段和穿插性材料在結構上的作用。

句段的結構作用因位置不同而不同:處在開頭,一般是統引全文(或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與下文形成對比、抑揚、引發下文某種思考;處在中間,一般是承上啟下,前後呼應、過渡;處在結尾一般為總結上文,呼應開頭,點明題意,昇華主題,令人深思等。

所謂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體材料之外,經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類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寫)本站○(,或是事件敍述,或是詩詞引用,或是細節描寫,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開頭,或結尾,或中間,視文章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對比,或鋪墊,或象徵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襯,或反襯,或營造氛圍,或表現風格。

二、概括段意、主題

散文閲讀是從閲讀開始的,不是從做題開始的。而閲讀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通讀全文,把握主旨。把握主旨的內容包括兩點,一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觀點和寫作意圖的概括。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有:

1、讀題目

很多題目直接點明瞭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煉的概括。即使有的題目沒有點明題旨,也往往與中心內容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的切入點。

2、析首尾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內容,所以一定要對首尾的語句進行重點品悟,這往往有助於理解文章的主旨。

3、析議論抒情句

散文中的議論抒情語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觀點態度,抓住了這些語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4、聯繫背景

有不少文章,只要瞭解它的產生背景,就可能深切理解內容的由來和作者的創作意圖,準確概括文章的中心內容。除了對作者和寫作年代關注外,還要抓好文後的註釋或説明性的文字。

同學們一定要切記。概括作品主題時一般用語是:本文通過對……敍述(描寫),表現了……思想情感(讚美了……或批判了……)。

5、不同文體不同的主旨

寫人記敍類散文主要對人物作出評價和讚美,或揭示評價事件的價值、意義,或從人物事件中生髮對人生的感悟和認識;寫景狀物類散文則是借景,抒發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某種感晤,思想認識程度深廣,更富於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對人生或生活尖鋭的揭示,或率直的評價。

對局部的段意的概括,最主要的是認真、仔細地閲讀,弄清句子間的關係、段落之間的照應,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質的信息,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概括出來。

三、體會語句豐富含意

所謂“體會文中重要句子的豐富含意”包括三層意思:一是體會句子的表層意義;二是體會句子的語境意義(即深層意義),這方面的理解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要內容;三是體會句子的句外意義,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而產生的意義。這一點也是大學聯考的考查範圍。

各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如比喻、反語、雙關、婉曲等,表達的往往是句外意義,是考查的重點,同學們複習一定要格外留心。如何解答句子含義題?

1、抓關鍵詞語

一個句子中常有對錶情達意起關鍵作用的詞語。所以體會句子含意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關鍵詞語,發現它們,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轉化成了對主要詞語的理解。

2、析修辭手法

為了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形象、精確有力,作者常用修辭手法。解題的關鍵是將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還原成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意思明瞭的句子,還原出作者原本想表達的意思即可。

如果是比喻句,要找出兩者的相似性,是借代要找出相關性,是比擬要找出形象性等。

3、看特殊位置

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語段中起關鍵作用,理解並解釋它時,可以考慮它在文章中處於什麼地位。做題時首先要判斷句子在文中和文段中的地位,然後尋找相關答題區位,確定基本含意。

4、悟文本主旨

中心內容滲透在文章的各個部分,任何一個關鍵句子都會與中心思想有着緊密的聯繫。體會時可以結合主旨來進行。

5、察相鄰句子

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語段開頭起總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語段結尾起小結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語段中間。對這種句子的理解,要特別結合這個句子所在的語段進行分析,重點是看與這個句子相鄰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隱含着解題的信息。

6、觀結構層次

有些句子結構複雜,如大長單句,可通過提取句子主幹,留心附加成分的辦法來體會;

如果是一個複句,如是一個並列關係的句子,句意應是兩個並列意思的相加;如是個偏正關係的複句,句意當然在“正”的部分,但“偏”的部分絕不可忽視。忽視它,可能丟失要點。

以上幾種解讀句子含意的方法可以獨立使用一種,也可以視情況把其中幾種結合起來運用。當然,句子解讀無定法,句子的理解最重要的前提還應是結合文本,立足主旨,否則不能正確理解句意。

四、鑑賞表達特色

鑑賞表達特色題主要針對“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法”“品味精彩語言”而設的一種題型,它是文學類文本閲讀的主要題型。這一類考題有如下特點:

1、命題角度有兩種,一是大處着眼,小處設題,即從某一句某一段的表達特色切入;二是大處着眼,大處設題,即考查全篇的藝術特色。

2、考查的表達技巧重在常見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3、確認所用技巧可以從五個角度切入:

修辭方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結構方式、語言表達等。

4、散文常用的表達方式:

(1)記敍

①記敍詳略

記敍應圍繞中心有詳有略地敍寫,詳寫不是漫不經心地多寫,它往往突出細節,渲染烘托;略寫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一絲不苟。

②記敍人稱

散文記敍人稱多使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有時交錯使用。第三人稱也用,不過很少。

不同的人稱的使用有不同的表達效果。第一人稱,敍述親切自然,便於直接抒情,能自由表達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第二人稱,便於面對面交流、抒情,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第三人稱,不受限制,靈活客觀,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③記敍的方法

順敍、倒敍、插敍。順敍的好處是結構清晰;倒敍的好處是設置懸念,引起興趣,使文章波瀾起伏;插敍的好處是豐富文章內容,深化主題。

(2)描寫

這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主要是關於描寫景物方法的考查。描寫方法主要有:抓住特徵,繪聲、繪形、繪色的描寫;調動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描寫;動靜結合、正側描寫,虛實結合,細節描寫。

寫人散文是對人物的描寫方法主要有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等描寫,這些方法是寫人散文的考查重點。

(3)議論

散文裏的議論很講究藝術性。它是在記敍過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傾向和評價。故形成了夾夾議,敍議水____融的特色。考試中也會有涉及的。

(4)抒情

因為散文是抒情的藝術,自然成了考查重點。兩種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散文考查間接抒情往往是借景、物抒情,顯得含蓄,這是常考點之一。

議論、抒情在散文中往往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抓住了它們,就抓住了文章的精神,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傾向和寫作意圖。在實際解題過程中,記敍,描寫、議論、抒情要全面考慮。

5、散文常見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是大學聯考考查學生對語言運用特色賞析的重要方面。平時要儲備考綱規定的幾種常用的修辭手法方面的知識。

比喻:使描寫對象更形象生動,具體可感。

比擬:使描寫對象生動活潑,親切感人,感情更充沛,愛憎更鮮明。

排比:增強文章氣勢。用來寫景,使景象迭起,五彩繽紛;用來敍事,有條不紊;用來抒情,酣暢淋漓。

借代: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引人聯想,具體生動。

反覆:強調、突出重點,昇華主旨。

對偶:結構整齊,節奏感強,有音樂美,便於誦讀。

誇張:能更鮮明地突出描寫對象的某一特徵。

設問、反問:設問,語意突出,反問語意更突出,感情更強烈。

6、散文謀篇佈局的技巧如“鋪墊、伏筆、懸念”等,在“分析結構”考點考查。

7、散文的語言表達散文常考鑑賞語言的角度:

詞語的錘鍊: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

句式的選擇:長短句交錯運用,整句(排比、對偶)散句的運用。

修辭方法的選用(比喻、擬人、排比、對偶、借代、頂真、反覆反語等)

整體的語言風格:平實、清新、幽默、辛辣、自然、簡明、含蓄、寓莊於諧、口語化、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符合身份等。

8、散文常見線索:(鑑賞時要善抓線索)

感情線索、事件線索、人物線索、思緒線索、景物線索、行動線索

閲讀理解通用閲讀技巧 篇三

第一、巧用信息整體把握

閲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閲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註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如果是小説,則要主語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着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瞭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第二、確定區域圈點勾畫

閲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係,瞭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閲讀時反覆琢磨題幹,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閲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裏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在閲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為難。這裏,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準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

道聽途説,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閲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驅使;執策而臨之,策,馬鞭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為不同的意義。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范進中舉前面對胡屠户的“教導”,稱“岳父見教的是”。

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説,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云。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佔着什麼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閲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