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兒垂釣古詩解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9W

小兒垂釣古詩解釋多篇

小兒垂釣古詩 篇一

朝代:唐代

作者: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小兒垂釣古詩 篇二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個稚氣未脱的小兒在水邊學釣的情景,形神兼備,意趣盎然。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敍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他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着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説“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着直接的承接關係──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説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説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着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後兩句雖然着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古詩小兒垂釣 篇三

一個早上,王小二去釣魚。要不是因為旁邊的胖蛋一直在我面前炫耀,我還在家裏睡大覺呢!唉,天真冷啊!王小二感歎道。

王小二一邊走,一邊瑟瑟發抖,走了一段路後自言自語説:“不行,我要振作起來。”於是,他想起了那首歌,便唱了起來:“王呀王小二,拿着那魚竿去釣魚,不怕大風颳,就怕那草魚不上鈎。”他唱着唱着,就到了清水河,哇!水真清,怪不得大人們説這河是村裏的命根子。看那一朵朵臘梅,就像用雪堆出來的花;再看那一棵棵小草,每一根都被雪花姐姐包裹着;抬頭看看樹,就像聖誕樹一樣,唉?不知是哪隻鳥唱起了美妙的樂曲;低頭望望,那一棵棵水草,像在跳海草舞呢,指頭大的小魚小蝦則在那睡覺。王小二他把魚杆一甩,“咚”,魚鈎落在了河中心,王小二一屁股做在地上認真釣魚了。

王小二想:如果我釣到一條大魚,那我可就出名了,呵呵。王小二想得正入迷,忽然一位路人走了過來,彬彬有禮地説:“孩子,你知道清水鎮怎麼走嗎?”這一句話,把王小二叫醒了,可他剛想説,突然發現水裏的魚線震動起來,他想:如果不回答,就是對路人的不敬,可説話了,把魚嚇跑了怎麼辦?為了釣到大魚,王小二搖了搖手,那路人見了,就走了,只見他一提竿,魚兒上岸了。

太好了,好大一條魚,太好了。一陣歡呼後,王小二才想起剛剛那路人,便抱着魚,去追那路人,併為他指路。

作者:陳愷彬

小兒垂釣古詩 篇四

作者:胡令能【唐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

一個蓬頭稚面的小孩學着大人釣魚,斜着身子坐在野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兒,不敢迴應過路人。

賞析

《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意趣盎然。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於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詩。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個性留意。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能夠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着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僅能夠明白小兒選取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説“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着直接的承接關係──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説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小兒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説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透過以上的簡略分析能夠看出,前兩句雖然着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後兩句雖然着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述兒童的佳作!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敍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述兒童的佳作。

古詩小兒垂釣 篇五

古詩小兒垂釣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註釋:

1、蓬頭:頭髮亂蓬蓬的。

2、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3、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

4、莓:一種小草。

5、苔:苔蘚植物。

6、借問:向人打聽。

7、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8、應:迴應,答應。

9、映:遮映

譯文:

一個蓬頭稚面的小孩學着大人釣魚,斜着身子坐在野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兒,不敢迴應過路人。

賞析: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前兩句敍述、描寫,從外形着筆,是實寫。後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敍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目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着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説“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着直接的承接關係──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稚子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説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説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