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試點方案【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96K

試點方案【新版多篇】

試點方案 篇一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要求,積極探索推進區域教育信息化的創新模式,切實加快推進我區教育信息化工作,全面提高我區教育信息資源的應用水平和效益,根據省教育廳《關於申報20xx年教育信息化試點項目的通知》(湘教通〔20xx〕141號)文件精神,為了保證建設項目如期實施,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概述

1、項目名稱:縣域內整體推進“三通”建設機制創新

2、基本情況:大通湖區瀕臨東洞庭湖,歷來被稱為湖南省邊遠艱苦地區,是於20xx年8月由原大通湖、千山紅、金盆、北洲子四大國營農場及大通湖漁嘗南灣湖軍墾農場改制成立的一個新區。新區現轄5個鄉鎮,1個辦事處,總人口13.6萬。全區現有中國小校20所,在職教師650人,在籍學生8420人。五十年的農場體制嚴重阻礙了農場教育的發展。新區成立後,區委、區管委逐年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經歷20xx-2010年三年幫扶共建與20xx-2013年的合格學校建設,我區教學條件不斷改善,現有多媒體教室20個,計算機教室20個,鎮中學以上學校接入了8M光纖,其他村小接入了4M寬帶,實現較低檔次的校校通。20xx年完成了區一中、河壩鎮中心完孝沙堡洲三所學校50個教學班的“班班通”建設。因地域、待遇等諸多因素造成我區長期師資薄弱,教師年齡、科目結構嚴重不合理,教育發展不均衡。今年計劃建成高規格的城域網,全區20所學校全部接入1000M光纖,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 全面完成其餘“班班通”150個教室的建設任務,實現並實施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網絡空間學習“人人通”,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與網絡研修能力,解決我區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創新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3、指導思想: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為指導,以《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xx-2015年)》(湘教發〔20xx〕24號)為指南,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按照“分階段、分步驟、分層次”的原則,整合各種資源,探索推進區域教育信息化的創新模式,徹底解決我區基礎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提高全區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促進教育管理向智能化轉型,為“數字大通湖”建設打好基礎,提升大通湖區整體形象。

4、工作目標及期限:落實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部署的“三通兩平台”建設任務,利用3年時間,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學校應用、服務驅動”的教育信息化推進機制,初步建立“機制健全、設施完備、資源充足、應用廣泛、效益顯著”的教育信息化體系, 積極探索推進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體制機制和改革創新模式。我區建設三年計劃兩年完成,然後在全區實現優質資源全覆蓋,加強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積極探索信息化在優化教育環境、摸索信息化教育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革教育管理與服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創新性作用,真正讓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產生革命性影響,促進公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5、經費來源:堅持政府投入為主,形成多渠道資金投入保障新機制。其中,每年年初預算時,按學校公用經費的10%設立信息化建設專項經費,實行專户專賬管理。

二、工作內容

(一)寬帶網絡校校通

1、建設大通湖區教育城域網。建設大通湖區教育城域網(教育網絡中心),在大通湖區社會發展局建設中心機房,該中心集網絡平台、信息發佈、資源建設、網絡教學、遠程培訓、視頻會議、技術服務等功能於一體。以中心機房為核心,接入互聯網,光纖連接全區20所學校,實現校際間的互聯互通,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全區學校均達1000M光纖進校,1000M到班,真正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逐步建成區、學校為一體的大通湖區教育城域網網絡服務體系,實現大通湖區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現代化。使之成為益陽市乃至全省具有影響力的縣市級數字化現代遠程教育中心。

2、規範推進校園網建設。鄉鎮中心國小以上學校已接入8M光纖,其他國小接入4M寬帶,無法滿足辦公與教學需要。今年將每個教室、辦公室、功能室全部布上網絡端口,1000M光纖入室,建設完善的校園局域網,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推進校園網絡達標建設,各校全部設置主控室,配備專業路由器、交換機和服務器,統一機櫃,統一標識;網線佈設到班級、備課室,學校網絡覆蓋每個教學及辦公場所,能滿足教學辦公需要。到20xx年止,積極創造條件,鄉鎮中心國小以上學校實現無線寬帶網絡全覆蓋。校園網部署“班班通”集中管理、教研備課、校本資源等基本應用平台,提高校園網使用效益。

3、加快推進網絡環境建設。20xx年,區一中、河壩鎮中心完孝沙堡洲學校共50個教學班實現多媒體教學設備“班班通”,鎮中學、中心完小建好了設備基本完備的多媒體報告廳,全區各學校均也有計算機教室,20xx年,全區中國小實現多媒體教學設備“班班通”。建立教師電子備課室,全部接入寬帶,區一中和鎮中心學校建立公共資源管理平台。

(二)優質資源“班班通”

要積極推進新媒體、新技術進課堂,實現中國小校班班都配有以計算機或交互式電子白板或觸控式教學一體機為主體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具備電視節目接收、課件播放、網絡瀏覽及互動教學等功能,全區各學校全部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

在教育城域網的基礎上,建設大通湖基礎教育資源網,並與省基礎教育資源網實現無縫對接,數據共享。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整合教育教學資源,開展基礎教育資源應用教學研討活動。在“班班通”工程建設中,首先要升級學校的網絡寬帶接入方式,全部以局中心機房拖出的1000M光纖進校,為學校提供快速、穩定、安全的網絡環境。其次,要建設學校基礎網絡環境,實現學校所有辦公室、功能室、教室都能夠通過校園網訪問互聯網,初步形成數字化校園網絡環境。利用湖南省基礎教育資源網、現代教育技術網等平台,鎮中心校以上學校完成校本資源庫框架設計和管理平台部署,並對現有教育教學資源(含光盤資源)進行整合。積極鼓勵教師充分利用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探索運用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形式將優質教育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

20xx年初,建設大通湖區基礎教育資源網,區一中、各鎮中學心校建立自己的資源服務器及資源平台,完成各校資源共享,提供豐富的校本資源,優質學校能提供網絡課程,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三)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完成實名制網絡師生學習空間建設。鼓勵教師和學生擁有個人的網絡學習空間,構建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的教育新模式,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1、推廣教師網絡研修活動。加大網絡學習空間在教師研修、資源共享、互動教學、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力度,加快普及專職教研員、培訓教師和名師骨幹引領的網絡研修活動,遴選部分優秀教師建立網絡工作室。專任教師網絡教研空間實名註冊並開展研修活動的人數20xx年底達到100%。

2、推進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充分利用計算機室和信息技術優勢,20xx年實現100%的高中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空間,20xx年完成100%的國中學生學習空間建設,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的教育方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四)教師隊伍建設

1、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對教師信息技術管理及應用能力的培訓。根據教育部頒佈的《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納入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體系。完善培訓基地和主講教師培訓隊伍,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針對不同應用層次的管理人員、教學人員和技術人員適時開展培訓。使全體教師會應用信息化設備,數字教學資源和使用網絡空間,達到想用、會用、活用。

2、建設專業化技術支撐隊伍。健全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化教育機構和工作隊伍,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實。區一中、各鎮中國小成立信息化中心,其負責人相當於處室主任。中心國小以上學校應至少配備專職電教維護人員1人,12個班以上規模的學校按每增加12個班增配1人。學校應根據需要選聘若干信息技術教學應用骨幹教師,作為電教中心或電教組兼職人員,負責應用研究指導和資源建設任務。持續開展信息技術人員能力培訓,重視新媒體新技術研究,建立全區信息技術骨幹教師隊伍,提高技術引領和服務支撐能力。

3、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以推廣交互課堂、網絡研修、資源應用為重點,採取多種方法和手段幫助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研究,探索構建信息化環境下高效課堂長效機制。舉辦“班班通”交互課堂觀摩評比活動,逐步提高多媒體課時覆蓋率。到20xx年底,中心國小以上學校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學科覆蓋率達100%,教師參與面達90%,課時覆蓋率達60%。

三、具體措施

(一)積極推進多媒體設備進課堂

實現中國小校每個普通教室都配有以計算機、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一體機等為主體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具備電視節目接收、課件播放、網絡瀏覽等功能;根據需要設置計算機教室、多功能報告廳、學科專用教室、科技活動教室、音像教材資料製作室等專業教室,能滿足相關教學活動的需要。

(二)大力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

加快實施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通過在線教學服務平台,促進全區中國小校能利用公共信息資源實現網絡備課、網絡教研、網絡輔學、網絡德育等服務;100%的中國小教師能利用多媒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提升素質教育質量;全面實施“下鄉進校”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

(三)搭建區域信息化網絡平台

充分利用建設中的教育城域網,逐步搭建起集信息發佈、行政辦公、業務管理、互動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教育電子政務平台,以及具有資源交換、精品課程、遠程教學、自主學習和考試評估等功能的在線教學服務平台,建成有一定影響的教育電子政務門户網站,全區各校均建立自己的網站。

(四)加強信息資源整合、開發和利用

按照“分類建設、分佈存儲、共建共享”的原則,加快建設學校、縣市教育信息資源庫,建立完善的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服務體系。一是組建一支由一線學科教師、學科教研員、教育技術專家、教育專家和技術開發人員組成的“五結合”資源建設梯隊;二是各學校對教師開發的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創建校本資源庫,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形成“人人有資源,資源人人用”的良好局面;三是引入“教育社區”概念,通過教育社區實現城鄉教師互學、互通、互動的網絡學習環境。

(五)推進“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試點校”的創建工作

20xx年,創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試點校”。進一步加強對教育信息化試點校的管理,加強對河壩鎮中心完卸以信息技術推動“高效課堂”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真正發揮試點校的示範帶動功能。

(六)保障學生信息素養的評價與提升

全面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素養的養成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立足點,改進、完善信息技術教育教材,建立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考試製度,大力提高中國小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意識和能力。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師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四、進度安排

按照“點上探索與面上推廣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用2年時間,分三個階段推進上述重點工作。

(一)初始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

認真學習貫徹全省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有關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完善我區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改革實施方案,召開全區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各鎮中心校成立專門的教育信息中心,由各鎮中心校組織各學校以信息技術教研組為主體、由學校校長、抓教學的副校長、教導主任為領導組建學校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各鎮中心校信息中心清查和統計教育信息化設備的裝備和使用情況,並上報區教育信息化辦。各校要及時出台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按方案要求完成本年度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二)實施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全面啟動方案中的所有項目,重點實施管理體制改革及基本建設項目,使我區在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上有所創新,在數字化教育環境建設上達到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設目標。

(三)總結階段(20xx年11月-12月)

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及基本設施建設,重點抓好教師培訓、教學應用、教育科研、技術支持、運行維護等方面工作。同時,對我區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對我市在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大通湖區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名單如下:

組 長:陳鐵軍(副區長)

副組長:易永恆(社會發展局局長)

成 員:袁伏良(區計劃財政局局長)

莫新輝(社會發展局常務副局長)

伍年春(社會發展局教育副局長)

徐美軍(局信息辦主任)

肖清林(局項目辦主任)

温 靜(局教育核算中心)

肖宇庭(局電教儀器裝備主任)

戴羣聯(局信息化辦管理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伍年春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地點設區社會發展局,日常工作由局信息化辦負責。

(二)明確工作職責

要在健全組織機構、改革管理體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全區教育信息化工作如規劃與方案制定、基礎網絡設施建設管理、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管理、教師新媒體新技術培訓、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等方面工作,經領導小組研究同意後,由社會發展局信息化辦統一實施,並制定相關責任制度,做到明確職責,分工合理,確保全區教育信息化改革試點工作有序開展。

(三)建立穩定、規範、均衡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機制

按照“政府主導、分級投入、多方籌措、均衡發展”的原則,切實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投入。一是積極爭取地方財政支持,二是各學校在公用經費中不低於10%列支信息化建設和維護經費,並不斷提高投入比例。督促學校將專項資金用於信息技術設備維護及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三要克服“重硬件,輕軟件”的傾向,適度加大軟件資源和培訓投入;四是引入多方合作的建設模式,拓寬教育信息化經費籌措渠道和項目建設空間。

(四)建立實驗基地,發揮輻射功能

依託我區現有的“班班通”試點學校為契機,在河壩鎮中心完小建立教育信息化發展長效機制探索的試點學校,開展《以信息技術推動“高效課堂”建設》的實踐探索,大力開展教育信息化的實驗研究工作,從而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廣的經驗,並進一步發揮試點學校的示範輻射功能。

(五)建立培訓制度,強化全員培訓

完善按公用經費的5%建立培訓專户的預算體制,其中25%專款用於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確保培訓經費得到保障。制訂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三年規劃,建立健全全區教師的全員培訓制度,按照“分級、分層、分步”的原則,採用區、校兩級聯動的培訓模式,通過教育技術能力下鄉進校培訓、多媒體“班班通”教學培訓、參加省多媒體教育軟件製作培訓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辦法,分別對全區中國小校長、信息化骨幹教師、學科教師、管理人員等開展培訓工作。

(六)強化督導評估,建立獎懲機制

制定全區學校信息化評估細則,把學校信息化建設納入全區學校考核、教師績效考核、教育督導內容。建立和完善獎懲機制,每年定期召開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對在教育信息化改革試點工作中認真負責、成效顯著的學校及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反之要追究領導及責任人的責任。

六、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項目實施以後,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成效得以突現。

1、有利於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化。區域教育信息化項目實施以後,隨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序推進,教學管理改革得到有力支撐,城鎮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能夠得到共享,實現校際間的互聯互通,有效整合、共享全區中國小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實現全區教育資源的均衡化,整體提高全區的教學質量;降低全區學校管理成本,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公共服務系統化、學校管理規範化,實現大通湖區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現代化。

2、廣大教師信息素養得到極大提高。計算機的配備、快速的網絡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庫,為教師備課、學習、資源查尋和觀摩交流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3、網絡研修能力得到提高。經常性的大範圍異地校際教研、優質課交流、學術報告和工作會議得以實現。教師普遍具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參與區域網絡協作教研活動;能利用信息技術記錄和反思自己的專業發展過程。

4、課堂教學結構、方法、手段發生變革。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得到拓展,信息量極大豐富,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逐步由整合走向融合。50歲以下的教師都能進行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能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資源、教學活動、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能熟練使用網絡教學平台開展課堂教學。

試點方案 篇二

為深入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國務院令第649號)和《內蒙古自治區開展“救急難”試點工作方案》,解決羣眾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突發性、臨時性、緊迫性困難問題,充分發揮社會救助的整體功能,有效防止衝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事件的發生,結合我旗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基本情況

烏審旗位於鄂爾多斯市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最南端,東南與陝西省榆林市接壤,是自治區南下北進的重要通道,享有自治區“南大門”的稱譽。全旗總面積11645平方公里,下轄6個蘇木鎮59個嘎查村;總人口13.3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佔30%。

20xx年全旗完成民生投入15.4億元,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5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34005元和12824元。城鄉居民低保標準分別達每人每月560元和400元,城鎮低保保障2768人,發放保障金1452萬元,人均補差437元/月,達到保障標準的78%,其他補助621萬元;農村低保共保障6480人,發放保障金2488萬元,人均補助3840元/年,達到保障標準的80%,其他補助496萬元;五保集中、分散供養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年10000元和6000元,共保障332人,發放資金286萬元;發放城鄉醫療救助金136萬元,救助210人/次;發放臨時救助資金27萬元,救助490人次。此外,我旗還建立了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善城鄉社會救助保障體系,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普惠性不斷增強。

二、工作目標

以託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為目標,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給予急難救助,在救助的範圍上做到全覆蓋、在救助的標準上立足託底線,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在救助程序上做到困難羣眾救助有門、受助及時,在救助內容上拓展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努力使困難羣眾生存有尊嚴,生計有保障,生活有盼頭,保持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防止衝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事件的發生,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三、救助範圍

開展“救急難”工作,具體包括在本旗出現的所有需要急難救助的(含非本旗户籍常住人口)的以下類型人員:

1、已納入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等其他專項社會救助範圍,但由於特殊原因(如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子女就學等)仍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較大困難的家庭。

2、因遭遇自然災害、火災、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意外傷害,在扣除各種賠償、保險救助等資金後,個人負擔仍然較重,導致家庭基本生活難以維持的家庭。

3、因患各種大病、重病,在扣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和其他社會幫困救助資金後,因個人負擔的醫療費數額較大(包括個別未繳納各類保險而患重特大疾病的家庭),直接導致基本生活難以維持的家庭。

4、在本旗範圍內發現的流浪乞討人員。

5、其他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城鄉家庭,經其他救助措施幫扶後,基本生活仍然難以維持的。

四、工作任務

我旗開展“救急難”試點工作,重點實施“123”重點任務。

(一)設立一項基金

設立“救急難”公益基金,以旗委政府牽頭,動員、引導本地具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駐地企業捐贈募集資金,動員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個人捐款,同時積極爭取旗財政、上級部門為基金注入資金,爭取建立資金較為充裕的“救急難”公益基金,為開展“救急難”工作建立資金保障。基金主要用於臨時救助以及醫療救助資金不足或不到位時,解決困難羣眾急難救助。

(二)完善兩項重點制度

實施“救急難”工作,目標是託底線,救急難,因此要按照《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規定明確臨時救助、醫療救助和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的職責。重點完善臨時救助、醫療救助在“救急難”工作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1、完善臨時救助制度。在原《烏審旗城鄉困難家庭臨時救助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救助範圍,注重“全覆蓋”和“救重點”的統一,既要覆蓋所有遭遇突發性、臨時性生活困難的居民家庭,又要做到對低保等困難家庭的重點救助;進一步提高救助標準,立足“託底線”,與我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重點解決羣眾基本生活燃眉之急;進一步簡化申請審批程序,注重“規範管理”與“方便快捷”統一,既要嚴格執行審核審批程序,又要突出救急救難的制度特點,縮短審批時限,增強救助實效。

2、完善醫療救助制度。進一步完善《烏審旗城鄉醫療救助工作實施方案》,在救助對象範圍上覆蓋所有貧困居民以及因病致貧居民;在就醫用藥範圍上適當放寬,用藥目錄、定點醫療機構等應與大病保險相一致,逐步取消就醫用藥限制;在救助程序上簡化結算程序,推進“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在制度銜接上加強與基本醫療保障、大病保險、商業保險等相關制度的有效銜接,充分發揮制度合力。

(三)建立三項工作機制

——建立主動發現報告機制。以公安機關、蘇木鎮政府、嘎查村(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組織、志願者服務團隊等與羣眾聯繫密切的工作機構為依託,充分發揮基層公安、蘇木鎮、嘎查村(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作用,主動發現、及時救助,第一時間採取幫扶、疏導和干預措施,切實做到早發現、早救助。蘇木鎮開通社會救助熱線,暢通困難羣眾申請救助和有關人員報告急難情況渠道。

——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在各蘇木鎮便民服務大廳設立“社會救助”窗口,專人負責社會救助申請受理或轉辦工作,受理工作具體分為即時辦結,限時辦理,即時辦理需要相關部門在接到救助申請後立即協同辦理,對轉辦事項加強部門配合,確保困難羣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工作目標和救助標準按新《臨時救助辦法》和《城鄉醫療救助方案》規定執行。

對急難求助資金需求大、超過規定標準的,對面臨急難問題有可能採取錯誤行為甚至極端行為的,蘇木鎮和旗縣民政部門在積極救助、及時干預的同時,要及時向政府上報情況,向有關部門通報情況,提出解決方案,明確支持條件,確保及時解決問題或採取必要工作措施,防患於未然。對於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對象,應耐心做好政策解釋工作。積極爭取同級黨委、政府完善制度安排,健全救急難工作機制和保障措施。

——建立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機制。建立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培育扶持優惠政策,為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創造條件,提供便利,充分發揮專業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在“救急難”方面的優勢,為救助對象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推動社會救助由單獨物質救助向物質救助、精神慰籍、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等綜合救助服務轉變。

五、實施步驟

(一)組織動員階段(20xx年5月—6月)

旗政府成立“救急難”工作領導小組,細化各部門職責分工,形成政府主導,各部門齊抓共管,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結合地方實際,制定切實可行實施方案,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安排部署“救急難”各項工作。

(二)完善制度階段(20xx年6月—7月)。

修訂完善現行《烏審旗城鄉困難家庭臨時救助辦法》、《烏審旗城鄉醫療救助工作實施方案》,根據我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按照救助範圍全覆蓋、救助標準託底線、救助程序方便快捷的要求,力求使方案設計達到“託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要求。

(三)籌集資金階段(20xx年6月—8月)

爭取旗政府追加“救急難”資金預算,並爭取上級部門資金投入,為“救急難”工作開展提供資金保障。同時啟動“救急難”公益基金審批報批程序,成立基金籌委會和基金委員會,開展基金設立工作,廣開渠道為基金籌措資金。

(四)實施救助階段(20xx年9月)

根據試點工作方案,實施救助工作。通過基層工作人員和社會工作者,主動發現急難對象實施救助。開通社會救助熱線,在蘇木鎮政務大廳設立社會救助窗口,方便困難羣眾求助。同時通過政府服務購買方式或者志願服務的方式,對救助對象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彌補物質救助的不足,真正做到“送温暖,送到家”。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成立以旗政府“一把手”任組長、分管副旗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救急難”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確保各項重點工作任務的落實。

(二)加大財力保障

根據歷年來臨時救助、城鄉醫療救助支出情況,考慮到臨時救助範圍的進一步擴大,醫療救助封頂線的進一步提高及二次救助,用藥目錄的調整放寬等情況,爭取旗財政按照全旗人口每人10元的標準安排預算,併為“救急難”基金注入啟動基金。

(三)開發設置社工崗位

積極爭取旗委政府開發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尤其在城鄉社區大力設置社會工作崗位,發揮社會工作者專業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養老服務、社會救助、就業服務、心理疏導、婚姻家庭服務、殘疾人服務、青少年服務等社會工作服務,逐步實現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社區全覆蓋。

(四)完善各項救助制度銜接機制

加快完善各項救助制度銜接機制,最低生活保障為城鄉特困人員供養解決基本生活問題;醫療、住房、教育等救助制度解決專項救助問題;臨時救助解決突發問題;社會力量幫助解決個性化突出問題。要加強部門配合,完善辦理、轉辦流程,努力形成社會救助分工協作、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

(五)加強信息共享

加強民政系統內部業務信息共享,通過家庭收入核對平台、優待撫卹、福利津貼等信息,為主動發現急難對象和準確判斷急難情形提供依據。加強與公安、衞生、教育、住建、人社、保險等與社會救助工作相關部門的信息共享,在做好為各相關部門提供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基本信息的同時,及時瞭解掌握各類專項救助和慈善救助開展情況。

(六)建立督辦制度

建立“救急難”工作督查督辦和責任追究制度,明確責任追究範圍,落實發現、報告、受理、審核、審批或轉辦等各個環節的責任人和工作要求,對各類“救急難”事項,特別是一些影響較大或帶有苗頭性的急難事項,加大督查督辦力度,對因責任不落實、相互推諉、處置不及時等造成嚴重後果的單位和個人,配合有關部門給予嚴肅處理。

試點方案 篇三

一、調研階段:20xx年9月—20xx年4月

校企雙方簽訂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試點合作協議,成立由職教專家、企業人員和專業教師共同組成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機制;確定教學課程設置,開發課程體系;制定學生學業考核辦法,建立學生學業評價標準體系。

二、宣傳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現代學徒制試點重點針對貧困地區和偏遠山區進行宣傳,宣傳方式主要有:

1、通過學校招生大篷車,赴貧困地區和偏遠山區進行實地宣傳。

2、與當地教育局、扶貧辦、團委等部門合作,發放招生宣傳冊,開展招生宣傳工作。

3、通過學校掛職貧困村第一書記的老師,深入羣眾開展宣傳。

三、招生階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

1、具有高中學歷的學生均可報名。

2、校企雙方共同確定考試內容,採用筆試+面試的方式進行錄取,在同等條件下,貧困地區和偏遠山區的生源優先錄取。計劃錄取人數為25人。

3、確定被錄取的學生後,學校、企業和學生(或家長)簽訂三方協議,明確界定三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

四、培養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1、時間安排。學生的培養將企業的實踐培訓和學校的課堂教學中有機結合起來,採用多學期“1+0.25+1+0.75+0.25”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即“1(第一、二學期)+0.25(暑假,第三學期)+1(第四、五學期)+0.75(第六學期)+0.25(第七學期)”。具體的

教學安排為:第一、二學期在學校完成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學習,掌握基本技能:測量放線、試驗檢測;第三學期利用暑假到合作企業,在師傅的指導下從事測量、試驗檢測工作,接受企業文化薰陶;第四、五學期回學校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考取施工員、預算員、資料員、安全員等上崗證書;第六學期到合作企業,在師傅的指導下進行頂崗實習;第七學期回到學校進行畢業綜合訓練、職業發展及創新能力教育,獲取畢業證書。 2、課程設置。以“公共課程+核心課程+教學項目”為課程設置模式展開教學。公共課程着眼於基礎性、應用性和發展性,為後繼專業課程展開提供教學服務;核心課程按照企業的用人需求與崗位的資格標準來設置,可根據企業的需求適當增減;教學項目由職教專家、企業人員和專業教師共同努力開發,適合學生進行專業實訓。

3、學生管理。教學管理:企業全程參與學徒的教學,並派遣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以及指派能工巧匠擔任學徒師傅。同時,學校與企業要制定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對教師和師傅進行考核。日常管理:學生在校期間受學校和企業雙重管理。學生在學校期間,企業和學校積極配合,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同時,企業可設立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徒。

4、考核辦法。考核分為三個方面:思想品德、學習業績和師傅評價。對學徒的考核每學年一次,其中思想品德佔總成績20%,學習業績佔總成績50%,師傅評價佔總成績30%。

五、推廣階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1、畢業生跟蹤調查:深入企業,採用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瞭解企業對我係學生的評價,以及畢業生對學校教學工作的評價,收集整理好相關數據,建立檔案。

2、經驗總結:認真總結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經驗和不足,確定新一輪現代學徒制培養學生的數量。

3、模式提煉: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成立現代學徒制領導工作小組→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重點招收貧困地區和偏遠山區生源→道路橋樑工程技術專業“1+0.25+1+0.75+0.25”工學交替人才培養→開展畢業生培養質量、就業質量的評價和分析→修訂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有關方案和制度,並制定推廣實施方案→按照推廣實施方案逐步開展推廣工作。

試點方案 篇四

根據

一、參加人員

根據筆試成績從高分到低分,在資格複審合格人員中,按入圍人數與招錄計劃5:1的比例確定參加職位能力水平測試、面試人員,具體名單見附件。

二、時間安排

職位能力水平測試於7月26日至27日採取實地調研的方式進行,滿分100分。考生於26日上午7:50在省公安廳東院(武漢市洪山區雄楚大街181號)南樓一樓大廳集合,上午8:10仍未到達指定地點的考生視為自動棄權。

面試於7月28日至29日進行,採取即興演講和無領導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滿分均為100分。按即興演講得分佔50%、無領導小組討論得分佔50%的比例計算最終面試得分。28日舉行即興演講,29日舉行無領導小組討論。

三、注意事項

1、考生參加職位能力水平測試、面試須攜帶本人身份證(系基層民警的還需攜帶人民警察證)、筆試准考證、遴選報名登記表、畢業證。

2、此次職位能力水平測試、面試共需4天,請考生帶好換洗衣物和食宿費用。其中26日晚上統一安排住宿,其他時間由考生自行安排住宿。

3、考生應服從管理,聽從指揮,遵守考試紀律,不得有任何作弊行為,否則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附件:職位能力水平測試、面試人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