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兒數學啟蒙教育指南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4W

幼兒數學啟蒙教育指南精品多篇

幼兒數學啟蒙方法 篇一

讓寶寶指出形狀

寶寶學到的數學基礎知識是指出物體的形狀,做個小的遊戲,讓寶寶指出物體的形狀;也可以和寶寶一起來數數,簡單又有趣的數字遊戲就是借用手指或腳趾從1數到10,爸爸媽媽也可以唱數數的歌謠給寶寶聽。

教寶寶學會比較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具體的表現就是比較。比如説告訴寶寶,媽媽比爸爸低,媽媽比寶寶高,西瓜比橘子大,4顆糖比3顆糖多等。

教寶寶學會分類

教會孩子按他自己的理解能力將玩具分類,比如把他的玩具小火車和小飛機分開,然後數數每樣有多少個。

幼兒數學啟蒙 篇二

數學故事

在寶寶還不能説話的時候,家長可以通過讀數學故事提升孩子的數學智能。在選擇的時候,專家建議家長選用一些帶有數字的故事,培養寶寶的數字概念。等到孩子大一點的時候,也可以採用這種方式,教會孩子算術中的數量概念和加減乘除運算法,這種方式能夠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積木玩具

幼兒對玩具充滿着喜愛,而積木對幼兒的大腦發育有着很大的幫助。在一開始的時候,家長不用刻意教孩子怎麼玩,讓寶寶自己玩,通過觸覺和視覺對這些形狀進行了解,並進行擺弄。大部分的寶寶在拿到積木後都會堆高,或者排長,智商高一點的寶寶會用積木搭成各種形狀。在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適當的引導,教寶寶認識形狀,認識數量,很多這一類的數學物理原理,都會在寶寶玩積木的時候所體現,只要家長加以正確的引導,就可以讓寶寶自然地學習這些知識。

數學動畫片

動畫片是孩子的最愛,在數學教學中,動畫片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為孩子對動畫片感興趣,所以他們願意去看,並且願意去解決動畫片中提到的數學問題,並從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家長在選擇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具備兒童色彩的視頻,畫面更卡通化,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和概念形象化、生動化,以視頻的效果播放出來,更加利於孩子理解,也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起到良好的效果。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潛能和敏感力也在不斷遞減,所以家長要做好幼兒數學入門,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幫助孩子打下紮實的數學基礎。

知能力發展具體的表現就是比較。比如説告訴寶寶,媽媽比爸爸低,媽媽比寶寶高,西瓜比橘子大,4顆糖比3顆糖多等。

鏡頭 篇三

老師要求小朋友觀察一幅畫。畫面上有5只小鴨子,4只大白鵝。過了一會兒,老師問:“鴨子和白鵝哪種更多一些?”大部分小朋友都回答白鵝多。因為白鵝形體大,看起來佔的畫面多,小朋友還不懂得“多”只是數量關係,等到老師教會他們數數,每個孩子都高興地要求再看一幅畫,繼續學習數數了。

以上事例説明,幼兒數學啟蒙必須根據幼兒心理特點進行,從培養興趣出發,以培養興趣為主要目標,而不能盲目冒進。幼兒對“數”的學習和理解,要經歷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起初幼兒在分辨事物的時候,他們把這些具體的物品都看成孤立的、不同的,而沒有看到它們在本質上的共同點。如果媽媽懂得引導芳芳對數學產生興趣,在一段時間的操作練習以後,會突然發現,芳芳不僅能夠理解5個蘋果和5個花生米的數量是一樣的,因為“它們都是5”,還能夠由此引申出對數字的抽象認識——只要遇到是5個一堆的物品,就知道數目一樣多了。通過這個過程,芳芳不僅會理解了數的抽象含義,而且也會發展了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由此可見,幼兒數學啟蒙過程中興趣的培養是何等重要。在實踐中提高幼兒的數學素質,應該將專業化的數學啟蒙與生活中的數學遊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家長而言,關鍵是如何將枯燥、抽象的數的概念和運算方法,以遊戲的方式或者親子活動的形式,它們有機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對幼兒進行數學啟蒙,讓他們在玩中學。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永遠比知識的積累重要。

幼兒的數學素質必須在幼兒數學啟蒙過程中培養。通過啟蒙培養,提高幼兒的數學素質就是要促使幼兒通過真實的情景產生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需要,使幼兒在探索中發現數學和學習數學;促進幼兒比較、分析、概括、判斷、推理等初步的數理邏輯及多方面智力的提高;促使幼兒能初步整體地、有條理地、合乎邏輯地思考問題,形成他們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同時促進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為此,在實施幼兒數學啟蒙時,首先要改變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型授予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行啟發式的教學。幼兒教師和家長“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努力給幼兒留下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變幼兒的“學會”為“會學”,促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數學啟蒙意味着幼兒在教師或家長的有效引導下自己動手、動腦,與數學親密接觸,從而漸漸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大班活動中可以設立“數學操作區域”,讓幼兒在操作中探索體驗“量與數”的關係,結合生活事例引導幼兒理解測量的意義。老師可以拿出兩條絲帶向小朋友提問:怎樣才能知道哪條絲帶更長呢?一般小朋友都會想到這樣的答案:比一比就知道了。這時候可以繼續引導:除了放在一起比一比,還有什麼方法確定絲帶的長短呢?等到小朋友想到可以用尺子量出絲帶的長度,然後比較所得數據的大小的時候,説明他們已經明白,物體的長度是可以用數來表示的,通過比較數的大小就可以表示物體之間的長短關係。

根據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漸取代直覺行動思維而成為主要的思維類型,同時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也就是説,幼兒的思維雖然還不能完全擺脱具體動作和形象的束縛,但已經開始了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漫長時期。對於某些具體的問題或情景,幼兒已能夠用邏輯的方法進行思考和推理,而且也能概括出具體事物的共同特徵,進行初步的抽象。這説明幼兒已具有發展初步抽象邏輯思維的可能性。

其實,我們生活中處處被數學包圍着,不乏引導素材:超市裏琳琅滿目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標價;路邊的建築物有着各種各樣的幾何形狀;公園裏的花草樹木高低不同;幼兒園裏小朋友的人數……凡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活動、場合、物品都可以成為幼兒數學啟蒙的`好素材。數學就在幼兒身邊,日常生活是對幼兒進行數學啟蒙的大課堂,家長和老師應該具有隨機教育的意識,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和條件,讓幼兒去探索、發現、比較生活中的數量關係、空間關係,積累數學經驗,引導他們去解決生活中和數學有關的問題。比如玩玩具時,根據玩具的材質進行分類,或者根據體積給玩具排隊;吃飯時讓幼兒先清點人數再根據人數確定碗筷的數量多少;上下樓時引導幼兒一邊走一邊數樓梯有幾個台階;走在路上可以讓他們看橋拱並初步建立弧線的概念……通過生活中具體、生動的啟發式學習,使幼兒既輕鬆又自然地獲取一些簡單的數學經驗,讓他們感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好玩、非常有用的一門學問,從而產生對數學的興趣,為以後的正式學習打好基礎。

幼兒數學啟蒙要做到自然地滲透,把數學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提高幼兒的數學素質。

2001年7月,教育部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倡導:“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綱要》明確指出了幼兒數學啟蒙的主要目標與價值取向,即:使幼兒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幼兒的數學啟蒙應立足於生活,在探索中發現數學並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也就是通過在生活和遊戲中的真實情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漸形成幼兒的數學感覺和數學意識,讓他們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意義,感受並發展用數學的辦法解決問題的樂趣。

綜上所述,對幼兒數學啟蒙的核心,強調的是教育內容來源於幼兒的日常生活,如把幼兒分配做值日生的具體活動融入數字教育,使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景與數學問題聯繫起來;幼兒教師在教具選擇方面注意生活化;啟蒙的方式與幼兒生活情景密切聯繫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有助於幼兒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使幼兒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通過幼兒熟悉的現實生活,讓幼兒在身邊的事物中發現數學,結合親身體驗、觀察和實踐學習數學,把數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使幼兒從現實生活中產生對數學的興趣,達到數學素質培養的首要目標。

這樣數數,寶寶興趣十足 篇四

寶寶過了1歲,很多爸爸媽媽就可以教他數“1、2、3……”這只是簡單的模仿和記憶,如果不借助具體的事物,寶寶很難理解。

爸爸媽媽可以在跟寶寶玩積木的時候,可以一邊搭,一邊數 “一個積木,兩個積木”;給寶寶穿衣服的時候,可以數 “一個釦子,兩個釦子”;走樓梯的時候,也可以一邊走一邊數樓梯層數。

還有家中的門牌號、日曆、電話號碼等也都是數字的展現,寶寶看在眼裏,也會默默地吸收。

小知識:為什麼小孩子數數總是要掰手指頭? 篇五

人的思維是有階段性的,寶寶三、四歲的時候,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到了四歲半的時候,抽象思維才開始萌芽,發展起來。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説,加號、減號就是一個天文字,就像我們不認識的外國字一樣,這時候他們還不能理解這個符號,就需要一個“枴棍”來幫忙理解,這個枴棍也就是手指頭。

比如還在上幼兒園的寶寶,讓他們數數,很多時候就是掰手指頭,這時候,爸媽就會着急,覺得孩子怎麼就不動腦筋呢,這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解。實際上寶寶這個時候在掰手指頭就是在動腦筋呢,掰手指頭的時候,他的思維運算起來,不掰手指頭,思維停止了,甚至還會混亂。到了國小,小孩的思維發展不一樣了,自然就不用掰手指頭。

所以爸媽不要責怪孩子,應該允許掰手指頭,但是不能停留於掰手指頭,可以多給他一些枴棍,比如釦子、餅乾、巧克力等等,給一些具體的東西,讓孩子逐漸抽象起來。比如,1+2=3中,1、2、3等數字對孩子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但如果爸爸媽媽先給孩子1塊巧克力,再給2塊巧克力,讓他數一數,看這些巧克力怎麼變成3個了,這樣他就能真正瞭解1+2=3的意義了。

鏡頭 篇六

媽媽把5個蘋果、5個梨、5個花生米分別放在桌子上,問芳芳:“它們的數量一樣多嗎?”3歲的芳芳眨着眼睛,想了一會兒回答:“蘋果和梨的數一樣多,可是花生米的數要少。”媽媽要芳芳再數一遍,芳芳數完後説:“都是5個,可是花生米多小啊,不能算一樣多。”媽媽生氣地説:“你要記住,都是5個,這表示一樣多!”芳芳哭了,她從此很討厭和數字有關的遊戲。

數學啟蒙小技巧 篇七

(1)用生活中具體的實物進行啟蒙

中國第一個國小奧數班的孫路弘老師説:“對於數學啟蒙,與孩子關係最緊密的媽媽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生活處處有數學,父母需要稍微留意並加以利用。父母可以在吃飯之前問孩子:我們家裏有四個人,那我們要準備多少雙筷子呢?或是,在吃水果的時候,請孩子比較一下,菠蘿和梨子哪個高,哪個矮。

這個過程主要啟發孩子主動去思考,讓孩子體會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2)用撲克牌等帶有抽象性的事物,對孩子數學邏輯思維的訓練。

當孩子進入前運算階段,父母便可以給孩子進行適當的思維訓練。

孩子最熟悉且感興趣的思維訓練的教具,當屬撲克牌或模擬商店。

根據撲克牌上的點數與對應的數字,父母可以帶孩子做很多遊戲。

比較大小遊戲:

父母和孩子平分一副撲克牌,然後,各自同時翻出一張牌,來進行比較大小,數字大一點的就贏得對方一張牌。

10以內的加法:

把10以內的帶點數的撲克衝下,父母和孩子同時翻開一張撲克,然後搶答,這兩張撲克的點數相加等於多少?

10以內的減法:

把10以內的帶點數的撲克衝下,父母和孩子同時翻開一張撲克,然後搶答,這兩張撲克大的點數減去小的點數等於多少?

10以內的分解:把10以內的帶點數的撲克衝上,請孩子找出,哪兩張撲克的點數加起來等於10或是9等。

另外,模擬商店遊戲,在讓孩子收錢找零的過程中,也可以促進他們主動去思考,鍛鍊他們的加減運算能力。

(3)鼓勵孩子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

父母可以請孩子把玩具分類放回盒子裏,或是讓孩子在各種顏色的拖鞋中,找到顏色一樣的拖鞋進行配對等。

孩子解決的實際問題越多,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就越強。

.實操經驗尋找數感 篇八

如果僅僅給孩子們看書看書看書,就指望他們能夠貫通數學,這基本是沒可能的,只有自己親自實踐過才能夠讓他們印象深刻,所以可以讓孩子們進行實際操作,將數學和生活結合起來。

有時候我們可以適當的給孩子們一些小任務,比如説買日用品的時候讓孩子口算錢數找零,坐公交車的時候讓他買票並核對正確與否,甚至安排他幫助繳納家中的電費水費,通過這些運用,能夠讓他們更快掌握數學。

大小、形狀、空間概念,一點也不抽象 篇九

● 大小:寶寶吃水果的時候,不同的水果,比如蘋果和葡萄,就可以問他“蘋果和葡萄哪個大,哪個小呢?”媽媽跟寶寶手牽手出去散步的時候,也可以問他“寶寶,是媽媽的手大,還是寶寶的手大啊?”

● 形狀:媽媽帶孩子坐公交車的時候,可以看路上有哪些不同的標語牌,哪些是圓形,哪些是正方形、長方形。或者也可以跟寶寶一起找找看,家裏有哪些形狀的東西,比如,寶寶愛看的故事書是方方的;電視是方方的;碗是圓圓的;小車的輪子也是圓圓的……。

● 空間概念:2、3歲的孩子都很喜歡玩水,給她幾個大小不同的杯子和一盆水,寶寶能玩上好長一段時間,讓寶寶把水從小杯子倒到大杯子,“小杯子的水倒到大杯子,變得不滿了,小杯子的水比較少哦。”

● 位置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比如,寶寶把玩具放進盒子收起來,媽媽就可以説,“寶寶,把玩具放到盒子裏面,裏面”;在家裏玩耍的時候,寶寶總喜歡鑽到桌子下面,媽媽可以説,“寶寶原來在桌子下面啊。”帶寶寶到公園玩蹺蹺板的時候,媽媽可以説,“哦,寶寶在上面,媽媽在下面。”

怎麼樣?是不是很簡單。只要爸爸媽媽有這個意識,生活無處不數學!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説過:“在數學教育裏,我們必須強調行動的角色,特別是幼兒,操作實物對了解數學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爸爸媽媽更要把孩子的數學啟蒙融入到生活中去,讓寶寶多去觸摸、感覺,探索,有了親身體驗後,就能更好地理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