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魯迅吶喊簡介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2W

魯迅吶喊簡介

《吶喊》故事簡介及主要人物形象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説。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説《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包括《吶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記》《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這些小説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旨在描摹“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揭出病苦,引起療效的注意”,為新文化運動“吶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們不憚於前驅”。作品真切展現了中國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社會民眾生活畫卷,刻畫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當時社會上種種不可調和的深層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觀念,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以及渴望變革社會現狀的迫切願望。

《<吶喊>自序》

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説明了這些小説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

《狂人日記》

1、故事梗概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説,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説。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説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作者通過狂人的敍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着“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作者同事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

寫作特點:日記體的形式。寫實主義(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徵主義(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的結合。

2、主要人物:狂人——“我”

“狂人”是一個矛盾的實體,作為一個封建禮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狂人的心態偏激,憤世嫉俗,傲岸不羣。總是時時刻刻的提防別人傷害他,甚至認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連看病的醫生也是吃人者的幫兇。在他眼裏,人們的圍觀、注視、議論,趙貴翁奇觀的眼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路上行人交頭接耳的議論,一夥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趙家的狗叫,構成了一個充滿殺機的生存空間。他思想活躍,想法特別,“語頗覆雜無論次,又多荒唐之言”。

但作為一個革命的民主主義者,狂人卻一點也“不狂”。狂人對封建制度和禮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並開始覺醒,“須十分小心”,他發現了中國的歷史是吃人的歷史,中國的社會依然是吃人的社會的現實,並進一步加以揭露。狂人”對社會有清醒的認識。深刻的思想,驚人的洞察力,他對封建制度、禮教進行披露、批判,揭露了從社會到家庭的“吃人”現象,抨擊了封建家庭和禮教的“吃人”本質,體現了大膽懷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時代精神,踏倒一切傳統價值的勇氣。

《孔乙己》

1、故事梗概

《孔乙己》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取笑的資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於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説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

2、主要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的性格既可笑又可悲,他身上既有科舉失敗的隱痛又有以讀書人自居的清高,生活中他既貧困不能自存又好喝懶做,他既想清白做人又不斷有偷竊行為,他既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卻又時時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也又善良的一面。

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有兩點。首先是社會原因。第一,封建科舉制度誘使讀書人追求功名利祿,死讀經書,致使孔乙己那樣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犧牲品無能迂腐,成為廢物、笑料,任人踐踏。第二,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蝕,使民眾麻木不仁,以嘲笑比他們自己更不幸的孔乙己為快事。第三,以丁舉人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橫行霸道,極端殘忍地摧殘孔乙己,最後將他推向了死路。當然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還有其個人原因。他熱衷科舉,一心向上爬,為此耗盡了年華,落到形同乞丐的境地。孔乙己自命不凡不肯脱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長衫,得意於自己的“之乎者也”;他養成了好喝懶做的惡習,不會營生,鄙視體力勞動,不願與勞動人民為伍。以致後來因偷竊被打折腿,麻木不悟地“走”出了人們的視野。

《藥》

1、故事梗概

《藥》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作品描述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藥,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讚揚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氣節,痛惜民眾的落後和無知。

2、出場人物:華老栓、華小栓、華大媽、康大叔、夏瑜

主要人物:夏瑜、華老栓

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貧寒,以致使貪婪的牢頭從他身上“榨不出一點油水”;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明確的認識,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我們大家”的天下是他的鬥爭綱領;他意志堅定,在獄中堅持宣傳革命道理,甚至勸牢頭造反;在對敵鬥爭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無畏,毫不動搖。最後,在敵人的屠刀下慷慨就義,表現出革命者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華老栓是一個沒有覺悟的勞動羣眾,經濟困難,地位低下;他愛子心他只關心兒子,對革命不關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兒子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浸泡的,可見他愚昧、落後;但他又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樸的品格;不敢拿人血饅頭還顯現了老栓的膽怯。

《明天》

1、故事梗概

《明天》是魯迅着力反映婦女悲慘命運的小説之一。作品通過寡婦單四嫂子痛失獨子描寫,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國婦女孤立無助的圖景,同時抨擊了黑暗社會的吃人本質和沒落社會中人們的無情和冷漠。單四嫂子喪夫之後,恪守婦道,“夫死從子”,把兒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歲的兒子—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為他四處求醫,盼望着“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在寶兒垂死之際,單四嫂子心亂如麻的時候,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調,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條斯理,不緊不慢。而同是婦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媽,也終於被證實並非出於真情。至此被作者一再稱之為有古風的人們,在辦喪事時,凡動過手,開過口的人都吃了單四嫂子一頓飯,對她無異於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單四嫂子的又是什麼?作者雖然沒有明説,實際上卻通過種種跡向,把一個殘酷的世界,擺在了讀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毀滅,醜的事物甚囂塵上,而眾人對此漠然處之。這裏美的事物實質正是被醜的事物的冷漠所殺。

2、出場人物:

主要人物:單四嫂子

單四嫂子是一個寡婦。善良(單四嫂子的“單”又音近善良的“善”),愚笨,死守婦道,迷信權威,反應遲緩,對強大生活洪流無力抗掙、近乎絕望。

Tags:魯迅 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