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3W

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多篇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交流 篇一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裏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

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對爸爸的管束有異議,也最好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

5、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價值觀的人具有三個“能力”:我有能力;我能與周圍的人交往;我能隨時隨地為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相信自己有學習和成長的潛能,發展出勇氣、信仰、自信、信賴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質。反之,低自我價值觀是一種對自我的消極認識,自責、羞辱、憤怒、憎恨等毀滅性感覺始終伴隨一生。

6、設立明確家規,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裏,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沒有規則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家規不超過5條到6條,應適合於家裏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須用肯定句來陳述,將家規貼出來。如果違反家規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一旦建立,就應堅決執行,每隔一段時間,應對家規作調整和修補。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發展的過程,發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愛的氛圍。

7、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

隨着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力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剋制自己的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來給孩子一些自由度。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重我們,愛我們。

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通過提供選擇,可以避免緊張氣氛,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實踐機會。如“睡覺時間到了,你是要聽昨天的故事呢,還是想聽一個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紅色的上衣,還是藍色的T恤?(如孩子兩者都不選,父母可問:“是我幫你選,還是你自己選?”)做選擇並讓孩子負責任都是日常的行為,對於發展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

8、遊戲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通過遊戲學習

兒童通過接觸具體的、仿真的與生活有關的東西學習,需要與同伴、成人和環境互動交流,遊戲使兒童放鬆且發展專注的工作態度。在5歲之前不應過早開始對字母數字等符號的專門練習,這樣會限制孩子的思維,因為幼童的心智還沒成熟,對抽象的概念還無法理解。

9、正面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該做什麼

傳統型教育者的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對孩子説“不準打人,不準在沙發上吃東西”等等,這種負面的口氣只會將注意力引向並集中於負面的行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為是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積極的説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為,如“你忘記了與人和平相處”或“我們是在餐桌上吃東西的!”

10、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點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裏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遊戲。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脱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説服教育 篇二

説服教育的具體做法:一是談話,家長根據子女的思想實際,擺事實,講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談話要有針對性、靈活性,態度要和氣,不要板着面孔,居高臨下地訓斥、挖苦。二是討論,家長與子女共同討論。討論時要尊重孩子,耐心傾聽其意見,有不正確的觀點,也要耐心地講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長觀點不正確要勇於承認。

教育孩子的有關誤區 篇三

誤區1:“迷信”智力測試

智力測驗只能瞭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據這個分數而貼上“笨孩子的標籤”,那麼就會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對這些孩子的成長髮展造成傷害。目前很多智力測驗已經落後於心理學的發展實際,只能測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長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測驗的分數低,就容易產生放棄心理,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從而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指導和幫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殺了他們在其他能力方面的發展。

指導課外閲讀 篇四

指導子女閲讀書報雜誌,從中吸取有益的精神營養。家長要掌握子女閲讀的內容,和子女一起討論,引導子女通過閲讀增長知識,開擴眼界,受到精神陶冶。

指導安排生活秩序 篇五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養子女良好習慣的有效方法。指導子女安排生活起居,佈置好生活環境,教給子女學習安排和利用時間,使之有條不紊。要讓孩子自己安排,家長可以在旁指點。

環境薰陶 篇六

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薰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長要組織好生活,處理好成員之間的關係,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為準則,形成團結和睦的家庭氣氛,建立井井有條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做錯事情就要受罰 篇七

孩子從小就要有責任感,即使是無意間犯下的錯誤,如果給他人造成了困擾就一定要道歉同時承擔責任,假如孩子不小心將玻璃打碎了,外國父母也會教育他這是他的錯,不能夠逃避勇於承擔賠償的責任。

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篇八

1、以身作則,實現榜樣的力量。

孩子的模仿性很強,父母的言行舉止很容易成為他們模仿的內容。因此,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好的學習環境,作為父母就應當以身示教,做好榜樣的作用,不管是與人交流、跟人協作等,都要注意做好孩子的模範,在父母的正確做法長期影響到孩子後,孩子們自然就會學好了。

2、傳遞愛心,教導孩子關心別人。

孩子的心思都是比較敏感和細膩的,他們能夠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去學會關愛他人,並從中獲得快樂,久而久之,很容易就養成喜歡幫助和關愛他人的好習慣。所以,父母可以在平日裏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慈善活動或者做一些義工活動等。即便孩子還比較小,對慈善的概念也不太瞭解,但是他們長期接觸下來後,還是會對他們的性格養成等有很大的益處。

3、勞逸結合,不剝奪孩子玩樂的權利。

很多父母都曉得勞逸結合的道理,但是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稍有下滑之後,整日就是給孩子提各種要求,或者強制他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複習,而剝奪掉他們的玩樂時間。其實孩子也需要一些隨性的玩耍時間,這樣對他們的健康有益,對學習也更有效率。希望每位家長都能夠意識並真正做到這一點。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介紹 篇九

一、如何借鑑國外的教育

外國父母和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有着很大的不同,雖然中國父母現在也逐漸推行民主教育和自由教育,但是他們還是會被父母愛孩子是天性的説法所累,有的時候看見孩子遇到困難忍不住上前幫助,而外國父母更為推崇讓孩子自由成長,鼓勵孩子個性釋放,在一個自由的國度裏規範道德,他們也有着對孩子的懲罰以及教育,只是他們會更加鮮活。

教育孩子的方法指導 篇十

家長要教會孩子分享什麼

要讓孩子學會分享,懂得分享的孩子才會受到歡迎。可是究竟分享什麼呢?食物?玩具?成績?還是情感?各位家長,你們關注到了哪些呢?在引導孩子學會分享的時候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或許爸爸媽媽們都明白要教會孩子分享,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等等,可是往往結果不盡人意。那麼其中感到最大的困惑與障礙是什麼呢?

俗話説:“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看到分享,就自然想到了這句話。可是現在的孩子,他們一出生就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物質雖然也已經極大豐富,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卻仍舊是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力所能及的去滿足孩子。這種“無私”把孩子一步步推向自私、狂妄、不負責任。同時也將孩子推向孤獨、蠻橫。我們都希望孩子是快樂的,可是,什麼才是快樂,物質的應有盡有已經給孩子帶不來驚喜快樂,而快樂是要在與人分享食物、分享玩具、分享快樂、分享痛苦等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分享即是共享,藍天白雲,花兒盛開,我們與大自然共享陽光雨露;一塊蛋糕,分享了,孩子們才能共享它的甜美;一件玩具分享了,孩子們才會體會到它的樂趣;快樂分享了,孩子們共享了加倍的快樂;痛苦分享了,孩子們卻學會了成長。

作為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私自利,目中無人,所以我們要經常提醒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每次買了東西,都要讓孩子知道是大家的,給大家分。當孩子分東西的時候,不管想不想吃,想不想要,都必須接住。這樣就為孩子確定了分享的原則,理解了分享的概念,孩子就會享受到分享的快樂。

學會從孩子那裏得到回報

既然育兒意味着要做出許多犧牲,好多的家長自然會、而且也應該指望從孩子那裏得到一定的回報。這並不是要孩子口頭上感謝父母生育撫養之恩,而是要他們體貼、愛戴父母,願意接受父母提出的要求和目標。家長給孩子提出這些要求,不是自私地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希望孩子長大後同他人一起愉快地合作和生活。

如果家長錯誤地理解了自我表現的原理,由於天性願意自我犧牲,或害怕孩子不喜歡自己而在要求孩子通情達理時,表現得過於優柔寡斷、舉棋不定,就會對孩子隨之養成的壞習慣而感到十分厭惡。他們會在內心愈來愈感到怒不可遏,卻不知如何才是。這也會使孩子感到煩惱,感到一種內疚感和恐懼感,會使他們變得愈加討厭,愈加刻薄,要求愈來愈多。

比如説,如果孩子嚐到了晚上不睡覺的甜頭,而父母又害怕拒絕他們的這種快樂,他們也許會連續幾個月變成一個討厭的小暴君,不斷讓父母夜裏抱着他們來回走上好幾小時。父母會因此而討厭這樣的孩子。如果家長態度堅定一點,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孩子會很快地變得和顏悦色,家長也會變得和藹可親。

Tags:多篇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