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校園暴力報告【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5W

校園暴力報告【精品多篇】

背景考究與分析 篇一

2008年,雲南大學的學生再以駭人聽聞的暴行震驚全國: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經濟系工商管理專業大二學生張超,於2007年12月19日,手持DV,將殘害,分屍全過程拍攝下來,如果説謀財害命,殺人、分屍,是犯罪分子發泄仇恨、增加警方偵破難度,尚可“理喻”的話,張超為何要用DV紀錄血腥的分屍過程,留下犯罪的鐵證呢?究竟是什麼讓這個19歲的少女憤怒到如此冷血和瘋狂的境地?19歲,是不少女孩在父母面前撒嬌的花樣年華,張超卻已經犯下讓好萊塢的編劇都想象不出的罪行!梳理張超的家境和人生軌跡,不難發現她走向深淵的罪魁禍首:貧困、制度缺陷,以及整個社會愚昧、下流的拜金氛圍。

也許,一些生活上的小衝突,點燃了張超長期以來鬱積在內心的對富人利用金錢玩弄女性的憤恨,而用DV紀錄整個犯罪過程,不過是失去理智之後,一種變態的自我心理上的滿足。

如果,張超事件之後,年輕人依舊還在混沌着上大學,大學依舊混沌着給學生髮文憑;眾多的歌廳依舊熱鬧繁華,更多的()貧困家庭依舊供不起一個大學生;有錢男人依舊在尋找各種刺激,沒錢的`女生依舊在出賣着自己。那麼,象牙塔裏的那些學子,將會加速墮落,加速走向極端。

據報道,“張超的家庭有些特殊情況,她父母所在煤礦沒有煤可挖了,處於倒閉破產狀態,父母都下崗,經濟不太好。”而馬加爵也是家庭貧困,自己生活艱苦,“常常兩個饅頭,一杯水就過一天”,

而校園裏的俊男美女們或是身着名牌,或是出手闊綽,至少也不會如他一樣地拮据。他們生活在這樣的羣體裏,不可避免的要產生自卑心理。

為了平衡這種自卑心理,馬加爵選擇了用另外的一種自尊來平衡那份自卑,他總是率先答出報紙上的遊戲的答案,打牌時他總贏;而張超選擇了被人養,選擇了出賣自己而獲得燈紅酒綠。

然而,他們的自尊又是極度脆弱的,當馬加爵僅有的優勢被人懷疑的時候,他抬起了沉重的錘子;當木鴻章炫耀300萬存款的時候,張超心中起了憤恨和慾望的邪念。

那麼,造成他們極度自卑又自尊的是什麼呢?是他們自己的家境貧困,還是社會道德的淪喪?

其實,高校不斷出現性質極為惡劣的事件,不單是某幾個人心理扭曲後造成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更是整個社會大環境造就的。

當不少民眾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是看他擁有多少金錢,做多大的官,而不是看他為社會做出什麼貢獻;當許多人都患有一種精神缺鈣病,缺乏信仰,把所有的東西都看成謀取利益的工具;當一些人為固守傳統美德而拋棄利益,卻受人嘲笑,甚至懷疑其智商是否正常;當精神荒蕪成了一種必然,人們都瘋狂地追逐着金錢和利益,卻對種種不公和醜惡現象視若無睹;當經濟高度發展,文化娛樂消遣方式豐富,人們卻依然擺脱不了內心的焦慮不安時,我們的大學生又如何能夠心裏安定呢?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他們又如何能夠不放縱慾望,互相攀比,心理扭曲,甚至做出極端行為呢?

其實,在每一個血腥的悲劇裏,我們都看到一個個扭曲的心靈,一個個不正常的心理狀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14%的大學生出現抑鬱症狀,17%的人出現焦慮症狀,12%的人存在敵對情緒。大部分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低落情緒,迅速呈現出積極的精神面貌;但是一部分大學生卻“在泥潭裏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極端,殺人的還是少數,更普遍的是自殺。

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重視政教有之,強化智力有之,推崇體育有之,心理健康課常常受到忽視,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的“要培養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吶喊也常常湮沒於“考高分”、“上名校”的聲浪中。隨着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隨着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聚集,我們大家都會遇到一個心理健康問題。假如沒有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作引導,人的心理就極易在社會壓力下扭曲、變形直至崩潰,最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向社會渲泄不滿,以緩解內心的矛盾衝突。

我國高校儘管建立了心理諮詢或輔導中心,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仍然是看重學生成績是否優秀,能否發表論文,最後能否找到工作等,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還比較薄弱。有些高校由於缺乏專職人員或相關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心理輔導形式單調,內容僵化,針對性不強。怎樣建立更有效的心理諮詢,讓學生在遭遇精神苦悶時,能找到傾訴的對象,大膽講述自己的精神障礙?這個問題值得教育界深思。

同樣是貧困出身,古今中外都有些人卻能走上光明的道路,為什麼一樣的境地,結局差別如此之大呢?原因主要在於接受的教育和自我認知的差距。當前,我們不僅要提倡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更要鼓勵樹立健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需要對每一個大學生進行良好的公民教育,心理教育,讓他們成為有着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讓他們有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金錢的看法也不會那麼極端,心態積極、健康。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無法僅僅以佔有金錢的多少來衡量他的存在價值,亦無法以此來羞辱他。而在社會逐漸形成的疏導機制下,他們的心理壓力能夠得到釋放,讓他們在“不斷學習、瞭解自己、適應環境、控制情緒、適度發泄”過程中,找到一個良好的心理支撐點。

引言 篇二

三年前,雲南大學馬加爵因打牌被疑而錘殺四名舍友的血案,似乎還沒有遠去,美國版馬加爵趙承熙的恐怖還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接踵而至的是雷州版馬加爵等等,如今,2008年1月18日,南方都市報一則《被養女大學生殺死大款碎屍並拍下全過程》的消息,引來人們的一片震驚。據報道,張超,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經濟系工商管理專業大二學生。去年12月19日,和她的男朋友等人,將養她的當地大款殺害分屍,並用DV全過程拍攝下來,近些年來,發生在大學生羣體身上的自殺等,謀財害命等等極端事件很多,為什麼這樣的事在大學裏頻頻出現?是什麼導致一些大學生如此的狹隘,墮落和殘忍?是什麼使得他們如此心理扭曲和變態?

校園欺凌自查報告 篇三

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關於開展全市中國小生欺凌綜合治理專項督導的通知》相關精神,根據區教育局相關要求,我校制定校園欺凌相關實施方案和應急預案,舉行多種形式法制安全主題教育,按照要求全面自查自糾,現將開展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領會精神,明確目標

我校認真學習文件精神,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通過加強法制教育,嚴肅校規校紀,規範學生行為,積極主動和紮實認真地做好預防和處置校園欺凌事件,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保障校園安全、維護校園穩定、推進平安校園、和諧校園建設提供良好的環境。

二、加強領導,科學部署

學校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分管安全的副校長任副組長的校園欺凌專項治理領導組及具體工作小組,責任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安穩辦備好“三防”等相應防範器械;保安員做好門衞出入安全管理工作和校園巡查監督工作;班主任等做好對學生的一日安全教育管理、宣傳工作,為學生保駕護航。

三、多措並舉、專項治理

(一)完善制度。學校制定了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制度,建立了《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實施方案》,明確了相關崗位教職工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

(二)開展活動、加強教育

一是邀請法制副校長、鎮派出所民警來我校開展法制安全報告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防範能力,預防、避免、抵制校園欺凌暴力行為的發生。動員學校師生及家長攜起手來,加大校園周邊治安環境的專項治理,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奉獻愛心和力量,共同營造關愛學生的社會氛圍。

二是通過國旗下講話為學生做校園安全專題演講,結合校園內一些案例進行了剖析。警示並教育學生要潔身自好,不通過言語侮辱別人,不與社會閒雜青年交往,不參與學生打架,敢於與來自校園外的欺凌行為進行靈活機智的鬥爭,學會自我防範、自我保護,保障生命安全的一些方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教育性。並強調學校在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及時發現校園欺凌隱患,對有欺凌傾向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從而使校園欺凌事件能夠及時消滅在萌芽之中。

三是各班召開校園欺凌安全教育主題班會,各班通過觀看視頻、案例分析、教師講解、分析討論等方式,讓學生了解了校園欺凌及其危害,校園周邊哪些地方是校園欺凌的多發地點,知道了如何預防和應對校園暴力欺凌,並懂得了實施校園暴力欺凌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四、制度齊全,措施得力。

學校還制定了相應的防校園欺凌制度及措施。

1、相關崗位教職工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實行全體教職工一崗雙責制,對玩忽職守,對學校安全造成不良後果的,追究其責任。

2、加強校園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的建設。

3、班主任要經常開展學生心理健康諮詢和疏導,多觀察、勤關心,發現學生有異常情緒及時詢問調查。

4、當天值班教師要認真負責,對學生廁所、運動場等容易發生糾紛的地段要做好巡查工作。

5、學校利用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等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

6、如發生校園欺凌事件,及時向領導小組彙報,安全四定人員要及時到位並嚴肅處理實施欺凌的學生。

7、對特殊學生(留守兒童、好打架鬥毆學生、體質差異生等)進行心理輔導,做了記錄。

經過校園欺凌專項工作治理整頓,校風又有了新的提升,校園內沒有出現一例欺凌現象。在今年後的工作中,學校要將校園欺凌工作繼續融入到課堂教學、德育、安全教育等常規活動中,建設平安校園、和諧校園。

校園暴力調研報告400字 篇四

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學校校園,由老師、同學和校外人員針對學生身體和精神實施的,達到某種嚴重程度的侵害行為。根據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北京團市委、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歷時一年時間進行的調查表明:來自校外人員實施的欺凌最多,佔,而來自本校老師和管理人員的侵害只佔。實施校園欺凌最多的是校外人員,其次是本校高年級學生,最後是本校老師和管理人員。

根據行為方式的不同,可以將校園欺凌簡單地分為以下5類:

1.本校或其他學校高年級學生毆打低年級學生;

2.校外青年毆打在校學生;

3.某些學生的家長因為學生之間的糾紛而到學校毆打其他學生

4.校內外高年級學生以及社會青年搶劫、勒索學生錢財,使學生不但損失錢財,而且心理受到極大傷害;5.同年級甚至同班同學之間的鬥毆。原因可能是,法律沒有被充分認可也導致了校園欺凌的頻頻發生。侵害弱者是人類的天性,而社會道德的演化和法律的完善會制約、弱化這種以強凌弱的人類天性,使人類得以逐漸創造一個和諧、平等的社會。而這種社會背景就導致弱小的在校學生成為缺乏制約的欺凌行為的受害者。

校園欺凌自查報告 篇五

近年來,媒體報道的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而且有蔓延的趨勢。為了建立校園預防欺凌事件發生的長效管理機制,提高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將防患和處置工作納入法制化、科學化和規範化的軌道,最大限度地降低敏感事件發生的機率以及造成的傷害,維護和確保學校的穩定和發展,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和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行,與根據《國務院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整治的通知》要求及相關法律法規,從我校實際出發,對欺凌事件進行自查。

一、成立“校園欺凌專項治理”領導小組情況

學校成立了以宋成偉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科室負責人、年級主管、主任為組員的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宣傳教育組、督導檢查組、應急處置組,負責指揮、協調和組織我校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和校園欺凌事件的預防和處置工作,協調解決預防和處置工作中的重要問題,檢查欺凌事件預防和處置工作的落實情況。

二、開展“校園欺凌事件”的摸底排查情況

組織各班班主任對本班的“欺凌事件”進行了摸底排查,九年級(3)班、(15)班有個別同學喊同學綽號,班主任對這類學生進行了批評教育,認識較好,能及時改正,其他事件暫未發現。

三、開展以“校園欺凌治理”為主題的專題教育情況

出一期以“杜絕校園暴力”為主題的展板。

四、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情況

1、提高防範意識,麻痺大意是最大的隱患。充分認識欺凌事件對學生的身心傷害的可能會留下終生的陰影,影響孩子的一生。

2、加大校園欺凌治理的人防、技防建設。規範保安巡視,保安在課間、吃飯時間巡視校園死角;籃球場、南門後隱蔽角落、操場南等部位加裝攝像頭。

3、制定《校園欺凌預防和處理措施》、《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理預案》。

校園暴力調研報告1700字 篇六

中學校園欺凌調查報告

近幾年中學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生,極大地破壞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侵蝕了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歡迎閲讀中學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本文主要通過對現在校園欺凌事件進行詳細的剖析,探討出相應的對策,為制止校園欺凌事件提出相關的意見與建議。

近期我國性質惡劣的“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據媒體報道:浙江慶元一年級男童被煙頭燙;江西永新女生被數名同學扇打;雲南富寧一中學女生宿舍內遭圍毆拍裸上傳空間;安徽黃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藥;重慶少年被同學毆打致死……校園欺凌逐漸呈現頻率增加、結果惡化、施暴人低齡化的趨勢。

中學生獨有的青春期心理特徵

中學時期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並且處於身體迅速成長的階段,不管是在精力上還是在體力上都比較旺盛,在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發泄自己身體裏的躁動。但是中學時期的學生在心智方面還不夠成熟,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方發生經常出現不恰當的行為,經常會因為所謂的面子問題欺凌弱小。另外,就被欺凌的學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顯弱點。有些學生性格懦弱,逆來順受,缺乏同學之間的靈活應對能力,有些學生性格孤僻,不合羣,又對同學的言行過分敏感,這是被欺凌者主觀方面的原因。

家庭方面的教育方式不恰當

家庭教育對於學生來講非常的重要,也是學生接受社會知識以及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場所。家庭教育對於學生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養成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一方面,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在教育方面過多的寵溺孩子;另一方面,由於現在的生活壓力比較大,很多的家長將時間與精力過多的放在了工作上,對孩子缺少一定的關心與照顧,導致很多的學生心理逐漸的變得偏激,沒有地方發泄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心理也將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概率大大的提升。

同學之間相互的影響

不管是在中學期間還是在任何的學習期間,人都是具有合羣性的心理,對於青春期的學生來講這樣的心理更加的強烈,他們比較重視那種團隊歸屬感,並且重視自己在團隊中的身份以及地位,但是也不能容忍其他團隊的欺凌。正是因為這樣的團隊心理才會將校園中的暴力事件發生的機率提升。

加強對學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樹立正確道德觀念

教師應充分的發揮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過程中嚴格遵守教育規定及教育方式,最好借鑑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案例,例如 “摔倒的老人扶不扶”、“公交車上應不應該讓座”等問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案例可能對於校園欺凌事件的貼合性不夠強,但是可以很好的進行導向教育,逐漸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當然教師也需要以身作則,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不斷引導學生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再三的考慮,不可莽撞的解決事情,須堅持自身的道德信仰。

加強校園法制教育,提高學生法制意識

首先,在校園法制教育層面,學校黨政領導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法制教育,把學生法制教育作為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擺在突出位置,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確定教育內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體系。其次,充分利用主題班會、黑板報廣播等形式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法律法規學習,並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律實踐,如案例分析、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有獎徵文,邀請公檢法等相關部門到校開展法制教育講座等生動、直觀、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通過法普及法律知識,形成對法律的敬畏,使學生養成遵紀守法、恪守社會規範的行為習慣。

加強學校德育管理

學校德育工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強學生道德意識的提升以及對於這方面的管理,在妥善的管理過程中建立和諧的校園環境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可通過加強班級建設、文化活動、學科改革等發揮活動育人、日常育人、學科育人的三重功效,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團結意識,逐步消除欺凌行為產生的心理根基。另一方面,學校應針對學生有可能發生或已發生的違紀行為,進行必要的引導、規範。因此,教育立法應當賦予學校必要、合理的懲戒權利,以便學校通過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方式,規範學生行為。

由於中學校園欺凌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問題,它比一般的暴力犯罪問題複雜很多,政府、學校、家長等各方力量都應參與到治理校園欺凌的系統工程中,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學校更需在第一時間激活學校的專項監管職責,從思想源頭和管理實踐上系統治理校園欺凌這一“頑疾”,營造出團結、友善、和諧、尊重的校園文化環境,真正為學生撐起健康成長的“保護傘”。

校園暴力調研報告3300字 篇七

校園欺凌的調查報告

學生安全健康快樂成長,同時讓家長正確認識校園暴力,識別孩子是否遭遇校園暴力及教育孩子如何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結合前一階段開展的常被欺負”,比例為。具體數據如圖1:圖1

從有效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市中國小中校園欺凌現象確實存在,但並不突出。

2、我市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我們羅列了常見的10項校園暴力主要行為,被選擇最多的選項是依次是: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擊同學,選擇人數:29786人,佔比;同學間發生肢體衝突,如故意衝撞、打架和威脅、恐嚇同學等兩項,選擇人數分別為29407人和28907人,佔比和。具體數據見圖2和表2。

圖2校園暴力行為比例前5項

從表3中可以看出,各年級段同學在進行“你認為的校園暴力行為”中選擇一致,選擇最多的3項分別為威脅、恐嚇同學(1-3年級學生中佔,4-6年級學生中佔,國中學生中佔,高中學生中佔);同學間發生肢體衝突,如故意衝撞、打架(1-3年級學生中佔,4-6年級學生中佔,國中學生中佔,高中學生中佔);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擊同學(1-3年級學生中佔,4-6年級學生中佔,國中學生中佔,高中學生中佔)。其中不同點在於,1-6年級及國中同學選擇最多的選項為“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擊同學”,高中同學選擇最多的選項為“威脅、恐嚇同學”。要注意的是,出現了新情況:

校園欺凌也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欺凌經自媒體的傳播,會造成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而且

3、我市校園欺凌的主要特點

(1)校園欺凌中同伴欺凌的比例較高。

被欺負學生羣體對“你被什麼樣的人欺負?(多選)”的回答中,有6324人選擇“同年級學生”,佔比;有1929人選擇“高年級學生”,佔比。具體數據見圖4及表4。

圖4欺凌來源柱狀統計

圖5欺凌者選擇對象統計

從欺凌者角度看,選擇“同年級同學”的有2985人,佔比,遠高於選擇“低年級同學”的603人和。

從圖4、表4與圖5的數據可以得出結論,校園欺凌在同年級學生中發生的比例要遠高於不同年級間的學生髮生的比例。

(2)校園欺凌有相對密集的年級段。

在選擇“經常被欺負”的各年級人羣中,4-6年級人數最多,有489人,佔比;其次是1-3年級,有340人,佔比。在選擇“偶爾被欺負”的各類人羣中,是1-3年級最多,有2691人,佔比;其次4-6年級,有2398人,佔比。具體數據見表4。

從表5和表6中可以看出,國小階段屬於欺凌現象高發期,尤其是4-6年級階段,無論是受欺凌還是欺凌,相關數據都處於高位。

(3)校園欺凌有較明顯的性別差別。

在回答“在學校經常被欺負”的選項時,有的男

生選擇,高於女生的;選擇“偶爾被欺負”的男生佔比,女生佔比;選擇“經常欺負同學”的男生佔比,女生佔比;選擇“偶爾欺負同學”的男生佔比,女生佔比。具體數據見表7。

從表7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男生中發生的校園欺凌比例要明顯高於女生。但是,女生“經常欺負同學”和“偶爾欺負同學”兩項比例相加,達到,説明女生的攻擊性也不容忽視。這一現象也要引起注意。

(4)校園欺凌與學生生活環境的熟悉程度有一定聯繫。

生活環境熟悉與否,與校園欺凌現象存在着較為密集的關聯。經過調查,因為父母外出而成為留守學生與跟隨父母而外遷就讀的學生遭遇到的校園欺凌現象在較為明顯的差別。具體調查數據見表8。

表8的數據表明,無論是被動受欺負,還是主動欺負他

人,隨遷學生的各項數值都比留守學生要高。這説明,隨遷學生融入新環境的難度較大,受到的挑戰也更多(經常被欺負和偶爾被欺負分別比留守學生高出和);面對困境,他們也採取了更為攻擊性的行為(經常欺負同學和偶爾欺負同學分別比留守學生高出和)。

(5)我市學生對校園欺凌的態度較為正面。

在回答“如果你自己受到欺負,你會怎麼做”這個問題時,全市有34118人、佔比的學生選擇“告訴老師、家長或報警”;在回答“如果你遇到他人正在實施校園暴力,你會怎麼做”這個問題時,全市有320xx人、佔比的學生選擇“立即報告老師、找保安或報警”,有2298人、佔比的學生選擇“目前制止”;在回答“如果你的同學讓你去參加校園暴力事件,你會怎麼做”這個問題時,有19738人、佔比的學生選擇“不去參加並告知老師”,有15310人、佔比的學生選擇“不去參加並勸説同學也不要去”。具體統計數據見表9。

表10、表11則顯示,無論是從男生與女生的性別差異調查數據來看,還是從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的地區差異調查數據來看,我市中國小學生對校園欺凌的容忍度都較低,自我保護意識較強。

二、問題的原因分析

校園欺凌雖然發生在校園中,但校園因素並不是主要的原因。在調查中,學生認為產生原因中涉及校園的最高排

校園欺凌大體可以梳理出以下原因:

1、家庭的負面影響。

人們常説“父母是孩子的叛逆期,而在學校教育期間要經歷兩次,分別是國小低年級段(7-9歲)和國中階段(13-15歲)。叛逆期的學生自我意識特別強,往往有兩個明顯特徵:一是反感各方面對自己的約束,自控能力較弱;二是常常將自己與約束自己的力量對立起來,甚至為了突出自己的主體性而故意忽視和挑戰規則。所以,那些通過自己的暴力反抗而獲得所謂“成功”的暴力型影視作品,能讓叛逆期的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對他們有天然的吸引力。特別是隨着身體的發育,學生已經有了較為強壯的肢體。這給他們踐行“暴力理想”提供了物質條件。

如果學校及教師沒有認為到這一規律,並運用心理學沒有對學生進行及時、合理的引導,這些學生將自發地按規律發展。

我市的調研情況(如圖3各年級學生遭遇校園暴力多發形式選擇分佈)基本符合心理學的一般規律,校園欺凌現象在國中階段呈現出高發的特徵。調查中發現,國小高年級段學生也呈現出高發狀態,可能與我市這一階段的學生身體發育較早、較快有關。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身體條件與國中學生已經相差無幾了。

3、法制教育仍需強化。

中國小生處於身心快速發展期,三觀尚未形成,對社會規則尤其是法制的感受比較淡薄,所以,他們挑戰權威和規則的行為,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往往會觸及到違法的邊緣,甚至跨入犯罪的行列。再加上,隨着叛逆期的到來,師長對學生的影響日益式微,同伴的影響日益增強,學生常常會因為求得同伴的認同而一味追隨同伴的行為。表12的數據表明,即使學生明知校園暴力不正當,但仍然應同學的要求而選擇“去參加”的比例不低,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學校的學生,選擇比例都高於50%。

這都説明,在學生的心目中,理智在與同伴影響的較量中處於下風,或者説,理智一方的砝碼還不夠重,缺少法制教育的強有力支撐。

4、學校教育的藝術性還不夠。

雖然這次調研中,學校因素的排名靠後,並不説明學校

因素不重要。學生選擇校園欺凌產生原因的學校因素有四個,且選擇率都超過40%。涉及學校管理層面的有兩個,即“學校管理鬆懈,重智輕德,不重視法制教育”和“學校對違紀學生處罰較輕”,涉及教師管理層面的有兩個,即“‘問題學生’的帽子增加了學生的叛逆心理”和“師生間缺乏理解和信任”。這説明,部分學校的管理存在漏洞,沒有與學生進行及時的溝通,缺乏藝術性,沒有得到學生的理解和認同,造成學校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了隔閡。

三、對策與建議

根據調研統計的數據和原因的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家校溝通,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

要激發家長的參與熱情,加強家校溝通,指導家長認識到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

(1)重視對家長的培訓,尤其是對新生家長的培訓。目前,許多學校重視了對新生的培訓,如外國語學校拿出專門時間來讓學生了解和熟悉出本階段學生基本行為規範,便於他們用規範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對於新生家長的培訓,同

等重要。除了要讓他們瞭解本校學生基本行為規範外,還要重點介紹孩子即將面對一系列身心發展方面的困難,尤其是可能會出現的心理髮展困惑,讓家長有足夠的準備來迎接孩子的成長。此外,學校還要提供對應的應對策略和建議方法,引導不懂心理學的家長熟悉孩子成長規律,並順應規律來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健康成長。

(2)強化幼兒園階段家校溝通的針對性。幼兒階段,即2-3週歲,正進入人生

行為,增加了行為的不可控性。

目前,我市已經在各級各類學校中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於缺乏結構性的支撐(如專職教研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組等),我市心理健康教育難以取得突破,難以向廣大教師和家長普及心理學知識,也難以採取更為專業的心理預警和危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