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6W

歷史教學反思多篇

歷史教學反思 篇一

第一、認真備課是基礎。

教師備課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知道學生能通過自學掌握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知識需要教師點撥;要依據課程標準標確定重點、難點以及找尋突破重點、難點,澄清疑點的方法;如何設計出有針對性的課堂訓練,進行知識遷移和拓展提升;如何聯繫現實和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感覺到歷史是鮮活生動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第二、落實歷史學科三維目標是核心。

高效課堂教學一定要體現出學科特色,作為歷史學科,它具有事實性和敍事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階段性的基本特點。通過歷史課堂學習,學生要掌握所學章節涉及到的歷史史實、歷史概念、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要使學生的閲讀能力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原理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要得到培養,通過學習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做到這些,歷史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才會是高效的。

第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途徑。

高效課堂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生活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這種興趣的激發不是靠一兩個歷史故事做“包袱”,而是要有技巧,要挖掘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並且要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

第四,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也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使自己措手不及。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追求的目標。

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二

優點:本課能夠貫徹新課程改革,運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運用了比較法,將俄國和日本的改革進行比較,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識記。

不足之處在於本課的內容拓展和延伸不夠,除了上述的橫向比較外,應該還可以加上縱向比較,如日本的大化改新與明治維新比較,從而加深學生對改革的認知度。

今後發展計劃:繼續貫徹我市啟動的新課程改革,認真探究多種導學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三

今天在高一(12)班上課時,氣氛比較沉悶,提到分封制、宗法制這些歷史概念時,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點及內涵很陌生。比如分封制下週天子和諸侯聯繫的紐帶是什麼,分封制和宗法制到底存在怎樣的關係,學生反應遲鈍,表情木然。及至後來用PPT展示秦統一的過程時,學生也只是機械地對照着屏幕作一些記錄。

課後,我仔細分析了原因,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了課堂的沉悶以及師生互動的減少呢?這堂課安排在上午第一節,也是我新課的第一節課;課堂設計中也許是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設計的問題理解要求高,給學生的鋪墊性知識太少,造成學生思維難以跟上課堂節奏;這幾天,翻了幾本教學理論書籍,書中提到課堂目標的制定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不是發展了是判斷教學成敗的關鍵,看來,我更多的是關注了我如何去上課,而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包括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也成為裝飾門面的做法,課件中堆砌了過多的知識點體系和大量的史料及圖片,上課時更多地是在展示課件,學生是不是有興趣,是不是接受和消化了,則關注得太少。其實我還是充分地準備這節課的,但課堂瞬息萬變,看來預先設計好教案,並不意味着萬事大吉,課堂是生成性的,根據學生和環境變化靈活調整課堂設計應是我下面着重要做的一件事。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上課也是這樣的,講的知識點,引用的材料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學生聽得懂,並且因為你上課有生成性知識出現,有啟發,這課就是成功的,你的教學就是有效性教學。

今天在高一(7)班上課時,這種體會頗深。課的題目是《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和強化》,首先分析題目,讓學生對本課結構有一個總體性的認識。

師:課文各子目與課題存在怎樣內在的聯繫?

生:法令出一敍述了君主專制政體的建立及逐步完備。

(我補充了古代官僚體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即維護皇權,皇權至高無上。自我感覺這樣設計還是有必要的。)

師:君權與相權這一目與課文主題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君權與相權鬥爭的結果是皇權越來越大,君主專制政體欲來欲強化。

可是對於選官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和主題的關係,叫起來的幾個學生都不能闡述,呆站在那裏。

思考後,才明白高一學生畢竟是從國中才上來的,並且國中歷史邊緣化已是普遍化現象,因此,提問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這裏,可以試着把明顯的聯繫讓學生回答,而理解難度較大的則通過教師通俗講解讓學生明白。

歷史教學反思 篇四

本學期主要學習中國近代史,線索明確,但內容較多,容易混淆,且知識點難度大,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是看地圖,學歷史(識圖學史法)。通過看地圖,將比較空洞的歷史事件還原於具有空間立體感的歷史真貌中。

二是列表格。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三大條約幾乎都有賠款、割地、開設通商口岸,學生很容易混淆。我指導學生將每個條約都製成表格,使知識在輕鬆的學習中被記得更牢。這三大條約簽訂後,中國的社會性質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南京條約》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簽訂後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表格中提綱挈領的寫上幾個字“開始淪為”、“ 大大加深”、“ 完全淪為”,這樣學生既不混淆也一目瞭然。

三是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激發學生上歷史課的興趣。如:《甲午中日海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火燒圓明園,圓明園被焚燒的熊熊烈火、圓明園被摧毀的殘垣斷壁,真實的畫面比老師的任何語言都更能激起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真可是事半功倍。

四是開展探究性學習。比如繪製“鴉片戰爭前期清朝疆域圖”、探討學習歷史的方法、交流記憶的方法等,培養學生能夠尋求多種途徑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八年級年級的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沒有七年級時濃,有的學生連識記知識點都存在問題,其原因是:沒有時間複習鞏固,這是所有政史地生任課老師的共識。學生仍未重視歷史這門學科,仍然抱着學不學無所謂的態度。學生現狀如此,過多的埋怨責怪都無濟於事,只有在今後的教學中,針對現狀,不斷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探討教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繫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繫現實生活,聯繫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

其次,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多是“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像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採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蹟,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置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置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並非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繫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並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置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因此,在課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歷史教學反思 篇五

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潛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透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資料編排突出了對這種潛力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是就應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潛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是一門不斷髮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務必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能夠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用心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好處。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資料,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能夠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能夠用歷史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潛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是説與本堂課毫無聯繫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簡單,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就應用何種姿態應對學生。老師在不能體罰的狀況下,還能採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歷史教學反思總結 篇六

本學期,我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我,進取向高中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此刻,放眼未來,為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提高,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期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以促進水平的提高。

一、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公開課和平衡課,並能經常聽各教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我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簡便、認真的形象去應對學生。按照「國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

二、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並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資料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趣味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編寫教案。

三、進取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題目靈活,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形式要靈活多樣,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設置的問題注意激發學生的思考點和興趣點,注重學生學科本事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本事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本事。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四、狠抓學風。我所教的5個班,學生比較喜愛歷史科,上課的時候比較認真,大部分學生都能專心聽講,課後也能認真完成作業。但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因為怕班主任責備,學習上存在的問題不敢問教師,作業也因為怕分數低而找別人的來抄,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成績的提高。

對此,我狠抓學風,在班級裏提倡一種認真、求實的學風,嚴厲批評抄襲作業的行為。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同學的學習進取性,開展了學習競賽活動,在學生中興起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

雖然大部分同學對該課很感興趣,學習勁頭也濃,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後進生基礎太差,考試成績都很差,有些同學是經常不及格,我找來差生,瞭解原因,有些是不感興趣,我就跟他們講學習語文的重要性,跟他們講一些趣味的語文故事,提高他們的興趣;有些是沒有努力去學,我提出批評以後再加以鼓勵,併為他們定下學習目標,時時督促他們,幫忙他們;一些學生基礎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態度,或過分自卑,考試怯場等,我就幫忙他們找出適合自我的學習方法,分析原因,鼓勵他們不要害怕失敗,要給自我信心,並且要在平時多讀多練,多問幾個為什麼。

同時,一有提高,即使很小,我也及時地表揚他們。經過一個學期,絕大部分的同學都養成了勤學苦練的習慣,構成了良好的學風。

五、抓好課後輔導。我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不明白的耐心講解,教給他們好的記憶方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要求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做到對所學知識鞏固複習,及時查缺補漏。並與家長聯繫,及時溝通情景,使家長了解情景,以便在家裏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監督。

六、認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景,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景及時改善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經過努力,本學期,大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紮實。存在的不足是,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是很完整,知識系統還存在真空的部分。這些都有待以後改善。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七

一、教材地位:

本課在中國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原始社會,下啟奴隸社會。主要介紹了夏、商、西周的興亡交替過程及西周的分封制。重點是理清朝代更替線索,難點是分封制的理解。

二、學習目標的制定:

本課學習目標分為(1)知識目標:記住夏朝的建立和西周分封制;(2)過程與方法:概述夏、商、西周的興亡過程;(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商湯攻夏和武王伐紂獲勝的原因,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學流程:

1、複習舊知,通過設問“禹建立夏朝標誌着什麼?”試圖通過此題,即複習舊知,又使學生學會簡單歸納知識;再由夏朝建立的標誌引出奴隸社會四階段,由此導入新課。

2、結合教師列出目標內容,讓學生通過自學找出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滅亡時間,短暫鞏固後讓學生進行概述,出示動腦筋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

3、分析課題中的“興亡”引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找出“興”的表現和“亡”的原因,突出關鍵詞“記住、概述、知道”。

4、指導分析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進而分析這幾個朝代滅亡的共同原因。最後得出結論:暴政必然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諧社會是我們人類追求的共同目標。

四、幾點不足:

1、準備倉促,對教材挖掘不夠深刻。

2、和學生互動場景較少,分析問題引導不夠,且分析不透徹。

3、在講分封制的時候,稍微有點亂。沒有按預案進行教授。

五、反思:

上一堂滿意的課不容易。

歷史教學反思 篇八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高中歷史本身內容的“枯燥”,尤其針對歷史學科在會考中遇到的學生不喜歡學的“尷尬”情況,就決定了在歷史會考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重要性。

根據本人在歷史課教學上的摸索,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我逐漸摸索出了,在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鄉土資源,就能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第一、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是每節課的先導。成功的新課的導入是一堂好課的前提。新課導入得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和建立知識間的聯繫,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就必須注重導入這一重要的環節。利用鄉土資源導入新課,能從與學生聯繫密切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能力、志趣、品德的實際出發,這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關鍵所在。

由於鄉土材料就發生在學生身邊,這樣學生就覺得有話可説,有事可做,尤其在蒐集事先佈置的材料的時候,他(她)們更是有一中主人公的感覺。

第二、創設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刻意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帶入預備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讓學生心靈深處受到強烈的震憾而產生共鳴,從而與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遙相呼應。為此。在新課程下,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問由境生,問隨境異。在這方面,我主要採用適時應用鄉土課程資源引入課題,激起學生的興趣,產生迫切追尋問題,學習課文內容,探索問題答案的心理。運用鄉土材料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從而產生認同感。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經過學生的探究和內心的體驗,才會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識。因此,在化解教學重點、難點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鄉土材料,不斷引導學生運用科學分析方法深入認識事物,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繫,優化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可起到加深理解和鞏固的作用。

第三、理論聯繫實際,優化學習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育部制訂)》也明確要求,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思想歷史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強調自主學習,可以借鑑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式。通過對歷史課教學與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有助於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要根據歷史課教學的內容來選擇探究的課題,讓學生自主地開展探究活動。

歷史教學反思 篇九

在長期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發現高中學生愛好歷史卻不愛上歷史課,愛看歷史影片、歷史課外讀物,卻不愛讀歷史教科書。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歷史教材本來就繁瑣枯燥,再加上教師傳統的填鴨式的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以至於很多學生“談史色變”。那麼如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想必是每一位歷史教育工作者經常思考的問題。對此,我結合自身實踐、摸索、思考構成了一些粗淺的認識,拿來與大家分享。

一、讓學生認識學習歷史的重要性

歷史雖然作為一門考試升學的科目,但是我們不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歷史。歷史是人類過去的活動,紛繁複雜、豐富多彩,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戴安娜·諾維茨教授説:“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明白自己是誰了。

歷史科是一門綜合學科,資料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歷史的學習對於人尤其是對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構成中的青少年學生更加重要。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歷史學習,歷史學家司馬遷説:“有國者,不能夠不知《春秋》”;偉大領袖毛澤東熟讀二十四史。古人説得更好:“學史使人明智”,確實如此,使學生認識學習歷史在認識社會、決定社會問題等方面的獨特作用,認識到歷史很重要,學習歷史不只是大學聯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二、激發學習興趣,達成學習目標

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學史興趣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打開智慧的一把鑰匙,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努力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對於學習活動有重要好處,它能夠幫忙學生進一步明確歷史學習的社會好處,喚起學習歷史的熱情,激發更大的學習慾望與更強的學習動力。

1、針對教材的枯燥無味,教師在備課時要多蒐集相關的歷史小故事,儘量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在歷史故事中灌輸着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傳遞人文精神,樹立起民族氣節和培養高尚的人格情操,老師講的簡單,學生們學的簡單,何樂而不為呢!

2、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體及網絡資源,創設形象直觀的歷史情境,把遠的拉近把虛的變實,把抽象的變具體,製作優秀課件、剪輯影像資料,豐富學生的試聽感受,渲染愉悦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歷史教學中,提問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與課堂氣氛的關係很大。有提問而又得當,就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並處於用心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往往一堂課的重點部分透過一到兩個高質量的提問就能解決。而這一到兩個提問往往能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所以教師在課後的教學反思中把自己精心設計的這一到兩個提問記下來,日積月累,就會從中悟出提問的技巧。

三、改變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自主、探究、合作、體驗的教學改革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既對立又統一,在這對矛盾中,雙方都是用心因素,把兩者的用心因素充分調動起來,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以學促學,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共振、互動和合作之中,這就是所謂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歷史課程標準》“課程的基本理念”也要求“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用心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潛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潛力。”所以歷史學習,應在學生主體自學、預習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大膽質疑,對重大歷史人物、事件進行有創意的評價。隨着課改的進行,許多教育工作者在這些方面做出了許多大膽的嘗試。能夠讓學生組成討論小組,就某些歷史專題問題,合作學習,探究辯論。更應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從事研究性學習,引領學生了解社會、關注民生,培養學生人文情懷,提高學生治史潛力。組織歷史辯論會、一分鐘的歷史演講、撰寫歷史小論文、組織歷史文物參觀考察等。活動中,學生不僅僅提高了學史興趣,同學之間也增進了解,師生之間也加強了溝通。學生在撰寫“抗美援朝利弊談”中,還走訪老人,進行訪談,增進了對社會、民生的瞭解。只要能起到好的教學效果,不同的教學模式都能夠嘗試一下。

四、老師要建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俗話説“愛屋及烏”。不論什麼課程,如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就是説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務必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老師要尊重學生,要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和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尤其要幫學生清掃心靈的垃圾。古希臘散文家普羅塔戈説:“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老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點亮學生心靈之燈。所以我們歷史教師要利用自己的職業優勢,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忙、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係。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在教學活動中相容的師生關係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總之,針對目前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沒有用,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實際,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學習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時要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學用結合原則,闡述歷史課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學生的潛力為教學中心,若長久堅持,學生就會從“為用而學”發展到“越學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學”的境界,這也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