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杜甫《望嶽》拼音版及翻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5W

杜甫《望嶽》拼音版及翻譯(精品多篇)

48歲至58歲:西南漂泊時期 篇一

隨着九路官軍在河北省臨漳縣西的相州大敗和陝西地區的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逃難,經甘肅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主政成都,杜甫便去投靠他。嚴武死後,杜甫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杜甫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綜觀杜甫的一生,充滿了“致君堯舜上”的求仕思想和“窮年憂黎元”的悽苦遭遇,可以説沒過上幾天好日子。但是與他人生際遇完全不同的是,杜甫的詩歌卻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讓人歎為觀止。

杜甫代表名句 篇二

1、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4、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春日憶李白》

5、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

6、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兵車行》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江南逢李龜年》

11、昔聞洞庭湖,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陽樓》

12、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登高》

14、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閣夜》

15、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詠懷古蹟五首》

16、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詠懷古蹟五首》

17、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秋興八首》

18、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旅夜書懷》

19、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2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四首(其三)》

2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絕句二首(其一)》

22、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戲為六絕句》

2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2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7、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28、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江村》

30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嶽》

秋盡杜甫賞析 篇三

《秋盡》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詩。寶應元年七月,嚴武召還,公送至綿州。未幾,蜀有徐知道之亂,因入梓州。

秋盡東行且未回,茅齋寄在少城隈。籬邊老卻陶潛菊,江上徒逢袁紹杯。雪嶺獨看西日落,劍門猶阻北人來。不辭萬里長為客,懷抱何時好一開。

此秋盡思家而作。上四,秋日景事。下則感時而自歎也。梓屬東川,齋在成都。籬邊菊,指草堂之花。江上杯、蓋李梓州為主也。看西日,家室遠離。阻北人,寇兵斷閣。此客愁所以未解。三承二,四承一,七八承五六,此見章法之連絡。

杜甫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着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年少優遊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遊。

天寶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遊樑、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天寶七年(748年)秋,杜甫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衞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藝術成就 篇四

1、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

2、語言概括準確、凝練蒼勁、通俗自然、豐富多彩。

3、“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4、體裁的多樣化。

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杜甫的詩歌在文學史上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表現為承繼《詩經》、漢樂府以來的寫實傳統,博採古今眾家之長並形成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昭示後世詩人;開拓了詩歌的表現領域,後世詩歌中以詩論詩、用詩題畫、用詩寫日常生活、用詩代替奏疏信札,杜甫都是開風氣之先的人物。

杜甫是什麼職務 篇五

杜甫在他四十五歲之前一直沒有正式的擔任什麼官職,雖然他的目標從一開始便是擔任官職從此為君王解憂惑,為百姓謀福利的偉大抱負,但是觀其一生,杜甫卻沒有實現這一抱負,甚是可惜,一代人才卻這樣流落街頭。

杜甫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參加了一場科舉考試,但是卻因新人便顯出如此抱負,威脅到了當時的考官,恐其得勢,便將其落選,但這並不妨礙杜甫身懷理想。

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杜甫聽聞長安招賢納士,便進京赴考,但依舊被當時的考官破壞入選機會,當時一同考試的人均未入選。而後有幸作“大禮賦”得唐玄宗賞識,但卻沒有下文,遂杜甫客居長安十年,期間屢次獻文以求得賞識,均未果。

在杜甫四十五歲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心繫國難的杜甫安置好家人便投奔前線,但被叛軍控制在長安,後得以冒險逃出,為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的職位,杜甫此時才算是真正的當上官員為國效命。後因得罪唐肅宗得到審訊。

同年,長安得以收復,杜甫仍為左拾遺,而因朝中兩大勢力鬥爭杜甫被誣陷,因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赴任途中辭官而去。

後逃至蜀中,得好友嚴武相助,暫且安生,且嚴武推薦其為成都劍南節度府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但杜甫因不習慣幕府生活而辭去,而後便再無擔任何官職。

杜甫思想 篇六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願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脱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190。

杜甫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詩詞 篇七

“偉大的惠特曼曾斷言:一個民族的最高檢驗是自己所產生的詩歌。”

此言是真理,已得到證實,詩是文字最高妙之境界。

“公元731年至公元741年這十年間,可謂杜甫一生最快意的日子,它包含了唐王朝的鼎盛期與自己青春期的兩次壯遊,由“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此句有豪邁之氣,是俺最喜歡之杜詩之一。

“他為我們留下了一千四百餘首詩歌,而他的生命,也就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這些永恆的詩篇之中。這種生命與詩篇,是人類可遇而不可求的,均衡的天才,健全的人格,理性的生活,以及在不同的階段,發散着不同光澤的火焰,並且愈至晚年愈純粹。杜甫是一個民族的身心狀況俱佳時的偉大產物,他的詩篇,與他的詩篇和生命所合成的文化意義上的象徵,同樣的偉大。”

只有具有偉大品格之人,才可以寫出充滿人性光輝之詩篇,其文字才會永久留存,千秋傳頌!

“我是在試圖選出自己心目中的中國的民族詩人與文學代表。是的,這是一個禁不住的誘惑,全世界都是如此,英國推出了莎士比亞,德國推出了歌德,俄羅斯推出了普希金,現在,我想為中國推出杜甫。”

我更傾向於蘇東坡居士,蘇詞既有大江東去之豪邁,又有温婉深摯,纏綿痴絕之情懷,真正是一位俠骨柔腸,能屈能伸之真漢子。

“杜甫的偉大詩篇,不僅是一部唐王朝的史詩及個人心靈史,它還與杜甫的生命合成了一個人類文化的偉大象徵,他割據了《神曲》《浮士德》未能把握的大地;在包容一切,融化一切的力量上,曹雪芹堪稱是杜甫的對手,《紅樓夢》無疑是一部空前偉大的小説史詩。但杜甫的包容,是一種盛年期的翻騰着的海洋的包容,曹雪芹的包容,則是一種趨於靜止的巨大的湖泊的包容。”

文無第一,各有所好,但不同氣質的文字,各具美態,可以在歷史上各領風騷,互不衝突,但若因文風不同而故意將別人之作品水平貶低,則是下流之舉。

“或許,你會覺得這四句不太象詩,不符合心目中的傳統詩境,然而,它所呈現的苦難中的鎮靜,卻是詩骨,是大廈的支柱。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似植入了大地的巖層,所有個人的苦難與民族的憂患,都被從容地梳理成格律的莊嚴與崇高,使你不能不產生着一種皈依——這種皈依,並非宗教意義上的順從,而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的吸附。擁有這樣的詩句與詩人的民族,可以暫時地被擊倒,但你不能想象它會被擊垮。”

對詩之解讀,各隨其情其心,品味便各異,樓主對杜詩推崇,自然便品出別樣之深厚。

《杜甫的象徵》--作者莊曉明對詩之解讀,對杜詩之賞析已深入其人格之魅力,更與中外古今之詩人作者作深入比較,條分縷析,可見研讀之深,所思之深,所悟之深,見解十分獨到,令人讀之深受教益。

仕途不順 篇八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衞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甫人物評價 篇九

《杜工部詩話選》

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樑”,遠近數千裏,上下數百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於言外。藤王亭子“粉牆猶竹色,虛閣自鬆聲”,若不用“猶”與“自”兩字,則餘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獨雍容閒肆,出於自然,略不見其用力處。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狹隘,盡成死法,不知意與境會,言中其節,凡字皆可用也。

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七言難於氣象雄偉,句中有力而紆餘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悲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後,嘗恨無復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